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 對民用車有引領作用嗎?

我總覺得F1離民用車太遠了。請問以前f1有什麼樣的技術用於民用車。F1對於民用車有引領作用嗎?


有,但一個現實的問題是,如果你不買LaFerrari,P1或者他們的Fuck和GTR版本,很多最新的技術我們依然可能在短時間內接觸不到。
相關技術舉幾個例子:
1、變速箱:半自動變速箱,這種技術雖然不是法拉利最先發明的,但在F1中是由法拉利車隊最先引進。1989年法拉利640賽車使用的半自動變速箱在第一站就贏得了勝利,此後在1990s中葉普及了整個F1世界,我們現在賽車或者民用車中使用的Paddle Shift基本上都可以歸功於這一發明。

2、輪胎:在F1中輪胎會被使用到極致,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去處理抓地力的下降,爆胎可能性的增加以及雨水中如何保持足夠的排水能力,這些都是很多年來輪胎供應商和車隊在比賽和測試中不斷摸索的。F1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幫助輪胎製造商去研究原料的配比,表面處理方式,以及壽命的延長。類似的,F1的潤滑系統同樣是一個很好的試驗田,Shell和Mobile1所生產的潤滑油等產品都通過F1參賽的反饋來改進自己的配方。

3、剎車:現在的很多高性能跑車和賽車上都會使用的碳陶瓷剎車盤,1976年Brabham和鄧祿普把協和飛機的剎車技術應用到了賽車中,一直演化至今。碳纖維作為增強材料使得普通的剎車盤耐熱性能增加以及減輕了重量,這在日常行駛都是大有裨益的。
4、空氣動力學:自從蓮花在60年代末給自己的49賽車裝上尾翼開始,F1的氣動研發道路就開始起飛了。時至今日無比精密複雜的手段都被用於F1氣動研發中,當然也開始進入性能車和普通家用車中,包括CFD,包括Gurney,包括VG,包括擴散器,包括各種各樣的測試手段。

5、材料:碳纖維增強(CFRP),這是提及F1車身時首先會想到的技術。1981年丹尼斯的萬寶路第四計劃為F1帶來了碳纖維底盤的MP4/1賽車。至今邁凱輪依然是世界上頂尖的民用車碳纖維玩家,包括當年F1和現在的12c,P1都植入了邁凱輪的MonoCell。

6、TC:牽引力控制系統,同樣是一項來自民用但被F1發揚光大的技術。在高性能車和賽車中TC可以有效控制起步以及抓地力差異下的輪胎空轉,在民用車中這一技術可以幫助改善雨天行駛下的安全性,提升彎道中的穩定度。

7、KERS:自從2009年開始幾乎所有賽車都開始使用這一技術幫助賽車在一定時間內提升引擎表現。威廉姆斯車隊成立了Williams Hybrid Power,利用自己的飛輪蓄能技術賺取一點外快,對象包括911 GT3R Hybrid,R18,918RSR,Alstom』s Citadis以及GKN。


引用一段《穿Prada的女王》中一段經典的對話:

「比如你挑了那件藍色的條紋毛衣,你以為你自己是按你的意思認真的選出這件衣服。但是,首先你不明白那件衣服不是藍色的也不是青綠色或琉璃色,實際上它是天藍色的,而你從沒搞清這個事實;而實際上你也不知道,從2002年Oscar de la Rent 的發布會第一次出現了天藍色禮服,然後我記得,伊夫·聖·朗洛也隨之展示了天藍色的軍服系列,很快的,天藍色就出現在隨後的8個設計師的發布會裡,然後,它就風行於全世界各大高級賣場,最後大面積的流行到街頭,然後就看到你在廉價的賣場里買了它。事實上,這種天藍色,產生了上百萬美元的利潤和數不盡的工作機會,還有為之付出的難以計算的心血……你覺得你穿的這件衣服是你自己選擇的,以為你的選擇是在時尚產業之外,但實際上不是這樣的,你穿的衣服實際上就是這間屋子裡的人,替你選的,就是從這一堆玩意兒里。 」

這段話的道理適用與絕大多數產業。
你在F1和各種頂級賽事中看到的技術,久而久之會隨著科技的發展和成本的降低普及到大眾中去,這是眾多車廠願意花大價錢投資車隊的原因之一。你可以看看十幾二十年前車展里的概念車和概念技術,再看看現在馬路上跑的車,大概就懂了。


其他的答案已經說得非常詳細了,技術本身就是從最高殿堂慢慢走下來的,現在緊湊型車上都已經有巡航雷達了,以前可是梅賽德斯S級的黑科技。

F1也是,舉一個例子,F1現在的動力系統是1.6T混合動力系統,雖說混動不是F1的原創但是將混合動力結合得如此緊密而且在如此極端環境下工作的F1還是首次,畢竟F1是賽車科技的最高領域。

在此之前雖說混動系統也有參與比賽的但是更像一個外掛,KERS(動能回收系統)時代甚至出現了個別車隊(法拉利)選擇在個別分站摘除KERS系統參加比賽的舉動可見當時混動系統的地位低下。

而現在的混動系統直接融合進了賽車的整個系統之中,舉個例子,ERS中的MGU-K(動能回收,K就是Kinetic)直接參与剎車,一部分剎車力量直接來自MGU-K,假如不工作了的話那麼剎車系統就會過熱或者乾脆不能有效剎車,而假如增強剎車散熱的話那麼正常情況下就會剎車過冷。MGU-H出問題那更加嚴重,直接危及渦輪的工作。

所以說F1的這樣的改變就是為了推進相關技術的整合,研發,現在在賽場上的技術拼搏就是未來在民用車上的不斷改進。


至少在V8 2.4那個時候以前,對於民用的貢獻還是有很多的,現在F1改成了幾乎死規定的命題作文,相比勒芒原型車那些腦洞大開的設計(最雷的我認為是奧迪拿柴油機跑賽車……比法國產業株式會社的前驅車腦洞還大),這項賽事幾乎已經被管死了。


也許有,但也許沒有我們想像中影響範圍那麼大。碳纖維車身影響了民用車?沒有民用車用一體式碳纖維車身啊。paddle shift?還是別說現在還有多少車在用AMT變速箱了。
空氣動力學,F1的研發是頂尖的,全平底盤,尾翼,地面效應都是F1來的,這個領域有引導性,算是用實踐證明了如何利用空氣。


ABS是首先應用在F1上面的,不過後來由於大大降低的賽車手對於剎車的控制難度取消了ABS,
對民用領域影響很大的應該是勒芒這種耐力賽吧,F1越來越慢了,限制越來越多了


我覺得相對於F1來說,勒芒對於民用車領域的影響更大一些,畢竟F1拼的是速度,勒芒拼的是速度與持久,而民用領域,對於機械可靠性的設計是最最重要的

因為本人是研究功能安全的,我覺得其實大部分車企的黑科技已經夠多了,不管是兩田大眾,雷諾標緻,就算是馬自達也有超多的技術儲備,但真正應用的很少,因為可靠性不足,不夠安全,然而基本上經過勒芒賽事檢驗過的技術用在民用上都非常的快,F1就要慢很多

我在這方面也沒細查資料,但奧迪的R8,TFSI,TDI貌似都是從勒芒賽事遺傳下來的,從賽場到民用大概3年時間,F1可能需要很久,但不得不說,F1作為引領汽車動力學的高精尖科技,這話不假,但這兩年F1被改來改去,個人覺得已經比不上當年,連影響力都下降了不少,至於比賽結果,現在還有什麼可爭議的嗎?希望飲料隊和躍馬給力點,或者再來點大廠吧。。。


渦輪增壓(在F1上逐漸成熟),主動懸掛,換擋撥片,尾翼都是F1的技術用在民用車上的例子。


90年代以前確實是有的 但近些年確實F1對於民用車的所謂引領作用越來越小了 F1在FIA bernie等各種大佬和陰謀的折騰之下 已經變得越來越不接地氣 如果說F1對民用領域還有意義的話 那可能就是可以測試一下某些技術在極端環境下的狀態和壽命了吧


技術首先要發明出來,開始成本會很好,只能給高回報比如F1這種領域使用,但隨著成本下降,民用變成了可能。


最新最好的技術基本上需要最高的成本,所以很多先進技術和裝備都只用在F1上,這是尖端技術民用化的開端。


2014年的F1規則改革中引入了新的能量回收系統(ERS系統),其中動能回收系統(ERS-K)可以回收來自剎車所浪費的動能,因為賽車在比賽時會出現重剎車、下坡等狀態,而這種狀態下會產生額外的動能或者熱能,這些能量也是絕對不可以浪費的,對於F1賽車和車手來說,任何一焦耳的能量都是寶貴的。

△F1剎車時ERS系統啟動回收能量

所以如果能想辦法把減速和下坡時產生的動能回收進電池系統,然後在出彎加速過程中利用電池中存儲的能量來提高渦輪轉速,獲得更快的出彎加速,這對贏得比賽是非常重要的。

邁凱倫車隊近年來表現低迷就是由於本田的動力和能量回收系統不穩定,所以即使坐擁阿隆索這樣的世界冠軍,仍然無法獲得好成績。

△F1賽車上的動能回收系統

那麼問題來了,高大上的能量回收系統能否運用在我們民用車上呢?答案是肯定的,F1存在的意義就是為民用車做技術預研。接著就幫大家就科普一下電動汽車上的能量回收。

現在的電動汽車,大多是使用永磁電機或者交流非同步電機作為驅動電機,搭配驅動器即運行在四象限(如圖所示)工作狀態,這也是能夠進行能量回收的前提。

△電機四象限運行示意圖

電動汽車的減速過程並不是僅僅像普通內燃機通過踩了剎車之後而減速。它的實際制動原理是:制動時通過變流器改變了勵磁電流的導通相位,讓電機產生負轉矩(即反向旋轉),線圈繞組中就會產生大的反向電動勢。

反向電動勢隨著電機旋轉的轉速增加而上升,轉速的增加使得按原旋轉方面流動的電流遭遇的阻力加大,直到最後達到某一轉速而不再上升。所以,制動時通過電機產生的反向電動勢,就是使電機起到發電機作用的制動能量回收原理。

△特斯拉Model S

電動汽車的續航能力是車廠和用戶都非常關注的,在現有的電池技術下,特斯拉採用的松下18650鈷酸鋰電池的能量密度為233瓦?時/千克,儘管如此,號稱續航里程最高的特斯拉,正常實用情況下也僅能保持300多公里的續航里程。

所以不僅針對一級方程式賽車,對於我們日常使用的民用電動汽車來說,每一焦耳的能量也是非常重要且不能浪費的,而能量回收的意義也正源於此。


有啊,現在民用車的多功能方向盤和撥片換擋,就是從f1傳下來的技術


讓開奧拓的人都有了一顆飆車的心


就像美國宇航局與微波爐關係。


簡單地說,現在民用車上常見的渦輪增壓技術,空氣動力學技術,ABS,ESP,牽引力控制,高檔車上常見的碳纖維車體或者部件,kers系統,陶瓷剎車盤等等技術都是從F1走進民間的


刷新了所有車的頂配。


個人覺得已經比不上當年,連影響力都下降了不少,至於比賽結果,現在還有什麼可爭議的嗎?希望飲料隊和躍馬給力點,或者再來點大廠吧。。。


個人最期待全碳纖維車身慢慢的普及
雖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也許再過十年,鋁製車身就會想現在的鋼製車身一樣慢慢減少了


推薦閱讀:

F1車手為何不使用全雙工對講機?
F1街道戰是否很難超車?車輛損傷嚴重導致退賽是否普遍?賽道多寬?
假如自動駕駛技術成熟了,那麼把演算法扔到 F1 賽場上,職業賽車手們還能愉快地玩耍嗎?
為什麼F1很難救車?
如何看待FSC2017動態賽中「傳統強隊」與「新晉強隊」動態賽表現極為接近的情況?

TAG:汽車 | 賽車 | 一級方程式賽車F1 | 汽車研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