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影《夢旅人》?
提一些自己的想法吧,不成體系。
很久之前看的片回答全憑記憶,想到哪兒說到哪兒。
片中最明顯的一處對比就是可可身上的黑色和精神病院的白色對比。在整個片子之中那一抹黑色都特別扎眼。她和這一整個世界都是格格不入的,甚至和精神病院這個別人眼裡不正常的世界也顯得衝突。
可可的單純正是和這個世界的衝突之處所在。她單純到了極點,為了和妹妹弄清楚是誰在模仿誰這個問題用那樣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在某種程度上,我覺得可可和海子有些相似。同樣是單純,渴望美好的人,在和這個世界的你來我往之中選擇自我滅亡。
用黑色表現這種單純,讓這種單純變得更加震撼。
羽毛,象徵意義非常明顯。白色的羽毛象徵飛翔與自由,黑色的羽毛象徵沉淪與墮落。可可穿著這一身黑色的羽毛站在牆頭的時候,絲毫感覺不到她可以用一種飛翔的姿態逃離這個世界,只覺她會被吸入一個深不見底的洞。她陷入了這種單純之中,無法和這個世界正常的相處。
破傘。傘本應是抵擋這個世界對自身的侵害所用。但一把破傘什麼都抵擋不了。
在影片最後三人出遊那段裡面,可可一身黑,撐了把黑色的破傘;小悟一身白,一把白色的遮陽傘,餐籃;捲毛,白色的院服,但舉了一面黑色的旗子。
三個人象徵了這個世界的兩極以及一種中間態。最後,一個極端的小悟被他們兩個拋下,斷了脖子死了,這種意外的死法非常世俗。另一個極端的可可,選擇了自我滅亡來為捲毛贖罪。中間態的捲毛還活著。
一場理想主義的旅行,一次自我主義的救贖————關於電影《夢旅人》
一輛小轎車碾碎排在道路中央的紅玫瑰,最後抵達了精神病院。導演在電影第一幕就將一個看似極富浪漫主義的場景用一種近乎粗暴的方式破壞:像一口燒酒,把觀眾的味覺刺痛。而看這部電影也像喝酒一樣,跟著導演和角色的情緒在一種亦幻亦醉的氛圍中去走向那場「旅行」的終點。
不得不說,導演在這部作品裡的拍攝手法是相當出彩的,在精神病院內的鏡頭角度總是顯得中規中矩而端正,顯得沉悶而壓抑。一旦到了外景,分鏡角度有著多樣的變化:仰拍、俯拍,甚至把畫面微微傾斜,給人一種活潑、輕鬆的感覺。同樣,場景配樂和切換,也彰顯了個人色彩鮮明的藝術感。尤其是片尾Coco在海邊夕陽前舉槍自盡,遺體倒向捲毛懷中,黑色羽毛隨風紛飛的那個畫面,幾乎就是全片點睛之筆,那一個不到5秒的分鏡,將愛、救贖、和死亡美學透過畫面完美融合,賦予觀眾視覺和心靈上雙重震撼。
與其說是這是一部描述精神病人的影片,我更願意稱之為「有著過去陰影和心理障礙的人試圖自我救贖補完」的影片(本人EVA腦殘粉,覺得本片的自我救贖和EVA心靈補完十分類似,故此處覺得「補完」最貼切)。岩井俊二用鏡頭記錄了三個不同情況的人:失手掐死自己妹妹的Coco,不堪忍受變態老師最後痛下殺手的捲毛,患有妄想症又有點怯懦的小悟。一次精神病院高牆上的偶遇,讓這三人經歷了一場理想主義色彩濃郁的旅行————沿著牆頂走出醫院,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整部電影的敘事角度,是建立由在這些在我們看來「不正常」的人身上,進而反過來觀察、審視我們這樣一群「正常人」和「正常的世界」。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正常的世界」既有亮麗光鮮的一面(恬靜的街區、繁華的都市、莊嚴的教堂),也有骯髒噁心的一面(精神病院里恐怖陰森的禁閉室和對病人們橫加侵害的醫生與護工)。相比之下,那三個「不正常的人」的思想和「旅行」,就顯得單純到可愛,以至於在教堂偶遇神父後他們都想通過《聖經》里提到的「審判日」(片中譯作末日)來實現自己心理創傷的治癒和自我靈魂的救贖。片中的三個角色在行為邏輯上並沒有任何精神疾病徵兆,只是因為過去的偶然錯誤和陰影導致了被強制隔離。我想這個略帶黑色幽默的反諷提醒了我們一件事:人類社會的潛規則之一是我們常將不能用「正常」去解釋的思想和行為直接定義為「不正常」,並試圖用「正常」去改造,否則就予以打壓與封鎖。每個人都有各自的過往,也有各自的心靈缺陷甚至陰影,而這些都是需要被理解和救贖的。「子非魚,焉知魚之樂」不正是如此道理嗎?
Coco從一開始就是獨特的,看完整部電影印象最深刻莫過於她那件手工製作的烏鴉羽毛外套,以及蓬亂頭髮下的那雙清澈眸子。她跨出了走向精神病院高牆之外世界的第一步,從此才有了三個人的「旅行」。那一步對於她自己來說或許只是單純為了快樂與好奇,而對於怯懦的小悟和尋找擺脫陰影方法的捲毛而言,那一步是走向自我救贖的意義非凡的一步。沒有那一步,就沒有他們看見的多彩世界;沒有那一步,就沒有教堂動人的讚美詩;沒有那一步,就沒有那一抹艷麗的夕陽。Coco是活潑樂觀的,她的這一特質也逐漸感染著憂鬱而沉悶的捲毛,讓他從《聖經》里的安慰和關於老師的夢魘里走出,去感受這個世界的美好,並在大雨中用一個吻平復了快被過去陰影吞噬的捲毛,給予了他心靈上最重要的一次慰藉和救贖。可她同時也是執拗的,她始終相信自己的死就是所謂的「審判日」,並為了捲毛能得到他自己認為的救贖(捲毛堅信只有審判日到來自己才能得到救贖),把手槍里最後一課子彈射向自己。不知為何,在Coco身上我似乎總能看見畫家梵高的影子:獨立與獨特、理想而浪漫、還有救贖與自我毀滅。高牆的盡頭是旅行的結束,當黑色羽毛漫天飛舞,是否就能完成救贖?
「聖書上卷是我的翅膀/無比明亮/有時象一個陰沉沉的今天/聖書下卷骯髒而歡樂/當然也是我受傷的翅膀」
殘缺的心如何填充完整,好像只能讓其破裂,四散在空氣里這唯一而決絕的方式。岩井俊二大概就是喜歡毀滅而重生的美學意義吧,和尼采是如此的相似,卻又帶著日本人獨有的纖細敏感。
《夢旅人》的英文譯名是《Picnic》也就是他們三人尋找世界末日的那場野餐。
看似說了三個精神病人實際也映射了不少現實的感悟吧
捲毛忍無可忍之下殺了老師,卻總在雨天想起那個畫面,他尋找世界末日,希望能夠得到一個解脫,一種對自我的救贖。很多時候他並不像一個精神病人,他靜靜的看著書,沉著的看著事情。
coco殺了自己的妹妹。她們一起成長著,卻感受不到自己的價值,其實仔細看可可的話會發現其實他們姐妹倆精神上都有問題,她尋找的是自我,她不要跟別人一樣的白色衣服,她是黑色的烏鴉。
至於小悟,他儘力的展現自己,希望得到別人的關注,捲毛跟coco對話的時候,他一直想插入談話,希望他們關注到自己,在圍牆上的旅行中,他試圖去找到一個娃娃想送給可可,希望得到可可的注意,所以說他渴望的是一種認可。
夢旅人,在夢中旅行的人,旅行的終點就是我們所希望得到的目標。
捲毛跟可可的終點是世界末日,因為捲毛覺得世界末日了他就能得到一個解脫,得到自我的救贖。而對於可可,她相信自己就是世界,只要自己死了世界就會終結,她想證明自我便是世界。而小悟他跟著兩人一起旅行,他覺得自己跟他們一起就一定能得到認可。
以上是我個人對於這部電影的一些看法吧。寫得...挺亂的,希望能幫助你對這部電影有些理解,我本身也挺喜歡這部電影的。你也可以去豆瓣什麼的看看影評,思路比較清晰。
筱田升和岩井俊二的完美合作上品。
單從攝影和音樂就能讓我打很高的評分。純粹的色調,單純美好的臉龐,還有永無止境的行走和奔跑。片尾可可自殺逆光倒下,黑色羽毛四處飛灑,捲毛卻因為沒有子彈自殺而顯得無奈和無能為力,讓人心疼。我看第四次的時候,是和我爸爸一起看的,包括我爸都說這部電影的每一個鏡頭都是一幅畫。以及與岩井俊二完美的配樂,Chara沙啞隨性的聲音完美結合。
記得醫院裡有著明亮笑容的女醫師,她和牧師是整部影片里最美好的角色。而她,卻也僅僅出現在這些關於夢的篇章里。其實最原始在日本未刪減版的《夢旅人》這個醫師也是一個變態,利用自己職位去禁閉捲毛然後性侵。其實他們周圍的人都在對孩子們蹂躪虐待,甚至殺戮,殺戮他們的夢想。
這部電影敏銳而細微,它並不是通過色調音樂去讓人壓抑,想到它使用的確實大片清新的色調和乾淨的音樂,卻直直切入靈魂的至深處。
像某個影評說的那樣:我們都是夢旅人,在時間的海洋上別無選擇的流浪。
用強制的錯的方法導致的悲劇,使其用逃避的姿態對待,其實未曾昏昧過,只是他選擇了閉上了眼。若沒有地球末日,一切都不能重來,我既然已心下清明,便難以再裝瘋賣傻,就以我的死亡來作為我世界的末日終結。
一部文藝到爆的片兒,簡言之,精神病的純與真,看到世界的美。添加宗教的元素,提升檔次,配樂也美到難以忘記。
世界末日是個問題,他們的思考是:只有結束,才有開始。
有幾個鏡頭真是美爆了,還有不同視角拍出滑稽感。
結局:飛著輕飄飄地在教條思想中束縛而死,自由曼妙單純地開槍打死自己,拿著聖經想打死太陽的去天堂的。
只有觀過,才有想像。
夢旅人—全片充滿了對撞,病院里的治療病人的女醫師強姦了捲毛,寧靜神聖的讚美詩與教堂里冷漠的兒童,五彩斑斕的城市與垃圾袋裡的殘肢。。。黑色的Coco,純白的小悟與扛著黑色旗幟身著白色病服的捲毛逃離病院踏上追尋世界末日的野餐。小悟跌下了圍牆,第一次感受到圍牆下的世界第一次在原野上奔跑,他死於開始。Coco和捲毛最終抵達圍牆的盡頭卻依舊沒有等來世界末日,信仰的崩塌讓他向太陽射擊祈求引發世界末日,Coco奪過手槍像是當初殺死妹妹一般以給捲毛救贖的方式迎來了世界末日,她死於結束,只剩下捲毛拿著放空子彈的槍對太陽射擊,卻依舊迎不來世界的終結。
-不可以再前行了。
-為什麼?
-那樣做會惹麻煩。回來吧。
-不要走出圍牆,在上面就可以。
無畏的烏鴉女孩,稚嫩如孩童的聲音。穿上烏鴉羽毛的披風,撐著一把破舊的黑傘,她就是我們的黑色天使。如何能忘記她,在圍牆上的可可,一路奔跑著前進的身影。
影片處處瀰漫著一股絕望氣息。
即使被困於精神病院,他們也勇於冒險。
爬上了圍牆,三個傻傻的孩子一起去看世界末日了。這是一場奔向救贖的流浪。「等到世界末日了,你我的罪都一筆勾銷了。」如大海一般寬廣的純音樂緩緩地落入我們的心裡,整個電影充斥著一股清新的氣息。這三個孩子,他們是世界上最純潔無辜的孩子。可是,他們卻失去了與這個世界正常溝通的機會。
他們遊走在世界邊緣。一路走著,一路發現著。有來自神父的寬廣胸懷的無條件接納,有孩童們的害怕與不理解,還有最被拋棄在陰暗角落裡的這世界的罪惡。他們是在這個世界的秩序之外的,或者說,在秩序的邊緣-圍牆上。我始終認為,這圍牆,代表的是秩序,是規範。
劇終,殘陽如血。coco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再也沒有比這個更美麗的死亡了。
唯美的畫面,動人的音樂。岩井俊二的電影總是如詩一般。再多看幾遍都不為過。
每個人都身陷困境,每個人都等待救贖。
有幸看到了未刪減版的正片,不過未刪減的壞處在於網路上的字幕大多數是刪減版的所以無法適用,乾脆關了字幕,不過這部電影需要台詞的場景確實不多。印象最深的是牆上行走,不知道導演要藉此表達什麼,或者僅僅是一個刻意文藝化的設計。我認為電影想表達的是一種對天主教的懷疑。我持有敵宗教的觀點很久了,所以不排除這個印象太過主觀的可能。讚美詩與一個見怪不怪的隨和神父,第一印象是宗教暖的一面,不過隨著情節推動,神父對於捲毛和可可的很特別的世界觀能給出的回答只是禱告和贈送捲毛一部聖經。捲毛通過閱讀聖經想要解除自己的罪惡感,初讀聖經,無比喜悅,覺得自己得到了救贖,可是下一個雨天,他仍然沒走出去負罪的陰影。可可本質上不信仰教義,她對於天地的造設都有一番自己的見解,不過卻格外喜歡教堂,喜歡讚美詩的旋律,每一次她在教堂的圍牆上蹲坐,都是平靜的,然而當唱詩班的小女孩聽到了她烏鴉一樣嘶啞的歌聲,看到她怪異的穿著舉止時,就恐懼地把可可拒之門外了。僅僅是個人看法,我覺得電影是在傳達宗教信仰的無力,它在陽光明媚的時候醒目非常,卻在真正需要被支持和寄託的陰雨天蕩然無存。可可最後的舉槍自殺,在我看就是一個對於宗教無能的象徵,因為在可可的世界觀中,她的死亡意味著世界末日,而他們第二次冒險野餐的目的也就是迎接世界末日。在這兩人之外,外表陽光的手淫男孩,他一直在旅途中尋找屬於自己的像人偶和手槍一樣酷炫的標誌,然而最後找到的是一個人類的斷手,他感到無比恐懼,在之後的旅途中失散,掉下不能離開的牆,折頸死去,我以為這是一個對寄希望於宗教但茫茫無所獲的人的象徵,因為這個男孩的軟弱,恰恰是天主教信仰做廣告推銷自己時的目標群體。可可和捲毛手拉著手,最後走到了一座紅色的燈塔上,似乎這個紅色的燈塔就是日本這個島嶼的盡頭了,海浪的拍擊聲和鏡頭視角的晃動,鮮明的色彩和光線,這一切都很美,沒有解讀的必要。以我對岩井俊二的了解,夢旅人這部作品中,情節處理上沒有他一貫的個人色彩,是一個不一樣的嘗試。
推薦閱讀:
※情書電影中女藤井樹是喜歡男藤井樹的嗎?情節是?
※如何誇獎日本的電影《情書》?
※日本電影《情書》中的男藤井樹是否把博子當替代品,這樣對她公平嗎?
※岩井俊二的《情書》38分48秒這樣的效果是怎麼拍攝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