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影 我的戰爭 My War (2016)?
出品: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中南影業
導演:彭順
編劇:劉恆
題材: 劇情 / 歷史 / 戰爭 (抗美援朝)
主演:劉燁,王珞丹,黃志忠,楊祐寧,葉青,王龍華
劇情:影片為了紀念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浴血奮戰、視死如歸的志願軍戰士們而特別創作,講述了一群平凡又偉大的年輕人為了保衛國家毅然決然遠赴他鄉,在殘酷的戰場上所發生的那些關於愛情、友情、親情的傳奇故事。
這部電影的導演可以說是毫無軍事常識,而且屁股還是歪的
9連沒有指導員,沒有排長(經常出鏡、有外號那幾個人有可能是,但從未正式交代XX此人就是排長)。9連的指揮方式就是,連長下令,然後幾個老兵帶隊就干。這種模式是不是很熟悉?沒錯,說難聽點就是《智取威虎山》里座山雕和他的八大金剛那個指揮關係,徹頭徹尾的土匪模式
整部電影,志願軍官兵之間全都叫兄弟們弟兄們。一句同志們都沒有叫過。考慮到《十送紅軍》也是這個尿性也就見怪不怪。但這不代表這麼搞台詞是正確的
連長上來就是一堆粗話。他最信任的司號員去偷機槍。這種事情是可能存在的。畢竟當年的志願軍里很多都是沒文化的農民出身,也許還當過國軍,帶一身壞習氣是有可能的。但影片的價值取向不應有錯,導演讓這些被當作正面人物來塑造的角色去幹這種事情,抹黑志願軍的嫌疑實在是太過於嚴重
經群眾提示,得知孫連長是四川達縣人,現已修正
哪裡來的蘇式PPS-43衝鋒槍是個嚴肅的問題。按照影片設定這個連屬於較早入朝的志願軍部隊。那個時候還沒訂購蘇械。之前的解放戰爭時期蘇聯為了避嫌,根本不向解放軍提供蘇式武器裝備。畢竟當時蘇聯實力不如美國,如果被人拿到提供武器支援共產黨,干涉中國內戰的證據的話還是很麻煩、被動的,所以孫連長基本不可能拿著PPS-43去朝鮮
司號員台詞里說9連是機炮連。但機炮連肯定不會用9連這種番號。1-9連就是步兵連。然後還有1-3營機槍連、團機炮連。似乎當時我軍中營機槍連、團機炮連都沒有數字番號
9連武器裝備里莫名其妙出現了步兵炮卻沒有正常步兵連應有的擲彈筒/60迫擊炮。理論上志願軍部隊可以做到1個步兵連1挺重機槍、9挺輕機槍,再不濟6挺還是有的。感覺9連並沒有那麼多機槍,而且機槍的火力根本沒有充分展現,完全就靠連長司號員兩個人自帶CF瞄準環的衝鋒槍不停掃射開無雙,而且還自帶降溫,連續長點射多少發都不會出卡殼故障。此外據我個人所知就是機槍也得經常換槍管才能避免過熱加速槍膛磨損……
第一戰:開著火車被阻擊。首先據我個人對志願軍的了解,火車到了朝鮮會很快返回,志願軍下火車以後還要徒步行軍才能抵達抗美前線。被美軍飛機轟炸可能性是有的,但遭遇敵軍預設陣地阻擊這種事情根本不可能。因為志願軍不可能乘著列車衝到最前線,聯合國軍也不可能穿插到志願軍陣地的後方搞個阻擊陣地專門打你的火車。總這這段戲的編排完全脫離史實
同時我一直沒有搞清楚雙方的兵力對比。志願軍就不說了。美軍基本窩在一個大碉堡附近,看上去像連級陣地。也確實沒有107mm化學迫擊炮、M2重機槍之類營屬武器連、營部連武器。但連60迫擊炮都沒有是怎麼回事?那幾門榴彈炮怎麼回事?難道是一個步兵連+團榴彈炮連的組合?
另外,美軍居然拿榴彈炮直射(你拿反坦克炮、高射炮之類的直射也就算了,畢竟這倆沒法間瞄),而且只是打打輕步兵而不是說對面59下山了我們趕緊放平炮口轟它。不知道當時炮兵技術第一,擅長間瞄射擊的美軍看了以後怎麼想
感覺就是志願軍被強行被迫人海衝鋒了一次然後強行死了一地的人,這個被伏擊戰就是想黑志願軍然後故意弄得看上去有點合理
第二戰:阻擊戰。第一次戰鬥殲滅一個步兵排、一輛坦克。拍的馬馬虎虎,我想知道那個斯登衝鋒槍是怎麼回事,這玩意跟美軍湯姆遜、M3之間子彈根本不通用。步兵全擠在卡車上,好像就是為了志願軍把他們當靶子迅速消滅乾淨好集中力量打那輛坦克一樣
炸山那個事情。個人認為10kg+5kg炸藥包並沒有那麼強的爆炸威力
隨後出現了一次人事變動。老爹和司號員帶上一個班去掩護文工團。沒有交代正副班長分別是誰。指揮方式如前所述,土匪模式。更奇怪的是帶隊的兩個人一個是司號員(fu lian zhang),一個是炮班班長、炮手、頭號爆破專家。也就是說9連派去了實際上的主要指揮員一名以及對敵傷害輸出最高的一名戰鬥員,簡直就是為了劇情硬塞過去的
第三戰:被伏擊戰。踩到地雷爆炸以後我個人的判斷是立刻有一大波美軍/韓軍會乘亂殺出打志願軍一個措手不及,利用地雷爆炸帶來的震撼和短時間內志願軍不可避免的建制混亂來擴大戰果對志願軍大殺特殺。但他們居然很配合地等到連長一邊調情一邊排雷事全辦完都沒有立刻出現,似乎還頗有宋襄公遺風
此時我立即改變了我的判斷。這些地雷和詭雷應該是聯合國軍撤退時工兵布設用以拖延志願軍的追擊速度,掩護主力部隊的撤退,同時儘可能給志願軍造成一定的人員傷亡和物質損失
但我居然又被導演打臉了。9連和文工隊剛進去時候是傍晚,到了晚上居然來了一次反擊。可能美軍確實是有宋襄公遺風。於是我判斷9連應該立即佔據阻擊陣地掩護文工團撤退。但這幫人居然還能磨磨唧唧扯半天……
終於開始撤退以後,我天,完全看不到9連和文工團之間的相互掩護。完全就是9連莫名其妙地硬拼,文工團莫名其妙地瞎跑。瞎跑就瞎跑,往回跑居然能一頭撞到敵人預設的阻擊陣地上!這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這支由9連和文工團組成的志願軍小分隊已經陷入了美軍的合圍。原因很簡單,文工團是往回撤的路上撞上了美軍阻擊陣地。說明你退路被掐斷已經被合圍了。且不說美軍這個合圍戰在特別擅長穿插迂迴的解放軍面前是怎麼做到不被識破的。我個人覺得美軍要是圍住了一支志願軍的分隊完全可以直接一頓火力準備直接打殲滅戰,根本沒必要在路上設伏伏擊撤退的志願軍。這種事情只有火力出於劣勢的志願軍才想著去用——原因無它,既然你吃不掉對手只能搞這種打法好歹吃到一點肉。但美軍完全沒必要這麼打
但接下來的劇情就更鬼畜了。發現正面走的退路被斷,文工團立即繞了個小圈試圖涉水渡河。但並沒有繞出多遠,依然處在美軍的火力範圍內。這個時候我想起了《血戰太平洋》瓜島戰役那一集里日軍試圖迂迴渡河結果在美軍側射火力的打擊下幾乎全部被撂倒的橋段。稍有常識的人都會知道步兵分隊被側射火力打擊是個什麼概念——就跟巨艦大炮時代的艦隊被人搶了T字陣頭差不多。但此刻美軍居然高喊,是妹子抓活的,隨即被孟隊長帶領下的文工團手榴彈胡扔炸得人仰馬翻。我甚至開始懷疑這幫人是不是穿著美軍軍服的KMT軍。但常識告訴我,K軍並未參加朝鮮戰爭
美軍這麼職業化的正規軍隊是不可能幹這種事情的。唯一的可能性是導演發現文工團這麼渡河肯定在美軍機槍火力的掃射下被全殲孟隊長以上全體橫屍河中,戲拍不下去所以強行給他們一條命
接下來我想既然美軍窮追不捨,那麼保護文工團的一個班的志願軍戰士一定會在老爹和司號員的帶領下拚死阻擊掩護文工團撤退。畢竟我軍戰史中確實有一個團主力撤退留下一個臉掩護結果最後幾乎全體犧牲,或者一個連留下一個班掩護主力撤退全體犧牲的案例
如果這樣拍我是會很感動的。少數人為了更多的人的生命安全,尤其是,是為了非戰鬥人員的生命安全英勇的犧牲自己,與強大的敵人死斗,為大部隊的撤退贏得寶貴的時間。這種英雄主義的情節拍出來是很好的
但萬萬沒想到是黃志忠演的老爹叫他們趕緊撤我掩護……掩護撤退的方式也很NC,拉響集束手榴彈。然後居然還真拉了一個排的美軍吃瓜群眾墊背。可能導演覺得為了劇情,司號員還不能死,強行留他一條命
同時之前還有一場扔手榴彈的戲。我我無法理解為什麼當時美軍衝到妹子隨手一扔手榴彈能砸到的距離(可見不超過50m)的時候不掩護撤退,手榴彈扔完了孟隊長手掌打飛了以後要掩護撤退。難道是為了強行把孟隊長手打斷讓她去衛生隊?可是她手斷了以後給傷員做包紮也很不方便,差點壞事。像她這樣的殘疾人員,應該直接送回國啊
我已經完全分不清王珞丹演的孟隊長這個角色塞進去是成功還是失敗了。你說她一個文工團的女團長,怎麼就上了前線參加了戰鬥呢?她這個文工團兩年多以來總是跟9連產生交集,是不是會給人一種欽定的感覺?一個殘障人士,包紮時候要把繃帶咬在嘴裡,居然沒有送回國,這真的符合基本法嗎?所以說啊,一個角色的命運,既要依靠演員的努力,也要考慮劇情的進程。導演說你戲沒演完你就得接著演
雖然這個文工團團長的角色的存在顯得不太合理,但看完電影覺得這個角色可能是真的有必要塞進去的。只是因為沒有這個文工團的話我簡直說不出這片子有什麼劇情……
第4戰:高地攻堅戰
首先居然不是夜襲這我有點意外。之後的人海衝鋒,真的無語了。方便起見直接複製別人的圖
看清楚了,這是真正的人海衝鋒,密密麻麻幾乎人與人之間的間隔只有甚至不到一個人的肩寬。這種隊形簡直是南北戰爭時期的隊形……日俄戰爭那個機槍剛剛登場的年代都能把這隊形直接像麥子一樣割倒……這導演黑志願軍的企圖實在是太明顯了
而真實的隊形應該怎麼樣呢?按照蘇聯陸軍教材《戰術:師戰例》(伏龍芝軍事學院院長拉基耶夫斯基大將、教授著)中引用的蘇軍戰時條令的規定,(在二戰的條件下)為避免因戰鬥隊形過於密集而遭到嚴重殺傷一個8000人左右的中等編製步兵師以3個步兵團呈前2後1的品字戰鬥隊形發起衝鋒時,步兵師進攻正面寬度應為1400米以上
即,每個步兵團的進攻正面應至少為700米
蘇軍一個8000人左右步兵師,其步兵團的編成應為下轄3個500人左右的步兵營和團屬炮兵、後勤、團部等。扣除在步兵連戰鬥隊形後方跟進的營迫擊炮兵連、機槍連、高射機槍排、營部等,一線的3個步兵連的兵力可能略超過300人。也就是說大約700米寬的步兵團進攻正面上,一個步兵團拉成數條散兵線衝鋒時最前方的數條步兵散兵線內的全部兵力大約只有900-1000人
而我軍長期按照蘇式教材作為編組戰鬥隊形和設定彈藥消耗計劃的依據。顯然不可能搞這種人海衝鋒。當然條件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具體表現在對付火力鶸得對手如國軍等(哪怕是駐印軍的火力也遠低於蘇德戰場的德軍)可以把隊形搞得更密集(因為對手火力鶸,即使隊形更密集一些照樣也不不會遭受重大傷亡),對付美軍這種火力極強的對手則是反過來
綜上,即使考慮到鏡頭寬度有限,5-10m一個人已經是最低要求不能更低
志願軍一波炮火急襲以後就沒了下文,美軍對著志願軍密集的戰鬥隊形無動於衷。個人理解是,可能導演經費不夠。或者敢黑志願軍用南北戰爭隊形人海衝鋒,不敢拍美軍重炮彈幕把志願軍戰士成片炸飛的場景,於是乾脆一頓炮火急襲以後不再出現炮火,開啟CS模式全都是打槍。反正這一段怎麼看怎麼假
攻擊開始前美軍的鐵絲網下掛易拉罐以避免志願軍悄無聲息地剪掉鐵絲網發動夜襲這一細節做的很好。本片少有的亮點
美軍陣地的部署亂的一塌糊塗,我根本看不懂這個陣地怎麼在搞的,碉堡只有一兩座,而且完全看不到側射火力的存在,完全就是美軍志願軍正對著互射。進攻的志願軍正面、直線衝上去。美軍陣地也是正面對著,正對正地打。稍有常識的人都應該知道機槍發揚火力的理想形式是以側射火力封鎖敵人的衝擊路線。但這種場景本片中並未出現。完全看不到任何的交替掩護、前進。就是一路平推過去,一窩蜂的無腦衝鋒。防禦方就是在戰壕里擺一條線,根本就像低水平的菜雞互啄……我本來期待看到的是志願軍交替掩護,一部分突擊隊憑藉地形起伏和彈坑在其他志願軍尤其是機槍手的火力掩護下迂迴接近敵人陣地投擲手榴彈攻堅。然後以火力壓制縱深的敵火力點掩護後面的志願軍跟進,如此反覆,最後登頂。但導演顯然水平不夠
攻堅戰開打以後我個人對劇情的猜測是,我軍付出了不小的代價以後佔領了高地,但敵人隨即在炮火掩護下發動了反撲。我軍剩餘人員寡不敵眾,英勇犧牲。甚至可能出現「向我開炮」。因為連長身邊帶了個通訊員。後來司號員和文工團樂隊指揮上去的時候我覺得我的猜測是非常準確的。高地上兵力不夠了,因此要投入預備隊強行通過炮火封鎖區上去增援。但我沒想到的是居然就只有向上打的戲……可能是導演的經費不夠了。但也有可能是導演缺乏常識以為高地打下來了就萬事大吉,敵人根本懶得組織反撲,高地丟了就丟了。但真實朝鮮戰爭中肯定不是這樣。具體的可以參考上甘嶺戰役,兩座高地,撐死了一個營的戰場寬度,反覆拉鋸戰能打一個多月,不知道反覆爭奪了多少次,志願軍累計傷亡1萬以上,美軍韓軍傷亡也起碼有八九千
最後司號員背著連長,連長用手槍擊斃敵人數名,自己中了好幾槍那段更是完全無語。且不說手槍能有多少準頭。司號員你背著連長確定不是拿他當擋子彈的人肉盾牌用的?還是說完全就是強行鋪墊連長死亡?
總之本片尿點極多,為打而打,錯漏百出,跟百團大戰差不多水平,也就是場面看上去比較大而已。說得難聽一點甚至構成扛著紅旗反紅旗。像這種實質上嚴重脫離史實,卻打著情懷牌,冒充成對志願軍戰士進行正面宣傳的片子,危害性可以說比某些明目張胆黑的更加嚴重。因為這種冒充成正面宣傳的片子顯然是會誤導人的某些人一出手,就能讓中間派想清楚站哪邊。
今晚去看了我的戰爭,公司統一買票,陪領導看。我是帶著很輕鬆的心態看完的,期間輕鬆的在內心吐了些槽。吐槽一,那個美帝大兵使用的水冷馬克沁。我一般不在電影里裝備上裝那個逼,因為水平有限,只知道一點很基礎的東西。但是這個水冷馬克沁機槍,一而再的給好多次特寫,不說我覺得有點對不起電影工作人員。吐槽二,劉燁死了,王珞丹和王珞丹弟弟結尾老長的對視而笑,配上火車站的背景,色彩,畫面,結構一流,視聽唯美,祝姐弟幸福,中秋最佳ntr大作,堪比小鎮有你。革命軍人去賣命,汝妻子我養之。吐槽三,這個537高地攻擊戰,又像日俄又像一戰,是不是數字寫錯了,是203吧?這個導演好專業啊,這個志願軍攻打537真的就是經典的一戰塹壕戰啊,人海機槍鐵絲網壕溝啊,連機槍都是馬克沁啊還給特寫,完美的彌補了中國沒有派兵參加一戰歐洲戰場的遺憾啊。這一段打高地又臭又長,我是靠意淫中國遠征軍在一戰熬過去的(1911新中華情節)。我以前覺得中國拍電影的水平低,多次說過讓他們去看坂上之雲,人家那個瘋狂對內壓榨對外侵略都能拍的這麼高大上,我們的偉大光榮正確的抗美援朝拍出來的都是什麼?但是我覺得這個導演還是看過的,他拍的這個1950年代的戰爭完美還原了1905年。當然還是有差距,人馬鹿還知道豬突不能人擠人扎堆,這個導演都不知道。導演,你別怪我要說這些個,因為你的電影大部分時間都在打打打,如果還不讓人說打的假,你這是不講道理。吐槽四,導演,這個片節奏真的爛,同事們說看不懂你想說啥,我建議你趕快甩鍋給廣電剪刀手。最後,王珞丹真的好看,強,無敵,女神。特別是排雷的時候王珞丹的戲,那個眼神,強,無敵,演技派。王珞丹前段時間還因為你這個片被罵了,就這叼毛片,心疼我丹。再加一個。美帝搞的鐵道伏擊戰莫名其妙。輕鬆的話題說完了。回去的路上,我和幾個同事提了幾句這片。出於對前輩們的崇敬,我還是提了一下「這個人海比較假,哪有這麼打仗的」。同事們都表示,就是這樣打的,電影都這麼說了,共軍就是拿人填嘛,然後數據造假,瞞報人數云云的組合拳。我輕鬆的心態一掃而空,再也沒有愉快的吐槽「潘大頭又炸了,真沒人性」的心情,難過的說不出話來。我遇到的這個情況,恐怕這幾天會接連的在中國各地的電影院外上演。這個爛片,給共軍受到的人海污衊背了書,這種惡劣的影響,不是你電影里那空洞的幾句愛國口號能補償的。導演大人,你不是說過,什麼三三制都是浮雲,根本不耽誤我們賣情懷么?我也就不和你講什麼道理了。彭順,祝你爆炸。
創建於 2016-09-17。最後再加一個,因為看的時間長了記不清,你們可以驗證一下。最後志願軍沖高地的時候,陣地上有許多大鐵三角架,對就是拯救大兵瑞恩里諾曼底海灘上反登陸的那種……大兵們下船蹲後面指望能躲機槍。當然本片里貌似也出現了這種東西,志願軍也蹲後面躲子彈了。
這傻逼片子一出來激起民憤後無人認領。能把幾十位「老藝術家」湊起來發揮餘熱的本事的人也就那幾位。我一查,果然,這下面的視頻里是拍攝花絮,裡面出現的人物包括了中影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和總經理。你無法不認賬。明顯的政治錯誤,甚至我個人認為國家安全部門應該查一下,這些人揣著明白裝糊塗,是不是真的和所謂境外反華勢力有勾結。http.html?locale=zh_cnref=share_tsinaurl_type=39object_type=videopos=1from=ajax
老祖宗的散兵線呢!!!
和鬼子用無數人命交學費學來的三三制呢!!!
應對炮兵的反斜面呢!!!
傲視群雄的輕步兵戰術呢!!!!
都特么和著良心喂狗了!!!
大白天烏泱烏泱一群人擠的屎一樣往前沖,不怕飛機拉粑粑啊!!!都這麼打還要什麼基數,一波集火就全跪了!!!
我家後身就是烈士陵園,裡面的英烈要是看到這部電影,得氣活回來再氣死!!!
抗美援朝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蕩氣迴腸的戰爭,無數英靈用熱血和信仰「禦敵於國門外」,擊退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硬生生打出來自己的國威,自此再無人敢小覷(當然也是有不長眼睛的,比如越南),這場戰爭的殘酷和血腥選超常人想像,只要按照實際情況拍攝,就足以令人震驚。然而……
唉,宣傳輿論的陣地,你不佔領,別人就會佔領。真是越活越迴旋!只想知道中影還有沒有能喘氣的導演。
法國人拍兵臨城下黑蘇聯,老兵砸雞蛋抗議。
咱們呢?美帝都沒臉拍朝鮮戰爭了,自己人來黑自己人。老兵黑成老流氓,三三制黑成豬突,你特么拍的是你祖宗日本鬼子?
愛國情懷不容扭曲利用,偉大的戰爭不容蒼蠅褻瀆,看這宣傳片,必須全力抵制這部不知所云的垃圾電影。
好呀,如導演所願,我們不談戰術、武器。來談談情懷吧。
志願軍戰士吃炒麵、就著雪。靠著雙腿在朝鮮崎嶇的山區急進。就算可以休息,往往只能把雨布拿出來一裹。
那麼,既然你想要向他們致敬。多做一點調查考據,就這麼難嗎?志願軍的精神真的感動到你們了嗎?更不要說,網友們的各種考據資料,幾乎都不用花錢的。
搜索引擎,用起來比郭留諾夫重機槍還費力嗎?找出會出現的準確武器裝備、比找出敵人的隱蔽火力點還難嗎?
在攝影機面前衝鋒,誠然不需要像在炮火前衝鋒一樣需要技巧,就可以完全瞎搞嗎?
網友們說你們這麼草率,對不起志願軍戰士的技戰術素質,有什麼不對嗎?
世界上最優秀的輕步兵,被拍成這個樣子。無異於把巴西足球隊拍得帶不好球。
如果覺得費力不討好,那麼不要拍戰爭片。沒人強迫你。
其實拍得不好也沒啥,道個歉。學習總結一下,如果你願意,籌備下集的時候大家還會期待一下呢。
但是這種態度,我們只有期望你不要再拍了。
祖父是曾以營教導員的身份入朝作戰,進了漢城。老人家在世的時候,說到這段,印象最深刻的不是佔領敵人首都的自豪,而是第四次戰役北撤的時候沒能回來的那些兄弟以及自己在第四次戰役中差點犧牲。
因此,我更願意相信那些志願軍的老戰士,故地重遊的時候,最先想到的不是我軍當時如何如何神勇(雖然我軍的確神勇),而是那血肉橫飛,生離死別的一幕幕往事。
對導演已經不想說話
對中宣部更是想說:作為美國宣傳部中國分部,你還是挺稱職的··
看著國人要看抗美援朝的影片的要求被壓制了十幾年了壓不住了,乾脆找拍神劇的香港導演拍一部來噁心國人…
1.
說說這個由段子改編的宣傳片吧。
我印象里十年前就看過這個段子不少次。
我自己讀過編劇和導演。從初中開始起,寫過一些作品,包括自娛自樂的小說,劇本和遊戲劇情,我就評價下那個段子和這部宣傳片帶來的不一樣的感覺。
2.
段子的核心是故事!
但凡是故事要打動人心則必須引起讀者情感上的波動。
小說需要讀者共情,電影和話劇需要觀眾沉浸,遊戲劇情則需要給玩家代入感。手段有不同,但是目的基本一致。
老梁就講過,為什麼大家愛講黃段子?因為黃段子的核心情節成年人喜聞樂見,很容易把聽眾帶進一個情境里,而不用多餘的鋪墊。
回到這個愛國段子,我找的是鐵血網上的版本,如下:
一個中國老頭去韓國旅遊,在海關翻找護照。
韓國女海關尖酸的問:「你來過漢城?」
老頭兒:「來過一次。」
女海關:「怎麼不知道提前拿護照?」
老頭兒:「我上次來沒檢查護照。」
女海關:「不可能!你們中國人來韓國都要檢查護照!你上次來是什麼時候?」
老頭兒:「51年元月份,當時開坦克來的,沒有一個韓國人查爺的護照!」
首先這個段子開始交代一個懸念和兩個衝突方。
懸念是這個老人的身份。衝突雙方是韓國海關的女公務員,中國老人(兵),而在這個對立背後是中國和韓國的某種對立。
故事最開頭就通過客觀描述和對白加入了情感因素,中國的老人去首爾海關,被「尖酸」的韓國海關刁難。
要知道在中國尊老愛幼是傳統,這個老人在故事中沒有提到有人陪伴。那麼一個孤身的中國老人在國外受到了冷落和盤問。讀者從心裡就會因為國家和傳統美德的雙重認同在情感上偏向老人,而與「韓國女海關」這個角色對立起來了。
同時,在段子的情境中,韓國女海關毫無疑問是強勢方,而中國老人(兵)是弱勢方,這不但加強了對比,也為結局的反轉埋下了伏筆和感情鋪墊。
段子通過繼續深入的對話來到中段,老人(兵)來過韓國首爾,女海關再次質疑。通過這一段對話來烘托氣氛,加深人物刻畫,中國老人(兵)不卑不亢,而韓國女海關尖酸刻薄之下還帶著莫名自信。讀者在被懸念吸引的同時也感情上完全站在了老人這一方。
最後是結局,這個段子的精髓就在僅僅一句話的結局。
老人通過一句帶有深意而又含蓄的回答反轉了故事,解開了懸念。通過這個,讀者被壓抑的情感達到了發泄!
在個人情感上,之前耀武揚威的女海關身上「尖酸」「自信」被這一回答打臉。
更重要的是,這句回答的背後是歷史上中國軍隊對於韓國的勝利。這個就升華到了國家自信和歷史榮耀的層面,表達了中國壓倒韓國的主題。
所以從故事的創作技術上來說,這個段子得分還是很高的,寥寥數語就能把矛盾,人物刻畫清楚,而用語比較含蓄,結構短小精悍,對於讀者情感「壓抑——》爆發」的節奏把握很到位。
所以,這個段子能傳十餘年經久不息是有道理的!
3.
那麼回過頭來看這個宣傳片,就是典型的畫虎不成反類犬,也算是典型的文本語言改鏡頭語言的敗筆。
首先,這個故事發生的情景就發生了偏差,我們大家讀這個段子感覺會發生在哪裡?海關應該是這樣差不多,對吧,冷色調的裝修加燈光,配合後面人物的性格很貼切:
而這片子一開始呢,改車站和車上了,光照明顯是走清新糖水風,暖色調恨不得糊一臉,前面還有個以粉紅色為主調的鏡頭,不知道還以為少女系呢:
這樣哪裡是發生衝突的情境呢?在心理上就給了觀眾極有偏差的指引。這車上來個「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我覺得還勉強搭掉,要發生這種「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的「文斗」,你確定合適導演?
再說人物,韓國女海關,尖酸,自大,好吧,圖就不貼了,大家腦補下吧。實在不行就想像個制服版的楊二嫂也差不離。
現在換成了這個:
沒錯,鄰家萌妹子風的導遊,而且還彬彬有禮,一臉笑容。
而另一邊,就變成了這樣的陣容:
多對少,老對新,趾高氣昂對一臉友好。
這個短片離段子說營造的意境氛圍越來越跑偏。
最後,再說這一塌糊塗的情節。
本來這種短小精悍的段子改短片,很忌諱動刀。東西越小,結構耦合越牢固,動一個點往往導致全盤有變,最後的意境天差地別。
這個短片的導演/編劇顯然很蠢,上來就動刀。
原版故事的核心驅動是韓國女海關先挑釁,老人(兵)屬於自衛反擊,師出有名。而短片里,這句話變成了韓國萌妹紙導遊的無心之失,結果引發了老人們嘴炮癮,你一句我一句各種炫耀,換來了韓國妹紙的這個表情:
要我說,這個表情都屬於導演的臆測,正常的反應不是一臉冷漠估計就是泫然欲泣了。畢竟她沒做錯什麼,卻遭受了相當大的傷害。
觀眾看得什麼感覺?肯定不會太好受。一群老年人用自己的回憶肆意傷害一個年輕的漂亮妹紙。難道你指望正常的觀眾會帶入到這群老人身上?
知道的這是在炫耀青春,不知道還以為把」批鬥會「開到了國外。
4.
好的戰爭片一定不是炫耀武功,而是反戰的。
比如《集結號》的結尾,不是穀子地沉冤昭雪,而是他帶著九連前往戰場時的回眸!
可惜啊,又過去了快十年,中國的戰爭片還是沒有能趕超《集結號》的,
也許我會支持下《我的戰爭》的票房,但是我想對他導演說,建議玩玩同名的遊戲,看看真正的差距在哪裡!
這個導演一不懂歷史,二不懂政治,三不懂軍事。結果我一看,香港導演……報道上有偏差很正常。不過八路被這幫孫子黑的體無完膚,現在他們又把手伸向志願軍了……真是日了狗了。
噗其實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宣傳片和預告片的惡劣營銷、錯誤價值觀(遊客禮儀和尊重)以及史實錯誤,問題不多但影響惡劣足夠致命。
比如某作家似乎是想強答,看了幾個回答後節奏就被帶偏到了朝鮮戰爭性質上了。我只能說,能答則答,不能答還是歇著罷。
不管是什麼性質,跑到別的國家對人家導遊妹子說啊我們當初攻佔過你們首都啊怎麼都不合適吧。不僅是「德藝雙馨」的老藝術家普通公民都不應該這麼做好嗎。
------------------------
不同意有位答主認為給韓國導遊糾正三觀普及歷史知識的說法。宣傳片中的老藝術家從導遊檢查護照開始就持續碎碎念,拋出一些不知所謂的話比如我們吶不是第一次來!那時候啊叫漢城!(我先說一句韓國的教材沒有忽略漢城/漢陽舊稱的事實。甚至日佔前期京城的稱呼也有保留。除非導遊沒好好上學不然不用老人家教)然而並沒有看出這些隻言片語不知所謂的話給歷史科普事業做了什麼貢獻。韓國妹子一臉懵比。人家在工作好嗎,雖然現在出門在外中國護照保你萬全,檢查一下護照信息就算是美國護照也是必要的吧,「各位是第一次來韓國」那是工作負責為您老考慮怎麼就戳了您的神經呢?
恕我直言,這不是什麼歷史科普,這是妨礙工作。將來出了偏差您老藝術家也是有責任的吧。
最後關於侵略不侵略的定性問題我覺得很好理解。過去清一色地以抗美援朝來稱呼這場戰爭,而今更多地以朝鮮戰爭的學術名詞來代替,這是學界的一個進步,也是我國國際關係和歷史學向國際社會靠攏的趨勢。抗美援朝顯然是站在我國利益關係角度來討論,在考慮細節之前首先將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定義為侵略者,而中國是反擊一方(抗),北方政權是戰時同盟(援朝)。
而朝鮮戰爭首先拋開了對於侵略反侵略性質的討論,優先探討戰爭因果而非目的,有利於研究者拋開自身社會記憶(social memory)的局限(不要笑這很關鍵)。其次,從現實主義國際關係理論入手,朝鮮戰爭是兩極世界格局形成的重要過程,即依靠power建立起來的集團對立和power影響範圍的劃分。現實主義思想在越戰結束前一直佔據主流,也是美國處理國際關係的指導。那麼,朝鮮戰爭這個具有全球史觀色彩的辭彙可被理解為文明(在此可成為power)通過暴力的途徑相遇(說人話就是中國邊境衝突),那麼誰越界了?顯然是「聯合國軍」,那麼很清楚了中國軍隊是正當防衛。所以抗美援朝這個用詞沒錯!但在學術文獻中建議現代學者使用朝鮮戰爭Korean War這個名詞不要再anti你anti他。至於之後中朝軍隊突破朝韓戰前邊境運動到漢江以南是否被定義為侵略,我認為這在公開宣戰的交戰中再正常不過。國際法沒說不資茨,你說呢?之所以希望各位看看《三八線》是想讓各位體會一下,即使我們不是侵略者,但也給整個南部朝鮮族人民帶來了極大的傷害和經濟損失,這是戰爭無可避免的,是大家應該共同反思的事情。
另外有答案和答案說到什麼跪久了不會站,按M安軌!這就是我覺得歷史民科也要反的原因。一個歷史學者基本的素養和基礎是史觀的構建,就和棟樑一般,民科歷史學家或者貼吧大學歷史系畢業生的精緻利己史觀我個人是極度反對的。
歡迎批評。
--------------------------------------看了一部老藝術家為《我的戰爭》拍的營銷片之後表示極度心疼老藝術家的生活。待遇有問題還是怎麼了,為什麼要接這種東西?
網上流行一個段子,說老志願軍老戰士去南朝鮮旅遊,表示60餘年前坐著坦克來的,結果段子瘋傳被打上愛國標籤云云。傳媒從業者以此入手創作這個三觀奇歪的宣傳片,是想搞事情?(大致劇情是一個志願軍和老文工團組成旅遊團去漢城旅遊,異國導遊妹子笑臉相迎核對護照信息,結果老人們開啟群嘲套用段子並報出自己孫子孫女的名號(主演們)號召韓國導演也去看看我的戰爭最後宣傳海報橫空出世。)
於是乎我順便看了一下預告片。woc,嘟嘟嘟嘟嘟嘟嘟之後滿屏步兵大衝鋒簡直燃到爆表啊wrnmmp志願軍烈士的命是你們這麼花的?@崔瑜琢說得好啊,散兵線看不到啊,那麼抗戰內戰優秀軍事成果三三制突擊接敵更不會有了。林總氣到在溫都爾汗驚坐起。朝鮮戰爭是機械化程度較低的輕步兵對抗機械化軍團的優秀戰例,就為了為正能量被搞成了這種東西。相比起來《三八線》的電視劇高到不知道哪裡去了。也不枉我半個暑假天天熬夜。CCAV8真的蠢,好好的電視劇放到深夜檔。我要是負責人CCAV1放到焦點訪談後。
另外想了想以二戰及戰後那個階段交戰的火力密度也就我大霓虹會蠢到搞集團衝鋒。應該是乃木軍神的鍋。貼個日露害怕壓壓驚。旅順俄軍千古奇冤,乃木希典活過來再剖一次腹好了。
這片子出得奇巧,9.30十一愛國好檔期。趁著中韓趨冷搞了波營銷實在是高,估計是哪個諮詢公司出得好主意。高,實在是高!8848鈦金手機!這玩意兒外交部看到估計要氣到停擺吧。你們該傳媒的拿著工資能不能動動腦子,上學的時候學的東西喂什麼去了?還是根本沒學?沒有基本的節操沒有基本的常識。說好建設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你們就在這薅社會主義羊毛反革命。
其實現在這種事情太正常不過。之前炒作韓國下三濫戲子的不也是同類傳媒從業者?又要說存在即合理,有市場即正義,神邏輯。我都心動了,這好大一塊蛋糕啊!我也學學知乎大V:腦子是個好東西希望你也有,這叫資本轉移,你們不懂!
營銷營銷,營nmlgb。和國難財有什麼區別。
並不反對大家放假去看你們的劉燁男神。人是高度自由滴。
然而我還是要說:年輕人啊,靡靡之音吶,輕歌曼舞啊,長大了都沒出息。
以上。
那群老演員的表演真的把我噁心到了,我倒不是抨擊大國沙文主義,畢竟國際局勢本來就是弱肉強食,我倒希望中國是那個吃肉的,我噁心的是特么一群老大歲數的人一起欺負一個禮貌友善的小姑娘,還不覺得羞恥,真是不要臉,在原來的網路段子里韓國導遊是一個狗眼看人低侮辱中國人的沒素質的人,所以老人這麼說全是以牙還牙,出了口惡氣,完全沒有問題,而且這個段子是針對韓國人一些侮辱中國的事迹編的段子,也算是中國網民的回敬,畢竟是韓國人先噁心我們,我們回擊無可厚非,問題是這個視頻里人家韓國人非常有禮貌,還很為中國老人著想,結果特么中國人就是這種素質,我特么都臉紅,這導演確定不是反華勢力派來的卧底?
《我的戰爭》這拍的什麼鬼 導演覺得志願軍命不值錢 一條命換美軍一發子彈也是賺的是吧?不用看都知道 又是部沒請軍事指導的戰爭片 十成十爛片無疑
自從機槍發明後 還搞集團豬突的 天底下只有對岸日本人一家 這鏡頭要是是日俄戰爭 倒是挺符合史實的
更新,看了電影。
《愛國生意真好賺》
這個電影要是沒有王珞丹就完了。
神TM韓戰四大戰役是電影里的四場戰鬥(所謂的江面大橋遭遇戰,五里亭攻堅戰,小鎮突圍戰,和537高地爭奪戰)……不知道該說啥,人家好好的五次戰役……
第一,情節推進莫名其妙,不符合實際。一共大小四場戰鬥,第一場神TM美軍打你志願軍伏擊,明明是你志願軍突襲美軍好嗎?第二場戰鬥伏擊(阻擊)美軍車隊,戲劇性太強了,搞什麼大石頭……第三場神TM文工隊和前線部隊一起前進,莫名其妙就突然被包圍。第四場戰鬥更加獵奇,還專門等天亮發起進攻(有病啊?是應該早上進攻,但是應該趁凌晨天黑啊,白天要挨炸的啊)。
第二,戰鬥場面硬傷慘不忍睹。總體上把志願軍描寫成沒有腦子的喪屍……只會一大群人不停的狂衝鋒,連迂迴和穿插分割都不會……第一場戰鬥美軍把M1榴彈炮放在前線……理解不能……第二場戰鬥美軍步兵是智障嗎?開路小隊被伏擊後懵逼我能理解,後續梯隊上的步兵看到以後居然不下車肅清周邊?再就是我軍其實也可以打呀,把步兵和坦克分割後,落單的美軍坦克要麼撤退要麼被擊毀。第三場戰鬥很奇怪,晚上居然是我軍被美軍包圍了,說好的「白天是美國人的,晚上是志願軍的」呢?莫名其妙地在小鎮里一片亂打……美軍雷區周圍居然沒有機槍和狙擊手……精準設計的壓發地雷居然隨便找個桶就能解決(大哥人家是專門設計成針對細微重量變化的)……第四場戰鬥,美軍精心設計的防禦陣地居然是露天式的,總陣地居然是像個補給基地一樣……你就告訴我美軍是智障嗎,明明電影里志願軍有火炮的呀,連防炮掩體都不挖……
再就是武器裝備,美軍怎麼這麼多湯普森呢……哪來這麼多司登呢……巴祖卡這時候沒有防盾啊…………志願軍和美軍的迫擊炮呢?一個也沒見過……美軍的炮擊也沒見過(說好的范弗里特彈藥量呢),飛機自始至終只見過不出五架的A26,炸彈合著是一顆一顆扔的(美軍真窮),扔的還是既不完全是燃燒彈也不完全是凝固汽油彈還不完全是高爆航彈的高科技炸彈……
人物描寫過於單薄和臉譜化,特別是配角。我有深刻印象的只有王珞丹飾演的孟三夏和黃志忠演的李順良(張洛東的養父),其他人就是換個群演我覺得也不影響劇情。張洛東這種無組織無紀律的居然還逃避懲罰,你把志願軍的軍紀當成什麼了……還一口台灣腔……尷尬地要死……還有反派,美軍搞得像國民黨似的,看見文工團就激動地不得了……還有美軍司令部的那場戲,第一個指揮官建議撤退,另外一個美軍指出對手的補給有問題(我還以為是李奇微出來,要針對志願軍了),建議不妨死守,結果被第一個指揮否決了,還是決定撤退(這個戲毛用沒有啊)……
最後也是最致命的一點,完全把共產主義革命理想和共產黨員從電影里剝離走了,我一個AI帶路黨都看不下去,你告訴我整整一個連里一個指導員都沒有?一個黨員都沒有?逗我呢?部隊動員一句不談美軍轟炸丹東,也不談保衛革命成果,光是表決心,搞死斗,好像都是神風突擊隊似的,完全抹殺了共產黨的存在……
唯一不錯的是王珞丹確實演的蠻有感覺,與角色本身很貼切,也沒有違和感,確實很像那個年代的文工團員。所以說是唯一亮點
(針對宣傳片)想搞軍國主義而不得唄,價值觀極右還遮遮掩掩,挨罵活該。講道理要是這樣拍:老頭老太們講完之後導遊被氣哭,質問他們為什麼要這樣,一個老頭冷笑一聲,回答:中國的槍要為中國的貿易取得地盤,我們被你們四處肢解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任由西方掌控海洋和要衝,而我們只能被困在大陸上的時代已經過去,如今我們也要陽光下的地盤!然後鏡頭一轉,轉到韓戰時期的步兵衝鋒,再一轉,到現代五十多億一艘的驅逐艦組成的艦隊,加上空軍,最後打出八個大字:不忘初心,星辰大海!我保證有一群擁護者你信不信?
1.
對抗美援朝題材很是期待,但它和某遊戲撞名了。
宣發上綁了《那年那兔那些事兒》。這很90後,也很小粉紅。
「活著回來」的slogan也比較有感覺,是能體現戰爭殘酷的一句。也貼切於片名「我的戰爭」中的這個「我」的微觀視角。
2.
8月15日發了一款預告片。但電影本身素材出現不多,多的是最近南海爭端的相關畫面——播報此事件的新聞主播、南海上的現代艦船。
狠貼熱點、煽動情緒,這其實也沒什麼問題,畢竟在外界看來,去年《戰狼》之所以那麼好賣,很大程度也是託了那句很愛國、很熱血的「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slogan的福。
日本投降日發布物料、9月15日上映,可以想見的是,《我的戰爭》的宣發路數會在對仇外、愛國情緒的高潮營造中就這樣一直堅持下去。
無可厚非。
只是預告片這樣剪,會不會給人一種電影本身素材不能用的感覺…
3.
這款預告片也坐實了很多人的擔憂。
人海戰術。
即使是《太極旗飄揚》這樣還不錯的的戰爭片,在刻畫到志願軍戰鬥形象的時候,仍然是用人海來表現。我們把它視為是一種醜化。
彷彿中國人就是靠人多取勝。
可是歷史事實不是這樣。歷史上的事實是,我們的志願軍,在擁有強大意志的同時,所使用的戰術也與無腦人海相距甚遠。
比如,我們有「三三制戰術」。
當然,「三三制」拍出來恐怕並不好看,但是像電影《我的戰爭》應該能找出一種折中辦法,既照顧到戰爭戲的可看性,也能真實提現我軍戰術水平。
比如同題材電視劇《三八線》所做的那樣。
但起碼就曝出的畫面來看,《我的戰爭》離做到這一點還遠。
(下面截圖來自《三八線》主創@汴人郭威 的微博,侵刪)
4.
9月7日新物料,視頻「《我的戰爭》公益特輯 電影藝術家催淚講述血性青春」。
這視頻設置的情境是這樣的,韓國小姑娘作為導遊,要帶老藝術家們游首爾。
小姑娘在正常的禮貌、客氣之後,不料卻得到這樣的回應——
老藝術家們情緒高昂地一起說:「我們不是第一次來這裡了……我們當初曾經打著紅旗(打)來過這裡……那會兒這裡還叫漢城」。
這段情境,應該是來自一個網路段子,現在又被電影的宣傳人員放到這個營銷視頻里。
一個異國小姑娘,在送上笑臉的時候,被自己的客人「群嘲」,群嘲的內容是自己國家曾被攻陷的首都。於是懵逼。但她仍然沒有放棄對客人的禮貌。
可老藝術家們的這種台詞,已經不止要用「不禮貌」來形容了。
倘若說中國從未曾承認過韓國,倘若說兩國關係是敵國,那麼給出鏡的老藝術家們設置這樣的台詞,倒也可以理解。
但是這些人們,是以遊客身份,到與中國正在建交且大體往來密切的異國的首都去旅行的,他們一起對著那位為他們送上服務的異國的姑娘,熱情洋溢地齊說著這位姑娘的祖國的首都被攻陷的歷史。
這種情境,即使不去換位思考,作為一個同樣敬仰著志願軍精神的中國人,也實在是感受到了一種強烈的不適感。
這視頻的策劃者讓此國的老人們如此羞辱一個向他們笑臉相迎的小姑娘——我覺得這也可以說是一種對中國人形象的自我醜化了吧。
9月11日更:
我覺得需要強調一下,此篇文字所討論的問題中絕對不包含抗美援朝戰爭性質的問題,那個問題討論起來就沒邊兒了。它討論的只是關於這部影片及其相關物料——包括宣傳片、海報——的問題。我在此文第4部分批評宣傳片說它讓人「不適」、是對中國人形象的自我醜化,只是針對它所設置的情境。
毫不矯情地說,這片子的物料搞成這樣,我很失望,也很痛心。
宣傳片如果是直接把當初那個段子搬過來:中國老人因為護照在韓國海關被刁難,老人說,我以前不用護照,開坦克來的。
——要是這樣拍,我覺得一點都不尷尬,對影片本身可能還是加分的。
可是像現在這樣拍:一群人一起無禮於一個熱情為他們服務的女孩子,那我只能給它負10000分。
這幾天關於這件事的討論,我看了很多,一個深切的感受就是:小粉紅喊口號、推牆黨編段子,兩類人之間的鴻溝,是無法用語言填平的。
當然,最煩還是像 @經略幽燕我童貫 這樣扣帽子,
我黨我國你問我支持不支持,我肯定是支持的。所以對於這種狠毒的誣陷,i am angry !
5.
看完全片了。心累。簡單說幾條感受吧——
抒情太多,思考太少。從頭到尾,談情談情、喊口號喊口號、立flag立flag、爆炸爆炸……尷尬尷尬。
然而沒有出現任何朝鮮地名(想看舉著紅旗進漢城戲碼的觀眾還是省省吧),沒有出現任何一個具體的美國人的形象。除了槍管子上都是窟窿的波波沙、說英語的鬼子還有大一號兒的坦克外,和之前的抗日戲(比如《百團大戰》什麼的)幾乎沒有任何區別。
中間手動排雷一場戲還不錯,可是這一段劉恆老師你已經在《集結號》里用過了啊。
「人海」戰術這個實在懶得去批判一番了,好在這片子里美國鬼子跟抗日戲裡的日本鬼子一樣蠢,所以勝利一定屬於我們。結尾頻繁VR視角,把戰爭片當槍戰片拍,可以,這很香港導演,也很抗美神劇。
是3D電影,但我想摔眼鏡。
我覺得把當初中學課本里的《誰是最可愛的人》的幾個段落串成一部電影,也比現在這個《誰的戰爭》強10000倍。
6.
9月14日更。一篇長觀後感奉上——
通常的說法,志願軍的抗美援朝一共經歷了五次戰役,而我們在豆瓣電影和百度百科看到的這部電影的劇情介紹里,開頭卻是「抗美援朝4大戰役時期」,那麼誰能告訴我「第五次」被略去的原因是什麼?
實際上豆瓣電影劇情簡介的原文里,倒是有句話可以算作我上面問題的解釋:「抗美援朝4大戰役(江面大橋遭遇戰、五里亭攻堅戰、小鎮突圍戰、537高地爭奪戰)時期……」,也就是說,這裡提到的所謂「4大戰役」,是指電影裡面的江面大橋遭遇戰、五里亭攻堅戰、小鎮突圍戰、537高地爭奪戰。
可這四次作戰,論級別,都只能被稱之為「戰鬥」。小學語文試題里,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以區分「戰爭」、「戰役」、「戰鬥」這三個易混淆詞語為考察點的選擇題。不論是豆瓣電影和百度百科,劇情簡介一般都是來自影片官方。在劇情簡介裡面犯這種錯誤,要麼是小學語文不及格,要麼是真的不用心,前者是技術問題,後者,則是態度問題。片方如果能看到上面這段文字,那麼請去更正。
在我國,電影電視的題材禁忌特別多,「抗美援朝」是其中的一個,大概是我們以前擔心會惹韓國不高興、會惹美國不高興,更重要的是擔心會惹朝鮮不高興。再舉個例子,我們大陸拍康熙皇帝、拍《鹿鼎記》,是不能出現雅克薩之戰和尼布楚條約這些內容的,因為那樣恐怕會惹俄羅斯不高興。(cry)
所以從當初聽說《我的戰爭》這個項目開始,就一直在關注並期待,因為抗美援朝終於可以拍成電影了。不過隨著宣傳片物料的持續放出,這種期待,也就漸漸降到了冰點。
降到冰點的最重要原因是兩個,一個是片花裡面出現的我軍進攻時的「人海」。這一點,我在前面已經詳細說過了:
即使是《太極旗飄揚》這樣還不錯的的戰爭片,在刻畫到志願軍戰鬥形象的時候,仍然是用人海來表現。我們把它視為是一種醜化。彷彿中國人就是靠人多取勝。可是歷史事實不是這樣。歷史上的事實是,我們的志願軍,在擁有強大意志的同時,所使用的戰術也與無腦人海相距甚遠。比如,我們有「三三制」、有散兵線。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在發動強攻的時候,密集的人海進攻就已經被有經驗的軍隊所摒棄了。通常,在進攻敵人陣地時,戰鬥小組與戰鬥小組之間會拉開距離,哪怕是區區一個連,也會拉伸成好幾公里的寬度。當然,「三三制」拍出來恐怕並不好看,但是電影電視應該能找出一種折中辦法,既照顧到戰爭戲的可看性,也能真實體現我軍戰術水平。可是就目前曝出的畫面來看,《我的戰爭》離做到這一點還遠。
事實上,我們看到的好的美國戰爭片,諸如《拯救大兵瑞恩》、《飛鷹墜落》等等,除了像「諾曼底登陸」那種大家必須擁擠著棄船登岸、留在船上會被擊沉的戰鬥,在其他時候,作為主角的美軍這邊,也是絕對不會出現「人海」進攻這種場面的。
期待值降到冰點的第二個原因,是9月7號影片發布的那款新物料:視頻「《我的戰爭》公益特輯 電影藝術家催淚講述血性青春」。
說到底,包括我在內的很多年輕人討厭這款視頻的原因很簡單(談歷史、談戰爭性質的都是離題萬里),那就是在裡面,我們看到了這樣的情境:一群老年人毫不考慮對方感受,一起無禮於一個熱情為他們服務的女孩子。這種情境,即使不去換位思考,作為一個同樣敬仰著志願軍精神的中國人,也實在是感受到了一種強烈的不適感。視頻的策劃者讓此國的老人們如此羞辱一個向他們笑臉相迎的小姑娘——我覺得這也可以說是一種對中國人形象的自我醜化了吧。
當然,相對於《我的戰爭》全片來說,這些還都是邊邊角角。雖然,在看完這部電影以後,我想針對影片本身所說的話,並不多。
去年,有電影《百團大戰》上映,但我是遲至今年,才在電影頻道看了這個片子,看完之後給的評論是:「老橋段、老方式、老問題,虛構部分自以為高明,其實尷尬;史實部分繼續喊口號和臉譜化。」
當然,最受不了的還是裡面的男女感情戲,男性角色姚尚武和女性角色梁山,一次一次對眼神。尷尬十分,有八分是在這裡。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主旋律戰爭片開始喜歡在片子里設置男女感情線,站在主創者的角度,他們大概把這看作是一種「與時俱進」,是要對年輕人的胃口,是把故事進行「人性化」處理的重要方式。可是效果往往是令人尷尬的。因為這種男女感情的起承轉合,在一部時長有限的戰爭電影里,都太倉促。《我的戰爭》里,只是因為來自同一個縣,劉燁(孫北川)就那麼快看上了王珞丹(孟三夏),要喝醉了親她嘴、要寫道歉信(其實是情書)。這種設計,在女性稀少的戰地,也許是會真的存在的吧,但放到這樣一部正面表現志願軍戰士形象的電影里,恐怕就太不合適了。
在我們的主旋律戰爭片里安排愛情戲,以為這樣就「人性化」了,就能吸引年輕人了,這實在是我們的創作者太自作聰明了,實際上這也是不肯用心的一種表現。而且,優秀的戰爭片,真的不需要安排什麼愛情戲,你見過《拯救大兵瑞恩》里有這樣大段的男女感情線?你看《太極旗飄揚》里,張東健演的那個角色,有一個未婚妻,他不需要到戰場上去談戀愛。
以前看B站上的彈幕,學到一個詞,叫「立(死亡)flag」,意思是指某些通常將將人物引向死亡的橋段。比如有男角色一旦對女角色說出「等戰爭結束了,我就和你好好在一起」這樣的台詞,我們就會生出一種「這個男角色恐怕活不到戰爭結束」的不祥預感,所以,說出這種台詞的角色,我們就說「他是在立flag」了。
對了,蕭峰和阿朱的「塞上牛羊空許約」,其實就是一種典型的「死亡flag」。
解釋清楚這個詞,我們會發現,我們的主旋律電影里,「立flag」這種事是特別密集的,而這種密集,其實是體現了主創製造悲壯氣氛的idea的貧瘠。
《我的戰爭》里,老爹跟小神仙說等戰爭結束回去給你娶媳婦,於是老爹犧牲了;文工團的女兵對男朋友說等戰爭結束了就帶你去見我爸媽,於是女兵犧牲了……說到這兒,需要聲明一下,我寫電影觀後感,是特別忌諱「有意無意地劇透」這種事的。但是這一段文字,雖然提到幾個人的結局,但其實不算劇透,因為你在片子里看到「要娶媳婦」、「要見爸媽」這些台詞的時候,一定會有不祥的預告,而這種預感,都是對的。
「娛樂資本論」有篇文章談到。因為題材問題,彭順導演一開始被要求片子里不能出現美軍,也就是說裡面不能出現敵人的形象。這對於一個導演來說,很荒誕,也很無奈。不過後來因為南海局勢、因為薩德問題,上峰解了禁,影片里終於可以出現美軍了。
但是到具體呈現的成片,想看我軍「抗美援朝」光榮戰史的你,恐怕還是得失望。因為片子里沒有出現朝鮮軍隊(所以我們「援」的到底是誰),沒有出現大家聽說過的朝鮮地名(唯一的「五里亭」,大概也是虛構的,想看舉著紅旗進漢城戲碼的觀眾還是省省吧),戰鬥中也沒有出現任何一個具體的美軍士兵形象(所以我們「抗」的到底是誰)。裡面那些籠統的敵人形象,火力強、開坦克、有飛機、追趕姑娘的時候喊「要抓活的」,當然也是一樣蠢——那麼他們和以前影視作品裡的日寇有什麼不同么?
結論是,除了槍管子上都是窟窿的波波沙衝鋒槍、說英語的鬼子還有大了一號兒的坦克外,《我的戰爭》和之前的抗日戲(比如《百團大戰》什麼的)幾乎沒有任何區別。
裡面也有亮點,比如孫北川幫孟三夏手動排雷那一段。可是這種橋段,劉恆老師您已經在《集結號》里用過了啊。而說到一樣是由劉恆編劇的《集結號》,裡面鄧超演的大烙餅踩到地雷以後,正好一隊美國兵開坦克過來,於是發生了「前軲轆不轉後軲轆轉思密達」的經典對話。就因為這一段,同樣表現了「抗美援朝」內容的《集結號》就能甩《我的戰爭》幾十條街。
《我的戰爭》是根據巴金小說《團圓》改編,這部小說,我們不熟悉。也不知道是因為什麼原因,《我的戰爭》之前對這個「IP」也沒有任何宣傳,不過很久以前一部很經典的抗美援朝題材影片《英雄兒女》其實也是根據它來改編的。雖然是同樣題材、同樣小說改編,但我更想多看幾十年前的《英雄兒女》幾遍。
其實,就算是把當初中學課本里的《誰是最可愛的人》的幾個段落(松骨峰戰鬥等等)串成一部電影,也比現在這個片子強好多倍吧。
7.
9月16日更。
豆瓣刷五星、四星的,這兩天實在是噁心到我了。
比如說「不知道歷史的,好好去補補!」
——你是真的要靠這種遮遮掩掩的片子來「補歷史」么?
比如說「無論是這段歷史,還是這部電影,都應該得到尊重。」
——事實上是,尊重歷史和尊重這部電影是矛盾的。
比如說「幾對年輕人這愛情發展得簡直能將人虐殘,所謂離別沒有比他們來得更慘烈的了」。
——這位看電影之少的程度也是相當慘烈的。
比如「喜歡戰爭片的孩子這回可得帶著面巾紙去了」。
——帶紙巾擦眼淚只會是因為片子太爛吧。
8.
9月20日更新。
這些天以來,我對這部《我的戰爭》一直都處在一種憤怒的狀態中,憤怒於它的「爛」、憤怒於它的刷票房、憤怒於它在豆瓣的刷口碑。
但這都不太重要。
時至今日,我突然發現,我憤怒的最重要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它裡面既不肯出現朝鮮(金氏朝鮮)的任何元素,也不肯詳細描繪敵對方(美國)士兵的面孔。
害怕造成不好的國際影響么?
害怕當事的國家(朝鮮、美國、韓國、俄羅斯)不開心么?
所以說,這難道不是對於我中華的恥辱么?
我漢唐宋明的中華,為了照顧這些國家的感受,要對自己的文化創作自我閹割,到頭來,又特別二百五地發了一個那樣(針對異國普通民眾的)沒教養的宣傳片。
這不是恥辱么?先是膽量上的恥辱,次是涵養上的恥辱。
這泱泱強漢、禮儀中華,哪有我份?
然後以投機的《我的戰爭》竊取「愛國」的名分,
侮辱我將士的形象(人海、調戲女兵、指揮混亂…)。
那些自稱愛國的「小粉紅」,你們覺得呢 ?
以上。
微信公號: moviemoon
又想起那部被封殺的《抗美援朝》電視劇了
辛辛苦苦考據拍的
至今未解禁 理由為怕傷害美帝感情
香港導演拍的這麼個玩意兒就直接上了
敵在中宣沒看過電影,單就宣傳片來說,這是漢奸導演通過欺騙部分和時代脫節的老藝術家的反華作品。
有人指責部分群眾的「友邦驚詫」,認為韓國的《淵蓋蘇文》之類的影視劇各種抹黑中國,憑什麼我們不能這麼拍?
而且,志願軍進入漢城是確實發生的事情,憑什麼不能說?
只是到這個程度還好,至於說「你們有什麼資格評價志願軍」的,和漢奸導演的行為無異,一方面把批評宣傳片的行為歪曲成「評價志願軍」,一方面把志願軍捧為一般人評價不得的脫離人民群眾的貴族軍隊,人為地製造和推動部分圍觀群眾因評價這個宣傳片而過渡到反感抗美援朝本身的心理。
為什麼說這個宣傳片是漢奸片,首先就是它把「抗美援朝」這麼一場本來有著高出一般民族國家立意的戰爭,扭曲成曾經做過戰爭輔助工作的人員可以在六十年後,來到當年的敵對國家,現在的邦交國首都,向毫無對立意識的普通人民炫耀當年軍威的普通戰爭。
固然,韓國拍了那麼多狹隘的,醜化我們的片子,但是首先要搞清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從誕生之日起,就不是那種要靠民族主義雞血自我安慰的國家,而是負有改造世界,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的一股新生力量,抗美援朝就是實踐這一目的的一場戰爭。
在整個冷戰中,為什麼中國在第三世界國家中享有和當時國力並不匹配的巨大聲望,即使在和美蘇同時交惡的時代,依然能自稱「我們的朋友遍天下」?
就是因為,中國不但打贏了數場局部戰爭證明了自己實力,而且通過這幾場戰爭證明了自己不同於蘇聯的粗暴干涉風和美帝的詭詐顛覆風,中國可以在付出巨大代價幫另一個國家重生的前提下不駐一個兵,不因打贏了就完全佔領爭議地區,這種作風不誇張的說,刷新了人類戰爭史的文明前沿。而中國也並非就吃了虧,只是所謀者大,不以小利廢之。至於具體的利弊得失,數十年過去,未必一一符合當年的期望,但這都是可以討論的問題。
如今,我們雖然成了中特社帝國,但參與建立國際新秩序依然是我們的目標。從有了帝國主義的那天起,舊的帝國就不斷被新的帝國所淘汰,具體的時代難以一概而論,但總的趨勢是,吃相難看的被吃相更好看的淘汰,只知道征服榨取的西班牙帝國面對會在殖民地部分移植自己制度的大英帝國取代,以不斷直接征服領土為導向的軍國日本在講究「門戶均沾」,退還庚子賠款,在完成領土的原始積累後就不再致力於更多領土的美帝面前過不了幾個回合。而美帝又在當年以解放全人類為口號的蘇聯面前惶惶不可終日,當然蘇聯成了一個民族主義、官僚主義、帝國主義的老大帝國後,就沒什麼可怕的了。
當年的抗美援朝,針對的敵人絕不是韓國的普通人民,而是以美帝為代表的統治階級,在當時的韓國,能算進這部分的人是一小撮。嚴格來說,韓國的一般人民是我們當年試圖解放但沒有成功的群眾。如今他們過得比我們當年預計的好,我們應該欣慰,而不是告訴一臉懵懂的晚輩:「孩子,想當年,我可是把你爺爺揍得滿地找牙啊,你家我當年可是想進就進啊」。
而宣傳片並沒有向段子的原始版本一樣,把「開著坦克進漢城」作為對方挑釁後的自衛反擊,而是先著力塑造韓國導遊女孩的禮貌、和善、專業、單純、可愛,然後很突兀地跳到了一批老藝術家們對當年威風的吹噓(這些老藝術家沒有一個字提到這場戰爭的意義何在,只是把這場當年全民付出極大代價的戰爭轉化成了一些「個人"在面對邦交國普通百姓的牛逼史),其心可誅!
《荀子》曰「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秦之銳士不可以當桓文之節制,桓文之節制不可以敵湯武之仁義」,雖然未必與歷史完全合拍,但道理自有其深意。前三者就如同當年德日法西斯,惟利是視,最終被不直接佔領領土,只是大量建造軍事基地,有一套在國際上相當有競爭力的國家意識形態(人權、自由、民主,無論你覺得虛偽與否,這是實實在在地讓不少國家感到壓力的話語資源)的美國完爆,粗略的說,這有點「桓文之節制」的意思,而中國要在新的國際形勢下立足乃至改造世界的遊戲規則,怎麼可以沒有超出美國的一些東西呢?
怎麼能和韓國在一些民族主義情緒的影視劇上這樣你來我往呢?要知道,韓國拍再多這樣的東西,沒有太多國家會把韓國當成威脅,中國這樣的體量這樣搞,故意給人一種唯力是視的架勢,是要把當年「我們的朋友遍天下」的朋友們都送到美國那裡去嗎?
對於大國來說,你要只管唯力是視,那就只不過是遵守千百年以來叢林法則的最粗陋形式而已,終究會被時代波濤沖走,你要參與規則乃至塑造規則,乃至進一步塑造國際秩序,就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強大是為了守衛自己建立的規則。
至於說到利益,國際秩序都是你塑造的的了,需要這麼具體的談利益嗎?
補充一個,這個段子也不是不能用在宣傳片里,但把一群老藝術家用廣場舞考察組一般的架勢組織成這個樣子,也真是其心可誅。
其實可以這樣拍,一個面容和善的老人坐著飛機若有所思,鄰座的中國少女突然看到前面數排的某歐巴,激動的要衝上去,結果碰掉了老人的老花鏡,韓國導遊連忙幫老人去撿,邊撿邊說:「去漢城的航班上總是會遇到這種事,希望您不要見怪斯密達。」老人慈祥地說:「看他們比我當年在漢城見到的人們快樂,我很高興啊。」導遊:「您難道不是第一次來韓國嗎?」老人:「上一次,已經六十多年了。」看向舷窗外,沉默。
視野從雲層向青山綠水下沉,鏡頭漸漸變灰,過渡到那個年代的畫面和烽火連天場面。。。。
老人的畫外音想起「那年,我是尖刀連的一名普通戰士。。。。。。。。。。」大概是中國現行電影審查制度施行以來最大的污點,審查人員真是越來越抽抽,當年的《鬼子來了》和《活著》你們丫都揪得出來什麼狗屁意識形態問題,現在這破片都看不見了?
用最low的方式,侮辱了同名遊戲!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魔戒和霍比特人中精靈族戰鬥方?
※如果《魔戒2雙塔奇兵》中最後一戰中,為什麼提前射出的一箭會被喝止?
※電影《敦刻爾克》(Dunkirk)中有哪些不易察覺的細節?
※影視作品中有哪些常見的軍事類錯誤?
TAG:電影 | 戰爭 | 戰爭電影 | 朝鮮戰爭1950-1953 | 戰爭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