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看到「過的」沒自己好的人,心裡會難過,覺得有負罪感?
去吃好吃的,想到認識的人還過著簡樸的生活時,覺得自己很奢侈;買好看的衣服,想到還有很多人穿的很樸素,就不想穿了;看到一老人背著大行李一人坐在路邊,心裡難受想去幫又怕別人笑話或者誤會;看到殘疾人微笑的臉上自己羞愧不如,心裡難受;還有很多別的事,也總是讓我有類似的想法,其實我也沒多有錢,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這種,可是當看到或者遇到這些事情的時候,原本為新衣服新鞋子高興的心裡瞬間很自責,可為什麼還會有負罪感呢?要怎麼消除,並且心安理得地過自己的生活?
你好,感謝邀請。事實上如果你真的能心安理得的活著,我倒是覺得你這屬於一種非常讓人擔心的狀態,因為你在如此明目張胆的漠視別人在你生活中的存在
通過你的問題,讓我看到了一個非常有愛心的善良的孩子,他非常的能體會到別人的感受,也能為他人考慮。但是我感覺好像他內心對於別人的世界和自己的世界有一些小小的混淆。
從理性上說,我們買了新衣服,或者買了新鞋子,事實上和別人的受苦是沒有特別大的物理性聯繫的。當然如果你的新衣服和鞋子是搶來的那就另當別論了。但是從心理層面來說,好像在你心理呈現著有一種周圍發生的事情都是與自己有關的感覺。這讓我感到好像在你那,你的世界和除你以外的他人世界是和為一體的。
這種合為一體的世界觀會帶給人非常大的壓力,因為你需要去應對、反應你生活中的絕大多數事情。比如說他人的困難、他人的感受、他人的觀點,這些會不再是客觀存在的他人世界,而是我的世界中由「我」所引發的、能夠由「我」改變的事件或者客體。這是一種非常侵入性的體驗,因為聽上去在你的世界中,你必須得同時考慮他人和你的兩方面觀點。
造成這種「重疊」觀的原因有很多,但多數都離不開一個「侵入」性強的父母,這種「侵入」並不一定是指的父母要對孩子的生活特別指手畫腳,而指的是父母一直未能以一個對待單獨獨立個體的方式,讓孩子體驗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人,而不是「附屬品」。
因此,我覺得你不需要消除這種方法,而是需要學會區分你的世界和他人的世界。學會在你的世界裡建立起一個關於自己的獨立穩定的自信,對他人建立起一個客觀穩定、靈活的人際關係。
加油,祝好!
來自中心諮詢師 李昂
謝謝邀請。
用《西遊記》里的話來說,這屬於「把別人家的棺材抬到自己家裡來哭「。如果要說原因,這屬於對自己全能的自戀,即認為所有事情都應該由自己負責。這種自戀的產生原因,我印象里武志紅有過介紹。如果沒有的話,請參考發展心理學。
雖然我不太清楚為什麼,但是也許可以說這是所謂的「慈悲為懷」吧。啊,我不信佛,但是我覺得這樣的說法並沒有什麼問題。也如卓別林在《大獨裁者》的演講中說的,「我們都會想幫助他人,人性就是這樣」(We all want to help one another,human being are like that.)或許也可以理解為「生本能」的一種體現,只不過這是在其他人身上而不是自己。或者按照馬斯洛的說法的話,也許是自我實現需要或者是博愛的需要等等,然而我並不清楚。也許可以說,看到境遇不如自己的就會想要幫助,這是人類的天性,雖然這樣看起來像扔鍋,但是也許是這樣的?想要幫助而並沒有幫助或並沒能幫助,那就是需要沒有被滿足,於是乎就會有負罪感等等。或許並不一定要消除,也許抱著這樣的想法而想要盡量幫助他人,或者是成為平民慈善家那樣的,沒有立功也有立德;或者也有可能儘力而成為成功人士之後兼濟天下,就像冉阿讓那樣(啊,當然這裡不提冉阿讓服苦役的事情),自己富有之後就不斷地兼濟窮苦人,為自己存下六十幾萬法郎之前為窮人花掉了幾百萬法郎,既立功、又立德;落魄逃亡之時,當初幫助過的人也不遺餘力甚至拼上一切地幫助他……想起來還有點小激動呢,雖然八成是沒可能那樣的吧。不過,這樣來想的話,為什麼一定要心安理得地過自己的生活?這是不是可以說是超我和本我的爭執?而要如何選擇呢?是聽從本我,只顧自己快樂;還是聽從超我,慈悲為懷?啊,我還是想說,我不信佛,我是無神論者,我只是覺得這樣的說法沒什麼問題而已。。。
推薦閱讀:
※在知乎看似獲得了很多知識與見解,但生活並沒有因此而改變, 為什麼?
※如何評價楊冪結婚發喜糖還要分三六九等這件事?
※單純的人會在社會中走得下去嗎?
※性格不好,怎麼改?
※基本每天都會因為不同的人或事而陷入憤怒或孤獨或絕望中,我這樣情緒很容易失控屬於抑鬱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