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高能物理(理論和實驗)有哪些研究熱點和難題?

相關問題:當前凝聚態物理(理論以及實驗)有哪些研究熱點和難題?


「膠球」在哪裡?

我們都知道,目前的粒子物理標準模型告訴人們,世界上的基本粒子可以分為三大類:夸克、輕子和傳遞相互作用的媒介子,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則可以分為四種——電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強相互作用和引力相互作用。引力子傳遞引力相互作用,引力在宏觀世界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在微觀世界裡引力的效應非常微弱,我們且不談它。
在傳遞相互作用的媒介子中,根據弱電統一理論,藉助SU(2)XU(1)定域規範對稱性自發破缺的Higgs機制,使破缺的對稱性對應的三個規範玻色子獲得了很大的質量,它們成為傳遞短程弱相互作用的中間玻色子W^{pm}, Z^0。而剩餘的對稱性對應的玻色子是無質量的光子,傳遞電磁相互作用。在量子色動力學(QCD)下,膠子是傳遞強相互作用的媒介子,膠子就像「粘合劑」一樣,把夸克們「粘」在一起形成介子和重子,同時,膠子們自己還能聚成一坨,形成膠子的束縛態——「膠球」。膠球的成分不包含夸克,是純粹的膠子「單質」。

量子色動力學、量子求和規則和格點量子都預言了膠球(glueball)、混雜態(hybrid)和多夸克態(multiquark)必須存在,而膠球是否真的存在也成了理論是否正確的試金石。對於膠球來說,據理論計算的結果,基態標量膠球的質量區間大約分布在1000~1800MeV的範圍內,張量和贗標膠球的質量則分布在更高的質量範圍。作為一個研究熱點,當前計算膠球的理論文章如汗牛充棟,人們通過不同的計算方法和途徑來計算膠球的性質,基本上大部分的計算都給出了近似的結果,即基態膠球的質量應該在1000~1800MeV之間。

可能富含膠球的過程如下所示:

以上的費曼圖表示的是最有希望找到膠球的過程——J/psi(car{c})粒子的輻射衰變過程。
J/psi的寬度很窄,它的質量在Dar{D}介子對產生閾之下,所以無法衰變到Dar{D};在大部分情況下,它通過OZI壓低的三膠子過程衰變到輕介子。
同時,它也能先輻射一個光子gamma,然後通過兩膠子(G)過程衰變為粒子m1, m2...,也就是上圖表示的過程。在輻射衰變中,膠子可以發生自相互作用,且必然能夠組成膠球——如果膠球真的存在的話。

當然還有其他可能富含膠球的過程,例如強子-強子散射過程,質子-反質子湮滅過程等等,這裡且罷不提。

實驗物理學家通過實驗去探測這些過程,已經發現了很多新粒子,作為可能的膠球候選者。這些粒子的量子數包括0^{-+}, 0^{++}, 2^{++}等等。這些可能的膠球候選者的性質非常難以捉摸,有些粒子不僅是膠球候選者,也可能是分子態、多夸克態或者普通的介子,例如a_0(980), f_0(980)。令人興奮又困惑的是,在理論預言的區間里,人們發現了不止一個候選者,例如被一些人認為最有希望的0^{++}態下,可能的候選者就有:f_0(500), f_0(980), f_0(1370), f_0(1500), f_0(1700)...

關於誰是真正的膠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見,不同的意見有贊成的也有反對的,以目前的理論計算來看,理論學家給出了質量的大致區間,對於膠球的其他性質,並無統一的結論,這也讓實驗上難以檢驗哪個才是真的。
膠球是量子色動力學的一個基本預言,儘管實驗的搜尋進行了半個多世紀,人們仍無法下一個最終的結論,到底膠球是不是真的存在,誰是真正的膠球。

Higgs都經被找到了,膠球的問題卻依然任重道遠。幸運的是,中國在尋找膠球的征程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如上所述,粲夸克介子J/psi(car{c})粒子的輻射衰變過程被認為是最有希望找到膠球的過程,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BEPCII)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工作在粲物理能區的加速器,工作在加速器上的探測器譜儀——北京譜儀3(BESIII)是性能優良的探測器。北京譜儀國際合作組(BESIII Collobration)聚集了世界上絕大多數的粲物理實驗物理學家,各國研究人員通力合作,利用北京譜儀研究粲物理領域的各種課題,其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包括尋找膠球。BESII就曾經發現一個可能的候選者,新粒子X(1835)。

截止目前,中國科學家利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和北京譜儀,已經收集了13億個J/psi事例,這是世界上最大的J/psi事例樣本。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在改造升級之後,2008年至今已運行了8年多,於2016年4月5日終於達到了它的最終設計亮度。按照設計之初的計劃,今後幾年中國將通過對撞繼續獲得更多數據,最終要獲得100億的J/psi事例,這100億數據蘊含著巨大的科學財富,但是這些財富需要通過實驗物理學家的科學分析挖掘出來。歡迎有志向的年輕人能投入高能物理的浪潮中,說不定你能成為物理教科書中發現膠球的那個人。

小弟,看你的骨骼驚奇,是萬中無一的練武奇才,維護世界的和平就靠你了。

【完】

=====以下是廣告=====

相關回答:
世界上第一台對撞機是為達到何種目的而建造的? - 知乎用戶的回答
為什麼四夸克態是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發現的? - 知乎用戶的回答
LHC(大型強子對撞機)可能的後繼者(計劃)有哪些? - 知乎用戶的回答
新發現的五夸克粒子,讓我們對物質的認知有了那些提升? - 知乎用戶的回答


尋找QCD相變的臨界點

通過對大量實驗的總結,我們發現強相互作用物質在低能下有兩個重要的性質:

  • 夸克禁閉。在低能下,夸克總是正負成雙構成介子,或者三人同行變成重子(比如質子和重子),但是從來沒有發現單獨的夸克在低能下出現。而描述強相互作用的理論,量子色動力學(QCD)在低能下是強耦合的理論,目前為止我們還無法直接從QCD出發解釋這個現象。這個只能通過有效理論在一程度上唯像的解釋;
  • 真空對稱性自發破缺。u、d夸克的質量實際上非常的小的,只有5Mev左右,但是由三個這樣的夸克構成的質子或者重子質量大約為1000Mev。這個是由於在低能下QCD真空自發破缺,導致手征凝聚的出現,使得重子質量非常大。

以上兩個現象都是低能的,但是當我們把系統的能量加到很高的時候,實驗人員通過對實驗的分析,發現中間會出現夸克膠子等離子體(QGP),在這樣一個物態體系中,沒有重子了,真空對稱性恢復了,並且夸克也從禁閉中被釋放出來了。這樣,從低能到高能就有一個相變的過程,如下圖所示:

上圖中橫坐標是重子數化學勢(正重子減去反重子的數量),縱坐標是溫度。在坐標原點,即重子數化學勢和溫度都為零的時候對應著真空。如果保持化學勢為零,讓溫度升到很高的值,系統就會到QGP,實際上大家相信這就是早期宇宙的狀態。如果保持低溫,增加重子數化學勢,系統會變道色超導態(Color Superconductor),而且大家相信中子星的內部就是這樣的一個狀態。(另外,當兩個中子星合併時就有可能發生這種相變,從而使得發出的引力波攜帶某些信息)從上圖可以看到,當溫度大於某一個值時就一定會出現QGP態。

考慮手征相變,手征凝聚不為0對應真空破缺相,為0則為恢復相。根據熱力學中建立起來的朗道相變理論,這個相變中應該存在一個一級相變的終點,我們把這個相變點叫做臨界點(critical point)。當然,這一切都是大家相信是這樣的,但是目前不管是實驗還是理論,都沒有對這件事情有一個非常明確、確定的結果。理論上都是通過各種有效理論唯像的建模,而實驗上LHC上的實驗組比如ALICE等都有做這個實驗(重離子對撞實驗)。目前的在比較容易的區域數據掃描結果已經出來了,實驗數據已經初步顯示了臨界點存在的可能性,未來兩三年會有專門的實驗進行剩餘區域的掃描,實驗結束之後這個問題或許就能有一個比較確定的結果了。


上一個回答 ヾ(?°?°?)??下一個回答


理論的(大)問題說來說去躲不開那幾個。我還是說下實驗的吧。

1。樓上提到的膠球(glueball). 可以參考PDG的review。但是去年夏天的時候我聽過一名台灣的專家報告他的膠球研究。按照他的說法,PDG也就是「極不情願」的承認他的研究是目前最先進的,好像僅僅是在某個腳註里提到,正文並沒有更新...具體並不記得了。

2。中微子測量。

中微子是粒子物理(實驗+理論)最大的坑之一。實驗上的難題有測量三代中微子的質量分別是多少,最輕的中微子有沒有質量?

中微子到底是Majorana還是Dirac,也和實驗密切相關:Majorana中微子會發生所喂neutrinoless double beta decay,現在有幾個實驗項目正在探測這個過程,比如加拿大安大略省的SNO lab。

中微子振蕩的mixing matrix。這是個unitary matrix,有四個變數,三個混合角,一個cp phase。cp phase目前還沒測出來,它的大小和leptogenesis有關。

3。質子衰變。

目前還沒有實驗觀測到質子衰變。質子壽命的下限越來越高。這對一些統一場論的影響很大,比如SU(5) GUT預言質子能通過X boson衰變成中性pion和正電子。同時baryogenesis也面臨考驗,Sakarov condition之一就是baryon number violation。目前還沒有實驗看到B不守恆的現象。

4。(Charged) Lepton flavor violation

LHC搜尋新物理的重點,曾經我做量子黑洞分析就是在這個頻道。標準模型裡面lepton flavor是守恆的,當然這不包括中微子振蕩。但是lepton flavor並不是一個gauge symmetry,所以在很多標準模型之外的模型里,lepton flavor是可以不守恆的。在LHC里考慮LFV通常都是hard process,也就是一個正反夸克對,或者兩個gluon,形成一個中性的resonance,然後再衰變成一個正lepton一個反lepton。在標準模型里,最後的兩個lepton一定是同一種味道,也就是正負電子,正負muon,正負tauon。最著名的過程就是Drell-Yan過程了,夸克對形成一個Z boson再衰變成一對同味道的lepton。在bsm模型里,最後的兩個lepton可以是不同的味道,比如一個e+一個mu-,一個mu-一個tau+。中間態的resonance,像量子黑洞,Z prime boson等等都可以發生LFV。作為hard process,標誌性的特徵是最後的兩個lepton具有很高的transverse momentum,把這個條件一加,就可以過濾掉絕大多數的background,非常乾淨!

因為LFV的信號是標準模型里沒有的,一旦發現,將是bsm的鐵證據。很遺憾到現在ATLAS都還沒有看到可疑的信號。emu組去年在2.2TeV紀錄到了一個event,但是現在這麼久了也就只有這一個。mu-tau組和e-tau組都沒有記錄到1.5TeV以上的event...

再多嘴兩句,實驗上搜尋e+mu-很容易,因為background很乾凈。但是要搜尋有tau就比較tricky了。因為tau有leptonic也有hadronic decay mode,hadronic mode就會出jets,有jets在數據分析上就複雜了...tau identification現在是LHC研究的重點之一。

5。一些硬體技術上的問題。

現在很多人都在夢想50TeV的強子對撞機,但是就目前的技術水平說,這很不現實。就單單磁場這一個環節,就很頭疼了。磁場是用來測帶電粒子的動量,動量越大,粒子在磁場里運行半徑就越大。目前LHC的質子質心能量是13 TeV,ATLAS用的是4T的磁場,CMS用8T的磁場,兩個磁鐵基本都是橫貫整個探測器。你想一想50TeV的對撞機要在探測器里配備強度多大,體積多大的磁鐵。

6。暫時就寫這麼多。。


中微子已經有人說了,那我說一下奇異粒子的問題。
從2000年開始各大實驗室在GeV這個能級上發現了一堆奇異粒子,這些粒子的普遍特點是難以用傳統的夸克模型來解釋。在傳統的夸克模型中,正反夸克組成介子,三個夸克組成重子,而這些新的奇異粒子被認為是四夸克態和五夸克態,所以它們既不是介子也不是重子。這些奇異粒子包括X(3872)、Zc(3900)、Y(3940)、Y(4260)、Y(4274)等等等等等等,如何從理論上解釋這些粒子的存在是個熱門話題。


1,如何提高加速器的能量。
2,如何尋找暗物質和暗能量。
3,如何尋找惰性中微子。


就沒人說個夸克禁閉嗎。。

耦和常數大於1的時候微擾論沒法用了,那該怎麼解?

系統的理論上能算的辦法還沒有吧。


構成暗物質的粒子是什麼


推薦閱讀:

為什麼光速慢一點點,就不會有碳元素;讓光速快一點點,就不會有氧元素?
你們身邊酷愛物理的人,有沒有什麼特點或者癖好?
我國基礎物理研究跟國外差距有多大?
暗物質是什麼?
從弦論等目前已有超高能物理理論來看,如果驗證中微子是 Majorana 型,將產生怎樣的「新物理」?

TAG:理論物理 | 量子場論 | 粒子物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