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動攻擊型人格障礙怎麼辦?
已經嚴重影響到了生活和學習,本科基本都在抱怨與拖延中度過。現在研究生了希望自己能夠走出來。
~1~
生活中我們會經常遇見一種人,從不主動,特別被動,比如在男女感情里,有些從不主動追求女孩,有些人必須要等別人主動太能談戀愛,倆被動的人明明彼此有意,但因為倆性格都被動,結果誰都無法先跨出那一步,最後殺進了個主動的人,戀情就此告吹。
還有的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從來不能主動,在大會上從來不發言,在群體聚會中沉默寡言,幾乎從來不表達意見,點菜時要不是有人使勁邀請他,絕不會主動點。被動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大概是好像特別沒主見,自己沒主意,怎麼都行,永遠處於配合外界的狀態。
對於一個支配慾望強的人來說,有個被動的搭檔真是一拍即可,但對於一般人來說,一個人太被動,會有點讓對方覺得無趣和心累,比如戀愛中,一個人總是被動,估計戀愛也談不下去,畢竟戀愛也是一件你來我往的事。
~2~
同樣都是人,為什麼人的性格有的主動,有的被動?那種過於被動的人又經歷了什麼導致今天這樣?
很早的時候,心理學界有研究動機的心理學家就提出了人類的個人動機有兩種:一種是追求成功,一種是避免失敗。根據動機的不同,人類因此被分為兩種:追求成功的人和避免失敗的人。
兩類人在行為模式上具有截然不同的反映。對於追求成功類型的人來說,行動的關注點在於如何取到我要的成功,我要實現的目標,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他們會全力以赴,竭盡自己的潛能,即便失敗也在所不辭。在這種人的價值體系里,成功和追求帶來的滿足感要超過失敗帶來的恐懼感,所以他們往往做事比較主動。
而對於避免失敗類型的人來說,他們行動的關注點在於如何避免失敗,在他們的價值體系里,失敗是件不能承受的事,做事的唯一動機就是儘可能避免失敗,讓自己處在最大的安全區域內,所以他們的表現相對來說就更容易被動。
是的,被動者就是那種具有這種價值體系的人,在被動者的心理,失敗、出醜是難以忍受的,人生最該避免的就是失敗和出醜,他們把避免失敗等同於自己的成功,把避免出醜等同了成功。所以他們不敢主動,每次主動都是降低他們成功概率的風險點,在嚴重被動的人的心裡,這種恐懼會讓他們生不如死,陷入失控的境地。
那麼這種避免失敗和出醜的價值評價體系又是怎麼來的呢?為什麼同樣是人,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動機體系?
~3~
在成年人的世界裡,一個人跟外界的關係模式基本都是他幼年跟父母關係模式的翻版和重現。
避免失敗和出醜的心理追求來源於對一個標準的忠誠,這個標準就是完美主義,正是因為之前在很小的時候經歷過苛刻的評判和不接納,讓一個人把自己曾經表現出的缺點和不足當成了不可接受的東西,幼年的這種評判和不接納相當根深蒂固,它會跟羞恥和恐懼結合在一起,深埋在當事人的潛意識深處,讓他們在遇到類似的情境或事件時,容易觸發這種不良 體驗,為了避免出現這種體驗,他們只能控制不再讓自己陷入早年的那種生活情境里,即盡量不自發做出行為,以避免達不到標準,引來不好的評價,讓自己更加不堪。
毫無疑問,在被動者的內心裡,他們的自我評價是極低的,這種低的自我評價正是他們容易沒有主見,不敢冒險,走向被動的根源,而這種自我評價不過是他們在幼年時父母對他們評價的內化。也就是說被動者的父母在被動者年幼時,有意無意的表達了太多的不滿意,指出了太多的缺點,他們潛意識了表達了世界應該有個標準,人們都應該向那個標準看齊,因為他們過多關注自己孩子的不足,希望他能改進,走向完美。
甚至有一些父母,不允許孩子出現錯誤的行為,一旦孩子犯了錯誤,父母就大吼大叫,對孩子嚴厲指責,甚至表現出一旦有錯誤,天就塌了的感覺,幼小的孩子如果被長期灌輸這種意識,就會逐漸喪失掉探索環境的天性和勇氣,而變得被恐懼包圍,從而感覺自己十分的不好,類似於一個不合格的兒童,他們對自我充滿懷疑,長大後,對做其他的事情也無法擁有勇氣,而是滿懷懷疑。
其實深層次的核心概念是:
「我到底是不是個合格的人?我有資格擁有這些嗎?(我可能沒有資格擁有這些,因為我如此不好,有這麼多缺點)」。
一個塑造被動者孩子的家庭,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模式一定是以父母為中心的,而不是以孩子為中心。父母從不鼓勵孩子的探索行為,他們只注重孩子是否犯錯,注重孩子是否滿足他們的標準,這樣的父母,往往自認為自己有一套教育孩子的完美標準或理想標準,只要把孩子按照這套標準教育,孩子就是OK的。
塑造被動者孩子的家庭,孩子的需求是被無視的,久而久之,孩子的主動發出自己需求的能力就漸漸喪失,轉而聚焦到如何配合和滿足家長的標準和要求,而當這些要求達不到時,父母又啟用了苛刻的評價模式,這讓他們進一步扔掉了自己可以提需求,要求別人的能力,而把全部的關注點都放在了滿足外界,及不讓外界標準失望的關註上,也就是害怕失敗的恐懼統治了他們的內心,追求成功,自我探索的那一部分自我功能完全萎縮掉。因為他們從來沒有體驗過自我探索,追求成功冒險帶來的成就感。
~4~
還有一種被動人格的形成是源於父母的溺愛,但其實溺愛也是對孩子不放心低評價的一種,正是因為害怕孩子犯錯吃虧,所以才有溺愛的模式,溺愛就如同給孩子套上一層人為的保護殼,本質上也會讓孩子天性的探索本能得到遏制和壓抑。因為在孩子的世界裡,事情是沒有好壞之分的,孩子也沒有多少危險的意識,危險正是過度溺愛孩子的家長傳達和灌輸給孩子的。
如果孩子從小就被整天灌輸這種外界風險很大,我很弱小的 信息,他就無法認為自己有能力去控制外界,只會養成依賴性人格,而依賴性人格的本質還是對自己評價過低,認為自己沒有能力應對外界,自然也就不可能發出主動地行為,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沒有能力為自己負責,而只能讓別人為自己負責。
~5~
一個人如果在生活中總是很被動,會壓抑自己的生命能量,會人為的自我設限,完全不能實現自己的潛能,甚至嚴重被動者能量被壓抑後,會出現被動攻擊型行為,也就說如果一個人被動久了,他也會有很強的攻擊欲,這種攻擊欲沒有學會正面表達,他會用被動攻擊的方式表現出來,以發泄內心的不滿。
被動的人就像縮在一個有著堅硬外殼的保護罩里,在這個罩子里,一切都是可控的,但是範圍很小,他們在裡面按部就班的行動,不能越雷池一步,如果有的人足夠幸運,可能會遇到從罩子外伸出的手,並且這手足夠堅定有力,引導他們走出罩子,並帶領他們起舞,,而更多的人不過是遇到過一雙或幾雙手,但終因為自己恐懼的力量太大,超過了那雙手可以拉出罩子的力氣,而最終又縮回了罩子,還有的人是終生在等待,希望有人能認出被動的他們,把他們拯救出去,但是終究到現在,他們還沒有發現一雙伸過來的手。
改變被動的方式首先是要改變自己對自己的認知,你的那些對自己過低的評價都不是客觀真實的,而是來源於幼時不當的父母評價模式,所以當內心再湧出自己對自己不好的評價時,要及時的跳出來覺察這種評價的來源,並及時的糾正它。告訴自己,提醒自己,這是不對的。
每個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你值得擁有好的評價,值得要像這個世界索取你要的東西,值得讓世界愛你,你也要自己愛自己。
其次要多關注自己的需求,順著自己的需求來,嘗試一點點的改變,被動者往往泯滅掉自己的需求,而過度關注別人的需求,形成了凡事配合別人需求的模式。
可是憑什麼呢?你也有自己的需求啊,怎麼能處處以別人為中心,配合別人的目標,成就別人的主角。當你旁觀這樣的自己的時候,如果覺得委屈不值得。那就要去嘗試改變。
這個改變就是一點一點的感受你自己的需求,不要泯滅它,勇敢的把它提出來,你應該為自己的需求而活。
最後,其實想說的是,生命這麼短暫,一個人怎麼能忍心讓自己如此蜷縮的活著?那也太對不起自己了,怎麼樣也應該豁出去活一場啊。不然呢,畏畏縮縮,你究竟在害怕什麼呢?
原創文章,文章已首發於壹心理,轉載請聯繫作者並註明出處和作者介紹。
更多文章,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工業時代的月亮」
被動攻擊也稱為隱蔽攻擊,說到底就是害怕衝突,會引起你內在的焦慮、恐懼,所以攻擊性被壓制。
意識上不敢表達憤怒成了慣性,某種特殊情況下你的行為和思維就會受潛意識支配,做出來事與願違的事,莫名的給他人帶來麻煩,這就是無意識象徵性的攻擊性釋放。遺憾的是這些複雜心理現象都是你意識察覺不到
想改變的話,生活中與人來往中,建立屬於自己的邊界,必須做到對自己內心感受的尊重,敢於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情緒。
雖然我並非心理醫生,但是自己也懷疑自己有類似的癥狀,做過一些調查,所以可以分享一下心得。
據我觀察,被動攻擊型人格其實是一個很普遍存在的人格特質。這類人的顯著特點是:害怕衝突。害怕衝突的人一般說話拐彎抹角,喜歡討好他人。如果是遇到正好自己喜歡的人,這或許不會有太大關係。然而,如果遇到自己不妥的人或事時,依然避免衝突甚至討好他人,就會產生怨氣。怨氣會轉化成攻擊傾向,以一種間接的方式表達出來。
舉個例子。
小明具有被動性攻擊型人格。他有一個室友叫阿強。
阿強每天晚上回家吃飯都不及時洗盤子,非等到第二天才洗。但是小明很愛乾淨,早上一起床,看見廚房髒兮兮的,他怎麼受得了?但小明很害怕衝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要聽媽媽的話。
所以小明平時還是對阿強很有禮貌,甚至兄弟相稱。但小明其實怨氣很重。於是小明開始不好好沖廁所。阿強雖然大大咧咧,但也受不了廁所這麼臟。所以沒多久,阿強就找小明聊,說小明同學,你廁所能不能沖得好一點,沒見過你這麼拉粑粑的。
小明這回急了,破口大罵:你特么居然好意思說我,你看你每天晚上吃了飯都不洗盤子。阿強很納悶,你不早說?!
除了總是避免衝突外,一般來說,被動攻擊型人格的人很喜歡對他人做出承諾,儘管這些承諾根本就是違背他意願的。比如:「這份工作就交給我吧!」、「聖誕節帶你去西班牙玩!」、「發了工資就給你買那個LV包!」、」明天下午一定把一個圖表做完交給你!」,之類的話,希望哄得對方開心。做出承諾是被一種達到」避免衝突「和」討好他人「的雙重目的。但是,這種承諾一般都是言不由衷的空話——被動攻擊型人格患者根本一點都不想兌現他們許下的諾言,因為那只是他們用以避免衝突的權宜之計。這種行為是很有害的。因為很快,由於一次次的食言,被動攻擊型人格的人的名聲會越來越糟糕,信譽越來越低。這會嚴重影響他的工作和人際關係。
害怕衝突的原因主要是早期家庭的教育造成的。題主是個研究生,相比也是學霸。學霸一般早期家教比較嚴格。在嚴格教育的家庭中,孩子個性和意見的表露容易被打壓。長期對個性的打壓,容易造成孩子性格被動,這種被動的性格會一直持續到成年。進入社會了,這種人一般會有一種「我要這麼說對方肯定會不高興」的被害妄想心理。
當然產生這種對衝突的恐懼的原因有很多,再此就不分析了,還說說對策。
從個人經驗上看的話,我解決自己的被動攻擊型人格有這麼幾個步驟:
1)首先要確認自己的確是被動攻擊型人格,可以看看這篇文章:揭開偽善的面具:「被動攻擊型」人格的九個特徵。
2)自我反省。記錄一下,自己是在什麼場合下,會說出言不由衷的話、許下不想兌現的承諾、迴避不可逃脫的衝突?這個過程是很難的,因為人一般都羞於面對自己的缺點。但這個過程很有必要,因為它能揭示內在於我們內心的、還未解決衝突。這些衝突可大可小。接著之前的例子說吧:小明的室友阿強每天晚上吃飯都不洗盤子,而具有被動攻擊型人格的小明的做法,就是不告知對方自己的想法(避免衝突),平時偽裝友好(討好他人),然後在生活小事中製造麻煩,比如不沖廁所、然後等室友忍不住批評你的時候,反而扮演起了受害者的角色:你還好意思批評我!你看你每天吃完飯都不洗盤子!
記錄下這些場合,並告訴自己,必須在行為上出現改變。
3)當上述的場合再次出現時,進行自我主張。這是改變被動攻擊型人格的關鍵點!當室友阿強再一次晚上不洗盤子的時候,小明不應該再保持沉默了。找面對面的機會,冷靜地告訴他,我希望你可以每天晚上吃完飯可以盤子給洗了。阿強是不是會改變其實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小明在自我主張的過程中可以了解到,表達自己的主張並非如此可怕的事情。這會產生一個累積的過程。以後每一次的衝突產生,我們都要繼續自我主張。在熟練到一定程度之後,就不會再害怕和逃避衝突,而被動攻擊型人格也就被化解了——既然自我主張可以達到解決衝突的目的,被動攻擊型人格也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還有就是停止主動對他人做出承諾,並要多說」不「。
以上,希望對題主有幫助。1.認清自己的思想,就是努力了解自己在做什麼,因為有時在某種情境下會表現無目的性!
2.不要老想著去取悅別人,努力爭取自己想要的結果!
3.不我老自己想贏!努力了解對方…控制怒火!當自己有怒火的時候,腦海里演練積極的解決問題方案!
我是這樣的人格,但不是特別嚴重,曾經一度帶給我帶來很多麻煩,不過好在現在又算有所好轉,我來分享一下我個人總結出的一些可行性經驗。
1.承認自己錯了,人都會犯錯,在發現自己可能出現問題的時候,第一時間不是去想:我的理論是怎麼站住腳的。而是去想:我可能錯了,我需要停下來思考。
沒錯,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停下來,然後思考。攻擊型人格在維護自己權威和觀點又或者賣弄炫耀的時候,是非常敏感而激進的。一旦被人指出弊病,落入尷尬的場面。如果此時碰到的恰巧是另外一個攻擊型人格的人,是非常容易激化現場的。這時候的你,已經不是冷靜地思考了,而是像抓壯丁充軍一樣的去想辦法圓場,最後可能口不擇言。
2.承認自己錯了的下一步,就是承認別人的優點。這是很重要的,攻擊性的原因常常是因為預估自己優於對方,產生了可以戰勝對方的正反饋,才會越攻擊越激烈。不斷地發現別人的優點,可以保證自己會時常平視對方甚至在某些角度仰視對方。
這種承認不是簡單的認可,而是不斷地去發現,然後不斷地在心裡重複這個人的優點,給自己心理暗示。而不是看到這個人偶爾犯傻就在心裡不斷地重複別人做錯的地方。
把自己的位置放低,可以降低自己的攻擊性。
3.……有人點贊我再更這個世界是彩色的,可你的世界是黑白的。要麼改變世界,要麼改變自己。你改變不了世界,又害怕改變自己。這就是被動攻擊型人格障礙,在強烈的敵意和服從中間難以取捨,這種人大多獨來獨往,是真正孤獨的人。
被動攻擊的人有一些基本的人際狀態:取悅、迎合、討好、迴避衝突……
30歲前的自我成長,建議多在實際的人際互動中體會,然後回到家庭中,看看與父母之間的關係互動,問題的緣起在原生家庭,但維持和發展是在你當下的人際互動中。
引起被動攻擊的行為有很多種,因此,要具體說說癥狀。
能考上研究生 說明肯定沒問題
被動型人格做什麼都是很被動的。希望出去和同學一起玩,期待同學叫他們出去玩。希望去親友家裡玩,期待家裡人叫上他一起去有個人一起陪好有理由一點(是他或她要去的,我是被拉上來的),自己很難提出要求(可能跟童年時期自己提出了要求但是撫養人滿足不了自己的要求或者訓斥了這樣的要求有很大關係)。希望換工作,自己內心也有很好的打算(怎麼找工作,如何找。做哪些準備,以及後續能不能堅持,自己心裡都有數),但是還是期望父母來替自己做決定,自己踏不出辭職的那一步,而取而代之的行為是,自己在背地裡發脾氣,自欺欺人,氣自己怨父母,說你們怎麼那麼不懂我,應該知道我在想什麼然後替我做主(這是處於嬰兒時期的孩子還不會表達的時候的父母的一種照顧方式--就算我不說,你們也要懂我,並且替我做事情)。希望找女友,也是希望女友是現成的,父母替自己找一個,然後接下來一勞永逸,馬上開始固定模式的生活,浪漫激情快樂旅遊等充滿活力浪漫中稍稍放縱的生活方式直接跳過直接等死(缺乏生活激情,固步自封,循規蹈矩,墨守陳規,不愛動腦,懶)--要是找了這樣的,女方會覺得這個家簡直是人間地獄,應該不肯跟這個男的走。
推薦閱讀:
※怎樣消除性格上的自負保留人格上的自信?
※如何區分ENTP和INTJ?
※一隻成熟的infp是什麼樣子?
※16型人格測試,我到底是INFP還是INTP?
※如何改變討好型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