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教育專家尹建莉批龍應台:在兒童教育上,一些廢話誤導了家長?

《親愛的安德烈》是台灣著名作家龍應台與兒子的書信集,暢銷許久,其中有些經典句子時常被人摘抄出來,成為母子關係、家庭教育的典範。

然而最近,暢銷書作家、有著「中國家教第一女王」稱號的尹建莉,在自己的新書《好媽媽勝過好老師2:自由的孩子最自覺》中卻點名批評了龍應台,抨擊其育兒觀念,直指對方所寫的一段流傳甚廣的話「看似金科玉律,不過是一陣嘮叨,是教育廢話的典型代表」
龍應台原話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尹建莉

你好:

台灣著名作家龍應台的這段話確實在網上流傳甚廣,被很多人轉載,我也看到過。我相信很多人轉載是因為他們跟你的感受一樣,覺得句句說到心坎里。問題是,說到了誰的心坎上了?家長的,還是孩子的?

龍應台是一位母親,這段話就是她寫給自己兒子的,所以我們可以想到,真正熱愛這段話的是家長。我不知有多少母親把它轉給了自己的孩子,甚至仿效著這樣去跟孩子談。不過我可以判定,它在別的孩子身上應該像在你孩子身上一樣無效,因為「潛台詞」錯了。

讓我們先越過這段話的字面意思,逆向地想一下:

龍女士講孩子要「用功」,說目的不是為了要「成績」,而是要「未來」——難不成天下有哪一個家長向孩子要用功,僅僅是出於要成績,而不是要未來?事實是每個跟孩子要成績的家長,要的都不是成績本身,都是在要孩子的未來。那些孩子取得過好成績的試卷、獎狀本身,除了能當廢紙回收,還有什麼用呢?

這段話語氣誠懇,殷殷情深,背後的潛台詞卻傳達出兩種「高人一等」的信息:一是我和別的家長不一樣,別人都在要成績,獨有我要的是未來;二是孩子你太傻,不懂事,你不知道當下用功可以換取未來的體面生活,不知道成績和尊嚴是掛著鉤的,我要提醒你。

當媽的把人人皆知的普通道理當作自己獨有的觀點來陳述,自以為高人一籌,但其中的「潛台詞」,既輕賤了自己孩子的智商,也貶低了他人。雖然從道理上孩子無從辯駁,但憑直覺,孩子會讀出另外的這些東西,這令孩子心底生厭。你說你給孩子做了許多思想工作,都沒什麼效果,你在做那些思想工作時,關注自己的「潛台詞」了嗎?

就像「潛規則」經常是左右事情走向的暗力量一樣,「潛台詞」往往是最能說到人心裡的無聲之語。雖然無聲無息,甚至難以被人意識到,卻是真正對受教育者產生影響的部分。

生活有萬千細節,在和孩子相處的每個細節中都有教育,所以成人應該時時關注自己的「潛台詞」。把「潛台詞」說好了,並不是說每句話都要小心謹慎,都要去設計;而是要不斷觀察孩子,經常反思自己,從觀念上提升自己。因為「潛台詞」經常不是理性思考的一個結果,而是下意識的表達。意識提升了,話語自然也就到位了。

我無法給出你一些可以拷貝了去和孩子談的話語,只能提出建議:以後和孩子談話,注意要從「我告訴了你什麼」轉移到「孩子接收到了什麼」,請關注自己的「潛台詞」。這一點在我們向外獲取知識、借鑒他人經驗時同樣適用,讓我們能學會判斷,知道別人說的到底對不對。

龍應台女士是我尊敬的人,她的能量和才華讓我佩服。但這並不意味著她所有的觀點都是正確的,尤其在兒童教育上,至少她這段話說得有問題。一段看似金科玉律的話,一點都沒超越大眾的平均認識水平,不過是一陣嘮叨,是教育廢話的典型代表。並非成功的人都是成熟的家長,事實是有些在社會上取得很高成就的人,在家庭教育方面做得並不好,一個有能力、有本事的家庭教育「破壞者」,其破壞力會大大高於一般人。

你的孩子真的不錯,他愛閱讀,有個性,敢於說出靠房租生活的話。他這樣說,並不是說真的以後就這樣過了,他只是用自己的方式反抗家長給他的壓力,是你平時說的教育廢話有些多了。孩子很懂事,只要你不著急,他以後會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妥當的。你其實做得還不錯,能感覺到你對孩子很好,只要戒除了焦慮和嘮叨,孩子一定會成長得讓你滿意的。

祝福你。


我覺得還是我爸說得好:
這個世界變化很快,你不可能像我一樣依靠一份工作或者一家單位活一輩子,想要找到屬於你自己生活下去的方式,我能想到的最好的方式就是你能夠學會去適應這個社會,學會如何去學習。
也許等我和你媽老了以後,能給你留下一套房子,一點錢,但是這些並不能保證你將來一定衣食無憂,最終你還是要靠你自己的雙手去找飯吃,能多學一點,多會一點,你將來肯定就會輕鬆一點,你想去哪裡玩,想做什麼,都可以通過自己去努力獲取,這樣我們就放心了。


尹建莉為什麼能被稱為兒童教育專家?
我看了網上介紹,她從教多年----當過老師。
她是教育學碩士畢業----科班出身,當老師的資格是具備的,但是今天的碩士和專家能不能劃等號?還要看是不是從事教育研究,且做出重大成就。
出版了幾本兒童教育的書。其中最出名的也就是她的第一本書《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實際上就是用自己女兒當範例講自己怎麼怎麼把女兒培養成十分優秀的人才的故事集。因為比較淺顯易懂,貼近中國當代城市居民的生活,在普遍重視孩子教育的中產階級焦慮症下得到推崇,一時間大賣,於是她就突然被戴上了兒童教育專家的帽子,於是她自己也真的認為自己是真的專家了,此後一寫再寫,還發生了否認自閉症多動症的事件,至今她仍然沒有認識到錯誤,覺得還是她的觀點正確。
她最大的驕傲在於自己培養出來一個優秀的女兒。但是我在網上搜來搜去,不知道她的女兒究竟上了什麼學校,從事了什麼專業,優秀究竟在哪裡?
換句話說,哈佛女孩劍橋男孩,到底還是有個標準的哈,畢竟錄取率在那裡,也算千里挑一。
當然還要說,不是每個哈佛學生家長都去寫一本書的,因為真相非常殘忍,大多數的成功無法複製,主觀能動性作用很小,可以提高概率,卻不能保證成功。所以有的人說,她女兒的成功都被歸功於她的教育?那送一個自閉症的孩子,從小養,也行嗎?要是生個5個6個,什麼竇燕山五子名揚,趙錫成六女揚名,說家教好說服力是很強,一個孩子,彩票總有人中的,我還見過打麻將天胡的。
她呢,就是為了賣書,啥都敢寫,直接就說絕大多數自閉症多動症都是家長沒好好帶孩子,好么,一竿子掃過去,你還同情這些家長?活該么!
就和中老年微信群一個套路,什麼醫生沒告訴你的十七個秘密,
天啊,這些經常吃到的東西會致癌,原來千年前古人就已經知道,
家長們會後悔到吐血,孩子這樣會生病。。。。。。
先否定醫療機構,再給出偏方治病,其根本一條,就是信她則靈,強調家長主觀能動性可以突破不可能,對自己一無所知的領域衝進去當民科專家,她才是誤導了無數不明真相的觀眾。
在此我也普及一個小小的常識,就是自閉症的訓練是非創傷性的,不會把好好的普通孩子給教呆了,舉例說明,如果是一個普通孩子,第一課是教你吃飯拿勺子,你看一下就會了,接著第二課吃飯放嘴裡咽下去,你再一看,也會了。以此類推。
自閉症孩子的訓練是把普通孩子的看一眼就會的東西分解成無數步驟一點點訓練孩子達到,你裝也裝不來,你水平到了人家一看這正常啊。如果學都學不會,那分兩種,一種是笨在學不會,一種是笨在不知道要學。
尹建莉就是個這方面的民科,啥也不懂,自閉症早年發現的時候都把原因給歸結到養育方式上,結果造成很多悲劇,被指責為沒好好當爸爸媽媽的家長們貼上了冰箱媽媽的標籤,不少人自殺身亡。
最後呢,發現這是倒果為因啊,媽媽們不明白自己的呼喚和愛心怎麼永遠得不到孩子的回應,不知道這是孩子的天生病症,於是自然會在反覆挫折下迴避孩子,不再無限耐心,如果她們知道孩子冷冰冰不知道愛與回應原來是自閉症,就像我們知道孩子肚子疼整夜哭泣也不會對孩子發火。
今天科學研究表明,自閉症和多動症的孩子大腦是不同於正常孩子的,就像精神病,表面上是精神出了問題,實質還是承載思維的大腦皮層肉身出了問題!今天我們會吃百憂解緩解憂鬱症,今後說不定也會有其他藥物可以直接作用於大腦。
--------

說了這麼多,就是一點,這個「專家」,可以打個引號。張悟本也曾經是專家呢,你媽媽搶購過綠豆嗎?
----------
補充一點,目前中國很多人對待精神疾病的態度是黑白二分法,要麼就是否定有病,什麼憂鬱症,心情不好多喝熱水啊!
要麼就是天啊有精神病還出來亂跑,萬一砍人怎麼辦,應該全部關進精神病院!
簡直就是三體人的法律么,無罪釋放,有罪處死!
你一個肉身生病,還有小病大病的區別,感冒和癌症的嚴重程度是一回事么?


這麼高逼格的教育問題,竟然沒人邀請我,桑心一下。
好了,搬個馬扎,我來湊個熱鬧。
這個兩位母親,其實都是在傳遞自我的教育方法。而大部分的回答,都是在爭論教育方法的對錯。而關鍵點恰恰在於此,教育方法有對錯嗎?
我個人認為,教育方法是很難評價對錯的。
打個比方,又見你鄰居家的小孩。從小是個乖小伙,英俊帥氣讀書好,孝敬父母懂禮貌。大家都說,這家父母教育有方。突然有一天,這個小伙因為賭博,在三五瓶之後,開啟了跑路生涯,跑路過程中還不忘記逼二拳。鄰居又說,這小伙這輩子完了,他父母太寵著(壓抑)這個小伙的本性了。過幾年,小伙突然又回來了,在工地板磚幾年後,攢了一筆錢,開始創業,不僅還清了賭債還迎娶白富美,成為沙縣CEO,從此走上了人生巔峰。鄰居又要說,這家父母真厲害,挫折教育棒棒棒。
如果你不太懂上面的黑話。我在說個故事,一對農村父母,辛苦供養一個孩子上學,孩子讀書很努力,但是就是有點笨。結果考上了二本,畢業後在一家企業辛苦工作,找了個媳婦,每天過著早出晚歸但是有妻有子的生活。有一天,他和媳婦逛街,看到了商場大廳的一家鋼琴,他心中一顫,上去彈了彈,雖然是亂彈。但是旁邊的一位鋼琴師傅,卻驚呼,這位小伙有極高的鋼琴天賦,可惜年紀大了,如果從小學鋼琴,那麼一定是一代大師。小伙聽完,領著媳婦孩子繼續逛商場了。
看到這,你可能覺得我故事編的很爛。其實我想說明,在一個人蓋棺定論之前,你沒辦法評價他受到教育的好壞和優劣。沒有哪個父母可以保證自己的教育是正確的,哪怕他的孩子過的比其他的要優秀。
那麼教育的本質是什麼,教育的本質只是一場大概率事件。
大部分家庭選擇的教育方式,是基於這個家庭的能力,讓孩子獨立生活的大概率事件。沒有那一位父母可以保證自己的教育方法完全正確,因為你看起來很美好的教育下,一些偶然的小概率事件,就會改變孩子的一生。比如蝴蝶效應。大部分家長勞其一生,只是讓孩子在當下去完成一個看起來最優解的教育,但是無數個看起來最優解的教育步驟組合到一起去,那麼只有天知道最終會發生什麼,而且大部分家庭無法保證每個時間段對孩子的教育做出的都是最優解。教育和人生很像,我們很難評價一個人是否成功,更難評價他受到的教育是否成功。
我們評價一個教育的好壞,其實只是說,這個人在很大概率上他的人生會朝一個方向發展,在這個方向上能走多遠,會不會在中途轉向,沒有一個人會肯定。
這就是教育的無奈。所以忽略這點去談教育方法的教育學家,不是真傻,就是在裝傻。
基於這點,教育方法有極大的排他性。
大部分家庭的教育方向,都是基於父母對於這個世界的認知。我記得我小學時候看到一組漫畫,一副是一個窮眼鏡的爸爸對孩子說,你以後一定要掙大錢。一副是一個帶金鏈子的爸爸對孩子說,你以後一定要讀書。我可愛的政治老師說,這反應了知識對於孩子的重要性。
我當時就感覺到,她是在胡說八道,這根本就是反映了家庭教育中,家長缺什麼就想讓孩子有什麼一樣。
這是父母價值觀的排他性。
一個在雲貴邊區的家庭,可能會跟孩子反覆強調毒品的危害性,孩子拿來家一包香煙可能都會被父母打個半死。而一個東北家庭的父母,可能會跟孩子強調亂交朋友的危害性,孩子去趟迪廳,父母就可能怒火中燒。(只是隨便舉個例子,別對號入座)
這是地區的排他性。
種種排他性,都是建立在父母的價值觀上,父母的價值觀會投影到孩子身上。
而這種投影,從本質上來說,又是無法改變的。
我在舉個不是很恰當的例子(雖然我認為很恰當)。一對農村父母,初中學歷。本來孩子只需要安穩的讀書上大學,在孩子這代盡量的完成升階。但是這對父母聽了一個教育講座,是激發孩子天性發揚孩子特長的。這對父母覺得很有道理,賣田賣地的供孩子學音樂,最後父母窮苦一生,孩子在酒吧做DJ。
我想說明的是,強行改變一個父母對社會的投影,有時候並不是好事。
基於這兩點你會發現,其實教育是一個從來沒有標準答案,從來沒有正確方法的東西。
那麼回到這個問題上來說,不管是這兩位哪位母親,只要他們能提供孩子自己的社會價值觀投影,並且輔助相應的教育資源。這兩位母親都是正確的。
龍應台覺得孩子讀書重要,那麼就以身作則,自己在家給孩子一個讀書寫書的榜樣。並且全力供給孩子的讀書資源。
伊女士覺得孩子興趣愛好重要,那就親力親為,自己在家陪孩子彈琴書畫。並且花費不菲的去讓孩子陶冶情操。
這兩位父母都沒有錯,都是把自己對社會的價值觀反饋給子女。所以他們都是正確的,都能保證自己的孩子在日後大概率的平穩生活。
但是,你用你的方法說別人的方法是錯誤的,那就是你的錯誤了。
教育永遠是一個沒有標準的行為,也是一個看起來很無奈且無解的行為。
願天下的父母都做到最合適他們的教育吧。


這兩位,都把自己孩子教得不錯。
但是,第一,這不代表,用她們的教養方式,你就能把自己孩子教好。
第二,你也無法成為尹建莉或龍應台
第三,如果教孩子這麼簡單,就沒有因材施教,原生家庭這一說。
總而言之,自己的孩子,是要花功夫下心思,擁有一套自己的方式的,誰會比你更了解孩子?


講真在看到尹建莉這篇文章之前,我也覺得龍應台的這段話毫無新意,完全就是普通人的思維套路,我都很不理解為啥被那麼多人轉來轉去,看到尹建莉的評論我覺得很爽呢……我特別想點贊「一段看似金科玉律的話,一點都沒超越大眾的平均認識水平,不過是一陣嘮叨,是教育廢話的典型代表」這句哈哈哈……
不過我覺得尹建莉也談不上「批評」和「抨擊」龍應台,她反對的並不是觀點,而是說話的方式。很多家長就喜歡把一些看起來很政治正確的話反反覆復說,孩子很反感的,如果毫無新意那更是起不到作用。意圖正確並不等於方法正確。
——————以下是追加————————
尹建莉有些文章確實寫得容易遭炮轟,尤其是新出的《自由的孩子都自覺》,看得我都替她流汗,完全是被人噴的大靶子啊,為什麼呢,因為這本寫得太簡單粗暴了,完全沒有《好媽媽》那本那樣深入淺出分析講解,就好像一本不給分析只給答案的習題集,如果沒有看過《好媽媽》而直接來看這本,會覺得這本簡直就是在隨心所欲胡說,不知是不是趕時間,成書確實草率了些。尹建莉的書都是基於她的核心觀點而寫的,即真正對孩子的理解和信任,只有這個基礎存在,文章才有意義,如果只拿出某一篇文章,確實處處是噴點。我站尹建莉是因為《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確實觸動了我,不僅是對待孩子的觀點,對我自己的人生觀都有很大震動,紓解了我童年留下的很多苦悶。如果單獨拿出一篇文章或一段話來評價尹建莉,是有失公平的,但我也不得不說,《自由的孩子都自覺》這本確實寫得草率……
——————再說一點————————
我還是得說,我並不認為尹建莉在「炮轟」龍應台,尹建莉反對的真的不是龍應台的觀點,尹並不反對孩子讀書,尹自己其實也很為自己女兒成績好而自豪。她反對的不是讀書,而是「教育廢話」。龍應台的話並算不上錯,錯就錯在和普通大眾一個水平。如果你是一個普通母親,你愛怎麼嘮叨自己孩子就怎麼嘮叨,再教育廢話別人也不說啥。但作為龍應台這樣的公眾人物,披著金光閃閃的各種光環,還說教育廢話,還只給雞湯不給勺,簡直就是對不起觀眾的買書錢了,這樣質量的文章,起碼我是絕對不會掏錢買的。
其實我們更應該這樣解讀尹建莉的潛台詞:作為要出書的公眾人物,應該寫出更有質量和深度的文章,而不是和大眾一個水平。更進一步說,會使某些家長覺得說出這樣的廢話就是很高的教育層次了,下一步就該到處哭訴「我嘴皮都說破了孩子就是不聽」了。而不再去反思,如果說了如此「正確」的話,孩子卻聽不進去,到底問題在哪呢?
但講真如果我是尹建莉——同樣作為公眾人物的尹建莉,我會很謹慎要不要發表這樣的文章的,不能高估群眾。別人都讀大學了某些人還剛看到1+1=2然後大讚對對對,1+1=2本身沒錯,但如果大家都停留在這個水平還要叫好,其實挺可悲的。
尹建莉這篇文章的意義在於,倡導家長嘗試著反思,自己是不是就是在說這類低水平的廢話,以及嘗試思考,怎樣說得更能打動孩子。


龍應台一直都不是家長典範啊,雖然她做了台灣的教育部長,雖然我很喜歡她的目送和大江大海1949,但龍應台的個性太激烈,做不了一個好的家長,反而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給了我很多做家長的啟示。當然名人不一定就是好家長,龍也沒有自詡是好家長。

為什麼會這樣呢?龍應台的文章的主角是自己,是自己的感受,尹的文章建議家長多從孩子的感受出發,放棄自己的執著。

龍的思想已經是很多家長的想法了,其實就是望子成龍罷了,借鑒意義沒有那麼大,反而尹的看法是現在社會比較缺乏的,對改善中國的家庭教育比較有意義。


尹建莉靠炮轟別人來推廣自己的書有點不地道,要上位就上,幹嘛要踩別人!如果不是為了上位為何報道底下都要掛上新書的宣傳?(你們看的這篇炮轟報道是題主的介紹,我是百度新聞看的,新聞報道下面掛著新書推廣,持槍的人太多,為避免躺槍補一句!)
尹建莉的說法我有3點不認同:
1、說龍應台對孩子的潛台詞顯得高高在上。坦白說我個人也不喜歡龍的表達方式,文縐縐的,卻沒覺得高高在上,不知道其他人是否有同感?
2、說龍應台表達的觀點沒有高出一般人的認識。龍應台沒有標榜自己高明,她也只是普通媽媽,很普通家長一樣的想法,不過文字運用較好,讓很多人看了有種這就是我想說卻說不清楚的話的感覺,哪有那麼多高深的理論!老覺得自己的理論應該高人一等反讓我覺得優越感爆棚。
3、說這一段是教育廢話。我覺得小孩不喜歡讀書原因有很多,可能因為沒意識到後果,可能是賭氣,也可能是別的原因。都沒深入了解,僅憑隻言片語就下結論判斷龍永圖及來信家長兒子的問題,太自信也太輕率了,尹建莉對來信家長的回復在我來看也是正宗的廢話?沒有一味葯能包治百病,如果不起效果只能說葯不對症,換藥就好了。
事業成功不代表教育成功,教出一個出色的孩子是否就代表其教育理論全都正確?一個孩子的成功來源於家庭、學校和社會三方面的努力作用,其中家庭作用能佔多少?家長總結出來的經驗確實起到正面效果的又能佔多少?尹建莉從事教育工作多年教過的學生成材率有多高?和其他教師相比又如何?尹老師如果專心教育,多多培養出人才,無須炮轟別人其理論也必受眾人追捧。

利益相關:小孩8個月,在找一些幼教的資料,這兩人的書我都有買但還沒來得急看,搜索兩人資料時看到這篇新聞,一衝動小噴了一下。


尹建莉能撥開普通人對這段話的崇拜,看到這段話的背景音,功力很是身後。

的確,孩子愛的,孩子要的,很大概率和我們大人並不一樣。

這句話在面對普世的讀者並不一定是有效的,非常容易讓父母陷入自己的的感動,陷入一種循環"我給你的是人生真理,你不要,你不懂,是你的不對,你想要的和我想給你的,完全不是一個等級上」

然而,如果龍應台的孩子,在其教育下,已經達到了,開始思考人生意義的階段,已經開始思考未來的階段,似乎這麼和孩子溝通,也算不得錯誤的。

如果龍應台真的想表達,期望孩子在人生的成長階段,就能夠像中年危機的人一樣思考人生,並且身體力行達到了或者接近了這個目標,並且給所有人傳達的,也是想讓孩子能夠從本性中抬起頭,看看真實的人生。

那麼我覺得龍女士也沒有錯。

兩者只是出發點不一樣。

似乎從這個問題看到了一本感興趣的書唉,決定買來加入待讀數目。


教育需要建立在科學基礎上,但更是一門行為藝術。

有一些人是天生的老師,不跟神經認識理論,不讀各派教育心理學,舉手投足卻皆合道理,教書育人碩果累累,原本也是極好的,不過個別非要強行整成一派理論,難免顧此失彼,容易弄成邪教。

另有一些人,原本是專業人士,偶然領悟了教育SB不如賺SB的錢的至理,於是開始做一些不專業的事情,不免流於下作。


綁定大V炒作,反對觀點越轟動越好,每天撕堅持不懈,死纏半年就可以做小V了。

另,台灣經常打著XX教主,XX女王的,基本都是沒什麼影響力的新人剛進市場時做噱頭用的。請根據你聽到過的名頭自行對照。


說的很對
終於懂了為什麼看過龍應台這段話之後我雖然意識上很認同心裡卻有點抗拒
其實這就是龍應台多年前裝的一個逼,被現在更高級的逼給比下去了
也就是她low了


尹關於自閉症的文章害了多少自閉家庭就不說了。
她關於教育的想法其實可以總結成兩個字:放養。也就是說,不論孩子最後從事什麼工作,父母都要全方位的接納他。這有三種情況。1.孩子天資好,家長有資源,成為傳說中別人家的孩子。2.孩子天資一般,家長沒什麼資源,由於時代的進步,孩子雖然最後處於和家長同一階層,但在家長看來已經是成功的了。3.孩子天資一般,家長有一定的資源,這時候就會出現孩子跟不上家長的期望。第一種和第二種,看不看尹的書結果都一樣,第三種家庭,我就問問各位信奉尹的家長,你們真的能接受孩子最後比自己跌落一個階層嗎?知乎上那個問父母是中產階層的孩子怎麼維持的問題,不就是這些孩子長大後的心聲嗎?
反觀龍的書倒是更接地氣。同一句話,不同的人在不同的階段會看出不同的感悟。龍的書,我一共看過三遍,每次感受都不一樣。說這句話是大道理的,也許只是還沒到那個階段吧。

2016年12月5日更新(不自量力地寫一下自己的感受)-------------------------------------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看看知乎這麼多回答,對這段話的理解都不一樣,就可以反證得,這段話並不是不言而喻的廢話。

借用一段蔡永康的名言,可以為龍這段話做注釋:
15歲覺得游泳難,放棄游泳,到18歲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去游泳,你只好說「我不會耶」。18歲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28歲出現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煩,越懶得學,後來就越可能錯過讓你動心的人和事,錯過新風景。 ——蔡康永 《康永,給殘酷社會的善意簡訊》

我雖然嘴笨,卻也想儘力嘗試著對這段話做一番解釋:
家長能為孩子做的只有兩件事情,1.幫助孩子開闊眼界,儘快找到自己的路;2.在孩子找到自己的路之前,用自己現有的經驗,幫助孩子準備好必要的工具。

然而我的眼界不高,現階段能想到的工具只有以下這些:
語文--任何工作都需要與人交流,良好的語文基礎可以獲得有效的交流,而不用像我,總是為辭不達意而苦惱。
數學--我想不出那個行業是不需要小學算術的。更何況數學是鍛煉思維的最有效率的方式之一。而且生活在全球金融化信息化的時代里,對數字的敏感性起碼可以幫助你不跌進坑裡。
物理/化學/生物--可以讓你少交點智商稅
英語--不懂英語不會對你的生活產生一丁點點障礙,但是會英語可以為你打開通往全世界的大門
歷史/地理--你可以用它來吹牛,但更重要的是,你可以用它來識別出別人有沒有在吹牛。好吧,這句話是在抖機靈。等你活到一定年紀,你會發現它的作用不僅僅是吹牛,而是在遊戲中進入高級別的世界中需要的道具。在初級世界裡,你覺得不需要把它隨手扔掉了,在進入新世界的時候,你就要重新花時間把它找回來。這段話最長,是因為現階段的我體會最深。
思想政治--學馬克思主義的好處,知乎很多人都說過,不重複了。
音樂--音樂是一門全世界通用的語言,也是安慰心靈的良藥。
體育--健康,是你一生中除了時間之外最重要的財富。
美術--懂一點美術的基礎,可以幫你拍出美照,打扮好自己,裝扮好一個家,擺出一盤好看的菜。我覺得它更屬於一個生活技能。

把上面這些統統放在一起,就是高中的課程設置。全世界的課程設置都大同小異,包含了一個人在這個社會裡生活所需要的最起碼的技能。就算你不從事任何一個和上述有關的行業,也需要這些基礎技能。所以在學校里好好念書不是為了成績,而是為了在這個社會裡更好的生活。

論證結束,總結:龍說的並不是學好這些課程,考上好大學,找個好工作,用自己的青春去換取更好的未來。如果有人說我上面說的都是廢話,那我也無話可說,反正我自己小時候是不懂得上面這些道理的。


我這個人看書有個原則。
非科班出身,而且不從事該專業的專業人士寫的非文學類作品。也就是所謂所謂專欄作家的作品。
不管是教育,心理,社會,經濟,政治,歷史,等等各方面。
我都儘可能不去看。即便看了,也是當文學作品來看的。因為任何一個學科,都不是在毫無背景毫無研究的前提下,自己YY一下就能得到真理的。

那麼我們來看下兩位作者的背景。

龍應台,1952年2月13日生於台灣高雄縣大寮鄉眷村,現代作家、「中華民國文化部部長」。1974年畢業於國立成功大學外文系後,赴美國求學,後獲堪薩斯州立大學英美文學博士。 1988年遷居德國,在法蘭克福大學任教授。1994年,出版《人在歐洲》。 1998年,她的三部書《啊,上海男人》、《這個動蕩的世界》、《故鄉異鄉》在上海相繼發行。 1999年,龍應台出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局長。 2008年在香港大學教授任上獲評為孔梁巧玲傑出人文學者。 2010年11月15日,龍應台以260萬人民幣的版稅收入,榮登作家富豪榜第16名,引發廣泛關注。 2014年12月5日,正式卸任台灣「文化部長」。

尹建莉,教育專家,教育學碩士,從事中學語文教育多年,熟悉學校教育,對家庭教育頗有研究,現從事家庭教育研究及諮詢工作。尹建莉自己培養了一個優秀的女兒,著作有《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尹建莉的女兒品學兼優,曾跳級兩次,2007年1 6歲參加高考,取得了超過當年清華大學錄取線22分的優異成績,被內地和香港兩所名校同時錄取:在個性品格方面,表現出超越年齡的成熟,自主自立,樂於助人,被評為北京市市級三好生。2010年11月15日,「2010第五屆中國作家富豪榜」重磅發布,尹建莉以448萬元的版稅收入,榮登作家富豪榜第9名,引發廣泛關注。

一個是外文系出身,從事的是大學教育。一個是科班教育學出身,從事中學教育。
單純看背景,龍應台在教育學方面的資歷,稍好於樂嘉在心理學方面的資歷。
那麼對於中學年齡段的孩子的教育,我選擇傾向於尹建莉。


想多了。
人人都有焦慮,以不同的方式排解。

我理解的含義是,向自己的孩子解釋,我是如何看待你讀書這件事的。
父母對孩子負有的責任,就是讓他們形成對自己的未來負責任的意識。
龍女士點出,不要走到和別人攀比的歧途,要正視自己的未來,這是對孩子的一種提醒。

其他人愛怎麼看怎麼看吧,跟自己孩子說話還得顧慮著別人的眼光嗎?
只不過她這段話被公眾看到了而已。


尹建莉批龍應台,錯在哪裡?尹建莉批龍應台,錯在哪裡?-搜狐


每位父母都有著不同的教育方式,在不影響孩子身心健康的前提下都沒有什麼錯。我是認可龍教授的這個觀點的,但對於一個需要支撐生計的家庭,這個觀點很難實現。教育要根據每個家庭的客觀原因來實現,沒有什麼是必須的。
對於文章過度的咬文嚼字,別成為下一個魯迅的夜咯


查了一下尹氏書中原文:


一個家長的來信

尹老師,您好:

我家男孩,14歲,小時候很懂事,很有理想,也很愛閱讀,說自己要當科學家,要得諾貝爾獎。我也一直很鼓勵他,當然不是指望他真得諾獎,我甚至不要求他非得考班裡前幾名,只是希望他將來能有一份不錯的工作,過上體面的日子,心理快樂陽光就行了。他上初中後,閱讀倒一直沒停,但學習出現嚴重滑坡,從中等偏上變成了中等偏下,我心裡急死了,他卻好像不急。

我給他做了很多思想工作,感覺效果都不太好,有一次看到台灣作家龍應台的一段話,句句說在我的心坎里,於是下載出來分享給他,就是下面這段話: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沒想到兒子看完後,居然說,「這段話對我不適用,我就是不想上進。」然後胸有成竹地說,「我們不是有兩套房嗎?再加上奶奶的,一共三套,將來你和爸爸住一套,我結婚了住一套,到時候我奶奶可能老得去世了,或者是跟你們一起住,出租一套房子,我用房租生活就夠了。」我聽了,真是又好氣又好笑,你說他不懂事吧,考慮得還挺實際,說他沒有替未來打算吧,想得倒挺遠。

我覺得孩子確實不笨,他只要用用功,成績就會上來。馬上要中考了,進不了好的中學,將來上好大學也難,現在不上個好大學,找工作真是不容易。我不求他大富大貴,但也無法接受他靠吃房租過日子,那點房租實在只能勉強維持過日子。

尹老師,您的辦法最多,最會給孩子做思想工作,請您指導一下,怎麼跟孩子說,才能讓他懂得用功。請您教教我,好嗎?


對這樣的孩子,尹建莉說:你的孩子真的不錯,他愛閱讀,有個性……孩子很懂事,只要你不著急,他以後會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妥當的。


完全看不出來所謂「把生活安排妥當」是什麼意思:算盤打的是:奶奶死了,就出租奶奶的一套——設若奶奶活成百歲老人呢?

結了婚還繼續和父母住——如果老婆不同意呢?孩子將來的奶粉錢和學費呢?


生這樣的孩子,已經很鬧心了,不得已向專家求助,專家卻給出了這樣的答覆。

專家是借著龍應台標新立異,如果真有這麼個孩子(假設這封信不是虛構的),聽了她的話,以後就安心當米蟲、當寄生蟲,這是尹建莉誤人子弟了。


尹如果不是為了炒作,而是真的這麼想,把龍應台的話曲解成那個樣子,我就無語了。太不好伺候,別人跟她對話都得小心翼翼絞盡腦汁,一個不小心就成了高高在上教訓人歧視人。怎麼不說自個心靈太脆弱,攻擊性強,本能得把好話聽出惡意?龍的娓娓道來和風細雨,給孩子講道理,並沒有簡單要求孩子必須好好學習,而解釋了自己的良苦用心。在我看來,價值觀也是積極向上的,教育孩子讀書不是為了做官掙錢,是為服務於過自由的人生這一終極目的。不敗金,有追求,很好啊。尹的意思大概是父母要尊重孩子,別以為自己多了不起,你不是超人,承認孩子的智能不一定比你差,不要老想教育人。……有理,但不可無條件濫用。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你的書都叫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老師是幹嘛的?教育人,傳道授業解惑。照她的說辭,老師對學生簡直教不得了。你給人講道理,成了高高在上鄙視別人。何止親子師生關係,什麼益友諍友當頭棒喝批評指正通通別要了。這就是走極端,都得別人圍著我轉,只聽得進好話。溺愛啊。


呵呵,你看過《超級育兒師》上的「淘氣椅」被多少觀眾誤讀么,包括他們自己節目上後期的拍攝家庭,有的還是忠實粉絲。視頻節目,多次重複,還不斷強調使用原則步奏,尚且如此(所以現在的節目再也沒出現過了)。

像這類寫意的文字,一般都是作者先貢獻出來,之後被人截取,用作各自的「創作」素材而已。如何解讀,完全不受控好不好。

至於觀點本身,任何爭議,都是人們在不可控的世界尋找自己可控的意義感。把龍應台的話解讀為「現在努力刷題是為了將來考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的家長們,給逼孩子刷題補課這件有點糾結艱難的事,賦予了「未來找個好工作」的意義感,以此支撐自己。

行為很合理,就是太懶了點:人20出頭就能找到工作了啊,然後呢,直接就跳到更有尊嚴,更有選擇權的生活中去了嗎?是不是把很多東西省略了?一個初中生,可以去麵包店當學徒,做餐廳服務員,汽車修理工,但很難進大公司;一個名牌大學碩士生進大公司容易,但你以為他可以很容易的選擇做麵包學徒嗎?同樣選不了啊。很多碩士博士生都覺得,比本科生更難找工作。所以選擇的數量來說並沒有誰更多。質量也很難說有差距,比如開發廊、餐廳、服裝能賺錢的人多是這行底層做起的,白領去開店的,關的不要太快哦。這裡面藏了一些東西,難的是把這些想清楚。很多人喜歡說:不談這些有的沒的,先考上好大學找到好工作再說,後面的路就靠你自己了。。。。其實是自己也不知道後面是什麼。

想起我爸以前非常討厭我周末睡懶覺,他總是不遺餘力的把我叫起來,他說你起來,先起來再說。然後我心情煩躁的起來了,什麼也不想干,只能打開電視,繼續在沙發上躺著。。。。。直到有一天談戀愛了,一大早起來化妝啊,那叫一個勤快。


很多朋友說打針那件事是真的,那就認為是真的吧。
基於孩子被扎七針,而家長對醫護人員毫無異議這個情況,我只想說,家長對社會權威(醫護人員)的遵從,遠超過了母親保護孩子免受傷害的本能。

。。。。。。分割線。。。。。。。。。。。

昨天看到這個問題,考慮到大家普遍認可《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第一本,今天特意把《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找來看一下,很意外,才看完第一章,就已經完全不能忍受尹老師的教育理念,請原諒我沒辦法繼續讀下去。

以下節選自該書第一章:
「由於當時孩子太小,打點滴時胳膊上找不到血管,只能在腦門上扎針,但腦門上的血管也很細,往往不能一下扎住了,經常得扎兩三次。有一天一個新來的小護士給圓圓扎針,居然一連扎了七下都沒扎住。
……
第一次做時,護士推來儀器,我們不知道這是個什麼東西,只是按護士的要求把孩子抱起來。白色的微微帶有藥味的霧氣隨著機器「嗡」一聲的啟動,一下噴到圓圓臉上,她大吃一驚,本能地把臉扭開。護士立即讓我把孩子抱緊,別動。我就趕快把圓圓抱緊了,力圖讓她的臉對著噴葯口。圓圓不知道發生了什麼,緊閉雙眼,努力掙扎,想躲開霧氣,開始哭,我盡量不讓她動。護士也在調整,圓圓的臉扭到哪兒,她就把噴氣口跟到哪兒。圓圓掙扎了一會兒掙不開,終於大哭,開始強烈反抗。才做了五分鐘,她反抗得做不成,只好作罷。
比較打針,「超聲霧化」應該說沒什麼痛苦,只是自然呼吸一些霧氣,有淡淡的藥味,並不難聞。由於沒提前給圓圓做思想工作,在她毫無心理準備下強行要她接受,所以成為圓圓最為恐懼的事。此後幾天她一直拒絕做超聲霧化,只要看到護士推一個類似霧化機的東西進來,立即就緊張起來,遠不像對待打針那樣從容淡定。」

在我生活的城市,各大醫院都不會允許缺少經驗的護士給嬰兒扎頭皮針,更不允許反覆扎多次。做為一個曾在醫院工作過(藥劑科),有護士朋友,自己有兩個小孩,且曾多次領孩子就醫過的媽媽,我敢負責任的說,這段扎針的經歷是杜撰的!
首先,對於一周歲以上的孩子,首選靜脈注射的部位不是手,而是腳,只有在腳靜脈也不能注射的時候,才會用頭皮針。其次,靜脈注射技術要求一針見血,如果針未扎到位,可以在不完全拔出的情況下輕微調整(即便是這樣,也很容易鼓包),如果針已經扎到血管但是未見血,那麼這條血管必須放棄,換別的血管,同時也需要換針。一般來說,如果護士扎穿了一條血管,馬上就會換成更有經驗的護師或護士長來扎,以保證一針見血。所以扎七針這種事,只會發生在小說里。
再說一下超聲霧化,首先,護士會提醒家長這個聲音有點大;其次,這個治療很普遍,家長完全有機會看到別人用;最後,這個機器是可以關機的。對於孩子來說,突然的巨大噪音和有異味的煙霧,遠比疼痛更可怕!因此討厭超聲霧化超過討厭打針也算正常。

假設書中這段文字是真的,尹老師做為一個母親,是用什麼樣的心情面對孩子被連扎七針,不拒絕不制止不投訴,反而是鼓勵孩子堅強?是用什麼樣的心情面對孩子被霧化機驚嚇,不暫時停機安撫孩子,反而是把孩子的臉扭向機器讓孩子大哭不止呢?

不想再看這本書了,只是隱隱擔心,一個有影響的人,用高超的編故事的技法,推廣的會是多麼蠱惑人心的言論,我為本書的讀者感到不安。

。。。。。。分割線。。。。。。。。。。

我是看著劉墉的書長大的。龍應台的書看過不多,那一句「父母要學會看孩子遠去的背影」,曾安撫了我掙脫出父母的約束之後滿懷愧疚的心。從看過的書中感受到的龍應台,是一個真實、有血性、愛憎分別的女人。沒有機會擁有如她一般的母親,只有努力成為如她一般的母親。


推薦閱讀:

想殺人怎麼克制?
7歲琴童,每天只有上午去學校上課,下午回家,作業量也很少,自由時間較多,請問如何安排練琴時間?
全職獵人里的奇犽,在如此「殘暴」的家庭教育下是為何最後還能做到為朋友犧牲?
結合身邊所見所聞談如何避免林奕含式的悲劇、避免青少年遭受性侵害?
上大學我家人非得讓我帶家鄉的土到學校和水喝,我該怎麼辦?

TAG:教育 | 兒童教育 | 家庭教育 | 父母 | 龍應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