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歐洲的博物館很少有中文導覽?

1、最近去了捷克(布拉格)、奧地利(維也納)、義大利(威尼斯、佛羅倫薩、羅馬、米蘭)的博物館,普遍沒有中文導覽(我是說紙質介紹和語音說明這兩種)。按理說中國遊客很多,博物館應該會考慮到這部分需求才對啊。
2、我可以理解這些博物館只有歐洲語言的導覽(z.B.德語、義大利語、法語、西班牙語等),但是為什麼一旦有亞洲語言的導覽,只有日語的(弄得好像亞洲語言就是日語似的)?舉例:在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提供唯一的非歐洲語言的語音導覽就是日語的;美泉宮的紙質介紹上,中文和韓語擠在一小冊上,日語是單獨一冊的。再舉個例子:在義大利烏菲齊美術館的紀念品商店,是專門有一排柜子賣日語的博物館圖集啊作品說明啊什麼的。而除了中文的佛羅倫薩的旅遊書,其他沒有任何中文資料提供或販售。(註:一般除了博物館所在國的語言,如果導覽有第二種語言一定是英語,所以我沒有在例子里專門提英語,它更多作為國際語言出現了。
3、在義大利的小夥伴@Cecilia 說,這是因為中國人去這些這些旅遊城市普遍都不是看博物館的,都是去地標前拍照什麼的,就算去博物館也是順著人流看一眼大衛就走的,很少有做好功課認真去看博物館的……這麼解釋對么?(我心裡很悲哀地想贊同
4、是因為中文不是重要的學術語言的原因嘛?(因為我知道日語是……

暫時問題說明先寫這些,想到了再補充。

不管怎麼說,我決定去學藝術史,以後志願幫博物館做導覽的中文翻譯。(握拳

======================興高采烈的分割線========================

我被藝術史專業錄取了。夏季學期就要開始啦~


這個問題的原因,可能要去翻以上博物館的觀眾調查報告。多語言導覽的製作,一般都是依據觀眾統計中,各語言母語觀眾占該館觀眾數的比例而定的。沒有中文導覽,一般就是因為中國觀眾太少,低於某一閥值,館方是不會投入預算製作中文導覽的。


多慮了。。。其實只是以前日本遊客多而已,博物館的語音導航是個很大的工程,畢竟這麼多作品。近年來中國人去歐洲才多起來,所以很多地方還沒來得及加而已。

但是也有不少博物館已經有中文導航,比如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館,柏林的博物館島,巴塞羅那的巴特羅之家等等,逐漸會多起來的。

PS:強烈推薦梵高博物館,打十分,三分來自於它優秀的中文語音導航。


樓上的回答已經很OK了,我只是想鼓勵一下題主選擇藝術史而已。選擇這樣一個專業需要很大勇氣,畢竟是一個沒法讓你大富大貴的專業,希望題主能夠堅持下去。加油


O(∩_∩)O哈哈~終於可以登陸回答了。首先我覺得日本是和德國建交比較早的經濟水平較高的亞洲國家,所以日語較多。再者中國也是近幾年才比較牛逼的,但是我覺得大部分來德國旅遊的人,或者家庭的水平還沒有達到來德國專門花幾個小時看博物館的水平。最後我覺得按照歐洲的辦事速度,在幾年之內完成大部分的中文翻譯,這是相當不可能的事情。


確實如此。在歐洲各大打折村和著名奢侈品購物街區,往往有中文版說明書,甚至有配套的中文導購,而在博物館,教堂等則往往有日語版的travel guide而無中文。巴黎老佛爺幾乎被中國土豪們大媽們佔領了,而在佛羅倫薩uffizi美術館,見到的中國人沒有日本人和韓國人多。

如果說原因的話,首先就是我國畢竟才拜託低收入國家,俗話說倉廩實而知禮節嘛。過去連飯都吃不飽,誰會去關心那些勞什子玩意兒。而且我國基礎教育一向重數理化輕文科,更別說書畫藝術胭之類,初高中美術課形同雞肋,導致大多數國人的藝術修養真的不高。而日本從明治維新開始大舉西化,日本人對西方文化的追捧和熱愛甚至催生出巴黎綜合症這個專有名詞。。不過,日本人韓國人去歐洲不用簽證,相對中國人方便得多,這應該也是一大原因。畢竟中國學生如果不是在申根國念書,去歐洲特別麻煩。


好的


日本人全家出動看展覽 或者說是在博物館喝杯咖啡聊聊天買買紀念品 日本博物館門票比較貴 消費也高 算是比較成型的產業鏈了。

中國這方面稍微差一點,消費能力也低一些。


歐洲語言本來就多,去歐洲的中國人大部分懂英文


推薦閱讀:

安卓平台有沒有推薦近期博物館展覽或者畫展之類的應用?
如何對比畢加索和梵高?
外國人怎麼評價中國的革命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之類的芭蕾舞?
為什麼芭蕾需要現場伴奏呢?
大家對於芭蕾的印象是什麼?

TAG:藝術 | 博物館 | 外語 | 歐洲 | 藝術史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