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和李煜誰更傷感?

先說蘇軾,《中秋月》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輕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當然蘇軾的詞不只是這些,更多的是豪放洒脫而又不乏雄壯豪邁。
那麼李煜我想大家都應該知道了,作為南唐後主,他經歷了亡國移民,各種辛酸苦楚,這些經歷的深刻感受深深刻入他的詞中,可謂入木三分,那些經典的詞流傳千古。。。
《相見歡》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浪淘沙》
  簾外雨潺潺, 春意闌珊, 羅衾不耐五更寒。 夢裡不知身是客, 一晌貪歡。獨自莫憑欄, 無限江山, 別時容易見時難。 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間。
雖然李煜不是一個成功的皇帝,不精通政治,但是他的藝術才華卻非同凡響,他精書法,善繪畫,通音律,詩和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
那麼縱觀兩個人的生平,蘇軾在烏台詩案後其詞的風格是相對消極的,多表於傷感,而李煜就更加不用說了,作為亡國之君,他的後半生是在悲傷凄冷的境況下度過的。。。
那麼同樣是悲傷的情懷,誰表達的更加的淋漓盡致呢


一個起於士大夫階層,畢生希望在於了卻君王天下事,所以無論謫貶多少次,總是希望在前方。

一個生於帝王家,除了寫 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毫無希望。

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毫無希望,這個最無奈。


王國維說後主有釋迦、基督的情懷。深感此言極是。
後主有赤子之心,對於外界的現象世界的認知程度不高,涉世不深、不懂人情世故。國破被俘之後,太宗派他的老部下去找他談話,其實就是看看後主的心思正不正,還有沒有反意。可是後主看到故人就直接說自己後悔當初殺了朝中的主戰派大臣。這可以說是趙光義一定要後主死的直接原因了。
後主故國之思,縱使留下諸多詩篇,但對於他自己卻是招來殺身之禍的。從這一點來說,劉阿斗的做法其實是亡國之君保存自我的典範了。畢竟到了那份天地,怎能由得你呢?
由此看來,李後主實在是純真執念的詩人,故而他的作品直接地描摹、敘述、抒情,沒有絲毫矯揉造作、刻意雕琢。而他所寫的內容又是包容性極大的國破家亡。人世間最沉痛的打擊莫過於一個人經歷國破家亡,而後主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就有一種包含世界、感知世人情感的廣闊境界。個人的凄楚哀傷,繼而悲憫人生與世界。

東坡則是人世間浮沉漂泊,看盡人間繁華和蒼涼,內心頗有哲學家的寵辱不驚的豁然與解脫。
但是莊子鼓盆而歌難道是他真不哀傷痛苦嗎?曹丕祭拜王粲學驢叫也只是幽默風趣而已嗎?
所以東坡思戀亡妻遂留下悼亡詞,其情真是悲戚至極,每個字都似乎滲透了東坡的淚水。
我們印象中的東坡是愛笑、甚至是縱情大笑的豪邁洒脫,可東坡不能放歌縱情又怎能深情若此呢?

後主、東坡用情都是很深的,若要比較,後主更有赤子之心,用情更為純真深摯,而且人生遭際也更為特殊和悲涼,所以後主的用情更為深刻。
能留有優秀作品的創作者都是感情細膩豐富的,但絕少有人如後主般。
或許歷史給了他尷尬的境地,卻也補償了他妙筆生花的春風詞筆。
個人之大不幸,後世之大幸。


東坡是歷盡滄桑,雖有感傷,但更顯豁達,即使被貶嶺南,他還要「日啖荔枝三百顆」。李後主也是真性情,國讎家恨,刻骨銘心。所以,我選擇秦觀,「淮海、小山,真古之傷心人也,其淡語皆有味,景語皆有致。」


其實沒能說兩人誰更善傷感。
題主選了東坡比較傷感的詞,雖然東坡有傷感的詞,也有絕望的詩。但是也有充滿哲理的詩,豪邁詞,豁達的小散文。東坡的悼亡詩確實是較為傷感,也是悼亡詩的名作-《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但是,這些詞並不能代表一個完整的東坡。
至於誰的境界更高,這是見仁見智的事情了。


李煜更傷感。但境界蘇軾更高。李煜的成就源於其國破家亡的血淚感悟,這種從皇帝到階下囚的經歷不是一般人能感受的。李煜後來的詞基本是句句血淚。所以要論傷感,蘇軾是比不上的。
但是傷感並不是很高的境界,甚至說它是很本真的感受,李煜的藝術成就就在於他的真。李煜把他的感受毫不掩飾的表現出來,便是一顆赤子之心。是自發而非自覺。畢竟一生長於深宮的李煜沒有太深刻的思考,他的詞源於他敏感的內心。
而蘇軾的境界在於他的成熟。
蘇軾是融通儒釋道的大家。一方面他以儒家堅毅入世為根本,但是如果碰見挫折,他就會變得輕視時空和物質(道家),平常心對待一切(佛)。所以可以消解痛苦,樂觀曠達。
所以蘇軾一生起起落落,但你會發現他很成熟,在杭州,黃州,不論官多大小,甚至在海南,他都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為民做事。
如果更直觀一點的說,李煜是一個藝術天賦極高有顆赤子之心卻國破家亡的本真少年,而蘇軾就是一個勤奮豁達看破世間的成熟男人。
所以論傷感藝術成就,十個蘇軾比不上本真李煜。但論境界與成熟,十個李煜也不上蘇軾。只能說各有所長了。


李煜吧。
說蘇學士的肯定就是十年生死兩茫茫了。
但是更觸動我的卻是李後主的轉變。開始的李後主寫的是風花雪月,落筆戰爭寫的是幾曾識干戈,但是到了後來,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這得多大的轉換。
以上。


我擦,以為你問傷感,結果問的是tm表達。我扯個淡。
蘇軾是豪邁人,有胸襟,感傷也是有感而發,詩詞中有很抽象的情懷。看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大氣,身在坑中而推想天下人。後主是個心思細膩,吹彈可破的小美男。他壓抑啊,他要說自己,他甚至只想說自己,他陷入愁苦難以自拔,在表達方面顯得比較艷情。他寫什麼,絲絲縷縷,常人察覺不到的他寫的分明清晰,因為他對自己想得太多了。所以讀起來覺哀怨,看他一個人玩,秀悲戚。但讀蘇軾就不一樣了,可以一起玩。表達上,後主很會扣字的,淋漓盡致。蘇總沒那麼後主心腸,所以有時候會給人拙,朴的感覺,偶有渾然天成。


蘇軾還有一首詩《正月二十日與潘郭二生出郊尋春忽記去》
東風未肯入東門,走馬還尋去歲村。
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
江城白酒三杯釅,野老蒼顏一笑溫。
已約年年為此會,故人不用賦招魂。
這首詩流露了一種對人事匆匆難以追懷的感傷情調。(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


李煜更傷感。因為李煜是生命書寫的千古絕唱,摘錄如下: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世事漫隨流水,算來一夢浮生。醉鄉路穩宜頻到,此外不堪行。

夢回芳草思依依,天遠雁聲稀。

人生愁恨何能免,銷魂獨我情何限。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胭脂淚,留人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秋風多,雨相和。簾外芭蕉三兩窠。夜長人奈何?

空持羅帶,回首恨依依。

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 。

一片芳心千萬緒,人間沒個安排處。

千里江山寒色暮,蘆花深處泊孤舟。笛在月明樓。

無奈夜長人不寐,數聲和月到簾櫳。

臉慢笑盈盈,相看無限情。

金劍已沉埋,壯氣蒿萊。晚涼天凈月華開。想得玉樓瑤殿影,空照秦淮。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干戈?

一壺酒,一竿身,快活如儂有幾人。

歸時休放燭光紅,待踏馬啼清夜月。

沙上未聞鴻雁信,竹間時聽鷓鴣啼。此情唯有落花知。

畫堂南畔見,一晌偎人顫。奴為出來難,教郎恣意憐。.

江南江北舊家鄉,三十年來夢一場。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菊花開,菊花殘。寒雁高飛人未還,一簾風月閑。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綉床斜憑嬌無那。爛嚼紅茸,笑向檀郎唾。

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往事已成空,還如一夢中。

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

何處相思苦?

轉燭飄蓬一夢歸,欲尋陳跡悵人非。天教心愿與身違。


在二人傷感的情況下,蘇軾的傷感略微超脫一些。所謂傷感,無非就是人間事,人間情,李煜不曾逃脫也無處逃脫,但是蘇軾從小受到道家文化的影響,每當遇到人生低谷都能夠提供一個超然獨立的精神家園,所以即使傷感的時候,也是遇事抒情,不會沉溺其中。而李煜一來受道家文化影響較小,二來面對的是國讎家恨,雖然傷感很難定量比較,但我覺得還是李煜程度更深。


我個人覺得是李煜…………李煜的悲傷是骨子裡的…………沒有其他可以沖抵的東西…………蘇軾的悲傷不是骨子裡的……他可以用佛家思想來抵消…………可以說是樂觀的


推薦閱讀:

春秋戰國時期人才流動為什麼不被稱為X奸?
劉裕有實力統一天下嗎?
為什麼非要把岳飛說成是中華民族的民族英雄不可?
蘇秦張儀等人說的話,為什麼各國會相信?
戰國後期秦國的土地和人口究竟是如何變化的?

TAG:文學 | 中國古代歷史 | 中國古代文學 | 蘇軾 | 詩詞賞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