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年輕人越來越反感「親戚」這群人?


自從我爸去世,我媽媽得了癌症之後,我買任何東西去任何地方玩,都是親戚口中的不孝順!
可是我為了照顧母親,忙碌工作的時候他們在哪裡?
父親去世我一個高中生打理後世的時候她們在那裡?
在醫院跪著求醫生再看看我媽媽,她們在那裡?
只會說:XX,我們條件也不好,幫不了你,你要靠自己!
我從來都是靠自己,可是為什麼靠自己的我還要被你們每逢佳節就拿出來指責?
我用iPhone,就是裝逼!
我出去旅遊就是有錢不知道存!
我打扮好看,就是不心疼媽媽?
我每個月給我媽媽生活費,家裡開銷都是我,我從來沒有說過一個不字!你們大大小小人情份子沒有落下來過,就是因為我家庭不好所以我不能通過自己努力過好日子?真的不懂這些人的邏輯!
不結婚要麼就是說我要找個有錢人嫁,看不上人家!
要不然就說我不孝順,不讓我媽媽抱孫子!
我國慶和朋友相聚一下,立刻親戚四面八方微信看見朋友圈來指責我,節日不和母親過,留母親自己在家,不懂事!我天天在家,和母親在一起,節假日出去玩一下有何不可?我請我媽媽出去旅遊的時候也沒有看你們說我沒和我媽一起啊?
你們的孩子做的有多好?都要來抱怨我對我媽不好?
對不起,戾氣有點重!但是我還是很愛我媽媽,我依然願意為這個家去努力,讓她過上更好的生活!

我和媽媽,謝謝各位的關心,很開心!筆芯


本質原因是親戚的價值觀

在他們眼裡,清華北大的畢業生不如公務員,男女傳宗接代抓緊結婚,要穩定要錢,否則就是讀書讀傻了,或者信傳銷了。我沒有半點誇張,這都是原話。

任何一種可能的生活方式:旅遊、創業、自由職業或者互聯網,在他們看來就是不務正業,就是未來會一事無成。他們即懶於去學習新一代的知識,又沉迷於小城事業編製和公務員編製的穩定性和油水,限於眼界所限,認為周圍混的好的全都是當官的。

坦白說,我要是高考沒考出去,早就被噴成眼高手低,強行不務正業了。然後被安插進事業單位或者考公務員,對他們的價值觀完全沒有談判籌碼。

親戚多的地方,熱衷於拼孩,博士大於碩士,碩士大於本科,公務員大於互聯網和創業者;外企和國企都是最好的,女孩子和男孩子一起拼結婚生子。這是讓我感到最荒誕的地方,即使他們潛意識並沒有意識到。

親戚們的價值觀太趨同了。找個好工作,有點權勢,嫁個或者娶個好人,生孩子,人生的使命就完成了。如果能在公務員梯隊爬上去,還能給親戚們辦點事,以後還要靠你;如果能賺錢,無疑是口口相傳,雞犬升天。

可是,我去外面一圈回來,看到了太多不同的人生了。


有丁克的,有同性戀的,有終生不婚的。這些統一是他們口裡的變態,應該趕盡殺絕。
有創業的,有自由職業的,有追求自己喜歡但是報酬低的。這些則是他們口裡的一事無成,在拼孩里抬不起頭來。
有去旅遊的,有做飯好吃的,有讀1000本書看5000場電影的。這些則是毫無價值的小技巧,並不值一提。
上述這些,統統被歸結於被洗腦,被傳銷了。
那些人生的可能性,老一輩人並看不見。

這就是年輕人為什麼想出去的原因——錢固然要賺,安穩自然也很重要。可是有些比錢、安穩更高的東西。我們活著並不是僅僅為了活成別人眼裡成功的樣子,或者淪為傳宗接代的工具,我們還有更多的價值值得追求。

親戚們顯然是不會懂的。

所以遠離他們,成為了最好的選擇。

PS:評論中有人說是年齡未到,等到和他們的年齡一樣時思想也就一樣了。我覺得每個人都有過各自生活的自由,包括過得好,和過得不好的自由。即使到了他們的年歲,我也不會以自己的標準去要求他人的。


這是社會階層流動的大門短暫開啟的「併發症」。

目前各答主提到的各類「聊不來」、「觀念落後」、「價值觀向左」等問題,尚屬於表層原因,其根源都在於此——由於時代原因,你的親戚和你不屬於同一個階層。這個「問題」,會隨著社會階層的逐步固化而得到「緩解」甚至趨於消失。

但當階層流動的通道重新關閉,年輕人們再次只能接觸到和自己同一階層的親戚,也不知道究竟該替那個時代中不須與「討厭的親戚」相處的年輕人們感到高興,還是該替那個階層間涇渭分明的整個時代感到嘆息?

我一度是一個典型的「討厭親戚的年輕人」。

父親的人生如同開掛一般,靠著近乎非人的拼搏,從一個深山裡砍柴為生的農家娃,一步步走到現在成為每年全球各地飛的學術大拿,我們全家也定居在了某一線城市。但他的兄弟姐妹們可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好一點的在當地縣城開了店,差一點的還留在深山中耕田。

於是乎,從小「親戚」對我來說,就是一個不那麼友好的辭彙。

打小在我記憶中,他們就隔三差五來到我們家,扯著嗓子說著我難以聽懂的家鄉話,每次來不一定會帶來禮物,但一定會帶來一些訴求:要麼是借錢,要麼是要幫忙找工作,要麼是在家裡白吃白喝好長一段時間「來城裡玩」。

這些「親戚」們來自尚不發達的地區,和你聊起來除了問你成績怎麼樣,工作怎麼樣,就是和你訴苦,讓你多回家看看。更差一點的,還會粗暴過問你的個人生活,毫不尊重你的私人空間,任由孩子把你的房間搞得天翻地覆,自己在客廳里啃得一地瓜子殼…

我相信,「討厭親戚的年輕人」中的大多數,都和我有或多或少相似的家庭背景。

我曾經深深不解,憑什麼他們可以靠著「血緣綁架」,將各種要錢要好處的行為,做得如此自然而然?憑什麼他們這樣一味索要,父親還是只能儘可能容忍?更不用說,我不理解他們為什麼要在大街上大呼小叫,為什麼要隨地吐痰,為什麼要粗暴地對待我的玩具和文具,為什麼每次走之前都要「不經意」地帶走我們一些東西…


長大了一點才稍微有點明白,「親戚」和「我們」之間的衝突,小了說,是「談不到一塊去」,大了說,是「文明矛盾」在這個急劇變化的中國的縮影。我單單去責怪他們,倒顯得苛責了。

在某個特殊的年代,無數文明在血色驟雨中湮滅,但這片國土上的階層上升之門卻也在一片混亂中被悄然砸開。在改革開放的四十年里,憑著智慧、汗水和機遇,一部分人「飛上枝頭變鳳凰」,在時代變革中脫穎而出,在拔地而起的一座座現代化城市中扎了根,他們的後代也生長在現代文明的光輝下。

於是產生了這樣的兩撥人:

一方是還保留著農耕時代作風,抱持熟人社會中「人多力量大」、「血緣高於一切」思想的人群,但他們和實現階層上升的人仍保持著親緣關係。他們認為家族裡先富帶動後富天經地義,因此但凡有點血緣牽扯,他們就會過來找到你,以親緣關係為籌碼,遵循著你看起來不可理喻,但在中國鄉土間卻其實已經施行了數千年的規矩,他們看起來市井而短視,依然在為現實計較,問你為什麼不考公務員,不快點結婚生孩子。

另一方是早已浸泡在城市文明中,信仰「規則至上」、「感情優於血緣」的新生代年輕人,他們往往是階層流動的得利者。他們重視朋友遠勝親戚,認為不論是什麼關係,其基礎都應該是互相尊重。他們肯定多元文化,追求有著同樣價值觀念的群體認同,不明白為什麼要善待除了有血緣關係之外,只會帶來綿綿不絕麻煩的親戚們。

這兩撥本應相差一兩個世紀的人群,卻被中國的高速增長拉到了同一個時空當中。矛盾,自然也就無可避免。


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之癢。

說句實話,時至今日,我也依然對我的那些親戚們喜歡不起來,我相信你們中的不少人也會是如此。話說的再通,問題想得再透,依然無法避免的,是每年過年回家鄉的尷尬不堪,是每次親戚按門鈴時的不勝其擾。

但有時我會反躬自省,說到底,我也只是恰巧有了一個好父親,成為了社會發展的得利者。

更進一步地說,從更宏觀的層面來看,每一個討厭親戚的年輕人,其實背後站著的,都很可能是一個沉寂了數百年,卻終於隨著共和國的崛起,成功實現了階層流動的家族。這個家族還帶著黃土的氣息,但終於捧出了一顆掌上明珠,整個家族都渴望著狠狠抓住這個轉瞬即逝的機會。

這樣一看,如果付出的代價僅僅是家族中新生代和守舊親戚們的矛盾,我們又還忍心去苛責什麼呢?


其實,不會用多久,年輕人們就將不再反感親戚。因為階層流動的大門,從來就不會開啟太久,它目前正在不疾不徐地關閉中。


等到我們的下一代,或再下一代。在城裡生活的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們,會像今天西方的孩子們一樣,玩著高科技玩具,打小享受著通識教育,有著一群和他們價值觀相同的親戚。在關鍵時刻,會有一個富有的阿姨或一個位高權重的叔叔站出來,寫上幾封推薦信,介紹幾個好工作。

在鄉間,人們依然討著自己的生活,家族裡曾經出現的「鳳凰男」已經成為了遙遠傳說,讀書依然能夠改變命運,但申請大學和找工作時,卻不知究竟該如何與小學就開始編程,初中就通曉經濟學常識的城裡孩子競爭。寒門之下,再難出現貴子。

若干年後,年輕人和親戚們彼此不再互相排斥,而是相談甚歡,保持著緊密穩固的聯繫。

所有人——不管是在哪個階層——他們都將只有和自己同屬一個階層的親戚,城裡的孩子不再能見到鄉下的來客,鄉里的孩子也再難找到血緣的紐帶作為進城的理由。那些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中價值觀產生激烈碰撞,主要靠血緣關係維繫的同一群人,伴隨著階層通道的封閉,變成了彼此井水不犯河水的好幾群人。

文明社會的規則,也一步步轉變為固化階層的黃金枷鎖。


說到這裡,我不知道你會更喜歡哪一種狀態?會否為題主提到的年輕人「越來越」反感親戚反而感到一絲慶幸,至少這說明流動的通道還未關閉?

而此刻,聽著窗外還帶著濃厚鄉味的鞭炮聲,聽著樓下依然高聲喧鬧的家鄉話,我的心裡突然有了一點五味雜陳的感覺。


====================================================================

謝謝各位小夥伴們的贊,大家新年好!

在評論區碰到一些值得交流的觀點,這裡也統一說說我的看法:

1、是不是親戚本來就令人生厭,跟時代背景和階層無關?

不是的。親戚從來就不是天生令人討厭的。

曾有一篇發到頂刊的經濟學論文論述過,如果把一群人隨機放到一個環境中,他們會自動趨向於找和自己相似的人抱團,很快就會自然變成好幾群人。這個「相似的」標準,可以是膚色、血緣、價值觀等等。

如果不是由於價值觀和地理位置的割裂,人們會自然親近自己的親戚,也會自發維護自己的族群。家族絕不是只有農業社會才重視的陳陋遺產,高度發達的商業社會同樣重視血緣。很多西方國家,早已進入到「家族競爭」的時代,不說別的,布希、摩根、肯尼迪,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字背後,站立的都是上流社會中長盛不衰的權勢家族。

等到中國的階層大幅度流動結束,新一代年輕人和親戚們之間不再有價值觀衝突,血緣就又會重歸人群劃分的重要標準,家族的重要性將重新提上檯面。

2、在互聯網這麼發達的年代,哪怕階層固化,難道階層間就做不到互相理解么?

遺憾的是,做不到。

互聯網曾經給過我們一些不切實際的期望,阻止階層固化或消弭階層對立恐怕就是其中的一個。早已有社會學論文證實,互聯網的出現,在多數情況下只會讓上網的人群變得更加極端,因為人們更傾向於在網上和自己價值觀類似的人交流,而不是理解意見向左的人的價值觀。

很多時候,網路讓我們抱團取暖,互相攻伐,卻沒有讓我們做到真正和解。「互聯網讓我們能看到相同的東西,從而有類似的想法」最後只能是一個幻想,每個人的時間都有限,大家最終還是選擇性地看自己喜歡的東西,鞏固了自己原有的價值觀。

3、階層真的會固化么?

這可能是最令人傷心的一件事了,會的,而且幾乎無力阻止。

社會地位高的人後代通常掌握更多資源,更有可能繼續保持高的社會地位。一代之差尚不明顯,百年之差、十代之差呢?中國人上數三代多數都是農民,但現在差距就已如此巨大,可見一斑。

怎麼才能阻止?高額遺產稅和絕對公平的教育可能是比較是可靠的途徑,但前者會打擊經濟活躍度,後者則極難實現:君不見素質教育正大力推行,素質教育最終的得利者,是從小看彭博的富家子弟,還是家裡電腦都沒有的農家娃?顯然易見。


以上是一些個人想法,再次謝謝大家。

最後,對一些說我不懂得尊重親戚,說我優越感太過的人提個建議:請先把我的文章看完。


十一歲父母離異,母親帶著我,離婚當天我在大姨家午睡。三姨去了,以為我睡著了,就跟我大姨說,我要是他媽,我絕對不要他。拖油瓶啊。
我就躲在床上假裝睡覺默默的流著眼淚。
十四歲,我媽要去北京掙錢,那時候在動物園海洋館那邊開了一個火鍋店,就把我安置老家,讓我的姨看著我。隨後舅舅黑社會惹了官司,進了監獄,舅媽把房子賣了為了撈他。然後我三姨就把我家的鑰匙給了他們,我住一個房間,他們一家住另一個。直到舅舅出了監獄,仍然住在我家。而且一家三口跟我換了房間,他們住在大屋,我住在小屋,把我的床也賣了,蓋用我母親的好被子。用我的撫養費供養他們一家。
當然了,我媽回來以後就把他們攆走了。
十五歲上高中,成績不好沒有考上高中。需要交贊助費。因為我媽的流動資金都被飯店套牢了。我媽就帶著我去我奶奶家管我爸要錢。或者應該說是借錢。我奶跟我說和我爸商量商量。然後我就在門口偷聽我奶奶跟我爸說,你也別說有,也別說沒有,拖著他,等實在時間等不及了,他媽就管別人借錢了。
然後我爸出來告訴我媽,說沒錢,他讀書不好,給了錢供也白供,念也白念。
我媽回去把她珍藏的金手鐲賣了,很寬很寬的那種。給我交的贊助費。
離婚二十年,我親爹從來沒給我這個兒子打過電話表示祝福什麼的。我每次東北走,也沒送過我,有一次,我回保定。我哥們車站勸我,你別跟你爸那樣。你爸應該不是你想的那樣的。然後我就接到我爸的電話,問我借我穿的警用羽絨服給沒給他還回去。我哥們最後拍拍我的後背告訴我,以後他也不在這個城市了。不用回到這個傷心地了,以後去別的地方找他。

在我媽北京開飯店期間,家裡值點錢的都被親戚拿走了,大到電視機,小到被子。褥子。再小到我媽收藏的一本書。
我為什麼不發聲?
因為我很有心機。
沒辦法,冷眼旁觀生存的孩子必備技能。
我在他們心裡就是拖油瓶,所以也沒人看得起。離婚的孩子在家族裡的地位相信當事人才能懂。說了也沒人為你撐腰。
我為什麼不告訴我媽,因為我知道我媽不在我身邊。說了也是干著急。還會影響我媽心情。甚至影響我媽生意。而且說了,我媽也會為了安撫我說一些家裡都是親戚的正大光明的話。
我以為我長大了就好了。
2015年,我回到老家學車。我媽讓我去看看我的阿姨們。那時候我剛剛從南方辭職。所以屬於無業狀態。
我看我三姨正在把自己旅遊的照片傳進QQ空間。我就隨口說一句。
三姨,你玩空間呢?
我三姨輕描淡寫的說一句。
你管呢?
你管呢?
你管呢?
我就滾出去了。

2017年。
大家閃開,我要開始裝逼了。
今年我三十歲。老子正經的七年牙醫。最後兩年終於熬出頭。
有五套房產,馬上人生中第三輛車就要到貨了。
第一輛斯柯達晶銳。
第二輛雅閣混動。
馬上到位林肯的mkc 。
八百年不願意搭理我的那幫親戚突然都來聯繫我了。
我這個人,可以告訴各位,快意恩仇。
得意的時候,我就是小人得志的嘴臉。失落的時候我就是沮喪的表情。
從來做不到喜怒不形於色。或者高興的時候也要剋制之類的。
那個不是我。
當我不需要對你偽裝的時候,我一定會露出最險惡表情。
就在此時,我三姨還給我媽打電話,說要給我家送東北的野山蘑和木耳。還有上好的蜂蜜。說給我補補身子。
我爸也沒事給我打電話,多多注意身體。

我接下來的計劃就是要孩子,然後擴大自己事業的經營模式。每個月都帶家人出去旅遊。帶著我媽,我媳婦。開車或者坐飛機好好看看這個世界。
親戚啊,對我來說真的不再人生計劃之內。就跟對門鄰居似的。說的直白一點,哪些親戚死了,我得看我有沒有時間回去。沒時間,我也真回不去。非常抱歉。
我以前的經歷是上天賜予我的。我不埋怨任何人。
但是我沒必要裝作道德婊去體諒或者示好所有人。
你們有你們的理由,我有我的路。
我要做的事太多了,沒時間搭理你們。

----------------------------—------------------------------------------------------------------------------------------------------------分割線---------------------------------------------
十分感謝大家對我的關懷。第一次破1000贊。
我在這裡統一回復大家的疑問。
1.我和磐石先生都是快意恩仇的人。而且我們二人都特別想懟死道德婊。因為受過的苦難和委屈別人沒有感受,所以無權強行原諒和釋懷。
說白了這屬於站著說話不腰疼。
我們二人一拍即合,所以英雄惜英雄。臭味相投。好基友。
2,很多朋友覺得我報復的少了。不夠精彩。可惜了我的老鐵們,這是我的經歷,不是我的幻想。所以真實的就是如此,我能讓曾經看不起我的人過來巴結我就是我的報復了。對方家破人亡什麼的我也沒興趣。有委屈,但是沒有那麼多恨意。我說了,我有我自己的事,沒時間管他們的死活。懶得搭理他們。
3,對於我配圖的事,我心裡的表情就是如此。蔑視,而且帶有小人得志。我做人就是如此。也沒有辦法啊。
4,關於我的房產的事可能給自己招黑了,不過我在以前的知乎問答裡面有過解釋。就是勸人家買車十幾萬那個問答。

第三輛還沒到貨,不能強行裝逼。不好意思。
5.我給自己的定位應該是真小人吧……
相對於那些道德模範來說。我也不願意做偽君子。
對於我來說,對我好的,我加倍奉還。傷害我的我也會錙銖必較。
有的人說我扭曲也好,說我不該也罷。我做不到原諒眾生的虛名。
我的好都留給我值得珍惜的那些人,而不是一個名義上的什麼什麼。
最後希望大家珍惜現在擁有的。那些傷害你的你可以過的更好去證明自己。但是沒必要太多糾纏。別白白浪費自己的時間。你的親人還等你努力奮鬥給他們一個美好的未來呢。對吧?

我最近,是不是招黑了?
那個至於暴發什麼,也不算暴吧……七年的累積,很多痛苦只有自己知道。因為我本來就是學習啊。要想出人頭地就要付出更多的辛苦。別人在門診談笑風生,我就在一邊自己練習唄。涉及到自己的生計,誰能糊弄啊……至於錢這方面。


有興趣的可以去各位就近的醫院諮詢全瓷美容修復和種植的價格。這個都是我的擅長專業。
我不打廣告。
我只做聲明。


我認為現在的年輕人並不是討厭親戚,而是討厭的那些人里正好有一部分是自己的親戚。
這是王力宏幾年前在自己的微博上Po出的一張全家福

看到這個全家福,我忍不住搜了一下王力宏的家庭情況

  外曾祖父:許鳳藻(1891—1953),無錫人,為中國知名的海軍將領曾有功於武昌首義,並受國父孫中山先生接見題字:「聞雞起舞」。

  奶奶:許留芬 許鳳藻將軍長女 清華大學經濟系畢業 後任職台北商專的會統科主任,經濟學講師,著有《會計學原理》、《英漢漢英會計學辭典》等。至今該校仍設有"許留芬賠償金"。

  外婆:瀋陽師範大學歷史系畢業

  舅公:許倬雲 (力宏奶奶的兄弟)台大歷史系 芝加哥大學博士畢業 是著名的史學家,在中國社會史、中國上古史研究領域造詣精深、注重治史方法創新、著述等身,譽滿海內外。現任美國匹茲堡大學歷史系教授,當今最著名的華人文科學者之一。同時也自1989年起擔任CCF基金會(Chiang Ching Kuo Foundation)的美國分部主任。

  姑爺(二聲):李摸,也就是力宏的表叔李建復的父親,西南聯大法律系畢業(西南聯大是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聯合而成。)美國哈佛大學法學碩士 ,是著名法學家 1946年高等考試司法官第一名 1968年高等特考司法官最優等第十名,初任推事、律師。並執教於高校,歷任成功大學副教授,清華大學、中興、東吳、輔仁大學法學教授。

  父親:王大中 台灣大學醫學系畢業 醫生

  母親:李明姝(shu) 政治大學畢業

  表叔:李建復 《龍的傳人》的原唱者,著名民歌手音樂人 現在為跨國網路公司雅虎(Yahoo)亞洲區事業發展總監

  哥哥:王力德(LEO WANG)耶魯大學醫學博士 曾在高中階段一次全美聯考中獲得第一,因而收到老布希的接見和來信

  大嫂:跟王力德大哥是同學

  侄子:王秀珍

  侄女:王嘉雯

  弟弟:王力凱(LEE-KAI WANG) 保送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現已麻省理工學院研究生畢業)現在美國華爾街供職

  表哥:哈佛大學畢業 現任紐約蘇富比公司副總裁

  表嫂:哈佛大學畢業 後任造型設計師 [編輯本段]音樂歷程6歲 開始接觸各種流行音樂和古典樂曲,並開始玩小提琴。

諸位看看,王力宏的親戚都是什麼樣的人?將門千金,著名學者,大學教授,醫學博士...清華畢業的,台大畢業的,哥大畢業的,哈佛畢業的,耶魯畢業的,麻省理工畢業的...如果知乎上的諸位年輕人生活在這樣的一個家庭里,被「討厭的親戚」所困擾的概率我想就會低的多。
家庭聚會也不再是一件讓人沮喪的事,反而會令人充滿期待。
說白了並不是「親戚」這個身份出了問題,還是「」本身的問題,從年齡推斷,當今絕大多數年輕人的親戚都是在精神和物質的雙重匱乏下形成了自己的價值觀和人格,他們迫於主觀和客觀的原因,過早地停止了對智識和文化的追求,這讓他們和當下的年輕人在價值觀上幾乎沒有交集。
我自己的一個例子,我之前在自學指彈吉他,我的一個親戚知道這事以後,第一反應就是問:「學這有什麼用?」問這個問題的時候都沒帶正眼看我的。我那個親戚從小就在物質的極度匱乏中形成了自己的三觀,所以在他看來,幹什麼事都必須得「有用」,如果這事不能當吃不能當喝,換不來錢,那就沒用。
想像一下,你正拿著自己心愛的小吉他跟那練卡爾卡西呢,過來一個人背著手眯著眼,用下巴指著你,不屑道:「你學這玩意有啥用?當吃當喝?」 你說你煩不煩?太他媽煩了好嗎?!而這種人還偏偏就是你的親戚。
坦白地講,我非常羨慕王力宏這樣的家庭,大家可以再看看他的全家福,照片每個人都乾淨利索,衣著得體,表情親切自然,看著就像是受過良好教育的體面人。而我之前參加過很多次婚禮,親戚的,朋友的,同學的,都有,可每次婚禮上都能見著幾個不修邊幅,傻X呵呵的親戚...
諸位要是不想被自己家裡的晚輩討厭,一定不要停止對智識和文化的追求。
將來我的小侄子抱著他心愛的小吉他練卡爾卡西的時候,我一定會背著手眯著眼地走過去,用下巴指著他,不屑道:「把吉他給我。」 說罷我坐下來,擰了擰琴頭,說:「Leo Kottke的曲子你點一首。」


親戚和親戚真的不一樣。我們需要在眾多親戚中鑒定出好親戚和熊親戚,再分別對待。圖片來源於電視劇《激情燃燒的歲月》。

評論區有個朋友說得好:並不是年輕人反感親戚,其實每一代人都反感熊親戚。

好親戚加分項:

有的親戚出手大方,去探望別人必定大包小包,哪怕對方比自己富足得多。

自己有事相求對方,卻會為對方著想,盡量少麻煩對方。

就算文化知識不足,但卻本份有禮。

用樸素的辦法關心對方的孩子。

不挑剔,不越俎代庖。

想著在對方幫自己之前,先幫對方做些什麼。

把對方當成自己的至親,體貼對方如同體貼自己。

得到恩惠後懂得感恩。

最重要的是做人有底線,這樣的多半是好親戚。

以下內容是你們真正反感的。

熊親戚扣分項:

恨不得帶著全家老小吃大戶(你們平時說的吃相難看簡直弱爆了,瞅瞅這幾塊料)。

受著別人的恩惠,損著別人的牙眼,還挑著別人的毛病。

見不得別人過得好,一有機會就要挑撥家庭關係。

干擾別人生活而不自知。

最要命的是做人的底線丟到爪哇國去了,這樣的百分之百是熊親戚。

所以說,大多數人反感的其實是「熊親戚」,真如果有個可愛的老表來看望我,我巴不得遠接高迎好好喝酒聊天呢。

好親戚來了,就該好酒好菜招待,暢談心事。熊親戚來了,戳這裡:

正面懟討厭過分的親戚是怎樣一種體驗? - 渭水徐公的回答 - 知乎


勸酒,這是我最反感的,偏偏不知道為什麼親戚中有人喜歡這樣做。
我爸反覆強調的自己不喝,開車來的,那個親戚說讓你老婆開回去,但是其實我爸的車超大,並不適合女性駕駛;我爸說年紀大了不能喝,親戚說你就謙虛吧你,前幾年一起喝的那叫一海量啊我們可記著呢;簡直是出於惡意到噁心的勸酒但是爸爸輩且好面子的中年男人一點辦法都沒有,這麼一聽還是喝,白的紅的,喝到最後讓我給他多倒點水解酒,我說你別再喝了行不行,隨便什麼人一攛掇你還記得自己姓什麼不?那個親戚還笑著和我爸說你女兒關心你啊,女兒是爸爸的貼身小棉襖,前世小情人。我說和那個人說我沒開玩笑,我認真的,不知道有什麼好笑的。我爸還打圓場說她就喜歡管著我和我開玩笑呢!
親戚們又一起油膩地笑起來,女兒和爸爸最親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哈你們全家。

僅代表個人,講真,酒桌文化是我討厭親戚的一個很大原因,不明白把自己的生活過的究竟有多稀爛的男人才會喜歡通過在飯桌上勸酒灌酒找到一點點可憐而稀薄的存在感。

還有勸未成年人喝酒的也都是大!辣!雞!青春期十五六七歲的小夥子根本禁不起激的好么!求求你們積點德了,看他們一個個涉世未深的半大小子喝到表情痛苦滿面通紅還要強撐著不服輸的樣子讓你們很愉快很有成就感么?

=

有人認為拉開貧富或者地位的差距,就沒人敢隨便勸酒了要麼就有了翻臉的資本。我腦補了一下。
混的差的給混的好的勸酒:老哥哥你就說你喝不喝?喝不喝?有出息了就看不起我們幾個鄉下的窮兄弟了,不夠義氣了是不是?
好像也沒毛病,如果除去血緣這一層的道德綁架,硬是要加上社會地位、資本,我更加傾向於的觀點是 那些生活越是艱難且處處不得志的人才越是愛好強行給別人灌酒,來獲得一些酒桌上的尊嚴,他們甚至可能會狹隘地認為這是一種增進與高階層親戚間的情感上交流聯絡的有利手段。
關於翻臉,確實挺敬佩那些除了空口吹牛隨口一說外真正正面怒懟這些勸酒親戚的人。事實上,大多數的成年人心裡都擁有著衡量事情正確與否的那道標準,但是他們的為人處世準則已經不允許他們再做出這樣熱血沸騰,不管不顧的事情。儘管所謂「好面子」是非常的嚴重的政治錯誤,暫且不論背景如何,拉下臉去懟親戚實施起來還是略有難度。


討厭親戚的年輕人,多一半都在知乎。

所謂的年輕人討厭親戚,討厭熊孩子,不想回家鄉等等等等,其實歸結到底都是社會撕裂的結果。

以下的話可能有點抽象,我盡量說的明白點兒。

在我們這個飛速發展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代溝和差距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擴大,21世紀中兩代人的代溝要遠遠大於20世紀中兩代人的代溝,而且在可預見的未來,這個趨勢還將繼續加速,將來兩代人的差距會越來越大。

沒辦法,社會變的太快了。

我們的上一輩,四五十歲的中年人,其實這一代人的大多數和他們的上一代,我們的祖輩,沒有太本質性的區別。他們可能一部分人通過高考參軍等方法改變了命運,但絕大部分人還是和他們的父母一樣,生活在相同的城市或農村,從事著相同的工作,這代人中很少有人能夠換一個城市定居生活,一句話——他們都是沒走出去過的人。

在同一個村莊里,清朝的農民並不會比唐朝的農民先進到哪裡去。

但是從80後開始,教育水平迅猛提高,這一代人趕上了世界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高等教育擴招,相當一部分人的可以遠行千里去求學生活,成為了新中國第一代走出去的人。

進入二十一世紀,互聯網來了,人們開始接受海量的信息,整個世界的運行遭到了根本性的改變,十年時間就能徹底改變社會的面貌。交通方式的改善讓出國不再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情,國內流動更是易如反掌。90後的教育水平又上了一個大台階,人口流動比例和城鎮化率更是飛速提高。

但是,在近二十年世界天翻地覆的巨變的同時,60後70後們,並沒有跟上世界的節奏。

他們大多已經成家立業,在老家過著安分的生活,不能也不需要走出去。受限於文化水平和其他各種因素,即使互聯網事業的發展對他們的信息獲取量的提升也十分有限,這造成了一個非常可怕的後果——在2017年的今天,中國仍然有一代人,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的思維局限在30年前。

年輕人和親戚的矛盾,骨子裡是知識水平文化素養價值觀人生觀的根本矛盾,而不是逼婚這種細枝末節的事情。


彩虹合唱團有一首歌叫《春節自救指南》,非常形象的體現了這種代溝:

「我錯在 人生規劃太簡單 還沒讀研就上班沒聽二叔的話去他的單位當個保安」

「我應該 幫國足小組出線
  給宇宙飛船充電(讓我自己選吧)
  一家老小的願望都交給我來實現
  我應該 畢業一個月內 就任總裁
  閃電相親立馬結婚生小孩最好是
  龍鳳胎
  大姨:你是不是讀書讀傻了?
  親戚眾:你是不是讀書讀傻了?」


我們的上一代人,尤其是小城市和農村的上一代人,他們的思維極其頑固的停留在八十年代甚至七十年代,死不改變。

公有制經濟已經在他們的大腦中打上了思想鋼印,天底下的工作沒有比公務員和老師更好的,找對象沒有比有房有車更好的,只要有了房車感情可以慢慢培養嘛,湊合過怎麼都是一輩子。在國外可能在大街上就會被人槍斃,一線城市人太多待上一個禮拜就會犯心臟病。不喝酒就是單位中的異類,就會被領導同事們排擠到死。學歷從來都是越高越好再次的博士也比碩士強再次的碩士也比本科強。找單位當然要找國企和事業單位,什麼BAT四大投行都是有今天沒明天的個人家買賣,沒有編製永遠都叫打工。30歲會不結婚就會一輩子打光棍,30歲不生孩子會絕後,女人不會做飯洗衣服就是徹徹底底的廢物。


沒有任何現實能夠說服他們讓他們明白自己的思維已經被世界徹底淘汰了,他們的思維里圍繞著一條中心思想叫做——「我是你爹/媽/大爺/二舅blabla」,我多活幾十年不如你懂?

「從來如此,便對嗎?」——魯迅

當年輕人試圖辯駁的時候,他們會野蠻的用長輩的威嚴讓你閉嘴,就算有通情達理願意聽你講的,由於兩代人之間信息文化基礎的天壤之別,你很難跟他們解釋你的思想是怎麼形成的。各位可以試著跟家裡的親戚解釋一下丁克主義思想是怎麼形成的,我覺得這個難度不亞於讓人說服一隻猴子。

那和他們解釋一下 B站知乎的各種梗,日漫,追星,貼吧文化網路段子,豆瓣,你的職業規劃,小布爾喬亞的中產思維呢?你所見識到的風景和知識,他們並沒有概念。

代溝太大了。

你也許走遍世界,也許擁有人魚線馬甲線,也許IMDB前250名前500名全部刷完,也許你看完了諾貝爾茅盾文學獎十年來的所有作品,也許你烹飪養花技能滿分,也許你擅長兩三種樂器,所有這些東西,在他們眼裡:不務正業,一文不值。

如果你要是專心當個電競選手或者駐唱歌手,那更是大逆不道,會像進監獄一樣讓他們羞於啟齒。

有那個時間,你應該考研,考公務員,侍候領導團結同事,參加參加單位的酒局飯局,哪怕出門跑趟滴滴,也是賺著錢的「正業」!

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為五種,可以劃分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從貧窮時代過來的上一代人,太注重於生理和安全需求了,對於年輕人的精神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完全無法理解。


親戚文化,其實是貧窮時代的產物。就像是過去古代社會裡的宗族組織一樣。物質匱乏的年代人的抵禦災害變故的能力很弱,為求生存只能抱團,而血緣之親自然是抱團的首選,所以在家裡的長輩看來,我是你家裡的長輩,我關心你是一種義務。

但人類社會的發展從來都是向前的,物質條件越充裕,人與人之間的界限越明晰,距離越遠。過去的北方農村可以樂樂呵呵的吃大鍋飯,因為誰家也不比誰家多兩塊饃,但是上海的筒子樓里連電線水管都要單獨拉,誰都不需要佔著誰的便宜,同樣別人也不要佔我的便宜。

所以受過高等教育,物質條件與上一代已經天壤之別的80後90後們面對親戚文化的古老傳統顯得無所適從。年輕人不明白這些一年見不到一面的親戚沒來由的關心是為了什麼,既不能抵制又難以解釋,最後年輕人的共同選擇就是閉嘴,以至於形成了回家恐懼症,所以會有《春節自救指南》這種歌曲。


但是最悲哀的,無過於被上一代人操縱的年輕人。

就像高票說的,家裡有信仰讀書無用論的親戚,讓自己的孩子年紀輕輕報了技校並且心滿意足,這種愚蠢造成的結果是非常可怕的,如果放棄了通過教育改變家族命運,將來的差距不是通過錢能夠彌補的。


最後說一句,其實大家對於親戚沒必要過多抵制,大多數親戚關心你的初衷還真的就是為你好,就當做是上個時代留給我們的一份溫情的饋贈吧。


反感親戚的年輕人往往有以下特點:老家在農村或者四五線小城市;一年大部分時間生活在一二線城市或國外;接受過高等教育。

在欠發達地區,親戚之間不僅是血緣之間的聯繫,更重要的是形成一個聯繫不太緊密的「利益共同體」。在這些地方,人們之間一旦發生大型的矛盾爭吵,沒有親戚撐腰(或者親戚勢力相比更小)的一方會更容易落敗。即使在平時,如果能有幾個在當地很有影響力的親戚,出門做事都會更有底氣。

脫離故鄉的年輕人不需要親戚帶來的種種助力,這是他們反感親戚,希望與親戚保持距離的基礎。

另一個顯而易見的因素就是兩代人之間日益加深的觀念鴻溝,在不多的見面時間裡,來自長輩的各種問候更容易讓年輕人感到窘迫和懊惱,而不是被關心的溫暖。難以溝通是年輕人反感親戚的直接誘因。

如果還要再說一點,那就是親戚並不總是友好的,一旦涉及到利益問題,那一點脆弱的血緣聯繫會立刻斷裂,他們能做出比陌生人還不如的事情,曾經被這樣傷害過的人不反感親戚才怪了。


年前老公自己先回了趟老家,跟他一起回家的還有他大舅家的表妹,那天他們家族所有人都去他大舅家聚會,回來的時候他們對他們家那個表妹頗有微詞,說她一點禮數都不懂,大家去她家躲在屋子裡不出來,大家走的時候都不出來送送,最後他們用一句話總結,讀書讀傻了。

我聽到這話覺得莫名搞笑,當年我結婚的時候,他們給別人介紹我都是這樣介紹的,這是明樓屋裡的,大學生!

明樓是我老公的名字,在那裡結婚的女人沒名字,就叫誰屋裡的,就跟屋裡一個凳子桌子一樣,每次那種時候我都會自己補上一句,我叫蘭香,不過他們似乎沒聽到,還是叫我明樓屋裡的,這讓我非常不爽。

雖然他們不叫我的名字,但你也看得出來他們還是很認同我的學歷的,因為他們那裡有很多小企業,很多孩子上完初中就進那些小企業打工了,我婆婆家就有兩個小廠子,不過我倒是非常羨慕他的這個表妹,本科長安大學,研究生清華,現在在上海工作,工作也非常不錯,在設計院,我知道一個農村的女孩做到這些有多厲害。

想必他們家親戚曾經也是很羨慕她的,不過現在可不了,因為她三十一了,單身,而在家的表兄妹全都結婚,至少有了兩個孩子,而且至少一個兒子,我老公的嫂子一年內做掉了兩個女孩才生下了兒子。

他們在村裡從沒真正體驗過上海的生活,卻對大齡未婚印象深刻,所以他們看不到那個上海的精英,只看到一個三十一還沒結婚的大齡姑娘,這在村裡簡直不可想像,甚至要命。

於是這個槽點就可以讓所有聚會的親戚從餐前開胃小菜圍攻到飯後甜點,他們不會覺得有任何不妥,親戚這是關心你才操心你的婚姻大事,你要是表現出一點不耐煩那就是不識好歹,在這些人意識里沒有「人際邊界」這個詞,在他們看來從來沒有不適宜問的問題,不會覺得有的問題會讓人尷尬,都是一家人有啥不能問的。

可這些問題在一個清華畢業的上海都市女性看來沒罵你騷擾真的已經很看親戚的面子了,我惹不起,躲起來好了吧,沒有禮數就沒有禮數吧。

所以,你看不僅僅是這些已經適應都市生活的年輕人討厭老家的親戚,老家的親戚也討厭這些去了城裡沒幾年就變得不認識的親戚,生活環境不一樣了,誰都沒錯,這樣的隔閡自古就在,類人猿從樹上爬下來直立行走的時候,還在樹上的猴子想必也曾罵他們傻逼,魯迅年輕時離家去日本後來被老母親騙回來娶了朱安,可他還是離開了紹興,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走出他們原有的生活環境,時代就這樣向前了。

痛哉!

快哉!


我們做個情景假設。

你在路上遇到了好幾久沒見的小明,小明和你的關係算朋友吧但又不是很近,說認識吧但也不算特別熟悉。

你們兩人互相打了招呼。

臨了,你隨口說一句:有空上我家吃飯啊。

你只是隨口客套一句——誰都知道這只是客套一句。

而小明卻忽然對你說:好啊,走吧,我現在就有空,我們今晚吃什麼?火鍋還是牛排?

你會是什麼心情?

媽蛋讓我怎麼回啊我今晚約好了和基友去看電影啊/我今晚本來約好了妹子上線打王者啊/我今晚本來打算上知乎看跳舞的答案給他點贊啊……

你有點尷尬,有點無奈,也多少有點不爽:這小明怎地這般不識趣?

對吧?


而把場景代換一下。

在過年的時候,你和一群親戚在一起。

他們過問你的學習,生活,工作。

考了好不好啊?

要好好學習啊!

交沒交女朋友/男朋友啊?

工作升職了沒啊?

你感覺到壓力山大,覺得自己背負了很多期望。

你,當真了。

對應上一個情景的話,這個時候,你的親戚們,變成了你,而你,變成了小明。

你唯一做錯的事情,就是把別人隨口說說的客套話,當真了。


下面按照知乎的慣例,舉個栗子。


我太太有個親弟弟,也就是我的小舅子。

二十多歲,相貌端正。

因為各種原因,目前單身。

這個年紀,在當地一個縣城的當地習俗下,還單身是很少見的——他的同齡人,很多連孩子都有了。

過年的時候,我陪老婆一起回了趟老家,在家裡,目睹了小舅子被各路親戚」問候「。

還沒女朋友啊?

趕緊談一個啊?

早點讓你媽抱個孫子啊?

小舅子亞歷山大,彷彿面對這麼多親戚的期望,自己沒有辦法給一個【交待】。

我丈母娘也覺得很沒面子。


晚上吃過飯,我帶著女兒和老婆出門放煙火——在南京不讓放,小地方縣城裡是可以放的,趁機去過過癮。

小舅子跟著一起來的。

放完結束後,老婆帶女兒上樓,我和小舅子在樓下抽煙。

我拍拍他肩膀:今天壓力很大吧?

他不說話。

我對他說:別在意親戚們的話,就當沒聽到。

說句不中聽的話,他們並不會真的關心你大光棍的問題,也絲毫不關心你媽媽有沒有孫子抱。

他們就是按照中國人的禮數,隨口問問,隨口說說。

還沒女朋友啊?

趕緊談一個啊?

早點讓你媽抱個孫子啊?

當場「問候」過之後,。這些親戚回到家裡後,他們絕對不會再把這些問題放在心上。

相信我,他們連一絲一毫的挂念都不會有。

他們只會關注自己的孩子學習成績好不好,自己的工資能不能漲一點,領導會不會對自己好一點,菜場的菜會不會漲價……

你談不談女朋友,他們是真心的,一點都不會關注的。

就是禮數,隨口問問而已。

嘴上問的勤,其實壓根不關心。


你當真了,並把這當做期許和壓力,你!才!傻!


因為他們
恨人有 笑人無

奇葩親戚套路集合
重男輕女+嫌貧愛富+恃強凌弱
+貪得無厭+伸手黨+寡廉鮮恥+不知感恩

奇葩親戚
是那些最早讓你認清
社會多麼現實人心多麼險惡的人
同一屋檐下有善人就有厲鬼

所謂的春節
除了闔家團聚極有可能
就是把一大堆烏貓爛狗屎湊在一塊扎堆
讓人充分體驗人性的多樣和親情的悲哀
當所有不同階層不同習慣不同文化水平
不同認知能力和不同生活節奏的人
以血緣這一看似雄偉實際單薄的紐帶為集中
想要僅僅憑藉著血緣中
少得可憐的重合度和認同感
就粉飾太平或作威作福
根本就是自欺欺人

關鍵是要你幫忙的時候你是親戚
不要你幫忙的時候就翻臉不認人
你幫了他十件事他不提感激
只要一件事辦不到或不滿意
滿嘴噴糞恨你罵你咒你全家

講真
強者不必太猖狂
弱者請別耍無賴
這世道,誰也不比起誰高明。


以上是我在另一個提問下回答的部分答案
詳情請參考
http://www.zhihu.com/question/55145245/answer/143024413


爺爺生了五個兒子,最喜歡第二個,

第二個兒子生了兩個兒子,這是他的心頭肉,

小時候,第二個兒子的小兒子很聰明,有一年數學考了99(滿分一百分),班級第三,班裡還有一個99.5,一個100。

爺爺樂得嘴都開花了,逢人便說,這個「小傢伙」,99才考第三。

這個梗,爺爺說了至少五年,逢人便說。

我比這個堂哥小一歲,一屆,那年是小學三年級,我還在我們小山村上學,堂哥在鎮上小學上學。

那個時候的我是毫無存在感的。

初中畢業,我一不小心考上了縣一中,堂哥沒考上高中,去了職高。

從那個時候開始,爺爺再也不說關於學習的事情。

再後來,我一不小心考上了還不錯的大學,堂哥職高沒畢業就去打工了。

如果我沒有記錯,我考上大學的時候,爺爺也沒多高興。

再後來,我一不小心考上了還不錯的研究生,從那個時候開始,爺爺的口頭禪就變成了:「讀那麼多書,有什麼用?」

在我研二的時候,過年,一大家人在一起,他當著所有人的面說,

「**,你別看你讀書多,我給你們算過命,你不如你哥」(就是那個職高沒讀完去打工的堂哥)。

今年,我研究生畢業,找了一份還不錯的工作,回家去爺爺家看爺爺,爺爺跟我說的第一句話,

不是「外面累不累?」
不是「你終於熬出頭了?」
不是「工作怎麼樣?」

就一句:「我還不知道嘛,讀書多就是說出去好聽點,還不如人出去打工的」。

我們這打工的,大都是去建築工地,或者去刀模廠做工人。

說這句話的時候,就三個人,我,我奶奶,我爺爺。

當時,我心裡就一句話:「我他媽的985名牌大學研究生畢業,工作半年,實習期還沒結束,把年終獎攤到月工資里,到手工資也算是過萬了,還不如你他媽的一個建築工地或者工廠的工人?」

這是我爺爺,親爺爺,嫡親的爺爺,親口說的話,在我過年回家的第一天,見到他第一眼,他說的第一句話!

如何不反感。

爺爺的九個孫子孫女,不知道是天意還是什麼,除了他最疼的兒子的兩個孩子初中畢業就出去打工了,剩下的七個,個個大學生。

可即便是這樣,在他心裡,依然是最疼愛兒子的孩子是最有出息的。

或許,這才是真愛吧?無論你是鮮衣怒馬,還是貧困潦倒,我對你至死不渝。

可是,他忘了,剩下的幾個,也是他親生的。


因為80後90後趕上了中國階級流動的末班車,史上最大規模的進城運動,在這條路上走得越遠,和農村或小城鎮的親戚越隔閡。教育讓我們有了不同的交際圈和職業,並最終讓我們擁有了不同的價值觀,我們和親戚們的聯繫幾乎中斷,無論是時間上還是地理上。城市把我們同化為它的一部分,我們陶醉於它的高效,規範,自由,科技等等一切,而留在農村或小城鎮的親戚們已經無法理解我們的一切,彼此的差別大概類似於走出非洲的人類和留在非洲的猿猴。
我的舅媽至今相信讀書無用論,認為讀大學不如上技校,我感覺她說的每一個字我都懂,可是連在一起我無法理解,真的彷彿一個猿人在對我說話。我告訴表弟城市的一切美好,然而他已經失去了紮根在城市的機會,就讀技校的他,將來的命運是學好電焊手藝,靠著我爸和他爸在鎮上的人情,去廠里謀個月薪三五千的職位,若是遇到像今年一樣的經濟危機,大概會失業幾個月,到外公的魚塘裡面撈魚。他的孩子很有會重複著類似的人生,甚至會延續著讀書無用論的荒謬。
但另一個親戚,恢復高考時考到上海,最終在銀行批了一輩子貸款的大舅,他的價值觀和我幾乎毫無分歧。督促表姐讀書,從來不認為女人不該讀書,更不在乎因為讀書"耽誤"嫁人,耽誤自己抱外孫,他自己結婚時已近40歲,把他舅舅也就是我外公急掉半條命。大舅和我說起上海的繁華,我也可以和他聊廣州的繁華,談談職業規劃,甚至我們可以聊聊登山的裝備,而舅媽這一眾親戚最關心的則是什麼時候成親生子,彷彿我是家裡的小豬,到了配種的年齡。城鄉觀念的諸多不同,讓夾在中間的80,90後倍感心累。
城市和鄉村,像兩種意識形態一般,我們既然選擇了其一,必然受到另一個的誤解與排斥,親戚們或許並不懷惡意,但遺憾的是,我們已經幾乎是階級意義上的敵人了。


我有個兄弟,家境不錯,祖上據說給我黨打江山的,曾立下汗馬功勞。

這個兄弟呢,其實人很聰明上進,就是職業規劃有點怪,電子競技。

當年高考就啥也沒上,現在快30了在國企混日子,每天就練習魔獸爭霸,據說業餘圈子裡頗有名聲。

這兄弟特別怕見親戚。

每次過年過節親戚都要罵他不上進,還催婚,比罵兒子還凶。

舅舅最愛說:你看我兒子XX,清華畢業去了哪裡哪裡留學,現在一年多少收入。

伯伯經常說:再打遊戲老婆都找不到,怎麼這麼沒出息?

但是,這兄弟不反感親戚啊。

伯伯做生意的,身家幾個億,每天和姿勢不知道高到哪裡去的人談笑風生。

工作是舅舅安排的,人家是該國企一把手,正廳,現在雖然已經不在一線了,但是仍然威望極高,哥們的幾個領導都是他舅舅一手提拔的,所以他在國企混日子混的理直氣壯,每天早上11點上班,下午3點就下班。

他訓練很刻苦,但是親戚不認可,他們不認為電子競技是職業,認為就是打遊戲荒廢人生。

價值觀不同,可他畏懼親戚,不反感親戚。


為什麼現在年輕人價值觀常和父母不同,但是不反感父母?

因為雖然你爸每天轉朋友圈毒雞湯,但你買房還要他付錢啊!

親戚為什麼會反感?

因為你用不上他啊!

那些反感家裡親戚的,要是親戚個個是高官富商,一句話就能讓他們少奮鬥一百年,你看他們還反感不反感?


要是有一個趙家大佬的親戚,不時給你點求而不得,翻便多少書也看不透的人生建議。事業關鍵時刻能給你說上話。能給你介紹秀外慧中的大家閨秀做媳婦。你缺錢的時候還能慷慨解囊,你真的反感嗎?
大多數人只是反感那些沒見識,沒能耐又會給自己添麻煩的窮酸親戚而已。
不過反過來說,大佬眼裡,你未必不是那個窮酸親戚。


過去的親戚關係,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窮。我父母提到什麼親戚,都是誰對誰好不好,大家怎樣互相幫助。我只是這樣感覺,並沒有什麼理論依據。在過去比較窮的時候,個人應對風險能力低,因此親戚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分擔風險的關係。這和很多家庭愛逼婚是一樣的,因為結婚生子在長輩看來其實是一種保障,確保了在自己失去勞動力後有人贍養。所以我們現在討厭的問工作,逼婚之類的不禮貌的事,過去並不是沒有,但是過去親戚之間是一個經濟的結合體,是互相承擔風險的,相比於尷尬更加重要。所以會有親戚之間就應該互相幫助的古怪想法。
而現代收入和各方面的保障,使得個人應對風險的能力提高,所以相比於共同承擔風險,個人的隱私自由的需求更重要,那麼,這個時候親戚很大程度上不在具有「用途」,又並沒有給年輕人好的體驗,我們為什麼要喜歡親戚?


因為我們這一代的同齡人,無論願意與否,都不得不接受一個事實,那就是每年都必須有一次,和一群沒有共同話題、沒有共同生活環境、彼此難以溝通、甚至三觀完全相反的人濟濟一堂,共同營造出一種其樂融融、闔家團圓的溫馨氛圍。

你問為什麼要跟他們一起?答案是你無法否認,無法更改,甚至努力一輩子也一點屁用也沒有,是從你出生那天就定下來的:血緣。

這就像是買彩票,遇到好的親戚(比如我家運氣就很好……),每年過年熱熱鬧鬧,皆大歡喜,過年不是打仗,不是攀比,就是跟這些你打心眼裡親近喜歡的親人們聚一聚,聊聊天,搶搶紅包。團聚不是為了形式,而是為了感情。

可是,如果倒霉,遇到那些刁難刻薄的親戚。你就不得不忍受他們莫名其妙的優越,無理由的貶低,肆無忌憚的偏袒和毫無底線的逼迫。他們理所應當地要求你活成他們心目中的樣子,並對無數你無比珍惜、引以為傲的事物大加抨擊,發表荒謬到可笑的言論。

如果你在路邊見到這些人,你可以淡定地離開,可以鄙夷地對噴,甚至可以擼起袖子干一架。可是這個時候,你毫無辦法,因為這個該死的血緣。

它不僅讓你沒得選,還讓你不能反抗。

這幾乎是我見過最惡劣的強姦犯了。一邊瘋狂地上著你,一邊讓你說謝謝,大言不慚地說是為了你以後著想,所以讓你動的再快點,「大不大爽不爽叫爸……嗯,叫叔叔阿姨伯伯姑姑」,上完之後提起褲子還抱怨你活不好,一臉滿足地回家時,好點的給你個紅包,不好的還會讓自家孩子跟你要紅包。

其實你可以發現,所有在網上控訴傻逼親戚的,大多是一個套路。

嘰嘰歪歪的市儈女人,恨不得一巴掌打死的熊孩子,志得意滿的中年老男人;

逼婚,毀壞你的東西,嘲諷你的成就,指點你的生活;

如果寫進網文的所謂爽點裡,估計能瞬間月票訂閱爆滿,引起讀者的廣大共鳴。

因為我們這一代人,是真真正正活在時代的夾縫中的一代。

古今中外,上下千年,也許唯獨我們發明了一個新的群體,這個群體具備如此的龐大基數,乃至於讓我們從小到大都沒有覺得有絲毫異常,甚至覺得理所應當。這個群體,叫做獨生子女。

我一直覺得,如果百年之後研究歷史,那麼我們這曇花一現的80後90後二十年獨生子女,一定代表著時代的荒唐。

我們現下的生存環境,彷彿是廣袤無垠的荒原,被割裂成一個個可望不可即的孤島。每個人站在自己腳下那一方小小的土地上,迷茫地看向四周。

傳統的價值觀收到了前所未有的撕裂變革,甚至顛覆;西方的、現代的思想或多或少地影響了我們的生活。我們可以簡單中二地理解成,黑白兩色在我們心中混成灰色,有的人偏白,有的人偏黑,每個人灰的程度都千差萬別,而不同程度的灰色一旦碰撞,就會擦出矛盾的火花。

我們和親戚之間的代溝,可能是因為年齡,可能是因為地域,可能是因為生活環境,可能是因為教育程度,可能是因為經濟實力,也可能是因為個人的品性。

如果僅僅如此,不同的思想仍然可以交流碰撞。然而麻煩的是,當我們想要平等自由的時候,親戚們以長者自居,往往用教你做人的姿態,侵犯著平等;又以血脈為由,無底線地侵犯著你的自由。

當惡人披上了一層「為你好」和「自家人」的外衣之後,該是何等的面目可憎。

而在我們無力改變血脈的時候,我們能做的,只能儘力改變它在社會性上的定義,告訴所有人:是的,你是我的親屬,可是這什麼都不能代表,你無法因此而肆無忌憚地侵害我,我也有權反抗。

我期待著這一天的到來。

如果有人真的為這種所謂「傳統的丟失」和「人情的冷漠」叫魂哭喪的話……

媽的,大清都亡了,要不咱們干一架,輸的喊爸爸快一點好爽?


「這孩子,長這麼大了,怎的一點禮數也不懂?還不趕緊給你幾個伯母添酒?」

三伯喝的面色漲紅,情緒高漲,眼看酒席的主角一副興緻缺缺的神情,心中的不滿難以掩飾,脫口而出。

表弟看三伯雙眼布滿血絲的嚴肅模樣,隱約中還帶了幾分嫌棄,不得不急忙抓住手邊的啤酒,拿著杯子倒了起來。

「哎哎哎,這孩子,倒那麼滿幹嘛,全灑菜上了!」

三伯皺著眉頭指點江山,一臉孺子不可教也的責怪。

姑父尷尬地揮揮手,笑將說道:

「嗨,小凱他高中剛剛畢業,這種東西他不知道,先學著。」

幾個伯母也不約而同地打哈哈:

「嗨呀,我們女人吃菜,你們男人喝酒,互不干涉啊,小凱別聽你三叔的,不用敬我們酒!」

說著幾個女人兀自笑了起來,繼續撰著筷子扒啦菜。

只剩下小凱乾巴巴地站在桌邊,手中舉著酒杯,敬也不是,不敬也不是,像一個可憐的小傻瓜。

「那我是敬還是不敬嘛!」被幾個成年人搞得團團轉,小凱明顯有些惱火。

氣氛忽然就開始有些微妙了。

三伯的態度突然緩和下來,開始語重心長地指導眼前未經世故的小夥子。
「你不用著急嘛,喝酒這種事情,早晚都得學,咱不會慢慢來不就對了,我和你講,你剛剛倒酒的動作就不對。」

說著,他便輕輕拿起酒盅,一手拿著把兒,一手輕輕拖著盅底,畢恭畢敬地演示。

將酒杯端給別人時,還要彎著腰,一手拖著酒杯,像拿著一件稀世珍寶似的,小心翼翼地遞送過去,對方笑哈哈地一飲而盡,這才是任務完成的一個流程。

「你看看你三伯,好好跟你三伯學學,這男孩子以後去了大學,酒桌上這些東西不要讓別人教,自己得有那個悟性!」

姑父一臉認真地教育著兒子,一席話讓三伯也聽著十分受用。

「人家現在只是上大學幹嘛搞得那麼怪模怪樣的,學生就是學生,是學知識的,又不是去敬酒的!」

小嬸實在聽不下去了,不滿地翻了個白眼。

「你懂什麼,現在在社會上混,哪個男人不得先學會喝酒?不會喝酒說得難聽就是狗屁不是。」

小叔回嗆過去。

三伯也點點頭,「你去談個生意,你說你不會喝酒,信不信老闆拿腿就走人,這叫什麼?不識抬舉。」

三伯勢要捍衛男人喝酒的尊嚴。

小叔早已加入了三伯的陣營之中,並順便舉了個例子:

「我就不信,馬雲他不會喝酒!」

大媽放下手中的筷子,一臉的不屑,「人家喝酒是必要的時候喝,人家喝酒的前提是有錢喝高檔酒放鬆心情,不像你們這些大老爺們,嗜酒如命,哪來的本事?」

本來其樂融融的酒席氣氛突然就變得劍拔弩張,我望著在夾縫中掙扎的表弟,他只是面無表情地喝著飲料,木然地啃著一隻雞翅膀。

當我們的眼睛不自覺碰在一起時,我們突然就有了一種惺惺相惜的感情,還有來自心底的,令人倒盡胃口的厭惡。

我突然慶幸我生而是一個女孩子,不會被逼著喝酒,然而我知道我也不會幸免於難,過不了幾年,這些全天下最關心你的人,會一臉擔憂的神情詢問你:

怎麼還不結婚啊?

對象一個月掙多少啊?

你們買房錢是不是不夠啊?


無形中,他們還會將自己的兒女與你做比較,你混的好的,當然要和你走動,有一個發達的親戚說出去他們面子也有光。

混的不好,也要走動的,只不過沒人家混的好,他們心裡總要悄咪咪地鄙視你一把。

我向來不憚以最大的惡意去揣度別人,因為大多數的親戚也不過如此,人情世故這種東西,看破不說破罷了。


「灰灰,你說說,以前你們部門出去聚餐是不是男生不會喝酒就讓人笑話?」

「哦,我們一般不喝酒,喝飲料,我們一般笑話那些喝的醉醺醺,滿街吐的男生。」

我呵呵一笑。

這裡是總攻大人,我的故事有很多,你想聽哪一個?不妨點個贊,關注我。


試想一下,如果馬雲是你親戚…

真是不敢想,但你一定不會討厭有這麼一個有錢有地位的親戚233333

說到底不過是因為親戚們不僅幫不上後輩什麼忙,思想落後還喜歡對後輩的生活指指點點,有時候還給自己和父母帶來麻煩罷了,其實人家有時候也沒有什麼惡意,但在後輩眼裡,這就是落後的注重集體的農業文明對尊重個體差異的商業文明的討伐。

如果你的親戚人脈極廣,在你大學畢業的時候能解決你的就業問題、戶口問題,他們還能免利息借錢給你幫助你付首付,這樣的親戚你會討厭?

即便親戚們沒那麼牛,只要他們能在你背井離鄉在外打工的時候,照料一下你遠在老家的年邁的父母,畢竟他們有些是你爸媽的兄弟姐妹,有什麼事你一時回不了家,你也能托他們幫一下忙,他們出於情義,也不會推脫對吧?偶爾能幫你照料一下父母的親戚,也不至於討厭吧?

親戚這個稱呼,不過是個幌子,我們向來討厭的都是那些給我們帶來麻煩的人。如果別人能為你帶來益處,緩解甚至解決你的難題,管他什麼親戚不親戚的,都是朋友。

天下熙熙嚷嚷啊~


推薦閱讀:

為什麼在說自己的網名時感覺很彆扭?
低情商的人容易招人煩,那麼高情商的人是如何巧妙地處理與他們之間的關係的呢?
程序員的日常工作是怎樣的?
胃癌手術後,帶什麼看望病人比較合適?
【成熟標誌之一,是近年來不再刻意扮成一個易相處的人。】正確與否?

TAG:人際交往 | 社會 | 社會現象 | 家庭關係 | 親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