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佛教的人是不是不能嚮往精緻時尚的生活?

感覺學習佛教後推崇的樸素的觀點,和無處不在的時尚生活格格不入。覺得反而造成生活的選擇困惑。有了解的朋友解釋下嗎?


這涉及到出離心的問題。


很多人認為出離心是這樣子的——不會關心那些被認為很世俗、潮流、時尚的事物,不看汽車雜誌,不關心經過的車是的法拉利還是勞斯萊斯,不會關心奢侈雜誌里那些漂亮的衣服包包,不再吃肉而變成素食者,可以說,抵制厭惡一切看起來不樸素的事物。


但有沒有仔細思維一下,也許在出離這些東西上,已經做得很好了,但與此同時,卻又被另外的東西困住了。可能你天天吃素,關心哪裡開了家好吃的素食餐館,甚至鄙視吃肉的人;不再追求流行的時裝和鑽石,不再關心明星八卦,卻開始收集各種佛珠、佛像,關心高僧又開了什麼法會等等。


真正的出離心,是可以接受任何事物,也可以隨時拋棄任何事物,不會有猶豫,這裡的事物,既包括那些時尚的,也包括那些樸素的。舉個栗子,有一天,馬雲要給你一億元,你可以安之若素地接受,第二天呢,他又後悔了,要拿回那些錢,你也可以心平氣和地還回去。當你擁有出離心時,並不是說要拋棄自己所有的財產,去進山窩窩過隱士的生活,但同時也意味著,當要你去過這樣的生活時,也不會拒絕。


重點在於,學佛,應該學習放下的是對一切的執著,而不是一切。

所以呢,學佛不會要求你一定要過上簡樸的生活,你不會失去任何東西,只需要放下的是執著,這樣子會讓你更加自由。當然,放下不是像打出這些字這麼容易,那又是另外的主題了。


越來越覺得,要討論一件事情,得先確定大家說的是同一件事。

首先,學習佛教是學習什麼,簡單說是學開心吧?更多請見如何用佛詮釋生活? - Happy悅寧的回答

怎麼學,總是生活中覺察專注的練習開始的。做這樣練習的人,往往是最精緻的。樸素的衣服或者食物,對於他們來說已經很多不同的層次和感受。他們可以,也懂得細細品,慢慢賞。這和目前滿大街的大嗓門、DUANG DUANG DUANG是截然相反的。

那麼這樣的人,可以嚮往時尚,追求時尚么?

為什麼不呢?!

我想,如果不,也只是他們不需要,不享受,所謂的時尚。

如果,他們想,他們需要,引導時尚也不是不可能啊。

有無可能題主所謂生活選擇的困難,是來自原有生活習慣和圈子,比如名牌包。人家都有,獨獨我一人沒有,可能社交困難。其實,這里也有一個過程的。剛開始一段新的旅程,難免和老友漸行漸遠。也必然會在旅途上遇到新的朋友。當你自己氣定神閒,越過越美的時候,新老朋友都會陪伴在你身邊。

無不可故去之事,有自然相知之人。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我今當為汝等說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凈。梵行清白。所謂六分別。六入處經。

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何等為六分別。六入處經。謂

於眼入處。不如實知見者。色 眼識 眼觸 眼觸因緣生受。

內覺若苦 若樂 不苦不樂。不如實知見。

不如實知見故。於眼染著。若色 眼識 眼觸 眼觸因緣生受。

內覺若苦 若樂 不苦不樂。皆生染著。

如是耳 鼻 舌 身 意。若法 意識 意觸 意觸因緣生受。

內覺若苦 若樂 不苦不樂。不如實知見。

不如實知見故。生染著。

如是染著。相應愚闇。顧念結縛其心。長養五受陰。及當來有受貪喜。悉皆增長。

身心疲惡。身心壞燒然。身心熾然。身心狂亂。身生苦覺。

彼身生苦覺故。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悉皆增長。

是名純一大苦陰聚集。

諸比丘。若於眼如實知見。若色 眼識 眼觸 眼觸因緣生受。

內覺若苦 若樂 不苦不樂。如實知見。見已於眼不染著

若色 眼識 眼觸 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 若樂 不苦不樂 不染著

如是耳 鼻 舌 身 意法。如實知見

若法 意識 意觸 意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 若樂 不苦不樂。如實知見。

如實知見故。於意不染著

若法 意識 意觸 意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 若樂 不苦不樂 不染

不染著故。不相雜。不愚闇。不顧念。不系縛。損減五受陰。

當來有愛貪喜。彼彼染著悉皆消滅

身不疲苦。心不疲苦。

身不燒。心不燒。

身不熾然。心不熾然。

身覺樂。心覺樂。

身心覺樂故。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悉皆消滅。如是純大苦聚陰滅

作如是知 如是見者。名為正見修習滿足。正志 正方便 正念 正定前說。正語 正業 正命清凈修習滿足。

是名修習八聖道清凈滿足

八聖道修習滿足已。四念處修習滿足。四正勤 四如意足 五根 五力 七覺分修習滿足。

若法應知應了者。悉知悉了。

若法應知應斷者。悉知悉斷。

若法應知應作證者。悉皆作證。

若法應知應修習者。悉已修習。

何等法應知應了。悉知悉了。所謂 名色。

何等法應知應斷。所謂 無明 及有愛。

何等法應知應證。所謂 眼解脫。

何等法應知應修。所謂 正觀。

若比丘於此法應知應了。悉知悉了。

若法應知應斷者。悉知悉斷。

若法應知應作證者。悉知悉證。

若法應知應修者。悉知悉修。

是名比丘斷愛結縛。正無間等究竟苦邊

諸比丘。是名六分別。六入處經。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謝邀!

很多人覺得信佛的就應該是穿的像乞丐,蓬頭垢臉的,或者穿著最土的衣服,或者住在簡陋得不能再簡陋的房子裡面,一看到奢侈品或者任何奢侈的東西都要繞路走,千萬不能沾到那些庸俗的氣息。。。這些都是我們經常遇到的誤會。

佛法講緣份,也珍惜緣份。每一個人能享用的也是一種因緣,作為佛教徒,不應該去攀緣,也就是不特意去追求,但是不代表在你能力所及的範圍內,讓自己以及身旁一切整潔大方,讓大家看到生歡喜心親近心,結下善緣。

時尚不是浪費,時尚也不一定就是名牌,時尚更不一定是喧嘩吵鬧。樸實無華其實也是一種時尚。一切關鍵是惜緣,不攀緣,不追求不必要的枝節。

時尚界的以及明星們其實不少都是虔誠的佛教徒,他們一點都沒有脫離時尚的感覺哦!


我就很喜歡佛教,以前也對此問題有些困惑。後來兩個詞給了我答案。"知白守黑","和光同塵"。


既然生活在人群中,就不要過於特立獨行,令別人排斥讓自己不舒服。而且,特立獨行是得有資本的,很多名人,穿得很樸素,或者很邋遢,甚至很怪異,反而會成為一種時尚。


我覺得如果你喜歡簡樸,也不會因別人的眼光而感到困窘,反而覺得那樣很舒服很自在,那我覺得沒問題。


如果喜歡時尚,也在意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我覺得那就不必給自己找麻煩,喜歡時尚也沒關係啊!又不是出家,還是俗世中的一員啊。


再者,人要衣裝,佛要金裝,也是為了讓別人看著有恭敬心,很多寺廟的佛像都是很美麗又莊嚴還鍍金的呢!學佛的人,自己的衣著、談吐,得體又大方,也會讓別人對佛法有好印象,不會覺得是迷信,是愚昧落後的。


隨便聊聊~
佛家有所謂「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諸漏皆苦,寂靜涅槃」四法印,趙朴初也曾經說過:從對待有漏的世界來說,可以說佛教是厭世主義。所以在本人看來,真正信奉佛法的人一定是在追尋從苦海解脫而非把苦海本身變得更雅緻。
譬如,長期吸煙的你想擺脫香煙的毒害:你是戒煙呢,還是買口感更好或者焦油含量更低的香煙呢?
當然,通過修習佛法讓自己的內心更加澄澈,讓自己活得更瀟洒漂亮也是OK的,但這顯然不是佛祖當年提倡的佛法了,這種事兒也見怪不怪,《金剛經》有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但是後來還不是有那麼多善男信女對著佛祖金身拜來拜去的。台灣還有人間佛教呢,完全和佛教厭世的原教旨主義相背離嘛~


先想想 為什麼會向往時尚 為什麼 樸素不行
佛家 奉行的 不就是 無欲無求嘛
你想要時尚 就會有了 貪慾
你擁有了時尚 就相對於 不時尚的人 就有了 攀比
你沒有人時尚 你就會生氣 就有了嗔戒

別說什麼 只是為了 自己 好看 喜歡
你不去與他人 對比 又怎麼 能知道 哪個是時尚呢~

從題主的方向理解,時尚 是一個 別人 引領 你在效仿的過程 這自然是一種 犯戒

佛家講究 肉體 就是一個 臭皮囊
身體都可以不要 要那麼多時尚 不是更加 累贅 多餘嗎


釋迦牟尼佛從未反對過時尚,沒反對過美、金錢、權利和地位,他只是說對這些不要執著,放下對自己以外的所有執著,更不要因執著而貪求更多…所以學佛跟這些並不矛盾,不需要學佛就要滿臉佛相,一身佛氣,很不需要從學佛以後突然衣冠不整,甚至於只撿別人的舊衣服穿,這樣的行為其實是試圖以「佛說」來增強對自我的執著和認同,這其實是另外一種貪婪…


學佛的人可以過精緻的生活,不能過奢華的生活。
精緻的生活可以是每天都有計劃,每天都知道自己該幹嘛。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知道什麼該說不該說。每天都會欣喜地拿出時間聞思修法。精緻生活的人會感恩自己得到的一切,祝福別人都到的一切。精緻生活的人一定也是宅心仁厚的人,他一定像一個君子一樣風度翩翩。精緻生活的人也肯定願意為了眾生而擔憂,為了眾生也祈福。


有,但不粘黏


個人看法:學佛本質是向善,現在很多人學佛的人都帶有其他的私心,比如來世如何如何之類的,很無語。
回到問題上,我覺得只要心地善良就行,追求時尚/追求古典都是表象。


佛法講究「消業」。修行的方法也應該是不造新業。
不造新業,不是不做任何事,而是做事以無心,就是自然地做事,自然地生活。冷了就穿衣,餓了就吃飯。難就難在這樣簡單的事也很難做到完全無心。例如,有人愛穿漂亮衣服,別人誇他,他心裡就開心,這就有了滯著,就會積業。
向往時尚的生活,應該是和這個觀點相悖的。
這是馮有蘭先生在《中國哲學簡史》里表述的。理解不對的地方請指正啊。


學佛不信佛,這自然就是你痛苦的根源。當兩種世界觀相互傾軋的時候,我們就有種精神分裂的感覺。

佛家強調無欲,因為慾望是一切痛苦的根源。一方面想要通過學佛補充高層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又放不下物質慾望,這本身就是你的慾望在作怪。在佛家講,這叫「求不得」,人生八苦之一。

其實小資生活也好,佛家清凈樸素也好,都應了一句話——知足常樂。假設你現在過得是小資生活,如果你還奢求中產生活,到了中產目標更高級更奢華的生活,那麼你永遠不滿足,也永遠痛苦。

但是如果你說,小資生活我就會滿足,佛家告訴你的是,那你現在為什麼不滿足呢?難么究竟我們的滿足和什麼有關呢?是物質嗎?並不是。真正關乎幸福的是我們的內心。正相反,因為物質世界的存在,讓我們與我們的心靈距離更遠了。

因此我們要隔絕物慾,從而實現內心的升華。

(以上言論為用佛教觀點客觀回答題主問題,並不意味著本人贊同佛教基本觀點)


同流也可以不合污
同理不?


先說說我身邊的朋友,她出家了。
但她同樣用著手機,用著平板,用著電腦。
信佛不代表就要與世隔絕,也不代表不能嚮往精緻的生活。什麼是精緻的生活,也是因人而異。
有人覺得全身高端品牌便是精緻的生活。
有人覺得聲色犬馬的生活就是精緻的。
但也有人覺得,一杯茗茶,一本書,便是精緻的生活。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標準。你覺得這些是精緻時尚的生活,但佛家的人卻不一定這樣認為。
信佛之人,追求的是往生極樂。誦經念佛也許就是他們認為的精緻生活。
我也是佛弟子,但我依然會吃肉等,但心裡卻始終有一尊佛,讓自己相信因果,自我修行,不殺生、不犯法成了心裡的一桿秤。


建議你關注一下微博的Ayuki黃美熙


太在乎表象的東西反倒是離佛越來越遠


何苦著相


很多人是為了追求內心的那份安靜來學佛,但也有不少一部分人是為了讓自己的逼格變得高一點;商人間的往來,找一間道貌岸然的茶館,品茶,論佛學,談見解;很是高深莫測的樣子,實則不少一部分這樣的人,內心爛成渣;真正潛心修佛的人,不問塵世喧囂,不懷目的,不忘初心,只為內心那一份平靜與淡然


不是不能嚮往,而是不嚮往


推薦閱讀:

你見過最奇葩的生活習慣是什麼?
人生這玩意,真的可以規劃么?
你有哪些強行聊天的經歷?
空閑時間很少如何制定健身計劃?
大家對全職媽媽或爸爸怎麼看?如果有小孩會考慮全職在家帶小孩嗎?

TAG:生活方式 | 佛教 | 心理諮詢 | 心理健康 | 極簡主義Minimalis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