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f1.8和50f1.2價格為什麼差那麼多?

不知道1.8到1.2是不是要面臨很多技術突破
以及兩個鏡頭除了最大光圈,是不是還有很多不一樣?


開到大光圈,最直接的改變是通光孔徑變大。

為此,第一片鏡片的尺寸(假設是相同材料和曲率)必須增大。50/1.8首鏡片直徑至少要28mm,50/1.2則至少要42mm。大鏡片加工起來更困難。同時,為了減小後續鏡組的尺寸,大光圈鏡頭的前鏡組往往要採用高折射率的玻璃來快速收束光線。高折射率高透光的鑭玻璃很貴,更不用說高純凈度的玻璃了。

首鏡片尺寸增大,接著帶來的是明顯增大的球差。糾正球差,可以有很多手段,比如不同鏡組間正負相消,或者加入非球面鏡片。如果採用正負相消,50/1.8由於光圈小,需要控制的軸外光線比1.2少得多,可以用更簡單的矯正方式。所以,傳統的50/1.8用7片6組的雙高斯就完全夠了①,也不需要厚透鏡來增強對光線的折射能力(要儘快把光截面收束到卡口大小,顯然1.2更難)。而50/1.2的話,基本都要用厚透鏡,計算難度大為增加,更不要說加入非球面了,計算到十幾位數都是常有的事。同樣隨著光圈增大而增大的像差還有彗差,也只能靠非球面解決了。

其次是色差。大光圈的軸向色散一直是極度難解決的問題,光圈越大,軸向色散越大。如果加入低色散材料控制軸向色散,那麼低色散材料折射率也低,鏡頭尺寸不得不增大,同時對場曲、球差的控制也更難。有沒有高折射率低色散材料?有的,比如FCD505。貴,難加工,很可能還有意想不到的問題(505紅光透過不佳)。所以,大光圈鏡頭要麼捨棄一點色散以求解析度提升(比如蔡司YC口的1.2),要麼妥協一點解析度。

最後說一說厚透鏡帶來的難度……厚透鏡在大光圈鏡頭中不可避免,如下圖

厚透鏡好處是可以方便地屈折光線,但缺點也不少。首先,材料費會增加,小塊的光學玻璃要保持良品率比大塊容易得多。其次,厚透鏡必須是透光良好的材料,如果對某個波長透過率低顯然不能作厚透鏡,否則會帶來難以矯正的鏡頭偏色。而環保的高透玻璃又少又貴。最後,如果厚透鏡的曲率和前後搭配不合適,很顯然會增大像散。非球面鏡片運用不當也會突出像散,具體表現為扶不起的弧矢解析度。最後,厚透鏡對於AF馬達壓力很大,參見85L。

大概就這樣。

①:新出的索尼55和騰龍45採用了新的設計思路


一分錢一分貨,一毛錢兩分貨,一塊錢三分貨。


技術方面 @路過凝結 說得很專業了。
既然是親愛的邀請,那我就答一下吧。

除了技術與成本問題外。
一件商品的價格制定,更大程度取決於品牌的營銷、銷售的策略。

就算兩個鏡頭都是1.8的光圈,貴的那個套上個紅圈標誌。照樣會有很多人去買。

奢侈品在這方面玩得最轉。


50 1.2是紅圈大眼睛可以約炮,50 1.8是痰盂,妹子根本不鳥你..免費拍私房都被人嫌棄。


推薦閱讀:

請客觀的評價下適馬17-50 2.8 這款鏡頭?
如何反駁「用相機幹嘛?我用手機拍得都比你好!」這句話
套機選18-135好呢還是小痰盂呢?
求大神幫忙科普尼康的發展史與冷知識?
如何選購電子防潮箱?

TAG:單反相機 | 單反鏡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