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 2015 年初部分日企退出中國?

東芝松下關閉工廠


總體來說是企業內部的正常調整,比如根據匯率形勢和勞動力成本規劃產能分配、重估盈利前景撤出邊緣/虧損業務止血等。最近幾年,日企將勞動密集型產業往東南亞集中,前景不透明的部門則在戰略上被忽視,恰好幾家比較知名的日系企業做出了調整,還引發了不小的討論。但這一現象並不具有普遍性,撤出的市場也不是那些企業的經營重心,「集體撤資」這樣的報道未免過於牽強附會。

JETRO的調查顯示,去年在華日企的盈利情況有所改善,盈利企業佔比為64.1%,由於有先行投資的負擔,這個比例還比較正常。

但是對於未來的業務擴展,日企則變得謹慎,最近一次調查僅46.5%的企業表示會在未來的1-2年內擴大在華業務。但總體來看,選擇撤出和縮小在華業務的日企仍然只佔不到8%。

而調查給出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成本上升,二是收入減少(受到國內廉價商品衝擊等)。撤退傾向較明顯的兩個行業是電機和紡織,特別要指出的是,這兩個行業均處於逆進口期,日元大幅貶值攤薄了企業的收益,應當採取措施應對。當被問及主要的經營困難時,逾八成受訪企業列出了人力成本上升這一條,雖然工資增速不及印尼等國,但中國較高的基數使得對某些企業而言,勞動力成本接近了臨界水平。

調查顯示中國普通工人的平均年收入仍然處於相對低水平。

不過如果這個趨勢持續下去,中國普通工人和日本普通工人的月工資差距將越來越小。

說實話日企在華的大宗投資案例非常少,從趨勢看也沒有上升,這相對於日企不斷增加的利潤來說顯得不太協調(下圖:日本上市公司凈利潤推移)。從根本上說,這是因為在華日企布點的過程已經基本結束,有穩定利潤的企業紛紛進入收穫期,資金需求減少;沒能取得預期收益的企業只得維持現狀;重資產行業在四萬億刺激計劃時積累了一些過剩產能,沒有進一步追加投資的必要。
現在才下決定進入中國市場的企業不少是長期依賴本土市場的輕資產行業企業,剩下的一些企業大多深知競爭對手在中國市場的先發優勢,較優的策略是採用出口的方式佔據利潤頗為可觀的高端市場,避免與渠道已經鋪開的外資企業和成本優勢巨大的本土企業正面交鋒。

不過這並不只適用於對華投資,相對於歐美企業,日企不管是國內還是海外投資方面始終比較謹慎,沒有看到明確的收益前景時往往三思而後行。很多企業寧願產能不足也不敢增設工廠,即害怕在需求不振的年景出現嚴重的產能過剩,不但無法盈利還吞噬掉過去利潤,甚至縮短設備折舊年限。而利用現有工廠方面,日企也傾向於充分利用陳舊設備而不是全面翻新。
加上較低的股息,我們看到的結果就是日企雖然盈利能力略遜於歐美同行(雖然已經有了長足進步),但積攢下來的現金(約2.5萬億美元)居然超過了美國企業(約1.9萬億美元)。
近幾年,由於不少企業終於還清了債務,已經是手握重金,日企在收購和投資方面終於開閘放水,可是效果卻不甚理想,不成功的案例佔比相當大,比如第一三共高價收購Ranbaxy,最後虧本甩賣搞得經營者臉上無光;德山的馬來西亞多晶硅工廠(1)居然由於生產設備問題而成了廢品;夏普的堺工廠更是個吸金無底洞;王子紙在南通的工廠是日企最大的一筆在華投資,可是目前看來幾乎沒有什麼收益,能收回投資就是萬幸。有了這樣一些失敗的案例在前,後來者必然會比較克制。

當然,即便如此,疲弱的內需仍然在驅使日企把重心轉移到海外市場,在精心耕耘一段時間後,一般都能收穫不錯的利潤。

圖表出自:JETRO,GS,麥格理,SMBC Nikko。


你看看日元近兩年的兌人民幣匯率就明白了。日元貶值近30%。
這是什麼概念?大體來講,只有當年利潤率超30%的企業才有在中國繼續生存的空間。


大陸的工資高了,日本人還是很守法的主,給你開1萬的工資,他還要額外多出4000給政府做為保險和公積金。這點國內企業就可以給很低。日本人算來算去,這成本太高了。所以大家不要覺得自己工資開的不高呀,企業負擔也不會那麼重,其實我們的成本在北京上海的人力成本已經接近和超過日本了。


因為安倍經濟學導致的圓安使得海外設廠成本大幅上升


都想太多了,濟南松下是生產供應中國市場的電視機的,在競爭激烈的中國家電市場,話說你見過幾個人買松下電視機的?松下在等離子失敗後12年也關過上海的工廠。這是日系企業家電產品在中國和北美市場的失敗而已。現在松下供應北美市場電視機的墨西哥廠也在出售,東芝sony也都分別收縮或退出北美或歐洲等地的電視機行業。簡言之,就是大型企業在調整結構,甩自己的包袱而已,和中國不中國的關係不大。


這個回答不算回答,應該是對題主問題的補充。

看到這個問題,我想起來,今天正好一個做人力資源中介服務的朋友和我說了個事,是這樣的

他負責的一家日企,餐飲企業,1月剛發年終獎,2月份就撤資了,賠了員工一筆錢。
他直接接頭的日企經理是這麼說的,這家餐飲企業進入中國4年,今天才有了點起色,利潤幾個億,莫名其妙2月就撤資了,據傳言是日本政府給的壓力。

我覺得,不能單單以匯率來看日企撤資這個情況。對於已經在中國建廠的日企來說,如果中國國內的產品銷量良好,綜合人力成本、原料成品和物流成本,整體的成本應該是可以接受的,而且現在國內的消費能力也在漸漸提高。

非經濟專業,上述只是個人淺見,就當拋磚引玉了。


那些在QQ空間抵制日貨的人長期的努力起到了作用,加油


剛從一家比較大的日企離職
離職前打醬油作為翻譯參加了一次中高層會議
公司大半,在未來的3到5年內,有機器移管和工廠轉移的。機器移管基本上下家還是中國,但是會移到其他人工費便宜的地區。轉移的話,我們這邊的目的地是印度和菲律賓。

據說,由於當初引進外資時,政府有給優惠,現在優惠要到期了……


第一,國內人件費增長,廉價勞動力不再那麼廉價了。第二,日本的品牌在國內賣不動了,地產地消實現不了,在中國生產再運輸到別的國家去賣成本太高。第三,政治關係的影響,日本社員不願往中國駐在,中國社員又不好管理,日本企業把員工的管理看的比利潤還重要。

今年日本製造業打得主牌是東南亞,非洲,巴西,可能中國的消費市場已飽和了吧。但這並不說明日本的製造業就衰退了,東證一部1700家經濟大支柱不倒下日本的製造業就依舊挺輝煌。


1.人工成本增加。早在一兩年前,日企就已經有這樣的覺悟,並有把工廠搬到東南亞地區的想法。中國人已經不是廉價勞動力了,而東南亞的勞動力比現在的中國要便宜太多。
2.農村經濟發展。不少農村人已經靠生態旅遊業等發家致富,很多農民工更願意在當地賺錢,導致工人難招或者工人做不久。
3.安倍經濟學促使日元貶值。円安下,在華成本增加,投入與獲利懸殊擴大。
4.政治因素。釣魚島事件懸而未決,安倍政權右翼主張強烈。繼上次的釣魚島事件砸車放火等行為讓不少駐華日本人感到不安。但這點我覺得影響不大。
5.總體來說,只有少部分撤資。更有些日企新成立研發樓,擴展在華項目之類的。


日元貶值製造業迴流了,挺好啊,原裝的產品質量有保證


題主想多了吧,僅僅是等離子電視在一般消費者市場做不下去了,安心玩液晶吧。


安倍的鍋


第一,中國人力資源等上升,加上日元貶值,導致在華成本的上升,日企撤回國內或者轉移到東南亞等地。
第二,安倍上台後,因為釣魚島導致的領土爭端等歷史遺留問題,致使中日關係存在巨大的不穩定因素。加強中國經濟本身運行所蘊含的系統性風險。導致日企不看好中國。
第三,日本經濟不景氣,像美國一樣回撤製造業促進本國經濟發展。


貼個騰訊《今日話題》的鏈接,跟你的問題有關。http://view.news.qq.com/original/intouchtoday/n3070.html


推薦閱讀:

新垣結衣在日本娛樂圈的好友有哪些?
看山下智久的演唱會是什麼體驗?
如何評價渡邊杏?
為何日本動漫在90年代左右出現了許多風格沉鬱,宗教意識濃烈,並機甲戰士為題材的動(漫)畫?
在日本受到種族歧視規定可以要求賠償金么?

TAG:日本 | 經濟 | 中國經濟 | 經濟危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