程朱理學對當今社會的影響還有多大?


當然有影響,比如我們常說的"你講不講道理?",我們常說的講道理其實就是出自理學。
還有我們常說的,」這是理所當然的「
所以然和所當然是朱熹提出的兩個重要概念。
理學其實還是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只是大部分人不知道而已。


哈哈。這個問題我來答一下。如果您認同,那我們真是脫離大眾了。如果您不認同。那樂一樂就行了,求輕拍。腦洞過大這我承認。

_
先出結論:程朱理學是啟蒙之學,引出來了現代科學、引出了歐陸經典哲學 、是現代世界的源頭、現代價值觀的源頭。

接著前天晚上的胡言亂語,想到荀子制天命而用之了。認為荀子老子都是啟蒙,而荀子是戰國的集大成者。真正對世界產生啟蒙的是朱子:
今天我們就來填朱子的坑 。
大學裡有一句:
致知在格物。那麼格的是什麼物?
大學有兩個版本。
一是經朱熹編排整理,劃分為經、傳的《大學章句》本
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禮記》中的《大學》原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 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未治者 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___
從這段之前都是一樣的。在四書大學裡朱子把它定成總綱。
這之後順序就變了。
分成了好幾章,又把自己寫的一些東西塞了進去。

朱子這版本的大學,後面是:
明明德。
新民。
止於至善。
這是所謂的三綱領。

然後是八條目:

本末

格物致知。(這是重點,他自己寫的,「把此謂知本,此謂至也」,落到了這一段)

誠意

正心修身。

修身齊家。

齊家治國。

治國平天下。

禮記大學原本。是這樣: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
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
心正而後身 修;身修而後家齊;
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未治者 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之至也」

朱子的版本也就是後來通行(考科舉用的四書)的版本,則是這樣:

第五章 本末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

第六章 格物致知

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於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裡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此謂物格,此謂知之至也。」(這句話挪到這裡了)

那我們就可以來對於比一下原本《禮記-大學》里的認識論。和朱熹《四書-大學》大學的認識論。它們有何不同?

《禮記大學》:
「此謂知本」 說的是前面的「自天子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所以「本」,是指「修身」 。固本就是要「身修」

而「身修」是由
「物格」而後「意誠」
「意誠」而後「心正」來的。

這可以看出來他們的邏輯聯繫。為什麼「物格」了之後就「意誠」了,從普通認識的角度上是邏輯不成立的。

所以必須要看前文: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以及「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也就是說(大學之)道的,目的是「止於至善」。它的過程是「明明德」(知道什麼是達德,在個人修養的角度上看)和「新民」(這是在社會使命的角度上看)

「本」是「修身」,「末」是「平天下」(平天下,使天下止於至善)

「本」是「誠意」 「末」是「正心」
(修身,使個人止於至善)

「事有終始」,「事」是指由「修身」達到的「平天下」之事。

所以「格物」的是什麼物呢?格的就是「物有本末」之「物」,此「物」是「平天下」的「本末終始」和「修身」的「本末終始」。

所以看到這裡「誠意」和「格物」的邏輯通路問題就解決了。這個「格物」不是去認識現實事物,而是去知道「大學之道(即為了是個人和社會達到止於至善的道)」的「本末終始」。即是去知道「意誠」是「心正」之本,「心正」是「身修」之本,「身修」是「家齊」之本...「國治」是「天下平」之本;也是去知道「誠意」是「正心」之始....「治國」是「平天下」之始。

其實原本大學的邏輯是很簡單的。說的東西也是很簡單的,常理。指向的是個人修養和社會使命。而不是認識論。一點兒也不玄。

我們再回來看看朱熹的版本,實際內核產生了巨大變化:

朱子的版本也就是後來通行(考科舉用的四書)的版本,則是這樣:

第五章 本末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
____
原文說的是使人們不打官司,也就是說不出爭端,即是人們知道道德。
他這裡的「本」指向的實際上是「道德本體」。(原來這裡的本指的是大學之道,明明德,新民,指的是一種讓社會和諧的方法)


第六章 格物致知

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於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裡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此謂物格,此謂知之至也。」

這裡說的格物不用再解釋了,就是自然科學和哲學結合在一起了,典型的經驗哲學的路子(可比英國經驗哲學早幾百年,他們的方法,和最初目的都是一致的),「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則用力之久,一旦豁然通焉。眾物之表裡,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
這裡的「物」指的就是「自然(包括人)事物」。

朱子的路子是通過對自然事物仔細研究,以看見「道德本體」。

這基本就跟我常開玩笑說的用生態學給人類立法一樣。。這完全是現代科學的路數。

下面我們來看他對歐洲的影響:

伏爾泰《孔子頌》詩:

他只用健全的理性在解說,
他不炫惑世界而是開啟心靈,
他的講話只是一個聖人,從不是一個先知,
然而人們相信他,就像他自己的國土一樣。

下文引號中的段落是引用:
"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風動一時,啟蒙運動中的翹楚如伏爾泰、霍爾巴赫、狄德羅等人的重要思想,很多都來自中國儒學,這一點很少有人注意到。
法國人知道中國及儒學,是從耶穌會士進入中國傳教開始的。
1600年,利瑪竇進入北京,這是中西方交流史上的一個標誌性事件,之後耶穌會士在中國傳教大都走此「融通闡發」路線,精通儒家經典是必修功課。
許多傳教士開始翻譯介紹中國的歷史、哲學。據統計,17、18世紀耶穌會士將7000多種西學書籍帶到了北京,與此同時在歐洲出版了與中國有關的作品723種,其中以法國為最多。儒學方面,1662年郭納爵出版《中國科學提要》,是《論語》和《大學》的合譯本;萊布尼茨、沃爾夫等著名哲學家都曾受到此書的影響。沃爾夫有一次在哈雷大學演講「中國的實踐哲學」,認為中國人「靠著治國之術使這個國家在所有方面都超過了所有別的國家」,結果引起舊派反對,被當局勒令在48小時內離開哈雷大學,否則立即絞死。此事遂成為德國學界的一大公案,是非爭論20多年,結果搞得沃爾夫名利雙收,中國儒學名聲大噪。
杜赫德的兩部書使法國對中國文化的介紹達到高潮。他主持編撰了來自中國的「即時通訊」,以「有益而有趣的書簡」之名發行。這些通訊發行前後歷時74年之久(1702-1776年),後來編輯成著名的《耶穌會士中國書簡集》;1735年,杜赫德的劃時代巨著《中華帝國志》出版,旋即轟動歐洲,幾年內法文本出版三次,英文本兩次,還有俄譯本和德譯本。當時法國一門新的學問——「漢學」剛剛誕生。
耶穌會士描繪的關於中國光輝燦爛的圖景在法國乃至歐洲都成為轟動一時的事物,18世紀是一個「中國世紀」,在當時的法國,「中國比英格蘭更受青睞」,「中國比歐洲本身的某些地區還要知名」,「18世紀時歐洲大盛『中國風』,他們不僅對儒教的理性思想予以理想化,而且中國的建築風格、瓷器、傢具和室內裝潢也風靡一時」。曾有一個時期,「(法國許多家庭)所有的
壁爐上面都擺滿了中國的瓷人」。即便現在,很多有文化的歐洲人,對中國的印象還是停留在18世紀的中國「鏡像」中。
1747年,一位作家寫道:「伏爾泰追隨杜赫德,這幾乎是他唯一可以追隨的人,而且是沒有比之更好的嚮導了。」伏爾泰服膺孔子學說,竟將耶穌畫像改易為孔子像,晨夕禮拜,更做詩讚美雲:孔子,真理的解釋者,他使世人不惑,開發了人心,他說聖人之道,絕不是預言者的那一套,因此信仰他的人,本國外國都有。
最有趣的,就是伏爾泰是一個「全盤華化論者」,對於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他均讚美有加,「只有中國是世界上最公正最仁愛的民族了」,「人類智慧不能想出比中國政治還要優良的政治組織來」,「對於中國,我們應該讚美、慚愧,尤其是模仿他們啊」。伏爾泰甚至嘆息:「我們不能像中國人一樣,真是大不幸。」像這樣的言論在《伏爾泰全集》中幾乎俯拾皆是。伏爾泰反對基督教甚為激烈,他主張一種自然宗教,或者說是哲學宗教,其中「沒有迷信,沒有荒誕傳說,沒有褻瀆理性和自然的教條」。儒家學說作為一種成功的範例而得到伏爾泰的青睞,也就不足為奇了。
許多傳教士開始翻譯介紹中國的歷史、哲學。據統計,17、18世紀耶穌會士將7000多種西學書籍帶到了北京,與此同時在歐洲出版了與中國有關的作品723種,其中以法國為最多。儒學方面,1662年郭納爵出版《中國科學提要》,是《論語》和《大學》的合譯本;萊布尼茨、沃爾夫等著名哲學家都曾受到此書的影響。沃爾夫有一次在哈雷大學演講「中國的實踐哲學」,認為中國人「靠著治國之術使這個國家在所有方面都超過了所有別的國家」,結果引起舊派反對,被當局勒令在48小時內離開哈雷大學,否則立即絞死。此事遂成為德國學界的一大公案,是非爭論20多年,結果搞得沃爾夫名利雙收,中國儒學名聲大噪。"


_
你沒看錯,這些著名啟蒙學者和哲學家讀的就是《大學》,並且是當時通行的朱熹版本。

萊布尼茨幾乎是歐洲大陸上笛卡爾之後的最大哲學家。他讀了。

其實吧。正是朱子這種啟蒙反過來給人帶來了災難。蒙昧點怕啥,都玩過了,就虛無了。人家英特爾造晶元不還擠牙膏嘛
16世紀宋明理學進入歐洲。
歐洲的「宋明理學」這股風氣,從康德這個骨灰宅(1781年《純粹理性批判》,1786年此書揚名)到黑格爾(進入19世紀),實際是達到了頂峰。
但此時他們開始清理思想來源了,民族主義的空氣來了 ,國家之間的格局重組。科學和工業革命也在這些的催化小發生。新獨裁者們也是呼之欲出。
1840。打到咱家門口。

下面我們來看看理性哲學的真正巨匠康德的學術路線:

康德在1770之前是研究自然科學。
1754年,康德發表了論文《論地球自轉是否變化和地球是否要衰老》,對「宇宙不變論」大膽提出懷疑。
但是,由於當時形而上學自然觀的排斥,此理論並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長期被埋沒。直到1796年,法國著名數學和天文學家拉普拉斯(P. S. Laplace)在他的《宇宙體系論》一書中,獨立地提出了另一種太陽系起源的星雲假說,人們才想起41年前康德已提出此理論,因而後人把此學說稱為康德一拉普拉斯學說,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康德--拉普拉斯星雲假說

1770-1780,沉默的十年,思考,《純粹理性批判》

《道德形而上學基礎》(1785)
《實踐理性批判》(1788)
《道德形而上學》(1797)

1795年《永久和平論》

1798年《實用人類學》

woc 我還能說什麼。。。自然科學-理性形而上學-道德哲學-永久和平論。

回來再看看四書大學裡面的段落:

本末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

格物致知
「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於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裡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此謂物格,此謂知之至也。」

以及「18世紀是中國的世紀」

__
以上三條默念三遍,默哀。痛心疾首。


現在是不是特別能理解一句話的內因?
上世紀著名的新儒家牟宗三先生說:
「康德是儒家的剛骨,不學康德不知儒家。」

其實是挺有意思。朱熹提出的路子,他自己沒走,因為那個路子不可能走完,能格遍世界萬物嗎?

但是因為儒家都是預設立場的。繼承道統是繼承孔子文王伏羲。不是繼承他朱熹。(雖然地位的確很高)
道德本身就是一種來自宗教的東西。朱子做的工作是道德已經有了,但是必須加以合理性闡述。
這裡有很明確的一點。是為了和佛教論戰。但對於儒生內部來說。儒家道德是不需要懷疑的,也沒有人去懷疑。只需要去踐行。

所以啊,後來的人讀朱熹也是為了去考試。實現自己的社會道德理想。也就沒有再往別的方面去走。但實際上這種隱藏的現代性一直都存在。

第一個有影響的懷疑他的人是王陽明(實際上是真正接著他的思路往下實踐,產生的必然)。結果走到了類似主觀唯心主義。到王陽明的再傳弟子李鷙(字寫錯了,不重要)已經開始反封建禮教了。。。痛批孔子了。(此人還據說歸信了伊斯蘭教,因為娶了色目人)

可以看得出,這條理性的道路,走到最後一定是和康德一樣將道德的基礎解構(消解)了。


一樣的路子。不過因為中國的社會原因,還是有不少人打心底不承認他。走到清朝我們開始回歸漢儒(雖然官方學問仍然是理學,因為這套東西的弊病可能很多人都看出來了)了。


朱子做的工作就是道德已經有了。
去加以合理性闡釋。

但他選擇的研究方法,本身通不到道德基礎去。宇宙是無限的,除非你建立統一場論(建立了之後,還是對很多具體細節無法了解)。正是朱熹給現代帶來的影響。這麼看,愛因斯坦也是朱子思想的子孫。。。

走另外一條路的就是王陽明。
天生斯民,置之君,置之師。使先知覺後知,先覺覺後覺。這種模式聽說是已經過時了。

我們本人要「自知自覺。」蛤蛤。

又是一波啟蒙。但這個沒有傳到西方。因為他們已經接著朱子的路子自己搞出來了。。


影響甚大,時不時被一些無腦小清新拿出來曲解一番


今天綠教盛行,或恐怖,或分裂,或拖拽社會進步,忽然感謝起程朱理學,因為他們在伊斯蘭文化慢慢開始侵蝕中華文明的時候,迎合了封建統治者,才讓漢族不斷繼承和發展。他們的正面作用是千秋萬代的影響。
沒有程朱理學,中國也會淪為伊斯蘭教國家


過度的曲解朱子的意思,經常被拉出來鞭屍,影響甚大!


對性的禁錮


大得很,計劃生育算不算…人家想生上頭不讓…是不是克制你的人慾

高考移民算不算,京滬明明好考就不讓你去…是不是克制你的慾望


要我說這事宣傳宣傳就夠了,咋就達到今天這個狀態呢,我沒有當領導的潛質呀,如果是我,每個村找倆喇叭喊喊就完事了,最多也就是做做思想工作,引產流產扒房我是干不出來的。高考移民這事我也干不出來,這不是明顯的人往低處走,水往高處流么……

朱熹啊,千古第一罪人啊……


推薦閱讀:

「子不語怪力亂神」和「天人合一」之間是否存在內在矛盾?如果是,煩請賜教有哪些去化解矛盾的嘗試。?
為什麼知乎有這麼多人給朱熹辯護?
朱熹為什麼有兩個字:元晦,仲晦?

TAG:倫理 | 中國古代文化 | 朱熹 | 宋明理學 | 中國哲學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