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仔細說一下徠卡牛在什麼地方么?
全開基本可用。
每一檔都接近最佳光圈,想用哪檔用哪檔。
小,輕。
以及好看。
leica的幾個核心競爭力,或者說為什麼我買leica:
1.鏡頭光學素質基本是全畫幅或更小像場鏡頭裡面最高的。除了幾個個別的zeiss的例子,基本上在leica的常用焦距上它都有著最好的光學素質。鏡頭普遍是光圈全開可用的。
2.鏡頭的做工,用料,細節設計,體積控制,綜合上述幾方面考慮的話,可以說在上述範疇內是無以倫比的。
3.M機身的做工,用料,細節設計,一樣是無與倫比的,沒有任何一個全畫幅或更小像場的機身品牌可以做到它的水準。唯一的一個例外是SONY RX1,和M機身比較接近,但仍能看出差距。而典型的數碼單反則完全無法與之相比。
4.基於光學/機械的測距/對焦聯動系統很有趣,這個目前是獨一家(儘管歷史上這樣的測距相機有不少)。如果著迷於這個測距系統,那麼leica也是唯一選擇。正好今天看到,雖然有吹牛皮的成份上(這文寫得一整個leica腦殘粉似的),不過一定程度上能解答題主的問題。
為何使用徠卡 - (來源中國攝影網,作者未知,侵刪)
為何使用徠卡
徠卡M系列相機幾乎是個神話,半個世紀不變的臉,極簡單的功能,決不妥協的製作,誰都想顛覆誰也沒有得逞的頂尖地位,它的優點它的不盡人意,說不完道不盡,以至於只要談來卡,這場面就熱鬧,說它好的,是聲情並茂,說它不怎麼樣的,那也是震震有詞。據說在英國,一些紳士並不拍照,身上也常吊一架來卡,作為有身份的象徵。日本是相機生產大國,卻擁有最多的徠卡迷。在徠卡身上,附著了太多神話,以至失掉了真實感。來卡早已超越了作為工具的地位,已上升為一種文化現象。
一、有一種東西叫個性,要侍候個性這東西你就別太在意自尊好東西都是個性突出的東西,也可以說是最不好侍候的東西,所謂「仰臉媳婦低頭漢」,侍候有個性的東西你就不能太顧及自尊。
從1953年徠卡推出M3至今,50年過去,那式樣就沒變過,這整個就是對人類喜新厭舊的天性的強暴。在這全世界相機都以自動化為訴求的時代,來卡基本是個什麼都不幹的相機,那樣都得親力親為,侍候徠卡就如同侍候脾氣古怪的大家閨秀,那樣侍候不好,你就等著瞧吧。
徠卡上下膠捲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上下膠捲就如同從生不下蛋的母雞屁股往下摳雞蛋,你如有地方坐下,又有時間從容幹活,那還可以留點面子,可以慢慢取下底板,放在桌上,再摳出膠捲,推進另一個。但攝影人都是慌忙火急的主,不然怎麼叫搶鏡頭?再者用來卡多半是室外作業,那有坐的地方。這時換膠捲就有點犯難了,你的衣服有兜,那還可以先把底板存在兜里,雖然有時一急,你不知放那兜里了,終究還是能找到。如果你穿的衣服沒兜,那就有點不雅了,你得用掖窩夾著,或者更狠狽,用腿夾著,時時小心,生怕掉地上。往往是怕什麼來什麼,好在底板厚,摔幾次也沒大礙。
雖然徠卡號稱它的三叉式的上片軸是世界上最容易上片的,但你千萬不要以為把膠片往裡一推就萬事大吉了,用徠卡如果沒拍過空卷,你就等於沒用過來卡,望著衝出來的透亮的底片,你千萬要想得開,來卡的卷片機構確實太好了,好到上卷沒上卷,卷片的阻力如不仔細分辨,幾乎沒什麼差別。這大概是你體會徠卡油潤感所必須付出的代價,膠捲分明沒掛上,卷片的感覺一樣絲絲入扣,所以如見人在那裡悠閑地拿著空來卡卷一張按一下快門,你千萬別以為他是沒事幹,那感覺與真實拍照沒什麼兩樣,來卡是可以把玩的。
雖然全世界的135相機都是後蓋全開裝片的,徠卡也不改,這種特立獨行,換在其它廠家,不破產才怪了,結果在這裝卷只用往裡一拍,對焦都不用勞動你的雙手的年月,什麼都要親力親為的徠卡,反而越賣越火,越賣越貴。其實徠卡就是想改,徠卡迷們也未必答應。
背負著文化,對徠卡是一種榮耀,也是一種負擔。來卡擁有世界上最奇怪、最頑固的機迷,其它相機的機迷等待的是新功能、新款式,唯有徠卡的機迷,改一個小轉盤都認為是暴殄天物,徠卡M5是改動最大的一款M機,結果來卡迷就根本不承認那也是來卡,就像M5是抱來的孩子。不信你看談來卡的,談得最多的是M3和M6,其次是M4、M7,M2會偶爾被提起,那多半是為了誇M3的取景器,找出M2來損M6,M5基本進不了擺談的範圍。
徠卡M6再怎麼也比M3好用,但至今,徠卡迷還是認為徠卡M6不如M3,所以當你見到還有人拿著半個世紀前製造的來卡M3摳食,你千萬別大驚小怪,如果你見到投到他們身上的羨慕目光比你身上掛的最新機種還多,你千萬要心平氣和,這世上總有那麼一些人不按常理出牌,不然這世界就太鬱悶了。
相機的光圈優先功能,不過是上世紀70年代的技術,都跨世紀了,徠卡現在推出的M7才用上,這在其它廠,不說把你的廠碰了,嗤之以鼻是免不了的。結果出現在來卡身上,就像有了多麼偉大的創舉似的,就這點技術的應用,徠卡迷也不高興,徠卡不得不同時推出一款MP來平息徠卡迷們的怒氣。徠卡MP是用來取代M6 的,理應技術更先進,但你又想錯了,MP是M6和M3的雜交產品,只是未必是吸收兩者的優點。M6TTL的測光操作起來雖然有點慢,也還算順手,一支手指就可以搞定,MP把調速盤改成M3式的小盤,調速度得兩個手指,這樣右手必須離開機身,再按快門肯定要比M6慢半拍。糟糕的是調速度的方向與取景器中的指示箭頭是相反的,用慣了M6TTL,再用MP就有點不那麼順手了,甚至痛苦,你得反著想事:「前進原來是後退。」來卡作此選擇,只是因為M3的調速盤是一整塊料車出來的,徠卡迷們只認這個,好用不好用無所謂。[FS:PAGE]
徠卡相機無疑是現今製作工藝最講究的相機,但徠卡的講究從來就是自身的講究,而不是為使用者講究,如果使用性與徠卡的講究原則相衝突,徠卡一般不會曲就使用者——大爺就這脾氣,愛用不用悉聽尊便。也許正是這種無所顧及的製作態度,使徠卡個性鮮明,反而招來了最熱烈的追捧。這就好比生活中一意奉承別人的人,未必會被人尊重;反而冷麵如高倉鍵的硬漢,擁有更多的崇拜者。
現在相機的倒片早已自動化了,M6、M7還是用搖把,你就是加上電動轉片器也白搭,倒片還得慢慢搖,千萬急不得。MP就更極端了,把卷片鈕也改成了M3上一樣的旋鈕,過去來卡M6 只是上卷不容易,現在倒片也不容易了,這也許就是你體會日耳曼民族精密機械必需付出的代價。MP比M7賣得還貴,據說是製造更精密,其實不過是把用在M6上下蓋上的現代合金,換成了更古老的黃銅,鍍鉻機身還較耐磨,50年前的M3白身,至今還銀光閃閃就是例證。黑身就有點慘了,一架嶄新的MP,我只帶它去了一趟西藏,回來後就傷痕纍纍,銅痕斑斑。當然你想展現自己的牛仔風格,這道是一個優點,現如今不就時興把新褲子打磨做舊,甚至挖上兩洞扮酷嗎。你還別說,真有這號人,我一個朋友買了一部白身,用了很久,還新的一樣,他悔:「當初買黑身就好了,我這來卡那年月才能有那種蒼桑感啊。」
有了上面這些不如意,你還會用徠卡嗎?
我曾設想,面前放上所有現在流行的135相機,讓我從中選擇一部,只讓選一部,你會選那一部?既使除開價格因素,僅就使用而言,我也會毫不猶豫地選擇來卡。
世界上沒有一部相機是完美的,徠卡存在不足,並不意味其它相機就沒有問題,只是部位不一樣而己。徠卡的不盡人意,都是可以克服的,而它所能達到的高度,是其它相機無法企及的。
把徠卡從神壇上請下來,它仍是一部最好的相機。
評價一部相機,無非涉及機身、取景器、快門、鏡頭幾方面。俗話說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來卡魄力何在?從這幾方面入手,應該最能看清楚。
二、怎樣的機身才是好機身,那也許是個哲學問題
徠卡傳奇,來卡手感,被人渲染得神乎其神。但一部相機僅就傳奇和那種絲絲入扣的過片手感,是唬不住人的。捲動徠卡的鏡頭,或者過片搬手,固然是一種享受,然而能拍出好照片才是硬道理,徠卡首先是一部傑出的相機。
徠卡半個世紀前推出M3至今,式樣就沒有變過,這正是徠卡的過人之處。實踐證明,徠卡的設計充滿前矚性,具備成為經典的一切元素。古希臘人用兩根琴弦比來折去,為世界弄出了一個最美的比例: 1﹕1.618,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黃金比。徠卡M機身的長高之比就極接近黃金比,徠卡的長寬比是1﹕1.58。徠卡的外型簡潔,柔中帶剛,樸實中透著優雅。不像一些現代的自動化相機,往往是把簡單的事複雜化,有些事不過是舉手之勞,為了省那點事,相機被製造得異常複雜,在提高使用的方便性的同時,也使相機的結構薄殼化。望著現代相機的滿身按鈕,就是老資格的攝影師也不知從何下手,要學會操作這些按鈕,必須讀近一百頁的說明書。
徠卡決無可有可無的冗件,「零部件最少化」,使徠卡真正達到了增一份覺多, 減一份覺少的地步,任何使用過相機的人拿起徠卡都不會有操作上的困惑。
徠卡樸素精緻的外表在攝影上的好處是,一般人不把你拿的相機當一回事,你正好從容拍攝;搞攝影的對你羨慕不已,正好滿足你的自豪感。與同伴在街上抓拍,我用的徠卡M6,35MM鏡頭,同伴用的專業單反,80—200F2.8變焦鏡頭,我在前面,拍過,被攝者並無反映。同伴跟上來,剛舉相機,被攝者警覺起來,一臉羨慕地說,這才是搞專業的,同伴只好收起相機走人。 [FS:PAGE]
有資料說日本相機的製作公差是萬分之三,徠卡的公差是萬分之一,這點你看看徠卡機身的縫隙就明白了。以M6為例,機身由104個系統組成,每一部分都由熟練技工手親自調校,不合格產品決不進入下一道工序。徠卡的每一部機身都有枝師的簽名,這就是對品質的承諾。
徠卡相機在現今生產的專業相機中,機身是最小的,但它的份量並不輕,打開後蓋你就可以看到,來卡機身用料的厚度,真得用鎚子砸才能毀壞。來卡M機裝卷一直不採取全開式後蓋,也是因為鉸鏈連接不如目前底蓋式閉合強度高。在平瑤古城牆上,我肩上的M6曾不慎滑落,聽到清脆的碰擊聲,我想這次慘了,撿起機身一看,完好無損,一按快門,操作如常,只是古城牆的地磚多了一個坑。
為了固守徠卡的品質,在推出M3的半個世紀里,徠卡一直沒有推出電子相機,只到M7。
徠卡M6與M7的分別,表面上是機械相機與電子相機的分別;內里卻是耐用性、適應性與方便性的分別,是製造哲學的分別。徠卡M6是機械相機製作的顛峰,極少的電子元件只負責測光,「電池的非必要性」,使徠卡M6能持續維持效力,無論在零下25度還是在零上60度,徠卡M6都可以分毫不差的正常工作。徠卡M機很長時間不推出電子版,就是因為電子相機達不到這樣的技術指標。
測光與調整曝光數據,是件很麻煩的事,在相機的操作中,這是最影響效力的環節,如果說現代相機的進步是測光性能的進步並不為過。徠卡M6雖然有測光功能,但仍是部什麼都不幹的相機,樣樣都要調。徠卡M7在M6的外表下,裝了一顆電子心,增加了光優功能,工作效力有了顯著提高,但電子相機必須依賴電池的特性,貴為來卡M7也不能倖免,電池在低溫下性能就會下降。在正常溫度下,M7比M6操作便利,在極端溫度下,M7會因為「電池的必要性」而不能工作。為此M7設了兩檔機械快門1/60,1/125秒。這兩檔快門只能在光線較好的情況下工作。
百年有形是徠卡的信念,從來卡M3到M6,只用過幾年維護一下,用半個世紀決無問題,現在還在使用的M3就是例證,用上一百年也不是不可能。M7的機身肯定可以做到百年有形,但裡面包裹的電阻電容是否能堅守百年,就不那麼有底氣了。
選擇M6還是M7,就像要魚還是熊掌一樣不好決斷。
徠卡機身甚至經常會有些小故障,就好比越精密的機器越嬌氣,手錶肯定不如鬧鐘抗糙一樣。徠卡的故障都不是毀滅性的,其它相機的故障,多數得換掉整塊的線路板,徠卡多數只用擰擰螺絲。使用7—8年,其他相機早該換代了,徠卡只用洗次油又煥然一新。有一則小故事也許很能說明來卡的品質。80年代初,國內一家大通訊社用來卡M4與香港一家二手相機店換尼康FM,大家都認為沾了好大便宜,那批FM現在還有幾部在運作大家可以設想,但那一批M4肯定被人寶貝式的藏著。FM在二手店還可以尋到,成色好的,價格在千多元;同樣成色的M4不會低於六千元,香港那家二手店因此發了。
徠卡從來不是為那些沒錢人準備的,但徠卡又是所有相機中最保值的。五十年前買的徠卡,五十年後如果原價賣出,準會被搶破頭。這就是徠卡的魄力。
三、 追求速度是人的天性,但開著火箭上街未必是聰明的做法僅就技術指標而言,徠卡並不出色,如今專業相機的快門高速1/8000秒,最高的達1/12000,再不濟也有個1/4000秒。但徠卡M機的快門最高速度還是1/1000,最新推出的M7仍是這個數,僅看性能,徠卡不過是一部極普通的相機。
如果拿徠卡M機去拍野生動物、體育、風光,顯然不是最合適的選擇。所謂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徠卡是選擇性很強的相機,它是拍攝人文題材的利器,而不是套上轅什麼都能拉的牲口。[FS:PAGE]
許多相機的最高速度,只是性能的炫耀,除了讓你為那些一輩子也用不上的富餘功能多花錢外,並無多少使用意義。我拍了20多年照片,拍過的題材也算夠雜的,不要說從未用過1/8000秒,1/2000秒都未用過,1/1000極少用。
徠卡不是造不了1/8000秒,徠卡R8就是這速度,徠卡M機為什麼固守1/1000秒?這與它的定位有關,拍攝人文題材要的是小巧靈便,移動迅速,使用的速度區間一般在1/4至1/250秒之間,用得最多的是1/60和1/125秒。這樣的速度最怕的是機震。很多人照片拍得不夠銳利,往往遷怒鏡頭,其實現代鏡頭,不論那個廠生產的,都不存在銳度問題,有差別也是極微的。
一般相機的快門聲,不太好聽的就如摔破門板:「哐當」,可以把頭上的稻草震下來。好聽的也就是快刀斬亂麻的聲響:「嚓」, 利落但刺耳。徠卡的快門聲是那種殷紂王為博妃子一笑裂絹的絲綢聲:「噝—」,可以在靜夜中當音樂聽。聽說在國外有點層次的音樂會,只有徠卡有資格進場操刀。
這是由相機的結構所決定的。單反相機在曝光時,先要彈起反光鏡,再收光圈,然後開啟快門。這三次震動,一波接一波,那一波也免不了。
徠卡M機,取景是旁軸式,沒有反光鏡也就沒有震動。
徠卡M機對焦不通過鏡頭,設定光圈就是拍攝光圈,不存在收縮光圈這當事,當然也就不存在震動了。徠卡鏡頭的光圈可以造得很圓,而不必擔心頁片多了影響光圈收縮,這使來卡鏡頭的焦外影像非常美麗。
徠卡M機唯一有點震動的地方是快門,但與單反機相比,那也是微不足道的,這是由快門結構決定的,現在單反相機使用的都是鋼片快門,最高速有很高的指標,都在1/4000至1/8000,要達到這樣的高速,必須使用強力彈簧,這必然增大震動,使用這種快門,相機有一種要從手中蹦出去的感覺。這類快門都是上下運動的,它引起的震動是與反光鏡上升的震動是同一個方向,這等於是雪上加霜,使震波一波未了一波又來。徠卡使用的是布簾快門,由傳動裝置水平運作,按快門決不會有蹦起來的感覺,徠卡機身重,在兩掌的夾擊下,這點平行震動幾乎沒有感覺。
徠卡的布簾快門看起來不如鋼片快門結實,其實徠卡的布簾快門在耐用性上並不比鋼片快門差。來卡的布簾快門用手指碰一碰決無問題,半個世紀前用在M3上的布簾快門,至今多數操作如常。而看似鋼性十足的鋼片快門,手是決不能碰的,就是膠片不小心倒進去了,這時你不小心按下了快門,快門也會報廢。這種快門變形後就無法復原,要修理都是整組換,價格不菲,還不是一般小地方弄得了的。
我這人沒什麼手勁,單反相機用低於1/60秒的速度,清晰度就令人擔憂,用徠卡,我可以從容用1/8秒工作,不得以用1/2也有2/3的成功率。
我們把按下快門到底片真正曝光這段時間叫時滯,單反相機因為有前面提到的三個動作才能完成曝光,其時滯是徠卡M機的4—10倍。差別雖然只有微不足道零點零幾秒,但對抓拍瞬間,確有「決定性」的影響,如果在震動、時滯、高速快門之間作一選擇,就不難發現來卡M機拒絕高速快門的良苦用心。
四、戴怎樣的框看世界,可能影響我們果決地判斷那一刻將相機舉在眉心,取景器是我們的第一接觸,雖然都是戴著一個框看世界,但通過怎樣的框看世界卻是大有講究。
單反取景器與旁軸取景從技術層面看,它們的主要區別是視差和相對不同鏡頭的對焦精度的區別。
美國《大眾攝影》曾對M6和佳能的EOS1相機作過比較測試,徠卡M6的視差垂直方向偏下0.15MM,水平方向偏左0.1MM,而佳能EOS1向下和向左則分別都是0.05。M6用廣角頭時視差可以忽略不記,用長鏡頭就不那麼樂觀了,超過135MM,不光視差被放大,對焦也不夠准。[FS:PAGE]
旁軸相機對焦與它的測距基線有關,徠卡M6的測距基線大約是49.9,這在所有旁軸相機中是最長的。日本人山崎雄曾用徠卡M4與美能達XD作比較,在70MM—90MM焦距範圍,兩者精度相當,小於70MM旁軸的來卡M相機精度高,越廣越差別越大。超過135MM,單反相機精度高,到180MM,來卡M相機的對焦精度己不可接受。
旁軸取景不受鏡頭光圈影響,明亮,不像單反相機,用F1.4的光圈和用F4的光圈,取景器里的亮度會有很大差別,最大光圈F5.6時,單反相機的裂像取景就不起作用。當然現在單反相機多是自動對焦了,但在暗環境,自動對焦的性能並不盡人意,有時它會來回亂跑,就是不合焦。
同為旁軸取景,內部結構卻不竟相同,有直角式,平行線式,現在還有變焦式。徠卡分M3派,M6派,一直吵鬧不休,其實這兩部相機最大的不同是取景器的內部結構不同,來卡M3是通過直角反射在取景器中成像,而M6隻是M2的平行線反射式,成像精度與耐用性有很大的不同。M3與M6的不同還在抗耀光上,M3的取景器基本沒有耀光,而M6則不然,只有小倍率的0.56取景器可接近M3的水準,只到M7、MP通過渡膜技術,才將耀光控制在了最低水平。
當年選擇M3還是M2「好比考大學的文科還是理科」,是一種「人生決策」。這同今天是選擇M6還是M7的景況有點像。M3和M2的差別是在鏡頭的適用性上,M3的取景器的倍率是0.91倍,取景窗為50MM、90MM、135MM三種;M2的取景倍率是0.72倍,取景窗有35MM、50MM、90MM三種。愛用M3標準視角的,是法國的布勒松、日本的木村伊兵衛等老派攝影家。而M2的大視角、全反映,則給反映社會混亂的年青攝影師以靈感。還有一個原因就是M3製作成本高,價貴,年青攝影師買不起。
徠卡M6的取景器選擇了M2的平行線式,這是最讓徠卡迷失望的事。而徠卡作這一決策並不僅僅是因為製作成本,買徠卡的主那個還在乎再為取景器多花幾兩銀子?是因為M3的直角反射取景器不易做得太廣。M6的取景窗共有6種取景框,28MM、35MM、50MM、70MM、90MM、135MM,最廣達到了28MM,而M3隻到50MM。其實平行線反射式已夠準的了,也沒見誰用壞過。無奈,用徠卡的就這講究,好用不好用並不是最重要的,製作是不是最複雜,工藝是不是最精細,那才是最值得玩味的。現今一部M機有3種取景器,分別是0.58,0.72,0.85倍,這講究在其它相機是絕無僅有的,大概就是為了迎合這些人的心態。
在今天自動相機已發展成45點對焦的年代,我們有理由懷疑徠卡取景器中的一點式重影式對焦的效力。其實自動相機的多點對焦,最後起作用的也就一點,雖然自動對焦相機都有自動選擇焦點的功能,但相機選擇的那一個清晰點真是你需要的嗎?所以相機的多點對焦真正起作用的也還是中間那一點。熟練掌握徠卡的重影式對焦,並不比自動對焦慢。徠卡主要使用廣角鏡頭,景深大,在街上將焦距定在某一距離,使用超焦距拍攝,(我就經常將焦距定在3米),可以不用對焦,舉起相機就拍,比那種自動對焦都快。
從使用角度說,單反式取景器與旁軸式取景器的技術區別,會很微妙地影響我們的觀察方式。
單反相機的取景器是隧道式的,從取景器中看出去有一種限制感,人的闖入與消失,都是突然的。而徠卡M的取景器有如中國古建築的回字形窗,外框中的小框才是拍攝框。取景時,可以看見拍攝框外的人來人往,就如在窗明几淨的窗前看風景,有種從容。縱使主體在最近距離,它也能夠提供全景深。不象單反相機,你必須將主題調清楚才能判斷它的意義。這兩種取景究竟那一種更有優勢,與拍攝題材有關,不能輕易地說誰比誰好。單反相機取景準確,對需要精確構圖和用長鏡頭的題材,那是不二之選;而對那些需要在複雜的現實生活中迅速作出最佳選擇的題材,徠卡M機的取景方式就顯出了長處。單反式取景工整,但易失於匠氣,旁軸式取景隨意,作品卻有鮮活的氣習。[FS:PAGE]
五、一個圓筒加幾片玻璃,最簡單的物件卻藏著最大的玄機徠卡的機身,無論那一款,都褒貶不一,就像日本這樣擁有最大的徠卡崇拜群的地方,也有最堅定的反對派。但對徠卡鏡頭,卻是眾口一詞,認為那是光學的頂峰。就是反對徠卡相機的,他們的貶詞也是,「徠卡正在淪為一個鏡片製造商。」那潛台詞是,徠卡的相機不怎麼樣,但它研磨的鏡片還是不錯的。
機身再好,決定影像素質的卻是鏡頭。鏡頭大概是最不可思意的東西,同樣是那麼幾片玻璃,不同品牌顯影出來的圖像就是不一樣。
很多人買一個專業機身,卻配一個業餘鏡頭,我認為是把關係弄顛倒了。機身可以看成是一個不透光的黑房,唯有鏡頭能將靈魂顯影。圖像使我們得以超脫生命中的現實,是鏡頭凝結了我們珍愛且不願忘懷的那一刻。
鏡頭製造,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現代鏡頭為了減輕鏡頭重量,特別是一些自動對焦鏡頭,為了減輕對焦馬達的負擔,提高對焦速度,不得不使用鋁甚至塑料等高分子材料製造鏡筒,材料的冷、熱彭脹係數過大或不一樣,使得調焦螺紋要靠動物油填補精度不足引起的松曠,這些都會影響鏡頭成像質量。在低溫條件下,動物油會凝固,使調焦困難。
徠卡鏡頭的調焦螺紋公差,不是靠動物油填充的,而是靠嚴絲合逢的製作取得的,徠卡始終堅持用銅和鋁合金做鏡筒,雖然重量上有所增加,但換取的是絲綢般的順滑。徠卡鏡頭在一些極端溫度下,都能保持性能的一致性,以至轉動徠卡的過片搬手或者鏡頭,成了享受攝影的理由。
最好的鏡片不是用機器洗出來的,就像烹調,老廚師的手藝無法量化,與一些廠家生產鏡頭如同壓餅乾不一樣,徠卡鏡頭是用人手摸出來的。徠卡的鏡筒內壁都有技師簽名,這些技師都與洗鏡片的坭液打了幾十年的交道,「這工作全憑手感,到現在還沒有那一部機器可以替代。」與研磨鏡片打了一輩子交道的海伯特、馬丁先生對到來卡的參觀者說。
層次與銳度,是兩個互為制約的因素。要銳度,層次上就要做出犧牲;要層次,在銳度上就要有所妥協;我們平常所說的硬派鏡頭和軟派鏡頭,就是在銳度與層次上有所擇重的鏡頭。而來卡鏡頭,在兩方面都達到了極至。徠卡鏡頭不光如利刃斷紙,決不拖泥帶水;而且層次像千層餅,一層層豐富無比。
每小時一度的降溫,歷時52周的恆心,鑄就了徠卡鏡頭非凡的品質。
一般鏡頭,最大光圈與最佳光圈的成像質量有較大差別,最佳光圈在F8才會出現,有經驗的攝影師會告訴你「太陽微笑,光圈用8」,就是光線好時,要盡量用最佳光圈。而來卡鏡頭在最大光圈已非常接近最佳畫質,在F4已是最佳光圈,實際使用時,從最大光圈到最小光圈,都可以放心使用。
一般廠家,大光圈鏡頭與小光圈鏡頭在影像上有很大差異,有專業鏡頭和業餘鏡頭之說,在價錢上差異更大。一般是最大光圈越大的鏡頭成像越好,越貴,要享受所謂的專業頭,你就別心痛銀子。沒錢,你不光得忍受「業餘的」揶揄,還要忍受低品質的影像。一分錢一分貨,在這裡赤裸裸地呈現在眼前。
並不是大光圈鏡頭比小光圈鏡頭還好製作,其實光圈每增加一級,製造難度至少增加兩倍。所以會出現大光圈鏡頭成像好,小光圈鏡頭成像差的結果,主要是因為用料不同,還有高、低端產品通吃的經營理念作怪。徠卡鏡頭只有光圈大小,價錢的不同,並沒有品質的不同。因為徠卡鏡頭,無論光圈大小,製作材料是一樣的,由於製作更容易,小光圈鏡頭在影像上甚至勝過大光圈鏡頭。也就是說,徠卡鏡頭沒有專業和業餘之分,徠卡鏡頭無論那一款都是專業的,你少花錢照樣可以獲得一流的影像。[FS:PAGE]
徠卡M機沒有超過135MM的長鏡頭和21MM的超廣角鏡頭。這是徠卡的不足,也是來卡的過人之處。對抓拍現實生活,長鏡頭會因為割裂了環境,使畫面顯得突兀。超廣角鏡頭又會因為變形,蕪雜,使畫面扭曲,不得要領。在描寫社會生活時,人與環境的關係是最重要的,用來卡相機的攝影人,用得最多的是35MM和50MM這兩支鏡頭,這種頭給人展現的是一種誠實的「中景語境」,正好兼顧了人與景的關係。把影像歷史上的攝影大師排個隊,你不難發現,拍攝人文題材的大師,大半是使用這兩支頭。這似乎也在向人們驗證來卡「簡單就是好的」製造哲學的成功。
現在變焦鏡頭幾乎要取代定焦鏡頭,所謂「一鏡在手,走遍天涯」。徠卡M機只有一款變焦頭,還只有3個焦距28MM—35MM—50MM。變焦鏡頭也許在方便性上有優勢,但會犧牲最大光圈,徠卡這支變焦鏡頭的最大光圈只有F4,現在頂級變焦鏡頭的最大光圈也只有F2.8,來卡的定焦頭的光圈達到了F2和F1.4,而且體積極小。別小看那區區一級光圈,損失的卻是兩倍通光亮。在一些光線不好的場所,你只能看著那些個頭小巧的定焦頭呈能,而現實生活中又常常碰到這樣的場所。
像徠卡這樣的小變焦鏡頭,用定焦頭,不過是向前走兩步和往後退一步的事。移動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改變視角,移動往往使我們發現更好的角度。
徠卡每款鏡頭,都是追求「現階段最高光學工藝」的結晶。清澈度與三度空間感,優異的亮部細節,豐富的暗部層次,燦爛的色彩表現,不用儀器,只用將徠卡與其它品牌鏡頭在同一條件下拍攝的反轉片,對著亮光看一下,就可以明了他們的差異。
評價一款鏡頭的好壞,我們可以通過MTF值評判,外國曾對目前流行的攝影鏡頭進行過測評,在世界最佳鏡頭前十名排名中,前4名都是徠卡鏡頭。
其實檢查鏡頭還有更簡便和有效的方法,對著光源或者人的頭髮拍攝,然後檢察它們的耀光和分析度。質量差的鏡頭會有很多的耀光和鬼影,頭髮濁沌不清。你會發現徠卡鏡頭拍攝的光源是一個點,它呈現的頭髮根數遠遠超過了我們人的視覺感受,它讓你驚異。
如果你覺這方法還不夠快捷,你還可以直接拿起鏡頭,對著裡面望去,如果你在裡面發現自己的音容笑貌離離在目,這個鏡頭的式樣再威風,也是繡花枕頭不可取。好鏡頭裡面應該是黑沉沉,面目不清的。看來卡鏡頭,就如看深不見底的潭,或者說看硯池中剛研過的墨,潤而凝重。
在歷史上,徠卡製造的鏡頭與它製造的機身一樣,是有個性的,每款鏡頭都要認真體會才能得心應手。過去徠卡生產的鏡頭更注重層次與細節的描寫,現階段生產的鏡頭則同時兼顧了銳度與層次的再現。這也是一些人對現在生產的徠卡頭多有微詞的原因,有點日本頭的味道。
就我個人而言,我還是喜歡現階段製造的徠卡鏡頭,它燦爛的清澈度有一種讓人過目不忘的魄力。
徠卡鏡頭有很多款,都買齊你就有那錢也沒那必要,因為徠卡鏡頭每一個焦距都有很多款,都買齊會有很多重複,一般三支鏡頭足夠了。慶幸的是,徠卡的三支常用頭,都是光學表現最好的頭。在現階段製造的來卡鏡頭中,排名第一的是APO—SUMMICRON—M 2/90 MM ASPH鏡頭,這款鏡頭的最大光圈的影像品質,超過了同廠85MM F1.5縮小光圈到F11的表現,與舊款90MM F2鏡頭光圈F4時的光學品質一樣。SUMMICRON—M 2/28MM ASPH以極細節的清晰度排名第二。排名第三的SUMMICRON—M 2/35MM ASPH,全開光圈即有完全平坦的影像。這三支鏡頭正好覆蓋了最常用的視角。
如果你的錢包比較羞澀,只能買一支頭,我認為首選是SUMMICRON—M 2/35MM ASPH,35MM鏡頭可以視為徠卡的標準鏡頭,也是徠卡款式最多的鏡頭。如果你覺得F2的光圈不夠用,還有一款SUMMILUX—M 1.4/35MM ASPH的鏡頭很值得擁有,這款鏡頭使用了非球面鏡片,在最大光圈就有卓越表現,其它光圈與SUMMICRON—M 2/35MM表現一樣,只是價錢要高出近三分之一。[FS:PAGE]
如果你覺得28MM鏡頭還不夠廣,ELMARIT—M 2.8/24MM鏡頭可供選擇,這支鏡頭在最大光圈時已非常接近最佳畫質。在24MM廣角鏡頭中,沒有任何對手可以超過徠卡。而更廣的21MM鏡頭則要慎重使用,它那過份誇張的視覺離誠實己有一點距離了,這正是紀實忌諱的。
徠卡不是一部萬能相機,但在它所善長的領域,又是最好的。選擇徠卡還是不選擇徠卡,是品味,是需要,是文化,是喜歡,那一個理由都行,無論那一個理由都會牽扯很多哲學的思考。
我覺得,看百度百科都已經足夠了
徠卡_百度百科
因為貴,裝嗶效果拔群。
biger很高。
我以為說的是萊卡面料!
推薦閱讀:
※為什麼說玩單反關鍵的是鏡頭而不是機子?
※非全畫幅相機中的焦距和等效焦距應該怎樣理解?
※如何評價賓得K-s1?
※如何用通俗易懂的話解釋「大光圈和小光圈」的異同點?
※為什麼尼康d90現在依然被大量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