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哪些喜歡的港台作家?為什麼?
無論哪個時代哪種風格的都可以。
隨便談談。
台灣武俠小說作家曹若冰。
儘管我只讀過他老人家的一本《金劍寒梅》,而且是利用在醫院陪床的間隙讀的,但那卻是我人生歷程中對我激勵最大的一本書,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改變了我後來的人生軌跡。讀過那本書之後我想:哎呀呀呀呀,曹老師這樣的水準居然都可以寫小說出版,寫書騙錢實在是太容易了,那我也能行啊。
當時我在小學三年級。有人愛看簡嫃嗎,她的書讀著感覺很寧靜
附:還看過仙枝的一本《好天氣誰給題名》,也很喜歡。好像知道的不多。
李碧華,喜歡她的狡黠、洞徹、入世(還有哥哥的加成);
鍾玲玲,喜歡她的內省、悲憫、誠篤;
西西,喜歡她的淡然、沉潛、清朗;
黃霑,喜歡他的隨性、倜儻、豪宕;
周耀輝,喜歡他的博愛、詭譎、溫良;
邁克(雖然是新加坡人),喜歡他的綺麗、尖薄、復舊;
杜杜,我喜歡他的奇異、詼趣、博學;
蔡瀾,我喜歡他的不羈、酒氣、市井;
董橋,我喜歡他的雅逸、精緻、豐贍;
李翰祥(你沒看錯,他寫過很多書),我喜歡他的識舊、機靈、逗趣。
李敖。
張大春林文月傅月庵
三毛、龍應台、余光中。很喜歡這幾個作家,好作品來源於生活,他們都很擅長寫生活,對生活的觀察非常仔細,也非常博學,讀的書非常多,以書本里的知識,來結合生活,寫生活情景,情感細膩,同時思想高度又高於生活。很多我們忽略的,他們卻能從中取材,也許他們筆下的,那才是生活。現在快節奏的生活,都喜歡快餐式的生活方式,很少會停下來,去看看日落,看看小溪,呼吸一下清晨的新鮮空氣,聽聽那冷雨,忙忙碌碌的一生,在生活中變得虛偽,忘記了原來的自己。什麼樣的一生,我們才算活過,讀他們的作品,往往都能有所體悟。
說起來最喜歡的當屬李碧華吧,嗯,對的,就是那個寫《霸王別姬》《胭脂扣》和《青蛇》的奇女子。
總覺得她寫背叛有一種特別的味道,寫愛情也如是。
古龍金庸黃霑亦舒等等暫且按下不表。侯文詠和李家同
理由談不上多少,都是小學時候就喜歡的了,不過一直笑稱這是兩個改變我三觀的男人。
前者在台灣文壇一直頗負盛名,作品有中長篇小說,短篇小說集以及各種雜文。個人喜歡他的長篇,多是在探索某些社會問題的,例如《白色巨塔》中醫患關係以及權利問題,《危險心靈》中教育以及媒體等等,雖說如此他的小說並不枯燥,反而故事性十足。以前還很喜歡《xx故事集》那個系列,賣點就是幼稚啊233能看著解壓……但他最讓我喜歡的地方,大概是他本人的價值觀吧。
「為什麼大家都要一樣?」
「為什麼我們都要按照這個世界定好的規矩給自己設限?」
這是我從他的文字里讀到的。大概是我好不起來的中二症的啟蒙。
後者的作品我只推薦一部 《讓高牆倒下吧》
說實話現在推薦有點心虛,因為這本書我第一次看是在小學三年級,第二次是初三,不能保證放在現在我是否還會熱淚盈眶。他的作品說到底大多都是和牆裡牆外有關,這個牆可以簡單理解成我們現在美好安逸的生活與第三世界的牆,從他那裡讀到的是對這個世界我們需要擁有的同理心,以及踏出牆的勇氣。
…然而可能看得太早了導致我至今被影響太深,每當生活愉悅的時候就會覺得有種謎之負罪感,出門玩看的路邊行乞的人也會覺得自己現在是有罪的…當然書本身是好的,吶,別給小孩看就是了~
蔡智恆,筆名痞子蔡。
如果說喜韓寒郭敬明需要在前面加一句「那時年少中二」來掩飾自己的尷尬的話,那麼說喜歡他只需要寫一句「我喜歡蔡智恆」這樣直白的敘述就好。
有人說他文章套路單一,筆下人物性格相似,所以讀多了就會沒驚喜,可我覺得他的文字有很多可讀的東西。
他寫政治,說台灣的政治人物就像火鍋里的肉片,不能在鍋里待的太久,太久就會被侵染。
他寫台灣:地震是最沒有族群意識的政治人物,在它之下死亡的,是不分本省人還是外省人,是客家人還是原住民的,他們都是台灣人。
他寫文化,寫北京的大柵欄和豆汁兒,寫哈爾濱中央大街的地面和大列巴。
他也寫民謠,寫《鑽石與鐵鏽》背後的故事,寫瓊·拜雅和鮑勃·迪倫的愛情。
他的小說里,除了愛情,總會穿插很多其他的東西,戲劇音樂咖啡什麼都可以。 他善待筆下的每個女性,給予她們尊重和讚美,這些姑娘都被描繪的很溫情,但是不矯情。
他在小說里耍白爛:這種偉大的政治問題,就像是森林裡的大黑熊,碰到了的最好方法,就是裝死。
雖然很多年後我明白生存的目標是掙錢,奮鬥的目標是女人。但是那時我的心跳頻率和他們相同,就會覺得很安全。
比喻的方法很奇怪: 小梁的笑聲像鮮血,吸引來李小姐這頭鯊魚。
你就像森林地震又失火時慢吞吞爬出來的烏龜一樣讓人討厭!
思維方式很奇特: 因為我的朋友叫大東,所以我就覺得他的女朋友應該叫小西,即便是換了一個女朋友也還是叫小西。
如果思念是有重量,而思念的方向是向上,那麼思念就是一個地球上唯一一個違反地球引力的東西了。 …………
簡媜好嗎
說之前能不能先把作家名字打對= =
全庸、金鏞、金庸著、金庸新……看見這些名字就知道有福利了
最愛白先勇,他給人感覺很害羞,父親是大軍閥白崇禧,個人經歷比較複雜,作品充滿情懷,有日暮窮途的悲涼,也有風骨的操守,有沒落貴族的凄婉,也有同志隱晦又恣肆的情潮。他小說里有舊小說的哀感頑艷,但語言又充滿現代的張力。代表作品長篇小說《孽子》,短篇就太多了,很多都像是一曲悵惘輓歌,有助於窺視黨國敗走台灣後的人情冷暖,巨變滄桑。
朱天文,只喜歡她《荒人手記》,極盡文字技巧,如一場晦暗風暴,也是同志題材。
但她喜歡和張愛玲比,許是胡蘭成高徒緣由?總之,感覺很怪,胡蘭成身上儘是舊才子氣,無感。
余光中和鄭愁予,雖然讀詩的人不多,但重點是什麼人在讀不是嗎?余光中《聽聽那冷雨》評價歷來很高,漢語言美之典範。
李碧華,中學時喜歡,尤其《青蛇》原著,看多了,覺得文字失去了最初的誘惑,感覺變淡,但最起碼曾經愛過。
最後,是陪伴我整個成長過程的古龍。我愛李尋歡花滿樓西門吹雪葉開陸小鳳楚留香,武俠對我而言,是浪漫的情懷。
其他,估計沒了,從一開始就沒感覺的作家,現在還是沒感覺。
王鼎鈞
回憶錄里一些關於內戰的反思提供了一些視角。
文風,可以說 適宜
朱少麟,傷心咖啡館之歌,燕子,地底兩萬英尺。
鍾曉陽,停車暫借問。
郭良蕙,心鎖。蔣曉雲
當初看她的《桃花井》,裡頭的湘音歷歷在耳。
也不由得在回岳的旅途中,望一望這座因范仲淹聞名於世的城,難免想起一些故人故事。及千里萬里奔波後,也難免那一聲難言的喟嘆。
曾看到一句書評:「初始只覺得文筆甚美,讀到後來幾篇卻越發悚然心驚,只覺得突然間似乎理解了父親的人生。」
也許在這裡提名蔣先生,多多少少帶了我一點私情。
張大春
《聆聽父親》,不再炫技;自我解剖,不留臉面。
李碧華,文字nei個冶艷啊。。。沒法兒說(????ω????)
蔣勛。
《孤獨六講》
《生活十講》
《蔣勛說紅樓夢》
雖然「精神導師」這個概念本身就很可笑,但對於高中時的我來說,可以說周國平和蔣勛先生的文字都是我精神的支撐。
周國平論精神的高貴,那麼蔣勛則是關於孤獨的美學。
看他的講座也如他的文字一樣,不緩不急,娓娓道來。
謙謙君子
溫潤如玉
莫過於此
亦舒
朱少麟。
台灣的閱讀環境,頗有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玩味。大體意味著媚俗,膚淺,流行與快速,就與他們產出的大量女星一樣。
朱少麟是特殊的,她有自己的思考和辯論。
傷心咖啡店之歌,寫的是自由。
燕子,寫的是美
地底三萬尺,以啟航的星艦比喻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朱少麟非常擅於細膩中帶有留白的描寫,無論是人的外表,某種眼神,某段音樂,抑或某種心理,全部有想像,有獨白。她融合了意識流,蒙太奇的手法,將主題融合在行動里,並帶有輕度的哲學思辨,在流動著飛翔的語境中,完成她朱少麟式的小說內核。
她的文字有很優美的節奏感,人物內斂而深情,俊美而年輕。幾乎每篇小說都有一個中性人物,製造一些有趣的戲劇效果,將她的小說添上一些唯美的色彩。
一些幾乎是隱晦卻又光明的性,三本小說里都有,虛弱的窗帘被拉開的感覺。從中可以看出朱少麟的踏實與虛無的矛盾。
她的詞鋒犀利,簡潔,她描寫年輕人的生活,又具備傳統文學能力。她文字的美,像斷臂的維納斯,殘缺但震撼。
台灣的文學,甜的發膩。
香港的文學,是一個刻意製造的雪洞般的世界。
只有朱少麟,恆久與眾不同,讓我時常埋怨她寫的太少。
推薦閱讀:
※如何在十分鐘內講完《儒林外史》的故事梗概?
※吉爾伽美什的三分之二神族血統是如何而來的?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怎樣一種體驗?
※林黛玉對賈寶玉的性取向是知情的吧?那她為何不持反感態度呢?
※想在寢室書桌旁掛一幅字,寫什麼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