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本科畢業,在國外的學校念 PhD 心理落差很大怎麼辦?

本屌絲保送去的北大某冷門搬磚院系,當年還是挺有自豪感的。
因為保送的關係,基礎還行,外加上不喜歡打遊戲,最後分數還湊合。口語特別差(至今還是差),因為擅長應試 托福GRE分數看著其實還湊合。
現在想來,我這樣普通的人其實註定申請結果不會很好了。
最後去了北美一所不好不壞的學校念書,自然是搬磚PhD了,如今時間不長也不短了。

最近越來越心灰意冷。

一是逐漸發覺身邊的平均素質和專業水準真是差了好多(當然他們一般都還是挺友好的)。北大時候,周圍人的層級有下限但是沒有上限,不會有太差的,更重要的是真正的神存在。這樣其實心中有自豪感,即使自己平庸,也覺得憑藉自己的資質來了北大,也挺光榮的。但是PhD這所學校,層級有下限也有上限,大牛自然是不會來這裡的。現在,TA時候整天教一堆國內考不上本一的留學生,RA時候跟著實驗室同事(我已經不認為可以稱他們為「同學」了)隨便混混,「九三學社」的狀態,最近上午都基本不去幹活了。開始時候我覺得和幾個白人一起做實驗,學學英語,還不錯。時間久了真是覺得他們資質平庸,有的人還排外明顯。放在國內,這幫基礎知識都不會的人,能混上本一就怪了。

二是覺得前途渺茫。我這個搬磚專業國內基本還湊合,掛著北大牌子,總能找到個工作,大點的城市月薪一萬總是有希望做到的。但是到了這裡,真是被大CS大金融專業虐成狗。本專業,聽說北大本科,我這裡碩士畢業的學長學姐居然有去野雞學校給教學實驗室當臨時工的。我也真是醉了,不知道我的前輩們是怎麼放下貴校傳統的矜持,去接受這樣的工作的。我猜可能是為了移民吧。我目前知道的華人,憑藉自己能力,混的最好的也就是系裡的教授們了,年薪13萬刀左右吧。開飯館好像也有混的不錯的,但是年薪多少我就不得而知了。現在想想,文化背景一個坎兒,語言能力一個坎兒,想留在這裡有所成就,我是真心沒有信心了。回國吧,又擔心我這PhD學歷,國內不認可,擔心被歧視。

其實我也知道,目前能做的,一條路就是設法轉專業,CS必須的了;另外一條路就是拚命實驗,通過多點的publication證明自己。但是已經懶散慣了,實在提不起精神啊。也許我就是典型的眼高手低吧。

像我一樣的人每一屆應該有些吧,我來這裡匿名提個問。希望了解下別人是怎麼渡過這種障礙的,如果有人願意分享的話。

另外,看這個問題這段文字不爽的人,求輕黑。
當然黑也無所謂了,良藥苦口嘛。


這是一個撕掉身上的標籤和包裝,發現自己真實模樣的過程。
就好比從小到大都不停地往身上添漂亮衣飾,依靠他人苛責或崇拜的目光給自己定位,有一天忽然沒有了觀眾,惶惶然之後,發現衣飾原來僅是輕飄飄的衣飾,盡數褪下,看看赤條條的自己,原來是這麼一個有血有肉,獨一無二的奇蹟般的存在,在茫茫中循內心的直覺逐漸摸到自己精神中類似中流砥柱的東西,從此安定下來,原來我的力量和追求,我的生命體驗,那些眼睛看不見的最重要的東西,都是與標籤無關的,也不是別人賜予的,不管走到哪裡跟什麼樣的人在一起,我都是這個我,不是這個或那個標籤,也不用借別人的光。
本科時認識的真正強大又有趣的人,他們的強大和有趣從來不是用標籤證明的;也認識渾身金燦燦標籤而實際枯燥貧乏的人。讀博第一年整個感受就是掉進黑窟窿里一直往下滾,慢慢才想明白,自己只是接近過光芒,還不會發光。不僅不會發光,連自己是個什麼成分,有什麼性質好像都沒弄清楚。從前只以為自己要變成某某樣子就好了,現在知道,那只是個樣子。眼睛從別人身上收回到自己身上,我知道什麼?能做什麼?想要什麼?為了得到想要的,還要做什麼?
然後世界就清晰多了。
與題主共勉。


想說的是,題主太看重「北大」這個標籤了,終而至於讓自己活得很累。



1


問題描述里頻繁提到的兩個詞,一個是「平庸」,一個是「自豪感」。看到這裡,想起一件看似離題的往事:


好幾年前,有一次去上海玩,在小紹興里吃白斬雞。當時旁邊坐了一對大概五十多歲的夫妻。白斬雞上來的時候,我拍了一張照。


這時隔壁桌的大叔探過頭來發話了:

「來旅遊啊?」

我說:「對的。」

大叔說:「你是第一次來小紹興吧。小紹興的雞好吃伐?」

我說:好吃的。


大叔說:「你們那裡沒有小紹興吧?」


我說:「當然沒有啦,這是上海的老字號呀。」


大叔說:「你是哪裡來的?」


我說:「山西。」


大叔說:「山西?山西很窮吧?都是挖煤的。」


我:……(|||?д?)

大叔繼續說:「肯德基吃過伐?肯德基你們那裡有伐?」

……


一瞬間覺得自己是坐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小紹興里,彼時上海剛剛開第一家肯德基。


懷著震驚多於不爽的心情吃完了整頓飯再沒說過話。


後來回到學校,跟幾個上海的朋友聊起來,有人說:「你當時就跟他說你是北大的,嚇死他了。」


然後大家笑一笑就過去了。



2


後來回想這件事,覺得那大叔其實也有點可憐的。從身上質地不太好有些褪色的衣衫、到只點了一盤白斬雞和妻子兩個人一同吃,大叔可能並不屬於在上海人里生活過得非常滋潤的人群(我不該這樣以貌取人的,也許大叔只是穿得低調而又吃很少吧),因此不大有機會在平時驕傲起來的。那麼誰可以讓他驕傲一下呢?當然是「外地人」了。「上海」、「小紹興」、「肯德基」之於他,應該也是一些讓他有「自豪感」的標籤,甚至,也許是他身上最值得自豪的標籤了,這其中隱隱有著一種「就算我過得再平庸,我也是上海人,就無論如何都比你們這些外地人強」的感覺。


回頭再想想,要不要跟大叔說「我是北大的」進而「嚇死他」,其實本質上是一樣的,可以編出類似的情景。譬如:

「來北大參觀啊?」

「對的。」


「你是第一次來北大吧。覺得北大厲害伐?」


「厲害的。」


「你是哪個學校的?」


「xx大學。」


「xx大學?xx大學很爛吧?是不是一本啊?」


對方:……


「階梯教室見過伐?階梯教室你們那種大學有伐?」


對方:……

3

這是一個很誇張的例子,說這些,絕無批評或者嘲諷題主的意思,而是一種高不成低不就的感同身受和自我反思。


「北大牌子」、「貴校傳統的矜持」等等描述,是透著一點點驕傲和自豪的。本質上,卻有一種比上不足下有餘的感覺:「不管怎麼說,哪怕自己現在混得不是很好,但畢竟是北大的,總比那些其他學校的人強。怎麼能和那些在國內都考不上一本的人一起做實驗,或者接受野雞大學的工作呢。」

@白如冰 的回答說得特別好:

「我們即使取得一點微末成就,也遠遠達不到給母校增光的程度;我們即使混的很落魄,也遠遠達不到給母校丟人的程度。」

因為並沒有其他值得自豪的成就,才會緊抱著這樣的「出身」不放,在一個集體中,才能感受到自己些許的力量和價值。譬如有姚明這樣成就的運動員,大概永遠不會把「上海人」放在自己諸多標籤的首位。後來的學術做得好、或者找到真正感興趣或者適合自己的事業的人,大概也不會一直心心念念中學時的保送資格、或是高考時多做對的那幾道題目、一個三好學生,或者班裡的獎學金名額罷。



4


學上得越多,厲害的人見得越多,就越發認識到了自己的平庸,並且能夠漸漸學著接受自己的平庸,以及感激自己有限的才華配不上的幸運。本科時見過的各種大牛自不必說,去了Stanford之後,更是見到了太多非清北的優秀的同學。這些同學本科來自中科大、上海交大、復旦、浙大、南大、中山、北郵、北理、華中科大、重慶大學,遼寧大學,等等等等,都是些大神般的人物。至於當年為什麼沒考上清北,有的人是因為高考的一丁點失誤(如很多回答里所說:一道選擇題),有的人中學的時候成績的確沒有很好但大學四年變得很厲害,有的男生純粹就是:「高中的時候不懂事,太愛打遊戲了。」


和這樣的同學們在一起,有時候會想,高考制度是不是有不合理,北大是不是昏了頭,當年招了我這麼平庸的人,而不招這些同學,真是北大的損失。甚至會想,我何德何能呢,現在能和這些人成為同學,心裡其實明白自己同人家的水平根本不在一個level上的,不過是高考的時候有點運氣,出國的時候又沾了本科學校的光,如此而已吧。


題主覺得在平庸的學校有許多煩惱,其實平庸的人待在很好的學校也會有另一種煩惱,就是一種感到自己其實並不夠資格在這樣的好學校的煩惱。


因此,見過那些那麼優秀的人,一般人絕對不可能像吃雞大叔那樣想:「你們哪怕現在學術再厲害,本科不是清北的也沒用,我還是瞧不起你們。」


如果生活中見到這樣想法的人,不要同ta玩。

5


問題描述里有一段話其實非常有共鳴,題主說:「北大時候,周圍人的層級有下限但是沒有上限,不會有太差的,更重要的是真正的神存在。這樣其實心中有自豪感,即使自己平庸,也覺得憑藉自己的資質來了北大,也挺光榮的」。


這可能是一種非常普遍的心態,並非題主一個人的問題,在我自己、以及周圍認識的不少人身上都存在著。「能和這麼多厲害的人呆在一起,也許我自己也是厲害的吧。」


我們常常用周圍的人,來判斷自己的價值。


有趣的是,和比自己強的人在一起時,會有一種自己也很厲害的錯覺。想起生活中有一些人,總是講這樣的話:

「我認識xxx,他家裡可有錢了」;

「我室友xxx,看過特別多書」;

「我的中學同學,去過x個國家了。」

而和不如自己的人在一起時,就覺得自己簡直是虎落平陽,懷才不遇,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譬如有的人,覺得公司的領導很蠢,職位還做得比自己高;覺得父母沒有文化觀念落後,完全不能和受過高等教育的自己溝通;覺得相親對象這副德行,簡直不想同ta坐在一桌吃一頓飯。


當一個像我們這樣的普通人覺得自己身邊的各種人都很平庸都配不上自己的時候,真的要想一想自己在別人眼中,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甚或有人會把自己的人生責任推卸到別人頭上:

「學校里大家都逃課所以我也逃」;

「要不是室友每天打遊戲影響我,我成績肯定特別好」;

「就是因為那些豬隊友我才沒有做好這個項目」。

不管你身邊的人是怎麼樣的,就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們對於你,也從來都不是決定性的因素。不論別人是有錢有權、博覽群書、環遊世界,還是尸位素餐、眼界狹隘、混吃等死,他們都不應該是你給自己臉上貼金的理由,或是為自己的平庸與懶惰尋找的借口。



6


因為沒有具體的數字和信息,我不該妄加揣測題主,就姑且認為題主的描述是對自己比較客觀真實的評價,而非北大的「喊弱」傳統吧。


每個人活到今天的樣子,都是自己一步一步走過來的。題主當年能夠保送北大,是高中的時候自己一步一步做題走過來的;上了大學,是選擇揚長避短努力一個非常好的成績,還是選擇吃老本「基礎還行」、「最後分數還湊合」,是自己一步一步學習過來的;出國申請,是努力考一個特別好的GT分數,還是「口語特別差(至今還是差),托福GRE分數看著其實還湊合」,是自己一步一步考過來的;到現在讀了PhD,又是「隨便混混,「九三學社」的狀態,最近上午都基本不去幹活了」;如今想改變現狀了,還是「已經懶散慣了,實在提不起精神啊。也許我就是典型的眼高手低吧」。


平心而論,題主並不是一個非常勤奮努力的人。每一步,你都是湊合過來的;每一步,你都是在走和你的參照系「北大」會落差越來越大的路。如今又怎麼可能沒有心理落差呢?



7

說了這麼多,也沒有說怎麼辦,讓上面的一切看起來都好似空談。


其實該怎麼辦,題主是已經有自己的思考的:

「其實我也知道,目前能做的,一條路就是設法轉專業,CS必須的了;另外一條路就是拚命實驗,通過多點的publication證明自己。但是已經懶散慣了,實在提不起精神啊。也許我就是典型的眼高手低吧。」

所以我覺得比起該做什麼、或者能力問題,題主更需要調整的是心態問題。


我有兩點想問題主:


(1) 你同你的這個平庸學校搬磚院系的平庸同事同學們相比,真的是雲泥之別嗎?


申請PhD,去到不如自己預期的學校是很正常的。至於那些去了看起來「很不如」自己本科學校念PhD的學生,可能有各種各樣的原因,譬如申請出現失誤、轉專業的局限、個人的經濟原因、配偶問題等等。但其實最多也是最不願意被接受的原因,無非只是「你的個人能力並沒有達到你本科學校的平均以上水平,而你又以這所學校里比較優秀的那些人群作為標準來形成對自己的預期」罷了。


用 @GT朱老師 回答里的話來說,就是「其實,清華北大里除去那些大神,大部分普通學生與其他學校的學生相比,並沒有那麼大的差別。你現在讀研的同學,能夠跟你在一所學校讀研,就是因為你們是同一個level的。」


(2) 你確定按照自己現在這種狀態,能夠成功轉到CS或金融專業,而且轉了那樣的專業從此前途就會一片光明么?


年少無知的時候選擇了不適合自己的專業,後來發現了自己真正的興趣和才能所在而轉行,並兢兢業業為之付出努力,是一碼事;在一個行業「隨便混混」,覺得周圍都是平庸之輩前途渺茫,而試圖轉行到另一個看起來出路更好的專業,是另一碼事。


做事認真的人是相似的,不認真的人有各行各業的不認真。心態沒有調整好就做出的決定,常常是拆東牆補西牆,或者從一個火坑跳入另一個火坑。

切不可做志大才疏之人。



8

誠然,以我的年齡和閱歷,其實沒有資格在這裡講這麼多大道理,所說的這些,題主一定也都明白。啰啰嗦嗦寫了這麼多,並非為把題主批判一番,更多的還是對自己的反思:


不要讓自己在十七八歲的時候,沉浸在比同齡人多出來的那一點點幸運里;更不要在十七八歲以後,永遠活在對那一點點幸運的緬懷裡。


衷心祝願題主能夠找到自己的方向,早日從迷茫中走出來,共勉。


我目前讀博的大學叫 Essex,這個名字內涵豐富,很說明我認識的一些中國學生的風氣。你沒聽過很正常,我申請之前也沒聽過。你擔心學歷歧視,我從來不擔心,因為國內基本沒幾個知道的,已經無視,何談歧視?

哥大律師說的好,找到自己真正的快樂。當年我也很不理解江南為啥從華盛頓大學化學博士退學回國寫輕小說,直到看到他的名字出現在「中國作家財富排行榜」上面。

但我想快樂也是有成本的。而且這個成本需要提前預支的。比如如果我告訴你未來50年後能站在諾貝爾領獎台上,你現在科研有沒有動力?但抱歉的是,很少很少人能有這樣的動力。更多的是,我們一直在預支,卻感受不到快樂。久而久之,我們自然也不會相信有快樂這回事。但快樂是存在的,我們需要得到一些其他來源的快樂,能夠立即兌現的快樂,比如運動,比如遊戲,比如閱讀,比如交流。如果博士期間一直在科研,這個人基本沒救了,出來之後是個很有用的工具,但不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喪失快樂能力的博士,就如同停止UI 更新的軟體,也許功能很強,但用起來不但覺得很 low而且很痛苦。

異國博士期間的壓抑和絕望,自責和無助,驚恐和迷茫,是很多追求國內安定生活的人根本感受不到的。我也很煩某些人,張口就是我們工作這麼多年什麼事都經歷了,你們在國外拿著獎學金吃香的喝辣的blablabla。博士不僅僅是一個學歷,而更是一個能力,是一種獨立生存,獨立探索,獨立調整的能力。在讀博期間,人更應該發現自己的下限,而不是上限。不是「我靠我原來可以這麼牛逼」,而是「我靠原來我可以這麼懶這麼慫這麼無能這麼墮落還能讀博士」。那些發現下限的人,反而能過活的更自在,因為他們接受了自己的無力,反倒是那些掙扎著去追求上限的人,尤其是很多中國學生,不斷挫折,不斷失望,不斷自我檢討,不斷自我鄙視。誠然,有那麼一小小小部分學霸在痛苦中羽化涅槃,達成了我上面所言的第一類刺激的標準,將科研做得風生水起,但更多的那些 loser,比如題主,比如我,每天活得心驚膽戰,生怕自己沒有達成標準,生怕自己成為殘次品,生怕自己如同《肖申克的救贖》中那個在監獄呆了一輩子的老犯人一樣,會因為絕望地適應不了社會而終結自己的生命。優秀不該是一種標準,快樂更不應該說是一種詛咒,我們需要承認自己的下限,方才有追求自己上限的起點。


很多人一輩子都在拚命爬升,卻從沒有反躬自省過自己的下限,於是一旦遭遇挫折,他們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會掉到多麼絕望的深淵中。史玉柱很讓我佩服的一點是,他失敗過,所以他知道怎樣才能站起來。博士首先要學會調整,生存,並訓練自己到就算哪天攤手說老子不讀了,也不會被自己內心的責難和外界的壓力逼得跳樓。我在天津做過「調研」,攤大餅雞蛋一個月也能掙到兩萬,可供題主參考。

願意與題主共勉!


1. 如果你的才華能力遠超過旁邊的人,那隻要你堅持不懈的努力,金子遲早有發光的那一天.

2. 如果做不到,那就忘了過去吧,畢竟人不能指著高三升學那一刻的輝煌活一輩子.


你的評論里多次出現「給母校丟人/增光」"xx的牌子""貴校的矜持"這樣的字眼,我想補充:

我們活得好與不好,都是我們自己的:從我們拿著印著母校名字的畢業證離開學校的那一刻起,母校和我們就已經沒有任何實質性的關係了。

我們即使取得一點微末成就,也遠遠達不到給母校增光的程度;我們即使混的很落魄,也遠遠達不到給母校丟人的程度。

沒有人care你是哪個學校的。

每天都在糾結身為一個xx學校的人應該xx的人,只有你自己。


以前實驗室有個高麗國的同學,來Georgia tech自費結構phd之前在Stanford自費了一個結構Master(我們專業funding非常少),比我晚一年入學。他的口頭禪是,when I was in Stanford, balabala...

當時並沒有覺得有什麼不適,只是有一次路過看到他在做動力學作業,因為我去年修過便跟他聊了兩句,他說你們這太簡單了我們在斯坦福都是學muti degree freedom的,你們還在single,木哈哈。我說single有手算的可能,有利於對概念的理解。他像沒聽見一樣,繼續說,你們這兒太簡單了,我們一個quater要修好多課,我們作業比你們多,比你們難,我們一個quater比你們一個學期都學的多。。。我有點不知道怎麼把對話進行下去,只是說了句,你們好厲害呀。

這種對話情境下,我當然不會跟他說我是哪兒畢業的,動力學考了maximum score,本科學過multi degree freedom,也沒法給他去年的學習資料。

他大約也覺得我平庸極了吧。


(這個回答本來有幾千字,想了想刪成了幾百字_(:з」∠)_)

人是生而自由的,儘管無往而不在枷鎖之中,但自由的勇氣仍然存在於每個人的內心。

在北大的時候80%的時間我都在想一些世俗意義上毫無價值的事情,於是幾乎什麼「有用的事」都沒做,剛畢業的時候大概也被很多人認為是盧瑟,也因為沒錢沒前途失去過重要的事物。所以後來也急著證明自己,扭轉敗局,也轉了cs,所以你的這些困惑我覺得都很正常也能理解。

但是,大部分情況下,只有儘力放下私慾,才能完整地、不受障蔽地看到客觀現實,才能根據客觀現實採取正確的行動,才能在受到(生命中不可避免的)嚴重打擊時平穩恢復,獲得可持續的人生進展。不能過於依賴外界來界定自己的價值,否則事倍功半,最終會損害自己的價值。

半部《莊子·內篇》和幾乎全部陽明學都在講這件事,莊子和王陽明都是世俗意義上的成功者(如果你不理解莊子為何成功,可以去讀一讀戰國其他名人的傳記,比如李斯和韓非)。所以,我希望和你分享這一發現。

更深一層,假如你希望自己活得有意義——即使是北大學生,也可能並沒有這種希望,所以只是假設——那麼蘇格拉底說過「未經省察的人生不值一過」。人的一生剝去所有華麗的外表,只是一段幾十年長度的經歷,和旅遊沒什麼區別。這次旅程,怎麼度過對你來說才是有意義的呢?

我認為這些才是問題,轉cs的可行性不是問題。


我感覺,保送對題主的心態影響很大,讓題主覺得自己是因為聰明而上了北大,別人上不了北大是因為他們不夠聰明。但其實,清華北大里除去那些大神,大部分普通學生與其他學校的學生相比,並沒有那麼大的差別。你現在讀研的同學,能夠跟你在一所學校讀研,就是因為你們是同一個level的。

論證總要有論據,我來舉個栗子。當年我也想考競賽保送,而且學的也還不錯,可是陰差陽錯就是沒拿上一等獎,沒保送資格,於是轉回去高考。高考前第一次模擬考大概排學校50多名,後來逐漸往前趕,高考前最後四次模擬考都是學校前三名。但是,在高考中,我也只考了學校十名左右吧,比錄取線高兩分上了清華某基礎專業。如果我高考中多錯一個選擇題,我會去哪兒呢?中國農業大學。也就是說,一個清華的學生,和一個中國農大的學生,可能只是差一個選擇題而已。

去美國讀phd的時候,身邊有師兄是上海大學或者上海理工大學的,聊天的時候,他提到說,他那年分數不低,但是專業沒報好,結果浙大落榜,去了上海。也就是說,從清華/浙大,到上海大學/上海理工,可能也只是一兩道選擇題的區別。但是,最終我師兄仍然是跟我在一所大學讀phd啊,說明我們就是屬於同一個level的學生,可能僅僅是運氣導致了本科學校的差別。

一路太順的話,很容易讓人覺得一切是靠自己的努力而贏得的,忽略了運氣一次又一次的眷顧。


題主的經歷跟我幾乎完全一樣。本人本科保送清華工科爛系,申請時選校失誤,現在美國三流大學讀博。周圍同學學習普遍較差,非大陸來的同學更矬。題主的很多感受我也有過。

說一下我是怎麼看待這件事兒的。下面從專業學習、英語和生活三個方面來談:

1. 學習。清北就是清北。在學習方面,清北出來的絕大多數同學都有基礎紮實,悟性好,態度認真的特點。這些優勢一定要利用好。在爛校,基本上本專業課程輕鬆拿全A的前提下,可以去選修就業熱門或者自己感興趣的課程。還可以學第二專業,在線課程,參加各種認證考試...總之,不要浪費了自己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強大的學習能力。我有好幾個在爛校的同學都這麼做了,畢業後可以增加很多選項,讓自己不那麼窘迫。

2.英語。我把它拿出來單列一條,因為在北美學習生活工作想要順利,英語的重要性大於專業課,大於科研...大於一切。大陸來的學生的平均英語水平處於國際學生下游。比南美的差,比中東的差,比東歐的差,比印度的差,更不用說本地學生。大部分剛來美國的同學,英語基本可以歸類為"無法交流"一類。

無論科研還是工作,都需要持續而深入地和老師同事進行交流,其中最最核心的能力就是說和寫。而想生活輕鬆,最最核心的能力就是聽和說,理解普通美國人說的口語,而不僅滿足於課堂上教授清晰的授課(這是最簡單的)。如果說對清北同學,專業課是保持優勢的話,英語就是要奮起直追,逆境中成長。說到心得,無它,就是記住老美在什麼場合是怎麼說的、怎麼寫的,用笨辦法,重複再重複,練習再練習,記住為止。在練習英語上,爛校和名校並無區別,就看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投入。

3.生活。這兒指身體鍛煉,娛樂,儀錶,為人處世,人脈關係,社會經驗,甚至做家務的能力等等。不得不說,清北的學生有很多(當然不是全部)在生活能力上是有欠缺的,我認為很多都不如國內普通高校的同齡人。這也好理解,當初進清北的選拔標準就是學習考試,沒有任何科目(當然也沒有條件)進行生活能力的選拔。而在異國他鄉想要順利地完成學業乃至今後成家立業,生活的能力必不可少。這方面,千萬不要有高人一等的思想,仔細觀察學習別人是怎麼為人處世的,自己如何改進,融入圈子,讓周圍的人跟你相處時候感到舒服。這還包括生活的細節,做做家務,組織活動,幫助新來同學,等等等等,這些絕對不是浪費時間,相反,是彌補了自己所欠缺的技能,這些都有助於你愉快地生活,最終會促進你的學習。

在北美爛校,如果上述三點重要性排序的話,我會選擇英語&>生活&>學習。

遠離了清北的光環,自然丟掉了旁人欽羨的目光,也丟掉了很多心中的優越感、自豪感。但這也是個新的開始、新的挑戰,如果你能再次超越自己戰勝自己,相信你會發現一片更加廣闊的天空。


之前碰到一個清華本科來港中文讀course based master的

口頭禪之一:我xx同學怎麼怎麼了

有句想說的,別在大神圈裡呆久了,就以為自己也是神了。

動不動就覺得別人天資一般 :)


1. 首先,不知道題主的那些同學,不對,是那些同事有沒有問過您:本科北大?那怎麼來這兒了?

2. 如果題主當時申請了10所以上的學校,我覺得,您現在待著的學校,就是您真實能力的體現(在美國教育體系下)。這麼說吧,如果您當初申請了一兩所top 20或30的學校,人家沒錄你,那可能那些學校眼拙,或者您運氣不好。如果申了三所以上那個檔次的學校,人家沒錄你,那對不住,您壓根兒就不是這個水準的學生。這是我這麼些年給自己申,幫別人申學校得出的經驗,不一定能靠得住,見諒。

3. 我一直懷疑我有沒有資格來回答題主的問題,畢竟,我連「國內考不上本一的留學生」都不如,我的大學是一所民辦三本,某某大學某某學院。我剛來美國的時候想過,當別人問我本科在哪讀的時候,我要不要把某某學院刪去,畢竟前面的某某大學還是能說出口的。最後我摒棄了這個想法,抱著「英雄莫問出處,流氓不看歲數」的態度,和每個問我這個問題的同學強調著:我是某某大學某某學院畢業的。我可能比較幸運,讀到現在phd階段,也沒遇見身邊的某位大牛嘲笑我什麼都不會,學東西也不快。不過,即使遇見嘲諷我的,我也覺得沒啥,我會想:活該被嘲諷,誰讓當初不好好學習,考不上北大。

4. 這些年我一直希望我自己做到:勇敢的面對自己,真誠的對待他人。如果題主覺得合適,那就共勉。

書讀的少,文筆比較晦澀,見諒。


樓上很多答案在教育題主要擺正心態什麼的,其實題主在這個事兒上沒有很大責任啊。個人覺得主要還是美國這個研究生錄取制度的問題,美國學生就是比中國學生容易申請到好學校,結果就是在second tier的項目里你很有可能比身邊的美國同學優秀很多。公立學校尤其如此,因為funding少,美國人都不高興讀。我之前在中部某著名公校的經濟系(top 15)讀博士,同一級的中國人不是清北就是港大港科出來的,日常相處覺得大家水平也都很高;其他亞洲同學也都還好,但是歐美同學真是有點呵呵……畢業的學校都沒太聽說過,而且上課還經常問一些非常低級的問題,拖累全班的進度,每天就一幫人聚在一起討論博士資格考不過怎麼辦。當然他們確實學習都是很刻苦的,最後資格考也只有一個人沒過。

但更加諷刺的是,到畢業之後,歐美同學一般來說找到的工作比亞洲人要好得多。一方面很多職位確實更偏好,或者只招收美國人(比如政府公務員),另一方面歐美學生做研究也並不差。當然理工科怎麼樣我不清楚,社科的話整個範式還是西方視角的,所以歐美學生很多時候更容易找到(西方學界認為的)有趣的問題,同時他們可以研究的topic也更廣泛——比如政治學裡,民主政治總歸是大頭,但對此感興趣的中國學生還是少數。訓練上來說中國學生普遍數學確實比較好,但英語和計算機還是有差距。另外歐美學生一直生活在牆外,視角也會更廣闊一些(不過目光狹隘的美國人也不少)。最後就出現了題主描述的這種狀況:國內出來的優等生,只能跟天分和背景都不及自己的一幫美國同學一塊做研究,畢業出路還不一定比人家好,感到心灰意冷也是難免的了。

所以怎麼辦呢?其實沒什麼辦法。在這種不平等的社會結構里,就算你每一步都做出了最優選擇,也未必能到達想要的終點。作為有社會責任感的北大畢業生,能做的大概就是儘力去減少這種不平等,讓社會離我們理想中的樣子更近一步了。


很理解題主的心情。

去到總體業務水平不太強的地方是會很不習慣。題主說到現在搞研究提不起精神,從上下文來看,主要是覺得周圍環境氣氛不適應。這時候可以有兩個選擇:Option 1. 做到當下的學術環境裡面最強的人,拿到裡面最好的資源,教授疼愛同學崇拜,美國一般的不好不壞的大學,資源也是不少的,等你把這個小環境吃透之後,脫穎而出,以此為跳板去其它更好的地方,如果你這一步做得好,比在名校畢業的學生在學術圈的機會還大,因為名校里很難出頭,教授的力推就很不好拿。這一步要做到其實也是不像說說那麼容易的,有的能力例如英語和寫作,在現在的環境里練習成本比較低,比之後再練壓力小。Option 2. 進工業界。搜集一下你現在的專業在美國就業的情況,除了去實驗室還有沒有別的工作機會,要去career office和其它學校都問具體的數據,包括你們專業拿工作簽證的形勢。如果專業形勢不好,這幾年trump政策又難說的話,再另作討論轉專業或回國。

作為校友我能體會題主為什麼喜歡周圍高人云集牛人無數的氣氛,這種氣氛給人一種安全感,讓人覺得這個地方是強大的,是可以依靠的。周圍各種厲害的人的存在,會無形之中督促你,互相指引方向,這其實是一個support network。但你現在的地方是一個讓你真正獨立的機會,沒有人來鞭策你,也沒有榜樣可以參考,所以你會有孤獨感。可是你一旦在這個環境生存下來了,自己修一條路,搭建一個support network,就會真正做到獨立。這是一個很好的鍛煉,相信你也會享受這個過程。


不知道應該怎麼說。給你講講我自己吧。
我初中在全市最好的中學,成績也一直都不錯,但中考沒考好,高中只進了全市第四的學校。當時心裡那個憋屈啊。高中老師要求每天穿校服,我覺得丟人都不肯穿,而且經常覺得高中這邊的學生都那麼腦殘老師也一點都不高大上,根本不想融進去也融不進去。
但後來考完試出來只排到了中上游。我一直以為自己很聰明,因此對這個結果真的還挺震驚的。平時這幾個不起眼的同學居然比我學得還好。當時的想法就是,我如果考到全年級第一,就有資格繼續鄙視身邊的同學。

然後就開始努力,跟身邊人學。後來發現這些同學看著傻,但學起來都真心牛X啊。雖然這所學校里能拿奧賽金牌的不多,但其實也挺卧虎藏龍的啊。而且學習氛圍還特別輕鬆融洽,慢慢就開始喜歡上這了,成績也開始穩步回升。最重要的是,能公正地看待自己的水平了。
高考不出所料,清北是肯定考不上的,高了錄取線三十多分地考進了一所普通的985+211。有了之前的經驗,對這個結果心裡雖然沒有什麼喜悅也並不難過,因為我的水平可能就是這樣,在這裡也能學到很多東西。然後本科就繼續那樣心平氣和地向身邊人學習,並且慢慢努力。

現在在美國top2的學校讀研究生。來這邊以後覺得科研好像比以前更有樂趣了,學得也又順暢又開心。身邊的中國同學大部分都是清北的,他們挺驕傲的,但很多卻一點也不喜歡科研,甚至有的根本不知道自己以後想做什麼。一心想著頂著名校畢業證以後趕緊回國找錢多的工作。其實我都覺得真是可惜。

清北的同學你們高中時期確實很厲害,我也好佩服你們。但傳說中清北天之驕子們的那些謙虛慎行、崇尚科學與自由的那些最崇高的學子的理想,都去哪裡了呢?在入學乃至畢業以後的盲目自豪過後,是不是可以思考下,自己是否遺失了什麼呢?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要緊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岔道口,個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人生.


這是路遙在小說《人生》的開頭語。不知道題主怎麼理解這句話呢?
人的一生不僅靠努力,也靠機遇和運氣。往往是一個關鍵口,便是另一番人生。

陞官,不是科員-副科長-科長-副處長。絕大多數人,都停在了副科、正科的位置。一輩子科員的,也是屢見不鮮。有的人,只給市長彙報了一次工作,就受到賞識,越級提拔。有的人,天天給市長回報工作,依然原地打轉。

發財,不是五萬-十萬-二十萬到一百萬。往往到了一個關口,就有瓶頸的。有時一個決策失誤,或者經濟危機,富翁變負翁的事情,歷史上也是時有發生。

讀書,亦然不是超級中學-TOP2-常春藤-終身教授。每個關口,就會刷掉一批人甚至絕大多數人。也有極少人可以不走尋常路,匹夫逆襲。

我想路遙的《人生》和格拉威爾的《異類》,有這一層意思在裡面。

題主應該也不需要講大道理或者心靈雞湯,因為心靈上的改變與成長很難通過文字的傳遞達到理想的效果,它需要人與人之間一個真正的聯結。


高質量的心理諮詢,提供了其中一個解決方案。當然,也不是唯一。生活中發生的事情,一個偶然的經歷,一次頓悟,一次偶然的交流,都有可能獲得釋懷和成長。

題主的一些想法和感受,很明顯已經形成了執念,嚴重影響到了題主的學習和生活。這個時候,心理諮詢是其中一個方式,可能從中獲得情感的釋放和體驗式的領悟。

祝好。


與君共勉,我也遭受過同樣的困惑,那一段時間天天聽一首消極的歌,
是不是對生活不太滿意
很久沒有笑過又不知為何
既然不快樂又不喜歡這裡
不如一路向西去大理。

從身體到心裡,都是消極,連聽的歌也消極。而且,我也知道,好好實驗,做些東西出來,但就是沒精神。開始時,我把問題歸結於,從學業無法得到支撐生活的驅動力,只要能繼續把學業做好,一切都能好起來。但是後來發生的一系列事情,讓我更加深刻的認識到,是自己有更大的問題,絕非解決學業那麼簡單。

我問過我自己一個問題,現實世界真的就那麼難以忍受嗎?是不是擺脫了現在的環境,一切都會好起來。

其實困擾你的,不是你對將來的一無所知,(將來本來就是未知),也不是你周圍的人的水準差很多。真正的問題是,你花太多的時間去想像自己,你把自己想像成了一個比他人專業水準高的人,你想像自己的將來,像拍電影一樣,各種情節,自己也是主角。換句話說,你離真實的自己,越來越遠。 在想像里,你凌駕於其他人之上。你貌似謙虛,覺得自己能夠認清眼前的狀況,事實是,你的謙虛在為你的自負掩飾,你想像的自己在極力自保,極力為了那個想像的自己辯護。在這段時間,你覺得自己是放鬆的,幹什麼事都提不起精神,可是事實上卻是緊的,從身體,到心裡,都很緊,莫名其妙的煩躁,找不到原因在哪裡,只能下意識的歸結為現在的環境不行。你告訴自己,要改變,換專業,或是把專業做到更好,但是,你卻提不起任何精力,非常無力,因為這些都是流於表面的,無力是必須的存在。

你的問題出現在自己內部,而絕非外部,你試圖向外界尋求的一切動力,都是徒勞,葯不對,喝再多也解決不了病情。

有人說,只和自己比,不和別人比,只要比昨天的自己做的更好,就是成功,對此,我非常不贊同。因為這樣只能讓你的狀況惡化,讓你更加提不起精神去做事情,和自己較勁的人,往往無法認清自己,繼而無法和自己好好相處,一旦沒比昨天的自己做得更好,自責與羞愧讓人更加難以忍受。

現在,你變得越來越心灰意冷,有沒有想過,過去那些輝煌的時刻,你的自信從何而來?我確信,一定不是從認識真實的自己而來。你過去的自信來自於,你的學歷,北大,你的同學,有下限,沒上限,還有各種經歷,唯獨這裡面少了你自己。你從來都不曾好好地,認識一下真實自己,你認識的,只是你想像的自己。你想像的自己,它自負(覺得周圍人差),它瞧不起周圍的人(覺得學姐學長差),但是很容易受傷(當別人說,你和他們一個檔次的時候),受傷後會帶來羞恥,羞恥又帶來更多的憤怒,但是它立刻自保,為自己辯護(作為一北大人,怎麼能做那樣的工作),把這些歸結於其他人,覺得一定是環境不好。找各種各樣的理由,唯獨和自己無關,因為真實的自己(自信的源頭),是「你想像的自己」無法容忍的敵人。你現在所擁有的自信,只是披著自信外衣的自負,它貌似謙虛,但還是掩飾不住那一絲凌駕於他人之上的喜悅,它極其易碎,比如一句話:你根本連你的同事都不如。如果你聽到這句話憤怒了,就知道你的自信多麼脆弱。你想像的自己,高高在上,當它暴露的時候,它會以憤怒的方式報復,而憤怒的背後,隱藏著自卑與羞恥。

所以,你現在要去做的,就是擺脫你現在無時無刻都在想像的自己,把真實的自己認清,把自信找回來,用真實的自己去面對所有的境遇,你會發現,what a wonderful world。


你這是心理狀態的問題,而不是環境,建議先看《契訶夫:洛希爾的提琴
》,我覺得會很有幫助。尼瑪底下回答居然看到熟人了,那是真熟人啊,好緊臟。。。。。。寫了這麼多,我發現我還真是在這個痛苦的抉擇中有心得.....

同樣的經歷。我來說說我是怎麼走出來(也算正在走吧),目前美國某普通學校(不過好像有回答里把我們也算名校了。。。不過我不認同)博一在讀。
背景是清華理科本科,隨大流有個經濟雙學位,原來覺得自己還挺牛的,申請的時候只申了美國前20的學校吧,結果只有保底校一個要了我,申請季基本就是做好了哪也去不了的準備。

在這段可能要gap的時間裡,我自己開始仔細想了自己想幹什麼,然後抑鬱了很久還去看了心理醫生(清華的心理輔導還是比較贊的......幫我的老師人超好),最後決定如果沒有offer(其實還有一個加拿大的offer,但是我不想去)就破釜沉舟直接轉行學法律,花一年考lsat加找實習。

我覺得從小學習都不錯的人共性的特點是不知道人生除了學習好以外還有啥事情可干,有什麼意義,所以這些人一旦發現自己越學的好越被某些學科坑了就開始罷工了(參見萬曆十五年......乖孩子皇帝被坑的故事)。我覺得經過這件事我自己終於想通這件事:上好學校,周圍都是聰明人,和你自己做的好不好沒什麼關係。人重要的是知道自己要幹什麼,然後利用現有的規則去達到自己的目標,這就好了。你看看36kr上創業、公司里很多事情做的好的人都不是什麼好學校出來的,關鍵是他們享受自己乾的事情。後來我甚至意識到,其實工作也是服務於生活的,心情好最重要,心情好了幹事情才能重新找回幹勁,才能知道自己對什麼有興趣(這一點很重要)。所以你不妨想,反正都已經事情這麼糟了,不會再差了,還不如我對自己好一點,然後開開心心的干一點活(似乎你工作壓力不大,那就更好了)。首先要找這個目標,不知道什麼是目標就找個長期有前途的事情多掙錢,所以我就選擇了我自己一直很想學的法律,我當時意識到專利律師是個可能的出路,而且自己英語還行(TG基本裸考...咱就完全不是學理科的料嘛),然後開始找實習。

同時這段時間,我爹看我也算是有點起色(其實是個很不懂教育的人,他一直因為我性格不夠好嫌棄我,誰讓他從小那麼自信.......好可憐,求抱抱),給我找了他幾個老同事老同學聊聊。這幾個人談話我覺得都對我挺有影響的。第一個是大學教授,很厲害啦,本科和我是一樣的專業。他說你自己不喜歡你乾的事情,然後申請又受挫也沒關係啊。他當年高考復讀了一年,考研復讀了一年。他也當年讀書的時候覺得很多東西沒意思,他喜歡的是編程做硬體。後來他修儀器的時候越來多做這些,可是他那個年代又沒有這種機會(他說他自信肯定能去小米做CTO),所以他就只能給學化學的天天修儀器,可是因為別人不會做的硬體他會做,別人不會處理的數據他能編程處理,一來二去就入了化學的行,如今已經是高分子領域中國批973的人物了。所以嘛,找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多學學,東邊不亮西邊亮,別愁一時前途。

第二個大叔是開公司的,他的理論是人重要的是先養活自己,然後逐步承擔起對周圍的人的責任。養的活自己就沒什麼干不下去的,別說自己不得志什麼的。他當年做買賣被人逼帳天天午夜被打電話,又不敢關手機怕別人以為他跑路就更完了,簡直是沒法過了。可是就在這些日子裡他大徹大悟,練出了接完電話倒頭還能睡的本事。(其實我理解就是把工作和生活分開了)工作再不順,不讓它影響生活的心情,這樣失敗打不倒他了。

經過這段折騰,我覺得自己終於基本想通了人到底應該怎麼過,基本把從小到大因為各種大牛壓迫造成的各種抑鬱完全治好,換了一套人生觀。結論是:
態度最重要。當時我意識到,人必須要改變自己,而不是埋怨過去的事情(大二的時候我一直想去找諮詢公司的實習,被家長制止,埋怨他們好久)。尤其是不要把責任推給別人,過去的事情怎麼樣都那樣了。這些話真的好空,但是真的是這樣。如果自己不成功,最差也要讓自己心情好;心情好自然也就放鬆,就能夠重新找回感覺繼續把事情干好。我就是這麼做的,基本也成功了。還有一個就是防眼高手低啊。學基礎科學的人taste一旦形成特別是好學校出來的,很固執的覺得工科什麼的沒意思不漂亮之類,自己又養不活自己,開始各種抱怨。

另外就是找同樣積極向上的人帶你。之後即使覺得自己申請一塌糊塗,我還是積極地參加了好多高中、大學的同學聚會。我同學其實並不覺得我失敗,但是看到我狀態挺好的,他們還是有些驚訝和高興的(少了一個帶來負能量的人哈),然後從他們身上學了不少東西,也得到了不少信息。

說點實際的吧:
1. 出路:換導師 / 重新申請 / 準備修其他學位 / 創業 , 出路肯定有。學理科的人,改去學計算生物、化學、物理可以基本保證你合法的去學很多cs里的基礎知識,雖然不是完美的轉行,但是夠了(我就走了這條路)。而且我們這邊還可以同時學統計碩士、科學計算博士之類的。。。重新申請也不錯,找個類似的master讀,或者直接quit拿master走人。既然你自己都覺得浪費青春了,看清楚形式就跳。沈南鵬讀數學PHD怎麼就跑出來去yale讀MBA了呢?我周圍有一些同學就是轉方向申請,最後又申請了一個碩士quit掉PHD的,還有quit拿master走人去加州干startup的,所以這是可能的,關鍵是你想不想做。

2. 創業:我來這以後突然有了個想法,同時課也比較簡單,第一個學期然後就開始忽悠人、做用戶調研、寫代碼,參加創業比賽讓投資人鄙視。寒假出去玩坐飛機的時候跟旁邊新認識的大叔聊天說了一路我們的項目,被大叔甩下一張名片+一句「你這想法太差了,想個比這個好100倍的點子,給我電話,我有cash」,結果發現是一個爆破建築公司的CEO。感覺這一個學期亂七八糟的事情讓我真是見識到世界更廣闊的一面。雖然創業剛開始,但是我感覺到論踏實幹事,我們這些學生差的遠,尤其是好學校的。

3. 來美國不想做科研就沒意義了嗎?不是。另外,可以多了解美國的社會和文化,雖然沒有什麼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也是很不一樣的體驗。我在來這邊以後迅速加入學生工會,和美國一群左翼青年打成一片,一起給民主黨在大選前做organizing,對美國的政治了解的更多了。題主英語不好,居然還覺得TA沒意思,這就匪夷所思了。可以練英語,又可以鍛煉講事情的能力,還可以接觸美國本科生,看看他們是怎麼樣生活規劃的,這是多好的機會。

4. 融入主流圈子。你覺得周圍沒聰明人,只是因為你沒找到聰明人圈子吧。努力融入美國主流和中國主流圈子(我也在努力做這一點。。覺得很難)。比如,美本的圈子能進去嗎?他們爹媽在中國算是主流咯,美國人創業、做律師、醫生這都是主流,這些人你可以試著接觸啊。要聰明人去找學物理學數學的,肯定也有在努力準備著將來想去華爾街、矽谷闖蕩的人,不管你在哪,而且有這個心他們就能做些了不起的事情。多和這種生活有目標的人在一起。

最後,憑著貴校還是我校的牌子,隨隨便便找個月1w的工作沒那麼容易......樓主就不要想著證明自己了,找對目標才有意義。不想做科研的人比publication證明了自己又如何。


我跟你講個實話吧,你這種狀態當初就應該直接就業,不要跟風出國讀博!我是某比清北差一點點的學校的,理科專業,本科成績平平,不拔尖也不太爛。你要說當初不羨慕同學出國留學?不羨慕好哥們拿著比我起薪還高的獎學金去讀書?我們專業二十個人出頭,就有一個MIT一個普林斯頓啊。其它也大把前四十的學校啊。我這個大學六級都沒考的人,怎麼想?但是我告訴你,我想得很清楚,如果我已經不想走學術道路,我堅決不會為了暫時的榮耀或者畏懼工作的陣痛去浪費時間!我當時對未來的信心和對選擇的堅決超乎常人,我知道名校本科學歷對我而言已經夠用了,我需要做的就是趕緊去讀社會大學。當你進入一個行業,把你當年考XX大學的那股勁用出來,你的成長只會比呆在學校更大更快,很多人總以為只有學校才是學習的地方,錯了,大錯特錯。相比專業與社會的脫節造成的低對口率,工作所學到的東西是緊跟時代步伐的,說的俗一點,在學校學的好,只能換成績換證書,工作上學的好,能換社會地位和鈔票。可惜很多人沒想清楚這個簡單的道理。我不是說所有人都該本科畢業就就業,專業不同,工作不同,目標不同,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但你必須得想清楚!而不能----哦,我沒想好,先讀個研再說吧。在學歷夠得著目標門檻的時候趕緊踏進企業。當年我哥們為了出國去微軟實習,學校還行。結果臨走之前被微軟要了,他當時猶豫不決,畢竟出國申請付出了那麼多精力。但吃飯的時候我就扇動他,趕緊明天微軟報道去。
我在這裡的觀點是:務必要意識到讀書的機會成本所在,你務必要根據個人情況去權衡利弊!另外,早出學校的人,首先認準行業,之後記得把工作當讀書,記得給自己一個規劃,明確當前工作的目的,你不在學校學習了,就得在工作中學習。不要一出學校就想著輕鬆又有保障的工作,你不配。
說回我的事情,幾年過去,研究生的同學已經畢業,博士的同學也差不多了,我已經徹底迎來了事業的爆發和收入的爆炸式增長,並找到了自己願意投入並且可以看到未來可觀回報的事業。現在那些畢業了再次處在離開學校陣痛期的同學開始羨慕我了。

你對未來的規劃不清晰,對轉變的懼怕,被眼前榮耀裹脅著走,才是導致你迷茫的原因。


每個人的整個職業生涯,就是個現原形的過程。

經歷無數關卡與考驗的過程中,任何人都無處遁形,基本都會最終被放置到ta應該的位置上。

在這個過程里,

1、始終是人生贏家的是,名牌大學裡名副其實的優秀學生

2、最終被轟下神壇的是,名牌大學的普通學生

3、屢有意外驚喜的是,普通大學裡的優秀學生

4、樂得其所的是,普通大學裡的普通學生

你看這幾類情景里最慘的是哪一類?


這位校友,如果你覺得自己是北大的所以和別人不一樣,那就證明出來!把每件事都努力做到最好,讓別人看到你確實水平高,而不是讓高中的成功成為一輩子的累贅。我就是這麼做的。


當你覺得心裡不平衡時,請看看在國內讀博的同學,一下子就豁然開朗了。
尤其是看看清華北大的博士生在過什麼樣的日子,你一定會感到幸福。


推薦閱讀:

如何成為 Instagram 的網紅?
SAT考試怎麼報名?
如何看待4月19號梁彼得案宣判結果?
美國種族歧視嚴重嗎?
高一學生如何備戰SAT?

TAG:心理諮詢 | 博士 | 北京大學 | 留學美國 | 個人諮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