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二胡為什麼要練得那麼難聽?

每次在不同的地方聽到練二胡的都是在練賽馬,聽著就像哀樂似的(請原諒但真的好像),我特地去網上聽了一下賽馬給人感覺是激情喜悅急促的風格,完全不是我聽到練琴時的那種昏昏欲睡的感覺。
好像練琴的人一點也不情願的在對付這首曲子。本來反反覆復的練這首曲子就有點擾民了,而且讓聞者聽著還很揪心。真不知練琴的人是怎麼想的。難道練二胡就是賽馬,練二胡就是為了考級?


來答一發。以下是業餘二胡人的看法,非專業音樂學院學生或理論派。

首先答主學習二胡12年了。對二胡確實愛恨交加。><
1.二胡真的不只有<賽馬>一首曲子好么!!為什麼每個人聽說二胡第一反應都是這首,到底是怎麼做到這麼深入人心的啊 T^T 都要哭了啊。因為本人不太喜歡這首曲子(大概是真的被說濫了也拉多了),不知道其他人感受如何……
話說回來,作為民樂,確實深入人心的就那些老曲子,但關注的話會發現很多年輕的演奏家正在改變或者創作新的風格。周維的改編就不錯。

2.二胡由於音色比較低沉及單一(個人覺得畢竟只有兩根弦不是么。。變化少),比較適合悲哀、壓抑的曲子。比如這學期曾配合老師的吟誦講座,練習古曲<蓼莪>。和搭檔的同學都覺得可以直接去喪樂班子表演了… 歡快的曲子當然也有很多啦!只是不是令人印象深刻。另外,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和街頭藝人的表演,把這種哀傷感又加強了……

3.大多數人都說二胡初學者是在吱吱嘎嘎鋸木頭……確實,初學二胡聲音是真不好聽。在兩根類似鋼絲中間的東西磨擦,能有多好聽?!反反覆復練習是無論玩什麼都需要的啊。鋼琴之類的或許只覺得聲音大,因為它本身聲音清脆。二胡比鋼琴考驗人,因為它沒有固定的音,全靠人的手指控制。漸入佳境以後聲音當然宛轉優美多啦? 我家樓下(一樓)路過的人表示還是很好聽噠!哈哈?民樂氛圍一起就很有感的。

4.學二胡是要考級,但考級總有盡頭。除了孩子有音樂天賦以外,大多數家長還是希望孩子多個技能,長大後也能有點用處。考級的出現又滿足了家長拿孩子互相比較的心理…於是就變成了一道坎… 個人認為任何樂器考級都是容易過的(在我們這裡差不多…)。給你一年,把指定的3-4首曲目練好,不是一件難事。當然你要有一定基礎啦!(答主的鋼琴就是這麼過的哈哈哈)
答主學得早,很小的時候就滿級了。滿級以後鬆了口氣,但!你還要學五線譜啊!你還要練小提琴的移植曲目啊!你還要刷手速啊!你還要投入感情啊!

5.拉琴軟綿綿我覺得是力度問題。小孩子一般力度不夠,初學也容易累、手指痛。長大以後手臂手指力度夠了,懂得一點樂曲風格了能投入感情了,至少在演奏的時候還是會有代入感不至於垂頭喪氣的。

6.曾經也討厭過練琴,甚至覺得二胡是土氣的,後悔為什麼當時不學個小提琴啊豎琴啊架子鼓之類的。現在更大一些,發現二胡是美的。因為對自己不自信,所以覺得自己不如那些西洋樂器演奏者。
開心的時候,會自己拉很多曲子。覺得陶冶情操什麼的也不是什麼大話。閉著眼睛,思緒都飄遠了,睜開眼發現手指自己在動一樣地演奏,莫名心情會好起來。不比小時候在大人的督促下像完成任務一樣。現在想想,要問我對什麼能力最自信,也許我會說是二胡。

到知乎不久,第一次寫這麼長,獻給我的第一個樂器。(手機碼字求贊T T


謝謝邀請。本人學習二胡20+年,20年之後練琴的時間逐漸減少。業餘學習,高一考了10級,得過各種國內比賽大獎。之後特長生考入高校,曾代表學校世界各地演出。另外大學期間曾玩過編曲配器,所以對其他樂器也算是還有點熟。

=========以上是答題資格分割線==========

首先回答是不是:學二胡練得很難聽么?
是的,很難聽。。。

好了,下面回答為什麼。

簡而言之:不管你在學什麼,學的時候總是很難看/難聽的。比如你剛學籃球,一定會在運球的時候把球拍到自己的腿上;比如你剛學游泳,一定不會換氣。學樂器也是一樣,任何一項程序性活動都不可能一下子就可以裝逼,這點和知識性的活動不一樣,一道題,會了就是會了,一首詩記住就是記住了(雖然也有可能忘記,但是這是另一個問題了……)。

然後「科學地」分析一下為什麼似乎二胡比其他樂器在學的時候更難聽。我暫時捋出這樣幾點。

1. 音色。二胡的音色,從物理上來講就是不好聽。這一點和小提琴,所有的拉弦樂器一樣。因為,二胡是靠弓在弦上摩擦發出的聲音,而摩擦需要時間。也就是說,拉一次弓,弓在弦上摩擦保持一定的實值。這種摩擦的聲音首先就很難聽,就像我們在地上推重物一樣,很刺耳,而且持續時間長。這和撥弦樂器相反,撥弦樂器(如古箏),只是彈奏一下,只有一瞬間的發出聲音的特性,而剩下的「尾音」,是基於之前彈奏的一瞬間的「迴音」,是共鳴出來的聲音。所以,這種爆發音和保持音,在聽覺上產生的差異,會有一種「又臭又長」的感覺。

笛子也是類似的,發音實值較長。但是為什麼笛子的聲音感覺會好一點呢?因為笛子並不是固體和固體之間的摩擦,而是空氣和固體之間的摩擦。空氣本身帶來的聲音就會柔和很多,所以笛子的音色會比二胡的溫和很多。

關於二胡音色的其他影響因素,可以參見影響二胡音色的七大因素

硬碰硬的摩擦,加上音的實值很長,是二胡音色不好聽的基本原因。

2. 音準。二胡的音準,是演奏者控制的。這一點樓上很多人都說過。因為二胡的弦上並沒有刻度,需要演奏者根據自己耳朵的判斷左右之。如果「耳朵」不好,音不準,當然就難聽。這一點,二胡、小提琴等拉弦樂器都有相似的地方。而撥弦樂器,比如琵琶、古箏,或者敲擊弦樂器如鋼琴、揚琴,或者管樂,都是有刻度的。有的刻度多,比如鋼琴有88個刻度;有的刻度少,比如豎笛只有6個。但是,他們都是有刻度的!有了刻度,能極大的幫助演奏者找到音準。

小知識:百度上對吉他的刻度「品」的描述

吉他中的「品」也稱為「品位」、「品格」,是讓弦發出不同頻率的聲音的基本位置,正是由於品位的不同,能導致弦產生不同頻率的共振,從而發出高低不同的聲音。吉他中品柱(橫杠)與品柱之間就稱為「品」了。一般來講,古典吉他有十八品,而民謠吉他有十八到二十一品。

然而,如果吉他、阮一類的樂器,如果品不準,不管你耳朵怎麼好,都是不準的。這個我一般叫做「系統誤差」。需要找製作樂器的師傅進行調整。

沒有音準標示的刻度,是二胡難聽的致命傷。

3. 社會因素。一提到二胡,你想到什麼?

——阿炳,二泉映月,或者江河水。著名二胡大師閔慧芬的江河水,「拉出了人間悲情」。賽馬都是後話;歡樂的曲子,經典的空山鳥語、光明行,新中國時期的三門峽暢想曲、喜送公糧云云,知道的人又有多少呢?所以,說道二胡,第一反應肯定會是和悲慘的、可憐的、黑暗的、柔弱的、被欺壓的這些詞聯繫在一起。我曾經有同學跟我說過,為什麼,二胡的曲子,不是大喜就是大悲?然而並不是。有抒情的曲子(如良宵)。但是,抒情,也總感覺是悲涼的(就像我們本科宿舍有個同學唱歌,明明是熱情澎湃的紅歌,他唱出來就有一種悲涼之氣)。這是社會因素導致的「社會偏見」,紮根於人的思想中。或許,你給一個並未經過受教育的孩童聽,他們並不覺得這悲涼。

另外,二胡是從北方胡人(匈奴)傳過來的異族樂器。在中國漢文化對胡人,邊塞,北方等辭彙的加工當中,也使得二胡的社會音色更為悲涼。

社會給二胡賦予的意義,是作為一個文化人「覺得」二胡不好聽的又一打擊。

4. 單線條。這一點要特別說一下。題主,你在網上找的二胡曲,應該都是有伴奏的吧?那當然好聽咯~因為有豐富的和弦,和有其他樂器不同音色的中和,拓展的聽覺加工渠道。所以能更好的愉悅腦細胞,是的大腦愉悅系統的激活。然而,鄰居練琴,或者我練琴,大多時候都是單音節。只有單薄的單音,沒有和弦。然而,鄰居練古箏、琵琶、鋼琴,甚至同為弦樂器的小提琴,自帶的是有和聲的旋律,這一點鋼琴最明顯。由於樂器本身能同時發出多個音,豐富了我們的聽覺加工,所以會降低單調枯燥的感覺。

——二胡樂曲都是單線條,而鋼琴,都是有兩三個音,或者幾組旋律並行的

二胡的單音,是讓二胡難聽的又一輔助因素。

5. 揉弦。這是讓二胡聲音好聽的一個改良技能。然而一般初學者並不會這個技能。打個比方,你在唱長音的時候,聲帶會大幅度震動么?比如,啊——,vs. 啊~~~~。這個在聲樂里叫做顫音。比如美聲唱法、民族唱法里一般都有這個顫音,而在通俗唱法中,也有會顫音的歌手,比如梁靜茹。去聽聽她的歌,如果是長音的部分,到了後面一定會抖兩下聲帶。這是能讓音色好聽的技巧。單直的長音,想要控制好氣息,是不容易的。二胡的揉弦也是一個道理,讓二胡也發出類似人聲「顫音」的效果,能讓音色更柔美更溫和。

百度如是說:

揉弦是二胡左手的主要技巧之一,它能使樂曲表現的更生動、優美、更富感染力。
揉弦標誌著演奏者的功底及音樂素養和演奏風格。一個拉奏者若不能運用揉弦,那說明他的演奏技巧始終還停留在一個初等的水平上。練熟了揉弦,對掌握打音、顫音等指法技巧就易如反掌,非常方便。
揉弦的方式大體上可分為快揉和慢揉兩大類。

不會揉弦,又缺乏了讓二胡不那麼難聽的技巧。

綜上所述,二胡練習者平時練習的時候,的確是很難聽的。一般人都形容為「殺雞殺鴨」,不假。不過,請你忍耐一下,因為真的每個人都是從這個過程過來的。總比學習打擊樂的人在家裡都沒有辦法練琴(因為的確太吵了,都要在小軍鼓上纏上布)好吧~


6歲開始高二暫停
俗話說:一天的古箏兩天的笙,三年的二胡沒人聽(不是說前兩種好學,而是他們的聲音基本取決於材料,而二胡的聲音如何與演奏者的功力有非常大的關係)
原因:弓弦之間摩擦帶動震動發聲對力度把握有太大要求,如何聲柔,如何聲亮,如何聲揚,都需要演奏者自己慢慢和琴互動體會,花費精力練習。而功力不足的,再好的手工小葉紫檀拿來用聽起來也像是殺雞。
———感謝大家的贊———
還想回來叨叨兩句(^◇^)
《賽馬》我不是很宣,兒時聽過很多版本,大多讓我感到「紅日當頭照,勞動最光榮。賽馬很精神,柔弦加快弓。」
(說到曲子理解,個人喜歡自我發揮。不喜歡聽別人已下的定義^_^實名反對「情感到位說」(^_^)
我覺得大家認可一個人的演奏應該是演奏者「美感到位」-_-#曾一度將《二泉映月》拉出小資調調-_-#)
所以這個《賽馬》當初被我拉成一種「女文青歡快跳躍在秋日草原。藍圍巾黃長草,歌舞發飄日落早。」的feel-_-#
另:《賓士在千里草原》相較於《賽馬》是個有層次有內涵發揮空間大的好作品,有點講故事的味道,業餘四級,推薦。
還是曲子理解,《二泉映月》一度被我理解成張愛玲筆下的上海生活-_-#
《傾城之戀》的開頭結尾:「胡琴咿咿呀呀的拉著,在萬盞燈的夜晚,拉過來又拉過去。說不盡蒼涼的故事,不問也罷。」
-_-#不宣把它拉成故作悲苦心酸粗糙的流浪求生生活。更喜歡拉成富有市井瑣碎俗俚卻又不乏逗樂和生活寬廣的feel-_-#
大作品:《燭影搖紅》《月夜》《江河水》《蘭花花敘事曲》《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干》都比較宣(^o^)推薦
流行歌:《女兒情》《牧羊曲》《枉凝眉》《一簾幽夢》《女人花》都比較宣(^o^)推薦
另外我只是個業餘選手,也半年沒練琴了(^.^),歡迎大牛來噴我幫我提高自身姿勢水平。


因為 功力不夠 做不到啊!

題主啊!你以為練琴的人不想拉得「激情喜悅急促」嗎?!但是功力不夠拉不出這樣的味道的啊!

要把《賽馬》拉得像樓主說的「激情喜悅急促」,一個很基本的要求是得拉到一定的速度。對於中高級的練習者而言,《賽馬》的指法不難,即便是放慢練習也能拉到一定速度,且音色飽滿有力,完全不會出現樓主說的這種情況。但現實是,一般小區里聽到幾個練二胡的很可能都是10歲上下的小孩,都是初級練琴者,剛剛開始學《賽馬》,手指根本跟不上曲子應有的速度,必須把整首曲子放慢很多來練。

樓主可能又想問,放慢就放慢吧,也不用拉得像哀樂一樣吧,不能拉得悠揚一些嗎?答案呢?還是一樣 —— 功力不夠 拉不出這味道啊!
水平相對高一點的練琴者應該都能體會到,慢弓的質量是非常體現功力的。右手應有的力度、速度和左手揉弦的配合都非常重要,也並非易事,要經過長期練習才能成為本能。初學者,別說在練曲的過程中了,就是單純用長弓拉do re mi 音色都難有多好聽。而在練曲的過程中,由於剛開始學,對指法很可能沒信心,不敢放開來拉,運弓要領沒有形成本能,也沒有多餘的腦力來顧及除指法外的問題,拉出來的音色就自然很不好聽了。

相比很多其他類型的樂器,拉弦樂器對音色的掌控餘地是很大的,但有一個副作用就是掌控能力不夠的話音色就很容易變得很難聽。對於二胡而言,這種掌控力不足的情況下音色就容易變得很哀怨。

知道這些難處後,更合理的問題其實不是「為什麼要拉得這麼難聽」,而是「怎麼樣才能拉得好聽一點」。

=====================================

題主的問題描述里還附帶了個小問題:為什麼總是練《賽馬》?

我覺得這個問題相對更深、更難回答一點。
首先要意識到的是,民樂的曲量相比西洋樂要小很多。中國古代沒有統一的記譜標準,極少有古曲存留;近現代發展也晚,藝人在傳統文化中地位較低,自然發展得也不很理想。二胡中阿炳、劉天華這種大人物都是活躍在20世紀的人,《賽馬》也是1960年前後才有的。相比下,莫扎特、貝多芬都是18世紀的人物,之前還有巴赫之類的人,早了2個世紀。這種發展上的差距自然導致了大家耳熟能詳的民樂經典曲目偏少。
二胡有《賽馬》、《二泉映月》,琵琶有《十面埋伏》(古曲),其他樂器呢?不好意思地說,我也不知道笛子、古箏、揚琴有什麼名曲是我一聽就能辨認出來的。
這導致兩個後果:
1、絕大多數民樂練琴者都會去練這幾首曲子
2、就算練了其他曲子,題主聽到了也辨認不出來,不會留下印象
題主可能想問:那為什麼我沒聽到練二胡、琵琶的人練《二泉映月》和《十面埋伏》呢?
答案還是 —— 功力不夠 啊!!!
《賽馬》是四級曲目,很多初學者可以練;《二泉映月》、《十面埋伏》都至少是八級的曲目,這個級別的練琴者要少很多了,題主自然也就不太有機會聽到別人練了。


其實樂器沒練好的時候大都是沒法聽的。


我現在16歲准高三,學二胡有十年左右了。一開始我本來是決定學鋼琴的,但是因為課爆滿了,父母問我還想學點什麼,我就換成了二胡。(從小家裡就像養男孩子一樣養我/好吧其實我從一開始就是彎的←_←/,想學個帥氣點的)
從最開始我學二胡的目的就只是為了豐富業餘生活。報了大課,少年宮內種很多人一起上的課。跟著學了有一個來月,除了音階跟運弓其他什麼都沒學(這一個來月打下的功底對我日後練琴真的真的真的有很大幫助,so基礎的練習絕對不能少,別因為枯燥無聊就給練習縮水!)。當時也不明白為什麼一個月就幹了這,還好我沒有因此抵觸學琴,於是爸爸決定給我找個老師一對一的學。要學就有質量的學,不學就趁早別瞎耽誤功夫。
學習二胡小提這類樂器跟其他樂器比起來最大的不同就是她們都不是內種有品格(像吉他,琵琶)有鍵盤(鋼琴,合成器)有燕柱(貌似就叫這吧,比如箏,楊琴)有孔(管樂)巴拉巴拉巴拉巴拉。兩根鋼弦,音高音色全憑手感。這就給初學這帶來了不小的挑戰--耳音很重要。由於我當時有學聲樂的底子,音準對我沒什麼挑戰。
一開始我進步很快,一首一首的啃曲子,別人兩周背下來,我一周背。每周都有新東西還挺有意思。我的老師是個老先生,原中國電影樂團首席。老先生沒有架子,但對我要求嚴格得很。學樂器挨先生打現在已經不常見,他還保留著,不可否認的是真的很有用。
然而時間不長我就遇到了瓶頸---鋪天蓋地的練習曲。這些強化基本功的練習曲真的真的很枯燥也很難啃,拉不好真的炒雞難聽炒雞煩,為此我可真沒少挨先生打罵 。我幾度想放棄,但都割肉一樣的疼。原來在不知不覺中,練琴已經像吃飯睡覺一樣成為了我的一部分,很重要的一部分。
一節課下來兩個小時沒休息,這對於不滿十歲的孩子真的是很大的挑戰,別說學琴,就算踏實坐兩個小時都不容易(我相信很多成年人都做不到吧)
既然放不下,那就執著。我克服一個個瓶頸,演奏技術也一次次有了大的飛躍。閉門造車不是長久之計,我開始參加比賽。大大小小的比賽我也拿了大大小小的獎,比多了就發現除了能見見世面給自己一個相對準確的定位,比賽也真的沒什麼意義。不得不說考級跟比賽,我覺得對我來說都沒什麼意義,我喜歡二胡,單純的喜歡,不是為了考學。
什麼事做的久了就會依賴。我開始依賴二胡宣洩情緒,在自己的情緒中找到了自己的風格。別人喜不喜歡與我無關,我的音樂屬於我。自那以後我就很少比賽了,每年也就兩三次。
這樣的狀態一直到了高中以前。在這期間我又學習了很多樂器但再也沒有產生過對二胡的內種依賴。上了高中時間一下子就不夠用了,每天摸琴的時間也越來越短。但不管時間多緊,我都會抽時間來兩下。吃飯睡覺打豆豆?我就是吃飯睡覺來兩下哈哈哈~
這大概就是我跟二胡的羈絆。從開始的腦子一熱到現在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從開始的枯燥乏味到現在的信手拈來。不為考學,只是當做業餘愛好。少了壓力,收穫了更完整的人生。


本人五歲起學,十二歲考下業餘的十級優秀證書。現在在某211大學讀大一。我在考完證書之後就不再學習二胡了。但從來也沒放棄過,只是高中課餘時間太少而簡短的暫停一段時間。我以我的親身經歷告訴提問者,在我很小的時候,我還不知道拉二胡是為了什麼,我也拉的很難聽。基本上整個童年都被它佔據。直到很久之後發現,自己拉出來的曲子在某一天突然能夠體現出感情,能引起共鳴,能對得起自己前幾年的學習,才知道學二胡真的不是為了考級,也不是為了拉賽馬。二胡是我愛的東西。我為自己驕傲。


看來知乎的第一個回答就要獻給二胡拉!上面答案已經說到很點子上了,就是「功力不夠」。但是我還想說一點的是,有的技術到位了,手速到位了,但是感情不到位,或者對曲子理解有偏差的話就很容易「拉跑偏」。有人已經介紹過二胡了,雖然我不是專業二胡的,但也是從小學二胡有點了解,就簡單說一下我對曲子的理解。
——————————————
先說下賽馬這個曲子,作者由大草原上的馬頭琴的一些演奏民歌得到啟發,模仿馬頭琴的演奏描寫了奔騰激越縱橫馳騁的駿馬,來刻畫蒙古族人民節日賽馬的熱烈場面,接著完整地引用民歌的全曲旋律,還加入了撥弦的技巧,使樂曲別開生面。它把草原的遼闊美麗和牧民們的喜悅心情表現得酣暢淋漓,是一首由單一主題及其派生變衍構成的三部曲式,其中間部分也即第二部分是原民歌,第一、第三部分是原民歌的派生。作為一個經典曲目,它證明了二胡也能表現奔放、粗獷、熾熱、歡騰、一往無前的陽剛之韻,創新之作,並對二胡藝術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是《賽馬》只是一個四級曲目,也就是說它篇幅短,且曲譜樂符較簡單變化不大,沒有使用過多的特殊技法,(撥弦方面也並不複雜),所以演奏時須注意情緒的熱烈、弓法的流暢和音色的飽滿。
所以你聽到的多拉得不好聽,感到昏昏欲睡,比較哀多主要為兩方面:
1.曲子自身的特殊性:模仿馬頭琴的曲子,但是二胡畢竟奔放起來還是不能和馬頭琴比的,一些場面的演繹大多要靠演奏者的理解和把握,拉得到位與否對於演奏者的要求比較高。能不能拉對演奏者的要求卻並不高。
2.學生功力不夠:體現在:速度不夠,力度不夠,節奏把握不準,情感不理解。我記得我當時學這首曲子的時候,是我接觸的第一首完整的熱烈奔放的曲子,之前練的都比較悠揚的曲子。所以,拉得非常生硬,撥弦那段,要脆有力度,但很不容易控制。對於大多數二胡學生來講也是如此。學習都要有個過程,多練習練習就會好很多。但是還有一點是現在大多從小學二胡,學到賽馬的時候年紀都比較小,很難去理解其中的情感,更不要說去演繹了……(天才除外!!)所以……其實等長大了,懂了,自然就拉得好了。

——————————————————————————
說到考級這方面,態度這方面,我覺得自己挺不好意思的,爸媽喜歡民樂從小讓我學習,但是我以為是這樣:

或者這樣

卻沒想到是

對的,這就是我的感覺,小時候不懂事,我覺得二胡丑,音色太苦,還難拉……一直都很抵觸,很不喜歡……學到6級的時候我就放棄了……那時候小學3年紀,後來6年紀的時候發現了二胡的美又開始練了……………………同時推薦題主一首類似的曲子,「戰馬奔騰」!!你會喜歡的!!!


聽一下《風居住的街道》,30秒左右



其實二胡曲的範圍很廣,這源於二胡的音域廣,無論古典樂流行樂絕大多數的曲目都是可以改編的出來的~真心很建議大家去聽《戰馬奔騰》很有氣勢又不乏技巧的二胡曲。
想分享一下自己的經歷~
我從小學二年級開始的二胡,其實最初是爸爸喜歡~那時的我很喜歡鋼琴但是因為我知道鋼琴的開銷~所以沒有和爸媽說過~正好學校有教二胡的老師,就去學了~
但是後來卻是真的愛上了它,二胡交給我的覺不只是幾首死板的樂曲,我想更多的有比如對音樂的鑒賞,節奏感,旋律感,還有那種學到瓶頸期依舊要咬牙堅持練下去的信念
學二胡八年多,我是河北的學生所以課業壓力真的是非常大,最後離開的時候是因為周末都要補課實在沒有辦法了~
我現在已經大二了,有了自己的專業與前進的方向,假期的時候還會時不時的去練習,漸漸的去找回有些已經有些模糊了的曲目~
後來也陸續學了一些別的樂器,但是二胡~已經不知不覺中成為了我生命的一部分,會因為它的傳播開心,會因為別人的不正當評價,而生氣,而悲傷。或許今天的我已經過了小時候,因為別人說二胡,而必須要據理力爭的年紀
但是我依舊會用自己的方式去保護它去愛它~

ps:真正學習二胡的時候我一直都沒考級,高三畢業的暑假正巧趕上才順便考了九級。其實真正讓你開心的是學有所成的幸福,而絕非一紙證書的空洞,我的二胡老師是一位今年已年過八旬的老先生。
一位我十分敬重的老師,他一直告訴我,其實他並不支持刻意的考級,那種自我安慰的嫌疑其實有些可笑。
我的一位師兄從來沒有考過級,卻拿過很多國家高級別的大獎
其實當我們踏踏實實的做好學好時,考級真的只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理論方面之前的答案已經比較完整啦~
我分享一下個人的感受:
我從6.7歲開始到現在練習了二胡十年,也考過了10級。就我自己的感覺,考級對我是一種演奏水平的檢測和認證並不是一種終極的目標。
決定練習二胡是出於興趣,能夠堅持是因為熱愛。如果你懂得沒有耳機時的那種單調,那相信你也會明白音樂不會止於十級。所以我覺得那些不停練習某個曲子的人們只是有著自己的執著和堅持。
至於擾民與否,有時只是還沒來得及考慮,可以及時進行友善提醒~
說到這裡…我還有一段親身經歷。在以往的暑期里我會在家中練琴,小學時還會每天練幾個小時。到了下午我還在練,這時從窗戶外傳來一陣吼叫「拉什麼呀!讓不讓人(家)睡覺啦!T?T」 我就像o_O⊙?⊙… 只好把琴放在一旁…很受傷啊。擾民問題就此開始考慮…不能迴避的一點就是當時的技術確實不敢恭維啊…

拉二胡很多時候只是拉給自己聽的,為自己的情感找到一個可以依靠的旋律線流露出來。這是我演奏二胡的原因,也算是證明了練二胡不僅是為了考級吧~


這個問題取決於發出來的音色
然而二胡的音色 主要依靠的是什麼呢?
最重要的一點 就是運弓
必須做到平直穩 而新手自然是非常難做到的
並且這需要日積月累的枯燥練習慢長弓
但 大多數業餘愛好者又不會願意接受這樣枯燥的練習 所以導致了一種惡性循環—永遠拉的難聽 不管怎麼練! 練琴不練功 竹籃打水一場空


半個知乎首答吧
本人算半個二胡專業生,為啥說是半個,因為並沒有考上音樂院校,只是綜合類大學的藝術學院,但是專業依舊是二胡。

我在實習的時候,也給學生們專門講了二胡這個樂器,首先要說的有幾點

第一,二胡並不是只有賽馬這一首曲子,很多人對二胡有偏見這也是很正常的啦,如果想聽的話,b站里有好多呀,都很好聽的,如果要聽專業的,二胡也有很多新曲子特別帶感,是的沒錯特別帶感。比如《炫動》~《雪山》這種的,都特別好聽

第二,默默說一句一開始練二胡我也不喜歡,覺得好難聽啊,別人的樂器都特別好聽,為什麼我的是這樣的?後來時間久了,聽的曲子越來越多,我才慢慢的喜歡上二胡,因為二胡音樂的多樣性真的是屌爆了,可以深沉,可以歡快,可以悠揚,可以悲傷,這些情緒的表達其實跟演奏者有很大的關係。

第三,練二胡不是為了考級,學音樂也不是為了考級,考級只是一種手段,一種迫使學生練琴的手段,本人自己自己老師都統一覺得,考級只是手段,並不是結果,因為我們從事二胡這個專業以後,我們是不分級別的,一上手就知道你大概是什麼段位。學音樂只是為了自己開心,因為喜歡而去學習。

說了這麼多,也希望大家對二胡有一種重新的改觀吧~也希望大家都可以在這條路上記住自己的本心,除卻名利。勿忘初心,共勉~


小學二年級開始學的二胡 當時學二胡在我們市還不是特別流行 答主的媽媽帶著答主跑了好幾個青少年宮之類的藝術學校才找到的班 因為麻煩答主的媽媽也問過答主要不要學個古箏之類的比較女孩子一點的樂器 可當時不知道為什麼就是為了二胡神魂顛倒
說起來二胡里確實是賽馬和二泉映月比較出名 當時學 只學會d調 還硬是拿d調試著拉了拉… 剛學的時候難聽是肯定的 到了剛學賽馬的時候一度被諷刺為賽豬…後來好一點變成了賽驢…(也是反覆練的結果)
其實也不一定考級 可是學了樂器 總想留下點什麼紀念一下當初學琴的日子…其實參加比賽也是這樣
不情願的話 說實話二胡的話學了好久也不見得拉多好 還是每天還要保證練習時間的情況下 考級的時候被要求練的更多…
二胡的聲音的穿透力其實挺強的 我和我們家鄰居家的姑娘都練琴 她是古箏(我媽特羨慕 我媽認為女孩子就應該學這種樂器 行雲流水)我是二胡 每次我練琴的時候她都聽到了 她練琴的時候我就聽不到…
其實為了不擾民 晚上一般不會練 練的時候也會用弱音器 可是我總覺得用了音會跑 要重新調弦…
一個業餘選手的非專業回答


只能說你聽的那個人練的並不好啊( ??ε?? )
我從六歲開始學二胡學到高二,中途換過一個老師又從頭開始學,練得進程極慢(相對於同時開始學的小朋友),高二才考的十級,自己覺得現在的業餘級別並不能代表什麼,我去考試的時候,有些人考十級拉一枝花,那個聲音簡直不能聽,但依然可以過,畢竟300多的報名費也不是隨便掏的對吧。
不是說有十級證書的人拉二胡拉的一定好,只能說他學了好久。
同時為會二胡的小盆友辯護一下(?_?),參加任何一個晚會都是拉賽馬,賽馬,賽馬。因為大多數人就聽過這個,主辦的人會要求。而且很多沒有伴奏的條件的,乾巴巴的演奏粗來,有的時候我自己聽著都尷尬,別說台下的人了。
就醬吧,真的覺得二胡是最最神器的樂器,簡簡單單兩根弦一支弓,聲音情感真的可以表達的那麼飽滿。多聽一聽名家的二胡曲,相信你會喜歡噠~
(推薦賈鵬芳的二泉映月,沒有那麼苦大仇深,有一種平靜的感動(?_?))


之前在B站上聽的,超能陸戰隊主題曲《Immortals - 搖滾二胡版》: Immortals - 搖滾二胡版(《超能陸戰隊》主題曲) (來自@網易雲音樂)

這二胡拉的不錯,哈哈,聽了完全停不下來。


高一練到十級,參加過藝術特長生考試,最後敗在文化課上……
其實練到四級就覺得二胡有些曲子還是能聽一聽的~~到六級就能拉一些流行樂曲,覺得更有意思了~八級之後,聽過的曲子回去摸一摸就試出來了,不用樂譜,感覺挺棒~~那時候就真覺得二胡好聽了。
二胡的音色有種很拖得感覺,不像提琴那麼明快。不過對於許多有韻味的曲子,即便是提琴原作,二胡演繹效果也可以凌駕之。有人說,好的二胡拉出來堪比提琴,爛提琴拉得還不如二胡………其實我挺反對這句的,說得好像二胡不如提琴似的……雖然音域沒人家廣,音色沒人家潤,價格沒人家貴…(好像沒有優點了)。
不過,好歹二胡更容易上手啊!!君不見提琴三五年才成調,二胡早過七八級了~~我高一去考十級的時候遇到一個八歲的女孩,全市就倆人考十級~~突然想起來,之前她七歲時跟她一起考的九級…………
稍微有點跑題,抱歉。總之,二胡適合的曲目肯定不會比提琴鋼琴多,但是合適的演奏方法出來的效果並不差。建議找找Bilibili上面的二胡演奏,真的很神的,會有"這也能用二胡拉?還蠻好聽"的感覺。會改變對二胡演奏的成見哦~~


1,這孩子實在沒天賦
2,這孩子的老師不怎麼樣。
我的學生拿過上海市的獎項,最近在學《葡萄熟了》才學了四節課,他爸爸告訴我鄰居就誇她拉的曲子很好聽。如果一個老師能夠容忍自己的學生拉得很難聽,那麼學生自己對自己的要求,也就那樣了。作為職業的演奏員,並且在音協混,我是不允許我的學生太業餘!即便是作為業餘學習,那也得是業餘里的尖子生。


業餘二胡人
其實我們也不想這樣啊可是他真的很難啊


推薦閱讀:

樓下商場噪音很嚴重,怎麼解決啊?
室友們晚上總是很吵,有什麼防噪工具推薦一下?

TAG:藝術 | 音樂 | 社會 | 噪音污染 | 二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