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慢跑對膝蓋有損傷嗎?

本人有慢跑健身的習慣,以前家附近有個大學,裡面是專業的塑膠跑道,跑起來很軟很舒服。 現在搬家了,然後只有小區那條用石板鋪成的小路,雖然很平整但是很堅硬。 跑了一段時間發現腳板和膝蓋疼。不知道在這種硬質的跑道上慢跑是否對膝蓋損傷很大?


Run妹最近讀了一篇文章哦,題主可以看看專家是如何看待長跑給人帶來運動損傷的。


江蘇省體育科研所的助理研究員王磊表示:只要掌握了正確的跑步姿勢、適當熱身,量力而跑就不會損傷膝蓋;而且,堅持跑步對增強骨密度還很有好處。

  一,長跑會否造成膝蓋損傷

  跑步與關節炎不僅沒有直接的關聯,而且根據國際最新研究指出——跑步,尤其是定期的、大體量運動,通常還會幫助人們在步入中年甚至老年期時,遠離與關節相關的疾病。

  跑步不會「帶來」關節炎

  在斯坦福大學一項知名的長期研究中,研究團隊跟蹤了大約1000名跑步者和非跑步者:前者均為一家跑步俱樂部的會員;後者是健康的成年人,但是他們並沒有一個密集的運動計劃。在研究開始時,沒有一個研究對象有關節炎疾病。不過,在長達21年的跟蹤研究後,他們中不少人出現了關節炎相關疾病。在斯坦福團隊比對和分析具體數據後,他們發現跑步者和非跑步者的膝蓋健康水平不相上下,跑了多少步與關節疾病並沒有關聯。

  「研究對象中,有人每年平均跑200英里,有人平均每年跑2000英里,但是他們的關節情況是一樣的。」斯坦福醫藥名譽教授、該項目團隊帶頭人詹姆斯·弗萊斯說道。與此同時,這項研究還進一步總結道,跑步者經歷了較少的運動缺陷,他們的死亡率將比非跑步者降低39%。這一系列成果發表在2008年的《國際醫藥檔案》(Archivesof Internal Medicine)上。

  跑步還會「減少」關節炎

  同年,澳大利亞研究員在《關節炎與風濕病》季刊 (Arthritisand Rheumatism)上撰文寫道,根據他們的研究成果,和慣於久坐的同類人群相比,大體量運動者擁有更健壯、健康的膝蓋軟骨,而關節炎正是由於軟骨的缺失和衰退所致,換句話說,運動者身患關節炎的比例會由此降低。

  「事實上,一個正常運作的關節可以承受大量的『磨損』,並且在『磨損』中變得更強。」弗萊斯指出,由於軟骨是一種在骨關節處包裹在骨頭外的軟性連接組織,它沒有動脈來為它輸送血液, 而是完全依賴於運動釋放能量,得到它所需要的氧氣和營養。「當你承受重量時,(關節)就會被『壓扁』,並且『擠出』流體,當你脫離重物,那麼關節就會『吸進』流體。」弗萊斯由此解釋了為什麼日常跑步,或者其他運動對於保持健康軟骨的有益作用。

  跑步不是沒有「風險」

  當然,這並不是說跑步不會帶來任何風險。有時,它會導致軟組織受傷或者受壓性骨裂,也被稱作極細骨裂,這是由於骨頭上長期積累的細微裂縫所致。實際上,一些長期承受重物的骨頭,比如位於小腿內側的脛骨,它們上面出現微小裂縫並不罕見。不過,通常這種裂縫可以非常迅速地自我癒合,人往往不知不覺。也有一些重壓性骨裂是因為骨頭突然遭遇重擊,它沒有足夠的時間馬上癒合。舉例來說,在整個暑假停止訓練的高中生運動員,隨著新學期的到來,突然開始每天去參加訓練,那麼他們得骨裂的可能,要高於在假期里保持日常鍛煉的同學。

  現在的好消息是,有多種方法可以減少重壓性骨折。一種比較直接的方法就是加強與骨頭相連的肌肉。「所以,簡單的小腿肌肉訓練,比如每天用你的腳尖站立一段時間,就足以增加脛骨的強度。」明尼蘇達大學研究團隊帶頭人克里斯特·波普指出。

----------------------------------------------------------怎樣跑步不傷膝----------------------------------------------

1、控制跑量:關於跑量的遞增量有不同說法,比如每周不超過10%,或是5%。但是每個人的個體差異極大,而且跑量基數也不同,單純用百分比來控制只是一個統計學上的結果,並不非常合理。因此每次跑步時的感受非常重要。這種感覺就是肌肉和身體的疲倦程度。

  在跑過一段時間後,都能夠比原來更精確的感覺疲倦。每天的溫度,身體情況,飲食情況等多種因素都會讓身體出現的疲倦點不同。腿部肌肉疲倦,除了速度減慢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對步伐和落地時的控制變差。肌肉越疲倦,半月板承受的衝擊力越大,當超出了其的緩衝範圍就會傷害到股骨頭。而半月板和股骨頭的很多損傷是不可修復的。

  對有經驗的跑者來說,在跑量遞增的賽前時期,先要感知一下跑與上周同樣的跑量是否更輕鬆,如果是的話,在超出的跑量部分任意點感到無法控制跑姿時都應該停下來。如果並不感覺比上周更輕鬆,則不要選擇增加跑量。在連續增加跑量或是高強度訓練進行3-4周後,要設計1周的間隔周,將跑量減至最高峰的70%左右,進行充分的恢復和休息。之後再繼續增加跑量和訓練強度。

  而對於新手來說,雙周增加一次跑量更為合理。相當於一周提高,一周鞏固成果。而增加量不必限制刻意的比例。關注身體,跑到覺得落地變重,或是膝部感覺有壓力時馬上停下來。

2、減少速度訓練:同等跑量的情況下,更高的速度意味著更大的衝擊力,對膝蓋傷害的可能更大。同時更高的速度,跑姿就會變形,為了拉大步伐,提高速度。不自覺的腿部在落地時沒有任何彎曲,喪失了通過關節彎曲時的肌肉緩衝能力,而將衝擊力直接傳給了膝蓋。這也是很多初跑者在跑步的前2個月,跑量很少的情況下受傷的原因。跑量雖然只有每天2,3km。但是急速盡自己的全力猛跑,在肌肉保護還不夠強大的時候,就用巨大的衝擊力將膝蓋弄傷了。 對於長跑和耐力跑來說,即使一個有經驗的跑者,速度訓練量一般也不會超過總訓練量的10%。而且每周一般只有一次的間歇速度訓練。而初跑者根本不用安排速度訓練。甚至可以開玩笑的認為在馬拉松成績3小時30以外的跑者都無需進行速度訓練。只要合理的累積訓練量,安排好休息成績就會穩步提高。

3、調整跑步姿勢:跑步姿態對膝蓋的衝擊在NHK的紀錄片《馬拉松軍團》中已經有詳盡的描述。合理的控制跑姿能夠讓帕特里克.馬考(馬拉松世界記錄保持者)比日本的頂級馬拉松選手減少25%以上的膝蓋衝擊力。雖然普通人無法做到馬考那種驚人協調的跑姿。但是普通跑者幾個對膝蓋損傷最大的姿勢如下: 首先是腳落地的位置在膝蓋的前邊,造成膝關節伸直,甚至鎖死(在每次站起的時候,能發現膝關節在最後的階段彷彿卡起來了,這是個自然機制,為了增加站立的穩定性)。此時有相當向前的力量都通過地面反饋,衝擊到膝關節。所以,在落地的時候控制腳踝的位置儘可能在膝蓋的正下方,或是略偏後一點。膝蓋處的彎曲將起到極好的緩衝作用。

  其次是腳部落地點儘可能控制在前腳掌,尤其是重心最好落在正對大腳趾和二腳趾之間的前腳掌位置。這個重力位置為腿部合理排列的受力點。受力點無論是更靠腳的外側,內側還是後部都會造成對膝蓋側向的衝擊力,導致受傷。 還有就是控制身體的穩定,不要左右搖晃。因為左右搖晃會讓重心位置在側向不斷改變,給膝蓋側向衝擊力。而膝蓋正面承受體重的能力最強。因此在跑步過程中不要過度擺臂,過度向前跨步,因為這些都會造成身體不穩定性的增加。

4.加強肌肉訓練:腿部,尤其是大腿肌肉的強壯能夠對膝關節提供相應的保護。尤其是正面的股四頭肌和擴筋膜張肌。股四頭肌強壯,能夠減少落地時對髕骨和半月板的衝擊,很多膝蓋正面痛都是由此引起的。而擴筋膜張肌與髂脛束有關,很多膝蓋外緣疼痛也是髂脛束問題。

  練習大腿肌肉有很多種方式,比如箭步蹲,深蹲,爬樓梯,靠牆靜蹲。而靠牆靜蹲由於是靜態動作,膝關節無收放,衝擊較小。因此是很多跑者腿部肌肉訓練中的一個重要部分。但是在訓練過程中不要一開始就追求靜蹲時間和強度。注意姿勢的標準,比如不要彎腰,要保持髖骨的穩定,要將膝蓋放在腳踝的垂直上方等。保證整個腿部的排列正確。只有這樣才不會造成訓練時對膝蓋的額外壓力。

5.重視拉伸和放鬆:跑後的拉伸被很多跑者忽略,尤其是在高強度訓練之後,渾身疲倦只想趕緊吃點東西,快速洗個澡休息一下。經常跳過了拉伸環節。但是拉伸是對肌肉恢復和生長非常有益的。肌肉做功是由收縮實現的,而力量大小除了肌肉維度還有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收縮幅度。很多人重視肌肉收緊的程度,但不重視肌肉延展的程度。但是肌肉的收縮幅度是由最大收縮與延展兩個指標決定的。

  訓練後充分延展自己的肌肉,韌帶,甚至還有筋膜等位置,讓其快速從疲倦狀態恢復。再生時變的更加有力量。而長久不進行跑後拉伸,肌肉延展度將會變小。不光會影響步幅的大小,也會影響跑步的姿態。

  而跑前的放鬆,熱身階段也是必須的。很多運動損傷都是發生在訓練的初期,此時身體還沒有徹底適應運動狀態。膝關節等位置的關節囊還未分泌潤滑液。如果此時開始強度訓練相當於汽車還未熱車,直接開始拉200公里高速的感覺。因此每次跑前都要有充足的熱身,如果不願原地熱身可以用前1/4的里程放鬆跑,通過慢跑來熱身。感覺身體輕盈,協調的時候再進行正常的節奏跑或是間歇跑訓練。

希望能夠幫到題主,也希望大家能夠多多關注我們不跑就出局,和我們一起跑步,加油~


長時間的慢跑對膝蓋肯定會有損傷的,我知道很多老外喜歡慢跑,老了以後很多需要做換膝蓋的手術,因為膝蓋磨損特別嚴重。就因為這樣,慢跑的姿勢很重要,正確的姿勢可以很好緩衝慢跑對膝蓋造成的衝擊力,一般慢跑是腳後跟著地,然後過度到前掌,很多人跑步是腳掌的正中間著地,這樣就沒有很好的緩衝對膝蓋的壓力,另外一雙好的跑鞋也很重要,如果喜歡慢跑需要經常慢跑的話建議買專業的慢跑鞋,nike和阿迪都有,只是價格可能會貴一點!如果可能的話,建議慢跑和其他運動交替的來,讓膝蓋有一個恢復的時間,最好不要天天都跑,希望我的回答你能滿意!


腳型分三種 最簡單方法就是看沒有矯正的鞋鞋底磨損狀況"這個據說100%準確。

1.正常 (Normal Pronation)

磨損「前腳掌中央」和「腳後跟外側」(中外)
這個asics的nimbus和kayano等都可以穿

2.內翻不足(Under Pronatio)

磨損「前腳掌外側」和「腳後跟外側」(外外)
這個對應nimbus和cumulus……

3.內翻過度(Over Pronationkayano)
磨損「前腳掌內側」和「腳後跟外側』』(內外)
這個對應kayano和gt 2000……


長期跑步和膝蓋損傷沒有直接關係。但是跑步過程中確實有可能會讓膝蓋受傷(確切的說是任何運動都可能受傷),受傷以後沒有很好的恢復,可能會造成「老了以後做手術」的「個例」。這就跟喝水有可能被嗆到,嚴重的會被嗆死,但是我們能說喝水會死人嗎?如果硬是要考慮跑步的利弊:那麼跑步對心肺功能,全身肌肉鍛煉給我的帶來的益處,遠遠大於膝蓋受傷風險(我只是說有風險,沒有必然關係)的弊。附個paper,免得被人說我沒證據亂說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8550323/

再來回答樓主的問題,目前的醫學研究,還沒有發現什麼必然關係存在於受傷和道路情況。可以肯定一點,硬的路面會讓肌肉受力更大,但是是不是大的受力就讓關節受傷呢?很難說。甚至有些研究發現硬路面的跑者降低了肌腱病(tendinopathy)的發病率。塑膠跑道確實最好,石板路雖然硬,但是一般比較平整,乾淨,相比較瀝青路(表面不平,有弧度)砂石路(石頭沙子)更容易跑一些。(論據:http://www.outsideonline.com/fitness/bodywork/fitness-coach/The-Best-Running-Surface-for-Your-Knees.html)比較公認的訓練方法是盡量不要在一種路面上跑,路況的複雜讓你不自主的降低速度,關注路況,不太容易受傷。對於大腦和肌肉都是有益處的。


跑鞋很重要,nike and adidas就不考慮了,專業點的是asics和new balance,具體型號要根據你的體重和腳形來選。另外,選擇合適的護膝也能幫助你緩解。


紐巴倫有個問題千萬不要買那種比較流行的泡沫底的……
我個人穿的是美津濃。


跑步是百利而害膝蓋啊,所以姿勢很重要,可以減輕磨損


長期跑的話肯定是有影響的 哪怕做再多網上所謂保護膝蓋的教程都是沒用的 只能從裝備上跑步姿勢上改善 平時要懂得控制訓練量~切記不能天天跑 熱身運動不能忘 跑完要拉筋!


反正我感覺有影響 ,不喜歡慢跑,


推薦閱讀:

堅持一周三四次,在跑步機上每次以6-8km/h的速度快走或慢跑半小時會不會小腿長肌肉?
有沒有不知名但是很舒服的鞋?
跑步瘦身的你們每次跑多長時間,又是多久發現自己瘦了的呢?
慢跑減肥長肌肉不?
冬天慢跑穿什麼處理起來不會太麻煩?

TAG:跑步 | 減肥 | 慢跑 | 膝蓋 | 運動醫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