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老師說王陽明的話「你不看事物,事物就不存在」違反現實,但是在量子理論里卻有薛定諤的貓?


心外無物。
一切所謂現實只是存在於心中的概念。
沒有意識的判斷,也就沒有任何實在可言。
比如說:
你看到一隻鞋子是紅色的,另外一個色盲看到了同樣的鞋子,他也認為是紅色的。但是他看到的紅色跟你看到的紅色完全是不同的概念。
那麼這雙鞋到底是什麼顏色的?
如果在一個大部分都是色盲的社會,這個顏色就是他們理解的顏色。在一個全部不是色盲的社會,顏色的理解又會不一樣。
至於這雙鞋『客觀』是什麼顏色的——根本就沒有客觀這玩意,這東西到底是什麼顏色,只取決與觀察者心中的概念和判斷。顏色本身只是光波振動頻率的不同。如何解讀這種振動,取決於人的意識。意識解讀振動的變化,賦予其意義,也就是所謂的波函數塌陷。


王陽明說的是GTA,你不看得地方就不會載入。


我斗膽多言一句,凡事有人拿著什麼相對論量子力學給你兜售哲學概念,或者是為哲學概念背書,要警惕.
我覺得有一類認識,總喜歡在科學上實踐哲學,是非常不好的傾向.一方面科學自己就是科學哲學,不予其他的哲學相兼和,一方面哲學的認識層次總歸是高於科學的.
王陽明的話說,心才是存在的本徵.沒有心,不存在.
哥本哈根的解釋是不測量,不知道.沒有測量,不知道.
不存在和不知道,是不一樣的.


然而並沒有什麼矛盾
量子力學意義上的觀測究竟是什麼?觀測和「意識」(Consciousness)有多大關係? - 物理學

量子意義上的觀測是一個信息提取的過程,而這一過程與意識並無直接關係。

所以說都是用詞不當的鍋。
即使哥本哈根詮釋是正確的,世界仍然有可能是唯物的。
而且請題主先搞明白量子力學適用的範圍。
量子力學並不能拿來當做王陽明的證據。
正如隧穿效應並不能拿來當做嶗山道士的證據一樣。

反正我是不怕王陽明沒看見我所以我嘎嘣沒了的。


如果非要把王陽明的這個當物理學來看,顯然是錯的。根本問題在於邏輯不同構,不看就同寂,是否定的已經存在的現實,而薛定諤貓只是說測量觀察確定狀態,而不會在確定狀態後,不觀察了,它又瞬間變成原來的混合態。

形象點說,量子力學中的狀態確定好比,你用針扎了一個,氣球爆炸了。
而這段文字則是你看的時候氣球臨時被壓扁了,不看時氣球又恢復了。

王陽明的學問是心學,不是物理學,不能混為一談。

比如男女之間,談物質的是客觀,談感情的是主觀,但無論主觀客觀,都是心中所選,本無對錯,但進一步,如何做才更符合良知本性,這樣的便是治心,它往往與現實世界是相違的。

而良知本性,比如物競天擇,優勝劣汰是客觀自然,但人卻會主動產生,扶濟弱小,尊老愛幼的行為,這便是良知本性。


與本帖主題無關,而是針砭其中一位先生的回答。
知乎修行第一的天尊白先生又來說王陽明了?天尊老人家又來發揚他喜歡不根據事實而亂講的風格了。在之前關於王陽明的帖子中,天尊曾回答過。而他的觀點是:

王夫之力僻陸王狂禪般的知行觀,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認為「未嘗離行以為知」「先行後知」「行可兼知」。

他並不知道這未嘗離行以為知。只說一個知,已自有個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也是王陽明一貫的觀點。一個在言談中似乎對傳習錄懵然未讀的樣子,一本正經的跑來答題,還是洋洋洒洒長篇大論,我也是醉了。

回到此處,天尊所引用的一句,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天尊全當成了存在與否的問題噴出了洋洋洒洒的一大篇。殊不知人家原話還多了幾句話。王氏是在談存在不存在的問題嗎?天尊的文字脫漏是為了刪節王陽明的原話為了扭曲文意,以便發表自己的觀點而有意為之嗎?

上海古籍出版社 傳習錄註疏鄧艾民先生注 第253條 第231頁
先生游南鎮。
一友指岩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
先生(王守仁)曰,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

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鄧氏還特意在下面注了一筆,"此寂字非寂滅之寂,而系寂然不動之寂。此處言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下一同字,則與柏克萊所謂存在即被知覺之意顯然不同。與第255條相參照,二者區別更為顯然。
和朋友一起遊玩。朋友以王陽明的學術宗旨之一的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向王陽明提問。王陽明說了,你未看此花時,你心中對於這朵花的觸覺嗅覺視覺等感知與圍繞這朵花的意識活動是寂然不動的。你看見了這朵花時,關於這朵花的感知與意識才開始產生。並非否定外界存在的客觀事物,而是對你的心有沒有產生影響。如果單就此大談特談存在不存在,是不是迂曲了人家的意思?人家是在談存在問題,還是在闡明自己的心學觀點?人家是在講存在問題,還是在談儒學內聖之道?

255條 又曰, 目無體,以萬物之色為體。耳無體,以萬物之聲為體。鼻無體,以萬物之臭為體。口無體,以萬物之味為體。心無體,以天地萬物感應之是非為體。

目以下,都是個體認知外界的媒介,它們是實質上的本體(體),而所認知的外界的對象原本應為體之用,現在卻認為是本體。正是王陽明一以貫之的觀點,體用一源,知行合一。為什麼那個勞什子先生說王陽明就不認同」未嘗離行以為知「、」行可兼知「呢?

又問,心即理之說,程子云,在物為理,如何謂心即理?
先生曰,在物為理,在字上當添一心字。

心不是一塊血肉,凡知覺處便是心。
知是心之本體,心自然會知。
虛靈不昧,眾理聚而萬事出。心外無理,心外無事。

從這位先生引用王守仁的原話就文字不確,既而洋洋洒洒歪曲解釋來看,他是看過書(傳習錄)還是沒看過書呢?不知道這位不看書的,是不是文盲階層呢,是不是媚俗,而迎合了社會上的文盲階層呢?


這是兩個思想體系對立的問題,比如無神論者會否定很多宗教的「聖訓」;不同的宗教產生不同的思想體系,也會導致對立。我們近現代多為唯物主義者,而陽明先生是唯心主義學說的一代宗師,可能你老師在回答你之前首先就已經把這種思想體系給否定了。
從某種角度來講這話也並無不妥,比如地球有大部分人,是你一輩子都不會認識也不會產生交集的,那麼從某種角度上講某個個體(請注意,是指個人)對你來講確實就不存在;當你通過某一途徑認識時,那麼你的心裡有了他,他也就存在於世了。
同時目前世界分工細化,貿易繁榮,比如你今晚吃了泰國大米,那麼你會知道泰國有這麼一個群體是從事大米種植的,這個跟你認不認識這米到底是誰種的並無影響,只要有群體在,沒有種植者A還有種植者B。你心裡無他,他就不存在;你心裡有這個群體的概念,你還是能吃上大米!
個人妄言,勿噴!


首先題主老師的話不是伯安的原話,原話大致是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便與你心同歸於寂,注意他用的是寂而不是無,這個寂也不是說花和你的心處在一個靜止不動的狀態,而是說你的心和花處於相互未感應的狀態(這個感應以人的角度可以簡單地理解為五感當然並不止此),所以伯安其實並沒有否定花的存在性。
在我看來,伯安的這段話其實和薛的貓並不矛盾,反而可以相互佐證。假定某處有一叢花,正常的年份都在某月某日左右開放,而某年氣候異常忽冷忽熱,無法確切推斷,那麼只能去看看才能知道,未去看時便是寂,去看了便明白起來,是否差不多了呢?
(ps:其實某並不是非常了解薛的理論,如理解有誤請輕噴(&>﹏&<))

這句話是王陽明說的話嗎……

哪怕這句話是對王陽明觀點的解釋,我們也要搞清楚,王陽明文中對物質、存在的說法與量子理論中的定義是否類似。。

所以我的直覺告訴我你們老師可能是胡扯……
我去查查書……


最近在看王陽明全集,因為是繁體豎版的,看得比較慢。
之所以想看心學是因為我覺得碰到些問題是所謂的正統唯物主義解決不了的。
我認為人的精神是最重要的,遠比認識現實要重要的多,如果認識唯物的世界是最基本的話,那麼提升精神境界,理解人生的意義只能靠去關注自己的內心,去追求大道。當然自古至今,沒有幾個人達到得道的境界,畢竟翻翻書,聖人就那麼幾個。
心學的價值被大大地低估了。
心學的出現表明人從被道德倫理、三綱五常禁錮轉向關注自己的內心、追求自由發展,人為了什麼而活,絕對不是生就為了去做一顆螺絲釘,人應該為自己而活。
我沒有看到這朵花,我就不知道它的存在,它的存在沒有對我造成影響,它的存在對我來說沒有什麼意義。
你知道那朵花是因為你看到了它的存在,它的存在改變了你的認知,你由此來反駁我,這是對你的影響。
這是我對這句話的認識。
雖然從主流思想來解釋,這句話是匪夷所思,被人嗤之以鼻的,但是沉下心來,仔細感受,是不是就是如此呢?
另外,王陽明「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聖賢」的觀點也打破了以往的認知,堪稱高妙。


試答,希望有所幫助。

未見此花時,此花與你同歸於寂;既見此花,此花就明亮起來。。用馬克思哲學的觀點,這叫主觀唯心主義。。
而薛定諤的貓,更多的是談論的科學意義,即量子力學的測量問題。
但是不得不說,在哲學上確實二者有相似之處,但是注意,他們仍然是不同的!前者用哲學術語可以理解為「存在即被感知」,那麼後者可以說是「存在即被測量」。注意,前者是沒有感知就沒有存在,是從根本上否定物本身的存在;但是後者,我們是確認物本身(貓)的存在的,我們不確認的是貓的狀態,是生還是死;而且注意,是不確定,而不是根本上否認貓的存在或者生死狀態的存在,我們是既認為貓是生又認為貓是死。

這雖然在邏輯上是悖論,然而它是符合唯物主義的。

唯物主義講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我們知道了有貓,但是我們對貓的生命狀態不確定,因為我們還沒有測量,只要通過測量我們就能知道貓的生命狀態。客觀存在不因人的主觀意識的改變而改變,貓的生或者死是客觀的,並不會因為我們沒有測量,存有既生又死的猜測而改變。


先聲明,我沒有讀過王陽明,僅就這句話來說

這是哲學入門的一個五感問題。人通過五個感官的感覺來了解世界,我們平時所認為存在的事物,不過是因為你看到了,聽到了,摸到了,聞到了。因此你只能說,你的那些「感覺」是存在的,而不是那些事物是存在的。比如說,你看到「蘋果」,並不是你所說的「蘋果」是存在的,二是你看到了「紅色」「圓形」,聞到了「蘋果香」,摸起來「硬」,吃起來是「蘋果特定的味道」,然後你給這個東西起名叫做蘋果,代表著一系列的感覺組合。

這是反直覺的,因為我們習慣認為蘋果是切實存在的。但這種習慣可能是一種錯覺,為什麼呢?根據笛卡爾的沉思錄,因為這些東西是不受我們意識控制的,我們對於它的感知是被動的,無法選擇的。所以我們認為它一定是「存在」的,但這種被我們認為的「存在」,其本質不過是「不受我們控制的」或「非主觀的」。

因此,任何我們所認為的存在,只不過是感受到了「感覺」而已。當我們感覺不到感覺的時候,它還存在嗎?當你看不到聞不到吃不到摸不到蘋果的時候,它還存在嗎?從唯心主義的角度出發,「感知不到」就是不存在,因為此時沒有感覺,這也就是王陽明想說的觀點。也類似「風動,旗動,心動」。但這並不一定是正確的

薛定諤的貓我認為是最正確的。換回蘋果:假如你看到了一個蘋果,現在閉上眼,你看不到蘋果了,那麼蘋果還存在嗎?根據薛定諤的貓:不知道。根據王陽明:不存在。從邏輯上,你不能因為剛才看見了蘋果就說「蘋果還存在因為剛才我看到了」,你也不能因為我現在沒看到所以就說「現在沒有蘋果了」。你只能說現在沒有任何關於蘋果的「感知」或「感覺」。

根據貝克萊:「我們不能確認感知的產生方式是否和「物質」本身的關係」,因此我們也不能確認是否蘋果這個「物質」引起了我們的「感知,如果是,閉上眼只是拒絕感知,而沒有否定存在。因此,薛定諤在邏輯上更加嚴密:「不可知」,類似於不可知論


貓態指的是你不觀測就不知狀態而不是不觀測就不存在


王陽明的意思是 ,山上有一棵樹在你沒有見到它的時候,這棵樹是否存在對你來說是沒有意義的,你不知道它存在。

歷史書上講的是,王陽明說,山上有一棵樹,你沒有見到它的時候,它就是不存在的。

薛定諤的貓是說,在你打開盒子之前你不知道它是否存活。

我理解的王陽明的本意是對你,對人的心來說這棵樹存在與否是無關的。或者說對你來說它不存在。

歷史書上是說,你沒見到,它就是客觀不存在 。

貓律是說,貓的生或死是確定的,只是你不知道罷了。

高中生淺見。


你不看事物,事物在你的心中處於一種「寂」的狀態,並不是不存在,只是該事物並未與你建立聯繫,未在你心中「顯」出。


課本有相當多的胡扯成分。除了這個,最典型的就是赫胥黎的「貓抓自己眼睛」的對主觀唯心的所謂反駁。

唯心、唯物、甚至二元論,都不是那麼簡單就能講清楚哪裡對哪裡錯的。


才疏學淺,沒有理解薛定諤的貓是啥意思,難道不觀測就不能判斷貓的生死嗎


【心如明鏡照萬物,究竟凡人致良知。】
閉上眼睛,什麼都不想,這個世界所有的一切就會和你一起沉寂。這就是心外無物。

所謂○吾性自足事上磨鍊忘患難出生死○不假外求此心光明存天理致良知○

王陽明心學非唯心,非唯物,而是認為心物一體,一個整體。

整體論是王陽明心學與量子力學的共性部分。
「被觀察的東西與有意識的觀察工具分不開」。(量子理論物理學家大衛●玻姆)


心主思考。對於事物的認知、處理方法,全是心的作用。
知,相當於哲學所說的世界觀。世界觀有不同,知也有知得多或知得少的區別。事物雖客觀存在,但我未感知到,與我又有多大關係?

你不看待事物,事物只是不存在於你的心裡。但並未否定事物的客觀存在。


一個唯心,一個唯物。


推薦閱讀:

「我在南都以前,尚有些子鄉愿的意思在。」這裡王陽明所指的「鄉愿的意思」究竟何指?
大家怎麼看待王守仁的如下自相矛盾觀點?
至親與路人,得簞食豆羹即生,不得則死,不能兩全,該救誰?試用心學觀點解釋.
王陽明真的算是聖人嗎?
「底事寒江尚客船」是什麼意思?

TAG:王陽明王守仁 | 量子理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