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金的漢化程度到底如何?
就舉一個例子:
契丹人大儒耶律楚材不懂契丹文,在成吉思汗西征後尋訪了一個叫李世昌的西遼國漢人遺老,從李世昌處學習契丹文……最後也沒看到耶律楚材能完整掌握契丹文的記載………………
「張芸叟奉使大遼,宿幽州館中,有題子瞻(蘇東坡)《老人行》於壁者,聞范陽書肆亦刻子瞻詩數十篇,謂《大蘇小集》。子瞻才名重當代,外至夷虜,亦愛服如此」。甚至出現了「逢見胡人問大蘇」的盛況。蘇轍寫過一篇《服茯苓賦》,他出使契丹時,負責接待他的遼朝官員對他說:「令兄(指蘇轍之兄蘇軾內翰(唐宋稱翰林為內翰)《八眉山集》已到此多時,內翰何不印行文集,亦使流傳至此?及至中京(內蒙寧城),度支使鄭顓押燕為臣轍言:先臣洵所為文字中事迹,頗能盡其委曲。及至帳前,館伴王師儒謂臣轍,聞常服茯苓,欲乞其方」可見遼人對三蘇均知之甚稔。
遼秦晉國(隆慶)妃「幼而聰警,博覽經史,聚書數千卷。能於文詞,其歌詩賦詠,落筆則傳頌朝野,膾炙人口……雅善飛白,尤工丹青…·輕財重義,延納群彥。士之寒素者賑給之,士之才俊者升薦之,故內外顯寮多出其門,座客常滿,日無虛席。每商榷古今,談論興亡,坐者聳聽。撰《見志集》若干卷行於代,妃每讀書至蕭、房、杜傳,則慨然興嘆,自唯有匡國致君之術,恨非其人也」。可見她有深厚的漢學造詣和治國才能。道宗因為她頗有治理國家的才識,所以常「詔赴行在」以備顧問,有什麼大的舉措,也常與之商議。
在金代無孔廟之處必須修建,凡有孔廟之處亦必辦學校,授課內容也必須是儒家經典,孔子的陵墓也得到了保護,大將粘罕率軍進入曲阜,得知有人發掘孔子陵墓,便說:「大聖人墓豈可發耶?」凡發墓者皆殺之。
海陵王完顏亮「嗜習經史,一閱終身不復忘見江南衣冠文物,朝儀位著而慕之」。他寫的詩詞瀟洒飄逸,別具一格。
遼朝在「澶淵之盟」以後,往往稱自己為北朝,稱宋朝為南朝,雙方平等,但「正統」在遼。金朝雖然也與南宋對峙,但從不自稱北朝,在金國君臣看來,宋朝在交戰中屢屢敗北,根本不是自己的對手,因而也不能和金朝比肩而立,同日而語。金國就是中國的「正統」所在,宋朝的地位只能擺在藩屬的位置上。如果金朝也學遼朝的做法自稱北朝,稱宋為南朝,那是貶低了自己,抬高了宋朝。金世宗曾對宰臣說:「本國拜天之禮甚重,今汝等言依古制築壇,亦宜。我國家絀遼、宋主,據天下之正,郊祀之禮豈可不行。把所謂「據天下之正」,就是說金朝是天下的正統所在,遼、宋都不是「正統」。金朝君臣的這種正統思想,在許多地方都有流露。如吐蕃族首領青宜可,其祖先是宋朝的藩屬,「傳六世至青宜可,尤勁勇得眾,以宋政令不常,有改事中國之意」。環顧當時宇內,只有宋金對峙,分庭抗禮,宋朝政令不常,這句話中的「中國」當然是指金朝了。
遼聖宗漢化程度比他的前輩更高,其子興宗讚揚他遠可與虞、大舜相媲美,近可與唐太宗相伯仲。意思是說,唐朝以後,遼是正統而宋朝則不是。在這種情況下,遼朝君臣上下一致與宋朝爭正統」,對於宋朝任何爭奪正統的言論,都要全力以赴地加以駁斥。北宋的歐陽修寫成了《新五代史》,將遼朝史事附載於書後的《四夷附錄》中,書稿傳到遼國,激起了遼國君臣的強烈不滿。壽昌二年(1096年),大臣劉輝上書道宗說:「宋歐陽修編《五代史》,附我朝於四夷,妄加貶訾。且宋人賴我朝寬大,許通和好,得盡兄弟之禮。今反令臣下妄意作史,恬不經意。臣請以趙氏初起事迹,詳附國史。」宋朝人修《五代史》,當然把自己寫成「正統」,而「正統」只有一個,遼朝既不能作正統,又是少數民族當權的王朝,放在《四夷附錄》中也是很自然的。遼朝不能容忍宋朝把自己放入四夷中的做法,也要以牙還牙,把宋朝的事迹放在遼朝歷史的附錄中去。遼道宗對劉輝的意見甚為嘉許,不久便升遷了劉輝的官職。雖然我們並未看到劉輝寫的史書,但他那一番慷慨激昂的議論說明遼朝舉國上下對「正統」之爭是很看重的。
金朝在修史時也碰到了「正統"與「德閏」問題的爭論。章宗為了把正統與德閏統一起來,專門為此召開過論證會,有人主張金應繼唐為金德(唐為土德)尚白;有人主張金應繼遼為木德(遼為水德),尚青;有人主張繼宋為土德,尚黃。章宗不同意繼唐和遼,同意繼宋。爭論未取得一致意見。泰和年間党懷英、陳大任第二次修《遼史》時,認為金朝是承遼朝國統而來,把遼置於北魏、北齊的位置上;不久,南宋的韓侂胄北上伐金失敗,函制錯之頭赴金求和,大臣中有人上奏說北宋欽宗靖康年間,社稷被金朝滅亡,宋祚已絕,金當是承宋而來。因為這一認識與正在纂修的《遼史》觀點不一致,章宗罷《遼史》不修。
——以上摘自《中國文化通史·兩宋卷》
遼(契丹)是一個多元帝國,游牧文化+農耕文化,一國兩制,有獨立的契丹文字,但也通行中原文化,如漢字、道教、漢傳佛教,是金出現前唯一和宋朝爭奪正統地位的異族帝國。
契丹人並不認為自己是蠻夷,《松漠紀聞》卷上. 「大遼道宗朝,有漢人講《論語》,……至『夷狄之有君』,疾讀不敢講。則曰:『上世獯鬻、獫狁,盪無禮法,故謂之夷。吾修文物彬彬,不異中華,何嫌之有!』卒令講之。」
早期認為祖先是青牛白馬,後來又追認祖先為炎帝(契丹應該是最後一個攀附華夏古人為祖先的少數民族吧)
女真早期還是冬天靠塗豬油禦寒落後民族,但是入主中原以後,尤其是金中後期,除了獨創文字、保留髮型、沒有認漢族神話人物或者古代人物為祖先,其他基本上和漢人差不多。
鏈接:唐朝皇帝真的是胡人嗎? - 蛙眼睇中華的回答 - 知乎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不僅僅是金朝官方,而且金朝的文人也這樣認為,甚至將自己成為「漢」(ps:唐朝的文人也積極以漢喻唐)
將自己視作「華夏」「漢」,而將南宋貶低為「蠻夷」
遼是北魏的升級版,它創造出了南北兩院制,對漢地和草原分別進行管理。遼朝南院官員多漢人 契丹官員亦穿漢服,契丹上層多習說漢語 用漢字,以漢人風俗為時尚。在軍事上,漢族軍隊是遼朝步兵的主力,但漢族軍隊在遼的地位較低。金的漢化程度要更深一些,海陵王遷都後可以說是完全漢化,廢兩院制,行一元制,金朝官制與中原無異,很多女真貴族也要通過科舉才能得官。金朝末期,女真人主要生活在中原,以農耕為生。金亡後,殘存在中原的女真人大都改為漢姓,並被元朝統治者視為漢人。
這倆人群都沒了併入漢人了。這就是漢化程度
挺好的,遼國的主要力量是漢人。
記得蕭觀音的詩嗎?
遼的漢化程度:拿來主義
遼比金的漢化程度更高一些。因為澶淵之盟後,遼宋百年和平,有充分時間和條件給他們互相交流,遼自然就能汲取更多的中原文化。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