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易中天《從春秋到戰國》中說春秋和戰國隔了好幾十年?春秋戰國有幾種斷代方法?


春秋戰國的斷代,一般有這樣幾種:

1、以《春秋》絕筆為限。孔子做春秋,至魯哀公14年(公元前481年)停筆,是謂「春秋絕筆」,因此有的學者就以此為限,公元前481年及之前為春秋,公元前480年及之後為戰國。如顧棟高《春秋大事表》即訖至公元前481年,周谷城《中國通史》則以公元前481年為春秋,前480年為戰國。而楊寬《戰國史》起自公元前481年,其實也是採用了這個斷限。

2、以《史記·六國年表》紀事為限。《史記·六國年表》記述戰國之事,以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為開端,所以有學者以這一年為春秋、戰國之分界。即公元前476年及以前為春秋,公元前475年及以後為戰國。這一說法影響極為廣泛,如郭沫若《中國史稿》、翦伯贊《中國史綱要》、白壽彝《中國通史》都採用這一斷限,現在通行的人教版、北師大版中學歷史課本也採用這一說法。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課本 中國歷史年表

3、以《資治通鑒》紀事為限。《資治通鑒》開篇以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為開端,所以有學者以這一年為春秋戰國之分界。即公元前404年之前的時期為春秋,以公元前403年及之後的時期為戰國。比如范文瀾《中國通史》、呂振羽《簡明中國通史》都採用這一說法。

4、以標誌性事件——即三家分晉——為界,三家分晉發生在公元前453年,也就是公元前453年之前為春秋,公元前453年及之後為戰國。這一說法提出較晚,是1979年金景芳在《中國古代歷史分期商榷》一文中提出的,不過影響還是挺大的。現在一般說起春秋戰國分界,一般都說是三家分晉。顧德融、朱順龍所箸《春秋史》就採用這一斷限。

除以上四種影響較大的說法之外,還有以《左傳》紀事為限的,也就是以魯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為限的,不過採用的人不多。

綜上所述,春秋戰國的斷限有多種,到現在並沒有一個壓倒性的說法。但是,無論何種斷限,總是將春秋戰國兩個時代緊緊相連,決沒有「中間空了幾十年」的說法。

易中天這種講法,我懷疑他是對春秋和戰國採取了不同的斷限,比如春秋時期的斷限採取《春秋》紀事,斷在公元前481年,戰國卻採用三家分晉為限,斷在了公元前453年,當然其中就空出了好幾十年。——但很可惜,這種混搭的斷限是錯誤的。

PS:春秋和戰國當然不同,完全不同,稍有歷史知識的人都會明白這一點。但這種變化,是從很早就開始了(甚至在西周宣王時期就開始醞釀),然後經過將近三百年的演變,最終舊制度(包括政治、文化、經濟、社會等各方面)全面崩潰,最後才成了戰國,絕非是在哪一時刻一不留神突然一下子從春秋變成了戰國的。


因為春秋時期的權威史料《左傳》只記錄到了公元前468年,並紀錄了公元前455年的一部分事情。而在之後,一直到公元前400年左右,《史記》、《戰國策》等史料的記載才開始發揮作用,甚至在公元前400年到公元前360年之間這四十年的史料記載也是十分模糊的,大多數《史記》中的記載只是某某公多少年死了,誰誰繼位,是某某公,多少年死了,誰誰繼位,是某某公這種模板。
從公元前455年到公元前400年左右,中間至少有五十年的時間,是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這五十年發生了不少事,而且是十分重要的事情,讓一個文質彬彬的春秋時代變成了血腥、殺戮、百家爭鳴的戰國時代。雖然易老師的這本《從春秋到戰國》裡面有不少硬傷,但「中間隔了好幾十年」、「春秋和戰國的差別不會小於男人和女人」這種話的意思是大體不錯的。


睡不著,來一發。
三種不同的紅色說的很好,中間不存在幾十年的中斷。但是人家「小天」既然有這麼一說,就應該有他的道理。比如,錢穆《國史大綱》,有這麼一段話。(床頭燈光線不好,點擊看中上部作者按的兩行小字。)

人家的意思大概是,從春秋開始的干支記日使得中國歷史可以精確到某天有某事。而從魯哀公十四年西狩獲麟到周威烈王二十三三晉列候的這六十五(錢先生筆誤,實為七十八年),則記載稍省。印象中在楊伯峻的《春秋左傳注》前言里也有這種說法(可惜現在手頭沒有書)。
所以這算是表述的問題,也不算是錯。


我沒看過這本書 我的理解是一般認為春秋是前475年周元王繼位結束的 而真正意義上的三家分晉是前403年 中間隔了70餘年 不管我的理解正確與否 這段時間乃至前4世紀的前幾十年 歷史記錄很少 缺少歷史資料 這近一百年應該是發生了劇烈的變革 但除了三家滅知分晉這幾件事 包括三晉伐齊伐楚 鄭國與韓氏的戰爭 蔡莒杞這些緩衝國的滅亡 楚宋戰爭 楚越戰爭這些事件缺乏詳細記錄


一,春秋時代屬於奴隸制、分封制邦國,戰國時代逐步廢除奴隸制,開始向中央集權封建制國家演進。

二,春秋以稱霸為主,戰國以兼并為主。春秋的戰爭還是講點人性和規則的。戰國就是不擇手段了。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就把王者和霸者的本質的區分開來了,尤其是將所謂的五霸的行為方式揭示的淋漓盡致。如果,借用孟子的話來說就是,雖然都是以力服人者,但是稱霸者還會關注到需要假借仁義之名,爭雄者則連這一層也省去了。


結合前後文,易說的應該是「我們所熟悉的春秋史料和戰國史料中間,其實隔了幾十年,都是缺少記載的空白時期」,但他的行文確實很不嚴謹。至於他有沒有一點春秋按《春秋》來斷,戰國按《通鑒》來斷的意思,我覺得還是有的。這個說法其實有點可取性;缺點是有那麼點嘩眾取寵。


春秋兼并不合法,戰爭是爭霸性質;戰國兼并合法,戰爭是兼并性質。


推薦閱讀:

鄣國和紀國是什麼關係?好像離得比較遠?
孫臏是戰略家嗎?
戰國時期魚像熊掌一樣稀有嗎?
春秋戰國里各諸侯國的國土面積是多少?
春秋戰國時候的一個故事,可能是東周列國志里看到過的?

TAG:歷史 | 春秋戰國東周 | 易中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