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眼睛相當於什麼參數的鏡頭?

人眼完全超越相機嗎?如果是,請簡述哪些方面超過。


註:答案里不僅討論了光學系統,還討論了感光器和處理系統,符合原題目的答案還有相關參數就集中在第一部分(一、光學系統),別再說答主跑題啦&>.&<

另:長文多圖預警!

---------------------------------------------------------------------------------------------------------------

首先放一張眼球的基本結構圖:

一、光學系統部分:

基本參數:

人眼簡化模型的光學參數

曲率半徑 r=5.7mm

介質折射率 n = 1.3333

視網膜曲率半徑 r』 = 9.7mm

強光光圈 f/8.3

低光光圈 f/2.1


可以計算出以下參數

物方焦距 f = -5.7 / 0.3333 = -17.10mm

像方焦距 f』 = 1.3333 x 17.10 = 22.80mm

像方光焦度 φ= 0.3333 / (5.7 x 10-3) = 58.48


1.1優點:
(1)出色的轉動機械系統,可以快速對準想要觀察的物體。
(2)軟組織肌肉拉伸形變對焦,耐用性極強,正常使用時間可超過百年!
(3)單眼156°雙眼188°超廣角單透鏡鏡頭[5]

(感謝 @黃瀟的提醒)

如圖為雙眼視度圖

∠xyz實際上就是被鼻子擋住的位置,圖2全部白色的範圍實際上就是人眼的盲區,除了可以 看到自己的鼻子和眼眶。∠cyg這個範圍內觀看到的事物有立體感。人單眼的舒適視域為60度;

單眼的視野畫在極坐標里覆蓋的範圍是這樣的:

(4)數億年進化傾情打造的透鏡面,超低畸變,消除球差相差各種差的能力極強

(5)軟組織近圓形無級可調光圈(虹膜) 參考:光圈_百度百科
(6)損傷自修復
(7)微距對焦能力強,最近對焦距離5-10cm,微距細節解析度326像素/英寸(by Apple)
(8)雙攝像頭即時測距真3D

1.2缺點:

(1)硬度低,易受損傷

(2)在不衛生環境下有受各種細菌病毒侵蝕染病的風險(詳見:眼科疾病有哪些[6])

(3)有因晶狀體蛋白質變性而發生混濁的風險 (詳見:白內障_百度百科[7])

(4)不能長時間暴露在空氣中,需要不間斷濕潤,不停地眨眼保持工作狀態(每一分鐘需要眨眼10~20次,每次0.2~0.4s[8])

(5)有因過疲勞、衰老、遺傳因素等原因造成光學系統形變,產生在一定距離段上無法準確對焦的風險(近視在遠端無法對焦,遠視在近端(嚴重的甚至遠端也)無法對焦) 謝謝 @Adagios 提醒
(6)焦距基本固定(僅在對焦時發生小範圍變化),不能進行光學變焦放大物體
(7)由於遺傳,後天損傷,衰老等因素會造成透鏡形變或內部折射率發生變化,可能導致不能準確聚焦成像(詳見:散光_百度百科[9])

二、感光器部分:

2.1優點:

(1)高像素 [1]

目前科學界公認的數據表明,觀看物體時,人能清晰看清視場區域對應的解析度為2169X1213。再算上上下左右比較模糊的區域,人眼解析度是6000X4000。那麼,2169X1213是怎麼計算出來的呢?

人觀看物體時,能清晰看清視場區域對應的雙眼[視角]大約是35°(橫向)X20°(縱向)。同時人眼在中等亮度,中等對比度的[分辨力(d)]為0.2mm,對應的[最佳距離(L)]為0.688m。其中d與L滿足tg(θ/2)=d/2L,θ為[分辨角],一般取值為1.5",是一個很小的角。將視場近似地模擬為地面為長方形的正錐體,其中錐體的高為h=L=0.688m,θ1=35°(水平視角),θ2=20°(垂直視角)。以0.0002m為一個點,可以得知底面長方形為2169X1213的解析度。


(2)超高動態範圍 [2]

人眼在動態感光範圍最大的優勢是兩個:

局部調節細胞iso

光強信號的記錄是模擬的,不存在二進位數位數的限制。


從刺目的陽光到星光之間整整相差了10^8數量級,也就是一億倍.計算一下Log2 10^8=26.6.
用攝影的語言講光線的動態範圍應該在27Ev這個數量級,實際上因為不同場景下人眼感光度不同,動態範圍應該會低於這個值(感謝 @劉延@彭渤 的提醒)。

作比較:

其實相機的感光元件能夠記錄寬範圍的動態範圍,但是由於需要 進行光電信息的轉換,在數碼裡邊叫做位深度(bit)。因為當極亮或者極暗時,畫面亮部的信息會被統一記錄為位色數字的最大值(比如說八位彩色的255),所以模電轉換的過程就限制了動態範圍。記錄的深度越高,能記錄的動態範圍就越大。從網上down一張位深度和動態範圍之間的關係圖:

大部分單反數碼相機的RAW文件可以記錄10到14的位深,因此理論的動態範圍是10-14EV。大部分數碼相機實際可用的動態範圍能是5-9EV。而人眼剛才說到傳遞的是模擬信號,理論上位數是無窮的,自然動態範圍要高很多。


(3)高數據帶寬 [1]

索尼7680×4320超高清晰解析度的未經壓縮的18分鐘未經壓縮的超高清視頻大小為3.5TB,平均每分鐘194GB,按照這個數據量,每分鐘經過人眼的數據量約為140.34GB。也就是說,平均打一個小時的XBOX360,將有8420.4GB的數據被傳導到大腦。這些數據如果刻成藍光光碟,需要337張!而如果把人眼想像成一個高清攝像頭,這個攝像頭的匯流排帶寬為2.339GB/秒。


(4)可局域自動調節感光度 [3]

 人眼的感光度是可以自動調節的。在環境光強發生變化的情況下,人眼通過調節虹膜中視網膜色素的含量,增加或減少感光度。但這種調節是相當慢的,最長可達半個小時。黑夜中突然打開日光燈會覺得很刺眼,就是這個原因。你在遠離市區的鄉村可以看到很多星星,在充滿光污染的城市中可能連月亮都看不到,除了有光散射的原因以外,也是感光度調節在作怪。

  在一個測試中,有人使用Canon EOS 10D和5英寸針孔透鏡,在ISO 400情況下12秒鐘內記錄了14顆星星。而我們可在10秒鐘之內認清楚14顆星。(Clark, R.N., Visual Astronomy of the Deep Sky, Cambridge U. Press and
Sky Publishing, 355 pages, Cambridge, 1990)粗略估計,人眼的最高感光度相當於ISO 800。

  另外據統計,10D在ISO 800時,CMOS上的每個像素點平均接收2.7個電子。而視神經接受外界的光信號,同樣需要至少一對電子。

  在日光下,眼睛的感光度非常低,幾乎為夜間的1/600(Middleton, Vision Through the Atmosphere, U. Toronto
Press, Toronto, 1958),也就是說,日光下的感光度基本達到ISO 1。如此低的感光度可以有效的保護視神經和虹膜。

  而數碼相機方面,感光度ISO 12800在數碼單反上早已經非常普及,但是,數碼相機在高感光度下的噪點始終是困擾整個數碼成像業的大問題。


(5)全適應白平衡 [4]

相關的詳細資料沒有找到,不過人眼具有獨特的適應性,使我們有的時候不能發現色溫的變化。比如在鎢絲燈下呆久了,並不會覺得鎢絲燈下的白紙偏紅,如果突然把日光燈改為鎢絲燈照明,就會覺查到白紙的顏色偏紅了,但這種感覺也只能夠持續一會兒。(by百度百科 大家可以自己試驗一下)


(6)不同種感光元件組合

人單眼視網膜上約有700萬個錐體細胞,1億2千萬桿體細胞。錐體細胞負責強光感知和顏色分辨,桿體細胞負責弱光感知,只能分辨明暗。兩種細胞的搭配極大地提高了人眼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和動態感光範圍。(詳見:視細胞)


(7)低雜訊 (待討論)

@ 十六日千秋 提到了人眼黑暗條件和閉眼的時候都會出現大量噪點的問題,所以這一條待討論,而且並沒有找到可靠的材料,不過人腦的除噪能力想必是極強的~

生物系的快研究一下視覺細胞和人腦的除燥,發nature啦!!!

2.2缺點:
(1)對運動物體的識別幀率較低

一般認為人眼視覺流暢的幀數為24fps。(感謝 @彭渤)

大家可以通過下面的網頁來做實驗,人眼確實可以分辨高幀數和低幀數的差別,但是不代表 完全記錄了信息

http://www.lotsbiss.com/OtherSwf/FFPS30.swf(30fps運動物體)
http://www.lotsbiss.com/OtherSwf/FFPS60.swf(60fps運動物體)
(2)感光元件易疲勞,拖影現象嚴重
(3)供能系統和數據線布局不合理

血管直接從表面通過,數據線直接佔據感光原件的一部分,視網膜結構如圖:

血管集中的部位就是盲點,中央部位就是我們的視覺中心區。視網膜的微觀結構如圖:

可以看到各種傳導信息的神經細胞都是在感光元件上方的。不過正因為如此,我們是可以真真切切地 看 見 它們的,如果你們想真的直接看到這些神經細胞的話,可以看我單獨另外寫的一個問題。

如何看見視網膜上的神經和血管?


(4)感光度調高過程比調低過程緩慢非常多
(5)低光照條件下色彩還原度差

(6)當照度太強、太弱時或當背景亮度太強時,人眼解析度降低。

(7)當視覺目標運動速度加快時,人眼解析度降低。

(8)人眼對彩色細節的解析度比對亮度細節的解析度要差,如果黑白解析度為1,則黑紅為0.4,綠藍為0.19。


三、處理系統部分:

3.1優點:
(1)超強實時數據處理能力,超智能信息過濾能力

(2)超強的圖像缺陷補充演算法(讓你完全無法注意到視網膜上密布的血管,而且除了視野中心其實其他地方全部是超級模糊的,而且雙眼數據線部位有嚴重的圖像缺失。)
(3)雙眼視圖實時全局測距並且導出為直覺格式
(4)實時調用記憶儲備,將視場圖像中分離的色塊與形狀組合成有意義的分離的實體,邊緣識別自動銳化

(按照 @施路安@Dog Mad 等人的建議修改)

最經典的例子如圖所示:

圖中A與B的顏色其實是相同的(真 的 是 相 同 的 )但是人腦在看到圖形的一瞬間就把B歸為了白色色塊,A歸為了深灰色色塊,導致在腦中的映像A比較B要深很多。

內些質疑這個圖的也是醉了,看下圖,就問你 服~不~服!

(5)高級圖形識別能力(人臉),並且實時輸出為直覺格式
(6)專註能力,可以自動過濾不重要信息,減少cpu消耗
(7)自動檢測場景中突發變化,直接調用小腦運動驅動器甚至脊髓協處理器
(8)全自動白平衡演算法,四十億年進化積累超強iso與光圈演算法,超強自動測光演算法
(9)符號信息自動整體識別整理,信息分析 (閱讀與信息處理能力)


3.2缺點:

(1)存在各種類型的錯視現象[10]

當人觀察物體時,基於經驗主義或不當的參照會形成的錯誤的判斷和感知

類型有:

幾何學錯視
生理錯視(由感光器件引起)
認知錯視
具體詳見維基百科:錯視
(2)信息篩選剔除比例極大
上面有提到視網膜記錄並輸入人腦的信息量是很大的,但是人腦經過篩選之後剔除了巨量的信息,當然也有可能剔除許多有價值的信息
(3)對圖像信息整合處理過度,導致部分信息錯誤
同時也是剛才的A、B色塊的例子,如果需要的是類似圖像中絕對的明暗信息(比如繪畫)那麼這樣的信息整合能力就會對你造成誤導
(4)信息轉化存儲能力極差
這個想必不用多解釋,盯著紅寶書看一分鐘也記不住幾十個bit信息量的單詞和解釋,也是挺無力的。
(5)對色彩的分辨能力不強 [11][12]

1) 人眼對飽和度高的色彩的敏感度較弱
2) 色調不同,人眼對色調方向上的色差敏感度也不一樣
3) 在亮度方向上的色差敏感度也會隨著亮度的不同而發生變化
詳見: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E 2000 colour-difference formula: CIEDE2000、精確的色彩交流

Reference:

[1]人眼的解析度,這個挺有意思~~

[2] 為什麼人眼的動態範圍 (Dynamic Range) 比相機大得多?

[3]眼睛――每人都有的5億7千萬像素相機(請無視這個不科學的標題)

[4]白平衡_百度百科

[5]人眼視度_百度百科

[6]眼科疾病有哪些

[7]白內障_百度百科

[8]眨眼_百度百科

[9]散光_百度百科

[10]錯視 wikipedia

[11]精確的色彩交流

[12]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E 2000 colour-difference formula: CIEDE2000


------------------------------ 華 --- 麗 --- 的 --- 分 --- 割 --- 線 -------------------------------

看完是不是覺得自己簡直擁有了一個壕無人性的攝影設備~!

這僅僅是我們無限複雜精巧的人體的小小部分,在感受大自然生物進化的偉大奇蹟之餘,還要叮囑大家千萬愛護自己這精巧的雙眼啊!

每個人每一天的存在與生活,都是一個個無與倫比的奇蹟

————————-放~二~維~碼~的~分~界~線——————————


歡迎掃碼關注 MSTY小科告訴你 公眾號!

http://weixin.qq.com/r/ajkaAlfE6gqVrRNh92x4 (二維碼自動識別)

我們是南開物理系萌妹紙領導的的小團隊~

我們有逗逼~又嚴謹的原創科學小研究!

深刻易懂的原創科普好文!

還有認真開腦洞的趣味科學分析~!


歡迎大家把感興趣又不得解的現象、流言、小問題告訴我們!


首先反對一下第一名的一些明顯謬誤,關於動態範圍的計算完全是錯誤的。23檔的動態範圍指的是你可以在正午白天也能看到銀河中的星星。這當然是不可能的,而且在白天看太陽的時候用的是瞳孔最小光圈加視錐系統。就算如此你用肉眼也看不清太陽上的細節吧?晚上看星光用的是最大光圈加視桿系統。轉換到相機上的概念就是看太
陽開f22最小感光度 看星空用f1.4最大iso。根本不是一個曝光數據為什麼要放在一起算動態範圍?
第二個明顯謬誤是說的iso,且不說人眼虹膜能不能變色以及變色能不能影響進光量,就算變色了也不是sensor的感光性的改變吧?人眼的強大你完全沒提,就是有兩套感光系統,視錐系統和視桿系統,在某些情況下兩套系統同時起效也就是相機里的dual iso這個概念技術,優點就是動態範圍大。另外人眼明暗視覺切換短時間看不到是由於兩套感光系統切換所致而不是虹膜變色。
我是醫學專業的攝影狗喂自己袋鹽

更新,人眼首先絕對不是50毫米,說50毫米接近人眼透視是因為50毫米拍攝半身相的時候和我們人面對面對話的距離是相近的所以透視是相似的,具體說人眼等效焦距是多少我比較傾向35毫米。因為人眼視角是60度,等效焦距就是35毫米鏡頭。

再說說刷新率的問題,為何有人說視網膜刷新率是無限大?你們犯了一個錯誤就是把視細胞和視覺中樞分開看了,人眼不是像相機一樣區分感光系統和處理系統,我們的視網膜其實是閹割版cmos,必須合併視中樞中某一區域才能稱之為感光系統,所以雖然視網膜是沒有刷新速率是實時傳輸電衝動但是在大腦視覺中樞有將電衝動彙集在一起的功能,在這裡1/24秒的電衝動彙集成1幀,所以刷新率就是24fps

繼續,關於解析度 權威的來了


一般衡量一個鏡頭的好壞都是讓它對某處拍出的照片和人眼看到的景象想對比,而得出判斷,也就是鏡頭全都以人眼為最高標準來分等次,就算是存在比人眼更好的鏡頭(特殊功用的除外,比如紅外感光),人也無法判斷出(因為原本看不到的東西,拍成照片也看不到啊,如果看到了,反而要說你失真),所以題主的問題就有點像「人相當於多麼智能的機器人」,有點主客倒置的趕腳
說實話我對攝像一竅不通,只能從邏輯的角度看到這個仔細想想感覺莫名其妙的問題。


我只知道脫了眼鏡之後我似乎還不如我手上的諾基亞


反對第一名的答案,iso那塊,人眼感光和相機感光的原理不近相同,另外分辨顏色不能單從測試角度來衡量。可能和第一名對於眼部結構以及生理過程不太了解導致的。另外不用把人眼吹噓的很神,只是因為背後有一個無比強大修正能力的處理器而已,你真的還原眼球這個鏡頭呈現的畫面是不能看的,只是大量時間進化兩者達到很完美的契合了。


多圖手機黨注意。排名第一的 @聶鑫的答案,我深為贊同。但是我看了 @十六日千秋的答案,對其中很多觀點不能苟同,其對起碼的攝影基礎常識問題理解都是錯誤的。和他討論了一下他的答案的問題,他瞬間把我拉黑。所以我只能新開一個答案,指出他答案中存在著的巨大錯誤。

下面讓咱們來看看 @十六日千秋 答案裡面的各種問題。

綜合說,不太同意第一名說人眼像素極高,雜訊很低,實際上和大家喜聞樂見的恰恰相反。

大家真的有把一張2000萬像素的照片打開100%看過,看裡面有多少細節嗎?
換個說法,老iphone4的屏幕精度,人眼已經不能分辨更小的像素點了,就拿那個精度為例。

一個屏幕的全部細節是960*640,大概60多萬像素。你同時能看到幾個屏幕的全部細節?(不是粗略地看內容,而是精確到像素點)

一個1280*720的電腦屏幕,有92萬像素,你的眼睛真的能同時容納這裡面的所有。的。像。素。點。么。。。

評論:
首先,兄弟,請你把像素的定義搞清楚。
電腦的屏幕的像素是92萬,iPhone的像素是60多萬,但假如你拍一件物品,你把照片放大到和你的視野一樣大的程度,即實物的大小,你看看像素渣到什麼程度。
眼睛的看到的像素是和實物一樣大的。哪個相機可以達到這種程度???6D、5D3、無敵兔、1DX,這裡面除過1DX其他的相機我都玩過,這些相機沒有你所說的這麼強大的功能。確實我沒用過1DX,但是我有幸在拍雪山的時候,途中遇到了一位用中畫幅哈蘇H5D-60拍廣告和風景的大哥,玩了一下6000W像素的哈蘇。算是補足。

還有,問個問題,你知道拍巨大的廣告招牌為什麼要用像素非常高的全畫幅或者中畫幅相機么?就是因為其像素高,到最後要將照片放大到一棟大樓那麼大,要讓你的眼睛能看到。注意讓你的眼睛能夠看到,iPhone也就能把照片列印和明信片那麼大,你想列印實物那麼大那是完全不可能的。

而人眼的像素,你說網上的都是謠傳,那我貼中國知網的論文,讓你看看人眼的像素是多少。

文獻引用《中國青少年科學探索》

而這是果殼上的答案
人眼有5.76億像素這種說法是真的嗎?
排名第一的答案非常籠統。說人眼只有500W的像素,這種說法被上面的知網的文獻和果殼中的第二名的答案已經反駁。因為在眼睛裡面還有一億個棒狀細胞,他們都是用來感受單色對比度,陰暗度,所以即便把眼睛當成1.05億的像素也是低估了,算下來是接近5.76億。

像素:總結以上,普通人用的單反,被人的眼睛完爆。

再說噪點。各位沒注意到人眼噪點很大么!看黑處,亮亮的全是噪點啊……
最後說高感,實在不同意說人眼勝在高感這說法。
無夜盲症的人眼勝過任何手機的高感,基本勝過低端單反(1萬以內整機),高端設備和專業設備真不好說。
人眼有兩套感光系統,一套用來應對黑夜,我們就用這個來分析。我是個夜視非常好的人,夜晚沒燈的情況看東西非常清楚,從來沒遇到過伸手不見五指的情況,即使在沒有月亮的荒原夜晚都能看清。
假如接觸相機不多,我可能就覺得自己夜視碾壓相機了。
但是,當你拿出1DX,5D2,5D3,6D這些單反的時候,你會發現,單反高感絕對是碾壓人眼的。

評論:
這幾個相機,你真用過么???1DX我沒用過,我不知道。但是我玩攝影的朋友比較多,佳能的5D2、5D3、6D以及尼康家的D600、D610、D800、D300s,包括萊卡的M8本人都還用過。佳能的5D2,6D高感一塌糊塗,你知道當我拿著5D2拍室內會議的時候,對他的高感有多詬病么,手根本端不住,我直接加的外閃。而5D3的高感也只比D7000的高稍高一些,高了2檔,如果你用倍率換算的就會發現曝光時間也僅僅只能縮短2倍。所以,你的結論,太過扯淡。

不多說,關於這個我直接上圖,我用我的D7000現場曝光,D7000在當前的中端機裡面算老牌旗艦的,大家看看,所謂的高感問題。人的眼睛的高光沒有相機高???這簡直是開玩笑~

注意以下的場景用人眼可以看清,而這是D7000在ISO25600和ISO128000時候拍的照片,上圖。

參數:A檔,光圈:f4,曝光時間1/60,ISO:25600,焦距:20mm

參數:A檔,光圈:f4,曝光時間1/40,ISO:12800;焦距:20mm

讓我們看看,這棟樓,是人眼完全能夠看見的。而這是相機在感光度過萬的情況下拍的,能看清么????至於放大後的噪點問題,朋友們,你們自己放大吧。圖片我是原圖傳的。

結論:相機被人眼完爆。順便說一句,關於星空和夜晚的照片我拍的多了。在夜晚拍照的時候,只能用ISO100來進行曝光,曝光星軌的照片要12秒以上,時間越長,噪點越多。而人眼的也就零點幾秒就完成了對焦,對周圍景色就看清楚了。至於相機採用高感光度,雖然曝光時間短了,但是拍出來的完全不忍直視,連景色都看不清。

暗到在她看來一片漆黑沒法走路的時候,單反3200高感,很明亮基本很少噪點。
再暗,在我看來都很暗了。這時候幾乎所有人看來已經一片漆黑看不到任何東西了,相機高感6400仍然能手持拍攝,噪點輕微,能當夜景。
但是那時我沒接觸過1DX。當黑到連我夜視都幾乎看不到東西了,高感12800,清晰明亮。
人眼裡一片漆黑,相機里清晰明亮。
1DX高感極限是20萬。實際上1萬開啟的時候已經是夜視儀了,能看到人眼根本不能看到的東西,比如說非洲林間夜晚的夜行生物,比如頭頂的星空銀河。

評論:單反25600的高感,就是上面我放的那樣子,連大樓都看不清。所以說高感3200更不可能了。更至於高感6400手持拍攝這基本上是已經不是拍照了。沒有攝影大師這樣干過。 @葉明大哥 @魚非魚大哥,你們認為呢?


我沒用過1DX,你提到其在12800的時候,人眼中一片漆黑,但是相機里清晰明亮,莫非1DX用得是紅外感光,兄弟你確定你不是佳能家的高端黑么?至於12800的時候,去看下我上面放D7000的高感25600的照片。各個相機或許對程序有較多優化,但是同一感光度上的曝光量是一致的。

同樣,這是在網上找的一個鏈接。
http://www.cype.cn/educate/leading/198.html
上面的結果是人眼的感光度是6W多,如今的IDX達到了20W,確實是超過了人眼的感光度,但是人眼的快速調節和適應能力,以及大腦逆天的處理和過濾能力,仍是相機所無法比擬的。
——————————————————————————————————————————

最後,給大家一些夜景的彩蛋。
星空攝影如何入門? - 飛花落雪的回答

上圖。

長河落月。

獵戶座

曝光7000多秒的星軌

銀河

銀河

北斗七星

西安鐘樓

西安搖滾歌手

以上照片D7000拍攝的夜景。均為感光度100曝光,放大一看就知道噪點有多高。這些照片看起來很清晰是因為這都是我用三腳架長時間曝光出來的。而你如果是用自己的肉眼,只用零點幾秒就看得很清楚了。所以,人眼在夜晚的高感和噪點完爆單反!!!

要睡覺去了,寫這個答案,太累了,晚安。如果有朋友對我的答案有些方面有疑問歡迎討論。我這兒目前朋友的機器有尼康、佳能、賓得三家。包括5D3、D600、D610、5D2、D300S、D7000、K5II。鏡頭有大三元,金廣,17-55變焦、狗頭18-105變焦,各種定焦微距,歡迎就這個問題各種測試討論。

這是底下 @魚非魚 大哥的補充:

人眼的高感可能沒辦法調到那麼高,但是人眼在高感下的噪點極少,銳度和動態(可以認為亮部和暗部都能有很好的還原)還可以做到非常高。這是目前的單反無法比擬的。另外,人眼雖然感光面積不大,但可以認為像素極高或者說單像素質量極高。

註:所有照片,版權歸飛花落雪所有,禁止任何形式轉載。


不考慮感光元件的話,單眼大致相當於50mm定焦鏡頭,帶防抖。

多說一句,雙眼視覺絕對不等同於雙鏡頭立體相機,因為雙鏡頭和雙眼協同運動的方式差別太大!目前能夠完美模擬人類雙眼視覺的高解析度攝像系統,只有卡梅隆為拍《阿凡達》專門研發的雙機系統,具體請自己GOOGLE,恕在下沒時間幫各位找引用來源。


別的不知道,剛剛仔細測量了一下自己眼睛的焦距,單眼,不轉動的情況下,等同於焦距18mm,但是只有中間部分是清晰的,邊緣都很模糊,轉動眼球,最大焦距12mm。但是沒有畸變,也不知道是眼睛鏡片好,還是大腦處理屌。


<希區柯克電影製作大師班>這本書里提到希胖最常用50mm鏡頭,他說這樣拍出來的畫面最接近人眼的視覺感受??


拍攝M42這樣的亮星雲,相機加鏡頭,長曝可以看出漂亮的顏色,這是人的肉眼或者藉助望遠鏡無論如何也看不到的(可以看到一點淡淡的綠色)。


人眼不是關鍵,關鍵的是連著電腦無法模擬的人腦,就好像有一個未知的寶藏一個自主的意識,通過人腦發送指令反饋信息給人腦,帶來的藝術和創造力才是真諦


對照攝影鏡頭參數來說,人眼是「定像距 變焦 鏡頭」,底片不是平面也是人眼和相機的主要區別。


人眼在視網膜上的成像區域很大,但除了在黃斑很小的區域外,成像質量都不高,事實上只有黃斑區域才是最清晰的。


人眼的對焦功能 光學系統 能量轉換 色彩呈現和相機完全不一樣 簡單的說 相機只是抓住這一個時刻這一個角度的光反射 人眼在時刻變化著接受和轉化光信號 而這個量大的超乎你想像


人眼的焦距50mm應該說是等效35mm片幅的50mm焦距,實際晶狀體的焦距約在17mm左右。
個人認為人眼最大的優勢在於承接晶狀體成像的視網膜是一個近似球面的解構,基本貼合了晶狀體的焦面,從根本上消除了象差。


人眼是single photon counter 來的


我覺得這個問題是無法解答的。
我們看東西並不只靠眼睛,而是靠眼睛與大腦的配合,是一個全時實時曝光修正,動態對焦,HDR合成,全景拼接並大量,大量,大量優化銳化出片的過程。
因此,沒有人可以知道和猜測眼睛單獨工作的效果。
如果要拿眼鏡-大腦這套系統和一個孤零零的鏡頭作比較,完全就是喪心病狂,毫無可比性。
如果把這套系統和一台相機(自帶優化)作比較,怎麼樣?
這麼說吧,這套眼鏡-大腦系統,花了幾十億年進化完善。照相機有多久歷史?
還是沒有可比性。
唯一可以確定的,就是我們通過等效50mm標準鏡頭看到的物體的大小,和裸眼看到的物體大小是一樣的。(並不能說眼鏡焦距等效50mm)
其他的,包括焦距,快門,光圈,感光度,像素等等,統統是不恰當的意淫。
你可以提出更多類似的不恰當的問題,比方說聲帶相當於什麼樂器?舌頭又相當於什麼東西?等等,相信也會引來很多唇槍舌戰。


50定焦頭
至於光圈不知道 傳說佳能有一個50 0.9的光圈,進光量是人眼的四倍...我也不知道怎麼算的
而且人眼都是長曝光.相機快門打開50分之一秒,你試試閉著眼睛,然後張開眼睛50/1秒,再閉上眼睛,大腦里估計欠曝了吧。
所以我估計人眼光圈還真不是太大的...f5.6以下?
另外肯定帶防抖,而且機身(大腦)肯定有帶防抖..


這個問題推薦蔣載榮的《攝影的視覺心理》第一章三十多頁講的就是這個問題和這個問題的延伸 如果單純比個參數的話
人眼的焦距大約是135相機的20mm 還一說是17或19-21 另外隨著年齡增長會有變化。光圈值是F2-F8 比較牛逼的是人眼的底片 就是視網膜寬度和135底片相當 寬容度爆棚


這段時間在教視覺文化,剛好講到這部分。小小的補充一張圖。侵權即刪。


推薦閱讀:

攝影師karina.kiel這種風格的照片在PS中如何模仿?
作為一個攝影愛好者想讓大家幫忙點評一下作品,無論好壞,歡迎大家點評,我好找到缺點,提升自己?
為什麼攝影師多以美女作為拍攝素材?
徠卡還是可以用一輩子的相機嗎?
固定光圈能不能拍淺景深?

TAG:攝影 | 科技 | 光學 | 醫學 | 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