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大石是如何帶著遼朝余部席捲中亞,建立西遼的?

如題,遼國的大本營東北已經丟失,在這種情況下,耶侓大石如何說動蒙古地區的遼軍和他一起西征,又是如何打破中亞新疆地區的戰略均勢,一統東西喀拉汗和高昌回鶻,最後打敗塞爾柱的?其立國根基是什麼?

可能有點小吹,請見諒


首先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到這個問題。

那就是通古斯語民族和蒙古語民族的矛盾方面。

金朝是女真人建立的,屬於通古斯語族,與廣大蒙古語族民族是有先天的隔閡的。而遼朝是契丹人建立的,天然上就與蒙古語族親近。

遼朝對蒙古高原各部的政策,主要是招撫為主,控制力也略高。而金朝對蒙古高原各部的政策,就主要是軍事威壓了,甚至還有「減丁」這一類似種族滅絕的政策,蒙古語部落和突厥語部落對遼朝和金朝的觀感自然就不同了。

遼朝徹底完蛋前夕,還有陰山室韋部落前來「勤王」,遼天祚帝依靠陰山室韋人還跟金朝做了最後一搏,這就是遼朝在蒙古高原較金朝得民心的一個結果。以及在耶律大石在可敦城站穩後,接壤金朝的韃靼人拒絕賣馬給金朝,卻免費給耶律大石獻馬,也是這個緣故。

而耶律大石能在西域開國,依靠的行政班底,是他從天祚帝手中帶走的二百多個契丹、漢人官吏,依靠的軍事力量就是依然效忠遼朝的蒙古語、突厥語部落。

首先,在遼朝徹底完蛋前,遼朝在蒙古高原西部可敦城設立的建安軍節度使司仍然有雄兵兩萬、戰馬十萬,實為一大重要力量。但這支武裝力量,都是選拔周圍各蒙古語、突厥語部落戰士組成的,契丹人並不多,長期被遼朝視為化外之地。就跟蜀漢的南中、唐朝的北庭安西差不多,遼朝自認中華,對除契丹人外的蒙古語部落和其他突厥語部落以夷狄視之,所以遼天祚帝寧願固守危險的本土,也不願意西去可敦城調動這支力量反金。而這支力量,卻被膽大心細的耶律大石重視了。

耶律大石帶著兩百多官吏西去的路上,首先得到了白韃靼人(即汪古部,操突厥語,後融入蒙古)的支持,白韃靼酋長床古兒向耶律大石獻上駿馬四百、駱駝二十和一大群羊,給了耶律大石繼續西行的物質支持。這也說明了,在蒙古高原各部心目中,遼朝皇帝就是他們的大汗,耶律大石是大汗的人,他們對是否歸順新興的金朝依然興趣不大。

耶律大石帶著二百官吏來到可敦城後,首先派人聯絡周圍七個羈縻州的行政長官,和蒙古高原的十八個部落的酋長。

七個羈縻州的行政長官,實際上就是蒙古高原西部的各部落酋長。十八個部落,其中著名的如蔑兒乞、烏里古、弘吉剌、黃頭室韋這些都來自於蒙古高原東部,照理說這些部落應該效忠眼前的遼天祚帝才是啊。這說明了什麼問題呢?說明了眼光狹隘的遼天祚帝只知道依靠契丹人、庫莫奚人、漢人這些准「遼國公民」,忽視了蒙古高原上其他的「遼國萬民」,只有陰山韃靼自己跑來,遼天祚帝才收留他們抵禦金朝。而絕大多數的部落,其實對遼朝依然忠心,但得不到遼天祚帝的重視,而耶律大石就利用了這個空隙,聯合了依然忠於遼朝,但得不到遼天祚帝重視的蒙古高原各部的力量,組建了數萬兵力,建立了自己的勢力。

在可敦城站穩腳跟後,耶律大石首先跟西夏結盟,他意識到金朝已經不可戰勝,就動了朝其他方向發展,等強大後在反攻的想法。但耶律大石依然有後顧之憂,那就是金朝可能隨時會派兵剿滅他。於是耶律大石派少量兵力向金朝進行試探性騷擾,果然金朝大怒,但金朝與宋朝正在交戰,無法抽調兵力,於是派人去蒙古高原各部下令他們出兵,結果沒有一個部落聽金朝的話。這次試探性的進攻後,耶律大石摸清了形勢,就是在短期內,只要蒙古高原各部依然不歸順金朝,那麼金朝就根本抽不出兵力來消滅自己。

於是耶律大石首先就想到了北伐葉尼塞河,欲圖征服黠戛斯人以壯大力量。

黠戛斯人,是突厥語部落中的異類,自秦漢時期就游牧在西伯利亞的葉尼塞河,和蒙古高原上的部落關係並不融洽。耶律大石征討黠戛斯人,卻毫無斬獲,西伯利亞的氣候也讓他很不適應。如果時間再拖下去,蒙古高原東部的部落看清了形勢,忽然投靠金朝,那麼耶律大石只怕就死無葬身之地了,所以時間不容許耶律大石繼續在西伯利亞耗費,他只得率軍離開西伯利亞,翻閱阿爾泰山,來到了新疆額敏,並在這裡築城,準備經略西域。

西域此時,存在著兩個大國。一個是新疆東部的高昌回鶻,一個是新疆西部的東喀喇汗。高昌回鶻向來與遼朝友好,東喀喇汗雖然也名義上臣服遼朝但實為敵人。於是耶律大石選擇聯絡高昌回鶻,準備西征東喀喇汗。

高昌回鶻的亦都護(國王)畢勒哥對金朝和遼朝的戰爭信息所知不多,以為遼朝尚存,於是大力歡迎耶律大石,並給與耶律大石大量物資,支持耶律大石的西征。然而耶律大石出現在西域的消息很快就傳到了金朝,金朝立刻派遣使者去了西夏,以圖打破西夏和耶律大石的聯盟。

而耶律大石的草率西征,卻敗給了東喀喇汗。

高昌回鶻的畢勒哥可能從西夏方面得到了遼朝早已完蛋的消息,立刻襲擊耶律大石,並將俘虜的耶律大石部將獻給了金朝。金朝也決心完全解決耶律大石,趁著耶律大石在西域,可敦城空虛之際,金朝發動了燕雲地區的漢人組建了遠征軍,長途跋涉去進攻可敦城。可見此時,金朝依然只能發動漢人,無法調動蒙古高原各部落。

然而,金朝這次的遠征,徹底失敗了。從燕雲到可敦城,路途三千多里,而且為了避免惹怒蒙古高原各部落,金軍只能走沙漠沿線,結果負責輜重的民夫悉數死盡、牛車十不存一。這次發動燕雲漢人遠征可敦城的嘗試,完全失敗了。

可敦城附近地理環境也並不好,不適合立國。於是趁著這次勝利,耶律大石將可敦城周圍的各部落召集,號召他們遷徙到葉密立(額敏),是準備完全將力量注重在西域了。

收攏來自蒙古高原上的力量後,葉密立周圍已經有了四萬戶的根基,於是耶律大石稱帝,並開始征討高昌回鶻。

這次,畢勒哥是指望不到金朝了,只能投降。耶律大石向高昌派遣監國總覽高昌回鶻大權,畢勒哥淪為傀儡,從這時候開始,西遼的監國制度也確立了。

耶律大石並不急著馬上出征東喀喇汗,而是考慮到他的立國根基就是草原上的游牧部落,開始招撫東喀喇汗境內的游牧部落。在遼朝時期,阻卜人曾經叛亂,被遼軍追擊,大批阻卜人西遷到了東喀喇汗的邊境,被東喀喇汗稱為「突厥-契丹人」,這些「突厥-契丹」人非常不清真,不服東喀喇汗的統治,多次騷擾東喀喇汗境內。東喀喇汗一直沒有解決掉這一股力量,反而在屢次聖戰失敗後,許多服從東喀喇汗管束的葛邏祿人、康里人由於厭惡伊斯蘭教,趁著阻卜人騷擾東喀喇汗的機會造反。

東喀喇汗的新可汗易卜拉欣,由於頭疼康里人和葛邏祿人的叛亂,情急之下除了昏招,也就是引狼入室。他向耶律大石求援。結果在耶律大石的招撫下,阻卜人和一批反感伊斯蘭教的葛邏祿人、康里人加入了西遼,使得西遼的軍事力量驟增一倍。很快就吞併了東喀喇汗。耶律大石繼續向東喀喇汗派遣監國。

接著,西遼第二次出征黠戛斯,在收服黠戛斯人後,耶律大石有得到了一個很重要的禮物,就是中亞北部的地頭蛇——康里人的本部,宣布歸順耶律大石。有了康里突厥人的支持,耶律大石有了消滅西喀喇汗的希望了。

但是,耶律大石仍然不忘復國的計劃,拼湊了七萬大軍,以蕭斡里剌為元帥東征,欲圖光復大遼。結果東征大軍補給困難,牛馬多死,耶律大石不得已下令撤軍。這次東征,使得金朝又緊張起來。金朝的權臣粘罕拼湊了大量漢人和投降契丹人為主的軍隊西征西遼,結果也是補給困難,士氣低落。數千金軍中的契丹人趁機叛逃西遼,金朝的西征也破產了。

這兩次沒有打成的戰爭,預兆著耶律大石並沒有光復遼國的希望了,而金朝由於不能很好地統戰蒙古高原各部,也是沒有能力組織遠征去消滅耶律大石。

耶律大石就只能繼續在新疆和中亞發展,完全沒有復國的希望了。

接著,耶律大石試探性地進攻了西喀喇汗,取勝後沒有乘勝追擊,而是繼續招撫游牧部落。

這時候,西喀喇汗境內的葛邏祿人趁機作亂。西喀喇汗無力鎮壓,只好向伊斯蘭世界霸主塞爾柱帝國求援。

耶律大石很快就接受了西喀喇汗境內的葛邏祿人的歸順,並向塞爾柱帝國皇帝寫信,勸他不要干涉葛邏祿人和西喀喇汗的內政。

然而,西喀喇汗早就是塞爾柱的附庸了,塞爾柱帝國作為拳打羅馬、腳踏波斯的伊斯蘭世界霸主,哪裡會怕西遼這個忽然冒出來的政權?於是塞爾柱皇帝羞辱了西遼使臣,用了六個多月的時間,集結了十萬大軍,開始向西遼殺來。

這也是塞爾柱帝國動員兵力最多的一次。

耶律大石也組織了兵力,出動西遼軍大約兩三萬,耶律大石之所以敢以寡敵眾,就是因為他知道,西喀喇汗境內最善戰的葛邏祿人,肯定會為西遼而死戰。

結果,果然葛邏祿人非常賣力,葛邏祿人和西遼聯軍完全擊潰了塞爾柱大軍,塞爾柱大軍死亡三萬人,塞爾柱帝國經此一役,由盛轉衰,塞爾柱皇帝桑賈爾也很快被土庫曼人控制,帝國土崩瓦解。

塞爾柱被打垮後,伊斯蘭世界東部最強的就是花剌子模國了。在卡特萬之戰勝利後,耶律大石派大將額兒布思率軍殺入花剌子模,因為西遼對遙遠的花剌子模並沒有領土慾望,於是遼軍在花剌子模大肆搶掠屠殺村莊,花剌子模蘇丹阿即思只得投降,宣布做西遼的屬國。

兩年後,耶律大石駕崩,他從逃出天祚帝的小朝廷時僅有二百人跟隨,死亡時卻留下了國土遠大於金朝的大帝國。

而耶律大石成功的秘訣,其實說白了就倆字:統戰

無論是蒙古高原上的部落還是中亞的部落,在以往各國統治者眼裡,都是野蠻人、強盜,是每個帝國都放棄的人群。而耶律大石卻將目光投注在了這些野蠻人身上,終於依靠這些野蠻人的擁戴,建立了自己的帝國。

而游牧民族的征服者,往往在死後,國家就會陷入內亂乃至四分五裂。然而耶律大石是個熟稔中原政治的高級知識分子,他完全帶來了遼朝的一系列中央官僚政治。他雖然依靠游牧民族,卻並沒有縱容游牧民族四處劫掠破壞定居城市和村落,使得游牧人擁戴他,定居城市的居民也不因為他是個異教徒、游牧入侵者而反感他,使得中亞、新疆這塊地緣經濟極差、游牧民族橫行的完全不可能產生大帝國的地域,出現了一個大帝國。

當然,在這種很差的地緣經濟因素影響下,西遼肯定也不長久,但那已經不是耶律大石能管的事兒了。


以下是四年前寫的一篇人人日誌,把西遼與塞爾柱王朝卡特萬戰役的中文和阿拉伯文史料做了個彙編。那時我還是個青澀的大三學生,阿語水平尚不純熟,因此翻譯得未必通順,譯風也與現在不盡相同,幸勿貽笑大方。

卡特萬戰役
時間:
西遼康國八年/南宋紹興十一年/伊歷536年/公元1141年
地點:
撒馬爾罕(今烏茲別克撒馬爾罕)以北的卡特萬(Qa?wān)草原
戰爭雙方:
西遼王朝 vs 塞爾柱王朝、西喀喇汗國
雙方統帥:
西遼德宗耶律大石(菊兒汗)
vs
塞爾柱王朝素丹艾哈邁德·桑賈爾(A?mad Sanjar)
西喀喇汗國可汗馬哈茂德·本·阿爾斯蘭汗等
戰爭結果:
西遼勝利並佔領河中地區

一、中文史料

《遼史》

【元】脫脫(1314~1355)著

《遼史》由元末脫脫編著,對卡特萬戰役有著一些記載。然而在《遼史》中,這場戰役的時間似乎有誤,卡特萬戰役發生在公元1141年,即西遼德宗康國八年,而《遼史》卻記載其發生在遼天祚帝保大三年(公元1123年)。

《遼史》卷30《本紀第三十》

明年(保大三年)二月甲午,(耶律大石)以青牛白馬祭天地、祖宗,整旅而西。先遺書回鶻畢勒哥曰:「昔我太祖皇帝北征,過卜古罕城,即遣使至甘州,詔爾祖烏母主曰:『汝思故國耶,朕即為汝復之;汝不能返耶,朕則有之。在朕,猶在爾也。』爾祖即表謝,以為遷國於此,十有餘世,軍民皆安土重遷,不能復返矣。是與爾國非一日之好也。今我將西至大食,假道爾國,其勿致疑。」畢勒哥得書,即迎至邸,大宴三日。臨行,獻馬六百,駝百,羊三千,願質子孫為附庸,送至境外。所過,敵者勝之,降者安之。兵行萬里,歸者數國,獲駝、馬、牛、羊、財物,不可勝計。軍勢日盛,銳氣日倍。

尋思干(Samarqand,撒馬爾罕),西域諸國舉兵十萬,號忽兒珊(Khurāsān,呼羅珊,系地名),來拒戰。兩軍相望二里許。諭將士曰:「彼軍雖多而無謀,攻之,則首尾不救,我師必勝。」遣六院司大王蕭斡里剌、招討副使耶律松山等將兵二千五百攻其右;樞密副使蕭剌阿不、招討使耶律術薛等將兵二千五百攻其左;自以眾攻其中。三軍俱進,忽兒珊大敗,殭屍數十里。駐軍尋思干凡九十日,回回國王來降,貢方物。

又西至起兒漫(Kirmān,今伊朗克爾曼),文武百官冊立大石為帝,以甲辰歲二月五日即位,年三十八,號葛兒罕(即菊兒汗)。復上尊號曰天祐皇帝,改元延慶。追祖父為嗣元皇帝,祖母為宣義皇后,冊元妃蕭氏昭德皇后。因謂百官曰:「朕與卿等行三萬里,跋涉沙漠,夙夜艱勤。賴祖宗之福,卿等之力,冒登大位。爾祖爾父宜加恤典,共享尊榮。」自蕭斡里剌等四十九人祖父,封爵有差。

延慶三年,班師東歸,馬行二十日,得善地,遂建都城,號虎思斡耳朵,改延慶康國元年。三月,以六院司大王蕭斡里剌為兵馬都元帥,敵剌部前同知樞密院事蕭查剌阿不副之,茶赤剌部禿魯耶律燕山為都部署,護衛耶律鐵哥為都監,率七萬騎東征。以青牛白馬祭天,樹旗以誓於眾曰:「我大遼太祖太宗艱難而成帝業,其後嗣君耽樂無厭,不恤國政,盜賊蜂起,天下土崩。朕率爾眾,遠至朔漠,期復大業,以光中興。此非朕與爾世居之地。」申命元帥斡里剌曰:「今汝其往,信賞必罰,與士卒同甘苦,擇善水草以立營,量敵而進,毋自取禍敗也。」行萬餘里無所得,牛馬多死,勒兵而還。大石曰:「皇天弗順,數也!」康國十年歿,在位二十年,廟號德宗

二、阿拉伯文史料

1、《歷史大全(al-Kāmil fī al-Tārīkh)》

伊本·阿西爾(1160~1234)著

伊本·阿西爾(Ibn al-"Athīr)出生在伊拉克,是阿拔斯王朝末期著名的歷史學家。其代表作是巨著《歷史大全》。該書對卡特萬戰役有著十分詳細的描述,並糾正了《遼史》中的時間錯誤。

原文:

譯文:

【伊歷536年(公元前1141-1142年)】敘桑賈爾素丹敗於契丹突厥及河中諸王

史家們講述這一事件說法甚多,所有這些說法我俱會記述,俾其真實情形水落石出:

本年的一月,一說是二月,桑賈爾素丹(al-Sul?ān Sanjar)敗給了異教的突厥人。原因是桑賈爾殺死了花剌子模(Khuwārizm)沙王阿即思·本·穆罕默德(Atsīz bin Mu?ammad)的兒子——此事我在前文有述,花剌子模沙王便向河中(mā warā』a al-nahr)契丹人(al-Khi?ā)派遣使節,他用國土慫恿他們,並與他們聯姻,敦促他們向桑賈爾素丹的國度進發,他們遂派三十萬騎兵出征。桑賈爾及其部眾亦向他們進發,兩軍在河中相遇並激戰起來。桑賈爾及其部眾戰敗,十萬人被殺死,其中有一萬一千名戴頭巾之人(?ā?ib al-『Imāmah,即隨軍的宗教人員)和四千個女人,桑賈爾素丹的妻子也被俘虜。桑賈爾敗逃至泰爾梅茲(Tirmidh,今烏茲別克泰爾梅茲),又離開那裡前往巴爾赫(Balkh,今阿富汗巴爾赫)

桑賈爾戰敗後,花剌子模沙王便來到木鹿城(Marw,在今土庫曼梅爾夫,是桑賈爾的首都),攻入城池來對抗桑賈爾素丹。他在城中屠戮了一番,拘捕了哈乃斐派學者艾布·法德勒·起兒漫尼(』Abu al-Fa?l al-Kirmānī),還拘捕了一些教法學者以及城市的首領。

直到此時為止,桑賈爾還是個從未敗北的幸運兒。在經歷這次失敗之後,他便派人到馬蘇德素丹那裡,同意他在其父穆罕默德素丹的基地上的雷伊(al-Rayy,今伊朗雷伊)及其屬地安置,他還命令他帶著他的部眾住在那裡,如有需要,則召他前來,這都是為了這場失敗。雷伊阿拔斯帶著他的部眾抵達巴格達,他對馬蘇德素丹服侍良多。素丹則遵從其叔父桑賈爾的命令來到雷伊

據說突厥斯坦(Turkistān,中世紀地理術語,指河中地區以東的突厥部落聚居地)——即喀什噶爾(Kāshghar,今中國喀什)八剌沙袞(Balāsāghūn,今吉爾吉斯斯坦布拉納)和田(Khutan,今中國和田)怛羅斯(?arāz,今吉爾吉斯斯坦江布爾)以及河中與之鄰近的其他地區,都曾處於突厥汗王們的掌控之下,他們都是穆斯林,是阿弗拉錫亞卜·突爾奇(』Afrāsiyāb al-Turkī,突厥人的始祖)的後裔,但又不盡相同。他們的先祖沙拔克·喀喇可汗(Shabaq Qarākhāqān,Shabaq可能是Satuq的訛寫)歸信伊斯蘭教的原因是他在睡夢中看見了一個似乎是從天而降的人用突厥語對他如是說道:「汝其歸信,則今世來世得平安!」他便在夢中入教成為穆斯林,並宣布了他的歸信。他去世後,其子穆薩·本·沙拔克即位,那片地盤的王權仍然屬於他的子嗣們,直到阿爾斯蘭·本·阿里·本·穆薩·本·沙拔克(Arislān Khān bin 『Alī bin Mūsā bin Shabaq,西喀喇汗王朝君主)阿爾斯蘭汗襲擊了噶德爾汗(Qadrkhān),從他那裡奪走王位。噶德爾汗在伊歷494年(公元1099-1100年)被殺,如我前文所述。於是王位回到了阿爾斯蘭汗的手中,他的勢力也得以鞏固。後來,一些叛教者(khawārij)又發起叛亂,阿爾斯蘭汗便向桑賈爾素丹呼救,桑賈爾援助了他,再次使他複位。他的士兵屬於突厥人的一種,據稱他們就是噶爾卡利亞人(al-Qārghalīyah,即葛邏祿人/Qarluq)和劫掠呼羅珊(Khurāsān)兀茲突厥人(al-Atrāk al-Ghuzīyah,即烏古斯人/Oguz)——如果真主意欲的話,其事將如我所述,他們分為兩種,一種據說叫作阿賈克(』Ajaq),其頭領叫圖塔·本·韃狄克(?ū?ā ibn Dādīk),另一種據說叫作巴爾克(Barq),其頭領叫喀爾兀特·本·阿卜杜勒-哈米德(Qarghūt ibn 『Abd al-?amīd)。

舍里夫阿什拉夫·本·穆罕默德·本·艾布·舒賈阿·阿拉維·撒馬爾罕迪(al-』Ashraf ibn Mu?ammad ibn 』Abī Shujā『 al-『Alawī al-Samarqandī)唆使阿爾斯蘭汗之子納瑟爾汗(Na?r Khān)向其父索要王位,穆罕默德·本·汗(Mu?ammad ibn Khān)得知這個消息,就殺死了這名王子和舍里夫阿什拉夫

阿爾斯蘭汗噶爾卡利亞士兵反叛了阿爾斯蘭汗,他們從他那裡奪走了王位,因此阿爾斯蘭汗再度向桑賈爾求援。桑賈爾與他本是姻親關係,他於伊歷524年(公元1129-1130年)率領部眾渡過質渾河(Jay?ūn,即阿姆河/Amu Darya)並抵達撒馬爾罕(Samarqand,西喀喇汗王朝都城)噶爾卡利亞人在他的面前望風而逃。

桑賈爾碰巧外出打獵,看到了一些騎兵,就抓住了他們,他們招認是阿爾斯蘭汗把他們布置在這裡殺掉他。桑賈爾便回到撒馬爾罕,把阿爾斯蘭汗圍困在城堡之內,隨後將城堡佔領。他俘虜了阿爾斯蘭汗,並把他送往巴爾赫,後來阿爾斯蘭汗便死在那裡。另有說法是桑賈爾背棄了阿爾斯蘭汗,覺得他軟弱可欺,才從他那裡佔領這座城市,並散布他的謠言。桑賈爾佔領撒馬爾罕之後,任命基利支·桃花石·艾布·邁阿里·哈桑·阿卜杜勒-莫敏(Qlilij ?amghāj 』Abu al-Ma『ālī ?asan 『Abdu al-Mu』min)哈桑·特勤(?asan Tikīn)來統治此地,他曾是綿延至今的汗室的一名首領,但阿爾斯蘭汗拋棄了他。在掌管撒馬爾罕之後,這位哈桑桑賈爾的外甥卻來日無多,他在不久之後便死去了。於是桑賈爾就讓馬哈茂德·本·阿爾斯蘭汗·穆罕默德·本·蘇萊曼·本·達伍德·博格拉汗(Ma?mūd bin 』Arsilān Khān Mu?ammad bin Sulaimān bin Dāwud Bughrā Khān)取代其位置,他是被桑賈爾奪走撒馬爾罕的那個人的兒子,而這位馬哈茂德也是桑賈爾的外甥。

此前,在伊歷522年(公元1127-1128年)阿厄瓦爾·綏尼(al-A『war al-?īnī,意為「中國的獨眼龍」)帶著只有真主才曉得有多少的兵馬來到喀什噶爾邊境,喀什噶爾(即東喀喇汗王朝君主,東喀喇汗王朝以喀什噶爾為首都)艾哈邁德·本·哈桑(al-Khān 』A?mad ibn al-?asan,公元1102-1128年在位)準備與之迎戰,他集結士兵出擊,雙方相遇並廝殺起來。阿厄瓦爾·綏尼戰敗,其隨從被殺者甚多,他隨後也一命嗚呼。於是菊汗·綏尼(Kūkhān al-?īnī,意為「中國的菊汗」,即西遼德宗耶律大石。大石號稱「菊兒汗/Kur Khan」,《遼史》作「葛兒汗」)便取代了他的位置。

「菊(Kū)」在中國語中是對其最偉大的國王的稱號,「汗(Khān)」則是突厥王的稱號。故其義為「最偉大的王」。他穿戴著他們國王的面罩,他還是一個摩尼教徒(Mānawī al-madhhab)。
當他從中國來到突厥斯坦之時,契丹突厥(al-Atrāk al-Khi?ā)加入了他,他們在他之前就已經離開中國,並在突厥斯坦諸王的汗國里當差。

阿爾斯蘭汗穆罕默德·本·蘇萊曼每年都派遣一萬帳(kharkāh,來自波斯語khargāh,意為「大帳篷」)[契丹人],命他們把守他與中國之間的各條道路,阻止別國的國王侵入他的國家,他們既有糧餉也有封地。有幾年他碰巧生他們的氣,就禁止他們和他們的女人在一起,使得他們不能繁衍。他們進退維谷,不知何去何從。正好有一路龐大的商隊從他們那裡經過,帶著很多錢財和珍貴的貨物,他們就截住了商隊,叫來眾商人說道:「你們若想取回你們的錢財,就得告訴我們一個有許多牧場的廣闊土地,它能容得下我們以及我們的財物。」商人們恰好想到了八剌沙袞,就向他們描述了那裡,他們便歸還了錢財。他們將駐紮在他們那裡,阻止他們同他們的女人在一起的委託官統統抓住並捆了起來。他們得到了他們的女人,就向八剌沙袞進發。阿爾斯蘭汗征討過他們,他們打了很多的仗,因而非常懼怕阿爾斯蘭汗

他們的境況長期如此,當菊汗·綏尼又[從中國]出發的時候,他們就加入了菊汗一方。他們強大了起來,人數翻了一倍,便佔據了突厥斯坦。他們一旦佔領一座城市,則不會對其居民有任何侵犯,而是從城鎮及鄉村的每一戶取走一個第納爾(dinār,一種金幣),至於莊稼,則都屬於當地居民。每一位服從他的國王,其腰間都掛著一個類似銀牌東西,那是對服從者的標記。

隨後,他們前往河中馬哈茂德·本·穆罕默德可汗於伊歷531年(公元1136-1137年)九月在苦盞(Khujandah,今塔吉克苦盞)邊境與之相遇,雙方隨即廝殺起來,結果馬哈茂德·本·穆罕默德可汗戰敗,回到了撒馬爾罕撒馬爾罕人大禍臨頭,恐懼和悲傷之情不斷加劇,他們日夜等待著災難的來臨,布哈拉(Bukhārā,今烏茲別克布哈拉)等地的居民亦是如此。阿爾斯蘭汗便向桑賈爾寫信求援,告知他穆斯林們的遭遇。於是桑賈爾召集部眾,錫吉斯坦古爾(錫吉斯坦:Sijistān,今伊朗錫斯坦。古爾:Ghūr,今阿富汗古爾)加茲尼(加茲尼:Ghaznah 今阿富汗加茲尼)馬贊德蘭(馬贊德蘭:Mzandarān,今伊朗馬贊德蘭)呼羅珊君主畢集其麾下,有十萬餘名騎兵應召而來,他們花了六個月的時間檢閱士兵。桑賈爾遂去見突厥人,他在伊歷535年(公元1140-1141年)十二月抵達河中馬哈茂德·本·穆罕默德汗即向他控訴噶爾卡利亞突厥人桑賈爾向他們進軍,他們便逃到菊汗·綏尼以及與之為伍的異教徒那裡避難。

當時桑賈爾撒馬爾罕菊汗給他寫了一封信,信中帶有為噶爾卡利亞突厥人求情的話語,要求桑賈爾赦免他們。桑賈爾沒有接受求情,而是回了一封信,要求菊汗歸信伊斯蘭,並威脅他說,若不回覆的話他就要率部出兵。桑賈爾還誇耀他的部眾擅用各式各樣的兵器戰鬥,甚至說:「他們會用箭劈開毛髮。」素丹的宰相塔希爾·本·法哲爾-穆勒克·本·尼扎姆-穆勒克(?āhir bin Fajr al-Mulk bin Ni?ām al-Mulk)並不認可這封信,但桑賈爾沒有聽從他,而是把信送了出去。菊汗讀罷了信,命令信使拔掉一根鬍子,他給了信使一根針,要求他把這根鬍子劈開,信使無法做到,於是菊汗說道:「你用針尚且不能劈開毛髮,別人又豈能用箭劈開呢?」菊汗做好了開戰的準備,他集合突厥中國契丹等族的士兵向桑賈爾進發。兩軍在一個名叫卡特萬(Qa?wān)的地方相遇,好似兩座大海一般。菊汗繞過了[桑賈爾的部隊],直到將他們逼入一座名叫達爾卡姆(Dargham)的山谷之中。當時桑賈爾的右翼是埃米爾古馬只(』Amīr Qumāj,一譯異密闊馬赤),左翼是錫吉斯坦王,眾勇士(勇士:al-ab?āl;另一版本寫作al-athqāl,意為「輜重」)則跟在他們身後。雙方在伊歷536年二月五日開戰。

桑賈爾那裡逃走的噶爾卡利亞突厥人是最善戰的一群人,而那天桑賈爾素丹軍中卻沒有比錫吉斯坦國主更為善戰的人。穆斯林戰敗了,被殺的人多得無以計算,達爾卡姆山谷中橫卧著一萬名死者和傷者。

桑賈爾素丹戰敗逃走,錫吉斯坦國主、埃米爾古馬只以及桑賈爾的妻子均被俘虜,桑賈爾之妻系阿爾斯蘭汗之女。異教徒放走了他們,卻處死了著名的哈乃斐派學者奧馬爾·本·阿卜杜勒-阿齊茲·本·馬札·布哈里(』Umar bin "Abdu al-"Aziz bin Māzzah al-Bukāhrī)。伊斯蘭教中上沒有比這更大的戰爭,呼羅珊也沒有比這更多的死亡。契丹人突厥人以及不信道者們遂在河中立國,菊汗留在此地直到伊歷537年的七月,隨後他在這裡去世。

菊汗風儀俊美,只穿著中國絲綢。他在其隨從之中享有極高的威望。他從不為埃米爾分封采邑,而是給予他們他所擁有的兵馬,並說:「此輩一旦封疆,必行不義。」他不會將超過一百人的騎兵交給埃米爾,使之沒有能力造反。他禁止隨從們做不義的事,他還禁止醉酒並懲罰此罪。但他不禁止通姦,也不譴責這種行為。他之後的國王是他的一個女兒,她在位時間不長就死去。她之後的國王則是她的母親即菊汗的妻子,以及他的兒子穆罕默德。河中地區一直受控於契丹人,直到伊歷612年(1217-1218年)花剌子模沙王阿拉丁·穆罕默德(即電視劇《成吉思汗》中的摩訶末算端)才從他們那裡將其奪走。

2、《人類史綱要(al-Mukhta?ar fī 』Akhbār al-Bashar)》

艾布·斐達(公元1273~1332)著

艾布·斐達(』Abū al-Fidā』),馬木路克王朝著名歷史學家。他出身薩拉丁後裔,早年曾在抵抗十字軍的戰役中擔任指揮官,被譽為「王子兼學者」。其著作《人類史綱要》以簡約著稱,史料主要參考《歷史大全》。

原文(書籤之間的內容):

譯文:

【伊歷536年(公元1141-1142年)】本年的一月,一說是二月,契丹人(al-Khi?ā)中的異教突厥人和桑賈爾素丹兵戎相見。花剌子模沙王阿即思·本·穆罕默德(』A?sīz bin Mu?ammad)桑賈爾擊敗他並殺死他的兒子後就寫信給契丹人,慫恿他們佔領河中,他們便率領大軍出征。而桑賈爾素丹亦率大軍出征。雙方在河中相遇,桑賈爾的軍隊戰敗,有很多人被殺,桑賈爾的妻子也被俘虜。桑賈爾戰敗後,花剌子模沙王阿即思前往呼羅珊剽掠桑賈爾的錢財,他從呼羅珊諸國掠走了很多東西。而異教的契丹人突厥人則在河中立國。

從阿拉伯文的史料中,我們可以看出:

1、那時候的阿拉伯人分不清契丹人和烏古斯、葛邏祿等突厥部落的區別,把契丹人和突厥人混為了一種。

那時的喀喇汗王朝已分裂為東西兩朝,東朝定都喀什噶爾,西朝定都撒馬爾罕,《歷史大全》只稱呼他們為「喀什噶爾王」和「撒馬爾罕王」,在敘述他們的世系時也往往出錯,甚至把「薩圖克(Satuq)」誤記作「沙拔克(Shabaq)」。

2、《歷史大全》的立場傾向於桑賈爾這一邊,但也沒有避諱桑賈爾可能幹出的壞事,比如他陷害西喀喇汗王朝君主阿爾斯蘭汗的嫌疑。而且《歷史大全》並未過分貶低菊汗(耶律大石),而是把他描寫成一個睿智的對手,不過耶律大石「信奉摩尼教」的說法可能有點牽強。

3、塞爾柱王朝在當時的中亞和西亞是個比較強勢的政權,西喀喇汗王朝是塞爾柱人的附庸。古爾王朝、錫吉斯坦、馬贊德蘭等地的地方政權也與塞爾柱王朝保持著某種同盟關係。

4、塞爾柱王朝與花剌子模王朝處於敵對狀態,但是花剌子模似乎無力與塞爾柱人硬扛。阿拉伯史學家認為西遼是花剌子模招過來對付塞爾柱王朝的,作用類似於猴子請來的救兵。桑賈爾兵敗之後,花剌子模還趁火打劫,襲擊了塞爾柱王朝的首都。

5、西喀喇汗王朝曾引進大量的契丹移民充當兵源。此舉或許是在效仿阿拔斯王朝、薩曼王朝等歷代政權引進突厥禁衛軍的慣例,不過阿爾斯蘭汗似乎有意不讓契丹人的勢力坐大。從阿文史料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發現,阿爾斯蘭汗採取了兩個可能旨在鉗制契丹移民的政策:

首先,阿爾斯蘭汗授予契丹人糧餉和封地,但也只是讓契丹人守衛汗國的東部邊境,儘可能使他們遠離政治中心。

其次,阿爾斯蘭汗在持續引進契丹移民數年後,突然禁止契丹男人和女人接觸,並派駐專員對他們嚴加監督。伊本·艾西爾認為這是「阿爾斯蘭汗碰巧生契丹人的氣」使然,但我們同樣有理由認為阿爾斯蘭汗蓄謀已久,「生氣」只是一個託辭。因為這一禁令的最終結果,是契丹人無法在西喀喇汗王朝的土地上繁衍後代,人數多寡也全在阿爾斯蘭汗的控制之中,從而徹底斷絕他們「反客為主」的可能性。

6、讓阿爾斯蘭汗沒有料到的是,他的政策激起了契丹人的反抗。契丹人同樣有危機意識,很快意識到自己前景不妙,但他們沒有急於揭竿而起,而是先向過往商隊打聽哪裡水草豐美,適宜游牧。他們得知八剌沙袞可以作為「根據地」,才起兵反抗西喀喇汗王朝的統治。結果他們佔據了八剌沙袞,演變成梁山泊一樣的存在,成為西喀喇汗王朝的一處內患。阿爾斯蘭汗數次出兵征討,雖沒有完全消滅其勢力,但也讓他們的日子很不好過。

菊汗(耶律大石)的出現使局勢有了新的變化,那些被西喀喇汗王朝各種吊打的契丹移民把西遼看作翻身的希望。他們率部歸附西遼,也讓西遼實力大增,成為中亞地區一個舉足輕重的政治勢力。

7、西遼之所以能夠取勝,與菊汗指揮得當有著密切的關係。菊汗巧妙地避開塞爾柱聯軍的鋒芒,將他們逼入山谷,而後利用地形優勢大量殲滅塞爾柱人的有生力量。不過《歷史大全》還認為,菊汗趁西喀喇汗王朝噶爾卡利亞(葛邏祿)軍隊嘩變這一機會,吸收了這支戰鬥力強勁的叛軍為我所用,也是他取勝的一個關鍵因素。

反觀桑賈爾的塞爾柱聯軍,儘管他們人多勢眾,但伊本·艾西爾卻在著作中暗示他們的戰鬥力實際一般,至少都比不上噶爾卡利亞人。

桑賈爾素丹的陵寢,位於土庫曼梅爾夫
(長17m,寬17m,高27m)

土庫曼5馬納特貨幣上的桑賈爾素丹像


@Arkinjan艾爾肯江

話不多說,看圖

以上分別是英文,亞塞拜然和土狗餵雞百科西遼頁。就連土狗這種歷史學界臭名遠揚的歷史發明家也承認大遼是河中府和哈薩克草原的統治者,請問你的黑汗在哪兒啊?土狗把黑汗都抹掉了是不是很傷心啊科科

然後還有azeri的餵雞配的地圖,告訴我黑汗在哪靴靴。雖然這個圖硬傷不少,比如高昌回鶻和東喀喇汗合併了,但是坨大的kara khitai有沒有,大不大,牛不牛,今天中亞最重要的定居點和糧食產區在我大遼手裡歸於一統,按現在的人口算

塔吉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人口加起來總共6450萬,大概是維吾爾族的6倍。更別說南疆今天人口最為密集的喀什,yarkand,和田,阿克蘇一帶也是在大遼掌控之中。

要是我遼還在,今天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和烏茲別克能省下多少嘴炮啊。

以姨淆歷史觀看,我大遼站在游牧德性高地怒艹你西域農耕費拉咋了?塞爾柱土庫蠻和黑汗自甘墮落被波斯阿拉伯費拉侵蝕,早就費拉不堪了,被剛從蒙古高原來的大遼十八軍州猛龍過江般輸入武德不很正常?這幾千年來戲碼一直就是這樣,東方的黃種人游牧部落不斷往西燒殺搶掠,先往西走的一旦被你們這些塔吉克二轉子污染了戰鬥力就得直線下滑,又被新一批東北方來的游牧民征服。這是普遍歷史規律靴靴。勸你多讀點書少丟點人,沒有基本的歷史常識就不要強答,送臉下鄉這種事敏感詞勇士已經做的很多了,在網路上再跳的話只能徒增大家的反敏感詞情緒。靴靴。


《遼史?天祚帝本紀》中對耶律大石西征建國的記載:


耶律大石者,世號為西遼。大石字重德,太祖八代孫也。通遼、漢字,善騎射,登天慶五年進士第,擢翰林應奉,尋升承旨。遼以翰林為林牙,故稱大石林牙。歷泰、祥二州刺史,遼興軍節度使。保大二年,金兵日逼,天祚播越,與諸大臣立秦晉王淳為帝。淳死,立其妻蕭德妃為太后,以守燕。及金兵至,蕭德妃歸天祚。天祚怒誅德妃而責大石曰:「我在,汝何敢立淳?」對曰:「陛下以全國之勢,不能一拒敵,棄國遠遁,使黎民塗炭。即立十淳,皆太祖子孫,豈不勝乞命於他人耶?」上無以答,賜酒食,赦其罪。

大石不自安,遂殺蕭乙薛、坡里括,自立為王,率鐵騎二百宵遁。北行三日,過黑水,見白達達詳穩床古兒。床古兒獻馬四百,駝二十,羊若干。西至可敦城,駐北庭都護府,會威武、崇德、會蕃、新、大林、紫河、駝等七州及大黃室韋、敵剌、王紀剌、茶赤剌、也喜、鼻古德、尼剌、達剌乖、達密里、密兒紀、合主、烏古里、阻卜、普速完、唐古、忽母思、奚的、糺而畢十八部王眾,諭曰:「我祖宗艱難創業,歷世九主,歷年二百。金以臣屬,逼我國家,殘我黎庶,屠翦我州邑,使我天祚皇帝蒙塵於外,日夜痛心疾首。我今仗義而西,欲借力諸蕃,翦我仇敵,復我疆宇,惟爾眾亦有軫我國家,憂我社稷,思共救君父,濟生民於難者乎?」遂得精兵萬餘,置官吏,立排甲,具器仗。

明年二月甲午,以青牛白馬祭天地、祖宗,整旅而西。先遣書回鶻王畢勒哥曰:「昔我太祖皇帝北征,過卜古罕城,即遣使至甘州,詔爾祖烏母主曰:『汝思故國耶,朕即為汝復之;汝不能返耶,朕則有之。在朕猶在爾也。』爾祖即表謝,以為遷國於此,十有餘世,軍民皆安土重遷,不能復返矣。是與爾國非一日之好也。今我將西至大食,假道爾國,其勿致疑。」畢勒哥得書,即迎至邸,大宴三日。臨行,獻馬六百,駝百,羊三千,願質子孫為附庸,送至境外。所過,敵者勝之,降者安之。兵行萬里,歸者數國,獲駝、馬、牛、羊、財物,不可勝計。軍勢日盛,銳氣日倍。

至尋思干,西域諸國舉兵十萬,號忽兒珊,來拒戰。兩軍相望二里許。諭將士曰:「彼軍雖多而無謀,攻之則首尾不救,我師必勝。」遣六院司大王蕭斡里剌、招討副使耶律松山等將兵二千五百攻其右;樞密副使蕭剌阿不、招討使耶律術薛等將兵二千五百攻其左;自以眾攻其中。三軍俱進,忽兒珊大敗,殭屍數十里。駐軍尋思干凡九十日,回回國王來降,貢方物。

又西至起兒漫,文武百官冊立大石為帝,以甲辰歲二月五日即位,年三十八,號葛兒罕。復上漢尊號曰天佑皇帝,改元延慶。追謚祖父為嗣元皇帝,祖母為宣義皇后,冊元妃蕭氏為昭德皇后。因謂百官曰:「朕與卿等行三萬里,跋涉沙漠,夙夜艱勤。賴祖宗之福,卿等之力,冒登大位。爾祖爾父宜加恤典,共享尊榮。」自蕭斡里剌等四十九人祖父封爵有差。
延慶三年,班師東歸,馬行二十日,得善地,遂建都城,號虎思斡耳朵,改延慶為康國元年。

三月,以六院司大王蕭斡里剌為兵馬都元帥,敵剌部前同知樞密院事蕭查剌阿不副之,茶赤剌部禿魯耶律燕山為都部署,護衛耶律鐵哥為都監,率七萬騎東征。以青牛白馬祭天,樹旗以誓於眾曰:「我大遼自太祖、太宗艱難而成帝業,其後嗣君耽樂無厭,不恤國政,盜賊蜂起,天下土崩。朕率爾眾,遠至朔漠,期復大業,以光中興。此非朕與爾世居之地。」申命元帥斡里剌曰:「今汝其往,信賞必罰,與士卒同甘苦,擇善水草以立營,量敵而進,毋自取禍敗也。」行萬餘里無所得,牛馬多死,勒兵而還。大石曰:「皇天弗順,數也!」康國十年歿,在位二十年,廟號德宗。

由此可知,耶律大石依靠武力,震懾諸國,一些國家直接向大石表示臣服。對於不服從的國家,則武力討伐。
畢竟你來到新的地盤,沒有強大的武力是不會有人甩你的,更別提建立一個新的國家了。


只可惜我們國人真的不會講歷史,高宗趙構說的這麼不堪,大石視為異類連提也不提。
只因大石兩破宋軍,打得中興四將之一劉光世滿地跑。到頭來逼得北宋交贖城費收回燕州之地。
高宗又被說成一個偏安之主,殺忠良擢奸佞。真是一群初生牛犢不怕虎之徒笑話老牛見了虎只會逃跑。


我也對這段歷史很好奇
一撥契丹人跑到幾千公里之外的中亞地區建立了一個新興帝國,不簡單啊,細思極恐,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有一本書 西遼史綱


遼人西征每次想是失敗的,無論是高昌汗國還是黑汗王朝每次都能戰勝遼人。遼人沒有以老大身份進入中亞,遼被金打殘後他西遷降服黑汗王朝的,當黑汗王朝發生內亂時乘機奪取政權聯合周圍其他政權控制全汗國的,加上當時歸降的遼人眾多。黑汗王朝之前從來沒有臣服過遼朝 ,大石通過高昌進軍黑汗王朝失敗後來金人開戰,大石戰勝金人有些突厥部落加入到大石,在後來黑汗王朝內部發生內亂加上之前投降並駐守東邊的契丹人叛變這才給大石提供機會在次侵略黑汗王朝。這位大石滅了黑汗王朝後也沒有稱霸中亞,向周圍強國臣服納貢勉強的生存了幾年。強大西遼的歷史完全是意淫出來的實際上西遼在中亞算是很弱的國家。如果不是內亂加上已歸降的人叛變給大石侵略黑汗王朝提供機會,大石會佔領王朝?如果契丹人那麼厲害幹嘛之前的幾次侵略都失敗。


推薦閱讀:

王安石變法的核心到底在變什麼,為什麼在當時沒有得到支持而失敗。?
宋仁宗晚年得的什麼病?
「宋體字是秦檜發明的」這個謠言的來源是什麼?
林语堂先生为什么这么讨厌王安石?
「狸貓換太子」的故事是真的嗎?如果不是,史實又是怎麼樣的?

TAG:中國古代歷史 | 古代軍事 | 宋代歷史人物 | 遼朝契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