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的獨生子女應該繼續奉行「父母在,不遠遊」,還是應該走自己的路,讓父母「空巢」去吧?

在發達國家,你為社會奉獻了一生,國家會養你。你的孩子只需繼續奉獻社會就好。可是在中國,國家不怎麼養你,你就只能靠子女。可是送子女去異地念了大學,回家鄉的有多少?空巢老人應該怎麼辦?


後面還有四個字:「遊必有方」


子女是風箏,父母是放風箏的人。風箏想分得更高更遠,放風箏的人看風箏越高也越搞興,也越擔心線會斷掉。割捨不斷的是風箏線,無論風箏還是放風箏的人,都要努力經營線不斷。
年輕人容易適應,老人總會戀舊。年輕人不願回家鄉而闖蕩,老人家也很難適應異地的變化難以割捨家鄉。
子女在外,父母願意一起住最好不過,若難以適應的話,做子女的就要常回家看看,必須的。


我覺得,任何這種「二選一」的問題,都沒有正確答案,也不應該去找正確答案。只能說,每個人的實際情況都不一樣,二選一的選哪個都有一定道理,可以給你作為參考。但實際情況因人而異,需要權衡。

就這個問題來說,權衡的因素就很多了:

  1. 父母的年紀,父母未來幾年內對你的依賴程度?父母的真實意願?
  2. 「遠遊」是多遠?多久能回家看父母一次?
  3. 「遠遊」的職業發展大概是如何?和「不遠遊」相比,是否有巨大的金錢、長期職業發展上的優勢?是否可以有將來儘快回到父母身邊的可能性?是否有將來足夠有能力將父母接過來的可能性?

其實對於這種問題,每個人都沒法給出正確的回答,我剛剛列舉出來這麼多原因,也都是廢話,等於沒有回答。

因此,對於這樣的問題,我始終認為,「父母在不遠遊」應該永遠只是你選擇職業發展道路眾多決定因素之中的一個,而不是唯一的一個。

並且,做好當下,不管選擇什麼路,好好對待自己的工作,好好對待自己的父母,不要留遺憾就好了!


這個問題太複雜了。
上面有個短回答已經說得很好了:「能混的,混好一些,把父母接身邊。
不能混的,就別離家太遠吧。」

這種做法無疑是相對比較合適的做法。

我有個領導一直讀到了博士,工科博士,老家貴州,我實在想不到貴州有什麼地方能「容得下他」。所以有時候並不是我們不想留家鄉(省內),而是在家鄉根本沒有匹配的工作。更好的工作意味著更好的未來,意味著更強的抵禦風險的能力,如果以後父母生病了都沒錢治那才真是悲哀。事實是,很多低收入家庭就是有這樣的悲哀:生大病了就治,治到一定額度(例如十萬),如果還治不好,只能選擇不治了。像這種遠遊的,就屬於「能混的」,這種情況我明確支持「遠遊」,當然如果老家本身就在大城市,那也就沒了這個煩惱。
至於我領導,應該比知乎程序員的平均工資還高出一倍,所以他把父母都接到了身邊。其實不用太擔心父母適應不了其他城市的生活,飯菜都可以自己做,至少飲食不是問題,至於其他的,對於我們這代人來說,父母應該才50多歲,接收新事物應該比更老的一輩要好一些。況且最重要的是:「家人在哪裡,其實家就在哪裡。」

對於獨生女,而且生活在普通小城市,情況又不一樣。女生當然也有個人能力很強的,但是基於中國國情,女子嫁人之後,要去夫君家裡住(入贅除外)。如果丈夫是外地的那麼她就要去外地,丈夫是否有能力、有意願把雙方父母(不可能只接女方父母不接自己父母)都接到身邊來住呢?我看很難。

那麼最實際的做法是在本地工作,而且在本地工作更容易找本地伴侶。我所說的這種情況應該是絕大多數獨生女的選擇。(或者在外地混幾年然後回老家的也算這種情況)

如果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混但還是想混混的又怎麼樣呢?不得不說這種人是多數,尤其是男生。
我的觀點是,先在外面混幾年再說,看能不能混得過去,之後的決定參考我上面說的。

當然,這些都是無奈之舉,生在中國必須要面對這些。中國地域太廣了,經濟發展又極不均衡,如果是在德國、法國等小面積國家,可能就沒有這些煩惱了。

還有一點就是工作不好找,就業壓力大。不得不承認有很多人(尤其是工科的)不想浪費自身所學想做對口工作的,既然要找對口工作,那麼地點有時候就很難是家鄉(本省內),特別是不那麼熱門的專業。

所以,生活總是充滿了各種無奈,需要你根據自己的情況做出相對最優的決策。

至於我本人,其實沒資格回答這個問題,我並不是獨生子,我還有個親哥哥,他在老家省會,我也就沒有太大壓力了,去哪兒都可以。如果我找到了心儀的另一半的話(我是說如果,一下暴露單身汪的悲慘境地π_π),我很樂意一兩年之後去她所在的城市陪她,這對我而言並沒有太大決策壓力。

最後當然是祝願各位都能做出自己的相對最優決策啦!


前幾天偶然看到一篇文章,寫的是現在的孩子到外面讀書工作,一年也難得回家一躺,原因是:工作比較忙,回家的成本高,所以很少回家。
這也讓我想起了以前在外地工作時,也是一年回一次家,外面的世界確實機會比較多,找工作也比較好找,而且也能學到很多的東西。但我最終還是放棄了,選擇回到家鄉來工作。其實有一個原因就是當年奶奶還沒去世之前,那時候的我在外地工作,回家休假的某一天晚上,奶奶叫了我一聲,那時我正在休息,只應了一聲就睡著,她自言自語的說,是不是我不想和她說話,她覺得她做人真的很沒意思,當時我也沒多想,只是跟她說了一聲沒有啊,我很困在睡覺,就睡著了。
當我回外地工作的半年後,奶奶就去世了。直到那時我才發現,其實她應該是感覺到老年生活的孤單,雖然有兒子,有女兒,有孫子,也有很多增孫,但是很少有人真真正正的去了解她的孤單,也很少有人能陪她好好的聊一聊天,才讓她覺得生活的無趣。
看著現在的很多年輕人,由於汕頭的經濟不好,都出去外面打拚天下 ,一年難得回一次家,而且覺得前途很重要,在外面能賺很多錢,賺了錢可以給父母,讓她們過得好一些。而父母,在外面也會對別人說,孩子的前途重要,在外面有機會能發展比呆在汕頭好。
其實,我想對這些年輕人說:你父母說的話那只是在安慰你而已,為了讓你有更好的前程,(當然,這也許只是我的個人見解)哪有父母親願意自己的孩子一年只見一次,甚至是有些是幾年都見不到一次的。 父母一天天的老去,頭髮一天天的白了,身體一天天的差了,就算你賺了很多錢給你父母,難道她們會把這筆錢花了嗎,她們只會把你給她們的錢存起來,等著給你將來有需要的時候用。所以,如果有條件,一年能回來幾次看望一下父母就回來看望一下吧,別再拿你所謂的工作忙,回家成本高做借口了。(如果真的回家費用太高,那為什麼不回到家鄉來工作呢)等到哪一天你真的再也見不到她們,你賺再多的錢又有什麼用呢?
謹以此篇文章獻給在外地工作的的年輕人,多多關心你們的長輩吧,別讓自己留有遺憾!


能混的,混好一些,把父母接身邊。
不能混的,就別離家太遠吧。


弱冠時方可闖蕩,不惑時方可歸家。


在自己嚮往的工作與繞膝父母身邊做出選擇真的很難。我也決定遠遊了,只希望通過不懈的努力,縮短與父母分開的時間。家還是應該與父母在一起,才是家的樣子。


已經決定遠遊了,關注這個話題,我大概只是想求個安慰


我認為年輕時的遠遊恰恰是為了未來的不遠遊,當父母年老病痛時能夠保證自己首先負擔得起醫藥費等,至少不會為了錢的事情狼狽不堪。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方,可以是方向,但更應該是方法。在遠遊之前,有沒有能夠給予父母關愛的方法?如果沒有,你和你的父母都將不安。


來源:創業邦、霍老爺

1

中國空巢青年圖鑑

什麼是「空巢青年」?

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睡覺,一個人努力工作……80後的他們被叫做蟻族,90後的他們被喚做「空巢青年」。

全中國到底有多少空巢青年?沒有家庭壓力的情況下,他們究竟會為了什麼花錢?

五四青年節前夕,阿里數據非常「貼心地」發布了《中國空巢青年圖鑑》,聯合芝麻信用和蝦米音樂,用大數據還原了5000萬在異地生活工作、年齡介於20到39歲「空巢青年」的地理位置、生活習慣、消費習慣、信用情況等。

報告里有一些非常有意思,並且值得注意的數據

20歲-29歲的空巢青年總數已經突破「半億」,男性佔據64%。而在中國,人口數超過5000萬的省市也僅有10個,如果把「空巢青年」人口加在一起,這就是中國第11大省市規模。男性青年(佔比64%)約為女性青年的2倍。

90後人數佔到61%,沖在空巢青年的第一線。如果按1.8億90後的總人口來算,那就是說有1/6的90後是在異地漂泊,且單身狀態。

深圳成為「空巢青年」的最大聚集區,一舉超越北京、上海。「生活在深圳的90後男生」一躍成為中國最龐大的空巢人群,人數高達113萬。除了北上廣深外,幾大工業城市也表現搶眼,例如蘇州、東莞、鄭州這樣吸引大量外來人口的工業城市。僅在東莞,這個常住人口僅有800萬的城市中,空巢青年竟然高達142萬,佔比近2成。(附錄二有城市排行數據,看看你所在的城市排第幾?)

8成空巢青年每年剁手控制在5000元左右,相當於一個月工資。阿里數據顯示,空巢青年普遍有定期購買零食的習慣,而零食、數碼3C和服飾也成他們最愛網購的三大商品。每天晚上9點-10點,結束一天工作的他們開始躺平刷淘寶買、買、買。出人意料的是,空巢青年還喜歡到家服務,經常下單上門保潔、果蔬購買、按摩推拿等服務。

2

我們如何一步一步成為空巢青年

data:image/gif;base64,iVBORw0KGgoAAAANSUhEUgAAAAEAAAABCAYAAAAfFcSJAAAADUlEQVQImWNgYGBgAAAABQABh6FO1AAAAABJRU5ErkJggg==

近期走入人們視野中的空巢青年,是對中國傳統人情社會巨大衝擊。

空巢這個標籤不再落到大山裡的留守少年和家裡的老人,不再是被親人遺棄的不到照顧的弱勢群體。

這次陷入「空巢」的人群,是這個社會正在不斷壯大的,成為社會支柱的在大城市奮鬥的青年人。目前,超過5800萬人在中國過著「一個人的生活」,其中,獨居青年(20~39歲)已達到2000萬。

相對於之前的空巢群體而言,他們大多是主動選擇了空巢。

目前在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工作的小天就是空巢青年之一。

研究生畢業兩年,她已經獨自在遠離家鄉的帝都飄了兩年。

「沒有男朋友,自己有養一隻貓,在不忙的時候會健身看書,但大部分時候還是比較忙,顧不上去好好的談個戀愛,也不需要麻煩別人來照顧我,我自己也還不錯。」

小天的生活就是典型的空巢青年的生活。

遠離家鄉,獨居,沒有感情寄託,基本獨立的單身年輕人。

這些年輕人說不上三頭六臂,但卻都在冰冷的城市裡把自己安頓下來。

拖著箱子和背包在一個個房屋中介之間選擇性價比怎麼都不高的出租屋,從外環換乘三次地鐵去上班,工作日幹練的完成自己的工作,周末也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畢竟在城市裡,有很多可以選擇的活動。

data:image/gif;base64,iVBORw0KGgoAAAANSUhEUgAAAAEAAAABCAYAAAAfFcSJAAAADUlEQVQImWNgYGBgAAAABQABh6FO1AAAAABJRU5ErkJggg==

「只是有時候壓力特別大,卻說不出口。」一個小雲回想剛進入職場的那年自己對工作壓力的極大不適應。「特別害怕沒人的安靜,在路上就聽喜馬拉雅之類的節目,回到出租屋就打開電視把聲音放開,這樣會好一點。」

他們不會選擇與朋友交流。

「覺得沒有這個必要,也許就是情緒的波動與不適應,自己反正能解決,何必麻煩別人,大家也都很忙。」

但是已經工作兩年的她如今已經很適應這樣的生活。

「不工作的時候回去一個人看看話劇,寫些東西,有時候去公園裡賞花拍照,學一些網課,感覺有很多想做的事情。」

不麻煩別人的生活,就是空巢青年的生活原則。

同在帝都的小雲沒有小天這麼釋然。

「很孤獨,不想這樣。」小雲的出租屋是與人合租的。「和室友的作息不太同步,也很少照面。」上班路上來回四小時的工作讓小雲的周末全部都貢獻給了睡眠。「沒有時間去社交,何況這邊還真的沒幾個朋友。」

有了這個龐大群體的基礎,針對他們的消費也順理成章,一人食、養寵尤其是養貓、多肉植物的集體爆火,與此都有關係。

同樣是養寵物,養貓比養狗的優點在於,沒有較大的獨立空間,無需投入太多的精力,方便獲取需要的情感慰藉,多肉也是同理。

data:image/gif;base64,iVBORw0KGgoAAAANSUhEUgAAAAEAAAABCAYAAAAfFcSJAAAADUlEQVQImWNgYGBgAAAABQABh6FO1AAAAABJRU5ErkJggg==

空巢青年是互聯網和商業社會發展下的產物。

互聯網帶著它無所不能的本領,裹挾著商業社會的不斷發展,改變了中國傳統社會的一些結構。比如說,人與人之間基本的聯繫。

另一方面,對於當下的空巢青年而言,奮鬥是他們當下生活的唯一主題,「待富青年」面臨著同樣的接近日本社會的生存成本。

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無不面臨來自同齡人的壓力,而走出社會他們所需要面對的,是來自這個商業社會的功利主義帶給他們的焦慮。

在路上的時間都用來拼搏,與別人的聯繫和麻煩成了叨擾。

因為時間寶貴,不該去「麻煩別人」。

他們逐漸熟悉了不帶溫度的商業契約,在城市的高壓下搏命工作,以獨處的姿態代替一切無用的社交。

無數社交媒體,心靈雞湯也在告訴他們,如何高效利用閑暇時間,不要把時間浪費在無用的社交上。

一切為效益論的價值觀,成為了主流價值,提升自己成為唯一的目標,人們被告知,「你和成功人士的差別就在於,沒能把握好下班之後自我提升的時間。」

於是工作時間內外,都用在了專註提升自己上。

在尋覓自我價值與成功的誘惑之下,在高昂生存成本的焦慮中的年輕一代,主動放棄了不少「麻煩別人」的事情。

data:image/gif;base64,iVBORw0KGgoAAAANSUhEUgAAAAEAAAABCAYAAAAfFcSJAAAADUlEQVQImWNgYGBgAAAABQABh6FO1AAAAABJRU5ErkJggg==

但是面臨著最為脆弱的瞬間,當他們在深夜單曲循環陳奕迅,然後潸然落淚之際,當出去吃飯窘迫的說出「一位」的時候,當自己一個人在醫院挂號,繳費,檢驗,拿葯之間分身乏力之時,他們或許會有一些後悔,後悔空巢這個選擇。

有些空巢青年是自己主動選擇的結果,他們普遍家境優渥、追求個人的自由。

而另一部分是『非自願空巢』,他們為了理想在大城市打拚,房價的走高,導致他們的生存壓力更大,讓他們有著難以言說的孤獨和艱辛。

誠然,被動選擇的空巢青年與當年的空巢兒童、老人無異,他們被迫在接受社會的選擇,痛苦接受,被剝奪了去與別人聯繫的機會,他們也許沒有權利和基礎去談愛,但是主動選擇空巢的那一部分青年,以一種過於獨立的姿態,悄然畫出自己與別人的界限。

選擇空巢,選擇不去戀愛,結婚,成家,甚至不去交友。

這種覺得自己也可以很好照顧自己的自信或許是他們無懈可擊的個人能力,或許是足夠的資本,但這種規避和別人關係的選擇,卻不可避免的流露出他們在感情方面的迴避。

這些個人對於感情的迴避,毋寧說是缺乏愛的能力。

錢鍾書對於愛情的開始有著經典的論述。

「男人肯買糖、衣料。化妝品,送給女人,而對於書只肯借給她,不買了送給她,女人也不要他送。這是什麼道理?借了要還的,一借一還,一本書可以做兩次接觸的借口,而且不著痕迹,這也是男女戀愛的必然步驟的初步。」

這一借一還便是必然的牽連和羈絆,或者說,是一種「麻煩別人」。只不過當下很少有人願意冒這個麻煩與維繫感情,就像小天說的,談戀愛,「麻煩」,她或許更強調的是「麻煩自己」。

無緣社會最終還是在於個人的主觀選擇,就像那些主動選擇空巢的青年,他們是否會預料到幾十年後到來的他們的人生終點,是和「無緣者」一樣嗎?

也許他們沒想到這麼遠,或許他們並不在乎吧。


前年,我在一座二線省會城市的二環內買了第一套房,父母拿出辛苦攢了大半輩子的35W給我交首付,他們自己每次都是走很遠路到車站或地鐵口卻從不捨得打車。
從那一刻我就告訴自己,我不會去太遠的地方,至少父母還在,我不捨得遠走。
至今仍記得朱自清《背影》里最打動我的那句「我去買幾個橘子,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每次都到這裡,這似曾相識的場景都讓我潸然淚下。
年前,我回家期間總是和一群朋友出去玩到深夜,母親總是給我發簡訊問我什麼時候回來,別太晚,但語氣卻很軟,貌似是在和我商量,母親做了一輩子老師,從小對我管教很嚴,但現在和我說話就像是個孩子一樣,那一刻,我意識到已經工作三年的自己陪父母的時間確實太少了。
一個月前,我給父母打電話時無意中說到我年底準備買車,父母就暗自決定給我拿一部分錢,實際上,我目前收入可觀,並沒太大壓力,可做父母的總是想把自己有的全給孩子,當然,這一次我是絕對不會要的。
父母在,不遠走,每個人所成長的環境,經歷的事情以及對生活的感悟都不同,所以無所謂誰對誰錯,甚至都沒有應該不應該,我在千里之外的城市上的大學,但現在我在家鄉城市上班,做為一個東北純爺們,我一直不忍離父母遠走。


作為一個獨生子女,我下不了這個狠心。


我在省會,爸媽在老家,汽車三個半小時,高鐵一小時五十分鐘…想回了,周末回一趟就行了。


這個要看什麼地區了,如果生在一個比較窮的地方,不遠遊的話總不能一家人吃土咯


看情況


現在的通訊非常方便!如果沒辦法常伴父母身邊,平時就多打打電話,陪他們聊聊天!


推薦閱讀:

知足常樂是否等於沒有上進心,為什麼?
人生最大的成長來自何處?
做事都沒動力,什麼都不想干,對什麼事都沒興趣,人格有缺陷怎麼辦?
在生活中的你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呢,溫文爾雅還是像在這個虛擬世界一樣大放厥詞?
赤木如果沒有等到流川楓,櫻木的到來和三井,宮城的回歸那麼他那三年的努力還有意義嗎?

TAG:人生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