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看《輕音少女》之類動畫的男生是什麼心態?劇情單薄的《輕音少女》好看在哪裡?

一些工科男喜歡看這類講述少女的故事漫畫,而且還被感動哭了,大齡女青年不是很能理解這個心態啊…我看了之後沒有這樣的感受啊=.=


我就愛看可愛的女孩子在一起,彈彈琴唱唱歌喝喝茶聊聊天,不行嗎!


為回報11k贊同、4.5k關注和動漫評析話題下3.5k贊同,前來作答。本文將主要以日本深夜動畫劇場版史上票房僅次於《魔法少女小圓[新篇]叛逆的物語》(2013)(參考閱讀:如何評價《[新篇]叛逆的物語》? - Macro kuo 的回答)和《ラブライブ!The School Idol Movie》(2015)的《電影 輕音少女》(2011)為對象進行討論。對於喜歡看《輕音少女》之類作品的男生心態,筆者將結合日本此類動畫的製作趨勢和其被消費的社會背景(請勿輕易對號入座),在下文的0-3節里進行分析;所謂「劇情單薄」的《輕音少女》的好看之處,將在第5節里進行分析;而對於這兩者間似是而非的關係和其中透視出的作品製作和評論里的姿態問題,則將在第4節的過度里進行闡述(4-5節尤其重要):
動畫考察39 《電影 輕音少女》——從後宮作品的「透明男主」到少女們的小秘密 - 動畫考察 - 知乎專欄

0. 創作的姿態:參考現實和參考拷貝

你手上這個像遊戲機一樣的東西和你摸弄它的奇怪動作只是讓人感覺不快,我感覺不到一點佩服或者感動。反倒有厭惡感。

面對在自己眼前操作著iPad的採訪者,宮崎駿如是說。

接著,他又對於採訪者的「這是工具,可以查詢資料」這句解釋,追加道:

你查不到的。這是因為你根本無法獲得對於在安宅型軍船的氛圍里滿身是汗地劃著櫓的漢子們的敬服和共感。對於這個世界,不是自己走出去,去傾注想像力,而是把這個i啥的作為「可以憑其理解事物」的精神自慰(日文原文是「上前を撥ねる」,本意揩油、只獲得表層的理解,考慮到宮崎駿在吉卜力雜誌《熱風》里也有對iPad使用了「自慰」的這個類比,這裡採用這個更為貼切的翻譯,譯者注)的工具,手握著、摸弄著而已。

這種聽上去稍顯不當的、宮崎駿紮根於高科技工具批判或者恐懼(technophobia)的想法,可以說就是來源於這麼一種危機感的影響了:我們自以為可以從網際網路獲得的知識,實際上比起從現實中可以直接獲得的體驗,卻只是第二手、第三手的東西。

正像我們從遠古的拉斯科洞穴和肖維岩洞壁畫可以發現的那樣,原來藝術的本分就是始於「將現實複寫臨摹下來」的這個出發點的。不論是形象還是抽象,與對象對峙並抓住其本質進行表現,可以說就是不限於畫家和雕刻家的、為所有表現者共通的一大主題了。

當然,這裡宮崎駿的發言,與其說是在譴責iPad本身,不如說是對於採訪、收集資料和創作姿態的一種憤慨和主張。

那麼宮崎駿本人在自己作品的調查里採取的是什麼手法呢?據傳,為了《千與千尋》,他曾經借住在某個家庭里,與其中的幼女一起生活,並持續觀察了好幾天——這不可不謂是一種讓人敬畏的收集資料的手法(嚴肅臉)。

然而,這才是真正的藝術家的姿態。

作品的描寫對象之魅力,是同時含有容易和不易表現的東西、也是美醜清濁並存的。只有通過自己親自吸收這些最直接的信息,在將其重新定義的過程中製作作品,我們才能接近真正的表現。


而與此同一時期,押井守對於現在的日本動畫狀況如此批判道:

在我看來,現在的絕大多數動畫已經變成了御宅的消費品,只不過是複製品的拷貝的拷貝,不具有「表現」的基本形態。

這段話指出了製作者們在不假思索地憑藉二手、三手的信息製作作品的這個製作「內向化」的問題,更是點明了:此時誕生的,只不過是御宅的消費品而已。


在日本教授動畫的老師們也常對於學生中的絕大多數都只對動畫或者電視遊戲有興趣的現狀唉聲嘆氣。不論老師們怎麼強調想像力和原創性的重要性,讓這些學生去做自由課題的時候,得到的作品裡出現的,都總是與現行的御宅動畫風格一成不變的表現。

儘管作品之間有著程度的差別,但只要作品本身就是離現實有一定距離的東西,這些只參考了其他作品的所謂「拷貝作品」對於接受者來說的信息價值就會越變越少了。

我們容易覺得是因為世上被稱為所謂「動畫宅」的觀眾增加了,所以這種作品也就增加了。而事實上事態進展卻更為嚴峻,從很久以前,日本的動畫製作現場本身就出現了充滿御宅志向的製作人員的這個狀況。

那麼,為什麼現在的日本動畫業界會變成這種狀況呢?


1. 輕音的角色和二次創作

動畫《輕音少女》的故事描繪了平凡女高中生們加入輕音樂部後的日常。如果是沒有習慣所謂美少女動畫的觀眾,大概就會對以四格漫畫為原作的TV動畫版《輕音少女》抱有一種奇異而又新鮮的感覺了。

我們看《輕音少女》時首先能注意到的,就是這部作品的目標看上去並不在於想要打出故事通常應該有的強力劇情和主題。

當然,如果考慮到原作是缺乏故事性的四格漫畫,這本是無可厚非的。而和原作一樣,這種動畫之所以能夠獲得粉絲支持,並以商品的形式成立的要因,就應該在於「美少女動畫」的本質——「角色萌」這個概念里了。

就像筆者在《進擊的巨人》原作漫畫的畫工粗糙、敘事凌亂,為什麼成為明星作品? - Macro kuo 的回答里也提到過的,原本日本的漫畫和動畫的主旨是在於描繪出主題和故事,展現劇情和演出。然而,一部分「精神上還不成熟」的粉絲卻不去重視這些東西,而是對於角色本身感到迷戀,或者甚至產生了相當於戀愛的感情。

在日本被稱為「版權物」的同人志,也是這種「病態」的粉絲中的部分人自發地「將角色從既有作品中單獨抽出,插入進按自己的喜好改編的故事中」的產物。這裡必須注意的是,其中大多數都是以性為主題的這個事實。

原作者和出版社之類的權利所有者從著作權和心情上,對於這種事態提出異議的例子雖然不少,然而我們目前卻能感受到日本動漫界里的一種「一定程度上默許了這種現象」的氛圍,最近甚至還能從中感受到製作方(預見了這種情況,意識著這些以H作為完結形式的二次創作)有意爭當二次創作榜樣的製作方針。

在這種環境里,可以說就漸漸形成了一種「製作劇情時就不需要什麼錯綜複雜的故事,只要重視利於觀察自己喜歡的角色的方便快捷性」的製作姿態。

為了方便展現角色而製成故事,而故事本身卻不會受到重視——這很顯然是一種扭曲的作品存在方式;然而一個不可否認的現實就是,正是支持這些作品的粉絲在購買作品的限定版的軟體光碟和跨媒體商品。這大概就是與日本近年來的洛麗塔、偶像市場近乎一樣的現象了。

押井導演在他的《INNOCENCE》里,就對於現在的「美少女動畫」里的這種創作者和觀眾之間的共犯關係進行了強烈的批判。

《INNOCENCE》的故事主要講的是一場對於近未來發生的gynoid(女性人造人,機娘)的暴走殺傷事件的搜查。而這裡的gynoid,就可謂是對於這種所謂美少女動畫的角色的諷刺性表現了。

在搜查過程中,我們發現這個暴走的少女型gynoid其實是sexaroid(為了滿足性需求的gynoid),這個設定可以說就暗示了:美少女動畫作為「紮根於性慾和洛麗塔情節的商品」的本質,以及在表面上對其隱蔽(口頭上不予肯定)的同時,卻實際上公然販賣(製作上爭當榜樣)的這個現狀。

gynoid們是模仿人類的「理想形態」而被製作出來,會因老化和更新換代而被淘汰丟棄的存在。而她們是由統一的規格被製作為同樣面孔的這個設定,也是與美少女動畫有著相似之處的。這裡所指的,就是動漫里經常被稱作「章子臉」(ハンコ絵,用章子比喻角色的面部是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的這種讓人幾乎分辨不出作品中人物區別的狀態。而有著這種臉的角色容易在短的周期里隨著流行和廢退而被很快地消費和遺忘而去的事實,也很好地對應了gynoid的更新換代。

就像這樣,美少女動畫毫無例外地用了這種特別的畫風在進行描繪的這個現狀,其實很明顯就是一種「對於創作表現的普遍脫離」和「創作者們反覆互相拷貝畫風」的「廢退式」結果了。

也就是說,比起對於原有信息的人類本身的模仿,就只有對「被模仿了的東西」的模仿的這種本質殘存在了作品裡,這種表現形式就漸漸開始與「對實際人類的興趣」之間產生了距離。

只要去追尋所謂「萌繪」的過去,誰都不難理解這是一種有多麼偏離普遍表現的感覺。

《輕音少女》的角色設計在這個意義上,也是處於一種異樣的定位上的。

與其他的美少女動畫相比較,我們就能發覺,這部作品裡角色與過去此類動畫的低頭身比、豐滿的手腳以及重心在外側(手和腳)的特徵相反,角色的重心是聚集在中央的。

此外,就像我們去看角色整體的剪影時會顯得有點拙笨的小手小腳、長的身體、短的小腿的這些特徵也是十分明顯,通過這些設計,有意使這些角色的身段顯得較為遲鈍和充滿肉感,就有助於她們獲得一種活生生的實際存在感。

同時另一點值得注意的,就是1984年出生的山田尚子導演為了讓女高中生也能來觀看,在描寫中有意避免了女性所厭惡的對於性的露骨描寫。

這是一個非常難掌控的平衡,因為需要在控制性形象不讓其越線的同時,卻又要在其將越線變得庸俗之前的範圍內,最大限度的在作品裡散發出性的形象。

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在滿足了這些條件的這種絕妙的角色設計里,是有著相當多的反覆試驗和不斷摸索的痕迹的。

2. 處女信仰的防衛Code和狂人般的粉絲團體

此外,在《輕音少女》的世界觀里不可忽視的,就是角色必須得是完全的「新品」的這種「處女信仰」的存在了。

雖說故事舞台是在女子高中,然而若是一部仔細描繪以女高中生為主人公的、現實而通常的日常群像劇的話,哪怕故事主題是與戀愛無關的,登場人物的她們的關心中也不應該沒有戀愛。

然而,《輕音少女》里這種描寫卻幾乎不存在,就算難得有了類似戀愛氛圍的場景(把投到自家信箱里的歌詞筆記錯當情書),這戀愛也會因為「不存在對象」而不了了之。從這種地方,我們就能發現,製作者有用心從描寫里排除了「有可能成為她們戀愛對象的異性」。

於是,這些美少女角色們看上去就彷彿像動了前腦葉白質切除術(lobotomy)一樣被「幼兒化」,沒有了性的欲求。

在角色商業展開上,想要從作品內外徹底抵禦所有可能會動搖角色「處女性」的要素的一種頑固意志,可以說就是這種現象的來源了。

而這就是《輕音少女》為了優先角色商業而犧牲了劇情真實性的證據,同時也是讓我們覺得她是貫徹了「輕視劇情和作品」的態度的「商品」的原因了。


這種處女防衛的徹底性也是特別值得玩味的。

在《電影 輕音少女》里,由於倫敦成為了故事舞台的一部分,就很難去像女子高中里一樣描繪一個只有女性的密閉空間。這個時候作品是怎麼做的呢?首先它讓可能會有魅力的男性角色統統退場,只描寫了彷彿被閹割了的男性,或是把他們描寫為疏於作畫細節的群眾路人角色。而這種群眾角色的作畫不到位的問題,卻是不僅限於京都動畫的作品,而是很多日本動畫里共通的。

然而,通常的作品裡就算有魅力的男性角色登場,只要不描寫戀愛就可以達到這個目標,這部作品卻以「將這種角色完全拒絕在作品世界之外」的形式達成了目標。作品就這樣對於觀眾作出了一個「不止現在,更是直到未來也會是永遠和平(沒有戀愛)」的保證。

這種幾近病態的處女信仰,近乎毫無懸念地,就可以說是來源於一般的動畫宅對於與女性交往的經驗的缺乏。哪怕只是在設定上,如果作品讓觀眾意識到了自己喜歡的角色已經被某人佔有、玷污,就會招來他們的嫉妒和憎恨,有的觀眾甚至會認為這是角色對於自己的「背叛行為」。

實際上,在已經誕生十載的美少女漫畫《神薙》里,由於作品中的描寫讓人產生了女主人公不是處女的疑惑,讀者曾經就此向編輯部抗議,結果使得作品被迫陷入一時暫停連載的境地。

於是,為了不重蹈覆轍,製作者在京都動畫的製作現場製作《輕音少女》時,就針對這種潛在的幼稚慾望和情結,進行了徹底的風險迴避。

這是一種在集體的經驗里釀成的「美少女動畫」的手法,《輕音少女》的製作者們在這裡嘗試的,就是想要給自己設定一個彷彿以前好萊塢的Hays
Code一般的道德束縛。為了排除撼動處女性的要素、獨自進化而來的這種束縛,大概就能被稱作「處女防衛」Code了。

所以,與其說《輕音少女》沒有描繪戀愛,不如說原本戀愛就在描寫里被禁止了,或者應該說是作品本身給自己加上了對於戀愛描寫的禁忌。這卻不是因為戀愛不是故事主題才沒有描繪戀愛,而是因為如果不去強烈地意識戀愛或者性的部分,就無法在作品裡保有其價值,所以才會變得無法在原本的意義上描繪戀愛。故事中數次出現的、以強調女高中生大腿的鏡頭為代表的性的意象,卻無法還原成任何故事情節,而只是以彷彿是「自然地被呈現出來」一般的形式進行了展現和演出。這種「微妙又巧妙的欺瞞」中產生的距離感,才是橫貫《輕音少女》全篇的、最為特別的地方。

然而,儘管製作者們將動畫世界製作成了如此「無菌」的狀態,電影公開前卻出現了一個「緋聞」:飾演主要登場人物的一位聲優在與某個男性在交往的事實被曝光了。

就算動畫有再怎麼嚴密的設定,這個設定卻是沒法防衛到現實當中的。這個事件就在一部分的粉絲間成為了話題,飽受批判。事態發展到了這個地步,就迫使這名聲優親自在博客上回應緋聞說明了情況,並對於自己今後的聲優活動進行了聲明。

然而,她有必要對於這種私人的事情進行解釋么?要知道,她只是以工作和表現者的身份演繹了一個分配給自己的角色而已。

《輕音少女》的一部分粉絲不僅僅滿足於追求動畫角色的處女性,甚至也開始向演繹了這個角色的聲優要求處女性了。到了這個地步,我們與其叫他們粉絲,不如叫他們是一種狂人的團體。

然而,事實上,這位聲優卻是無法捨棄這些粉絲的。因為對於她來說,這樣狂熱地支持自己的核心粉絲,才是自己聲優活動的生命線。

《INNOCENCE》里的gynoid事件之謎的真相部分(為了避免劇透,在此不明言)其實恰恰就暗示了,在給美少女角色配音使其獲得人性的同時,聲優自己也能成為一個獨立的「商品」的這種事實。在這個意義上,《INNOCENCE》也是一部十分優秀的諷刺作品。


3. 後宮作品的「透明男主」

粉絲暴走的慾望的異常性並不止於這種對於處女性的執著。就像筆者在動畫考察30 動漫里時間循環故事的表象初步研究 - 動畫考察 - 知乎專欄里也提到過的,據說在伊斯蘭教里,虔誠的男性信者在死了升天后,就可以和72個處女生活在一起(永遠的處女——天女)。想要擁有這種所謂「後宮」的願望,就可以說是代表了萬人共通的慾望的存在了。如果前面所提到的製作者和接受者們想要看到美少女、想要描繪美少女的慾望前方存在的,是對於故事性的排除,那麼這些人最終會達到其慾望根源、有想要組建「後宮」的願望也就很自然了。

在美少女動畫這個類別下,有一種以主人公為中心大量設置美少女的作品種類,時不時被稱作「後宮作品」。在日本的PC遊戲業界里,將這種美少女動畫風格的角色們後宮化了的成人作品也是成就了一大產業。

這些種類里的很多作品採用了在沒有存在感或是不起眼的男主人公周圍設置多種多樣的女性角色的這個設定。這是為了可以讓觀眾或玩家容易將自己投影到那個主人公身上。如果只是注意這個特點的話,這種類型的作品本質上就可以看成是和將性作為商品出售的日本風俗店沒有什麼區別的了。

然而,到了2000年代後半左右,就像筆者在動畫考察15 日本動畫故事性的現在到將來 (輕音少女,夏日大作戰,EVA,東之伊甸,反叛的魯路修,穿越時空的少女) - 動畫考察 - 知乎專欄里 「我」消失了 這一節里也提到的,這種製作邏輯可謂是獲得了進一步進化。這種進化就發生在京都動畫的《幸運星》和《輕音少女》等沒有男主人公的作品裡。筆者認為,這些作品也可以看作是處於「後宮作品」的延長線上的存在。

本身在後宮的中心設定一個有著突出能力或性格的男性角色的這種設定,就不受粉絲們的歡迎。這是因為,他們會很難將自己代入到這種角色身上,也不想因此通過對比而感覺作品評判了自己的成長和價值。那麼排除了這裡出現的這種障礙的究極狀態到底會是什麼樣子的呢?

那就是主人公的「透明化」了。也就是說,觀眾就作為了——不會被女子高中生這個後宮的女性們認識的——「透明的存在」,位於她們當中。而這是在自然的劇情發展、細緻的人際關係描寫里絕對不會出現的。於是,這就可以說是以《輕音少女》為首的作品群的極為病態的奇妙構造的另一個真相了。

她們就這樣被剝奪了幾乎所有戀愛感情,毫無防備地在透明的偷窺魔面前過著日常生活,在無意識中被迫侍奉著這個後宮中心的王。

而這種作品甚至排除了曾經的後宮作品裡多少存在過的、交流上的不和和麻煩的地方,也是它很突出的特點。


在這種作品受到支持的背景里,大概就有日本年輕一代人的交流能力不足的問題。也就是說,他們想要在儘可能移除了痛苦和辛苦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一直品嘗這種甜頭的願望,就導致了這種作品的誕生。

然而,我們卻並不能將這種作品的存在完全視作邪惡來進行否定。這是因為這些作品都是受到了日本的年輕一代現在面臨的社會問題中的社會格差、就業難、結婚難等嚴峻課題影響的。

如果動畫是商品的話,那麼這些年輕人想要一個至少在這個商品提供的世界裡能夠獲得肯定、可以無憂無慮地看著這些女高中生奴隸們的地方,大概也就不是什麼過分的要求。

然而,若從這種視角看去的話,《輕音少女》也就只不過是一個滿足慾望的商品,與其說是作家的作品,不如說是只有作為商品的價值了。


4. 作品評論和製作的應有姿態

當然,如果一味沿著上面的視角,我們就會輕易落入一個「批判作品」的傾向,難免有失偏頗。無論是電影評論還是動漫評論,將不好的一面指出來進行「裁決」何其簡單,這也是網路中充滿了「吐槽」作品式的評論的原因。筆者在如何評價動畫《夏洛特》? - Macro kuo 的回答里也提到了,這些評論結果就只是宣洩了看了我不想看的故事沒看到我想看的故事的這麼一種不滿。

這種觀點只不過是一種安易地將評論者自己當做「主體」的主觀評判基準,不僅是缺乏創造性的負能量,而且也忽視了2個重要的事實。其一是在評《Charlotte》的上面鏈接里那篇文章里也提到過的,作品並不只是為了你一個人而製作的。筆者以為,我們做評論時首先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作品的意圖。對於這一點,法國作家、藝術家和評論家讓·谷克多的這句話就很貼切:

我不會選擇裁決的一邊,而是站在被裁決的一邊。

其二,就是在這種裁決和本文的前幾節的評判里也存在的所謂「理性」本身也是有著對於「評論」功能的放大性邏輯在裡面的。這點法國導演弗朗索瓦·特呂弗的這句話或許能夠給予我們參考:

我們不能對於評論抱有過多期待。特別是不能強行要求評論具有科學一般的準確作用性。既然藝術不是科學,為什麼就非得一味要求評論是科學呢?

那麼什麼才是評論該有的作用呢?筆者以為,評論的作用不在於單純地將自己的「印象」臨摹和記錄下來,而是——哪怕是通過稍許牽強的操作,也要嘗試去發現作品裡容易被忽略的細節部分,並將其提示給讀者。


回到上一節末尾。那麼,我們通過什麼樣的視角才能找到《輕音少女》作為「作家的作品」的價值呢?

就像筆者在動畫考察9 從碇真治到夜神月的想像力變遷——家裡蹲式的心理主義到生存遊戲中的決斷主義 - 動畫考察 - 知乎專欄和如何評價《福音戰士新劇場版:Q》? - Macro kuo 的回答里提到的,庵野秀明導演在《EVA》新舊劇場版里,是通過對自己在之前作品裡的表現進行否定,消去自己的存在價值的方式,使得自己能夠從至今的工作的外部審視作品、真摯地直面現實,才打開了作品對於現實的通風口,引起了社會轟動。相似的,筆者在為什麼看完類似於《輕音少女》或者《玉子市場》後會對生活產生一種深深的無力感? - Macro kuo 的回答的第二部分里提到過的押井守的《福星小子2
Beautiful Dream》、如何評價劇場版動畫《涼宮春日的消失》? - Macro kuo 的回答里提到的《涼宮春日的消失》、以及如何評價《[新篇]叛逆的物語》? - Macro kuo 的回答里提到的《劇場版 新篇 魔法少女小圓 叛逆的故事》,也都是反過來利用了各自動畫世界的前提條件,企圖對於這個「醜惡」的世界進行脫出、批判、改創或是回歸。可以說,這些作品的製作,都是通過對這些原本作為御宅消費品的閉塞故事題材和主題價值自身的否定或是質疑,以作家的作品和藝術的形式進行了重生和升華,最終超越商品成為作品的明例。然而我們發現,《輕音少女》的導演山田尚子卻在製作《電影 輕音少女》時說到:

總而言之,「要保持還是《輕音少女》(的風格)」的這一點很重要。

不是通過否定或質疑作品,而是通過保持其原有風格進行製作——那這裡山田導演的發言和製作姿態,難道就可以說跟其作品裡的「透明男主們」一樣,是對於作品或角色本身的一種沉溺了么?恐怕不然。筆者在為什麼看完類似於《輕音少女》或者《玉子市場》後會對生活產生一種深深的無力感? - Macro kuo 的回答的末尾,曾經提到過《輕音少女》是怎麼在看似平常的日常表現中體現出「遠度」這個概念的。而本文就想在最後一節以《電影 輕音少女》為主要對象,講講山田導演所想保持的《輕音少女》的風格是什麼樣的存在。


5. 少女們的小秘密——山田尚子導演《電影輕音少女》

5.1 開頭的爭論和梓遲到的登場

中野梓像往常一樣進入了活動室。然而這裡的空氣卻飄蕩著一絲緊張——唯在和澪、律們就自己的「音樂性」進行著真摯的辯論。唯說道「我已經有點受不了這樣輕飄飄的演奏了」,其他成員也就她的這個發言進行了回應。然而,對於熟知這部作品的觀眾來說,這也實在是很奇怪的場面。隱約有一種像在演戲的感覺。《電影 輕音少女》就是在這種明顯可疑的對話中揭開了她的序幕。雖然說白了,這裡的描寫是幾乎沒有牽扯到這部作品主線的「練習間的小插曲」,然而就算這樣,或者應該說正是這樣,這裡的描寫才凝結了這部電影的精華。


電視動畫在受到人氣推動,邁入「劇場版」製作的時候,往往容易發生的現象就是「嚴肅化」了。正像筆者在動畫考察29 作為「生活系」的《STAND BY ME 哆啦A夢》(中日雙語) - 動畫考察 - 知乎專欄的開頭裡提到的日常和非日常的對立一樣,《哆啦A夢》大概就是這種作品的典型例子。包括上面提到的《福星小子2
Beautiful Dream》在內的押井守製作的幾部劇場版大概也是這種例子。為何變成電影后,故事的規模和逼格就被無緣無故地放大了呢?我們暫時不提「如果不是這樣,誰也不會專門到電影院里去觀看電影」的這種商業上的理由,我們自己其實也在不知不覺間,對於劇場版動畫有了一種宏大敘事的期待,卻對於其中的不自然之處變得麻痹了。然而,這裡難道不是出了什麼錯么?

回到本節開頭,梓絲毫沒有把前輩們的「激烈爭論」當回事,立刻就看破了她們是在演戲。她們在梓進入活動室時裝腔作勢的演奏,其實是過去的輕音部成員(叫作「Death
Devil」的重金屬樂隊)的演奏錄音的磁帶里收錄的聲音。就像唯所說的,她們是在「扮演Death
Devil」。被問到為什麼在做這種事的時候,唯說到「因為這是樂隊的常有情節」。在這個場景里,期待著符合「劇場版」應有的故事的粉絲們就這樣被完美地騙了,並同時在心裡嘆息:「什麼啊,原來就算到了電影里的《輕音少女》也沒有變化啊。」然而,這裡我們對於《電影 輕音少女》的所謂變化曾經抱有的「期待」又是什麼呢?因為是電影,所以就另闢蹊徑走完全不同風格的路線么?電視動畫的電影化的必要前提就是「和日常的斷絕」——對於這種認識的頑固僵化,山田導演乍看上去是滿不在意,而實際上她卻是意志堅決地做出了抵抗。


那麼想要遠離日本TV動畫電影化的既有方式的山田導演,又是想以什麼方式讓《輕音少女》成為「電影」呢?對於這個問題的線索,恐怕也還是在於梓的登場方式,也就是「晚其他人一步來到活動室」的這個與前輩們稍許的時間差里了。這是因為,在這部電影里,梓的「遲到的登場」反覆上演了好幾次。

5.2 秘密的花園和心結的「才能」

那麼原本《輕音少女》又是怎樣一部動畫呢?——也就是說女高中生的日常又是一種怎樣的存在呢?如果我們換個角度仔細品味,就會發現這其實是一個以秘密為名的小小心結的故事。這是一種只要稍微觸碰就會自然解開的心結。而在這個故事裡生息的,則是一種擔心會被不經意解開的不安,以及會被重新結上的期待。當然,還有這種心理的纖細無比。

平澤唯之所以能成為《輕音少女》主人公,就是因為她本人就是這個心結的中心式存在。實際上在片中,她是與如此多的秘密在嬉戲,她又是如此多次地將周圍的少女們捲入了純真的謊言之中。然而,隨著她的這些行為,大家都吃驚地發現,有某種東西不知不覺間在自己心底開始生根發芽了。而正是她的這種稀有資質牽引著故事中的一切緩緩前行。在這個意義上,《輕音少女》的世界就是一個名符其實的「秘密」的花園。


原本在入部前,她初次到訪輕音部時的那種難以置信的矛盾和錯位心理又是怎樣一種情形呢?當時,從來沒有碰過樂器的她通過隱藏自己(為零)的音樂素養,對澪、律和?的心情又把握到了什麼程度呢?而與此同時,這三位少女們為了勸誘部員加入而實現了共同謀劃,就也在不知不覺間因為秘密擰成了一股繩。於是,在登場人物各自思緒的相互交錯使得各自的心結自然解開的過程中,又有別的心結在不知不覺間再次結了起來。


唯的這種非凡的「才能」在電影里甚至達到了天才般的境地。在一行人進入了倫敦的迴轉壽司店的時候,一個英國的店主一般的男人突然出現在大家面前,唯和他當然沒法實現順利的交流,於是大家就莫名其妙地(被誤解)要在店裡演奏和演唱了。這也是由唯和英國人之間的天大的誤會的連鎖導致的結果,在她任憑自己隨波逐流的同時,卻能將周圍拉進音樂之中的這點上,可以說是跟電視版第一季第一話的展開完全一樣的。

5.3 不是表露而是隱藏,不是擴大而是維持


如果將登場人物間想法的互相抗衡、行動的互相衝突、或者說從衝動到決斷的這個過程稱作戲劇性(dramatic)的話,就像本文前幾節里說到的,《輕音少女》就容易給初次看這部片子的人一種片中沒有演出技法(dramaturgy)存在的印象。


然而,如果說使得想法顯現能帶來的戲劇性的話,有意讓想法隱藏起來,也就是說想要使其保持為潛在的存在的這種演出,不也是能夠獲得強韌的故事性的么?會被詬病為「什麼也不會發生」的《輕音少女》之所以也能夠使人著迷,不恰恰是因為故事裡有這種「對潛在的東西的意志」的傾嚮導致的么?

部員們各自心裡隱藏著的,都是不值一提的細節。然而,這些東西是被描寫得如此的細心:澪是如何的受到羞恥心的折磨;律是如何的為部員們著想,又是如何的為了不讓大家發現這一點而費盡心機;?是如何的沉醉於「對司空見慣的高校生活的驚喜和憧憬」之中;唯的妹妹尤對於姐姐隱秘的心情也是不一般;尤和梓的同班同學的鈴木純心中掩藏的羨慕同樣也不容忽視;既是顧問也是輕音部前輩的山中佐和子對於學生們的充滿母性的愛在平時也鮮有顯露;曾我部前輩和女同學們對於秋山澪的嚮往也是本來不曾會流露出來的東西。這些細微的秘密都不是由本人的意志所揭開,而是在意想不到的形勢里不經意地就露出了她們的真相。

三年級的畢業儀式的早晨(第二季24話),後輩的梓想要用劉海努力隱藏的那個額頭上的創可貼,在這個意義上就集約了《輕音少女》的形態。為了保護受傷處的創可貼,是會向周圍暴露出本來不會被人知道的「疼痛」的所在之處的。於是梓就出於她特有的羞恥心,想要將這個貼在最容易被人看見的地方的創可貼藏起來。然而與她的意願相反,早春的微風就在頃刻間將這個創可貼顯露了出來。後來唯她們也發現了這個創可貼,而這個事件作為梓終於將自己顯露出來的瞬間,也證明了她的「疼痛」並不僅限於身體上(心理上也有不捨得大家畢業的心情)。

於是我們發現,作為這樣一部和登場人物們的隱蔽和顯露的點點節奏一起交織而成的動畫作品,《輕音少女》會時不時被負面評價為「什麼也沒發生」或者「沒有故事」、「沒有描寫成長」,不僅是很可惜的,也是一點也不恰當的。正像上文所揭示的,《輕音少女》里的「什麼也沒發生」不僅不意味著登場人物的沒有動力或是精神,更是說明了這是充滿了她們的意志的故事。

然而,與此同時,《輕音少女》的這種演出技法也確實是極為矛盾的存在。這不是青春里常見的那種自發地去強行追求「戲劇性」的東西。而是由——通過隱藏思緒和心靈傷痛,想要避諱將自己心靈傷痛的「戲劇性」強加在故事裡的——這個潛在化的方向而生成的情念。

電影的第一個鏡頭是前輩們圍繞著手拿巧克力蛋糕的梓的紀念照片。這個場景讓人回想起第一季第一話的最開頭。那裡出現的就是唯和她的從小玩伴的真鍋和的初中畢業照。這個開頭乍看上去,讓人感覺像是象徵了《輕音少女》的「什麼也沒有發生」的日常。然而這個場景卻事實上說明了「在這三年里對於唯來說的身邊的重要存在發生了確實的變化,曾經真鍋和所佔據的位置上有著別的四個成員」的這個事實。而唯也充分察覺到了,情人節的巧克力蛋糕對於梓來說,其實就是她難以估量的「思緒」的饋贈。而對於唯的這種察覺,梓卻不知道。

於是,《電影 輕音少女》就至少可以說是「直到唯找到符合她個人風格的回禮」的故事了。然而就像故事至此的秘密一樣,我們已經知道了這個秘密。《輕音少女》並不是通過某種真相被揭露而引來的驚奇感,而是通過某種被隱藏的東西的懸空感來牽引其觀眾的注意力的。在這個意義上,故事舞台的倫敦實際上對於《電影 輕音少女》的戲劇性是沒有貢獻的。對於已經看過TV版動畫的人來說,畢業之日唱的歌會是《天使にふれたよ!》,也是已經知道的事情。而在到達這一天之前,唯能否將這個隱秘的饋贈一直瞞過梓,才形成了這部電影的關鍵之處。

換句話說,這個故事也可以看成是——唯想要送給梓一首「宏大的曲子」,卻發現還是「保持我們的現狀就好了」——的這個過程。這也應該是與山田導演、腳本的吉田玲子以及角色設計的堀口悠紀子在要將《輕音少女》電影化時所經歷的思考是同步的。也就是說,在這個電影化時容易不假思索地選擇擴大作品敘事規模的今天,這三位女性製作者也選擇了貫徹這個隨處可見的日常。這就近乎可以說是合乎了作品倫理的一種決然的意志了。


5.4 《紅髮少女安妮》的日常里潛伏的心結描寫

在考慮《輕音少女》的這種倫理性的時候,讓人聯想起的,就是同樣曾被稱為「什麼也沒有發生」的,1979年宮崎駿作畫、高田勛導演的動畫《紅髮少女安妮》里平靜卻又絕不弛緩的那種故事持續性了。在這部從「本想領養一個男孩的老兄妹身邊陰差陽錯卻來了一個少女」這種交錯情節出發的電視系列動畫里,儘管安妮很健談,守護著她的馬修和瑪莉娜兄妹卻是隱匿了很多的思緒。馬修如果在作品裡決然地解開了誤會,切斷了秘密的心結的話,整個故事情節恐怕就早已崩壞了。

例如對於善良的馬修想要送安妮禮物卻完全瞞著安妮本人的這個心理活動,我們只要看故事的第27話《馬修和鼓起的袖子》就能明顯感受到。老人看到混在其他少女當中的安妮的身姿,僅憑自己的觀察就對她的裝束產生了違和感,也就是說注意到了是因為安妮沒有鼓起的袖子才使得她和其他少女間產生了隔閡,這是何等的忍耐力!接著他又在背地裡專門委託鄰居的雷切爾·林德夫人為安妮縫製和大家一樣的衣物,他在這裡瞞著安妮和瑪莉娜的這種行動力和意志力也是值得回味。可以說,他的這些思緒中,都貫穿了自己想要演繹「隨處可見的日常」的這個反劇情的意志。

第43話的《周末的休假》這個絕妙的故事更是值得回味。這個故事中細細描繪出了為了在Queens學院學習而離開綠山牆農莊生活的安妮周末和學友們一起回家的情形。片中就像該章標題一樣,只是細緻地描繪出了周末的休假,沒有描寫出任何大的事件發生。那麼實際上發生了什麼呢?那就是,安妮獲得了全年級里只有一個名額的エイブリー獎學金後,將自己從學院畢業後想要上大學的決意對馬修和瑪莉娜保密,而告訴了至友的黛安娜·巴律。上大學會使得自己4年長期遠離綠山牆農莊,於是安妮就很過意不去,所以她就沒能對撫養自己的兄妹倆說出自己的這個決意;而黛安娜也將安妮的這個選擇作為了一種珍重的心情,發誓會替她保密。同時,動畫還細緻地描寫出了,從遠處看著安妮和黛安娜交談的馬修和瑪莉娜,也各自在心中抑制著對於安妮回家的喜悅,盡量故作平靜的情景。在這些看似穩當的描寫當中,卻是有如此高漲的情念存在著。直到這話最後,瑪莉娜通過鄰居的林德夫人才知道了安妮的決意。這裡就描寫出了一個秘密的心結在20多分鐘里被慢慢解開的過程。

然而在這個心結解開的時候,瑪莉娜也並不只是對於安妮的決意感到驚訝。在這個秘密不再是秘密的瞬間,瑪莉娜甚至接受了安妮想要將它藏匿起來的意志。而正是通過對於這種意志的接受,她才得知「安妮是活在怎樣的糾葛中,以及安妮對於他們這對老兄妹是隱藏著多麼深厚的愛」的這個真相。對於因為不太贊同女性的升學而作出了稍顯批判性發言的林德夫人,瑪莉娜大概就會表示自己會尊重安妮的意志了。而瑪莉娜卻沒有將這個決意傳達給安妮本人。就這樣,在一個秘密的心結解開的同時,也有另一個心結被結上了。


5.5 秘すれば花なり

在《電影 輕音少女》的最後描繪出的是順利獻歌給了梓後這四個人踏上高中生活最後的歸途的場景。那首《天使にふれたよ!》就這樣成了只有唯和輕音部的成員們才能使其盛開的、從「秘密」的花園裡採摘的餞別花束。在這個歸途中,唯得知輕音部的前輩的樂隊「Death
Devil」留下來的錄音帶也曾是前輩們畢業分別時送給當時的後輩的饋贈品。於是當她意識到原來自己和輕音部的大家送給梓的這首歌也繼承了輕音部的這一傳統的時候,就興奮得手舞足蹈。律輕描淡寫地說道:「不過還真是很巧的偶然啊」。然而這真的是偶然么?故事描繪出的「音樂超越時間將少女們的心結在了一起」的這個奇蹟,卻是在展開了其全貌的同時,電影就落下了帷幕。在《輕音少女》這部作品裡,某種思緒的傳達,並不是通過意志的表明而實現的。將意志作為秘密暗藏心底,有時反而會使得這個意志以某種更為強烈的形式傳達給對方。在討論日本能樂的藝能哲學中,世阿彌的芸論書「風姿花伝」里的那句「秘すれば花なり」(正因為隱秘,才能成為花)所言極是:最美麗的花,就是會在最隱秘的地方,散發著馥郁而雋永的清香。

郭文放

2016年2月29日

日本東京

擴展閱讀:

為什麼看完類似於《輕音少女》或者《玉子市場》後會對生活產生一種深深的無力感? - Macro kuo 的回答

喜歡看廢萌日常番的男人都是心理年齡較低的嗎? - Macro kuo 的回答

本文出自:動畫考察 - 知乎專欄

【專欄已於2016.6.26開啟讚賞,您的讚賞將直接幫助豐富和提升對動畫的考察】


哎,我覺得很多回答都說出了真相之一,比如萌,比如輕鬆,比如演奏是個看點……之類的。
但我覺得我可以補充一下。

同為大齡女青年,我不知道「喜歡輕音」和性別有沒有關係,不過我覺得輕音是一部很優秀的類型片,劇場版更是登峰造極。

沒錯,它劇情單薄,缺乏主線,沒有主線就無從談支線,但是它也不是純單元劇作品,以時間為線索勉強有點串聯感。
很多人可能覺得廢萌出自輕音,oh too young,前面南家三姐妹和草莓棉花糖誰沒火過一下下——如果大家嫌前兩者不夠資格和強國源泉相提並論,一起破壁的幸運星也是日常聊天路線喲baby,只不過此方不怎麼喝茶也不唱歌。

09年嘛,格局和現在不太相同。業界普遍還是該正劇的正劇,該日常的日常,兩者混到一起去節奏感人還讓我覺得把觀眾當智障的片子一下想不太起來反正也是沒現在多的。想起來那時萌宅也是有很多,不過萌宅專用廢萌片卻是不太多,09年啊,那可是時代眼淚們還沒完全日薄西山的年代,一個魔炮薔薇寒蟬等老一輩和褲褲麻將輕音等新人類能樂呵呵地在同一個帖子里被羅列的年代。這個時代的人們能看到的片子再怎單元劇,大部分的信息量還是勉強及格的,邏輯也ok,不至於故事都說不清楚。

就在這樣的環境下,輕音橫空出世了。

輕音秉承了過去單元劇的優點:有信息但不燒腦,有邏輯但不複雜,有萌妹……嗯,而且是打包的萌妹。
輕音也多出了新的東西:賣歌?啊那是順便,其實主要就多在這裡——煽情。

山田尚子的功力就在這裡體現了。

是的,輕音這片子沒死人沒病人沒找人沒童年沒虐戀也沒啥大夢想和人生百態,人家賣點就不是催淚當然更不是中二所以提供不了什麼口號適合大家刷彈幕,但它在戲劇容許的範圍內,居然還挺寫實的。

敢情誰的青春是要那麼轟轟烈烈凄凄慘慘戚戚吼?

大部分人的青春都是很無聊的,都是吃個雞腿喝杯可樂寫寫作業打打遊戲和同學拌個嘴被死黨坑個爹,有點小愛好偶爾搞得樂不思蜀,破事而已能高興得一把鼻涕一把淚,sometimes暢想一下未來能傻笑半天,成功辦個小活動都不枉少年。

真要說起來我的高中生活都沒平澤唯來得精彩,但是起碼平澤唯她們的那種生活並不是完全達不到。

單薄而不空洞,定點輸出小高潮。
這就是輕音為什麼無聊,為什麼雖然無聊看的還挺樂呵,為什麼有時候還能夠跟著一起激動一起感觸的原因。

年輕人,那就好好珍惜年輕和中二。
大齡的話,跟著我一起懷緬青春啊,還不就是輕音那個悠哉平淡的樣子。


對我來說,輕音的故事,結局應該是蛸壺屋同人本里的那個樣子。


為什麼會劇情單薄呢?
明明什麼都有,演出也好,搖滾也好,情感也好,賣萌也好。


剛好是工科男,剛好很喜歡K-ON和點兔,不過被感動哭什麼的吹牛的吧,看他們拯救世界看得多了,到頭來還是萌妹子更適合打發時間。


輕音少女一言以蔽之
思無邪~


厲害的動畫靠劇情。
牛逼的動畫靠角色。
頂尖的動畫靠信仰。


先佔個坑,以後想起來再慢慢填


你搞錯概念了,帶少女名字的不是少女漫,全是帥哥的才叫少女漫。比如黑子的籃球


請注意,多圖預警。
我非常非常非常喜歡看本子,但是有幾個社的日常,校園,純愛系的作品的本子,我是絕對不會碰的:
京阿尼,啪社,aniplex,腦基社。
其他動漫哪怕再純潔,我都會找本子看。
就算京阿尼新搞了一部乳搖賣肉番,我都是懷著一顆平常心對待。
這就是信仰。

"


主要是去聽歌的


這和性別無關,只與青春有關
第一,09年的輕音少女,就是95後的青春,和什麼數碼寶貝等童年政治正確是一樣的
第二,樂隊與溫暖的日常,對我們來說,就是理想中的青春


而且,在某些「日本二次元偶像」橫行的當下,重拾輕音少女當然有其現實意義
我們這群輕音死忠,只是通過這種方式,聊以默默地宣洩一下對所謂「二次元偶像」的反抗
什麼二次元偶像,再吸引人,那也是別人的,不是你的(歐巴同理
而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當你拿起吉他,此時此刻,就是你的青春


喜歡相遇天使,羨慕他們的青春(再回憶一下我的……),最後,喜歡女主(叫啥來著?唯還是優……)的表情包……


輕音劇情還是挺弱的,當年宅男們高呼無聊,雖然比那些難民片要有內涵得多,但廢萌的本質沒有改變。就算有男人哭也是被萌哭的,你看到熊貓寶寶在地上滾的時候就沒有哭的慾望嗎?

早期京都迷都是比較有內涵的,涼宮沒有一定水平很難看下去。腦殘星則是宅梗亂飛。
所以輕音出來的時候很多宅表示無法接受。

這片在日本也是靠女生把熱度炒起來的。一開始宅男反響很差,根本沒料到會有第二季。
貌似女高中生輕音部大流行,吉普森的吉它賣到脫銷

真正讓宅男哭出來的是京吹部第8話,12話。
算是充分表現動畫魅力的作品。
推薦看一下,只看第1集然後直接跳到第8集都行


借用唯加入輕音部的理由——「輕鬆愉快」。
笑點滿滿,製作精良,不賣肉不後宮不中二。
音樂也是一大亮點,男巫Jason甚至還在自己的歌《Try Try Try》插入了輕音分隔上下集時的小插曲K-on,可見一斑。


相比之下,黑子的籃球和歌之王子殿下之類……除了聲優一無是處的東西為啥會紅我身為女性覺得比輕音更迷啊~撇除愛和萌點之類的主觀因素,雖然我對京阿尼的所有東西都不感冒,製作水準上輕音起碼甩黑藍和歌王子一條街。

總之,萌點不同的就不要期望互相理解了啦哈哈哈。


其實我們也不大明白為什麼很多女生喜歡看長腿歐巴拯救世界。


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手機突然掉了

這是在說我么?
(? ?? ??? ??)?

記得高二那年買動漫雜誌送的DVD

裡面有全集的輕音

想著無聊吧.....

就下到學習機里了......

看著看著......

居然全看完了.....


還感覺不過癮

我記得當時我無比的喜歡其中的一個角色Mio

我同學看我的眼神是這樣的
Σ( ° △ °|||)︴

我妹看我的眼神也是這樣的
Σ( ° △ °|||)︴

奇怪

為什麼女生看灌籃高手就可以

我們只是看了個輕音就要露出這樣的表情?
(╯°Д°)╯︵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疑問?
(╯°Д°)╯︵

什麼叫工科男不能看?
(╯°Д°)╯︵

窩巢


一言以蔽之,思無邪。


這個世界不是做什麼事都一定要有明確的目的和原因的。你可以不喜歡輕音,但你也不應該質疑喜歡輕音的人,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與對比 love live 真人演唱會和 k-on 真人演唱會?

TAG:心理 | 日本動畫 | 動漫 | 動漫評析 | 輕音少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