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諮詢中,如果求助者學過心理或者心理諮詢,那會對心理諮詢產生什麼影響?
而心理諮詢師怎麼面對這樣的求助者,畢竟求助者本身就懂得心理知識,在這種背景下,諮詢師所有的言行,求助者在潛意識裡其實都是知道怎麼應付的,怎麼辦
你好。
請記住,心理諮詢最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關係。關係建立錯了,其餘都是空談。
較為合適的關係是合作者的關係,也就是大家天天掛在嘴上的「治療同盟」,你要明白他是來尋求幫助的,不是來跟你比賽的。
打個比方吧。比如我是諮詢師,我的角色就好像一個羽毛球教練。然後按照題主的意思,來了個練過羽毛球的學員。他來的目的不是跟我打比賽啊,而是跟我配合雙打,並得到成長。我們是站在網的同一側的,另一側站著的是他想解決的問題。一起努力把對手打敗,多好。
他懂一些技術當然更好了,更容易和教練配合把對手打敗咯。
一個有經驗的成熟的諮詢師,面對任何一個來訪者,心態都是平和的,無論對方是否有學過心理學。
學過了心理學,然後再忘記心理學,對諮詢師來說,比較重要。這樣能夠有效地避免鑽進心理學的套子,把來訪者和自己都當成心理學的實驗品,忽略兩個人之間真實的互動。
正因為知道自己是個容器,諮詢師時刻能意識到自己,以及在自己面前的這個來訪者,是一個整體,二者不是競爭關係,不是敵對關係,那對方有沒有學過心理學,就不會成為關係的障礙。
所以,沒必要擔心來訪者要怎麼「應付」你,你只需要在關係里呈現真實的你自己,而不是按教科書上教你的反應走。
來訪者自身掌握的心理學知識,對諮詢師本人不構成影響,卻對來訪者本人獲取諮詢效果有阻礙,這樣的來訪者的大腦其實是被心理學化了的,他會用心理學的方式來給諮詢師描述他的癥狀和個性背景,把諮詢師領進他的語言迷宮,同樣,大腦被心理學化了的諮詢師,也會跟著配合他的敘事,共同把問題固化了下來。
所以,有多元文化視角的諮詢師就會在這一方面十分注意,不被來訪者固有的敘事方式帶到溝里去,換句話說,諮詢師要忘記心理學知識和觀念這回事,選擇一個容易讓問題鬆動的視角,讓來訪者去心理學化,突破他給自己設的限,讓關係遞進,也讓來訪者能夠脫離單一的心理學視角給他製造的新困境。
有的來訪者內心防禦非常強,他會用自己所得到的心理學知識防身,往往是擔心諮詢師小看自己,或者是防備諮詢師的欺騙和糊弄,容易把諮詢師當成一個較量的對手,而不是合作夥伴來看待,特別是挑剔型的來訪者,會比較看重自我評價,對諮詢師難以保有信任。
諮詢師如果對此過於在意,就說明受的訓練仍不夠多,對自己的角色感過強,好勝心被挑起,容易出現和來訪者對著乾的局面。
諮詢師首先得讓自己成為一個從套子中走出來的人,增強自己的職業適應性,拓寬自己的文化視野,除了心理學,還有很多其他專業的知識可以協助自己做諮詢。
請關注我的公眾號:tiangexia2016
應邀!
這樣的來訪者有時候更容易打開,一個可以說久病成醫,對自己有更多理解;一個就是彼此知道這個套路,更容易工作
也有可能這會成為來訪者理智化的防禦,這個和移情有關係,也是工作的內容
在諮詢室裡面,其實諮詢師的言行不是那麼重要,重要的是來訪者的言行,是來訪者在訴說後所得到的……
我們在生活中會有體驗,說啊說啊,有些東西會出來……
是諮詢室外來訪者生活的體驗。
「言行,求助者在潛意識裡其實都是知道怎麼應付的「 …… 其實這是不可能的
但是有這麼個可能性,在我們成長的時候,有段時間和父母是未分化的,就好像我的一切我爸媽都知道,都知道怎麼對我 ……
而這很可能是恰恰要工作和成長的,每個人有其自身獨一無二的生活和體驗,看到自己,看到對方,而不只是好像
隨著心理諮詢考證熱潮,受過培訓,有證的諮詢師越來越多。
特別是在在我們這個單位,鼓勵大家考,基層還報銷一部分費用。
工作中就遇到過好幾個參加過培訓甚至是持證的。
體驗就是,很省心。
她(他)了解心理問題不等同於精神病。
不開藥也能治療。
知道心理諮詢不只是說話,比較能遵守設置。
溝通中不小心說出一個專業辭彙,能夠秒懂。
有些對治療還有自己的思路。
當然也有不好的地方。
使用一些心理諮詢技術時需要謹慎。可能會讓對方覺得你在套路她(他)。
我就假設提問的是個新手諮詢師好了。先問一個問題,你怕嗎?如果求助者真的懂得心理學的相關知識,並且十分了解心理諮詢的過程,還跟你繼續諮詢,你怕嗎?
一點也不用害怕。心理諮詢並不是為了對付敵人,而是為了幫助和解決問題。
我本身是諮詢師,也是求助者,在遇到心理問題的時候,我也會找別的諮詢師做諮詢。我懂得很多心理諮詢的知識,那麼在做諮詢的過程中,會有什麼想法呢?
我會先看對方諮詢師的態度,是否誠懇,對於諮詢師的技術相反並不是十分在意。做過心理諮詢的都清楚,所謂的技術和療法都不是解決問題的核心,諮詢關係的良好建立才是維持心理諮詢的關鍵。
會試圖和諮詢師建立良好的關係,這是求助者的第一步。其實,這也是其他沒有學過心理學或者了解過心理諮詢的人的想法。
可以換位思考一下,假如你是求助者,在心情極度低落、焦慮、不安的時候,去找個陌生人傾訴,你會是什麼感受?
「這個人值得我信任嗎?」
「他專不專業?」
「我放心他嗎?」
是的,懷疑的心理始終存在,因為你不了解他啊,哪怕他資歷再豐富,經驗很多,見到的第一面起,你還是會覺得緊張和不安。
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氣去面對一個陌生人的。作為心理諮詢師我們一定要考慮到這一點,切不可把「自戀」和「專業權威」時刻掛在嘴上,別以為自己是諮詢師就比求助者高一等了。我們要適當放低姿態,去傾聽,去共情,尊重求助者,通過良好的諮詢態度一步一步和求助者建立諮詢關係。
有經驗的諮詢師是不會把「技術」這東西看的太重要的,也不會把對方懂不懂心理學當做自己的負擔,面對不同的個體,如何用合理的態度和情緒傳達觀點和態度,需要「捫心自問」,時刻反思自己在諮詢的過程當中做錯了什麼,有哪些不足的。
所以,真不用感覺緊張或者擔心,相反你還可以這樣想,他懂得這麼多,豈不是更好嗎?他更能理解和支持我的工作了,我可以和他充分地建立良好關係,促進諮詢的發展。
這樣想的話,做諮詢的時候就不會焦慮了。
去做心理諮詢跟學沒學過心理諮詢或者心理學沒什麼太大的關係。
反倒是跟去諮詢的人或者抱著什麼樣的目的去諮詢有很大的關係。
如果非要說影響,可能跟是否促進或者抑制有關。
如果學過心理諮詢的人,也信任心理諮詢的理論,那麼心理諮詢對他起到促進的可能性很大。
真正了解心理諮詢的人,會很享受心理諮詢,就像一個當諮詢師習慣的人,特別想去當來訪者一樣。
別以為學心理的就知道別人想什麼,就能指點別人的人生,這些都是誤解。
我們諮詢師更多的是向來訪者學習,和他一起了解自己,在陪伴和抱持中,一起成長。
有些時候,被虐的往往不是來訪者,而更多的是諮詢師,諮詢師經常被稱「垃圾桶」,你們想錯了,諮詢師很多時候比「垃圾桶」還慘,對來訪者的攻擊必須要接的住,而且還不能直接還擊,必須要經常回爐以後,把原來通紅的「鐵塊」,變成了愛、變成力量反還給來訪者。
「垃圾桶」是不具備這樣的功能,也不會有這樣的能力,如果諮詢師認同自己是「垃圾桶」,遲早會出問題。
諮詢師也會有心理問題,而且比普通人更容易有心理問題。
為什麼?
經常站在前線擋子彈,哪有不出問題的。
出了問題該怎麼辦?
諮詢師也要去做心理諮詢,只是行業用了更專業的詞語如,「督導」或者「個人體驗」等,其實也是心理諮詢,只是找了同伴諮詢師或者更專業的諮詢師而已。
一般主動進行「督導」或者「個人體驗」的諮詢師,至少是敢於面對自己的心理問題,心理諮詢對他就有幫助。
而那些總是認為自己比較厲害的「心理諮詢師」,不去做「督導或者個人體驗」的人,遲早會被「垃圾」堆滿,最後可能被淹沒,退出行業或者瘋了,這個問題並不少見。
如果來訪者學過心理或者心理諮詢,可能:
①就不會對諮詢過程有不合理的期待。
他可能會知道心理諮詢的流程是什麼,主要工作於什麼內容,自己和諮詢師在諮詢過程中各自的角色和責任是什麼,諮詢過程中自己和諮詢師可能的反應是什麼,如果出現個人不適可能是什麼原因以及如何應對,等等等等。
這些非常有利於開展工作,否則由於時間有限,可能對於不熟悉心理諮詢的來訪者,第一件工作內容是進行科普。我個人覺得這件事來訪者來之前不做功課,其實有點浪費他們的金錢。
②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心理諮詢中心理教育(psycho-education)的比重。
他可能不會單純因為欠缺心理學的知識而產生問題,反而跳過了這部分,直接work on personal issue.
③在來訪者本身是諮詢師的情況下,有利於諮詢的效率最大程度的提高。
畢竟來訪者自己是最了解自己的,諮詢師有時候只能起到側面提點的作用。如果來訪者本身也是心理諮詢師,他可以在諮詢師提點自身心理盲區之後,自己開悟,甚至自己制定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案,由諮詢師輔助執行,來縮短摸索的時間,降低走彎路的概率。
④會有較強的合理化/理智化的防禦機制。
在心理諮詢知識的武裝下,有些來訪者可能會迴避真實的體會自身的情感。而有時,真正的體會並處理這些情感,才是諮詢起效的開始。
暫時只想到這麼多……
心理諮詢很貴的,身為一個明曉諮詢規則的來訪者,是不會在這樣的表面阻抗浪費時間的。
這樣的來訪者有一個很好的優點,就是他在來訪之前就已經進行了較為深刻的自我認知,並且可以流暢、有邏輯地述說自己的觀點及迷惑。
這樣諮詢師就不必花費大量心力來和來訪者普及基礎知識和小心翼翼地建立關係。兩個諮詢師可以迅速地建立起和諧的咨訪關係,除非擔任諮詢師的那一方水平太爛。
這樣來說,就是來訪者需要的不是情緒疏導,他自己可以做到;而是來自於諮詢師的不一樣的思路,或者更高的視野,更獨到的見解。
所以說,學過心理諮詢並且基礎很紮實的話,是有利於諮詢的進行的。當然,一知半解比完全不知道還要更麻煩。。。
那我就潑點冷水吧,不論客人懂不懂心理諮詢,都別指望人家上來就配合你,圖樣
以我們接客的經驗來看,越不了解心理諮詢越好奇的人,越容易有試探性的阻抗,在最初的過程中會用各種個性化的方式探索諮詢過程,容易造成諮詢師誤判,至少讓諮詢師有莫名焦躁感,如果感覺到被試水的話
而那些自學過甚至混過諮詢圈的客人,那麼試探的手法就更高了,我碰到過幾個本科心理學的,扮豬吃虎,聊了幾次,越聽越覺得對方懂行,然後就更小心應付,最後客人認同你的水準了,才會老實交代是心理學本科甚至研究生,也是個人經歷原因才選擇心理學專業云云,多少帶有企圖自療的久病成醫性質
但是如果是非體制教育心理學又非自學,而是市場上搞的那種培訓班出來的,往往就沒那麼大城府,容易自大,開頭就暴露,試探性往往最幼稚,可見市場培訓班是怎麼忽悠他們的,現在很多培訓班模式就是諮詢師把客人轉介紹到培訓班去學習,去考證,因為這樣黏性更大更能刷錢,但這就等同於狼把羊變狼再擴大傳銷隊伍,是含有非常大營銷學成分的賺錢法門,愈發脫離所謂的心理諮詢了,所以帶出來的人自然就莫名自信,因為要繼續去傳銷呀
以上三種情況分別是:不懂、懂、半懂不懂,麻煩點各不一樣,當然如果你有點實力能贏的懂行的人的認同和配合,是很有成就感的,而那些半懂不懂的對你的打擊肯定賊大,因為怎麼說人家都要表現出強過你比你懂的樣子,除非他對你有盲目崇信,就又變成你說啥就是啥,總之是沒腦子沒理智的客人還得瑟些專業辭彙,叫你哭笑不得
當然最後這種情況也經常出現在圈內人互相之間的摩擦上,甚至同輩平行督導時候就開涮,夠嗆得很,所以說,到了有分歧的時候才是真正看出溝通能力的時候,不論是不是諮詢師,是不是在搞心理諮詢
最後,接客多了就會知道,大多數客人都是有備而來的,不是一路人不進一家門,你指望你接的客人個個都是童子身?別搞笑了,誰不是逛窯子逛了N家才惠顧你這裡的,你當是開苞專業戶啊?
整個客戶群是不可能包含那些不認為自己有心理諮詢需求的人的,因為理論上不存在強制諮詢,雖然在特殊學校、司法機關、監獄和某些醫療單位環境下的確有強制心理諮詢存在,但是那些都不是吃市場飯,和市場上的諮詢師沒關係
所以作為接客的,一定要明確清楚客人大多有一定經驗經歷的事實,尤其國內這個諮詢市場很弱勢的環境,不少客人是先去腦科醫院看了病吃了葯,再來你這裡試試看抓救命稻草的,你如果直接拒了也就算了,如果想試著適應一下市場環境硬著頭皮接接看,就得比客人更了解精神科開藥治療的程序路數,這對於絕大多數接客不過百時長不過百的新人恐怕要求太高了
就算不是挂號的病人,而是理論上標準的求助者來訪者客戶,也多半自己在網上看過啥抑鬱症資料甚至買了好幾本書自己啃過了,就算那些信息混雜容易消化不良,人家不管怎樣是自慰過的,沒準還已經消費過一打諮詢師,都不怎麼滿意,你覺得你作為第N個被嘗試的服務,能輕易得到點贊?
最最不濟,真是個頭一回的客人,那也是心理敏感類型的,神經大條的貨打死他都不會想到來逛諮詢,心理敏感什麼樣不用我說了吧?你們自己做這行想必也不太可能是神經大條基因,自己照鏡子都知道有多難對付
總之,諮詢師碰上諮詢師,就是簡單低級的困難變成複雜高級的困難了,其實是資深高階怪物,更需要技巧更難打,如果好打人家自己就解決掉了
————————————————————
相對家排這種根本不考慮解釋家庭產生之前人類歷史的短期小模型在市場上亂竄忽悠,我寧可追根溯源從基礎做起,而且實際上並沒有我們想像得那麼寬泛,先確定一些神經反應機制和動物本能上的共性,再考慮人類特性,最後看個體差異
目前所面臨比較普遍但是又被心理諮詢圈廣泛忽視的情況是,太多過時的理論和瞎掰的玩意明顯不符合生物學社會學常識,這就不是打補丁的問題了,乾脆推倒這套玩意兒,反正根本配不上說是操作系統
實際上在歐美,諮詢圈內部已經決裂了,一部分人開始倒向各種科學進步帶來的心理學認識革新,另一部分仍然在發展【偽心理學】【超心理學】等等
實踐困難,是因為用心理諮詢的思路去玩,生物學上不考慮什麼舒服愉悅,而是以神經反射和應激本能為基礎;倒向神經科學的心理學普遍是放棄了以精分為代表的現代心理學經典理論假說,因為比起神經生物學太複雜也太沒性價比,甚至亂花迷人眼卻並不實用,更直接的說法是在我們沒有有效認知和實踐的過去,精神分析等等一系列衍生物其實起到的並不是確切療效的作用,而更近似於安慰劑,安慰劑在沒辦法解決問題的時候挺好,有了辦法後就沒啥意義;當然時至今日,甚至未來,安慰劑仍然會被很多人需要並且得到更【超心理學】的發展,一方面因為總會有些問題沒辦法解決而擱置,另一方面人類就是不願意麵對問題面對簡單的真實,而寧願用複雜神秘的暗示蒙蔽自我來遮羞
對我這種可以自己開發個性化安慰劑的傢伙來說,沒必要跟著並沒有太大利用價值的圈子安慰劑混,雖然人類是社群動物,個人的篤信在很多人看來不如集體的宗教儀式有效,可對我來說,輿論恰恰是可疑的,因為眾人總是流傳荒謬,我更在意不以人類意志為轉移的規律,因為那樣才能確保不自欺欺人
我覺得超心理更像做夢,吸引人的地方也就是不那麼現實罷了,科學的心理學研究不是搞一個高科技娛樂出來,而是要搞明白某些事情,搞明白之後完全可以建構包括虛擬現實在內的各種活動,雖然科學並不主要關心做夢和VR,但是VR技術比人類研究做夢更具傳播性更方便,所以當科技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超心理學的地盤會被逼著向更特殊更遠的地方發展,因為夢畢竟有比VR還特殊的地方
複雜的不是心理學,而是主體,主體研究不是科學的事,甚至也不該是心理學,哲學研究主體也只是說說而已,主觀的【快樂】和可解析的【神經活動】是完全不同的,因為顏色可以客體化,【主觀感受】卻永遠關在自我的牢籠里,我不認為胡編亂造能夠幫助跨越主體,實際上主體是怎樣都無法跨越的,別說【快樂】,連【快感】都分成千上萬種,可是這種分得清都是建立在可公共觀察的領域,而非個體化的自說自話上
其實並不需要過於細節的進展,目前所知道的最基本的神經傳遞機制,獎勵機制,反饋應激迴路,就足夠應用了,至少可以判斷大多數簡單的動物反應,再通過這些簡單反應的複雜組合來推斷個體的思維模式
說得再通俗點,即使不了解腦科學,但平時大量實用主義的心理學應用也是在使用這一套東西而非精分向的東西解題,比如刑偵、管理
還有更方便的,大數據行為研究,直接跳過什麼心理學,關注行為規律即可,這就好像你操作手機電腦,並沒有要求你對電子線路都明白,猩猩都能學會觸屏,因為我們是要把事情簡化實用,為了實用才不得不研究複雜
矯正會遇上人權問題,電擊網癮就是例子,但是掰彎掰直這種事天天有,只不過不可能做成案例更不可能用來經營,只能是個人行為,而且大多目的是另一回事
你舉例的那些技術,在如今實踐中更多用來傳銷,當然心理圈和營銷學有重疊部分,且就有心理培訓往坑錢方面走的,這不稀奇,但可能不是你要討論的方向
清晰化,如果你認為清晰化沒用,那乾脆啥都不做更好,因為精分系的確在清晰化上是起反作用的,如果說認知行為或者其它流派有不良後果案例,那麼這些流派的支持者八成要嗤之以鼻的嘲笑:誰都知道精分系這種玩玄乎的才是最能製造瘋子和死亡的流派啊,怎麼還100步笑90?
恰恰是因為科學在清晰化的同時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才會進一步清晰化,這當然沒底,但總比停滯不前甚至複雜化神秘主義化要好得多,因為多少還能有點正面作用
之前我說過了,精分和超心理學,還有身心靈什麼的,與其說是有客觀效果——比如你說的【 建立起某套心理功能去靈活的應對外界事物以及自身的癥狀】這種可以算是根本實現不了的共產主義理想,不如說是周瑜打黃蓋,有市場需求,就和信仰需求一樣,雖然信仰需求是生物遺傳學可以解釋的,但是不代表通過理性就能或應該抹殺非理性的信仰需求,因為這種需求是在以不理性的方式運行自然規律,所以雖然近似玄學的精分、超心理、身心靈什麼的並不如其自身所宣稱的那麼有效果,但是給予抖M黃蓋們需求滿足,那就是好,這就和共產主義理想也給予了很多人積極生活的影響一樣,這恰恰是正流行的積極心理學所做的事;又或許,你說的清晰化,可能就是會對很多人產生消極影響,所以他們才迴避這個清晰化,而要神秘化複雜化,這樣才能有勇氣自欺欺人的活下去,這同樣和信仰XX主義同理,不過是換了個XX罷了,XX不可解釋只可更加複雜化的演繹,這也是玄學的規律,不是搞簡單搞明白而是反之,沒效果才是最大的效果
【主體】,自我,ego……如果對主觀唯心主義有很大興趣很深研究的話,可以自行思考,思考自我是最大的精分,也是最危險最無聊的玄學,且和他者討論這個沒有啥意義,主體只對主體本身來說是主體,對他者只能是客體
人腦再複雜,也不是無限的,生物腦的可塑性是神經迴路,電腦的可塑性是軟體而非硬體,實際上電子軟體的可塑比生物腦訓練還要方便快捷,所以才會電腦記性更好
系統越複雜,越會產生【分形】反應,這不是人腦獨有,而是世界普遍現象,有機反應不是單一反應,但無機反應也沒有那麼單一,只要規模夠大程序夠複雜,就會分支開叉,這很自然,所以電腦經常不聽使喚,還死機,還搞不清為啥,而更加能體現這種情況的是網路自組織演化,不論是電子網路、神經網路、生態網路、社會網路,或者其它,人腦不過是網路的一種形式
思考不過是植物性機械性條件反射的堆疊,如果不然,那麼就不是腦在思考,而是某種不可言說不可明白的【 】在思考,如此一來,乾脆別研究思考也別研究心理學比較好,因為你一開始就認為它搞不明白,何必要搞
精分算是經典流派,但是後世各派都在精分上或者往左批判或者往右批判,只有神經科學和行為學是無視精分的,其它大多數以心理學為招牌的泛泛之輩往往把弗洛伊德當基礎門檻,把精分當明星產品,其實實踐上早已在使用家排、身心靈之類改良變質的衍生的簡單易行沒啥作用和害處卻很好玩的技術了
精分的確一開始就是沖著瘋子去的,算是應對極端案例的極端手段,所以精分經常被看作用變態心理學看待普通心理學,這個在我看來沒啥不可以,但是在實際應用中,你可以放大每個人的變態部分也可以忽略,而精分往往是摳出來放大的,所以精分不是應對變態就是製造變態,這麼重口味的東西其實擅長的專業人士並不多,而且由於歷史上常在河邊走,所以才會有你提到的各種行會機構——當然不僅僅是為了自我監督還有圈子目的,其它流派沒那麼重口味也就沒搞那麼複雜,這個黑歷史精分肯定是洗不白的,只不過隨著新時代來臨,美帝諮詢師的高危行業地位也跟著精分系的邊緣化而退卻了,之後越來越多的是安全得多的心理安慰劑和藥物治療,如今別說諮詢師自殺的少,有服藥的患者如果自殺也多半會歸結到藥物本身或藥物使用不當上去,其實不管是精分系還是其它諮詢,並不容易總結聯繫療效與諮詢的相關性,精分也隨著諮詢被葯療頂替而更加靠邊站了,如今精分系的客戶群是那些並不服藥的非患者,所謂真正意義上的精神分析師也沒剩幾個了,因為沒有多少市場需求,沒法生存,黑歷史之後基本也沒什麼歷史延續了,圈太小
預設不可言=預設不可知,不可言=不可知,明確了不可知還要搞明白,就是繞了個圈子自相矛盾,超心只是干這個的小股部隊,大股部隊是古往今來的各種神秘主義,這類圈子其實很好融入,只要你口稱認同,然後在他們那些空頭概念上再多編些說這是我的研究你看如何,對方就會非常驚喜的說好好好歡迎歡迎不錯不錯好想法,嗯,這就是我所知曉的某個結交廣泛的心理學門外漢和某個超心帶頭人相好上的過程,其實都是小眾,孤獨寂寞得很,所以越來越有大竄連的趨勢,外星人、鬼神、宗教、法門、氣功、失傳教派、周易八卦、星座冥想、催眠……一鍋煮,根本沒啥固定原則,底線就是不能被解釋的YY,只要跟著一起胡思亂想就是入伙了
我不排斥神秘主義,但我搞符合我自己審美的神秘主義,不想和世俗庸俗的胡謅謠傳混為一談,真實只是可能,科學是承認自身有限和無知的,所以仔細研究科學的認知體系會發現也有不可言的部分,但是科學是一幫務實實幹的人搞出來的,所以不可知論者的科學觀並不神秘,不可知就是不可知,不需要再編些娛樂文化出來當真,如果要簡單區分神秘主義和科學的區別,可能只能依賴實踐效果而不能憑邏輯矛盾,任何邏輯只要不斷延伸下去總會自相矛盾的,啊,不能再展開了,會進入混亂領域
先驗和超驗可能都不是我主要注意力的方向,我的主要關注點還是經驗,【子不語怪力亂神】的現實主義功利主義,同時也符合康德對先驗概念的假設和判斷
脊髓的發展是先於腦的,先有脊髓動物,後發展出的腦,脊髓是最初的神經中樞,所以你說得沒錯,而且我之前也說了腦科學應當是神經網路的科學,身體各處的神經組成的網路,腦只是內化封閉式的一個網路結構,在某些條件下,只研究腦是方便問題簡單化
不可言這個詞,我記得最早出現於猶太教對於上帝的概念的宗教規範,後來傳染到各種終極概念,再傳染到形而上學概念,最後恐怕所有概念都變成不好說清楚的概念了,唉,不可知論者就是這麼來的,根本上或許都只是不可言,區別僅僅是我們主動探求其可言性然後不斷失敗不斷爬起,還是一開始就貼了閉嘴的封條吧
原生猶太教中應該是禁止說,舊約中有類似記載,所以伊斯蘭教認為原教旨主義秉承就是不能去表現神靈,清真寺里無塑像,也不允許偶像崇拜,所以極端組織才毀壞古迹文物的雕像,基督教抄襲的猶太教,伊斯蘭教抄襲的基督教,現在反倒是極端組織最徹底的堅持禁止
究其原因,應該就是古人就認為先驗超驗是不可經驗的,因此任何用經驗去模仿先驗超驗的言行都是扭曲污衊妖魔化,這倒是省事,讓很長一段時間裡猶太教文化影響下的西歐快速擺脫了游牧歷史下的薩滿教多神崇拜文化
最近歷史上比較著名的禁止是維特根斯坦的【沉默】,但是這是更接近思考推理得出的結果,而非神秘體驗路徑
對於終極的不可知論在我看來是支持這些【沉默】主張的根源,但是這個根源容易引發徹底的不可知論
從另一方面看,反正是說不好,倒不如隨便說,既然根本上是不可及的彼岸,乾脆隨便YY創設各種各樣的表達也沒啥不可,無法被證偽的謠傳也就算不上謠傳了,於是人們似乎就是這麼做的,出現越來越多的神秘主義領袖導師,形成越來越多的文化小圈子,最終可能就是人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化玄學【真言】
首先,來訪者是個來訪者,他是來求助的,其次才是學過心理學的來訪者,把來訪者當做來訪者對待就好了,並不需要特別去應付他,否則他就變成了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或者諮詢師的對手一樣,非要說應對的話,就是把他當人看吧。當然,如果是個想來砸場子的來訪者的話就是另外的問題了。
其次,也是很重要的是,來訪者的心理學知識對諮詢有沒有用?很明確的是來訪者的知識並沒有幫到來訪者解決他的疑惑,不然他也不會出現在諮詢室了~然後,對於武裝了心理學知識的來訪者來說比理論更重要的是什麼?是和諮詢師的互動,是覺察,是體會,是領悟。這也是心理諮詢師日常找體驗師或者督導師乾的事。
最後,武裝了心理學知識的來訪者來了對諮詢有什麼影響?如果諮詢師把來訪者的心理學知識做為資源用起來,多半不會有什麼不好的影響吧。如果來訪者真的無意識的利用他的知識在應付諮詢師,那麼就值得分析了,他想做什麼?目的是什麼?他防禦的是什麼問題?這是他常用的行為模式嗎?是想表現自己?想討好諮詢師?想表現得好一點讓諮詢師喜歡他?想逃避要討論的人或事?想挑戰權威?…可能性非常多,只能通過諮詢師去評估,求證,判斷了。學過心理學和學過心理諮詢
這個範圍太泛了
只是知識點性的學習
還是說接受過很深刻的心理受訓
心理諮詢本質上
只能幫助那些沒有我們深邃的人
反之如果對方接受過的訓練
要讓他有著遠超於你的深邃
那麼你就無能為力
比如說某個心理學愛好者
接受過數千次的拉康派正式分析
你只是個很普通的初級諮詢師
可能剛剛拿到capa的督導組入選資格
那麼你在這種來訪者面前
你幾乎不存在幫助他的能力
同樣 任何因為非常深邃的困擾者
對於沒有足夠深度的諮詢師而言
都是無法攻克的對象
比如說某某大學的哲學教授 博士生導師
因為其哲學的境界對他的衝擊帶來的痛苦
那麼普通級別的心理諮詢師是無法幫助其解決的。其他答主都是以諮詢師的角度來發表觀點的,我姑且從來訪者的角度試著回答一下吧。
截止目前,我有過兩段諮詢經歷。
第一段諮詢經歷是高二,當時雖然看過很多心理學周刊和幾本心理學書籍,也幾乎看完了百度上能搜到的所有答案,但還是只能說我並不懂心理學,也不理解心理諮詢的作用和我與諮詢師應該分別扮演什麼角色。
那段諮詢經歷持續了兩個月(每周一次),最後還是失敗了,我也因此對心理諮詢失去了信心,進而轉向了藥物干預。
第二段諮詢經歷是從大一(2014.9)至今(正常情況是每周一次,有時兩周一次)。在這期間,我讀了很多與我本身癥狀相關的書籍,看完了知乎上幾乎我能看到的答案,也查過很多文獻來消除自己的疑惑。這段諮詢關係對於我和我的諮詢師來說,是成功的。
對於這兩段諮詢關係的比較,我其實是有些看法的。
首先,來訪者懂心理學(或 心理諮詢)對諮詢效果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呢?
先說有利的影響:
1.來訪者更願意配合諮詢師進行心理諮詢。以身邊同學的例子來闡述。有的同學在某段期間遇到了問題時是有諮詢意向的,他們也和我說過好幾次,最後都沒去。原因是錯誤地認為去心理諮詢就證明了自己是心理有問題的,或者認為,遇到了問題能不諮詢就不諮詢,諮詢過後就算好了,下次遇到了問題還是一樣要去諮詢,就像是諮詢會「上癮」,從而放棄了諮詢。也有的同學是在父母或朋友的建議下去諮詢的,其實他們心裡並不相信心理諮詢,也不願意配合,諮詢效果甚微甚至是沒有。這兩個例子雖有不同,卻是大同小異,都是對心理諮詢不了解或是有錯誤的認知造成的。
2.來訪者對諮詢效果的期待會降低。我第一段諮詢經歷的失敗,和我自身對諮詢效果的期待過高很有關。心理諮詢的費用相對其他大部分一對一服務(家教、私教等)來說是要高一些的。雖然心理諮詢和大多數的一對一服務並不能等同,但是對於心理學或心理諮詢並不了解的來訪者來說,內心的預期和自身所付出的價格是成正比的。而心理諮詢又不同於其他服務,並不能在短時間內出現明顯的效果,如果來訪者的期待過高,容易過度關注諮詢效果,從而對這場諮詢關係不滿意,進而會影響到諮詢的效果。
3.諮詢師和來訪者之間的溝通難度會降低。來訪者更能理解諮詢師的某些專業術語。第一段諮詢經歷,諮詢師在第一天就和我提出了「冰山理論」,因為當時並不懂心理學的我,並沒有對這個理論有多大的反應,心理諮詢師就算將這個理論告訴了我,並和我解釋了什麼是「超我」、「本我」和」自我「,卻沒有產生明顯的諮詢效果。
當然,就像題主所說的,也會有一些不利的影響:
1.來訪者會懷疑諮詢師的判斷。我大二那會兒,總是認為自己癥狀嚴重,認為自身的問題被諮詢師輕視了。直到有一天,諮詢師和我講了一個她得了腸癌早期的朋友,那個朋友治療期過後一直不願出門,懷疑醫生的診斷,不吃醫生開的葯,到處查資料,而實際上他已經沒多大問題了,只要按時吃藥注意休息就能很快康復。當時我並沒有理解諮詢師的潛在含義,諮詢後幾天便明白了。後來的諮詢里我問過她(諮詢師):你真的覺得我一點都不嚴重嗎?可是我真的很痛苦啊。然後她說她覺得我沒啥問題,只是比其他人容易焦慮而已。如果癥狀很嚴重她會建議來訪者到醫院進行診斷,而她是不會接受諮詢的。可我還是不相信,又問:你遇到過很嚴重的來訪者嗎,我真的不算嚴重嗎?然後她又給我解釋了一次。也因為她的這一番話,我更加配合她的諮詢,也開始認為自己是一個」很正常「的人了(之前也一直在懷疑自己),隨之也慢慢地接受了癥狀,至少不像之前那樣排斥癥狀,因為癥狀的出現而焦慮。
2.來訪者在來訪前會對諮詢師面對自己的問題要說的話進行猜測。在諮詢多次之後,我似乎也漸漸了解了我的諮詢師所從屬的心理學派,諮詢前也會不自覺地對將要諮詢的內容進行猜測。而在我最近兩個月的諮詢里,我的諮詢師都不是一開始給答案,會問我:那該怎麼辦呢?你是怎樣看的。等我發表了觀點後她才給出她的觀點,而這場諮詢其實並不是無意義的或者是失敗的,雖然沒有之前諮詢那樣效果明顯,但在我看來,她的引導是必須的,這是在教會我如何解決問題。
回到題主的問題:
求助者本身就懂得心理知識,在這種背景下,諮詢師所有的言行,求助者在潛意識裡其實都是知道怎麼應付的
首先,我認為來訪者(求助者)在接受諮詢之前,一定是自身不能處理好問題才選擇的諮詢。而此時,來訪者需要的是諮詢師給出的引導,或者是諮詢師對其自身處理問題的方法的肯定。其實二者都能算作是諮詢里很重要的一部分吧,諮詢是雙向的,並非是單向的傾聽和訴說,互動才是諮詢的本質所在啊。
對於諮詢師應該怎樣應對,我也有一些看法:
1.良好的諮詢關係很重要。我和我現在的諮詢師從認識到建立起良好的諮詢關係,用了將近8個月的時間,也是在一次情緒十分失控的過程中,我的諮詢師在當時對我的一些正面的評價對我產生了很大的幫助,一直影響到現在,而當時最明顯的效果便是我更原意和諮詢師訴說自己更多的感受與想法。
在建立諮詢關係的過程中,我覺得以下幾個方面很重要:
①諮詢師的職業道德。其中最重要的兩點:不做道德評價和保密。
一開始進行心理諮詢時,我的心裡還是有所顧慮,因為之前聽有的學長學姐說他們學校的心理發展中心會透露學生的諮詢內容給輔導員。還有我大一入校時學校安排的新生講座里,一位很有資歷的心理學專業的教授(也是督導師),以她來訪者的諮詢內容為例講給學生聽,其中加入了很多負面的道德評價和感情色彩。當時講座結束後,我便上去和那位教授說,她不應該這樣做,而教授也和我解釋這並不會對那幾位來訪者產生不利影響,但我的內心還是顧慮的,因為我並不想讓我的諮詢內容在不經過我的同意下變成諮詢師在公共場合講座內容里的例子。
而對於保密協定,我的諮詢師在第一天就給我交代清楚了所有的諮詢事項,而後我也對其談論過我對那位教授不尊重來訪者隱私的反感,同時也對諮詢師是否「保密」做出過一些試探。
②諮詢師的專業素養。
和現在的諮詢師第一次心理諮詢時,她交代完諮詢事項後幾乎都是我在講,我當時還記得她記滿了三頁a4紙的筆記,當時的我覺得這位諮詢師對於工作十分細緻與謹慎,也更原意去配合她的諮詢工作,因為她一直在傾聽。
同時,我的諮詢師還有很多地方讓我覺得她很專業。例如,她會給她的每一個建議做出解釋,告訴其建議的來源,其中我也感受到了她的博學和深厚的專業素養以及她對於給出的建議的嚴謹。
2.在與來訪者的互動中,諮詢師對於來訪者交流信息的補捉。來訪者對於諮詢效果的滿意程度與對諮詢師信任度和認可度,在諮詢過程中都會以言語或者某些情緒的變化及肢體動作表露出來。一次諮詢中,我的諮詢師給出的觀點讓我有些驚訝,當時我的諮詢師可能看到了我的雙眼放光,於是立即做出了解釋,告訴我並不是要讓我接受這種觀點,只是給我提供一些思考。
3.諮詢師可以給出引導,調動來訪者的互動,讓來訪者更多地發表看法。正如我之前提到的例子和解釋,在我看來,諮詢師的引導與諮詢師所給出的建議和觀點都是同等重要的。
來訪者是來解決問題的,
而諮詢師是幫助來訪者一起解決問題,
諮詢的目標應該是:如何有效地解決來訪者所面臨的問題?
諮詢師更像是朋友或是戰友,來訪者也不應該只是諮詢師這個職業里的顧客。
暫時想到這麼多,非專業回答,只是個人看法,若有不足還請前輩斧正!
即使來訪者學過心理學,重要的是他現在過來諮詢了,說明他自己遇到的問題自己不能解決掉,需要更專業的人士,或者說他可能認可心理諮詢的效果。我們需要做的是幫助他發現自己的問題,指導他解決問題。
這個具體要看來訪者諮詢哪方面的議題,某些情況下,可能會對心理諮詢有更多的助益。
你好,「學過心理學」的來訪者並不一定是障礙。如果是來求助的有心理諮詢受訓背景的來訪者,可能會更大幾率的有更好的探索自己和做出改變的準備,會大大提高諮詢的效果,也會有助於咨訪關係的建立。
如果這個來訪者鼓吹自己學習過某某等來對抗諮詢師的話,諮詢師也可以拿這個東西來和來訪者討論,這也是一個很好的點讓來訪者探索和領悟。
他即使懂心理學和心理諮詢還是解決不了自己的問題。所以你只要放鬆心態,足夠共情,關係穩固,一定對他會有幫助的
影響就是,在前期的治療中,治療師會非常輕鬆,因為對方知道心理諮詢是怎麼開展的,連介紹都不用向他介紹了,「坐上來,自己開始動吧」,一開始就是朝著中後期的移情治療去的。
約我做諮詢?他要是真的很懂,
需要諮詢的話,估計也不會約初級的我了。
跟我同輩督導?可以的哈~
知道知識就知道怎麼應付???那可能是真的有病吧。
既然他懂你就問他需要什麼樣的幫助啊!以他為主,你為輔,引導幫助他啊。沒人會拒絕幫助吧,拒絕的都不是求助者。
推薦閱讀:
※心理諮詢師是如何煉成的?
※對於男人什麼算是成熟?
※我想成為一名心理諮詢師,我該怎麼找合適機構,能夠自己看書考證嗎?
※父母生二胎是否需要徵得第一個孩子的同意或考慮第一個孩子的意見?為什麼?
※有一個好朋友真的生無可戀想要自殺,該怎麼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