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立體客觀的介紹秦始皇?

如題,不想讓別人對其了解僅限於暴君。


很大的題目啊...簡單說說吧
幼年喪父,13歲登基,親征之始就有成蟜之亂,嫪毐之亂,呂不韋專權,可以說嬴政是踩著兄弟,母親,仲父上位的...對於年紀輕輕就被權力破壞掉親情的嬴政,我們可以肯定,他性格里肯定是充滿著冷酷

在政治手腕上,能夠在親征伊始就剪除權臣,我們可以給予很高的評價
在用人上,容忍韓國間諜鄭國,接納李斯諫逐客令,不追究尉繚,可以說有容人之量
說到尉繚,就提下他對嬴政的評價,「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志亦輕食人」。也就是說嬴政這個人是很冷酷的,有需要你的時候對你很好,不需要你的時候就不行了。這也符合我們上面所說的冷酷。雖然尉繚這樣評價嬴政,但後來還是當了秦國的太尉,可見嬴政的手段。

關於治理國家,嬴政的敏銳度異常的高,用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等政策來鞏固中央集權。而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也是他萬世難以磨滅的功績,毫不誇張的說,沒有嬴政,就沒有今天中華民族。語言文字的統一對於民族的凝結是必須的。這些也不必贅述,任何一個高中文科生都學過...

至於所謂的殘暴..其實就是四個字,不恤民力...
修長城,伐匈奴,開靈渠,征百越,鋪馳道,起阿房,建驪山,鑄金人,焚詩書...
不管哪樣,都不是一兩千人或是一兩萬人能完成的事情...(鑄金人之前收天下之兵這個工程也很浩大...同樣焚天下詩書也不是千八百人就能完成的事情...)
so..百姓就一天到晚給你服徭役了...(徭役是沒有工資的)自己的生產生活完全無法保證,那麼對於百姓來說,自然要反抗,有反抗就有鎮壓,殘暴也就出來了...

至於以上政策嘛...除了阿房跟秦陵是為自己修的..剩下都是政治軍事手段..不能說錯..(焚詩書是統一思想的一部分,不能說全錯)


這個問題太大了,想說得全面非常難。秦始皇一生經歷過太多重大的歷史事件了,事迹之類的就不一一列舉了,樓主可以去看《史記》《戰國策》之類的書。這裡就從「明君」、「暴君」這樣的角度隨便說說。

【1】首先說秦始皇的政治才能和貢獻。

在當時那個時代,嬴政的政治才能遠超其他同時代的君主,在中國歷史上也是最有作為最有能力的君主之一,第一個統一中國的君主,當得上「雄才大略」這樣的評價。

尤其是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郡縣制中央集權這幾件大事,奠定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語言和行政區域形成慣性,就是國家和民族長期存在的基礎。可以說沒有秦始皇的話,中國就很可能形成歐洲那種多民族、多語言、各自割據、小國林立的局面。「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沒有秦始皇做的這些統一,「分久必合」就是失去了這個「勢」。

【2】其次說說秦始皇面對局面的難度。

統一中國的這個「第一」,特別是政治制度上的「第一」,實際上是最難當的,這是最需要開創性的,因為之前並沒有先例可以遵循。在此之前,權力都是分散在各個諸侯手中,從未像秦朝一樣全國統一接受中央政府的領導。很多制度、法令,都需要秦始皇和他的一班大臣摸索著制定,哪些政策是對的,哪些政策是錯的,他們沒有歷史可以參考,只能去設想、去猜測、去探索、去創造。

後來「漢承秦制」的漢朝統治了四百多年,說明秦朝所制定的一系列制度律法,都是相當靠譜、適合國情的。中國封建王朝持續了兩千多年,而且在其中大部分時間裡都保持了世界最高的GDP、最繁榮的文明,這都是秦朝奠定了基礎。

從無到有地制定這樣一整套制度,難度可以說比幾十個諾貝爾獎加起來都要困難,而且稍有不慎就會釀成嚴重的後果。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秦始皇在某些政策上的失誤,也導致了秦朝的迅速滅亡。漢朝雖然延續了四百年,但這是在看到了秦朝的「前車之鑒」,進行了很多修正之後做到的。不是說劉邦的政治水平比嬴政更強,只是秦始皇遇到的這個局面難度太大,些許失誤不能掩蓋秦始皇的雄才偉略與對中華民族的奠基之功。

【3】最後說說「暴君」問題。

秦始皇被稱為「暴君」,是有一定歷史原因的,首先是因為秦朝的歷史大多是漢朝書寫的。

漢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難免要突出秦朝的失誤、對秦朝持批判態度、對秦朝的歷史功績多有抹殺(當然漢朝的史官們也未必是故意的,畢竟是兩千多年前,也沒那麼厚的歷史可以參照,不可能和現代人一樣能夠那麼深入全面地看待秦朝在歷史長河中的貢獻)。秦朝政治制度強勁、軍事力量強大,漢朝要批判秦朝當然就得從「殘暴」的角度來批判,才能給秦朝的滅亡找一個合理合法的理由,而秦始皇身當其位,自然要被評為「暴君」。

其次,秦朝律法制度是以秦孝公時期商鞅變法為基礎發展而來的,這套政治制度和法律體系具有超越時代的先進性,但也會因此受到非議。商鞅變法中很多設計思想即使到今天仍讓人擊節讚歎,比如注重公平執行「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比如軍功爵制(即使不是貴族、即使奴隸出身,也可依靠戰場殺敵得到官爵,每級爵位每月享受國家指派勞工來打工六天)、比如照身貼(類似現在身份證)、比如法官普法制度(法官有責任給百姓解釋律法,解釋錯的法官受罰)、比如「廢井田開阡陌」(類比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樣超越時代的制度使秦國形成強大的國家機器,從戰國初期最弱的國家一躍成為七雄之首進而一統天下。(推薦孫浩輝的《大秦帝國》,對商鞅變法的思想和理念有很詳細的解釋,這裡不贅述了。)

相比當時其他諸侯國的法律,秦法顯得尤其特立獨行,當然會受到東方六國的污衊和攻訐,作戰勇猛的秦軍也被污衊成「虎狼之師」,這是很多民眾甚至士人學子對超越時代的法律制度的誤解和恐懼,自然也難免有「殘暴」的評語。

另一方面,秦王嬴政耳濡目染秦法多年,深切地體會到秦法給秦國帶來制度上的優越性,可以說骨子裡就相信這樣嚴苛的法律和制度才能帶來國家的興盛。能夠給秦國帶來如此奇效的深徹的變法,必然伴隨強力的執行與嚴厲的懲罰,才能放大制度的效率、擴大秦國的優勢,所謂「亂世用重典」。但這也意味著一旦政策出現失誤,危害也是放大性的。比如戰國初期秦國只有關中地區(今天陝西省),秦法規定徭役和運輸必須以十天為期到達目的地,「失期當斬」,但秦朝一統天下之後,領土擴張好幾倍,不是每個地方都能十天到達了,但秦法沒有改,於是像陳勝吳廣就因「失期當斬」造反起義。與其說秦始皇「殘暴」,不如說以秦始皇為首的秦國朝廷在政策上沒有跟上秦國一統天下的速度。不能說秦始皇一點殘暴的性質都沒有,但嚴厲執法、中央集權、強權政治本身也是秦國能夠遠超東方六國而一統天下的根本之一,可以說是一柄雙刃劍。

最後說一點,戰國時期的人命「不值錢」。在那樣生產力低下的環境下,人權的觀念不能夠用現代人的觀念來衡量,需要放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內來看待。秦國百姓可以為了得到國家獎勵的每月六天免費勞力而上戰場拚命,甚至為了搶人頭而不帶頭盔護甲,可見那個時代生命的價值是怎樣的卑微。

【4】尾聲

引用《莊子》中的一句話,「大仁不仁」。引用《商君書》中的一句話,「法者,所以愛民也」。不論秦始皇性格中是否有殘暴的成分,不論後世有多少史書稱秦始皇為「暴君」,秦軍一秋風掃落葉之勢橫掃六國,終止了自春秋開始五百多年的割據混戰,避免了多少後世禍亂。秦始皇統一中國,是奠定了中華民族的統一和融合,確定了此後兩千多年中國的核心版圖。統一的文字、度量衡、風俗習慣,使得中原大地始終具有一種民族向心力,讓後世歷朝歷代即使割據戰亂最終都能夠回到統一和平的太平盛世。

也許秦始皇在世的時候殺了很多的人,但他在歷史上留下的貢獻福延後代,在後世兩千多年中挽救過更多人的生命,也給了更多的人更好的生活,甚至這後來的事情恐怕秦始皇他自己在當時都沒有想到的,但歷史大概就是這樣.....


推薦閱讀:

歷史上的著名暴君是否被妖魔化?有沒有本身有作為只是無力回天的「暴君」?
為什麼蘇-25要被稱為「蛙足」?
如何將伯顏的頭銜翻譯成英語?
舊蒙古有沒有奴隸制或農奴制?
如果宋太祖趙匡胤當年沒死於燭影斧聲 現在中國會是什麼樣?

TAG:歷史 | 秦始皇 | 歷史人物 | 秦朝 | 如何看待評價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