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閱讀一本書?

關於閱讀的各種技巧、藝術都可以


《如何閱讀1本書》中告訴我們要真正通過閱讀獲得心智成長,你得成為一名主動閱讀者,你得掌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四種閱讀方法。

··························································前方多圖高能預警···········································

···················································我是分割線····························································

我個人覺得,對絕大多數人來說,能到達掌握分析閱讀的方法去閱讀1本書,基本就夠了。

但是我覺得只是用這個方法讀完1本書,並不算完成閱讀1本書。

閱讀完1本書,只是完成了吸取知識,還要做一下自己的思考,然後輸出。

如果只是輸入,而沒有思考輸出,對於要從閱讀中獲得心智成長這個目的來說還遠遠不夠。

其實說白了就是要把「閱讀—思考—輸出」這個流程跑通,才算是真正完成閱讀1本書。

如:

1, 做書摘

2, 寫書評

3, 寫讀後感

4, 做讀書筆記(文字)

5, 思維導圖讀書筆記

6, PPT讀書筆記


最後,《如何閱讀1本書》的確是1本內容很好的書,但卻很難讀。而且令人非常不明白的是,作者很明白一本書書的結構安排的好壞與否,是評判一本書是否值得一讀的一個重要標準,但他在自己寫這本書時,卻把書的寫作架構打得很散。

我建議如果你想看一些讀書方法論的書不妨先看這2本

秋葉《如何高效讀懂1本書》

(上面的《如何閱讀一本書》ppt讀書筆記,就是 @秋葉老師分享的,我也是在看完這個讀書筆記,才讀的這本書)

趙周《這樣讀書就夠了》

如果感覺還不夠,再來讀這本《如何閱讀1本書》。


閱讀和很多其他需要訓練的技能是一樣的,也需要科學合理的方法作為指導,在科學方法指導喜下訓練,才能大有裨益。


第一,我覺得良好的外部環境和影響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你要具備良好的閱讀環境和閱讀方式。比如安靜的書房、卧室或圖書館;大段集中的閱讀時間;還有一顆安寧專註的心,這是最為重要的,因為讀與不讀,讀不讀的進去,吸收多少,完全在於你的心是否在這本書上面;其次,我認為紙質版的書籍更有利於加深記憶、反覆閱讀和停下來思考;最後,我認為很重要的外部環境是要杜絕干擾,一是人的干擾,二是物的干擾,特別是電子產品和手機,因此,我建議盡量在閱讀時間少接觸電子產品特別是手機,因為我自己感觸最深,自從智能手機誕生後,人類的專註的閱讀時間就越來越少了,刷手機和朋友圈的時間多了,好好讀書和深入閱讀的時間少了。


第二,我認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且是最好的入門老師。因此,在你剛開始接觸閱讀的時候,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方向和專業以及類型,培養起閱讀的習慣之後,再從自己的興趣和專業方面擴展開來去讀,收效更好。比如,我喜歡文學,但一開始讓我讀數理化或者其他較為不感興趣的書籍時,我一定很難讀進去,一下子就對閱讀產生不了好感,也就難以培養起閱讀的習慣和興趣了。


是要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如果你三天打魚兩天晒網,有時讀一下,有時又不讀,可能今天讀完一部分,下次再讀的時候已經忘記前面講的是什麼了,這就很難講一本書看完。因此,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非常重要。其中之一就是每天固定時間的閱讀,將閱讀時間習慣化,比如每天至少一小時的閱讀時間,每天晚上睡前閱讀,在同一時間做同一件事,只要你堅持一個月以上,就成為一種習慣,而習慣的力量是驚人的,因此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非常必要。另外,在閱讀的同時,不要為了追求速度和數量而粗度或者隨意一讀,雖然很多書可以略讀或者隨便讀讀,一目十行,但是真正的經典需要細嚼慢咽,仔細品讀,做好閱讀筆記;比如道德經、論語,篇幅不長,總字數不多,但是要讀完,可能要花上幾個月或者半年的時間去讀,去理解去消化。而且良好的閱讀習慣也包括閱讀時間的集中化,和閱讀期間禁止打擾和分心,這樣閱讀才會有效,長期堅持也是一個很重要的一點,只有長期堅持,才能積累起一定的閱讀量,從量變產生質變,不斷提高你自己的閱讀品味和水準。


四、讀書時,吸收消化固然重要,但是輸出也同樣重要,而且也是幫助加強記憶和理解的好方法之一,比如向別人複述整個故事;寫讀後感、書評;與人交流閱讀體會;或者挑選其中最打動你的地方寫下自己的思考和體悟,就書中的某個思想和論點自己發散開去進行思考和辯論;也可以看看別人寫的書評、讀後感,比如豆瓣、知乎上的書評,以幫助自己加深理解,並寫出更好的讀後感;另外,除讀後感之外,自己也可以模仿某時段看的某個作者的風格嘗試自己寫作,寫點小、故事等等,這樣既可以加深印象,也可以鍛煉文筆,兩全其美。因為,很多喜歡閱讀的人,也很喜歡寫作,也有一顆寫作的心和期許。

五、具體的閱讀技巧方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想像力和共情力很重要。小說需要作者有敏感的心、想像力和身後的功底,當然,你再隔著書讀的時候,也需要根據作者的
描繪加入自己想像,想像出書中的場景、時代、環境和故事,同時,共情力也就是共鳴和代入感也非常重要,好的讀者可以通過作品去了解作者,而讀者若能夠通過共情力,去揣摩作者的思想、情緒、意思,就能更好地感受作品所傳達的思想和情緒,從而更好地理解作者和作品。因為,作為讀者也需要敏感的心和想像力,好的作品既考驗作者,也考驗讀者。


2、分層次地看書,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同時,分年齡段看書。對於想要在孩子的閱讀做較好引導的父母,為孩子在不同的年齡段選擇合適的書籍非常重要,如果讓一個兒童過早接觸神學、哲學方面的書籍,他既看不懂,也可能看完之後,對他自我意識和三觀的形成產生一種衝突,不利於他的成長。另外,對於我們自己來說,閱讀要從易到難,由淺入深。剛開始的時候,如果你就去看些艱深晦澀的書,可能會產生一種挫敗感,因為很多書很難去讀,讀也讀不懂,比如西緒佛斯神話、局外人、理想國、道德經等等,一開始讀些好讀的,在自己的閱讀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再去看那些比較艱深晦澀的書,若不能讀完大部頭,就從薄的本開始讀;不斷積累,不斷提高,就可以慢慢去接觸那些較為深刻難讀的書,更好地去理解那裡面所表達的哲學思想。


3、大量地閱讀,不斷地積累,從點切入,不斷深入、加強。讀你最喜歡的作者的書,讀他的代表作及其他作品,讀相同時期其他作者的作品;讀這個作者所介紹和推薦的書;讀相同國家或大陸的作品,讀同時期作家的作品等等。


4、建議文學以外,可以讀讀歷史、哲學,拓寬涉獵面和深度。特別是哲學類書籍,中國古典文學和經史子集也非常好,建議閱讀;在讀小說之外,可以讀讀詩歌。只有在自己水平到一定程度之後,所接觸的文學作品也會包含很多哲學的思考,一流的文學離不開哲學命題的闡述和思考,因此,適當地讀些哲學作品也很需要,文史哲本來就是一體的,因而,讀書要專也要面廣。在形成自己的閱讀偏好與水準之後,就可以從鑒別好書與壞書,從糟粕中找到精華。


可以看下這本書:《如何閱讀一本書》


上面的諸多答案都十分好。不過一遍之後腦子裡還留下著什麼?即使做詳細筆記之後,本子一合,腦子裡也還是一片漿糊。


其實,西遊記里早已包含了一切。


現在,讓我慢慢道來:


從前,有一個長老,他姓糖,甜到憂傷。一天,他悶了一口糖水,終於決定要去西方去取那大乘佛法的典籍來渡這茫茫眾生,也是因為自己真心喜歡佛法。


(讀書的開端在於動機,就如唐僧西去,一是感興趣,喜歡。二是這書確實有實際價值。這也告訴了我們想讀下去一本書,就要找出動機用途,不喜歡就認真找找有沒有實際價值,實在沒有就別讀)


召集三大徒弟和座駕小神龍之後,上路。


一路甚是無聊,八戒在思念高老莊的妹子之餘也看三國演義,它發現五虎上將之一的老大粗張飛居然會繡花,這粗中有細啊。昔年天蓬元帥的豪情又一次被激發出來:繡花無非先要白娟一副,由白線粗織得來,再用絲線細細的綉便好,俺老豬也可以!


(讀書的順序很像刺繡:先要粗讀一遍,這是白娟,囫圇吞棗不求甚解,只需知大體和重點。然後是細讀,像那細綉,先編排好花樣的結構位置,再一點點的細綉過需要繡的地方。粗織快,細綉慢)


白龍馬馱著唐僧豬八戒孫悟空沙和尚四個人,一步一個腳印艱難的向前走著,心中暗罵觀音菩薩坑爹。


(有願望是好事,但是需要實踐才能把願望轉化為現實,讀書也一樣,有了書里的知識,你需要轉化出來,才能成為你自己的,不然只是原地踏步,到不了西天,怎麼轉化呢?繼續看下去吧)



去西天之路,最大的困難莫在於迷路和妖怪了。迷路之時,要靠前人精心繪製的周密地圖,遇到妖怪的話,則需要各種神奇的殺怪技巧了。


(專業實際類書籍兩大構成部分。一是理論,二就是技巧。下面我們分開講述沙和尚和孫悟空的悲情故事引出對於這兩部分的轉化方法)


去黃泉,不是,去西天之路,最累的,除了白龍馬,就是沙和尚了。


其他三個人的內褲,都是他背!他心裡實在愁苦的緊。不過僅憑三人,是不可能有兩大擔子內褲的。任憑他們3個人穿,又能穿多少內褲呢?


所以,其實這兩大擔中最多最重的其實還是去西天的地圖。但地圖越多,雖然信息也越清晰,若離開了地圖,則會愈發模糊。這個時候,看似模糊的4個字則變成了最清晰的指引:《一路向西》


(這段故事說出了各種結構圖,流程圖,表格(象徵著邏輯化)的局限性:方便梳理知識,對比、聯繫觀點和開拓思維,而在實際中難以記憶,使用。你的地圖越清晰,放下地圖,反而越模糊。


這段話同時也指出了格言,類比(象徵著感覺化)的優勢:看似模糊,而在實際運用和記憶中很清晰。不過這兩者也是缺一不可的,一樣重要。


從理論邏輯變為本能式,感覺式就是內化的過程。


結構圖流程圖表格,我想應該不需要解釋是什麼,我主要說說格言和類比。


格言是指:你把看過的內容用邏輯推理畫各種圖搞透之後,盡量用一句話來概括它的意思,而這句話往往就是一個格言類型的金句,內涵豐富,寓意深刻,一般人是看不懂真正意思的。
而你在生活中遇到類似的問題,只要想到這個句子,你的腦海里就會很快清晰地浮現相關的情景,解決辦法之類的東西。這是一種變相的實踐經驗,效果顯著。


舉個例子,在這個問題下的其他的回答都羅列了許多如何看書的流程,思維導圖之類。對這些圖進行細緻研究之後,想一個總體的概括,一句話的概括:想要看好書,就要看進去和看出來。


如果你是真正的研究過,格言過,看到這句話的話,就會很快反應出看進去指的是理解,看出來指的是輸出。相關的細節在順勢呈現出來。


但是如果你沒有格言過,那麼當你改天自問應該如何看書的時候,大腦會是一片模糊不清的結構圖表格,除非你已經把這些表給背下來。
有過這樣經歷的人會懂這個例子。



類比:這是使用比喻來增強理解記憶深入簡出的方法。把你需要學習的理論和一個很類似或你感興趣的的事物建立一個聯繫,就像我上面的刺繡就是一個比較好的類比。一下就記憶深刻。不過我是正經男人,並不對刺繡感興趣? ? ?


以上3種方法都是對理論知識的有效轉化方式)


現在只剩下悟空還沒出場了。


不過也是,平時的雞毛小事怎麼能麻煩我家大聖呢?只有在打怪獸的時候,大師兄才會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


話說今個天氣不錯。


突然,天空飄過五個字兒,把悟空砸的法力盡失。說時遲那時快,迎面走過來一個長腿美女,白花花的大腿,笑盈盈的臉龐。


簡直是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傾國傾城,花容月貌。
當真是花容月貌,傾國傾城,閉月羞花,沉魚落雁。
真的是傾國傾城,花容月貌,沉魚落雁,閉月羞花。


不過憑直覺,悟空斷定她是白骨精。但由於失了法力,悟空也無能為力,又突然,靈光一現,悟空計上心來:記得它還是個小猴子的時候,師傅菩提祖師曾經說過,遇到壞人的時候踢他小弟弟有奇效。


於是,悟空沖了上去,旋即被白骨精一平底鍋打回花果山。


不過別擔心,悟空它一定會回來的!


(這段是講對於技巧性知識的轉化輸出方式。
對於技巧,第一步並不是實踐,而是思考。任何一個技巧都有其適用的環境、對象、時間,以及是否適合自己而不是全能的。
先判斷改良,再實踐,才是對的。悟空不分情況,不分對象地踢妹子小弟弟,毫無思考,自然慘敗。)


就這樣數年過去了,師徒4人終於到達了西天,成了佛。只留下昔年打拚時朦朧的背影,供後人評論。^_^

這個回答看起來好笑,但是信息量比較大,而且只是個提綱,比如粗讀是怎麼個讀法?結構圖怎麼畫效果好?類比具體面對一個抽象理論時候到底是怎麼個用法?這些都是問題,最好細讀。


以下是《如何閱讀一本書》所提出的閱讀方法,大家可以以此為讀書筆記模板~


* 關於一本書需要提出的四個問題:


   1. 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麼?
   2. 作者細部說了什麼,怎麼說的?
   3. 這本書說得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
   4. 這本書和你有什麼關係?

   * 四種層次的閱讀:基礎閱讀  

   * 基礎閱讀

  第一階段:閱讀準備階段
  第二階段:識字
  第三階段:辭彙的增長及對文法的運用
  第四階段:成熟的閱讀者

   * 檢視閱讀


   1. 先閱讀書名和序言
   2. 研究目錄頁
   3. 檢閱書中索引
   4. 出版者介紹
   5. 挑選與主題相關的篇章閱讀
   6. 任意閱讀部分段落

   * 分析閱讀


  第一階段:架構性——這本書大體是說什麼的?

   1. 書的主題與分類
   2. 用簡短的文字概括書的內容
   3. 列舉全書大綱
   4. 確定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

  第二階段:詮釋性——這本書的詳細內容是什麼?作者是如何寫出來的?

   1. 詮釋作者的關鍵字
   2. 從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
   3. 找出作者的論述,從內容中找出相關句子重新架構
   4. 確定作者已解決與未解決的問題(區分作者已知的未解決問題)

  第三階段:評論性——這本書的真實性與意義

  A.思維禮節

   1. 除非完成上述兩個階段,不要輕易批評
   2. 理性表達個人觀點
   3. 做出評價之前找到理論依據

  B.批評原則

   1. 證明作者知識不足
   2. 證明作者知識錯誤
   3. 證明作者邏輯不通
   4. 證明作者前後矛盾

   * 主題閱讀

  準備階段:確定研究範圍

   1. 針對研究主題,擬定一份試驗性書目(可參考圖書館目錄、專家建議、書中的書目索引)
   2. 瀏覽書目上所有的書,確定與主題相關的書目,就研究主題建立概念

  實施階段:閱讀所有上階段收集的書目

   1. 瀏覽第一階段被認定的與主題相關的書,找出最有關的章節
   2. 根據主題構建一套各書籍都通用的辭彙(所有書籍的作者都可用這套辭彙來進行闡釋)
   3. 建立主旨,按順序釐清這些書目希望共同解決的問題
   4. 界定主要及次要議題(確定上一步提出的問題是否存在相左的意見,即爭議性),將各個作者的不同意見分門別類
   5. 分析上述討論:把問題和議題(各問題不同的意見)按順序羅列,意見較為一致的議題放在爭議性較大的意見之前,各個議題之間的關係也應客觀界定


必須要祭出我的讀書筆記(如何閱讀一本書)才可以,我目前只達到了第三個階段,以後還會更新。

——————————————————————————————————————————
不想看提綱的同學可以聽聽冬吳相對論的這兩期節目,也是很不錯的。
如何閱讀一本書:冬吳相對論第204期:如何閱讀一本書 / 二十一世紀商業評論 / 21商評網
卓有成效的閱讀:冬吳相對論第205期:卓有成效的閱讀 / 二十一世紀商業評論 / 21商評網


其實很簡單,在閱讀中,不應把書當主人,被它驅使。

而應當在廣闊的書海中,主動揚帆,尋找寶藏


舉個例子,小方同學十分羨慕別人能遨遊在知識的海洋中,身居黃金屋、懷抱顏如玉,時而怒罵嬉笑、時而歲月靜好。

但偏偏自己只能讀些通俗小說,一遇上結構嚴謹、內功深厚的作者,分分鐘就敗下陣來。

在多方打聽之下,興沖沖買來一本專著,想像著自己日後學成了閱讀的無上心法,化為手中利刃,遇神殺神,遇佛殺佛,好不痛快。然而趁著雞血加持,撐過了幾個回合還是兩眼一閉、呼呼大睡去了。

書是好書,但不趁手的兵器,不如菜刀。


與其受人所制,不如主動出擊!


第一步(原理):充分利用自己想要了解某一問題的慾望,在閱讀中始終保持興趣。

讀書就像行舟,在書海中要先定方向,才好揚帆起航。而不是一味地隨波逐流,被一本書的框架所限,讀不透,出不來。(以下都以實用型書籍為主,其他如小說不在討論範圍之內)


第二步(方法論):對症下藥,雞湯給勺

1.篩選出幾本對研究主題最為重要的書,並且了解每本書的主旨、框架。

戀愛最怕挑錯人,學習最怕挑錯書,選對了書才能事半功倍。(快速透視一本書的方法無非看副標題,看再版次數,看目錄等方法,樓上各路英雄好漢都已經充分說明,這裡就不一一展開了,詳細內容也可以參考下文的思維導圖)

2.挑選出最為相關的章節。

一個大廚手藝再好,也總有燒出不合你口味菜的時候。一本書中不太可能所有的內容都與你的主題相關,你及你關心的主題才是重點。

3.建立自己的思維框架。

食物消化了才能轉化為能量,知識只有被你納入了自己的邏輯體系,才能轉化為技能,學以致用。


第三步(實踐):既然題主問的是「如何閱讀一本書」,那我們就以「閱讀技巧」這一主題為例。(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1.首先我們要快速對同類書籍做個對比。

通過對比發現,每本書既有特點,也有局限,這也是不能只讀一本書的原因之一。

2.挑選出最為相關的章節

  • 《如何閱讀一本書》最為重要的是它的架構與理念(即書中的閱讀規則),很適合抽離出來作為一個體系,通過其它的書來填充和豐富。大部分精華內容都集中在第一篇(即前五章)之中。

  •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更有價值的地方在於選書的方法與讀書的一些小技巧,十分實用。所以我們可以選擇【第一章 用筆記管理讀書生活;第二章 用購書清單指名購書;第五章 讓讀書體驗更充實的19個技巧】這三章作為重點。

  • 《越讀者》中由於作者用了大量的實例比喻來闡述理念,所以想要快速掌握核心內容可以只讀【Part 6 一些方法;Part 7 跨越七道階梯】這兩部分。

  • 《閱讀的狩獵》更出彩的地方在於主題閱讀的理念,更乾貨的部分都集中在【Part 4 狩獵的工具與方法】。

3.建立自己的思維框架(以我自己思維導圖為例,看不清楚可以先保存下來再放大)

其實方法都不會太過高深,但很少有人實踐,希望讀到這的你不會再這樣被動。我們應當拒絕書本的餵養,在浩瀚的書海與書林中,我們是獵手,是掌舵人,我們要主動出擊!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以上


我來告訴大家如何讀一本書:

- 小時候看三言二拍,最黃的事都在寺廟庵堂。求子的女菩薩多半老公腎虧,和尚代勞保證生個大胖小子,所以香火很旺。

- 還有巨屌少年練縮陽後冒充尼姑,方便跟女眷廝混。

- 郝大卿那段,日完尼姑日丫鬟,雙飛都有。古代雙飛還有個風雅的名字叫 聯床會。就這篇直接給我性啟蒙了。

- 啟蒙那麼早現在也沒見你多牛逼

- 結局都是yin亂者不得好死暴斃街頭什麼的。

- 赫大卿無可奈何,只得依他,做尼姑打扮,住在庵中,晝夜淫樂。空照、靜真已自不肯放空,又加添兩個女童:或時做聯床會,或時做亂點軍。那壁廂貪淫的肯行謙讓?這壁廂買好的敢惜精神?兩柄快斧不勾劈一塊枯柴,一個疲兵怎能當四員健將。燈將滅而復明,縱是強陽之火;漏已盡而猶滴,那有潤澤之時。任教鐵漢也消熔,這個殘生難過活。

- 一對四,還能不死!

- 那啥叫亂點軍?

- 估計是蒙著眼,杵到誰算誰。

- 應該是蒙著眼,杵到哪個洞算哪個洞吧。

- 這貨真是羨煞旁人。

- 皮包血肉骨包身,強作嬌妍誑惑人。千古英雄皆坐此,百年同是一坑塵。

- 我十歲上下看這種東西,太可怕了

- 我十歲上下正看紅樓夢學sy呢

- 我從小就受到亂搞者精盡人亡的正面教育。

- 幸虧我遇上的是紅樓夢這本好書。- 大卿接過,啜在口中,真箇好茶!有呂洞賓茶詩為證:玉蕊旗槍稱絕品,僧家造法極工夫。兔毛甌淺香雲白,蝦眼湯翻細浪休。斷送睡魔離幾席,增添清氣入肌膚。幽叢自落溪岩外,不肯移根入上都。好流氓的詩!

- 馮夢龍是誰,丫編過好幾卷的笑話書,骨子裡很不正經

- 小尼姑,在庵中,手拍著卓兒怨命。平空里吊下個俊俏官人,坐談有幾句話,聲口兒相應。你貪我不舍,一拍上就圓成。雖然是不結髮的夫妻,也難得他一個字兒叫做肯。 看了一會兒我覺得,醒世恆言也是好書。如果我十歲左右看得不是紅樓夢,而是醒世恆言,我也只會關注yin亂的部分,後邊的暴死什麼的根本不是關注重點嘛。

- 我錯就錯在把結局的警示當成重點了。現在想來,即使老馮本人,也是為了寫這些yin詞艷曲怕和諧,才杜撰的後面的因果報應。這狗日的!古代沒有護士、女警,制服控只能找尼姑。

- 對啊,金瓶梅也號稱是教人學好啊,其實不就是他寫到過癮得不行的時候,忽然有點居安思危,就趕緊寫放縱而死補充一點糊弄官方的正能量。不過估計馮夢龍笑笑生也都想不到會有你這樣的傻逼把重點放在看死上而不是看放縱上吧!其實我小時候還老看大千世界什麼的地攤刊物,哪個故事不是講放縱自己不得好死的?我就只記住放縱的方式方法的部分了,至於死的部分呢,反正每個故事都是死,也就無所謂怎麼死了。須臾間,小的跌倒在地,大的便扛起雙足,跨上身去,學男人行事,捧著親嘴。小的便喊。大的道:「孔兒也被人弄大了,還要叫喊!」我操,都要看濕了呢。你真是個傻逼!竟然從裡邊看yin盪沒有好下場,而不是看yin盪本身!

- 我從小就膽小怕事,覺得老師講的都是真理,暑假作業都是按時完成


=====結局======
-知縣見他說得有理,笑道:「話到講得好。只莫要心不應口。」遂令跪過一邊,喝叫皂隸將空照、靜真各責五十,東房女童各責三十,兩個香公各打二十,都打的皮開肉綻,鮮血淋漓。打罷,知縣舉筆定罪。靜真、空照設計恣淫,傷人性命,依律擬斬。東房二女童,減等,杖八十,官賣。兩個香公,知情不舉,俱問杖罪。非空庵藏奸之藪,拆毀入官。了緣師徒雖不知情,但隱匿奸黨,杖罪納贖。西房女童,判令歸俗。赫大卿自作之孽,已死勿論。屍棺著令家屬領歸埋葬。


閱讀是一門藝術,是每個讀書人都必修的一門功課。

同一本書,我可以很迅速的,很簡略的讀,我也可以很認真,很細緻的去讀。那麼這種把閱讀的層次區分出來的這種想法,是《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本書裡邊我覺得
最了不起的一個說法。它的好處就是它充滿了很多的細節,寫的非常清楚。這本書,我覺得是本大家想學閱讀方法不錯的一本工具書。——梁文道

目錄:
1讀書的兩種方法
1.1精力分配法
1.2系統讀書法
2讀書四步

3閱讀的四大核心問題
4閱讀的三個層次
4.1檢視閱讀
4.2分析閱讀
4.3主題閱讀(適用於論說類書籍)
5讀書理念總結
--------------------------------------------------------------------
正文:
1讀書的兩種方法

1.1精力分配法

70%的書,略讀,翻翻目錄挑重點讀。(做補充)

20%的書,通讀,抓中心,形成個體系架構。

7%的書,把書讀薄,再讀厚,做筆記。

3%的書,可以讀一輩子的書。

1.2系統讀書法

圍繞一個感興趣的主題,

挑選1、2本主讀(7%或20%類),

再挑選3、4本副讀(20%或70%類)

然後做思維圖,形成一個知識體系。

2讀書四步

●讀書前準備

明確自己閱讀動機,比如我為什麼要讀這本書,對這本書涉及的內容有我有哪些疑問,這本書占我總系統什麼地位,選擇合適的精力分配。

●通覽初翻一遍書

這本書我知道多少,不知道多少;每一章的重點問題和概要是什麼,哪些需要重點看,哪些不需要看。我要帶著什麼問題去看;這本書脈絡怎麼樣,作者的寫作思路和寫作結構是什麼樣。

●重點筆記(3塊法)

整理出書籍的脈絡思維圖;標明重點和自己需要的地方;體會和分析

●歸類

把這本書的信息放在總的知識結構中。

3閱讀的四大核心問題

中心思想及結構?主要觀點?有沒道理?跟我有啥關係?四大核心問題可用於任何書,不論是虛構或非虛構,不論是詩、歷史、科學或哲學。類型不同,稍加修改即可。如小說:

●講的什麼故事,用什麼方式講?

●由哪些小故事組成?

●故事好看嗎?

●感動?啟發?

4閱讀的三個層次

永遠帶著問題讀,隨著閱讀層次(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的遞進而依次鋪開。這三個層次是累積漸進的,前一層次包含在後一層次的閱讀里。依次遵守的每條規則都是一種試探:是否繼續?有必要投入更多時間、精力?閱讀隨時可以中止。

4.1檢視閱讀

檢視閱讀是在有限時間裡充分了解一本書的藝術,它分為兩步,一為系統略讀,二為粗淺閱讀。系統略讀目的是在短時間對一本書做出價值判斷:是否繼續?可算是按部就班地走馬觀花。

具體規則:

1.封面——仔細閱讀所有封面細節(含書衣):書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日期,字數,印數,推薦語,得到關於書的整體印象;

2.序(自序,他序,跋),內容提要;

3.目錄——細看,猜測作者如此安排內容的邏輯,由粗到細-篇、章、節,就像旅行出發前的地圖;

4.選讀——挑選感興趣的一、二章節閱讀,有摘要看摘要;

5.跳讀——隨意翻閱一、二章節,有摘要看摘要;

6.索引,發現關鍵詞;

7.書評:豆瓣五,四,二,一星各讀一篇;

8.決定:是否繼續?過程中,如判斷無閱讀價值,隨時中止。如果是小說,將4,5,6,7變為試讀,讀完1/10還無閱讀衝動,放棄。

永遠記得,許多書其實連略讀都不值得,許多人其實連應付都不值得。有些書可以淺嘗輒止,有些書可以生吞活剝,只有少數的書需要慢慢咀嚼與消化。

4.2分析閱讀

分析閱讀共13個規則,可分為四階段:結構;內容;評論;聯繫。

第一階段:結構——中心思想及結構?

分類——儘早知道要讀的書屬於哪一類,不同類書籍適用的規則會有調整;

概括——分別用一句話和百字文(必須在百字以內)概括書的主旨。

重編——根據自己的理解,重編大綱。

提問——找出作者要問的問題,或者說他寫本書是為了解決什麼問題。

第二階段:內容——對應四大核心問題之二:主要觀點有哪些?

關鍵詞——找出關鍵詞,透過它們與作者達成共識。

關鍵句——找出關鍵句,複述並舉例。

提煉——用一篇文章提煉出精華,用上關鍵句和作者的摘要

答題——找出作者的解答

第三階段:評論——有沒道理?

自問——在做出評論前,先確定自己明白作者在說什麼

評論——同意,說出理由,不同意,也好好說,不要強詞奪理、胡攪蠻纏

客觀?主觀?——區別有證據支持並且可證偽的知識和個人喜好的不同

批評角度——知識不足;知識錯誤;邏輯錯誤;分析不全面(可單獨也可結合使用,不互相排斥)

第四階段:聯繫——跟我有啥關係?

反思與分享——聯繫下實際,說給別人聽聽,聽聽別人說的。

4.3主題閱讀(適用於論說類書籍)

工作生活中,常需要短時間就某一主題進行集中學習、尋求突破,但是對領域知之甚少時開始主題閱讀,看不同作者的文字,似非而是,覺得有不少地方說得好像是同一個意思,無數的似曾相識,然後就暈了。

可以精選一本書做分析閱讀,搭建好框架,並對一些關鍵問題清楚定義,將不少規律、方法牢記於心,這樣才能發現不同作者用不同語句講述的相同道理,也才能彌補自己原有體系的不足,真正做到對照、刪減、添加對應分枝。

規則一:粗定書目——(1)平時根據興趣、推薦積累書目;(2)定義主題,盡量細化,朋友、專業人士推薦;

規則二:細定書目——根據書籍信息,進一步確認主題同時簡化書目,借閱或者購買。

規則三:尋找章節——對到手的紙質書再做系統略讀,找到和主題相關的章節。在主題閱讀中,我所關心的主題才是重點,而非我要讀的書,書為我用,非我為書役。

規則四:建詞庫——建立一組辭彙,將不同作者的敘述統一到這組辭彙下。如有必要,可下定義,如投資中的安全邊際,估值,競爭優勢,能力圈。這個規則也是在解決我在主題閱讀一開始提到的難題。

主題閱讀中,需要由我來建立共識,帶領作者與我達成共識,而不是我跟著他們走,如果我只是接受一位作者所提出來的辭彙,很快就會迷失。

規則五:釐清問題——想像我在寫篇論文,先擬大綱,說明我準備用什麼的順序,回答哪些問題來解決我的主題。

規則六:回答問題——從不同的書中提取有用內容充實到正文中。不過要記得,在論文寫作過程中,要不斷回頭參閱原文,以確定自己沒歪曲作者本意。

5讀書理念總結:

●帶問題和目的去讀,不迷失;做好脈絡整理;和作者的反饋(讀一章問自己,寫的對不對,對在哪裡,不對在哪裡,對自己的問題有沒有幫助,有沒有值得向作者學習的地方,有沒有自己以後要避免的錯誤);把書裡面的內容融入自己的知識感受體系中。

● 不要被細節嚇壞,90%的書知道個大概就好了,剩下10%的書,80%的內容也是知道大概就好了。知識爆炸社會,要像老鷹逮兔子,只取自己需要的知識,馬上飛走,不要貪多貪雜。知識不經過系統整理,就像沒有編製過的稻草,一衝就散了,白讀。記筆記時可以記錄章節、頁數,避免筆記太細,影響複習。

●盡量以自己為主線,全心投入,對於分析閱讀過的書,在窮盡自己的力量前,不藉助外力,實在不通處,先擱著,在實踐中或者一段時間後回過頭看,豁然開朗。也可藉助其他人的書評、分析,看看是否對自己有幫助。


遵循輸入 》 思考 》 整理 》 判斷 》 構思 》 輸出的原則

讀前:我需要解決什麼問題?然後找尋這一領域的書籍


開始閱讀:使用主題閱讀,用番茄工作法同時看多本這一領域的書,進行對比。

1、主題閱讀的準備階段:

(1)針對研究的主題,尋找一份試驗性的書目。
(2)瀏覽書目,確定哪些與主題相關,並就主題建立起清楚的概念。

2、閱讀第一階段收集到的書籍:

可參考《如何閱讀一本書》

讀完後:用思維導圖對這一領域進行總結,分析解決了你的問題沒然後寫出來或者說出來(很重要),最後進行實踐。


最聰明的人偏下最笨的功夫-獻給正在背書,默寫,聽寫和複述的你。genius
are those who repeat the most times.重要的不是你每天看了多少書,學習了多少個小時,而是你每天真正掌握了多少 ,能不能脫口而出,把它們化為自己的財富,並能在其它時候運用它們。

1. 書本身不會教你如何運用它,沒有象新產品那樣配使用說明書。你是紙上談兵的的趙括還是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岳飛,這取決於你能不能批判性思維能力-即活學活用。簡言之,熟讀深思子自知。

2. 好文章不厭百回讀。第一遍解決不認識的字詞,第二遍分析長難句,第三遍看寫作技巧,第n遍品味作者的寫作風格,寫作目的和褒貶態度,如皰丁解牛一樣去剖析這文章的精妙之處。從布局謀篇,從遣詞造句,從同義表達替換,從搭配銜接,即從各種角度去解讀――你就會常讀常新,功力在不斷提升。

3. 讀一本書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你如粉絲般崇拜大師的著作,高山仰止。若干年後,隨著你功力閱歷增長,你可以能平視作者的文章,常讀常新。也許要很多年後,你能帶著批判性的眼光來看這本書,甚至能找出某些錯誤或瑕疵。那麼恭喜你,你已經一覽眾山小了。

4. 讀書應包括輸入和輸出兩個過程,才能形成一個電路迴路。只讀書不思考和寫作輸出就如只吃不拉,這表明未消化吸收。讀書也可分為拆分和重組2個過程,先將內容從語言載體中提煉出來,再用自己的話重組複述出來。

5. when reading books, start from the easy to the difficult, and then from the redundant to the concise.我的譯文如下-讀書要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由淺入深。讀書更要博觀約取,從厚到薄,再從薄到厚。

6. 閱讀最高境界是一目十行和過目不忘。一目十行即抓大意,過目不忘指能複述出來。閱讀能力即解碼能力,指從語言載體上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有3個過程即預測-閱讀印證-反思。閱讀能力的培養應該從2個方面從手,一是對語言載體和寫作邏輯關係的熟練掌握程度,二是相關知識模塊的存儲和提取。

7. 好文章值得你背誦和複述,把它化為自己的財富和功力。真正的掌握一篇文章,要經過翻譯-背誦-默寫-複述-改寫等階段,只有當你能脫口而出和信手拈來時,你才真正消化吸收了,它才真正地變成了你的功力。檢驗標準是你能隨時隨地複述。

8. To read a novel is a difficult and complex art. you must be capable not only of great finesse of perception, but of great boldness of imagination.讀小說是一門艱難複雜的藝術。你不僅要有高明的洞察秋毫的本事,你還要敢於大膽的想像。我的譯文,讀小說是一門要動/費腦子的藝術,不象看電視劇。你不僅需要敏銳的洞察力,而且還需要有大膽的想像力。

9. 讀書得間和不求甚解是兩種讀書方法,但又是矛盾的統一體。讀書得間就是要去領悟書的言外之意。不求甚解就是了解個大概即可。我個人理解是精讀和泛讀的關係,或博大和精深的關係。不同的讀書方法會造就不同的人才。不求甚解者能宏觀把握全局,有判斷決策力。讀書有間者可成就學術人才。不管哪種讀書方法,只要能把書本上的東東吸收並內化為自己的功力,都是好方法。讀書得間和不求甚解就如華山派的劍宗和氣宗之爭,但條條大道通羅馬,殊途同歸。

以下是對自己專欄的介紹,感興趣的知友可以來看看。呵呵,您值得期待。


目前中國的英語學習方法多如牛毛且有眾多的門派之爭,但實際效果其實並不理想。重溫大師林語堂的經驗之談,對指導我們的英語學習很有好處。為什麼中國人學習英語這麼辛苦且效果極差?也許就是教與學不得法。

何時中國才能再出幾個林語堂?

林語堂名篇《英文學習法》


林語堂大師的啟示:我們怎樣學英文? - 令狐沖學英語的煩惱 - 知乎專欄
http://zhuanlan.zhihu.com/Englishlearning/20556861
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richard zou
來源:知乎


-----------------------------------------------

最近讀了兩遍如何閱讀一本書》,豆瓣地址:如何閱讀一本書 (豆瓣)

下面是自己記得一些書中筆記以及可能一些自己的見解。(*^__^*)

喜歡的順便點個讚唄~~ 感謝。

-------------正文開始,有點長哈---------------------

第一章 閱讀的活力與藝術

  1. 這本書是為那些想把讀書的主要目的當作是當做增進理解能力的人而寫。
  2. 現代的人有一種感覺,讀書這件事好像已經不再像以往那樣必要了。電視,特別是網路,取代了以往書本所提供的部分功能,就像照片取代了圖畫或藝術設計的部分功能一樣。我們不得不承認,電視有部分的功能的確很驚人,譬如對新聞事件的影像處理,就有極大的影響力。收音機最大的特點在於當我們手邊正在做某件事的時候,仍然能提供我們資訊,能為我們節省了不少的時間。但在這中間還是有一個嚴肅的議題:到底這些新時代的傳播媒體是否真能增進我們對自己世界的了解。 或許我們對這個世界的了解比以前的人多了,在某種範圍內,知識也成了理解的先決條件。這些都是好事。但是,「知識」是否那麼必然是「理解」的先決條件,可能和一般人的一位有相當差距。我們為了「理解」一件事,並不需要「知道」和這件事相關的所有事情。太多的資訊如同太少的資訊一樣,都是一種對理解力的阻礙。換句話說,現代的媒體正以壓倒性的泛濫資訊阻礙了我們的理解力。
  3. 雖然嚴格說來,不可能有完全被動閱讀這回事,但還是有許多人認為,比起充滿主動的寫跟說,讀與聽完全是被動的事。寫作者及演說者起碼必須要花一點力氣,聽眾或讀者卻什麼也不必做。聽眾或讀者被當作是一種溝通接收器,「接受」對方很賣力地在「給予」、「發送」的訊息。這種假設的謬誤,在認為這種「接收」類同於被打了一拳,或得到一項遺產,或法院的判決。其實完全相反,聽眾或讀者的「接收」,應該像是棒球賽中的捕手才對。 捕手在接球時所發揮的主動是跟投手或打擊手一樣的。投手或打擊手是負責「發送」的工作,他的行動概念就在讓球動起來這件事上。捕手或外野手的責任是「接收」,他的行動就是要讓球停下來。兩者都是一種活動,只是方式有點不同。如果說有什麼是被動的,就是那隻球了。球是毫無感覺的,可以被投手投出去,也可以被捕手接住,完全看打球的人如何玩法。作者與讀者之間的關係也很類似。寫作與閱讀的東西就像那隻球一樣,是被主動、有活力的雙方所共有的,是由一方開始,另一方終結的。
  4. 主動的閱讀包含哪些條件?在這本書中我們會反覆談到這個問題。此刻我們只能說:拿同樣的書給不同的人閱讀,一個人卻讀得比另一個人好這件事,首先在於這人的閱讀更主動,其次,在於他在閱讀中的每一種活動都參與了更多的技巧。這兩件事是息息相關的。閱讀是一個複雜的活動,就跟寫作一樣,包含了大量不同的活動。要達成良好的閱讀,這些活動都是不可或缺的。一個人越能運作這些活動,閱讀的效果就越好。
  5. 這是書,那是你的頭腦。你在閱讀一頁頁的時候,對作者想要說的話不是很了解,就是不了解。
    果很了解,你就獲得了資訊(但你的理解不一定增強)
    。如果這本書從頭到尾都是你明白的,那麼這個作
    者跟你就是兩個頭腦卻在同一個模子里鑄造出來。這本書中的訊息只是將你還沒讀這本書之前,你們便
    共同了解的東西傳達出來而已。
    讓我們來談談第二種情況。你並不完全了解這本書。讓我們假設—不幸的是並非經常如此—你對這
    本書的了解程度,剛好讓你明白其實你並不了解這本書。你知道這本書要說的東西超過你所了解的,因
    此認為這本書包含了某些能增進你理解的東西。
    那你該怎麼辦?你可以把書拿給某個人,你認為他讀得比你好的人,請他替你解釋看不懂的地方。
    (「他」可能代表一個人,或是另一本書—導讀的書或教科書。)或是你會決定,不值得為任何超越你頭。腦理解範圍之外的書傷腦筋,你理解得已經夠多了。不管是上述哪一種狀況,你都不是本書所說的真正
    地在閱讀。
    只有一種方式是真正地在閱讀。沒有任何外力的幫助,你就是要讀這本書。你什麼都沒有,只憑著
    內心的力量,玩味著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從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地理解為止。這樣的一
    種提升,是在閱讀時的一種腦力活動,也是更高的閱讀技巧。這種閱讀就是讓一本書向你既有的理解力
    做挑戰。
    這樣我們就可以粗略地為所謂的閱讀藝術下個定義:這是一個憑藉著頭腦運作,除了玩味讀物中的
    一些字句之外,不假任何外助,以一己之力來提升自我的過程。你的頭腦會從粗淺的了解推進到深人的
    理解。而會產生這種結果的運作技巧,就是由許多不同活動所組合成的閱讀的藝術。
  6. 我們必須
    要考慮到兩種閱讀的目的。因為一種是讀得懂的東西,另一種是必須要讀的東西,二者之間的界限通常
    是很模糊的。在我們可以讓這兩種閱讀目的區分開來的範圍內,我們可以將「閱讀」這個詞,區分成兩
    種不同的意義。
    第一種意義是我們自己在閱讀報紙、雜誌,或其他的東西時,憑我們的閱讀技巧與聰明才智,一下
    子便能融會貫通了。這樣的讀物能增加我們『的資訊,卻不能增進我們的理解力,因為在開始閱讀之前,
    我們的理解力就已經與他們完全相當了。
    否則,我們一路讀下來早就應該被困住或嚇住了—這是說如果
    我們夠誠實、夠敏感的話。
    第二種意義是一個人試著讀某樣他一開始並不怎麼了解的東西。這個東西的水平就是比閱讀的人高
    上一截。這個作者想要表達的東西,能增進閱讀者的理解力。這種雙方水準不齊之下的溝通,肯定是會
    發生的,否則,無論是透過演講或書本,誰都永遠不可能從別人身上學習到東西了。這裡的「學習」指
    的是理解更多的事情,而不是記住更多的資訊—和你已經知道的資訊在同一水平的資訊。
  7. 在什麼樣的狀況下,我們會為了增進理解而閱讀?有兩種狀況:第一是一開始時不相等的理解程度。
    在對一本書的理解力上,作者一定要比讀者來得「高桿」,寫書時一定要用可讀的形式來傳達他有而讀者
    所無的洞見。其次,閱讀的人一定要把不相等的理解力克服到一定程度之內,雖然不能說全盤了解,但
    總是要達到與作者相當的程度。一旦達到相同的理解程度,就完成了清楚的溝通。
    簡單來說,我們只能從比我們「更高桿」的人身上學習。我們一定要知道他們是誰,如何跟他們學
    習。有這種想法的人,就是能認知閱讀藝術的人,就是我們這本書主要關心的對象。而任何一個可以閱
    讀的人,都有能力用這樣的方式來閱讀。只要我們努力運用這樣的技巧在有益的讀物上,每個人都能讀
    得更好,學得更多,毫無例外。
  8. 事實上,任何一本書能增進理解或增加資訊時,也就同時有了消遣的效果。就像一本能夠增進我們
    理解力的書,也可以純粹只讀其中所包含的資訊一樣。(這個情況並不是倒過來也成立:並不是每一種拿
    來消遣的書,都能當作增進我們的理解力來讀。)我們也絕不是在鼓勵你絕不要閱讀任何消遣的書。重點
    在於,如果你想要讀一本有助於增進理解力的好書,那我們是可以幫得上忙的。因此,如果增進理解力
    是你的目標,我們的主題就是閱讀好書的藝術。
  9. 蒙田說:「初學者的無知在於未學,而學者的無知在於學後。」第一種的無知是連字母都沒學過,當
    然無法閱讀。第二種的無知卻是讀錯了許多書。英國詩人亞歷山大·蒲伯(AlexanderPope)稱這種人是書呆
    子,無知的閱讀者。總有一些書獃子讀得太廣,卻讀不通。希臘人給這種集閱讀與愚蠢於一身的人一種
    特別稱呼,這也可運用在任何年紀、好讀書卻讀不懂的人身上。他們就叫「半瓶醋"(Sophomores)。
  10. 在教育史上,人們總是將經由指導的學習,與自我發現的學習區別出來。一個人用言語或文字教導
    另一個人時,就是一種被引導的學習。當然,沒有人教導,我們也可以學習。否則,如果每一位老師都
    必須要人教導過,才能去教導別人,就不會有求知的開始了。因此,自我發現的學習是必要的—這是經
    由研究、調查或在無人指導的狀況下,自己深思熟慮的一種學習過程。
    自我發現的學習方式就是沒有老師指導的方式,而被引導的學習就是要旁人的幫助。不論是哪一種
    方式,只有真正學習到的人才是主動的學習者。因此,如果說自我發現的學習是主動的,指導性的學習
    是被動的,很可能會造成謬誤。其實,任何學習都不該沒有活力,就像任何閱讀都不該死氣沉沉。
  11. 那麼思考呢?如果「思考」是指運用我們的頭腦去增加知識或理解力,如果說自我發現型的學習與
    指導型的學習是增加知識的惟二法門時,那麼思考一定是在這兩種學習當中都會出現的東西。在閱讀與
    傾聽時我們必須要思考,就像我們在研究時一定要思考
    。當然,這些思考的方式都不相同—就像兩種學
    習方式之不同。
  12. 但特彆強調閱讀的重要性,而
    將傾聽當作第二順位的考量,有很充分的理由。因為傾聽是從一位出現在你眼前的老師學習—一位活生
    生的老師—而閱讀卻是跟一位缺席的老師學習。

    如果你問一位活生生的老師一個問題,他可能會回答你。如果你還是不懂他說的話,你可以再問他
    問題,省下自己思考的時間。然而,如果你問一本書一個問題,你就必須自己回答這個問題。在這樣的
    情況下,這本書就跟自然或世界一樣。當你提出間題時,只有等你自己作了思考與分析之後,才會在書
    本上找到答案。
  13. 在學校的學生通常會跟著老師或指導者閱讀比較困難的書籍。但對我們這些已經不在學校的人來說,
    當我們試著要讀一本既非主修也非選修的書籍時,也就是我們的成人教育要完全依賴書籍本身的時候,
    我們就不能再有老師的幫助了。因此,如果我們打算繼續學習與發現,我們就要懂得如何讓書本來教導
    我們。事實上,這就是本書最主要的目的。

第二章 閱讀的層次

  1. 指導型與自我發現型學習(或
    輔助型與非輔助型自我發現學習)之間的區別之所以重要,因為我們大多數人在閱讀時,都經常是沒有
    人在旁邊幫助的。閱讀,就像是非輔助型的自我發現學習,是跟著一位缺席的老師在學習。只有當我們
    知道如何去讀時,我們才可能真正讀懂。
  2. 一共有四種層次的閱讀。我們稱之為層次,而不稱為種類的原因是,嚴格來說,種類是樣樣都不相
    同的,而層次卻是再高的層次也包含了較低層次的特性。也就是說,閱讀的層次是漸進的。第一層次的
    閱讀並沒有在第二層次的閱讀中消失,第二層又包含在第三層中,第三層又在第四層中。事實上,第四
    層是最高的閱讀層次,包括了所有的閱讀層次,也超過了所有的層次。
  3. 第一層次的閱讀,我們稱之為基礎閱讀(elementaryreading)。也可以用其他的名稱,如初級閱讀、基
    本閱讀或初步閱讀。不管是哪一種名稱,都指出一個人只要熟練這個層次的閱讀,就擺脫了文盲的狀態
    至少已經開始認字了。在熟練這個層次的過程中,一個人可以學習到閱讀的基本藝術,接受基礎的閱讀
    訓練,獲得初步的閱讀技巧。我們之所以喜歡「基礎閱讀」這個名稱,是因為這個閱讀層次的學習通常
    是在小學時完成的。
  4. 但是,不論
    我們身為讀者有多精通這樣的閱讀技巧,我們在閱讀的時候還是一直會碰上這個層次的閱讀問題。譬如,
    我們打開一本書想讀的時候,書中寫的卻是我們不太熟悉的外國文字,這樣的問題就發生了。這時我們
    要做的第一步努力就是去弄清楚這些字。只有當我們完全明白每個字的意思之後,我們才能試著去了解,
    努力去體會這些字到底要說的是什麼。
  5. 第二個層次的閱讀我們稱之為檢視閱讀(inspectionalreading)。特點在強調時間。在這個閱讀層次,
    生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一項閱讀的功課
    。譬如他可能要用十五分鐘讀完一本書,或是同樣時間內念
    完兩倍厚的書。
  6. 如果第一層次的閱讀所問的問題是:「這個句子在說什麼?」那麼在這個層次要問的典型問題就是:
    「這本書在談什麼?」這是個表象的問題。還有些類似的問題是:「這本書的架構如何?」或是:「這本
    書包含哪些部分?
  7. 我們想要強調的是,大多
    數人,即使是許多優秀的閱讀者,都忽略了檢視閱讀的價值。他們打開一本書,從第一頁開始讀起,孜
    孜不倦,甚至連目錄都不看一眼。因此,他們在只需要粗淺翻閱一本書的時候,卻拿出了仔細閱讀、理
    解一本書的時間。這就加重了閱讀的困難。
  8. 第三種層次的閱讀,我們稱之為分析閱讀(analyticalreading)。比起前面所說的兩種閱讀,這要更複雜,
    更系統化。隨內文難讀的程度有所不同,讀者在使用這種閱讀法的時候,多少會相當吃力。
    分析閱讀就是全盤的閱讀、完整的閱讀,或是說優質的閱讀—你能做到的最好的閱讀方式。如果說
    檢視閱讀是在有限的時間內,最好也最完整的閱讀,那麼分析閱讀就是在無限的時間裡,最好也最完整
    的閱讀。
  9. 弗蘭西斯·培根曾經說過:「有些書可以淺嘗即止,
    有些書是要生吞活剝,只有少數的書是要咀嚼與消化的。」分析閱讀就是要咀嚼與消化一本書。
  10. 分析閱讀
    就是特別在追尋理解的。相對的,除非你有相當程度的分析閱讀的技巧,否則你也很難從對一本書不甚
    了解,進步到多一點的理解。
  11. 第四種,也是最高層次的閱讀,我們稱之為主題閱讀(syntopicalreading)。這是所有閱讀中最複雜也最
    系統化的閱讀。對閱讀者來說,要求也非常多,就算他所閱讀的是一本很簡單、很容易懂的書也一樣。

第三章 閱讀的第一個層次:基礎閱讀

  1. 事實上,懂得發現一些符號的意義,是人類所表現出的最驚人的聰明技巧,而大多數人在七歲以前
    就已經表現出來這樣的智能了。
  2. 輔助型與非輔助型自我發現閱讀的區別,在這裡就有了關聯。一般來說,基礎閱讀的四個階段都有
    一位老師在旁指導。當然,每個孩子的能力並不相同,有些人需要比別人多一點的幫助。不過,在基礎
    教育的幾年當中,通常都會有一位老師出現在課堂,回答問題,消除在這個階段會出現的難題。只有當
    一個孩子精通了基礎閱讀的四個階段,才是他準備好往更高層次的閱讀邁進的時候。只有當他能自己閱
    讀時,才能夠自己開始學習。也只有這樣,他才能變成一個真正優秀的閱讀者。

第四章 閱讀的第二個層次:檢視閱讀

  1. 那麼,檢視閱讀中究竟包含了些什麼?你要怎樣才能培養檢視閱讀的能力呢?
    首先要理解的是,檢視閱讀一共有兩種。本來這是一體兩面的事,但是對一個剛起步的閱讀者來說,
    最好是將兩者區別為不同的步驟與活動。有經驗的閱讀者已經學會同時運用兩種步驟,不過此刻,我們
    還是將二者完全區分開來。
  2. 讓我們再假設在這情況中還有兩個相當常見的因素。第一,你並不知道自己想不想讀這本書。你也
    不知道這本書是否值得做分析閱讀。但你覺得,或只要你能挖掘出來,書中的資訊及觀點就起碼會對你
    有用處。
    其次,讓我們假設—常會有這樣的狀況—你想要發掘所有的東西,但時間卻很有限。
  3. 略讀的習慣應該用不著花太多時間。下面是要如何去做的一些建議:
    (1)先看書名頁,然後如果有序就先看序。
    要很快地看過去。特別注意副標題,或其他的相關說明或
    宗旨,或是作者寫作本書的特殊角度。在完成這個步驟之前,你對這本書的主題已經有概念了。如果你
    願意,你會暫停一下,在你腦海中將這本書歸類為某個特定的類型。而在那個類型中,已經包含了哪些
    書。
    (2)研究目錄頁,對這本書的基本架構做概括性的理解。
    這就像是在出發旅行之前,要先看一下地圖
    一樣。很驚訝的是,除非是真的要用到那本書了,許多人連目錄頁是看都不看一眼的。事實上,許多作
    者花了很多時間來創作目錄頁,想到這些努力往往都浪費了,不免讓人傷心。(3)如果書中附有索引,也要檢閱一下—大多數論說類的書籍都會有索引。快速評估一下這本書涵蓋
    了哪些議題的範圍,以及所提到的書籍種類與作者等等。如果你發現列舉出來的哪一條辭彙很重要,至
    少要看一下引用到這個詞目的某幾頁內文。(我們會在第二部談到辭彙的重要問題。暫時你必須先依靠自
    己的常識,根據前面所提的第一及第二步驟,判別出一本書里你認為重要的辭彙。)你所閱讀的段落很可
    能就是個要點—這本書的關鍵點—或是關係到作者意圖與態度的新方法。(4)如果那是本包著書衣的新書,不妨讀一下出版者的介紹。許多人對廣告文案的印象無非是些吹牛
    誇張的文字。但這往往失之偏頗,尤其是一些論說性的作品更是如此,大致來說,許多書的宣傳文案都
    是作者在出版公司企宣部門的協助下親自寫就的。這些作者儘力將書中的主旨正確地摘要出來,已經不
    是稀奇的事了。這些努力不應該被忽視。當然,如果宣傳文案什麼重點也沒寫到,只是在瞎吹牛,你也
    可以很容易看穿。不過,這也有助於你對這本書多一點了解,或許這本書根本沒什麼重要的東西可談—
    而這也正是他們宣傳文案一無可取的原因。(5)從你對一本書的目錄很概略,甚至有點模糊的印象當中,開始挑幾個看來跟主題息息相關的篇章
    來看。
    如果這些篇章在開頭或結尾有摘要說明(很多會有),就要仔細地閱讀這些說明。
    (6)最後一步,把書打開來,東翻翻西翻翻,念個一兩段.有時候連續讀幾頁,但不要太多。
    就用這
    樣的方法把全書翻過一遍,隨時尋找主要論點的訊號,留意主題的基本脈動。最重要的是,不要忽略最
    後的兩三頁。就算最後有後記,一本書最後結尾的兩三頁也還是不可忽視的。很少有作者能拒絕這樣的
    誘惑,而不在結尾幾頁將自己認為既新又重要的觀點重新整理一遍的。雖然有時候作者自己的看法不一
    定正確,但你不應該錯過這個部分。
  4. 附帶一提的是,這是一種非常主動的閱讀。一個人如果不夠靈活,不能夠集中精神來閱讀,就沒法
    進行檢視閱讀。有多少次你在看一本好書的時候,翻了好幾頁,腦海卻陷入了白日夢的狀態中,等清醒
    過來,竟完全不明白自己剛看的那幾頁在說些什麼?如果你跟隨著我們提議的步驟來做,就絕不會發生
    這樣的事—因為你始終有一個可以依循作者思路的系統了。
    你可以把自己想成是一個偵探,在找尋一本書的主題或思想的線索。隨時保持敏感,就很容易讓一
    切狀況清楚。留意我們所提出的建議,會幫助你保持這樣的態度。你會很驚訝地發現自己節省了更多時間,高興自己掌握了更多重點,然後輕鬆地發現原來閱讀是比想像中還更要簡單的一件事。
  5. 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對一本難讀的書抱著高度的期望,以為它能啟發我們,結果卻只是在
    徒勞無益地掙扎而已。很自然的,我們會下個結論:一開始想讀這本書就是個錯誤。但這並不是錯誤,
    而只是打從開始就對閱讀一本難讀的書期望過高。只要找到對的方向,不論是多難讀的書,只要原來就
    是想寫給大眾讀者看的,那就不該有望之卻步的理由。
    什麼叫對的方向?答案是一個很重要又有幫助的閱讀規則,但卻經常被忽略。這個規則很簡單:頭
    一次面對一本難讀的書的時候,從頭到尾先讀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來查詢或思索。
  6. 在讀第二遍
    的時候,你對那個地方的了解可能會多一些,但是在那之前,你必須至少將這本書先從頭到尾讀一遍才
    行。
    你從頭到尾讀了一遍之後的了解—就算只有 50%或更少—能幫助你在後來重讀第一次略過的部分
    時,增進理解。就算你不重讀,對一本難度很高的書了解了一半,也比什麼都不了解來得要好些—如果
    你讓自己在一碰上困難的地方就停住,最後就可能對這本書真的一無所知了。
  7. 我們大多數人所受的教育,都說是要去注意那些我們不懂的地方。我們被教導說,碰到生字,就去
    查字典。我們被教導說,讀到一些不明白的隱喻或論說,就去查百科全書或其他相關資料。我們被教導
    ,要去查註腳、學者的注釋或其他的二手資料以獲得幫助。但是如果時候不到就做這些事,卻只會妨
    礙我們的閱讀,而非幫助。
  8. 一個很好的速讀課程應該要教你不同的閱讀速度,而不是一味求快,而忽略了你目前能掌握的程度。
    該是依照讀物的性質與複雜程度,而讓你用不同的速度來閱讀。
  9. 所謂閱讀速度,理想上來說,不只是要能讀得快,還要能用不同的速度來閱讀—要知道什麼時候用
    什麼樣的速度是恰當的。檢視閱讀是一種訓練有素的快速閱讀,但這不只是因為你讀的速度快—雖然你
    真的讀得很快—而是因為在檢視閱讀時,你只讀書中的一小部分,而且是用不同的方式來讀,不一樣的
    目標來讀。分析閱讀通常比檢視閱讀來得慢一些,但就算你拿到一本書要做分析閱讀,也不該用同樣的
    速度讀完全書。每一本書,不論是多麼難讀的書,在無關緊要的間隙部分就可以讀快一點。而一本好書,
    總會包含一些比較困難,應該慢慢閱讀的內容。
  10. 要矯正眼睛逗留於一點的工具有很多種,有些很複雜又很昂貴。無論如何,任何複雜的工具其實都
    比不上你的一雙手來得有用,你可以利用雙手訓練自己的眼睛,跟著章節段落移動得越來越快。你可以
    自己做這樣的訓練:將大拇指與食指、中指合併在一起,用這個「指針」順著一行一行的字移動下去,
    速度要比你眼睛感覺的還要快一點。強迫自己的眼睛跟著手部的動作移動。一旦你的眼睛能跟著手移動
    時,你就能讀到那些字句了。繼續練習下去,繼續增快手的動作,等到你發覺以前,你的速度已經可以
    比以前快兩三倍了。
  11. 但是專心並不一定等於理解力—如果大家對「理解力」並沒有誤解的話。理解力,是比回答書本內
    容一些簡單問題還要多一點的東西。那種有限的理解力,不過是小學生回答「這是在說什麼?""之類問題
    的程度而已。一個讀者要能夠正確地回答許多更進一步的問題,才表示有更高一層的理解力,而這是速
    讀課程所不要求的東西,也幾乎沒有人指導要如何回答這類的問題。
  12. 沒有經過分析閱讀,你就沒法理解一本書
    正如我們前面所言,分析閱讀,是想要理解(或了解)一本書的基本要件。
  13. 以下簡短的幾句話是本章的摘要。閱讀的速度並非只有單一的一種,重點在如何讀出不同的速度感,
    知道在閱讀某種讀物時該用什麼樣的速度
    。超快的速讀法是引人懷疑的一種成就,那只是表現你在閱讀
    一種根本不值得讀的讀物。更好的秘方是:在閱讀一本書的時候,慢不該慢到不值得,快不該快到有損
    於滿足與理解。不論怎麼說,閱讀的速度,不論是快還是慢,只不過是閱讀問題一個微小的部分而已。略讀或粗讀一本書總是個好主意。尤其當你並不清楚手邊的一本書是否值得細心閱讀時(經常發生
    這種情況),必須先略讀一下。略讀過後,你就會很清楚了。一般來說,就算你想要仔細閱讀的書也要先
    略讀一下,從基本架構上先找到一些想法。
    最後,在第一次閱讀一本難讀的書時,不要企圖了解每一個字句。這是最最重要的一個規則。
    這也
    是檢視閱讀的基本概念。不要害怕,或是擔憂自己似乎讀得很膚淺。就算是最難讀的書也快快地讀一遍。
    當你再讀第二次時,你就已經準備好要讀這本書了。

第五章 如何做一個自我要求的讀者

  1. 在閱讀的時候想要保持清醒,或昏昏入睡,主要看你的閱讀目標是什麼。如果你的閱讀目標是獲得
    利益—不論是心靈或精神上的成長—你就得保持清醒。這也意味著在閱讀時要儘可能地保持主動,同時
    還要做一番努力—而這番努力是會有回饋的。
    好的書,小說或非小說,都值得這樣用心閱讀。把一本好書當作是鎮靜劑,完全是極度浪費。不論
    睡著,還是花了好幾小時的時間想要從書中獲得利益—主要想要理解這本書—最後卻一路胡思亂想,都
    絕對無法達成你原來的目標。
  2. 本書已經數度討論過主動的閱讀。我們說過,主動閱讀是比較好的閱讀,我們也強調過檢視閱讀永
    遠是充滿主動的。那是需要努力,而非毫不費力的閱讀。但是我們還沒有將主動閱讀的核心作個簡要的
    說明,那就是:你在閱讀時要提出問題來—在閱讀的過程中,你自己必須嘗試去回答的問題。
    有問題嗎?沒有。只要是超越基礎閱讀的閱讀層次,閱讀的藝術就是要以適當的順序提出適當的問
    題。關於一本書,你一定要提出四個主要的問題。
    (1)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麼?
    你一定要想辦法找出這本書的主題,作者如何依次發展這個
    主題,如何逐步從核心主題分解出從屬的關鍵議題來。
    (2)作者細部說了什麼,怎麼說的?
    你一定要想辦法找出主要的想法、聲明與論點。這些組合成作者
    想要傳達的特殊訊息。
    (3)這本書說得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除非你能回答前兩個問題,否則你沒法
    回答這個問題。在你判斷這本書是否有道理之前,你必須先了解整本書在說些什麼才行。然而,等你了
    解了一本書,如果你又讀得很認真的話,你會覺得有責任為這本書做個自己的判斷。光是知道作者的想
    法是不夠的。
    (4)這本書跟你有什麼關係?如果這本書給了你一些資訊,你一定要問問這些資訊有什麼意義。為什
    么這位作者會認為知道這件事很重要?你真的有必要去了解嗎?如果這本書不只提供了資訊,還啟發了
    你,就更有必要找出其他相關的、更深的含意或建議,以獲得更多的啟示。

---------------今天先整理到這裡,後面再慢慢,估計需要兩個晚上的時間--------------------------------------------------------------------------------------------------------------

喜歡的順便點個讚唄~~


後面的會繼續更新。


  1. 在書里進行批註,寫下自己的心得感悟;
  2. 用不同的顏色的筆記標註書中對我來說不同的"信息層次",例如在我的「四色筆閱讀法」中, 藍色代表思考,黑色代表理性,綠色代表"新鮮",紅色代表強調,舉例:如藍色做批註,和一般要點標註,黑色做結論性要點標註,綠色標註對於我來說有啟發、有收穫、有創意的信息,紅色標註自己要注意或強調的信息,並且在閱讀的過程中並輔以不同的符號,以做標識,對於重點內容進行摺疊,提醒自己觀看;
  3. 將批註總結,形成讀書筆記;
  4. 對於在閱讀中獲得的一些靈感或需要自己馬上要去實踐的內容,記在書本最後,然後整理並實踐;
  5. 在閱讀中標上自己的閱讀開始和結束日期以掌控自己讀書的日期和時間,讀一次記一次;
  6. 多用"碎片化"的時間進行閱讀,如地鐵上、排隊中等;
  7. 隨身攜帶書、紙和筆,走到哪裡讀哪裡;
  8. 利用思維導圖、讀書筆記等方式提升自己的"消化能力";
  9. 對於書中的內容要時刻想著"我"如何使用,對自己有什麼啟發,而且是不單純的記憶或理解,這樣才能"內化"成自己的東西(思考、實踐、總結),理論要結合實際,閱讀更要結合實踐;
  10. 學會使用印象筆記、相機等方式,提升"拆書"的效率,我在此指的「拆書」指「消化/內化";
  11. 學會利用豆瓣、微博、搜索引擎等工具,以掌握一本書中更多的信息;

最近要寫讀書方法方面的系列文章,對自己的讀書心得做一個階段性的總結,更多交流歡迎關注,個人微博:@北方鬍子 微信公眾平台:北方鬍子 微信號:ibeifanghuzi


我在我的「我幫你讀」專欄上有一篇精讀「如何閱讀一本書」的文章,包括重點、感想、筆記和摘錄,可以去看看。我幫你讀:「如何閱讀一本書」 - 我幫你讀 - 知乎專欄

內容摘錄如下。如果想看排版好的版本,讀起來舒服些,還請點開我的專欄去讀。

(本文為筆者原創,非商業用途轉載請在最顯眼處署名作者並給出鏈接,商業用途請聯繫筆者)


無論是在知乎,還是在豆瓣,只要稍微搜一搜和「閱讀」相關的關鍵詞,那「如何閱讀一本書」自會如影隨形地出現。對閱讀感興趣的各位如果還沒有讀過,也應該有道聽途說這本被譽為「讀書人的聖經」的著作。


我花了整整兩天時間讀完以後,發現本書雖然條理清晰,不過有不少部分過於冗長,文字平鋪直敘,如果不是對閱讀有很深感觸和愛好的人,難免會有地方不感興趣、讀不下去。我搜了搜,覺得網上的大多數書評以摘錄和綱要為主,但是讀了這些摘錄和綱要,也並不會很好地增進對這本書的理解,最多不過知道了這本書大概在講什麼,甚至都很難引起人們繼續去讀原作的興趣。所以我起了心思下功夫寫下這一篇文章。

如果是第一次來讀「我幫你讀」系列文章,那麼可以去看看「我幫你讀」系列目錄及序言。在本系列的下一篇中,我將會用馮友蘭的著作,為大家梳理出中國哲學的歷史脈絡,請感興趣的人來讀一讀:我幫你讀:「中國哲學簡史」。

另外,我在「我幫你讀」系列目錄及序言中也有提到,如果有哪部書籍讓你覺得會值得我來寫一篇如此文字的,請根據該鏈接中的規則推薦出來,我不會遺漏,所有提出的書目都會去認真考慮,望圖能夠海納百川。

本文寫下來,一個是給我自己做參考和複習之用,更重要的是,如果有一些沒有時間、精力或耐心通讀全文的人,想要更加詳細地了解本文的重點,結構和有趣之處,我希望本文能夠篩選出本書的冗餘和過時的部分,達到這樣的一種效果:如果你沒有時間讀完原作,在讀完了本文之後,你只需要去讀「如何閱讀一本書」的某些特定的你感興趣的章節去繼續深入,就能對閱讀你感興趣書籍的技巧達到相當程度的把握。


與其說這本書是一部實用性著作,不如說是一部規範性質的工具書。這部書花了很多的篇幅在很多我們應該早已經掌握的技巧上,作者的本意應該是想寫出一部可操作的讀書規範來,而不是想只是告訴讀者們該如何進行有效的閱讀。這對一般讀者而言,讓本文的實際可讀性變得只有更差,因為不是所有人都對所有閱讀方式的所有部分感興趣。文中還有相當的篇幅為不同類型的書來分門別類地指導,讀者們如果對某一個類型的書感興趣,可以單獨去查閱書中的相關章節,所以本書多少也有工具書的功能在內。


大家請記住,「如何閱讀一本書」成書於1940年,大幅再版於1972年,本書的作者們:莫提勒·J·艾德勒和查爾斯·范多倫是不可能預見到至少40餘年後我們的現代閱讀方式和素質的。本文缺乏了一些對現代人們很有用的閱讀技巧,比如說最明顯的:閱讀非紙質著作的技巧。請大家在學習本書教導的方法的過程中,不忘隨機應變,以找尋到最適合自己的,最符合現代閱讀習慣和需求的閱讀方式。


最後,如果本文有幫助到你,請盡情分享給你的朋友家人,如果可以的話,也請打賞支持!


本書重點

(這個部分是總結概括性部分,是我認為本文中讀者們最應該學到的部分,還是一個簡單的文理框架。篇幅限制,自然不能大書特書,只能就其主幹。對某一方面感興趣想要了解更多的人,可以先去查看我下面的閱讀筆記,還不滿足的話,請去閱讀對應的原文。)


「如何閱讀一本書」一書有著很強的針對性目的:幫助讀者了解應該如何主動地以增強理解力為目的地讀書。


本書中在其二十一個章節中,幾乎每一個章節都反覆提到「主動」閱讀的重要性。如果你對本文的任何部分都不感興趣,或者讀完了以後兩三天就忘記了所有本書所講的內容,那麼我也仍然希望,任何一名讀者都可以在今後閱讀的時候把「主動」二字銘刻在心。本文的所有規則規範,都是建立在這二字之上。讀書的過程不再應該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應該好像是哥倫布剛踏上美洲大陸一樣,書中的或隱或顯的財富都要讀者去主動地探索搜尋。閱讀越主動,效果就會越好。


讀書的目的可以簡單劃分為為了獲得資訊,或者增加理解力。如果以為了獲得資訊為目的去閱讀,比如讀書讀報讀一些簡單的小說,並不需要太多深刻的閱讀能力和技巧,所以並不在該書中詳細談論。而為了增加理解力的書籍的作者,是本來某方面水平就比讀者高出一截,所以讀者需要反覆精細地閱讀才能夠讀好。


讀者面對一部作品,要先自己在心裡提出四個要回答的問題。這四個問題貫穿了所有類型的閱讀始末,無論讀什麼樣的書籍,都應該問這些問題(或者這些問題的變種):

1. 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麼?

2. 作者細部說了什麼,怎麼說的?

3. 這本書內容真實嗎?說得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

4. 這本書跟你有什麼關係?這究竟有什麼意義?

本文提出了閱讀的四個層次:基礎、檢視、分析、主題。其中檢視閱讀應該可以回答上面的問題1和2。分析閱讀應該可以回答上面的所有問題。每後一個層次都是建立在前面所有層次的基礎之上。其中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最為繁複重要,而本文花了最大的篇幅在如何分析閱讀之上。前三個層次:基礎、檢視、分析,層層深入地教會該如何閱讀一本書,而主題閱讀是指導關於一個主題閱讀相關的多部著作。


基礎閱讀指的是閱讀的準備階段,這個階段人們可以識字斷句,從字面上看明白每一句話都在說些什麼。我們在中小學就基本上度過了這個階段,不過對於一些文字詰屈聱牙,段落冗長拗口的書籍,我們仍然要回過頭來進行這個階段的閱讀。


檢視閱讀指的是簡單瀏覽書籍並掌握其大意。通過閱讀書頁、序言、目錄和快速瀏覽全文,達到在一定的時間內了解本文在講什麼的目的。檢視閱讀用途最廣泛的,就是在根據情況挑選所需要的書籍或書籍章節的時候了。檢視閱讀完成,我們就應該明白這本書,或這本書的哪些章節是我們想要閱讀的。第四個閱讀層次:主題閱讀的第一步就是利用檢視閱讀甄選出需要研讀的書籍和部分,由此也可見這個層次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分析閱讀是本文著墨最重的部分,作者總結出共三個階段十五條規則,涵蓋了仔細分析閱讀一本書的所有重要概念,以及閱讀完成後的評論和批判的一般規則和特別標準。作者提倡由點到面的分析方式,從關鍵字到句式段落到整體架構,來找出作者的主旨、要解決的問題以及解決辦法。讀者不妨列出一個大綱來,並且嘗試用自己的話來敘述作者的觀點,以此來確定自己對該作品的了解程度。


我們應該特別注意的是作者提供的評論作品觀點的規則。評論者必須要在確實了解了作品的情況下,理性地有理有據地進行評論。如果要負面批評一部作品,要確定批評的內容要建立在:作者的知識不足,知識錯誤、不合邏輯或分析和理由不完整的基礎之上。如果我們能按照這些標準來評判一部作品,無疑能夠讓網路環境耳目一新,少去很多紛雜困擾。


分析閱讀之後,作者還簡要地談起了多種書籍的不同閱讀方法,包括:字典、百科全書、想像文學、故事、戲劇、詩、歷史書、傳記、當前事件、文摘、科學、數學、哲學以及社會科學。每一部分的篇幅都不很長,包含了該種類書籍的定義、規範,閱讀規則和閱讀的難易點判斷等等。

為了給大家一個用時參考,我們不妨就以「如何閱讀一本書」為例。如果進行檢視閱讀的話,大概耗時,根據詳細程度的不同應該在15分鐘-2小時,也就是說如果我不求理解,只求速度地讀完,應該是用不到兩個小時的。而這次完整的分析閱讀,花費了我大概15-20小時。大家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來用時的區別。想當然,這十倍的用時差距讓我可以很深入地理解原文,並舒服地寫下此篇文章。


主題閱讀是本書最後的壓軸。事實上,如果我們要寫一篇引經據典的論文,我們要用到的事實上就是主題閱讀了。再有了一個想要研習的主題以後,我們可以通過圖書館目錄、專家建議、書目索引、主題工具書等等工具來確定下一個我們可能要接觸的書目清單,然後利用檢視閱讀掃蕩過去,判斷出書籍及其章節的有用無用。在和作者達成用詞用句的共識之後,理清楚問題和議題的界限,並展開分析討論。


在主題閱讀中,分析討論環節——這個我們看來是所有步驟中的重中之重,僅僅被放在了五個步驟的最後一步。作者讓這一部分偏安一隅,應該是想要強調:達成共識、理清問題和界定議題的重要性。作者認為,我們主題閱讀的目的不是確定下來我們應該支持哪個主旨或主張,而是應該讓議題的答案立足於順序清楚的討論本身,也就是說,把雙方的理論根據不同議題一個一個有序地陳列出來。我們在實際情況中,進行主題閱讀很可能是為了研究出一個確定的答案,一個有確切偏向的結論。這種情況下,在進行完成主題閱讀以後,我們還需要結合我們自己的判斷,來確定我們到底要站在哪邊。


最後,我們沒有必要對所有書籍都運用以上這些手段方法。對於一些普通的讀物,我們只需要一覽而過即可。可能只有萬分之一的書籍,才值得我們反覆去閱讀,我們會需要用到分析閱讀的能力去肢解重組文字的含義。而當我們有個想法在腦袋裡,或者想要就一個主題寫文章的時候,我們就需要用到主題閱讀了。


讀書筆記

因為讀書筆記較長,所以我單獨又開了一篇文章專門貼上我的讀書筆記。讀書筆記是我隨手而為,並不是完全按照書本的順序,而是我後來整理的結構。前半部分可以說是本書的主要內容:四個閱讀層次;後半部分可以算是所有其他內容,包括如何評論、如何閱讀某一類書籍等等。請大家在新窗口打開鏈接,這樣也好和本文有所照應。「如何閱讀一本書」讀書筆記

句段摘錄

所有摘錄都是本書中我認為最值得一讀的言語,雖然單獨的摘錄並不能體現作者的完整思想架構,不過卻對了解本文的文風和深刻的內涵大有裨益。因為摘錄沒有原創性,而且所佔篇幅同樣較長,我貼在了單獨的一片文章里:「如何閱讀一本書」句段摘錄 。想要真正了解這本書內涵、風格和思想底氣的,請不要放過這一篇摘錄。

結語

現在的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一代,不僅不會去主動閱讀,更有把讀書之人附上「無用」「書呆」「不合群」的標籤敬而遠之的,實乃黑白不分之大謬。秀才遇到兵,歷史上不乏有高階級知識精英被普通人群體打壓的情況,遠至秦皇焚書坑儒,近至幾十年前的十年浩劫,無不讓人扼腕反思。如果人們依附的社會之大流清濁不分,那該社會的精神面貌就永遠不會昂揚,求知慾望就永遠不會得到合理地彰顯。


「如何閱讀一本書」並不能夠幫助人們打開新的道路窗口。它不是一本有趣的書,不能幫助人們培養起閱讀的愛好,不過卻能幫助我們讀書之人理清閱讀的思路,找到適合我們的閱讀方式。僅此一條理由,以閱讀本身的重要性,就足以讓本書繼續流傳於世了。

如果本文有幫助到你,請盡情分享,並關注微信公眾號:靈鈞。


我每個月至少讀四本書,產品類一本(職業),自我管理類一本,其他隨意。


最近要改正的讀書方法是,千萬不要同步讀很多本書。之前自己有這個毛病,一本書沒讀完又去讀另一本,經常家裡一本,公司一本,周末上課又一本。這樣非常不好,前幾天整理了一下同時在讀的書,竟然有五本,有的甚至只讀了幾頁。讀書不專註會導致印象不深刻,有些內容不連貫記憶就等於白讀了。


所以最近在消滅讀了一半的書,以後除了古經類書籍可以不一次讀完,其他書籍看完一本再看新的。


至於讀書筆記的方法,之前除了摘抄句子以外,不做讀書筆記。我有潔癖也很愛護書籍,書除了很好的朋友不外借。前幾天徒弟借給我一本書,說讓我先看,不然他把書看髒了我又嫌棄。所以之前很少在書上做標記。直到發現書中讀過的內容過幾天就忘了,沒有什麼收穫,才意識到讀書最好是要做筆記的。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我閱讀紙質書籍比較多,隨身帶一支自動筆,看到有感觸或是需要記錄的段落,畫括弧。除了紙質書籍,還有kindle閱讀器,用kindle就更方便了,直接做標註。包括其他閱讀APP也是這樣,直接做標記。讀完整本書再逐頁翻一遍,把標記摘錄下來。


記錄的方式,我是有強迫症的那一種。所以每種類型的筆記都是分開的。


產品方面:Evernote。從書上敲字記錄進去。Evernote也是我的工作筆記,所有跟職業相關的內容都在裡面。

文學方面:有道雲筆記。kindle有個可以直接導出標記的軟體:Kindle Mate。直接複製標記很贊。也有些閱讀類APP支持導出筆記到Evernote。要學會方便利用資源。紙質書籍的內容,隨手記錄在摘抄本上。

古經宗教:本子。個人興趣。覺得古樸的東西寫起來更有感覺。

自我管理:本子。有一個「自省本」,自我管理方面的內容都會寫進去。還是覺得用筆寫更有助於思考和記憶。像《自控力》這本書,筆記就記了四頁。把自己的感悟和針對自身的總結都寫進去。

每本書讀完以後,及時整理讀書筆記,最遲也要在當周內完成,不然就容易拖延症了。讀書是為了更好的提升自我,了解更多的東西,書都讀完了,就不要吝嗇時間去消化它。


至於讀過的內容記不住怎麼辦,這也是我很困擾的問題。也許是我記性不好,沒有辦法像朋友那樣談到一本書誇誇其淡其中的內容。自我的解決方式就是以上,做筆記,走心。就算完全記不住,也要記得對自己有用的東西。或者說,記著個大概。當需要這些知識的時候,憑藉印象深刻的內容,從網上檢索出來。這也是有用的體驗吧。


以前我在豆瓣M讀過的書,只是給個星評。後來我意識到,看到的讀書不去思考內容,是無用的。現在會留下一句短評,哪怕只有幾個字,都是讀書的收穫。讀書的意義不在於讀了多少本書,而是在於對每本書都有所認識。


如何閱讀的方法其實語文老師都已經教了。
劃重點,概括段落/章節/篇目大意,前者是記憶重要或感 興趣的內容,後者是把次要和不重要的內容提煉濃縮。這樣一本書就變成一顆樹,次要內容是枝丫,重要內容是果實,全書內容盡在掌握。完美!

如果看完還能順便思考下中心思想,即便跟作者想的根本不是一回事,也是對這次看書的一次升華。

其他還有了解下作者的生平啊,創作的年代啊之類的。

這些以前在課堂上都被訓練到吐了吧, 果然一離開學校就還給老師了。


學習一種知識不如掌握一種獲取知識的能力。

推薦看《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本書。

下面發上一張用百度腦圖總結的思維導圖,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此書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教會你如何與作者交談,更多的接收作者想要傳達的信息。

接下來淺談自己收穫比較大的幾點。


一 閱讀越主動,讀書的效果就越好。讀的層次越深,對於主動性的要求就越高。

如何進行主動閱讀:關鍵是在讀書之前要想好一些問題,帶著問題去探索一本書。

主動閱讀的四個基本問題。
①整體看這本書在說什麼?
②作者在細節上說了什麼?
③這本書說的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
④這本書和你有什麼關係,能對你產生什麼影響?

最後的最後,閱讀完,盡量把問題的答案寫出來,逼迫自己表達是主動思考的重要形式。

二 閱讀的四個境界

One 基礎閱讀:孩童時代就已經獲得的能力。基本的認字,能知道作者這句話說啥。

Two 檢視閱讀:用最少時間了解這本書在說什麼(包括結構、分類)
技巧:①有系統的略讀或粗讀(書名,副標題,序言,目錄,索引,與主題相關的章節等)。讀完這些之後思考這本書大概說了什麼?值不值得我繼續讀?
②粗淺的閱讀:不停頓,不要停下來查資料,不懂的地方直接忽略掉,把重點放在自己看的懂的地方。

Three 分析閱讀:把一本書吃透,掌握這本書最著重強調的部分。

Four 主題閱讀/比較閱讀:閱讀某個主題的多本書,進行比較分析。

提升閱讀速度的技巧訓練:藉助手指,集中注意力,讀的越快越好;連續閱讀三分鐘並記錄共閱讀了多少內容,進行標記;再次閱讀這些記錄的內容,加快手指的移動速度,2分鐘內完成;重複上述步驟,速度提高到一分鐘。

目標:擺脫」默讀「,變成看書。

三 分析閱讀

分析閱讀跟天使投資的流程基本一樣。下面結合天使投資的步驟來解析分析閱讀的規則。

One 不同項目的投資邏輯不一樣,投資的第一步是對項目做好分類。

分析閱讀規則①:明確知道自己讀的是哪一類書,越早越好,最好在閱讀之前就知道。

書籍的分類:小說類-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體裁。
論說類-以傳達知識為目的。(1)理論性作品:傳播知識,常見的書有歷史,科學,哲學,數學等。(2)實用性作品:指導類書籍,指南類書籍等。

Two 接觸項目後需要仔細閱讀商業計劃書;首先我們要了解這個項目究竟是在做什麼的;其次找到該項目的商業模式,並推演該流程是否流暢;最後評價這個項目究竟解決了什麼需求;並判斷這個需求是否為真實需求。

分析閱讀規則②:透視一本書。使用一個單一的句子,或最多幾句話來敘述整本書的內容;每一本書都有自己的骨架,分析閱讀的目標之一就是尋找出這副骨架。

分析閱讀規則③:篇章列舉,說明整體架構。

分析閱讀規則④:找出書里要解決的問題和自己想要解決的問題。
進行問題分類:哪些是最核心的問題?這個問題是如何被論述的?剩下的問題中,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哪些是理論性的?哪些又是實用性的?

分析閱讀規則⑤:鍊字,鍊句,煉主旨。找出重點單字,並通過它們與作者達成共識;圈出一本書最重要的句子,找出主旨;從相關的關聯中,設法架構出一本書的基礎論述。

分析閱讀規則⑥:找出作者的解答,確定作者已經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是未解決的;在未解決的問題中,哪些是作者認為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

通過這一階段,我們已經了解了整本書所要講的內容。

Three 投資流程第三步是:(1)投資人把創業者約出來面談,關於商業計劃書的核心點,需要確認雙方的理解是否一致。(2)如果項目進行順利並達成了投資意向,投資人還需要對這個公司進行更深入的調查。(3)等到投資環節已經完成,還需要不斷的與創業者進行密切的溝通,確定項目進展。

分析閱讀規則⑦:同意或不同意作者觀點之前,你一定要肯定地說,我了解了。

分析閱讀規則⑧:不同意作者觀點時,要理性的表達自己的意見,不要無理的辯駁或爭論。

分析閱讀規則⑨:尊重知識與個人的不同,做評論之前要有理論依據。
理論依據的支撐點:這本書的知識不足,知識錯誤,不合邏輯或分析不夠完整。


#個人覺得這裡規則太多,不太適合記憶,而且看書的時候自己有時也特別混淆。但學到了一套投資流程也是蠻贊的。

四 閱讀不同讀物的方法。

1 實用型書籍:①分析判斷是實用型還還是心靈雞湯。看作者是否提出了合理的可執行的,並且效果可檢驗的方法,是的話為實用型。心靈雞湯則通常由」我有一個朋友「」我怎樣「等類似的案例的。
②實用類型的書有時間管理,理財規劃,長跑健身等等。
③閱讀實用類書籍:要找到並信任書里講的可執行的規則,用行動解決問題。
實用書籍不能解決該書所關心的實際問題,只有靠讀者的實際行動才能解決,所以,看實用類書最重要的是知行合一,行動起來。

2想像文學:①想像文學的經典之作有《西遊記》。②閱讀時,不可抗拒想像文學的影響力。運用想像力,全身心投入想像文學構造的世界中。③不找共識,主旨或論述,感受想像文學的感性經驗,弱化理性分析。

3故事書(小說):①快速,全心全意的讀。②讀到後面的內容或許可以解決你前面的疑問。
例子《百年孤獨》

4 史詩和戲劇:①認真的閱讀計劃中必備史詩。②多運用想像力,腦補畫面。③一口氣讀完(如同追劇)④主動,集中注意力地讀。

5 抒情詩:①一口氣讀完。②大聲重讀一遍。③了解作者和歷史背景。④了解抒情詩最好的方式就是一遍一遍的去讀它。

6 歷史書:①歷史書是勝利者書寫的書,帶著很強的主觀性。歷史書更偏向故事,而不是科學。
②我們讀歷史書的時候,大可抱著懷疑的態度。多看幾本同類型的書進行主題閱讀。明白真正發生過什麼,分析它們對現在和未來的意義。

7傳記與自傳,新聞和和文摘。
①傳記和自傳:有定案本:為一個人的一生做詳盡完整的學術報告。
授權本: 由主人公信任的人來書寫,或者自己來寫。
傳記有很強的主觀性,所以我們要持有一定的懷疑態度進行閱讀。
②新聞:當前事件的閱讀:1)分辨標題黨。2)真實性辨別。3)注意選擇性事實。
閱讀新聞時要擦亮雙眼。
③文摘:信息的濃縮。目的是為了激勵大家閱讀原著或者快速獲取諮詢。

8 科學書和數學書:①重要的是提高理解和思考能力。②閱讀時更加主動,更全神貫注,認真做筆記。

9哲學書:①積極主動的思考,哲學是最接近生活的書,解決最基本的問題,認真看下去,你會發現你的觀點與某一派的觀點很類似。②像哲學家一樣辯證自己的觀點。

10社會科學:①分類:人類學,經濟學,政治學與社會學等。
②進行主動閱讀,對作者觀點產生認同或產生疑問。
③進行主題閱讀,找到大量相關作品閱讀進行輔助思考。

五 主題閱讀

1 閱讀步驟

One 準備階段
①用經典工具書做引導
②進行檢視閱讀
③明確分配閱讀的精力
④明確書籍的分類:不必讀,可略讀,要細讀。

Two 正式閱讀
①找到相關章節:(1)關注重點主題而不是書。(2)只需要尋找對於研究題目有幫助的章節,不必全面了解。

②構建自己的術語體系:(1)運用自己的思考構建適用所有作者的語言體系。(2)帶領作者與你達成共識。

③釐清需要解答的問題。明確主問題,確定子問題。(1)所研究現象的特點。(2)分析現象如何被發現。(3)現象產生的影響。

④界定和確認議題。釐清爭議,確認真正詳細分析的議題。

⑤分析討論:解答所有議題。


2 主題閱讀的要點

①不預設立場地閱讀
②不斷回頭參閱原文

閱讀是為了成為一個更好的閱讀者,不斷提升心智能力。

答主記憶力,理解力比較差。喜歡重複的去寫筆記,不過有些筆記帶有主觀性,希望不會對大家有誤導。

最後,希望這小小的總結對大家有幫助。如果覺得好的話,麻煩點個贊喔。

PS:圖片來源於pixabay,最後一張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刪除。


第一篇:閱讀的層次
1. 你什麼都沒有,只憑著內心的力量,玩味著眼前的字句,慢慢的提升自己,從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的理解為止。這是一個憑藉著頭腦運作,除了玩味讀物中的一些字句之外,不假任何外助,以一己之力來提升自我的過程。憑著你自己的心智活動努力閱讀,從只有粗淺的了解推進到深入的體會,就像是自我的破繭而出。
2. 閱讀就是學習:指導性的學習,以及自我發現型的學習之間的差異。
3. 蒙田:初學者的無知在於未學,而學者的無知在於學後。
4. A.基礎閱讀:初級閱讀,接受基礎的閱讀訓練,獲得初步的閱讀技巧。
B.檢視閱讀:在一定時間之內,抓出一本書的重點。
C.分析閱讀:全盤的閱讀、完整的閱讀,追尋理解。
D.主題閱讀:架構出一個可能在哪一本書里都沒提過的主題分析。
5.略讀:a.先看書名頁,然後如果有序就先看序。
b.研究目錄頁。
c.索引頁
6.四個主要的問題:
a.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麼?
一定要想法找出這本書的主題,作者如何一次發展這個主題,如何逐步從核心主題分解出從屬的關鍵議題來。
b.作者細部說了什麼,怎麼說的?
一定要想法找出主要的想法、聲明與論點。這些組合成作者想要傳達的特殊訊息。
c.這本書說得有道理么?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
自己的判斷。
d.這本書跟你有什麼關係?
如果這本書給了你一些資訊,你一定要問問這些資訊有什麼意義。為什麼作者會認為這件事很重要?你真的有必要去了解嗎?如果這本書不只提供了資訊,還啟發了你,就更有必要找出其他相關的、更深的含義或建議,以獲得更多的啟示。
在閱讀過程中,你要記得去提出這些問題。要養成這樣的習慣,除此之外,你要知道如何精準、正確的回答問題。
7.空白頁的作用:個人索引+全書大綱+列出前後篇秩序,結構筆記
8.你在做這件事的時候,每一個分開來的步驟都需要你全神貫注的去做。在你分別練習過這些分開來的步驟後,你不但能放下你的注意力,很有效的將每個步驟做好,還能將所有的動作結合起來,表現出一個整體的順暢行動。
規則的多樣化,意味著要養成一個習慣的複雜度,而非表示要形成許多個不同的習慣。在到達一個程度時,每個分開的動作自然會壓縮、連接起來,變成一個完整的動作。當所有相關動作都能相當自然的做出來時,你就已經養成做這件事的習慣了。

第二篇:閱讀的第三個層次分析閱讀
一、 找出一本書在談些什麼的規則
1. 依照書的種類與主題來分類。
2. 使用最簡短的文字說明整本書在談些什麼。
3. 將主要部分按順序與關聯性列舉出來。將全書的大綱列舉出來,並將各個部分的大綱也列出來。
4. 確定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
二、 詮釋一本書的內容規則
1. 詮釋作者的關鍵字,與他達成共識。
2. 由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
3. 知道作者的論述是什麼,從內容中找出相關的句子,再重新架構出來。
4. 確定作者已經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是沒解決的。再判斷哪些是作者知道他沒解決的問題。
三、 像溝通知識一樣地評論一本書的規則
1. 除非你已經完成大綱結構,也能詮釋整本書了,否則不要輕易批評。
2. 不要爭強好勝,非辯到底不可。
3. 在說出評論之前,你要能證明自己區別得出真正的知識與個人觀點的不同。
4. 證明作者的知識不足。
5. 證明作者的知識錯誤。
6. 證明作者不合邏輯。
7. 證明作者的分析與理由是不完整的。

第三篇:閱讀不同讀物的方法

第四篇:閱讀的最終目標


最想說的是: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
每一個成為讀者的人,應該都會有自己的閱讀方法和習慣吧,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自己要讀的類型。
讀書的入門,有兩點灰常重要的:第一,讀經典,中國經典,更要讀世界經典,讀外語書籍,不要被地域限制自己的思想。第二,堅持讀,堅持寫讀書筆記,受益匪淺。


斷網!斷網!斷網!
當你沒法忍不住刷知乎,微博,遊戲,a站的時候,自然就能看進書了。


推薦閱讀:

哪種字體最適合快速閱讀?

TAG:閱讀 | 學習 | 學習方法 | 方法論 | 閱讀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