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自己的攝影技術?

從入門到中級單反全攻略。


淺談下自己在北影上攝影時候的感悟。
1.讀照片(不是看照片) 2. 拍攝 3.分析
讀照片讀什麼,最基本得是構圖用光後期,當然還有是攝影師怎麼想的,怎麼記錄這段時光的,是表現還是再現等等很多很多細節,學好攝影如果只是按快門,那就不是攝影師拍照,思考永遠是必要的。這裡省略一萬字……推薦上這個網站http://www.tmelive.com/ 這個網站每天都會有一個攝影師去點評網友上傳的照片,看看人家是怎麼讀照片,這樣你提高的很很快。
拍攝已經不是簡簡單單的按下快門這麼簡單,前提是你想學的是攝影,不是拍照,如果你只是想拍的漂亮,就可以忽略這些,現在的攝影可以說是做項目,找選題,然後策劃,執行,反思,分析,再創作,攝影能力只是基本功,還包括選題能力,時間管理,溝通能力,現在的攝影時代是組照的美學,每年的獲獎作品都是組照,和早期單張經典作品的時代已經大大的不同,建議看徠卡雜誌http://www.leica.org.cn/,你就能體會到這種趨勢。
分析其實就是反思再創造的過程,涉及很多方面,例如選片,如何選片就是一個分析過程,如果你能用1個小時,從100張自己拍的照片里挑出最好的3張照片,並能找到理由,那也很厲害,如果拍完了,只是放到硬碟裡面,來回翻看,那樣也不會提高,分析還包括這次拍的不足在哪裡,是不是換一個方式能拍的更好,然後可以上網搜索一下,同樣的地點,別人怎麼拍的,再與自己做對比,就能發現視角的不同。這裡也省略一萬字……
找一個自己喜歡的攝影大師,然後去臨摹。 之前學攝影,最喜歡的課程就是攝影史,當然老師還是很給力的,以前我沒有發現攝影史很重要,覺得很枯燥,後來發現不是的,攝影及時是現在的攝影作品,和最早以前的都是有傳承的,例如現在的組照特點,早期出現在二戰後的攝影,那個大師記不得叫什麼了,她用類型學的方法拍了N多美國工廠,表達的是那種冷漠,趨同化,統一化,看似不同的工廠,其實都一樣。現在不也是一樣,我們的手機都在趨同化,單一化,文明也是。很多人一說攝影史只知道布列松和亞當斯,其實這是對攝影的缺失,不認真的態度,歷史上的攝影大師太多太多了,如果你只談自拍的攝影大師,不管是過去的還是現在的,我可以告訴你也有很多,值得你去研究一陣子。找一個自己喜歡的大師,去臨摹,就是有一種信仰,自己會沉下心來去拍照。
(再網上看照片和買畫冊的感覺是不一樣的,網路容易讓人浮躁,買一本自己喜歡的攝影大師畫冊,雖然要幾百,但是和你的相機比,值得)

推薦一些和攝影有關的書
上課那會有個老師推薦了很多書給我們,都是很經典的,容易讓人深思的,雖然有些是小說,但是對攝影會很有幫助,我在豆瓣建了一個豆列,可以參考 http://book.douban.com/doulist/1300370/


不管是入門還是中級單反,把相機用起來。


純自學如我,說起來沒有什麼技巧和方法。因為攝影不是一個講求精準的學科,它沒有正確答案,說誇張一點是門藝術,用光的藝術。所以提高攝影技術這件事情也沒有什麼捷徑,而是一個漫長的「培養」的過程,需要大量的時間、精力和熱情,以及對光線和美的敏感。就像交一個朋友,先得認識,再通過不斷的累積慢慢熟悉,到無話不談。所以這可以說是最簡單也是最難的方法。一味以「提高技術」為目的反而容易走偏。

我的「方法」是,從一開始對攝影感興趣,就無論到哪都帶著一個相機,看到任何想拍的都拍下來。不管拍得多爛都要堅持。當然,剛開始拍得再爛也會感覺還不錯,因為所謂「攝影眼」還沒養成。總之每天都堅持拍一些,並整理、總結。我從08年開始就這麼做,帶著一個索尼的小卡片機,任何題材的都去嘗試,室內室外、白天夜晚、微距廣角等等,然後從每天的照片里選出一張自己最滿意的單獨整理成冊(雖然現在回頭看那些照片簡直慘不忍睹,不過慶幸堅持了下來)。這事兒現在還在繼續,幾年來給我帶來的提高是巨大的、堅實的。

然後你可能還想繼續進步,所以很自然地,開始學一些簡單的後期,開始研究一些光學知識,開始想要升級器材,所以去了解器材,升級以後很想玩,各種功能都去嘗試等等。這些也可能融匯在之前的過程中,總之不需要一開始就刻意去讀去背,而是時機到了自然會想去了解。

等到對攝影有一定的認識,能大概摸清這是怎麼一回事,能分辨作品的好壞了(自己的、他人的),可能就開始有了自己偏向的喜歡的領域。我個人比較喜歡紀實和新聞攝影,不喜歡自然和風景題材的,不喜歡以各種濾鏡營造出的所謂「感覺」,不喜歡糖水片,不喜歡攝影棚人像。當然其他人有可能有與我不同的喜好。那麼就尋找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交流,一起進步。因為我喜歡新聞和紀實,所以後來在學校拿了記者證,每周都去拍各種活動和事件,還跟一群朋友一起在學校辦了半月刊雜誌和電子雜誌,做新聞和各種專題。和攝影愛好者交流比自己看書、分析來得有趣,辦雜誌和跑新聞讓我能把攝影技巧真正記住和用起來。

如果愛好其他類型的攝影,為了增強技巧、增加趣味,也可以找一些方法練習。比如拍攝專題、系列,或者小project,比如愛拍人像的找朋友試拍,愛拍風景的多出去旅遊,等等。

我認為,攝影是自己的東西,從摸索中得到快樂和進步是最好的。如果不準備以攝影為生,不趕時間學會,這樣不抱目的地慢慢來也不失為一種好辦法。如果不是,那就另當別論,需要理論、實踐配合進行。見過很多說自己喜歡攝影的人都從讀紐攝和其他什麼攝影教科書開始,剛知道「攝影」兩個字就恨不得能了解所有攝影技巧、認識所有器材,侃侃其談,拍出來的照片給人感覺是已經在腦內構好了一幅圖然後竭力在鏡頭外找畫面去迎合它,美感不足從而顯得單調,內涵完全沒有。有意片面化所攝景物,反覆把自己的主觀訴求塞到觀眾眼裡,整幅照片好像在完美無缺,但就是沒意思。

而我心中真正的攝影應該是有故事並能讓人迅速領會的。不動聲色卻震懾人心,或聲勢浩大但真誠不矯揉。此外構圖及拍攝角度在視覺上和諧舒服,有美感,就夠了。


按學院派的走,再去突破規則。


攝影的形式在轉變,學習攝影的過程也在轉變。現在人們並不需要了解光圈快門感光度等參數一樣可以拍出炫酷的照片。

Instagram等攝影軟體的出現更是模糊了職業攝影和業餘愛好的界限,所以對於我們大多數想學習攝影的愛好者最重要的是理解拍照片是講故事的過程,其他都是次要。只有理解到這個層次,才有可能拍出像樣的照片,而不是大光圈大暴露的糖水片。

怎麼通過照片講故事,涉及到意識和審美,這點我會慢慢跟大家講。暫且答到這裡,明天繼續。

最後,

願攝影之神眷顧你。
———————————————————————————————————————————

攝影不同電影音樂,攝影畫面是靜止的,沒有前因後果,沒有起承轉合。一張孤立的照片要講出故事實在是不易,但正因為這個特性,攝影才有了更值得追求的藝術性。

說到講故事,一個好模特能幫助攝影師省不少力氣。不信你看,

photo by 川島小鳥

萌萌的很可愛吧,對於講述小孩子的照片屬於相當成功了。當然還可以講更多,看看下面的照片相信你就會有相同的感受

photo by 濱田英明

濱田英明的這幾張照片故事感強,活靈活現,甚至能感受到兩個小傢伙兒就在我們面前嬉鬧。而故事感對於攝影就是點睛之筆,包含的範圍很廣泛。


可以是決定性瞬間,可以是完美的光影,也可以是飽經滄桑的面龐,重點是沒有這個故事感,這張照片就沒有了靈性,就不活。


簡單說故事感就是讀者與畫面的一瞬間精神共鳴,讓人想走進畫面成為畫中人。


那怎麼能找到這樣的故事感呢? 這才需要意識,意識結合瞬間自然就有了故事。我們再看看Alex Webb的街拍

photo by Alex Webb

這些精彩的瞬間都是攝影師在街頭拍到的,完全依賴於攝影師本身的意識。意識咋提高下期再講哦

願攝影之神眷顧你~


另外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 讀片堂


http://weixin.qq.com/r/h0iehuHEdrwJraXl9x2V (二維碼自動識別)


通常,我們拍攝的目的有兩種。一是記錄,二是表達。

多數人手持相機是出於第一種目的。high到爆的聚會,一次好天氣里的旅行,一場黃昏里的約會,這些對我們有紀念價值的記憶每個人都想把它定格成可以永久存留的影像資料。這類目的的拍攝,強調真實,重在還原。構圖好壞、美感如何都是次要的。對拍攝者來說,它是一種直觀證據,證明記憶最初的樣子。

至於第二種拍攝的目的—表達,我認為這才是拍攝的樂趣所在。

人有喜怒哀樂,表達方式也很多樣:彈吉他、寫作、作畫、拍攝,發微博、甚至是吃東西。我認識很多女生,她們高興時會大吃海喝,傷心時也會暴飲暴食,食物是她們的終極表達方式。而其中拍攝是比較風雅,換言之,是裝逼成功率較高的表達方式。
當你用情緒通過取景框來打量這個世界的那一刻,你拍的照片便有了生命。棲在電線上的一隻鳥能表達你的寂寞,凌晨五點沒有腳印的雪面是你想要的安靜,逆光里她毛茸茸的發尾則是你心裡最柔軟的地方。好的照片是有溫度、會呼吸的。它複製了拍攝者的情緒,然後將它溫柔地定格。所以,把表達作為拍攝的目的,不但更有趣,也更利於拍攝水平的提高。

照片質量取決於兩個因素:拍攝水平和器材。其中,前者的重要性遠甚於後者,但我們往往錯誤地放大了後者的重要性,認為器材是照片好壞的決定性因素。親愛的,不是這樣的。攝影界還有一句話:器材不重要,重要的是鏡頭後面的腦袋。所以,提高審美、建設自己的內心世界、武裝你的腦袋才是提高拍攝水平的方法。讓你的拍攝水平配得上你的器材,不然再好的器材都是浮誇。

至於拍攝水平我認為取決於兩個因素:捕捉和表達。你能否敏銳地感知決定了你的捕捉,你能否細膩生動地還原決定了你的表達。能敏銳感知生活細節、能準確體會情緒變化的人不一定都是好的攝影師,但好的攝影師絕對是能敏銳感知生活細節、能準確體會情緒變化的人。所以,在在做一個好的拍攝者之前,請先做一個觀察敏銳、情緒飽滿、表達流暢的人吧。等什麼時候你感覺相機不再是一台冰冷的工業產物,而是你的第三隻眼睛,是你和這個世界對話的方式,那麼恭喜你,你上路了。

如果你實在拍不出自己滿意的照片,那也不要緊。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表達方式。韓寒在廣袤的紙上王國里是光芒四射的君王,張藝謀在吱嘎作響的放映機前是深刻的思想家,陳奕迅在聚光燈下的舞台是完美的國王,蒼井空在蓬鬆凌亂的大床上是宅男眼裡不可褻瀆的女神。他們都用最適合自己的表達方式表達著自己,試想一下他們角色交換後的樣子吧。

如果你笑了,我猜你明白了這篇文章的意思。
滿口胡言,高人勿怪,歡迎拍磚。


想拍到特別好的或者是能有自己的風格和理解的level,不好意思,只能靠天賦,拍再多也沒用,這個和彈鋼琴有天才和熟練者的意思是一樣的。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有天賦,或者說天賦這玩意說不定你是有的,但是沒遇到激發的條件,這個時候可以成為一個熟練攝影者——也就是沒天賦但是很勤奮的那種。大部分的職業或半職業攝影師都是這樣的水平。這樣的照片是可以通過練習得來的。比如找一個拍的不錯的人帶著,多看看大師的照片,上個培訓班,多注意下構圖啥的,按廢掉一個相機的快門,大多可以出家了。在論壇上發發自己的照片,拍拍美女風景,低層次的商攝等等,讚譽自然無數,老了還能進攝協得瑟下器材全國採風。可是,這樣的照片你看不到生氣。對,大眾很喜歡,「顏色真漂亮啊」,「光線真好」,「真好看」,但是無論任何時候,大眾都是最熱愛糖水片的。而你的審美應該高於大眾,不然你怎麼進步呢?
所以就像修真一樣,要進行到下一個level了。當然只有少數人能到這個level。說的挺玄乎,可是很難描述是怎麼到這個階段的。這個level,你需要從擁有獨立的審美開始(想拍照先學會看照片),你啥時候對著一大堆照片挑出你認為最好的照片,能看透拍照者的意思的,還會痛罵,或鄙視,或無視或者發現某張照片能怦然撞擊你的心的時候,差不多就有30%的功力了。
這個階段你當然還是會繼續拍照,拍多少已經是浮雲了,按快門反而成為一件艱難的事情。你的價值觀、你對事件的看法——成熟、幼稚或偏激開始影響你的照片。為什麼要拍?心裡是怎麼想的?對這件事的看法是什麼?你的心情可能憤怒,可能憂傷,可能溫暖,或者像冰一樣堅硬,這些都會反饋到照片上。構圖法,用多少光圈,快門多少,ISO多少這都是成為了本能——這不是應該去思考的問題。表達你的想法,跟隨你的心,思維和心靈都非常敏感,就像演員入戲太深的感覺,這個時候你才是算基本到了這個level了。從這個層面上來說,攝影其實是件挺自私的事兒。
再往上?是痛苦的否定和自我否定。痛苦到你根本不想拍照——一年看不到一張怦然心動的照片,或者一年拍不出一張自己滿意的照片。這是個化繭成蝶的過程,可是你不知道這個繭裡面還要呆多久,很多繭就這麼卡死了。如果你體會過,你應該能明白我在說什麼。如果你沒體會過,那就當我在放屁吧。
順便說下,跟一個真正的大師級人物拍兩小時勝過專門學攝影20年,這可能就是頓悟的開始。


先確定自己最想拍攝的內容,範圍越窄越好。然後看同樣題材攝影師的作品與器材構成,你就不會亂買無關設備。很快你能拍出同樣圖片後你所崇拜的攝影師越來越少,當你開始被人崇拜時,你就開始入門了。
攝影真正入門其實是從你能夠嫻熟的使用某種相機之後才開始的,這之前,只能算學習之前的準備階段。


無它,唯有3多:多拍(多拍照片),多看(多看其他人的作品),多想(多思考你要什麼樣的照片)


攝影技術是什麼?
1 指廣義的攝影創作能力:功夫在詩外。
2 指狹義的技術層運用:功夫在圈內。


雖然是受邀,可是大家一定會失望,我是個不靠譜的器材黨徒。平時幾乎只拍家人的片子,出片千篇一律。所以技術上我沒有發言權。
至於器材,其實看菜下飯。有多少預算干多少事。
我認為作為高質量成像的攝影器材配置,最基本的,應該有1.廣角到普通視角,實際上各家的套鏡都能符合要求。2,要有大光圈,F2.8是起步價。所以我下面的推薦都以達到這兩樣為預算的基礎。
雖然無反光鏡系統如今還稍微貴,但輕便和大眾化的特點令我個人認為,相當一部分需求高質量成像系統的朋友應該考慮這類產品。購置這類器材的預算,應該在5~6K左右。因為這個類別尚在發展的初階,不適宜一步到位式的投資。

如果決定進入單反系統,我個人認為首先應該了解這個系統的優勢和劣勢。就當下而言,單反系統是最廉價,最成熟,也最有效的高質量攝影系統。其無視差,眼平式對焦的設置能最大限度地適應與發揮各種不同作用的鏡頭。當然,它的缺點是比較大,和重,尤其是NC等專業器材。這也是為何我如此喜歡相對小巧的PENTAX系統的原因。
購置單反系統的話,不免要進入一個等級森嚴的世界,入門機,中階機,高階機。。。各種光圈,焦距。。。我來簡化一下,以預算為基礎。

預算5K以下的的:
各家的入門機身加最廉價的大光圈就可以了。都差不多的。但是提醒一下PENTAX和SONY系統都是機身防抖,這點很重要。即使是你有大光圈鏡頭,但是開放光圈的成像並不會特別出色,小收一點光圈,利用機身防抖的特性,便能更好使用較慢一點的快門,這是很有意義的。

預算10K以下的:
這個價格段NC都還是比較尷尬。當然可以抵擋機身配中高端鏡頭。但這兩家的低階機身都缺乏講鏡頭髮揮的力量。我比較同意一點是好馬配好鞍。尤其是操控上,低階機身發揮不出來。
就我個人的觀點,實際上比較支持買中階機身,然後配基礎一點的鏡頭作為開始,一來是基礎鏡頭能給你拍片子的感覺,同時焦段也很實用。作為練習也不太費錢。將來找到自己的興趣點,再添置其他的器材,會比較實際。
但是中階機身,特別是最近的如D7000,K5這類的機身,我認為至少能用3~5年。即使在每年都有新品推出的時代,這些機身的操控,性能,都能保證絕大多數拍攝需要。尤其當你不是職業拍片人的時候。

如同我常說的,10K以內的預算,PENTAX是性價比最高的一門。這肯定不是因為我收了它錢。實際上即使你進K5這樣的好機身,你依然有剩餘的資金採購幾乎本門任何一支最好的鏡頭。這就很了不起了。

預算15~20K以下:
基本上這個時候,我會推薦身體好的朋友上35mm畫幅的機身。確實,畫幅就是優勢,所以中畫幅機身,成像的景深,層次和細節,能把所謂的全幅打得滿地找牙。。。所以35mm畫幅確實有自己的優勢。但是這個系統太沉了。我承認自己身體不好,所以APS-C就夠了。當然這個時候各家都有不錯的鏡頭可以供你買了,即使你是APS-C。挑恆定變焦買,挑F1.4級別的定焦,都可以了。

預算30K以上的:
朋友,如果你有這樣的米,又有這樣的時間,NC隨便進一門就好,都不會後悔的。好鏡頭隨便挑啊。你的購買能力已經在我的認知以上了,所以隨便啦。 留點錢上個攝影班,好不要給器材丟臉就好了。。。

PS.關於技術,實際上我看到有其他更有水平的回復,大家應該更多地關注他們的經驗, 而不是一個器材黨徒的扯淡. 雖然我始終認為攝影是一門跟器材關聯無比密切的藝術,但是現在中國人缺的不是買辦器材的錢,或者請模特私拍的錢,或者是旅遊名山大川的錢. 我看FLICKER那麼多的片子, 覺得國人缺少的最多的,是好好用器材來表現自己的視界和世界的能力. 這東西要是能用錢買來,就好了.


買台膠片單反,尼康F3不錯。
網上下一本說明書去,在找本紐約攝影學院的攝影教材。
看完。
中間拍個七八十卷。
然後隨便買台數碼單反,最好能買你負擔起最貴的。
然後買本LAB調色教材去,看完。
前一步是幫你聯繫攝影里的光學技巧,後面是幫你聯繫數碼攝影的美工處理。
這期間多看看flickr上的照片,多問多聊就好了。
提個建議:不要糾結數據,不要糾結器材。


「入門」
買一個U盤。把你在網上看到的你覺得有感覺的、能打動你的所有照片存進去。不要多,在於廣與精。

買一台能拍照的設備。最好是單反。

然後模仿u盤裡的照片,仔細考慮那種有感覺的照片是怎麼拍出來的,讓自己的照片能神似形不似。

只要100張,你就進階了。

「提高」
不要糾結器材與後期。你就想著:表達了什麼。
拍一張自己有感覺的照片。記下自己的感受。然後詢問各種人。他們的感受。你會發現,每個人的感覺都不一樣,甚至離譜的很。
不斷重複以上做法,直到你認為你的照片能成功地向別人表達你想表達的東西。


剛剛接觸的時候讀說明書,入門的時候找攝影教程、多看別人的優秀作品、模仿的去拍,多拍
等可以把自己的思想拍進去的時候,你就可以給別人回答這問題了
//我還差得遠T-


有系統的辦法,有無腦的辦法。

系統的,看諸位的。但我見過一些死腦筋的人,受不了。

無腦的,自己拍,藝術美感根據閱歷增長而增長。隨身帶相機,想拍什麼拍什麼,不好的構圖多拍幾張,以後就知道了。現在數碼的好處就多利用。

實事求是,解放思想,開拓創新,黨的教育不會錯。


首先,需要保證自己對攝影有足夠的熱情,而不會半途而廢,那麼請往下看:
第一步,有個器材,單反或者帶全手動模式的消費數碼相機,同時找到一本攝影教材。
第二步,摸清楚器材的功能如何使用,複雜或者高深的可以暫時不去管,但是快門、光圈、焦距如何調節搭配,達到良好的曝光效果。
第三步,拍攝,嘗試各種各樣的快門、光圈、焦距等搭配,拍不一樣的片子進行比對,看看拍出來是什麼樣的效果,直到對這幾者使用爛熟於心。
第四步,深入學習構圖、用光的技巧,然後還是拍攝,嘗試各種不同風格的攝影,比對各種不同方式拍攝出來的效果。
第五步,上面四步做到熟練以後,深入學習後期處理,按照不同的主題、風格進行曲線、色彩、磨皮等後期處理,這個就看個人的造詣了。當然也可以在上面四步進行過程中同時學習後期處理,但是我不建議。飯還是要一口一口吃,前四步是基礎,後期處理是提升,如果連基礎都沒打牢,很容易影響到後期的提升。
當上面五步都完成並且駕輕就熟了,恭喜你,攝影的基本技術已經具備了。
最後,攝影是一門藝術而不單單是技術,美麗的畫面,是靠技術加審美產生的,用文字也沒有辦法把一個人教成大師,因為攝影是靠不斷實踐摸索而提高的。


我是個案,好像很難被複制,說吧,興許能幫到誰吶!
我是先從原理學起,學數碼照片的原理,構成,色彩模式,如何控制修改每一顆像素,最後完整的理解了ps的軟體設計原理;後期掌握了;
學光學原理,透鏡原理,成像原理,我是技術狂,凡是了解到底層,光學理論掌握了;
買單反,只用預算的一半,;另一半買燈和背景布及相關的配件,需要強調:攝影的光影藝術,很多網友竭盡全力買個昂貴的相機,沒錢買任何燈類,這是投資機構不合理,影響你全面掌握攝影技藝。
我會家電維修,所以相機的電器原理我知道,光學原理也明白,機械構成也知道,攝影能全面把控相機的操作;
技術是死的,但照片是用光繪畫,我有美術基礎,攝影顏色搭配、構圖啥的也都很快掌握;
至此,看到一幅喜歡的照片你能自己打光把他逼真的模擬出來,那麼技術層面就過關了;
下一步我靠,考慮的是如何讓顧客為我們的作品買單,現在是讀圖時代,全民攝影師,人手一部手機都帶攝像頭,憑啥掏錢給你,所以需要我們利用專業技能為照片創造價值。。。。。


慎用閃光燈!慎用閃光燈!


看你自己是哪類人了
自認感性大於理性的,相機不離身,想愛你的戀人一樣地愛這它,不停的使用它,對同樣的場景採用不同的方式進行拍攝,體會不同的方式拍攝的照片的感覺,當你拍出符合自己意願的照片的時候,你就到中級了。
自認為理性大於感性的,從攝影理論開始,深入學習光學理論與相機原理,系統操縱光圈 快門 iso等參數,對不同參數下的圖片放大到100%進行觀察,當能夠肉眼看出紫邊 傻銳 德味 色偏等東西德時候就入門了


提高攝影技術四個簡單步驟

1.less is more

簡單、乾淨利落地拍好一個東西,表達一個主題,往往更能吸引觀眾的注意力。

2.多看自己風格的攝影作品

大量的閱片與思考可以增加攝影感,日常拍攝時更有靈光與預判,畢竟,時機很重要。

3.經歷戀愛

也許是戀愛到失戀……

曾幾何時的某一天,你開始認真對待拍照這件事,知乎搜索——

●Phone拍照有哪些技巧?—攝影

●手機攝影如何拍出高大上的感覺?—攝影

認真讀完高票答案,一次次模仿與實踐,依葫蘆畫瓢,終於以此刷爆朋友圈,成為小圈裡的拍照小能手。

接下來,你有了相機,哎喲,可把自己厲害壞了,咔咔一頓捯飭,終於實現了從「P」檔到「A」或「S」檔的進步

用手機拍照1年的你感覺整個人膨脹了,要起飛了,冬天走了春天來了:

「我終於可以談一次社會主義文藝青年式戀愛了!」

好不容易確認了關係,看著微博熱門話題#有個不會拍照的男朋友是什麼體驗#,你滿臉鄙夷:

「是時候展示我過人的攝影天賦了!」

自以為可以這樣:

或者這樣:

第一次約拍,咔咔幾百張,後期時才發現,要麼表情不自然,要麼閉眼,要麼就是虛焦了…

慘淡出片幾張,這TM就很尷尬了。

你慌了,怎麼會這樣!

沒事沒事,還有知乎:

●如何給女朋友拍照?—情感

●拍攝人物如何取景才最佳?—攝影技術

機智的你立得神髓:

首先要與拍攝對象互動,注意身體姿態的把握;

◆強調人物與場景的互動與聯繫;

◆來一支50mm定焦人像鏡,實現大光圈大虛化。

你打開淘寶搜鏡頭,兩分鐘過後……

第三條一定是寫錯了,先修鍊前兩點。

你自恃有幾分藝術細菌,啊不,藝術細胞

進步飛快,每次約會都可以隨手送出幾張街拍。

姑娘誇你:

「你拍得真好看。」

「是你好看。」

逗得姑娘合不攏嘴,你自己也樂開了花。

再後來,你們開始考慮得更多,矛盾激化。

分手前那次日落,你又故技重施給她拍了剪影,

此時你才意識到,這麼久了你們居然沒有合過影……

太多事來不及就已經分開。

一場愛情,即便過去了,也多少會留下點東西,可能是一種做家務的方法,一種習慣,也可能是一些照片。

整理照片備份到雲盤時,你發現最近的照片都是她,你已太久沒有旅行,拍攝人文風情。

開始拍照至今已經過了兩年,你拍了那麼多照片。

點開曾經拍的照片。

大部分慘不忍睹!piece of shit!

類似這樣:

AV畫質旅行風景照、主題不明不知所以照、花里胡哨過度後期照…

少部分今天看來依舊滿意。

類似這樣:

這兩年里你去過了很多地方,探索城市那些小眾的角落,用鏡頭語言表達情感。

你了解到重點不是把照片拍的好看,重點是每張照片都是故事。

如果繼續這樣下去,你可能還會旅行、拍照,會愛上別人。會拍照並不能讓你掌控人生,但提高審美、積極向上,獲得自己的成長,事情總會好轉。

4.別依賴後期濾鏡

太low……

END


推薦閱讀:

這種十分精緻的人像是如何調出來的?前期工作與後期工作思路是如何?
如何拍照才能將個子矮的人拍得高一些。?
攝影作品求點評??
怎麼才算擁有自己的攝影風格?
人像攝影師是如何逗妹子的?

TAG:攝影 | 攝影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