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bike 后街實際騎行體驗如何?


700Bike推出自行車,去官網看了一下「后街」的宣傳頁,沒有試騎過 所以我只有理論分析一下。

首先,整體造型舒適度,為什麼兩個合在一起說,因為車架角度很大程度決定了騎著會不會舒服。我主觀的說:這個車偏向死飛的車架角度設計,決定了,騎著不會特別舒服,對於入門者甚至會覺得彆扭,那個座墊仿照SR牌某型號座墊,比較硬,屁感不好(看大家評論基本上都吐槽了這個座墊的屁感)。好在「后街」定位城市自行車,單邊騎行距離也就十幾公里,還談不上疲勞一說,短距離是上下班,短途出去買個東西,送點資料還不錯,但是作為休閑運動還是慎重。對於真的天天打算騎車通勤,家和單位都有車棚或者電梯的情況下,我吐血推薦旅行車,因為這種車定義為長途旅行,決定了車做工紮實,低故障率,維護簡單,一句話:考慮過耐操這個事兒,同價位的旅行車標配防刺胎,自帶擋泥板,自帶鏈條遮擋板,自帶或者可以選裝貨架(前後貨架),部分車自帶發電花鼓,同時車架幾何角度決定了騎著非常舒服,同時標配的長途旅行座墊屁感非常舒服,實際是在成都,旅行車在老大爺的群體中保有量很大,就是因為騎車舒服 車不用怎麼維護,幾乎是老年騎游隊標配,缺點有點點重(大約14KG不含貨架),當然拆掉貨架擋泥板這些附加物,和「后街」重量是差不多的。答主曾經用過某車行老闆老舊旅行車騎回學校,那種輕盈與舒適,至今難忘。

第二,說材質,配置。說道材質,碳纖維輕,硬,但是不怎麼吸收路面震動(當然比安奇公司的古典公路車架,採用碳纖維混合織法,以及閃電自行車在部分車型在碳纖維中嵌入減震橡膠,都可以過濾地面小震動,但是價格感人不在討論之列),鋁和鋼基本上是2000~8000元自行車,車架的主流材質(山地車以鋁為主流,旅行車為例採用鋁和鋼的對半開,死飛沿襲古典公路車以鋼為主,公路車碳纖維絕對主流)。談到吸收震動,不在乎鋁好還是鋼好,主要看設計,理論上「后街」採用的獨特後叉設計,似乎過有效果,然而並沒有什麼實際效果,如果這樣真的能夠很大程度上吸收阻隔或者過濾震動,同時兼顧可靠性,傳統的自行車廠應該早就採用了,如果這個東西真的很有效果,700bike應該也申請專利了,發布會也應該就大肆宣傳這是我們的專利!然而並沒有,後叉吸震蛙腿設計比較常見,貌似是美利達專利。說道車架設計和焊接技術,美利達捷安特催克閃電等等大廠可以拉出一條條清單,部分還是專利。700bike沒有使用鋁合金材質,一是不能切合他死飛氣質,二是對焊接和車架設計要求更高。但是拋開這些,設計和做工良好的鋁合金車架的確更加輕,搬上樓客戶負擔也小啊。但是換句話說,再好的車架設計和材質選擇,對於避震吸震,都不如來個屁感好的座墊實在,零售價格大約在200左右吧,要是有人買了「后街」,回家換個旅行車座墊,這個改造絕對值得,我見過有人自己組裝的長途旅行車,他為了兼顧騎行效率和舒適度,使用了鋼的公路車架,搭配一款一千多的純牛皮帶彈簧的座墊(其實老二八就種彈簧座墊)屁感一流,所以我覺得後期可以選配一個復古的彈簧座墊,是一個加分項。談配置,這個我真的想吐槽了,兩段自動內變速,真的雞肋,我在某牌的摺疊車上體驗過,真的詭異又雞肋。還不如用喜瑪諾的三段內變速妥當,稍微好點點。這個大夥可以理解,機械化的自動化永遠不如手動更能切合騎行,前者傻瓜,沒法最佳切合,後者學要學習成本。700bike剎車用自己的不知道剎車效率研究過沒有,這個保命的東西,自己疲勞測試壓力測試沒做,最好還是用大廠成品件哦,sram的avid就是非常棒。sram的兩段內變速真的不如日本喜瑪諾的三內變速細膩,前置花鼓用的松下的,其實喜瑪諾也在提供。我就很好奇,為啥700bike沒有整體採用喜瑪諾前後花鼓,該廠業界首屈一指(喜瑪諾在滾珠軸承技術很棒,變速技術和sram齊名,所以真的很詭異,要是採用喜瑪諾前置發電花鼓後置內變速花鼓,車車阻力應該更小。上一個打臉圖,松下自行車用喜瑪諾發電花鼓:

第三,智能配件,不好說有沒有用,對於初學者應該有指導作用,但是把立上放置液晶屏,位置非常不合理,在騎行的時候,低頭看的沒法注視到前方的路,比較作死,有安全隱患,我覺得這東西象徵意義比較大。剛剛騎車的時候會發照說自己今天騎了好多公里,漸漸就沒有發了,秀多了對朋友圈和微博好友是污染,再說騎車是自己的事,沒必要秀來秀去。我買了藍牙速度感測器和踏頻感測器,鏈接手機以後,手機放進包包里一樣記錄數據一樣可以分享。最後幾百年來,自行車都是機械之美,機動車遇上特斯拉那還叫機動車,自行車遇上了電,就是電動車了,換了個種類。我個人覺得這些智能配件應該在電動車市場大有所為。

第四,小細節,前後不支持「快拆」,爆胎之後維護就很麻煩,出個遠門託運或者部件維修非常麻煩,一體式尾鉤要是損壞了維修比較麻煩。大家可能注意到,我多次提到了喜瑪諾這個詞,這是家賣漁具和自行車部件的日本廠家,在自行車部件供應商領域獨領風騷,從剎車,到變速部件,再到花鼓和成品輪組都不賴,應該說車用發電花鼓,鏈條,內變速花鼓裝置,喜瑪諾應該是業界標杆了,而且喜瑪諾的發電花鼓價格也不貴。比較好奇700bike沒有採用他家部件;對於發電花鼓的選擇,我覺得700bike應該解釋一下為什麼沒有採用主流自行車部件廠家的部件,用了松下的。其實我也希望解答這個疑惑,因為我看到的旅行車上的基本上都是喜瑪諾的花鼓。

總結
對於這部自行車如此多的挑剔,可能主要是集中在了他在價格帶來的物質差異上,如果「后街」發售價格低於1500,以上的都不是問題,因為低於這個可以買到這些東西還是良心商家。3000以上的售價,眼光就變了,自然也就挑剔了。因為2500元」后街「踏入了旅行車和山地車的範疇,可以對比的地方太多,不足也太多。有人說,向東哥定義城市自行車,他在定義新車種。我想說,就像機動車,你上班開越野車,轎車,旅行車,SUV,跑車都可以,開心就好,所以自行車你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車通勤,不論車種,開心便捷舒適就好。向東哥的」后街「更多是死飛車的高級版演繹,來倡導時尚生活,宣傳廣告就可以感受到,受眾面不是很大。如果自行車銷量沒法達到一個層級,成本是沒法下降的,有人可能說他能做出來就不錯了,我想說市場是無情的,產品出來,能不能暢銷才是硬道理,不在乎你是不是新手。一個月3000的銷量,和一個月30000的銷量,才部件採購議價能力和研發費用分攤上不一樣的。最後發布會,吹噓的東西,就讓他過去了,誰都要吹一點牛逼,不然怎麼賣產品,發布會怎麼好看。

題外話
說道自行車,為什麼這麼多廠家沒有重視通勤車這個,因為利潤不高,因為大家覺得幾公里上下班用的還是幾百塊錢的車,貴了實在難以承受,也真的沒有什麼可以研發的,然而在公路自行車以及高端山地車才是廠家追逐的,不僅僅是因為利潤有保障,更是因為巨大的投入能夠改變自行車,你想當今的公路車比賽,動輒就是時速50公里以上,車手科學訓練是一方面,自行車的升級進步也是很重要的。這個領域,國人要走的路很長很長。自行車行業的發展,並不是引入電子部件就能夠巨大改變,而是依靠機械領域的進步。說道防盜,再貴的車,再好的防盜技術都不靠譜,都不如那句」人在車在「來的實在。接觸過非常多的偷車事例,基本上都是上鎖走人車被偷,反而沒有車鎖沒有腳撐的車從沒有被偷過,在我們眼裡鎖可以防盜,但這心裡安慰,降低警惕性,這恰恰給了偷車賊機會。


事先聲明:在騎這輛車之前我沒騎過好車(最好的價位 1k+,日常騎的車價位 800-),還請各位注意我體驗的局限性。


以下為體驗。

1. 因為沒減震,這車就真的只適合大城市,路況良好,路上一個坑都沒有的地方。我嘗試在城鄉結合部的菜市場騎這貨,菊花殘。至於後叉那個號稱能減震的設計,抱歉我真的沒感覺到,大概是路太破了吧。

2. 兩檔自動變速是個我覺得蠻舒服的功能。變速觸發條件為速度達到 19KM/h,會感覺腳上一沉。不過鑒於在城鄉結合部我不敢騎太快。

3. 那個鈴鐺扳動一次只響一下。不是說不好,就是覺得有點詭異。

4. 剎車性能還不錯。

5. 車蠻輕的,一隻手輕鬆拎起來。車架橫樑的管是扁的而且各處厚度不同,摸得出來。

6. 車上的屏幕目前只能顯示時間速度里程,沒別的功能,而且沒法交互。

7. 沒撐腳。

8. 沒燈。

9. 沒擋泥板。不過據說車輪的花紋有個破水龍設計(是這麼寫的嗎?),15KM/h 以下都不會濺起泥。(不過我摸了一把坐墊下的柱子,滿手泥,我不知道這車之前騎到過多快。)

10. 坐墊沒快拆。


搬家,專欄文章 700Bike-后街,不是一輛好自行車! - 網中央 - 知乎專欄

700Bike 自行車怎麼樣?700Bike 自行車好騎嗎?700Bike 自行車有啥缺點?

車輛信息:700Bike 后街,官方售價2499元,身高 178/L,黑色。


這台車是來自酷玩社區「極果網」,9月24日順豐到貨,謝謝他們提供的體驗車。


背景描述:五年非專業騎行愛好者,從小學開始上學騎自行車,有兩三年常參加東方紅、鐵刷子等論壇的周末活動,兩天往返三百公里。


公路、山地、小折都騎過,各有特點。騎的車不貴,不超過四千塊。


自行車於我而言,不是一個用來給自己打標籤的工具,也不是一個單純的運動工具,它切實地承載了我在生活中諸如出行、通勤、買菜各種亂七八糟的需求。


我的意見,對於那些很少騎車,正準備購置第一輛自行車,以後家裡很可能也只有一輛自行車,正猶豫是否掏腰包將「700Bike后街」 收下的消費者,具有一定程度的參考價值。


需要說明,本文內容都出自個人真實體驗,實際體驗超過30公里。可能受限於知識水平、生活環境、主觀判斷,可能會存在有偏頗和謬誤的地方,個人與 700Bike 不存在任何利益關聯。

簡評:后街是一台顏值能打70分的車,但在最重要的「騎行感受」卻「及不了格」。這是由於多個部分原因構成,我後面會一一從自己的感受上來說。


自動內變速,最大的敗筆

后街採用的這款 SRAM AUTOMATIX 2檔自動內變速花鼓,是這輛車最大的敗筆。


它擁有兩大特性:2檔內變速、自動變速,但這兩個都是大坑。


先給大家做個普及,自行車腳踏的那個盤叫牙盤,後輪的那個很多鋸齒的叫飛輪,都是很形象的命名。


自行車為啥要變速?和汽車一樣,在發動機總功率不變的前提下,平路你需要的是速度,而在爬坡的時候需要的是扭力。換言之,速度與扭力成反比。


發動機就是人,換言之,變速系統的出現是為了讓用戶能夠適應各種速度、各種路況下的騎行。


牙盤*飛輪=變速數量,如牙盤2速、飛輪5速,所以整個變速系統就是10速,牙盤與飛輪的搭配稱之為齒比。


在最高速與最低速能力不變的前提下(也就是最高齒比與最低齒比),變速越多,就意味著相鄰檔位的速度差越小,整個變速過程越平順。


后街採用 2 檔變速(牙盤1*花鼓2)的後果就是,一開始騎很輕鬆,但是超過設定的速度(估計16-20KM/H)就會切換到高速檔,這個瞬間有強烈的頓挫感,就像吃飯太快突然碰到牙齒。


而且它的換擋常常讓人不可捉摸,在常規的騎車出行會遇到突然自動高速換低速、低速換高速,猜測可能是 SRAM AUTOMATIX 2 的機械設計原因。

這種糟糕的感受,伴隨著我體驗「后街」的全程。此外,我這輛后街在高速檔還出現了「噠噠」的異響。


在沒有更顛覆性的技術之前,手動變速讓自行車與騎行者融為一體,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加速、減速,又或是緩緩向前,「自由」,正是很多人熱愛自行車的理由。


採用兩檔變速的另外一個後果,就是為了覆蓋普通人日常用的速度(因為只有低速和高速兩個齒比),高速檔在正常的踏頻(踩踏速度)速度在20-25KM/H,換言之,這是一輛速度超不過30的車。


陡峭無常的自動擋體驗,速度超不過30,這個鍋 SRAM AUTOMATIX 花鼓背定了。


其它一些體驗

1、顏值不錯,黑色不要選。


2、胎太厚太寬,這個不同人有不同體驗。


3、腳踏塑料感太強,很像10塊錢一對的。


4、頭管、把立的高度不可調,官方是說裡面有很多電子器件。


5、裸露的金屬表面,打磨的光亮度太高,質感略差。


6、車胎紋路,太沒有逼格。

7、座管高度調節,沒有快拆,這個要極度差評,省這點錢不應該。


8、發電花鼓,實際上在我每天5km 上下班的過程中,基本也沒有發出多餘的電。換言之,這是一輛電會越騎約少的屏幕車。


9、屏幕位置太喜感,低頭看屏幕小心撞車。另外,這貨除了我第一次騎出來屏幕亮過,之後就再也沒有亮過,每次騎車3-5km,估計是發電花鼓的能力不夠,後來幾天又莫名自己好了。(我知道需要充電,但誰天天有時間去給自行車充電呢?)


10、沒有車燈,都有發電花鼓了,為啥不加個燈呢?


11、標配居然帶鈴鐺,目測價格5塊,既不是純銅的,造型也不典雅。順便給大家提個醒,和開汽車一樣,鈴鐺只是緊急情況下使用,動不動按鈴鐺很不禮貌。預判路況,提前減速,規避障礙會比鈴鐺更有用,事實上我身邊很多騎車的人都不裝鈴鐺。


12、App 的功能,為啥不做微信裡面去?


13、自行車防盜功能,然並卵。最好的防盜,人不離車。


14、那條凱夫拉防刺輪胎,與光滑地面摩擦會發出「吱吱吱」的聲音,掉逼格呀掉逼格。


15、焊接、工藝,也只能說平均水準,稱不上是有多好。


最早看到張向東做自行車的時候,很開心,因為一個熱愛騎行的人,做自己喜歡的產品,終究不會差到哪裡去。

后街,我沒有看到追求極致,首先這需要是一輛好騎的車。在最核心的騎行感受上,差了一大截,讓我整體打分,不及格。


傳說中那款最高端的小折銀河倒是很期待,不過我這麼專註和用心黑,估計回頭也不會有人給我體驗了。


如何選一輛車?不要看功能,不要看配置,不要看噱頭,自己先騎騎看,是否能有自由輕鬆的感受,是否能接受每天和它一起通勤10km,能不能調整到舒適的位置,騎起來是否有不能接受的缺陷。


最重要的是,你是否願意自掏腰包,為它買單。就目前來看,我很難說出 yes。


8.6號晚上上海試騎,廢話不多說,上體驗:
1.我見到了黃.灰.大紅.酒紅.藍這全部顏色的車子,個人覺得酒紅和藍色比較好,灰色很復古,其他的顏色略顯low

2.整車細節做的確實比同價位車子要用心,別看圖片,一定要摸真車,在此強調。


3.車把橫比山地短,但操控還算方便


4.車子重量不重,我騎的中號的,比較輕盈,但是不飄


5.輪胎粗細正好,比公路略粗,比坤車細,抓地不錯。


6.騎行姿勢未感覺到不舒適,車座和車把皮質質感很不錯,車座確實稍稍偏硬,因為是運動款的原因吧。


7.車架子做工比較精細,我都摸了一遍,還是很紮實的,細節都有自己獨特的設計,可見是下了辛苦了。


8.內變速加速掛檔比較好用,很潤滑,但是速度下降自動退檔有些不便利,檔位之間的差別過大,當你滑行一段速度稍降,再次蹬踏就會被閃一次。


9.碼錶夜間很好用,白天不知道能不能看清。


10.最後,車子真的很拉風有沒有。


本人不是專業騎行人員,10年在北京買了一輛捷安特汗特通勤車,每天上下班二十五公里,騎了三年除了節假日基本不斷,期間學著改裝車和朋友去過黃花城水庫,東方紅隧道等,不能跟那些公路神們比,但路上也不怵山馬電動之流,沒騎過上萬的車,所以自我定位是通勤為主偶爾進山的自行車健身者,希望上面對這次試騎的體會能為大家所參考。

~~~~~~~~分割線~~~~~

首先說明我是200元盲定購買者,有圖為證,而且是最早的一批吧算是

其次對於東哥我之前也不了解,只是看到他騎過五大洲所以覺得挺佩服而且自己也騎了有五六年車了。
最後很快決定盲定200的原因,是因為我這幾年騎車有上過山,走過山路,跟朋友騎出去玩,但是大多時間不是非常遠,基本都是當天往返,大多時間是通勤,在北京的時候每天上下班將近25km,走的也大多是公路,很少有崎嶇不平的,但是也擔心公路車輪太細容易爆胎(身邊朋友的教訓),一直騎了五年的漢特(自己改裝過),一是價格不貴,不用很心疼,二是結實,三是有擋泥板,適應性強。
這五年騎車最後我覺得對我這樣騎車出去玩越來越少,通勤為主的人來說,老是覺得變速多了浪費,車子保養拆卸太煩,而且越來越重,真心想看市場上能出一款比公路賽車更結實,比山地更簡單,性能適合城市騎行有些設計感的車子,所以當看到700bike要推出新車的時候(消息是從一位朋友那得知的)看到東哥的想法,我覺得這車子做出來肯定適合我,所以就毫不猶豫的付款了。
說了一堆廢話,進入正題。
新車發布,一直到現在,我看到網上很多技術上的質疑,說實話我也是有一些疑問,但是我一直在等真正拿到車車友來發一些體驗貼,剛開始可以購買的時候我問客服,客服說上海有倉庫可以直接發貨很方便,我問多久,他說可以很快發,我以為最多一周到,所以坐等車友評測,但是等到現在除了美騎網的一篇評測以外,沒有任何一篇素人車友的收貨消息,我覺得很奇怪,網上一搜,看到一些車友的客服答覆都是8月10日發貨,我回想了一下,8月11號就開放購買了,這也太巧了吧,作為先期盲定的用戶為什麼不在預售期內就給大家都發貨呢,非要等到開放購買前,我相信不少人會在等車友的評測後才會考慮購買吧,過了8月11號開放購買那就不知道什麼時候可以拿到車了(姑且說購買人很多的情況下)預購碼購買都要等二十多天才發貨,那開放購買時間可想而知。然後就是網上有很多說對「后街」後期安全隱患的問題擔憂,但是我看到的是東哥一直在和這些意見撕逼,而且官方回復也不是硬技術對硬技術的解釋,我個人認為,就算這個問題說不清,莫不如直接做一個較長期的質保,至少讓用戶放心,這樣也可以直接解決未來預期悲觀的問題,到現在為止我感覺
700bike的後期服務真的有些讓人不放心(印象中盲定前好像官網有介紹說有實體維修店,但現在沒有了,不知道是不是我記錯了)總之,就是到現在真是不敢買,心裡沒底。
希望美騎網能再出一文從很詳細的技術角度分析一下,畢竟你們是大家比較公認的技術過硬的網站,之前的文章,說實話更像是博頭條,說了半天就像勸架,你愛買不買的一攤手,我覺得這不是車友希望看到的你們的文章,先謝過。
最後的最後,這是在知乎第一次發帖,有些亂,輕噴。


不吹牛逼會死??不寫軟文會死??這種破車,破配件,有資格賣四位數?當人都是傻子吧?嗯,好像傻子還不少


作為一個業餘人士,買個自行車騎著玩玩,看重外表、顯示屏、以及可以連結APP!買了不到兩個月,屏幕不亮,里程不變,APP沒用啦?客服讓我拆了電路重新安裝~臣妾做不到~


1.車胎粗細和剎車感覺都不錯。
2.不能安裝泥瓦不爽。
3.磨電花鼓發電量太小,雞肋,要不安一個前燈給前燈供電吧。
4.細節問題:頭管和坐管那裡的焊接太丑,不是魚鱗焊,如果焊工難度大,有專家說可以補土拋光,成本高了,2000價位的車不能要求太多。
5.車架如果配直把會上管偏大,可以看到是彎把。
6.如果用於鍛煉不建議購買,沒有豐富的扭矩調節,傷膝蓋。如果你已經是運動車型入門車友,習慣了高踏頻穩定輸出,你會瘋掉的,這時你發現escape city也很美(建議看看實車)。
7.單程10km以下很合適,和咖啡廳和商場的環境很配,安全性比死飛高,比運動車型易維護,小白用戶動手能力差者的理想選擇。
8.最後那個後叉設計只會更顛,因為考慮強度要管材更粗,更保守。我騎過減震的公路,後叉在強度和減震間取中間值,直接感覺是很貼地,抓地能力強。
我喜歡美術館,有泥瓦,後叉細,應該減震,買不起。后街放不了喝水瓶子,沒螺絲,這找不到借口,所以30速以內,10km活動範圍最佳。
我的車會把電池拆下,先收藏,等改內變速,加泥瓦。


看了上面幾個回答,已然退了預定費200,打算年底去其他實體車店看款普通公路車。


對於腳硬的人來說,蹬起來太輕,座位太硬,要求的路況要十分好。一停止踩踏就自動換為較輕的檔位,車速快容易出現空踩。輪胎不錯,剎車不錯。


我是第一批盲訂,並且是200元的。在發布後的第二天,也就是20號,就在700的商城下了訂單。但這幾天看了網上的撕逼,我又退訂了。我要的也是一輛通勤車,之前一輛是美利達的F840,很小眾,但用起來還算適用。主要上下班,偶爾周末騎出去輕運動一趟。後來丟了。看到700提出的城市自行車的概念,覺得正是我想要的,就趕緊訂了后街。但經過這幾天的了解,覺得后街還是讓我覺得不大合適。理由有幾點:
沒有車立,作為通勤車,不是停哪裡都有地方靠的。
內變確實是個很好的選擇,在維護方面。但是只有兩速似乎有些雞肋了。而且看了網上的評價,對這自動花鼓的換檔時機挺多意見。我老婆有一輛美利達的手動內三速,我也騎過,挺合適的。如果改成內三速或5速我覺得可能會更適合某些起伏較大的城市道路。
沒有擋泥板,而且不知道能不能加裝。畢竟是通勤車,我不希望在小雨過後的路上濺一身泥點。
按說,美術館比較符合我的要求,但3000多的價格貴了。並且那皮帶傳動我不放心。
還是等等看,反正到12月前可以退款。
手機打字好累。


全球首測!700Bike「后街」城市自行車第一手體驗 - 美騎網|http://Biketo.com
http://www.biketo.com/product/geartest/23544.html


推薦閱讀:

TAG:自行車 | 騎行 | 700bik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