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為什麼會萎縮或增長?

最近什麼是經濟萎縮什麼又是經濟增長一直困擾學生。
學生這樣想的:經濟為什麼會萎縮?因為消費能力不足。消費能力不足因為消費者缺錢或者錢不夠。消費者沒有錢因為工資、經濟來源縮水。工資縮水因為企業東西賣不出去,生產能力下降。東西為什麼賣不出去、生產能力下降。因為沒人買,這不是又回去了么。而經濟增長又是相反的過程。學生不知自己的邏輯的差錯何在,望能指點迷津


從消費一個方面來解釋經濟增長和萎縮,你的模型有點兒太簡單了。舉個反例:通脹情況下,消費者工資來源充足,但仍然會發生經濟萎縮,出現滯漲。所以收入---消費的簡單關係自然無法解釋經濟的變化。

經濟應至少包含三個方面:投資、消費和貿易。單純從本國內部環境來看,投資和消費對於經濟變動的影響相當大。
簡單地說說萎縮和增長的模式:

進入萎縮:
1. 產業發展遭遇瓶頸,進入平台期。由於投資環境競爭的原因,投資收益越來越低,從而使投資增速放緩。
2. 投資增速放緩導致社會生產增加量減少,同時由於部分資金撤出投資市場,局部市場進入缺乏資金狀態。
3. 缺乏資金狀態會逐漸惡化並散布。然而由於經濟增長期的過度布局,企業無法縮小生產規模。
4. 由於消費無法迅速增加,所以企業無法通過促銷等手段優化經營狀況。
5. 龐大的生產開銷和收緊的現金流會拖垮一些企業,同時給行業內和價值鏈上的其他企業帶來影響。
6. 經濟下滑預期會使企業主動調低工資或裁員,而消費者也會因為經濟下滑而節省開銷。
7. 一些可以通過外貿渠道維持經營的企業,在匯率穩定的情況下可以熬過萎縮期。但大多數依靠國內消費的企業將直接面臨經濟萎縮的風險。

進入增長:
1. 由於經濟一段時間內的下滑,資產價格將觸底。
2. 資金出現向投資市場的迴流,首先集中在金融行業。
3. 金融市場活分化,將帶動經濟回暖預期,資金迴流擴展至需要大量早期投資和早期備產的重資產行業。
4. 重資產行業的開工率上升,直接拉動上游的相關原材料和加工業,同時帶動下游相關服務業的業務恢復。
5. 在每次經濟恢復增長時期,都會出現支柱行業。而支柱行業是伴隨著需求快速增長而誕生的,因此大批資金的迴流將用來支柱行業的迅速擴產。
6. 在支柱行業進入增長平台期之前,經濟將維持增長。

可以發現這兩個階段是構成一個完整循環的,這也表明經濟不會一味向好或向壞,所謂否極泰來。


兩位老師都說得很詳細了,我換個角度稍微概括一下.

經濟活動是有其周期性的,其中每個行動者的反應都是需要時間的,比如超市要根據對消費者需求的預測購置,批發商要根據超市的訂貨量來決定自己的訂單數,而廠商要根據批發商的訂單數來確定產量.因為估計本質上是不準確的,有時候供貨不足,有時候卻銷路不暢,經濟體就會在繁榮與蕭條中不斷搖擺.

但整體而言,由於新的更有效的生產方式的發明,人類的生產力是在不斷提高的,也就有了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經濟增長了.


我對貨幣理論和經濟周期理論有不少的研究,我希望我的回答能有幫助。直至目前為止,從古典政治經濟學開始,經濟周期就被視為某種失衡的狀態,各種關於經濟周期的不同解釋,唯一的不同就在於將這種「失衡」歸結為怎樣的原因。一些經濟學家將經濟周期歸結為實際因素所導致的,例如傑文斯將經濟周期歸因於太陽黑子的活動,凱恩斯以及瑞典學派的魏克賽爾等則將其歸因於儲蓄和投資在動態經濟過程中的不等;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奧地利學派的米瑟斯和哈耶克,雖然他們同樣將經濟周期的原因歸因於儲蓄和投資的不等,但他們認為儲蓄和投資與一般的市場交換一樣,是自發趨向於均衡的,唯有貨幣這一外部因素才能導致儲蓄與投資的不平衡;與凱恩斯認為有效需求不足導致經濟收縮不同,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相反地認為,正是武斷的通貨膨脹政策導致了利率的扭曲,從而導致過度的投資,而經濟收縮正是市場對過度投資的調整。

實際上,以龐巴維克的迂迴生產理論來表述的話,儲蓄與投資之間的失衡所導致的利率的變動,實際上是需要較長迂迴生產時間的產品與需要較短迂迴生產時間的產品之間的相對價格的變動,簡言之就是不同時間長度之間的交換價格;用費雪的利率來表述就是現期消費與將來消費之間相對價格的變化。正如我們不會把蘋果和梨之間相對價格變化稱為經濟波動一樣,我們也沒有什麼理由認為儲蓄與投資之間的變動導致的是經濟波動。經濟波動最重要的事實是市場交換界限的擴張與收縮,「失衡論」是無法解釋的。

唯一的解釋可能性似乎在於將貨幣之持有視為一種獨立的經濟財貨,而否定貨幣價值被動地決定於其所能夠交換的商品的價值。米瑟斯是對的,貨幣理論以及經濟周期理論的關鍵在於解釋「貨幣與一般商品之交換比率」是怎樣確定,但可惜米瑟斯的回溯原理將貨幣的價值歸因於其在市場上所能交換的商品的價值。若將貨幣之持有視為一種獨立的經濟財貨,我們將會發現:經濟過程本身就是不穩定的,而一個運用貨幣的經濟是最有效率實現經濟之穩定;而貨幣穩定經濟的過程正是通過無數個人對自身持有的貨幣量的調整實現的,這一調整過程正是我們往往視為一種「失衡」狀態的經濟周期,我們完全有望在微觀價格理論的均衡體系內來解釋經濟周期,無需藉助於所謂的總量研究和「失衡論」。至於推論過程,原諒我無可奉告。我目前還在研究這個問題,待意見成熟些,再發表嚴格的學術論文。


非專業回答,請合理參考。李淼老師從專業的角度上來答的,我從民科的角度來說一下。

有一些東西決定著經濟的增長和萎靡,這些東西是一個國家的財富,不是物質財富,但是比物質財富更重要:
1 關係財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與企業之間的關係,企業與企業之間的關係,還有政府與社會的關係。
比如在知乎上,一群很優秀的人相互認識了,這種認識其實增加了社會財富,只是不可能顯示在GDP里。
反例是,不知為何,這群優秀的人因為小事和面子吵起來了,然後從此互相為敵(突然想起羅永浩和菜頭和方舟子之間的故事),這件事其實降低了社會財富,只是不可能顯示在gdp里。
比如A一直在用劣質的瀏覽器,有一次終於願意付出嘗試成本,試用了谷歌瀏覽器,感覺很棒,然後開始信任谷歌公司,他和谷歌的關係增加了社會財富。
企業招聘其實也是花費很大的經濟成本找到合適的人建立僱主僱員關係(而他們認為如果真的找到了合適的人,再高的招聘成本也是值得的,這說明這種關係很值錢)。
在nba,很多球隊經理之間有長久的關係,讓一些好的球員交易得以順利進行。很多公司之間有幾十年的合作關係,這種合作是付出了很大的選擇成本和磨合成本獲得的寶貴財富。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不用說了,一個簡單的例子是大學生在校生活的生活質量很大一方面是由他是否和舍友有和睦的關係決定的,一個研究生的生活質量很大程度上由他和導師的關係是否良好決定。
2 信任財富。這個其實從屬於上一點,但比較重要單拿出來說。三鹿公司破壞了消費者對牛奶企業的信任,直接讓中國牛奶業損失了至少數百億的財富。每次金融危機都伴隨著大量信譽財富被破壞。
3 制度財富。這個都知道。
4 信心財富。任何一次經濟危機都大大降低投資者對未來經濟美好前景的信心。舉個例子:假設某天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宣布有個小行星將撞擊地球,地球人口將因此減少90%,估計當天美國股市市值會縮水數萬億美元,相當於幾百個比爾蓋茨的家產消失了。第二天NASH宣布搞錯了,原來這個小星星想通了,不撞了,這幾百個比爾蓋茨的家產就回來了。我個人認為虛擬經濟總量減去實體經濟總量,所得到的差值,就是信心財富的總值(此處請將我視為民科盡情鄙視)。
5 社會幸福感,社會公平程度,人均受教育程度,社會道德水平……

如果一個社會在進步,這些「無形財富」在悄悄增加,也許在十年之後,在某個契機【1】突然給實體經濟帶來巨大的助力。
如果一個社會在退步,這些「無形財富」在悄悄流失,那麼也許在幾年之後,實體經濟危機突然爆發。

我覺得經濟就像一個海洋,表面平靜時,下面仍然暗流涌動。經濟數據只是表層很小的部分。


【1】這個契機可以是某項技術突然進步,或者是某項政治利好到來。


1) 市場改變。例如人口老化。
2) 規則改變。例如貿易壁壘。
3) 通貨失調。例如信用擴張過度。全部業者都過度是一個現象。這往往與政府壟斷有關。
4) 巨大的天災或新資源。例如磒石撞地球,發現新大陸。

我認為題主的模型有錯。
投資是為了以後消費得更多。
收入不改,消費少一點,投資就多一點。東西買少一點,那就產少一點。投資都用來升級產業了。升級後有更多更好的產品可供消費。這時減少投資增加消費。從整體上看,經濟的增減表現在產品價格上。升級若升敗,就是花了資源沒產生更多收入,經濟就不能增長甚至有衰退,要積蓄下一輪升級的資源。全部項目都在同一時間升級失敗,機會很小,往往有政府指令的因素。升級總是個別的分散的不同時間不同程度的事,成功多還是失敗多就決定一個時期內經濟的增減。因相互抵消,一個時期內的增減一般不很大,不會有百分之十幾那種波動。

若投資的不是產品而是人口,那人口增長會在未來產生更多消費。這裡的生產是先從少一點日用品多一點教育品到人口增長後多一點日用品少一點教育品。整體上看人口的規模會增加經濟。

東西賣不出去(不是賣少了)的唯一原因就是生產了錯誤的東西。消費者錢再多也不會買的東西就是錯的東西。

不會無故消費減而其他不變。除非部分人口消失了,或土地消失了。這可能是天災人禍-保險業保不起那級。所有業者都生產錯誤的東西--這可能很小。所有業者都生產過多賣不完--這可能是有通脹。

經濟學的目標不是建立任何市場。


經濟機器是怎樣運行的 (時長30分鐘) Ray Dalio視頻封面經濟機器是怎樣運行的 (時長30分鐘) Ray Dalio視頻

credit fluctuate


假設有A國,該國的經濟增長率目前為 0%,即,既不增長,也不下降(不要說什麼」負增長「)。
現在,看看如何改變。
人口的自然增長率
假設A國每年新出生人口15‰,死亡人口率5‰,則人口自然增長率10‰
如果人民生活水平完全不變,則經濟增長率為10‰方能實現目標。
新生活的嚮往
現在,假設情況有了變化。年輕人不願意再每天按部就班的生活,他們要新的髮型、要新的衣服、要新的娛樂、要玩前人沒有玩過的網遊。
同時,沒有」看得見的手「去審核網遊上線、去控制新工廠的審批,那麼,很快,市場上就有有供給產生。
由於對新生活的嚮往,經濟增長率將超過10‰,以提供人民高於以往生活標準的生活。這,是經濟增長的根本原因。想想中國改革開放前10年,人們對新事物、新生活的追求,就明白了。
(當然,印鈔票也可以修改增長率數字,但是,終將被物價抵消。)
失去方向和追求
若干年後,人們發現,沒有新的東西可以追求,沒有新的遊戲可以玩,車型也老是那麼幾種,iPhone還沒有被發明出來。只要按部就班如往常一般生活就可以了。
這時,市場需求就會停止增長。這個信號,要經過一段時間延遲,才會傳導到生產者那裡(如果沒有行政干擾的話)。生產者會滯後作出減產或者停止繼續投資的決策,從而降低人們對未來收入的預期,更加保守的消費。經濟開始下降,增長率將低於10‰
創新
這一年,iPhone出世了!大家又看到了新的東西,有了新的目標,再次拉動經濟增長。新的一輪周期開始了。


熊彼特就是這麼想的。我覺得,他的想法比較有道理。


這個問題研究的人很多,到目前為止學界的理論有很多種,要是可以研究出來就可以拿諾貝爾經濟學獎了,絕對的。
本人認為這個經濟危機就是一種社會現象,就好像閃電雷鳴這種自然現象,承認它的存在就好了。至於它的成因在不同的階段應該是不一樣的,在19世紀,20世紀經濟危機的主要原因應該是供需不平衡,東西生產了很多,卻賣不出去,這種類似的。
到了21世紀了,互聯網已經很發達了,信息已經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傳播了。哪些產能過剩,哪些是朝陽行業,國家每年都會做指導,可是經濟危機還是會出現,這是為什麼呢?這個問題我也沒有想通(我也不是什麼大神啦)。那讓我們來看看2007年的次貸危機和之後的歐債危機。07年的次貸危機主要是房產危機,是超前消費。但是這些房地產泡沫真的沒有人觀察到嗎?大錯特錯,早就有人觀察到了,在一本業內人寫的書中——亂世華爾街,從側面反映了這一點,有些房地產機構早就在危機爆發之前脫身,可是監管當局為什麼沒有發現,這個我還真是想不通。據說美聯儲裡面有600多了經濟學博士在研究各式各樣的經濟問題,而且美國的統計發展的也是第一牛了,可是這個問題暴露的還是很晚。可能這個和國情有關係吧,美國的房產價格據說是五年收入就可以購買了,還是發生次貸危機,中國的房產是五十年收入才可以購買,可是房地產行業依舊堅挺,對此我只能呵呵了。可以提供的信息是美國人超前消費,不怎麼存款,所謂的貧富差距大(沒去過,不知道)。
再看歐債危機,一方面以希臘政府為首的是國庫空虛,整個國家消費超前。這貌似是希臘的特點,這個國家從幾百年前就賴國債了。(不小心就黑了它......)。另一方面是其他國家歐豬五國國家信用危機,這是在歐盟成立之後出現的現象,所以有學者認為是因為整個歐元區的貨幣政策統一,但是財政政策不統一導致的現象,如果是在加入歐元區之前,各國可以採用貨幣政策來刺激經濟,但是現在各國的經濟政策其實是無法自主的(經濟政策包括多方面的)。
以上就是我的答案,說的不是很清楚,提供一個參考吧,這真的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喲。


經濟學的目標是建立一個供求平衡的市場,這裡有3個問題,如何生產,如何消費,生產什麼。
自由資本主義時代第一個問題解決了,規模化生產、流水線、庫存控制、質量管理、
在二戰以後,第二個問題也基本解決了,累進稅支付基本福利。
第3個問題,則一直懸而未決。不論是計劃還是市場都沒有很好的解決生產什麼的問題。因為,經濟發言權始終是不平等的。計劃經濟把生產什麼的權力交給官僚,他們就瘋狂的建樓堂館所。因為這些能夠帶給他們直接的權力,而不是更多的責任。市場經濟把生產什麼的權力交給銀行信貸部,他們就瘋狂的建住宅商鋪。因為這個行業看起來最安全,最容易完成貸款任務。
解決經濟危機完全靠信心是不對的。相反經濟危機,往往是信心爆棚的後果。計劃經濟體系內的官僚相信自己對貨幣具有無限的調用許可權,直到弄到大饑荒還不罷手。市場經濟內的信貸部經理們,相信自己總是可以轉嫁不良資產,於是弄出次貸危機。
所以,現在看來對於市場經濟而言,金融系統分業經營還是對的。建立一個透明的金融市場,培養小金融機構去承擔高風險項目。對於計劃經濟體系而言,則應為公民提供剛性貨幣。使得官僚意識到,高積累不是無限的。投資更加傾向生產型企業,而不是消費類企業。


因為反饋系統的速度問題,導致了有時候出現過激


大學輟學生,答案僅供參考,經濟為什麼放緩?經濟就想一個巨大的齒輪,由於一堆的利差,金融危機,製造業困局,危及民間借貸,貨幣增發,物價上漲,老百姓都不敢用錢了,房子車子也賣不動了,所以錢的使用效率降低,這個齒輪就像卡殼一樣轉的越來越慢。

而經濟為什麼增速?是因為有一大堆的,利好條件,貨幣雖然增發,但是大量投資到基建化,農民工有錢了也就增加消費了,互聯網金融如此強勢,一年左右市場規劃,沒那麼多壞賬,互聯網欣欣向榮,還有眾籌讓普通人也能做投資經理,錢的使用效率更高,種種利好就帶動了這個齒輪。一旦齒輪轉起來就會越轉越快,直至騰飛。

但是什麼時候飛,誰也不知道,我們只能等。。。。


你說的很對,這本來就是一個所謂的"一般均衡"的問題,而不是一個單方向的、線性的邏輯鏈條。可參閱"baby sitting economy"。這也是為什麼政府有時候會說"信心比黃金更重要"。


推薦閱讀:

中央對糧食自給率的調整對國內農企意味著什麼?
Pokémon GO 為什麼還沒有進入中國?
為什麼樂事薯片40g的定價3元而75g的定價6.5元,百事公司這樣定價的目的是什麼?(都是塑料包裝)
小黃人給你什麼啟示么?
池州是一個怎樣的城市?

TAG:經濟 | 經濟學 | 經濟危機 | 經濟增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