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有哪些美食?


已更新舌尖上的水滸第二季 第一集《家常:大郎炊餅》。

請拖到第一季後面觀看。


為弘揚大宋傳統美食文化,建設大宋特色的皇權主義道路,展現大宋的富強、士主、文明、和諧,近日大宋中央電視台深入水泊梁山,推出了這部美食類紀錄片——《舌尖上的水滸》。

通過水滸的這一側面,來見識大宋特色食材,構成大宋美食特有氣質的一系列元素,展示食物給大宋人生活帶來的儀式、倫理方面的變化,增強作為宋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共建大宋夢。


以下為《舌尖上的水滸》第一季:

第一集 主食的故事

地處孟州嶺下的十字坡,彷彿一片被時光遺忘的土地。凌晨5點,天還沒有亮,孫二娘和她的兩個夥計就已經起床了,他們要趕在一天的生意之前,把昨天麻翻的客人做成饅頭。

先將客人平放在剝人凳上,卸下四肢,再挖心剖肝。大塊的好肉,切做黃牛肉賣。零碎的小肉,就做餡子包成饅頭。因為切肉的刀工了得,遠近的客人都尊稱二娘一句母夜叉。

主食通常提供了人類所需要的大部分卡路里。二娘賣的饅頭,是北方人最愛吃的一種主食。

別小看一個人肉饅頭,它也是中國人辛勤勞作,殺人放火的結晶。

不同於今天的叫法,饅頭在宋代是有餡的。沒有餡的蒸制麵食叫做炊餅,以陽谷縣武大郎的出品最為有名,和大郎的渾家潘金蓮一起,號稱武家白嫩雙絕。

二娘的饅頭,能在江湖上叫響名頭,主要得益於二娘與眾不同的餡料和調製手藝。

人肉,是中國窮困時期最易獲取的肉食來源,有著五千多年的食用歷史。它的肉質雖然粗糙,但經過二娘的手藝……剝皮、剔骨、切塊、剁碎、再配上山東特產的大蔥,一起攪拌成餡,在案板上使勁揉壓,最後和在麵皮里上屜蒸熟,一個最普通的人肉饅頭就出爐了。

過往的行商嚼在嘴裡,也許不知道自己吃的是什麼肉,但那種柔韌筋道的口感,吃一次便成人生的絕唱。

為了延續自然的饋贈,孫二娘小心翼翼地遵守著武林的規矩。雲遊僧道、行院妓女、各處流配犯人,都不去取他的肉。它讓人肉的獲取得以可持續。

在二娘的店裡,人肉這種古老的食材,呈現出了與傳統吃法不一樣的生命力。

這就是中國人,

這就是中國人關於主食的故事。

第二集,廚房的秘密

在吃的法則里,風味重於一切。中國人從來沒有把自己束縛在一張乏味的調料清單上。人們懷著對食物的理解,在不斷的嘗試中尋求著調味的靈感。

山東省西南部的八百里水泊,古稱梁山。是一個好漢的聚居地,各色人等的摻雜形成了特有的氛圍和格局,也給各式燒火做飯、殺人放火的酒店提供了生根發芽的機會。

位於水泊邊的朱貴酒店,正是其中的佼佼者。梁山泊形成於五代時期的黃河決口,水勢浩大,天高皇帝遠。中國人相信,水能滋養人的靈性和覺悟。這一點就彷彿水對豆腐的塑造。兩者間有一種不可言喻的共通。酒店的老闆朱貴,拿手菜正是這樣一道加料麻辣熝豆腐。

在蛋白質的提供上,大豆食品是唯一能夠抗衡肉類的植物性食材。對於經常施法需要吃素的奸僧妖道來說,這相當完美。

中國古人稱讚豆腐有和德。吃豆腐的人能心甘情願送上自己的包袱和金銀,而做豆腐的人也懂得就坡下驢「順其自然」。

然而朱貴酒店的這道加料麻辣熝豆腐,其秘密並不在於豆腐,而在於加料。在朱貴的記憶中,要做豆腐,必不可少的就是這剛猛熱烈的辣。宋代沒有辣椒,但我們有自己土生土長的調料,食茱萸。整個梁山的人,都像這食茱萸一樣,堅韌、果敢、心狠、手辣。

有了麻辣的存在,足以迷惑客人的口感。這給了朱貴加料的施展空間。

每當客人點菜,趕在上桌以前,朱貴總要一個人鑽進後廚,屏退左右,趁四下無人,將藏在懷內的祖傳秘制調料——蒙汗藥——慎重地倒進豆腐之中,然後仔細調勻。

這道加料麻辣熝豆腐,不僅能使客人獲得胃口的滿足,還能額外收穫黑甜的睡眠。大宋知名素食家神行太保戴宗某次路過梁山,即對此讚不絕口。

對於專業廚師朱貴來說,廚房的秘密是他一生的財富,也是他財富的來源。

朱貴因而成為遠近聞名的大鱷,並幫他贏得了旱地忽律的美名。而對於普通人來說,廚房的秘密則更多的和他們的錢財、性命聯繫在一起。

聰明的中國人,對於蒙汗藥這種微小調料的運用得心應手。事實上,這種調味的智慧在更為久遠的年代裡,就已經熠熠生輝了。

所有這些廚房裡充滿想像力的秘密,它們所打造出的風味和對食物的升華令人嘆為觀止,並且形成了一種叫做文化的部分,得以傳承。

第三集,自然的饋贈

中國人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這不僅是一種因地制宜的變通,更是順應自然的中國式生存之道。從古到今,中國人精心使用著腳下的每一寸資源,獲取食物的活動和非凡智慧,無處不在。

江西北部,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濕熱的氣候促成了人們奔放大膽的氣質,也孕育出了特有的飲食方式。

一輩子在船上討生活的老張,全名叫張橫,認識他的人都親切地叫他一聲「船火兒」。盛夏的夜晚,老張把船划到江邊,準備開始一天的生意。這腳下的潯陽江,便是老張生意的來源。老張收起漁網,藏好板刀,在江邊一意尋找包袱沉重的行商。

不管是否情願,生活總在催促我們邁步向前。人們整裝、啟程、跋涉、落腳,停在哪裡,哪裡就會燃起灶火。從個體的遷徙到錢財的運輸,從烹調方法的演變到人生命運的流轉,人的匆匆腳步,從來不曾停歇。

這一天,老張又迎來了一位殺妻刺配江州的客人——宋江。

作為一個梢公,老張更看重的,不是將客人送到對岸,而是在江心向客人提供的美饌。雖然潯陽江不乏魚蝦,然而張橫最喜歡向客人推薦的,還是板刀面和餛飩。

一把潑風也似快刀,就放在船板底下,一刀一個,將客人都剁下水去,這便是板刀面。

而餛飩的做法更為簡單,只消客人脫光了衣裳,赤條條跳下江去便好。

板面暢快,餛飩酸爽。要過江的客人,總要選上一碗,這一路的旅程才夠完滿。

「吃飽了好上路」,老張總是這麼對客人說。

到底是吃板刀麵還是餛鈍?

宋江想起自己一路上吃過或被吃的蒙汗藥、人肉饅頭、人心醒酒湯……一時間百感交集。

人和食物的腳步匆匆。人生的路總會有盡頭,而活著總要吃最後一頓。

每天從日出延續到日落,從水路到旱路,這樣的場面在大宋天天上演。不同地域的中國人,運用各自智慧,適度、巧妙的利用自然,獲得質樸的活法。

一位作家施耐庵這樣描述中國人淳樸的生命觀:他們在埋頭吃飯和低頭趕路時,總不會忘記伸手摸一摸懷裡的金銀和腰上的刀劍。

完。


以下為《舌尖上的水滸》第二季:

第一集 家常:大郎炊餅

小麥,曾經改變人類文明進程的作物,擁有世界上最廣泛的種植面積。

從最日常的饅頭、燒餅到湯餅、餛飩,再到花樣百出的各色小吃,共同奠定了中國這個麵食王國難以撼動的基石。

然而,要一嘗最為原始古樸的面香,我們還要把目光投入魯西平原的陽谷縣。

午夜時分,醒面時間已經足夠,現在要開始和面的工序。

武大郎正在等待合適的時辰。

陽谷縣地處黃河之北,空氣乾燥,水分蒸發快,揉面的力度和速度是成敗關鍵。

武大郎身材短矮,不滿五尺,與案板正好相得益彰。矮壯如磐石的下盤,矯健有力度的出手……

正是這樣的身高,揉出來的面才能彰顯小麥勁道的牙感。

中國的廚房處理米面點心的工種稱為白案,對白案而言,揉面是最基礎的技能,穩重的下盤則是行走白案江湖的根本。

武大郎年輕的時候,做炊餅的手藝一流,不僅給自己掙下了四鄰八鄉的聲名,還給自己掙了一個大戶人家的使女做渾家。

細膩可人的炊餅,嬌嫩欲滴的金蓮,「武家白嫩雙絕」遠近聞名。

浮浪弟子們慕名而來,每日天不亮,便能踩破大郎家的門檻。

眼見顧客盈門,大郎只得再開一家分店,於是舉家從清河縣搬來這陽谷縣紫石街,繼續做著炊餅的生意。

陽谷縣開生藥鋪的西門大官人,是大郎家的老主顧。

白天三例武大郎炊餅,晚上一對潘娘子饅頭。

是大官人近年來的日常。

在大官人看來,大郎家的炊餅,有五個字可以形容:

潘、驢、鄧、小、閑

五更時分,十扇炊餅即將出籠。

扇籠中的炊餅,接受著蒸氣最後的塑造。大郎面色凝重,進行著最莊嚴的流程。

春睡未足的潘娘子,被焦急的丈夫從春夢中喚醒,帶著隔夜胭脂水粉的慵懶氣息,對著扇籠吹上一口氣。

這是武大郎執著的儀式。他相信,這樣處理的炊餅,色澤才會白晳嬌嫩,質地更加均勻細膩,就像金蓮吹彈可破的肌膚。

這便是潘。

炊餅是山東人的主食,蘊含大量碳水化合物,可以維持重體力勞動後身體所必須的苷糖。

大郎家的炊餅,面多而厚,份量足,能頂餓,最受賣力氣老哥們的歡迎。

就算是錦衣玉食的富家公子哥,從金蓮手上接過一個炊餅也不免口水欲滴、胃口大開。

遠近皆知,要吃上大郎家的炊餅,得有驢大的傢伙——哦,不——胃口。

這就是驢。

炊餅雖是普通的食物,使不得幾文錢,但要享受大郎家提供的一系列增值服務,那非要家裡有鄧通般的錢財才行。

半套(餅)5兩銀子,全套10兩,包夜(宵)20兩,帶吹(涼)35兩……

這才是鄧。

精細加工存在於炊餅的每一環節。

美味的每一個瞬間,無不源自用心創造,代代傳承。

武大郎的炊餅經過反覆揉壓、持續發酵,保持每個炊餅的厚薄均勻。

這樣在蒸制的過程中才能產生中空的小孔,帶來細軟綿甜的口感。

這便是小。

大郎家的炊餅,有兩種售賣方式。

一種是大郎每日挑擔外賣,一種是金蓮在家主持堂食。

大宋外賣業相當發達,有餓了媽、妹團、千度多家商號經營。

據說大文人辛棄疾元宵夜不想出門,於是點了千度外賣,送一碗元宵上門,結果節假日叫外賣的人太多,久等不至於是怒發朋友圈吐嘈:眾里尋他千百度……

想吃炊餅雖然可以叫大郎送上門,但要完整享受一枚炊餅的美味,最好不過堂食。

趁大郎外出叫賣之際,由武家娘子放了簾櫳,親手奉上一塊炊餅,點上一盞合和湯。

那般享受,勝過久旱逢霖的一場雲雨。

而這需要有閑暇有耐性之人方能消受。

為了一套炊餅,願意從城東坐上兩個時辰的轎子跑到城西,吃完再花兩個時辰從城西坐回城東,這才是有閑階級,中產口味。

這便是閑。

傳統觀念里,擁有手藝才能安身立命。

武家炊餅手藝代代相傳,在大郎心目中,最在意的莫過於給二郎留下什麼。

畢竟物質是有限的,手藝才是自己的。

大郎總是語重心長地告誡二郎:只要你有一雙勤勞的雙手,家業,老婆都會有的。

誰才是財富的創造者?是雙手。

誰才是歷史的推動者?是人民。

但年輕人的覺悟總是不太高明。

遊手好閒慣了,卻又總是幻想著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二郎,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跟著景陽崗上的馬戲團不知所蹤。

從此四方行街賣藝表演馴虎打虎,人稱行者武松……

孔夫子說,食色,性也。

傳承中國文化的不僅是淫詞艷曲、詩酒風流,文化的創造者也不只是才子佳人,曠夫怨女……文化,包含著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每一個細節。

從這個角度來說,廚師是文化的傳承者,也是文明的偉大書寫者。

炊餅的故事,也因此傳頌至今。

為了延續武家炊餅的傳奇,武大郎還在尋找著合適的接班人……

完。


微信公眾號:空手(ID:firesteal13)

精神病食糧協會 | 指定讀物


黃文炳
肉片下來生烤,邊烤邊吃
內臟活取出來當場做成醒酒湯
整個人一點都沒糟踐
恐怕潯陽樓的鮮魚辣湯都沒有這般新鮮


水滸作為一部描寫社會底層人民的小說,對飲食的追求不過是大碗喝酒大塊吃肉。但是每次我讀到魯智深蘸著蒜泥扯那狗腿吃的口滑時,我仍然忍不住咽口水(事實上我剛剛就咽了一下)。一方面因為我從小就是一個吃貨,另一方面在於水滸的精彩筆法。基督山伯爵結尾有一句話:「世界上既無所謂快樂或也無所謂痛苦;只有一種狀況與另一種狀況的比較。」每次故事的主人公餓著肚子時看見酒肉,即便是普通的食物也讓人食指大動。
魯智深在五台山呆上四五個月後喝到的一桶白酒,後來又吃掉了半隻狗。路過瓦官寺時飢腸轆轆,一鍋粟米粥也讓人覺得噴香(儘管只吃了幾口),相比之下後來吃到了史進的干肉燒餅,雖然肚子終於飽了,心裡也有了著落,但是與那幾口粥卻不可同日而語。
武鬆脫離柴府後的第一頓正面描寫的酒肉就是景陽岡前那一頓,偏偏有個店小二,想吃卻又不願給,勾著你的饞蟲。武十回收尾,偏偏又是一段想吃而不得,眼飽肚中飢,先是醉打孔亮,後是屠狗不成反而丟臉,落了個虎頭狗尾。
與之類似的還有楊志的霸王餐,燕青的爆煮禾花雀(沒吃上),時遷的報曉雞。李逵吃李鬼,過於血腥,不提也罷。


蒜泥狗肉
鮮鯉魚湯
花糕似的牛肉
對了,你想吃餛燉還是板刀面?


看智劫生辰綱那段,好漢用棗子下酒。家裡沒有鮮棗用金絲棗試了下,吃口棗抿一口酒,白酒都甜絲絲的


武大郎炊餅


太多啦,例如宋江用來醒酒的魚湯。

宋江因見了這兩人,心中歡喜,吃了幾杯,忽然心裡想要魚辣湯吃。」便即興點了一道「加辣點紅白魚湯」,卻不料「是腌的,不中吃。」宋江「只愛口鮮魚湯吃。

魯智深下山,就蒜泥吃的狗腿。

智深猛聞得一陣肉香,走出空地上看時,只見牆邊沙鍋里煮著一隻狗在那裡。智深道:「你家現有狗肉,如何不賣與俺吃?」莊家道:「我怕你是出家人,不吃狗肉,因此不來問你。」智深道:「洒家的銀子有在這裡。」便將銀子遞與莊家道:「你且賣半隻與俺。」那莊家連忙取半隻熟狗肉,搗些蒜泥,將來放在智深面前。智深大喜,用手扯那狗肉,蘸著蒜泥吃,一連又吃了十來碗酒。吃得口滑,只顧要吃,那裡肯住。

水滸里的美食,大多是下里巴人吃的,做法簡單,風格質樸,但是看了作者的描寫,還是讓人流口水。


王婆的泡茶——寬煎葉兒茶、胡桃松子茶、和合湯、梅湯。


都在說肉

戴宗端起一碗麻婆豆腐笑而不語


李鬼的大腿


熟牛肉莫不是No.1?


人肉


加了蒙汗藥的白酒,人肉包子。


酒 牛肉


難忘江州的醒酒魚辣湯


詳細的可以參照《清明上河圖密碼》,裡面很詳細


王英煲的醒酒湯,李逵主廚的黃文炳腿肉鐵板燒


村中新宰得一頭黃牛,花膏也似的好肥肉


人肉包子


推薦閱讀:

生命力最強的動物、植物、昆蟲分別是什麼?
為什麼鼻涕有時候是透明的,有時候是黃綠色的?
有哪些違背「常識」的知識?
游泳後不洗澡會怎麼樣?
古代沒有衛生巾,是用什麼代替?

TAG:歷史 | 美食 | 水滸傳書籍 | 冷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