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什麼相見恨晚的高效學習方法?
好好學習,認真聽講,題海戰術,多記多背,等等,都是一些老套路,直覺式的學習方法,但總感覺效率不盡如人意,在經過歲月的洗禮後,你們收穫了哪些相見恨晚的高效學習方法?
相關問題:有什麼相見恨晚的小知識? - 健康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我從學生時代一直使用的一些學習方法和一個有效的工具,如果覺得有幫助的話,記得先給喵點個贊再收藏~
內容有點多,3~4天更新完。大家可以根據文章結構索引直接拖到自己想看的部分進行閱讀。
————我是一個文章結構————
1. 一個實用的學習工具——康奈爾筆記法
1)準備筆記本
2)記筆記
3)學習與拓展
4)學以致用
2. 答主個人使用的學習方法
1)如何學好語文
(1)作文——從模仿到創作;厚積薄發(3.23已更新)
(2)文言文——用符號代替在行間記筆記(3.24已更新)
2)專業課學習(以電氣工程為例)(3.25已更新)
(1)預習
(2)記筆記(用康納爾筆記法)
(3)構建知識圖(樹)
(4)考前複習的高分要訣——抓住考前答疑的機會;把握重點和歷年試題
————我才是正文————
1. 一個實用的學習工具——康奈爾筆記法
強烈推薦康納爾筆記法!目前用過的最好用的學習工具,沒有之一。先把使用說明放在這裡,後面講個人學習方法案例的時候會用到。以下內容來源於http://www.wikihow.com/Take-Cornell-Notes。翻譯來源於網路。
1) 準備筆記本
(1)準備一個專門用來做康奈爾筆記的筆記本
不管你用的是筆記本還是活頁本,首先你總得有一個空白的本子。康奈爾筆記法的重點在於把筆記本的每一頁都分成不同的區域,每個區域都有特定的用途。
(2) 畫一條橫貫整個頁面的水平線
大概畫在這一頁下方約四分之一高度的地方。這條線的下方是用來作總結的。
(3)在左邊劃一條豎線
大概距離這頁紙左邊緣2.5英寸。這一塊區域是用來複習筆記的。
(4)剩下的那一塊最大的區域,就是真正用來做筆記的。
不論你是聽講座、上課還是寫讀書筆記,這塊地方足夠用了。
(5)如果你怕麻煩,你可以在網上直接搜索康奈爾筆記的模板
如果你記筆記特別多,一頁一頁畫起來很麻煩,那麼你可以把網上的那些模板列印出來。
2) 記筆記
(1)在頁面的最頂部寫上課程名、日期、課程主題/書名等
一定要堅持這樣做,這樣才能讓你的筆記更加系統化。而且當你想複習筆記的時候,你就能通過題目很快的檢索到筆記內容。
(2)在最大的那塊區域上邊記筆記
上課看書聽講座的時候,只用那塊最大的區域記筆記。筆記內容應該包括:老師在黑板上寫的東西、幻燈片里的東西等。
(3)利用筆記內容主動聽講和閱讀
不論何時,只要你遇到重點,就果斷把它先記下來再說。
當講師要講重點的時候,他一般會這麼說:"XX的三個最重要的含義是…"或者"XX現象的產生,主要由這兩個原因導致的。"只要你聽到類似的話,就說明講師要講重點了,這個時候就果斷記下來吧。
如果你在聽講座,演講的人反覆重複和強調的話肯定是重點,也果斷記下來吧。
讀書筆記同樣適用:書中加粗的部分通常也是重點,書中的圖表信息一般也很重要。
(4)筆記一定要簡潔+整潔
記筆記一定要整潔。原則是:你的筆記可以直接拿來當作講課大綱或者教案。記筆記的時候要快,優先記關鍵詞和關鍵語句,這樣你才能跟得上講課人的速度。別想著一字不落的都記下來,多用著重號、符號、代號、縮寫、或者你自己"發明"的各種奇怪符號。記筆記的時候,跟上講課人的思路最重要,記錄內容是次要的。
(5)只記錄中心思想,不記錄例證和說明性、解釋性文字
例證只是為了證明中心思想而存在的。只記錄中心思想,不僅節省時間,而且還能逼著你用自己的語言解釋講師的論點——這樣更便於你理解和記憶課堂內容。
(6)輪到下一堂課/下一章節/下一話題的時候,用一條線把上邊的內容分隔開,或者乾脆另起一頁
這樣做能讓你的筆記更系統化,也便於你查找和檢索。
(7)聽課的時候,如果你產生了疑問,或者沒聽懂,這時請果斷記下來。這將幫助你更好的理解所學知識
舉個例子:
假如你在上歷史課,課程內容是聖彼得堡的歷史。你也許會產生這樣的疑問:為啥彼得大帝不僱用俄國工匠?這時請果斷記下這個問題,不管以後查資料還是問老師,這個問題都有助於你理解這部分知識。
(8)及時修訂筆記
如果你記錄了一些讀不懂、看不清、不正確的內容,那麼果斷擦掉或者改正吧,越早越好。一定要儘早修訂筆記,這樣才能防止這些錯誤的知識在你腦海里留下印象。
3) 複習與拓展
(1) 總結關鍵詞和要點
當你聽完一場講座或者讀完一本書,儘早從筆記本右邊區域提煉出關鍵詞或者要點。把這些濃縮後的精華部分記在左邊的區域。花上一天的時間來複習這些內容,這將加強記憶效果。
如果你是視覺黨,你可以用熒光筆等工具把重點標出來。
學會做減法,把不重要的信息都勾掉。這一步很重要,因為這能幫助你區分什麼是關鍵信息什麼是冗餘信息。
(2)把聯想到的問題寫在左側區域
思考右邊區域中的筆記,猜測可能出現的考點,然後寫在左邊。這些問題都是很好的學習線索。
舉個例子:
假如你在右邊寫了"1703-彼得大帝興建了聖彼得堡城,還建立了彼得保羅要塞。"那麼在左邊,你可能會寫上:"為啥彼得保羅要塞是彼得大帝在聖彼得堡建立的第一個建築?"
你也可以在左邊區域寫上一些進階的、在筆記中找不到答案的深層次問題。比如"彼得大帝遷都聖彼得堡,這對俄羅斯帝國未來的發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這些問題將使你的學習更深入。
(3)把總結寫在頁面最底部的那一欄
寫總結會讓你的思路更清晰。一般來說,寫幾句話就行了,別寫太多。如果有必要,可以寫上公式、方程、圖標等等。盡量用自己的話總結所學知識,這是檢驗你對知識理解程度的重要參考標準。如果你能用自己的話來總結所學知識了,就說明你理解了。
然後,你可以再進一步思考:"如果我要向沒學過這些知識的人解釋這些東西,我會怎麼說?"
當然,如果你總結的時候發現有不明白的地方,那就果斷看看右邊區域的筆記有沒有答案,或者直接請教老師。
4) 學以致用
(1)閱讀筆記
主要看左邊區域的筆記,因為寫在這裡的都是要點和關鍵詞。
(2)用筆記來檢驗你對知識的理解程度
用手或者白紙蓋住筆記,然後嘗試回答你當時在左邊欄寫下的問題。然後拿開手或白紙,看看你回答的對不對。
(3)儘可能頻繁地複習筆記
在較長時間內保持複習筆記的好習慣,而非考前抱佛腳。這將極大地提高你的記憶與理解。
2. 答主個人使用的學習方法
這一部分和大家分享的是我過去十餘年來自己使用的學習方法。
1)如何學好語文
具體內容只寫兩個部分——作文和文言文(會提到一些詩詞的學習方法)。語文成績的提高不是立竿見影的,也許你按照這些方法做,實踐了3~6個月才見成效,——或者更久。但是如果有提高,絕不會只提高這兩部分的分數。
(1)作文——從模仿到創作;厚積薄發
我從小到大被問人的最多的問題就是「如何學好語文」。這個問題從小學三年級第一次寫作文開始,到高三,再到現在參加了工作,先是被同齡人問、被學弟學妹們問,後來又被同事姐姐們問——她們的孩子也到了面對作文愁眉不展的年齡。每次我回答「多讀書」的時候,往往都會得到一句無奈的抱怨「我讀的書很多呀,可是語文還是學不好。」
在媽媽的引導下,我比同齡的孩子早接觸到閱讀。小時候性格比較孤僻,比起在戶外和別的孩子一起玩追逐奔跑的遊戲,我更樂意在屋子裡捧著一本書安靜地呆在自己的小世界裡。當時心智發展有限,大部分名著我還是當故事來看的,其中很多內容無法完全理解,成年以後再讀感慨頗深,但是當時在小朋友的世界裡「思考」還是比大多數同齡人要深刻得多的。初中三年讀了許多國學經典。那段時間很是多愁善感,看著看著就自己蒙在被子里哭。上高中以後開始陷入被數學狂虐的死循環,每天唯一回家寫的就是數學作業,語文課基本用來寫除了數學以外其他科目的作業了,偶爾會聽一聽,家裡訂的雜誌周末會翻一翻,這個時期語文水平再無提高,仍滯留在初中程度……
講了一下自己的成長經歷,你大概發現了,這種「好」的確是「讀書」讀出來的,但高中階段其實是很難複製的。所以問題的關鍵是,究竟讀什麼書、怎樣讀書才對「學好語文(尤其是作文)」有用呢?
第一個問題,讀什麼書,其實我在講自己的成長經歷的時候已經回答過了。絕不是你背上十幾篇作文書上的範文就覺得自己遊刃有餘,也能寫出滿分作文了。某些網文小說作者功底雄厚,確實會對寫作有幫助,但絕不是你讀了數十本瑪麗蘇傻白甜就能寫好作文了(不否認我自己也看過)。也不是你一個月訂了好幾本少女雜誌和雞湯雜誌就能寫好作文了。
對於作文書,我的態度稍微溫和一些。不是完全不能看,只是你最好別看同齡人寫的。意思就是如果你上小學,請購買《中考滿分作文》;如果你上初中,請購買《高考滿分作文》。後者中確實出現過一些非常精彩的、家喻戶曉的文章,如2001年的《赤兔之死》、2006年的《珍瓏》等。可以學習滿分作文的篇章結構與遣詞造句,精彩的段落甚至可以背下來,但如果你只看成果,而不經歷這些作者歷練的過程,你永遠只能望塵莫及。老師在講作文課的時候通常會給你一些「結構圖」,告訴你一篇優秀的作文該有哪些段落組成,這些段落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告訴你要「邏輯嚴謹條理清晰」。可是你都不知道自己要寫什麼內容,方法又有何用呢?
所以還是要多讀書、讀好書。外國名著因為讀的時候年齡太小了,到現在只有極少的幾本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個人更偏愛國學經典。開始讀的時候可能會覺得晦澀難懂,可以選擇一些明清時期和近代的著作入門。最經典也是最容易理解的首推四大名著。不要笑,嚴肅!我認識的好多同學上了大學都沒看完這四本,有的說起來還笑嘻嘻地表示自己看電視劇「看」完了四部書。有個別詞不是很理解的話,其實也沒什麼關係,不影響理解大意。初二時受到《紅樓夢》的指引又去讀了《西廂記》和《牡丹亭》,「辭藻警人,余香滿口」的感覺真的是回味了許久。因為其中有很多詩詞,僅靠課本學習到的詩詞知識是很難理解其中的意味的。這裡推薦上海辭書出版社的《唐詩三百首鑒賞辭典》和《宋詞三百首鑒賞辭典》,學習的時候可以當作工具書查閱,沒事幹的時候可以當散文看打發時間。和市面上大多數騙中學生錢的詩詞書不一樣,其中每篇鑒賞都是詩詞品鑒方面的學者撰寫的,而不是列出來幾個詞寫一下注釋,然後再用大!白!話!翻譯一下詩詞。這兩本書里的內容大概是寫一下創作背景(背後的故事),然後一句一句地分析詩詞的意象,有些時候還會告訴你這句話作者借鑒了前朝的誰誰誰的哪句詩,但是又改了一下,意境就完全不一樣了。
看多了你會發現,有一些意象這些詩人特別喜歡用,你一看見就知道他們又想表達啥意思了,而且還知道BCDEF五個詩人都喜歡借鑒古人A的某一首詩,所以A的這首詩簡直就是父類,派生了好多子類……
這個技能是無論你看多少詩詞翻譯都無法掌握的。但是如果你讀的是鑒賞,你知道了前5個人是怎樣「改寫」這句詩的,你也學會了如何「改寫」。
還是說國學經典,進階的可以選擇讀二十四史,高考文言文部分也就是這個難度了。從半白話入門剛看過來的時候也是很不習慣,覺得一半內容都看不懂。這個時候強行繼續看可能會失去閱讀的信心,於是撿起翻譯吧。可以先看一遍白話,了解一下內容,再返回前面看原文。這個時候再對照注釋就容易很多了。我個人覺得自己讀文言文不需要像上語文課要求的那樣嚴謹,大概能看懂就行了。自己閱讀的重點在於「見識」與「樂趣」,而非某一句話語義理解的正確與否。
難度再高一些的大約是《莊子》《韓非子》一類的了……更難是《楚辭》。老實說要是你讀上一個層級都比較困難的話,考慮考高分投入產出的性價比,語文書上選的那幾篇就夠了。
現代文不知道該讀什麼的,翻翻高年級的語文書——我一直提倡要超前學習與閱讀,而不是追隨著老師授課的進度——看看裡面選的課文都出自哪些文集,把那些書拿來讀一讀。
沒有形成自己的風格可以先從模仿別人開始。選擇名師大家的作品(不知道模仿哪篇請看語文書),而不是作文書上的範文。想一下,如果你想表達這個意思,你會怎麼寫。但是大家之所以為大家,是因為他用了XXX的表達方式。既可以模仿表達方式也可以模仿敘述方式。還有前面說過的「改寫」詩句的技能——其實它有一個文藝的說法,叫做「化用」。比如你在寫某一處春景的時候可以說「在落花中獨立,看微雨飛燕」,就是化用晏幾道「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的寫法。
讀了這些書(已經很精簡了),大概也有些思路了,可以拿出來語文老師教你的作文模式,也可以去看滿文作文的寫作思路了(不要不讀書直接去看滿分作文)。
剩下的就是一些小技巧了,比起讀書省時省力許多,但是要先讀書才能用。比如關注一下社會熱點啊,最近發生了什麼大事啊,寫議論文舉例子的時候可以用用。拿古人舉例子可以寫熟人生事(這個人是名人大家都聽說過,但是這件事知道的人很少),切忌用被用濫的例子(不是說高考語文作文閱卷老師一天要見600多次屈原么,估計他都快崩潰了吧)。或者乾脆就是冷門的,比如某個修為極高的禪師說過的一句令人深思的話……關鍵還是你在讀書過程中積累的運用。
提筆之前先想想,文章的角度如何選取。第一個想到的立意,請避開它——因為這可能是大多數人都能想到的。換一個角度,靜靜地看大部隊向著一個命題人設好的坑魚貫而入——用新奇的構思去贏得閱卷人的眼球吧!
(2)文言文——用符號代替在行間記筆記
上期回顧:昨天晚上我們講到了怎樣寫作文能得高分,順便也提到了詩詞與文言文的學習。推薦了不多的幾本書,以及怎樣主動獲取有助於提高語文成績的好書。學好語文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通過閱讀打好基礎,再適當地學習方法論,針對不同題型進行練習。如果想跳過閱讀這最關鍵的一步,無論學多少方法都是收效甚微的。
今天剛好有人私信問我需不需要做讀書筆記,這裡一併說一下吧。我個人不是很喜歡做筆記,尤其是時間比較緊張、還需要同時學其他科目的時候,書上有的內容再抄一次真的挺浪費時間的。但是你可以寫一張便箋標註一下頁碼夾在扉頁,用一兩句話記一下你為什麼做了這個標註,確保下次看到的時候能想起來。我自幼對書有潔癖——除了教科書,不能容忍書上有任何筆跡臟污,而且看書之前必須洗手。以至於我家書架里我讀過3遍的書看起來像剛買回來的新書一樣,學完一學期的教材,沒有筆記的那些頁看起來也像是新的,而且從側面看紙頁沒有變黑。這個就是個人習慣而已,沒什麼大不了的,自己覺得怎麼樣順手怎麼來就好。
這一節我針對語文教材中文言文的學習列舉一個小技巧,以供參考。
我上高中的時候用的語文教材,平裝全彩,文字周圍大約有3cm寬度的空白邊框。我個人不是很喜歡用筆記本記對應很明確的那種知識點。比如說,某一句話中的某一個詞需要做標註,我要是用筆記本的話還得把整句話抄下來,這樣會使得記筆記的效率很低。我見到很多同學在老師講文言文的時候做筆記,講到某個地方的意思就迅速把它記在兩行中間的空白處。這樣做的缺點是,一方面,當筆記很多的時候,看起來會非常雜亂,影響閱讀體驗;另一方面,由於注釋就在知識點的正上方,你看到知識點的時候會同時看到自己的注釋,你會形成對注釋的依賴,不利於記憶知識點。
我的習慣是,可以使用一些特殊的符號來進行標註,再把注釋寫在紙張周圍空白邊框離該知識點最近的位置。比如說通假字可以用倒三角把這個字框起來,定語後置可以把整句話用波浪線畫下來,狀語後置可以用雙下劃線等,再把批註寫在段落右邊的空白處。還有方框、正三角、菱形什麼的,選一種符號你自己能看懂就行了。遇到某一些文言文中出現頻率很高、只要出現基本就是固定意思的詞,可以統一用圓圈圈一下,段落右邊再寫解釋。剛開始使用的時候可能會有些不習慣,常常忘記了符號的含義,可以把圖例畫在課文標題的旁邊,用的時候看一下。學3篇課文差不多你就熟悉這些符號了。
這樣做的優點,一是簡潔美觀。因為大體上沒有破壞行間距,不會乍一看上去密密麻麻的都是字,除了書上的鉛字還有你歪歪扭扭的手寫體……這樣的內容誰看了都沒有學習的興趣好嘛!強迫症患者表示這就是我直到上了大學都不喜歡用別人用過的舊書的原因。二是你無法在看到知識點的第一眼看到批註,但是通過符號你大概會明白是哪種類型的變化,你會主動去回憶這個知識點。如果想不起來的話,再看一眼旁邊的批註,加深印象。
————3.24第二更,一個花絮————
周末回家啦~開森~拍了兩張之前提到的《唐詩三百首鑒賞辭典》的圖~
這本書拿來打發時間還不錯……
可以感受一下和詩詞翻譯書的差距……
睡前讀物《牡丹亭》(捂臉)我的小黃文啟蒙書……
貓找不到語文書了對不起你們喵嗚嗚嗚~~
2)專業課學習(以電氣工程專業課為例)
作為一個偽(zhen)學(xue)霸(zha),下面要寫的內容完全是一個不愛學工科的智障少女,心累地活在藏龍卧虎大神雲集的工科學校里,為了保持作為一個渣最後的自尊,不被碾壓成學粉,奮發圖強爭取不掉隊不給組織抹黑的勵志故事。
僅以此內容獻給像我一樣,沒有天賦,想要當學霸卻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學渣。
前文說過,我從上高中開始就覺得學數學很吃力,學了工科以後,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了自身的局限性——所有的專業課,都是以我學得很差勁的數學和不怎麼好的物理為基礎的,比起那些很容易就取得好成績的同學,我得更用心學才能不那麼差。還有我真的一點也不熱愛電氣工程這個學科,我所學一是為了考試分數帶來的激勵,二是比較享受那種自己搭建知識模型的掌控感。沒有那麼崇高,不是為了科學為了研究為了理想。所以學霸就不要往後看了,免得看完又來嘲諷我。
當然我也見過每天都泡自習室,期末考試的時候依然勉強及格的同學。不要把責任都推卸到手機上,這鍋手機不背。不專註是有原因的,如果你面對的是一堆龐雜的、分散的、晦澀難懂的數字與符號,而不是一個容易理解記憶的知識體系,是很容易犯困的——為了減輕在上自習的時候睡覺的罪惡感,只好玩手機來保持高刺激狀態,假裝自己在學習咯~
所以我下面要說的,大概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吧~至少會讓你的努力有所得。
(1)預習
預習≠自學!預習≠自學!預習≠自學!
有些同學抵觸預習的原因之一就是,「我都自己學會了還聽什麼課呢?」或者在預習階段就企圖把所有的知識點完整掌握,然後花費了大量時間然而還是沒有完全掌握……於是一怒之下就把書丟在一邊了。
其實預習一門專業課真的不需要花非常多的時間。如果是一節課講80頁的內容,那80頁肯定不是考試重點,所以從應試的角度來說,了解一下就行了,沒有學到通透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如果是重中之重的內容,肯定會花好幾節課來講的。比如說電力系統穩態分析那門課裡面的潮流計算,印象中大概是講了3個星期吧……每個老師都會在新學期伊始時提交給教務處一份本學期的課程安排,內容是每節課大概講哪些內容。
上課前一天,花費10~20分鐘的時間,瀏覽一下第二天所學的內容。大概知道有哪幾部分內容就行了。大概思考一下原理是不是在自己的理解範圍內。如果預習的時候有知識點不理解,一定要引起注意,第二天老師講到這部分內容的時候千萬不能打盹。大學裡一般連著上兩節課,保持100分鐘注意力集中真的挺難做到的。但是預習會讓你對於自己覺得簡單的內容保持放鬆,而在聽到課堂上出現相關知識點的關鍵詞時能立即警覺並投入專註。
(2)記筆記(用康納爾筆記法)
在本篇文章的第一部分,先給大家介紹了康奈爾筆記法。在不多的幾條評論里,出現了褒貶不一的聲音。其實反對的內容沒有詳細說,我也大概猜到了原因——浪費時間。其實並非如此,康奈爾筆記法,恰恰節省了時間。而時間是在學習中最重要的因素。
為什麼這樣說呢?康納爾筆記法1)中(3)提到,「要記錄重點」。當你不知道何為重點,只好把全部內容都記錄下來的時候,的確很浪費時間。2)的(5)中提到要記錄中心思想,但實踐中可能是你以為的中心思想其實並不是,或者是因為內容太過簡潔以至於時過境遷之後你完全不記得自己當初為什麼寫下了這些話,完全無法根據這些隻言片語回憶起授課內容。
所以,康奈爾筆記法使用的前提是:①知道何為重點;②聽課時精力高度集中,且不會滯後於講師的進度;③記筆記的目的是為了日後提醒你想起這堂課的內容,而不是把筆記本當做另一本教科書。
如果你不是基於這些前提,只是盲目地記筆記,自然會覺得康奈爾筆記法不好用。
還有一些人認為,整理筆記和複習鞏固的過程是浪費時間。
整理恰好是強化知識點記憶的過程,複習也是如此。只對重點加深記憶當然節省時間。但如果你每天複習一堆雜亂無章的內容,自然是浪費時間了。還有覺得「花時間記憶」這件事本身是浪費時間的……我覺得如果你不是過目不忘的學神的話,有這種想法還是安心當一個學渣吧。
記筆記真正的浪費時間是,書上本來有一部分的內容,只需要你進行補充。但是如果你記在筆記本上的話,需要把書上那一部分內容先抄一遍。
請記住,筆記本是我們的工具,我們才是學習的主人。
這種情況完全可以直接記在書上啊,親!幹嘛非要抓著筆記本不放呢……
書上有圖的,完全沒有必要在筆記本上再畫一遍啊……
我的習慣是課堂筆記一部分記在書上,一部分記在筆記本上。後來懶癌犯了,還是用康奈爾筆記的方法,但是省去了筆記本和兩條線(估計懶癌已經到晚期了吧),直接改用A4複印紙記筆記,周圍留足夠大的空間,記完以後對摺夾在書里,這樣也不用擔心筆記本會忘帶。複習總結的時候,就直接在空白處寫了~一般會用和第一次記的時候不同顏色的筆,原則上還是側邊的空白寫複習驗算,下面寫總結。有時候比較隨性~想寫哪裡就寫哪裡~我就是這麼隨意的一個人~啦啦啦~(姑且就稱它為「形散神聚」的康奈爾筆記法吧,估計發明這個方法的人看到自己的孩子已經被我改造成了這種樣子,會被氣哭吧……)
————3.25第二次更新————
昨天晚上睡前和大家分享了我記筆記的方法,準確來說是方法論。核心是既能快速地記錄又能方便自己使用,不要因為我推薦了康奈爾筆記法,就把自己局限在這個筆記本上。所有的筆記都是幫助你學習與記憶的工具,重要的不是筆記的形式,而是如何能最快地掌握知識點。
大四畢業的時候因為家離學校比較遠,不方便拿回去,很多書和筆記本都丟掉了(對於一個嗜書如命的人來說真的很難受,尤其是我看書前都要洗手,小心翼翼地怕弄髒它們。難受了好幾天都沒緩過來)。下面我以電氣工程的專業課《電機學》與《電力電子基礎》為例,對昨晚講到的方法論做一個實踐的補充。
康奈爾筆記法講的比較詳細了,大多數內容都是適用的,這裡不再展示。下面我來給大家看一下,懶癌晚期少女是如何在夾縫中生存、把一部分筆記記在書上的。從中也能看出哪些類型的筆記適合記在書上。
需要在圖旁做批註的,如果記在筆記本上的話需要把圖再畫一遍,很浪費時間。尤其是形如圖6-9這種的……你畫一個試試?畫完都下課了吧……
有的不但要在圖旁邊做批註,甚至要在圖片上圈點。這個時候還用黑色水筆的話會把原圖覆蓋,影響閱讀體驗。這裡我用的是粉色的慕娜美做標註的,不會覆蓋在原圖上。還有一些老師上課講的、對原理圖的補充說明。比如說圖6-5(b)的線圈鏈接順序,上面已經標明了極的編號,但是教科書上提供的是三相繞組每一相的展開圖。我需要補充同一相繞組的連接方式。這種情況下記在筆記本上就非常不方便了,因為展開圖與連接圖本來就是互補的關係。還有第一對極的電動勢求法,和單相展開圖對應著看很容易理解。
還有這個對電機勵磁磁動勢波形係數的補充說明。其實記本上也可以,但是旁邊空白剛好比較大而我又懶得再抄一遍公式(對連公式都懶得抄……)
這一頁最上面記的是隱極同步發電機的等效電路是怎樣一步一步得到的,上一頁教科書里給了結論的那張圖,但是推導過程會方便理解,我就直接記在頁眉上了。下面圖12-25的相量圖是超級重點的內容,這個圖我下課以後又在筆記本上又畫了一遍。上課的時候時間比較緊張,而且這個內容第一次聽還挺難理解的,需要專註沒有時間做筆記,就只在圖旁邊批註了各相量間夾角的物理意義。
圖12-40要表現變化過程,也直接記書上了。
圖12-31同圖12-25。
圖16-16隻是為了方便理解其他內容,沒必要記在筆記本上。其實它不太重要,不記也可以的。
電力電子中的三相可控整流電路。為了防止自己忘記公式中積分的上下限都是怎麼來的,批註在旁邊方便理解。
有源逆變電路中開關管的作用。屬於老師上課講的補充知識點。給的是只分析一條支路的例子,這種方法可以用到圖3-24中分析整個逆變電路的工作情況。
好了,我的結論就是——不需要畫圖的或只畫簡單圖的,與教科書上原理圖關聯不大的,需要寫很多字的,用康奈爾筆記法。圖很複雜的,或與書上某張圖緊密相關的,請記書上。
————3.25第三次更新————
(3)構建知識圖
在介紹這部分內容之前,我們先來了解幾個概念:
圖論:組合數學的一個分支。運用直觀圖形、數學方法來研究圖及網路的組合關係。它的研究對象,是圖以及網路的結構,即具有「點」與「線」之間二元關係之系統的數學模型。系統的元素,看作為「點」,元素間的某種結合關係,看作為「聯線」。(《簡明數學詞典》)
圖的定義:圖G=(V,E)是一個二元組(V,E)。集合V中的元素稱為圖G的定點(或節點、點),而集合E的元素稱為邊(或線)。
樹的定義:聯通無迴路的無向樹,簡稱樹。樹是n(n&>0)個結點的有限集T,其中有且僅有一個特定的結點,稱為樹的根。當n&>1時,其餘結點可分為m(m&>0)個互不相交的有限集T1,T2,……Tm,其中每一個集合本身又是一棵樹,稱為根的子樹。
作為一隻數學渣得一塌糊塗的貓,卻要用離散數學中的理論來講自己是怎麼學好專業課的,真是一個偽命題。
把每一個知識點看作獨立的點,知識點之間的聯繫看作線。由一個知識點聯繫到另一個知識點,並形成一個知識網路,這個過程就是搭建知識圖。類似地,如果知識點之間的聯繫是兩兩之間有聯繫,沒有形成一個閉環網路,由一個知識點發散為多個知識點,這個過程就是搭建知識樹。
用小學語文老師教過的8個字來代替上面那段話,叫做「融會貫通,舉一反三」。
不得不再次感慨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8個字就闡釋了離散數學的一個重要理論。
中學時候我們去買教輔書,很多教輔都會提供一個「知識體系」,用各種大小的花括弧把教科書上一個一個標題括在一起。看上去很拉風,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其實這是我們最早接觸到的圖論了,只是那個時候沒有接觸計算機科學與離散數學,不知道它有這麼高大上的名字罷了。
為什麼教輔書上的「知識體系」沒有用呢?原因其實很簡單,只有你自己參與到搭建知識圖的過程中,才能清楚知識點之間的聯繫,這個圖才是真實地存在於你的腦海中的。如果是別人總結好的內容直接拿來用,對你來說和整整一本教科書里的文字元號並沒有什麼區別。
並不是圖論不好用,只是你沒有親自動手建這個圖罷了。
同前文所述,並不是康納爾筆記法不好用,只是你不會用罷了。規則約束了你的行為,同時也禁錮了你的思考。我們要了解工具,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們是工具的主人,工具是為我們服務的,我們並不應該被它牽著鼻子走。
下面還是以我所學的專業課為例,說明怎樣構建知識圖和知識樹。
教材是單淵達老師主編的《電能系統基礎》2013年7月第1版。下面給出的這張圖是電力系統中電壓調整方式,書中的順序是在第7章出現的。在構建知識圖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教材中是怎麼寫這部分內容的:
一大段話對嗎?看起來很累。
但是在此之前,我們已經學過電力系統潮流計算、會簡化等效模型、學過架空線路等效模型的電壓降落方程。我們來看一下這些知識點可以怎樣構成一個圖。
K為變壓器變比,VL是負載端電壓(即為所求),VG是發電機端電壓,P是有功功率,Q是無功功率,R是電阻,X是電抗,U是研究線路範圍的末端電壓。根據電壓降落公式,潮流計算歸算到高壓側,可以推出圖中負載端電壓的公式。由這個推導公式我們可以看出改變不同參數對負載端電壓的影響,在圖中都用箭頭標註出來了。甚至能得到比教材中還要全面的方法。
類似地,這張圖展示的是電網中節能降損的措施。看起來是一道死記硬背的簡答題,其實也是由公式推出來的。理論基礎是第三章學到的電路損耗公式。
還有高壓空載長線路線路首末端電壓高低的經典問題,可以拆解為三個條件構建模型進行分析。
一個方便理解與記憶的小技巧是,對於書中直接給出的公式,可以自己在旁邊簡單地寫幾步推導過程。其實電學裡幾乎所有公式的基礎都是在之前的課程里或者是這門課一開始的時候出現過的。
還是說電力系統調壓方式中的調整變壓器分接頭調壓,書中給出的公式是U1max=U』max?U2N/U2max,直接看這個公式很容易被繞進去,雖然它只有4個變數,然而這4個量簡直都是同一個親媽生的……我們不妨依然轉化為等效模型,根據變壓器變比相同這一條件給出一個比例等式。我在圖中用粉色標註了哪一個量分別是怎麼得到的,哪一個量是待求的。
其他學科同理,比如說學電力電子的時候,第一章先講的是大功率半導體器件,其關聯學科是一年前學過的《模擬電子電路基礎》,這些元件的特性與普通半導體器件既有類似又有不同。如果模電學的比較好這個部分就很容易理解。講整流電路的時候,三相半波可控整流電路、三相橋式全控整流電路、單相橋式全控整流電路都是以單相半波可控整流電路為基礎的。其電路結構、觸發導通波形圖、加續流管以後的特性,都既有相同又有不同。如果單獨記憶的話,很快這些內容就在腦海中成了一團漿糊。這時候可以以單相半波可控整流電路作為知識樹的根,其他三種整流方式作為知識樹的葉,利用學習編程時繼承與派生的思路去理解、記憶。這是同一章節內不同知識點的小樹。把它放大到整本書,整流、斬波、逆變、調壓各有什麼特點,之間有什麼聯繫,可以構成電力電子這門課程的知識圖。
類似地,繼電保護中電流保護、距離保護、輸電線路縱聯保護、電力變壓器保護、發電機保護、母線保護也可以列出相應的圖和樹。
電機學中的同步電機與非同步電機,凸極機與隱極極……
相信你已經看懂要怎麼做了,動手去實踐一下吧~
(4)考前複習的高分要訣——抓住考前答疑的機會;把握重點和歷年試題
一般課程都會設置考前答疑,如果你去直接問老師,「老師重點是什麼呀?」老師一定會告訴你,「整本書都是重點」。
其實如果上課專心聽講的話,不會不知道什麼是重點。
大二的時候看了這本書,如醍醐灌頂,瞬間領悟了考前答疑的要訣(奸笑)。
如果有往年試卷的話可以刷刷,知識點重合率還是挺高的。
感謝你的閱讀,觀眾朋友們我們下期再見~不給我留給贊就走,你的良心不痛嗎
關注我,每吃10碗狗糧,就能收穫一個乾貨答案,還等什麼~快來關注啊!
從小被教育好好學習,但卻從沒人教我怎樣好好學習,直到接觸心理學尤其是認知心理學,才發現以前的學習多麼低效,高效的學習又多麼迷人!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心理學視角探究學習理論,既能將常用的老方法化腐朽為神奇,又能指導我們培養新的高效方法。
以下6個方法,每個方法都從兩個方面詳細闡述:「為什麼有效」(認知心理學理論),以及「怎樣高效利用」(理論照進現實),另外,部分理論還結合了年初參加職業考試的經歷,這場考試也讓我真切體會到高效學習的威力和魅力,學習真不是一件苦差事!
1、注意力穩定性理論:必須有目的的預習。
注意力穩定性。注意力不能長時間保持穩定,而是周期性起伏變化,通俗講就是課堂45分鐘,真正有效時間大約不到20分鐘,這不是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因此,要成為學霸,有效的課堂時間必須用來聽重點,聽難點,聽方法思路的,而要做到這一點,有目的的提前預習非常重要,必須要帶著問題聽講。很多人不明白這一點,要麼不預習,要麼稀里糊塗預習,雖然瞪大眼睛聽講,最後只能自證智商確實存在差異!
之所以將這條放到第一點,一是課堂聽重點太重要了,另外就是對於N多年沒踏入課堂的人來講,集中精神聽講基本不可能,時不時就刷刷朋友圈、看看新聞,坐立難安,儘管大多數時候在開小差,但我對上課內容吸收非常高效,這歸功於有目的的預習,帶著問題聽課,一旦老師講解到問題內容,自然就全神貫注!
2、記憶衰退理論:必須及時複習。
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研究發現,遺忘在學習之後立即開始,而且遺忘的進程並不是均勻的。最初遺忘速度很快,以後逐漸緩慢。
上面曲線告訴我們及時複習非常重要,但實驗又證實,合理安排複習時間也非常重要,並非複習就有效果,正確的時間點進行複習就會事半功倍!
什麼才是最佳的時間節點,實驗給出的建議是5分鐘後重複一遍,20分鐘後再重複一遍,1小時後,12小時後,1天後,2天後,5天後,8天後,14天後就會記得很牢,很難再遺忘。但對於較為繁重的學習,這近乎不太可能,我個人的實踐是:即時複述很關鍵(短期記憶轉化成長期記憶),12小時或睡前溫習很重要(最好是通過題目鞏固),1天後、2天後、8天後三次複習,效果通常就已經非常不錯。
3、記憶編碼理論:必須動手構建知識樹。
認知心理學研究指出,記憶效果取決於信息編碼方式,「深層次」加工比「淺層次」加工更有利於知識的記憶和提取。換句話說,記憶和理解取決於如何加工信息。加工深度很難衡量、定義,因時而異,但有效的深加工肯定是在記憶內容和已知信息間建立聯繫,而建立知識樹是最為有效的方式,通過樹形結構把知識串聯、和組織!
以年初的考試學習為例,在我眼中,書本不是一個個知識點的無序堆積,而是一個樹形結構,一個節點就是一個問題,我要做的,就是建立並完善這課知識樹,在學習中不斷調整、增刪節點,不斷發展、壯大這棵知識樹。知識樹一旦被搭建出來,每一個節點就是一次思考,每一次思考就是與周邊知識節點的一次連接,知識之間的聯繫就越來越緊密,知識樹也就越來越有條理,越來越有生命力,很多問題自然而然就能觸類旁通、融會貫通,而不是雜亂無章的一團漿糊,毫無頭緒!
具體搭建方法可參見思維導圖,為限制篇幅這裡不細述,已經發布在公眾號《終身學習?不懂這個方法都是白學》。
4、內隱語言理論:打破學習錯覺。
很多時候我們自認為學得好,是錯將熟悉當做知道。比如我們學習一個章節內容,畫了重點記號,甚至還做了筆記,這時我們可能會認為學得很好,對知識點也了如指掌,但如果合上書做個簡單的自我檢測,瞬間就會忘掉三四成。再比如,問自己一個經典問題:「什麼是囚徒困境」?心裡是不是很快閃出「兩個人」、「博弈」、「策略」等關鍵詞,覺得對這個問題很熟悉,但如果我要求用你完整描述出來,你真的知道嗎?
這種學習錯覺(誤將熟悉當知道)是內隱語言與外部語言的差異造成的。語言分為內隱語言和外部語言。通俗講,內隱語言是我們自問自答或不出聲的言語,外部語言就是我們正常交談或小聲默念。內隱語言過於隱秘、快捷、破碎,而外部語言(或者書寫表達)是邏輯、完整、成體系的,但如果一個知識點能用內隱語言描述,我們就誤以為很熟悉。
具體到學習中,對一個知識點進行複習時,內隱語言抓住了幾個關鍵點,我們就會產生學習錯覺,誤以為都知道,但知識點不是孤島,是由邏輯關係構成的,這需要外部語言去描述、串聯,唯有經過外部語言檢驗,才是真正的掌握理解!因此,必須將內部語言轉換成外部語言。認知心理學推薦生成與測試兩種辦法:
生成效應是指向同學、朋友、家人解釋解釋所學知識,在解釋過程中,主動思考組織知識,構建出知識的邏輯性和條理性。有經驗的童鞋都知道,很多靈感都是在給別人講題中產生,甚至是請教別人時恍然大悟,另外做講座之類的對掌握知識非常有用!
測試是指對知識點進行自我提問,然後將答案小聲說出來,或者完整寫出來,不能心裡一晃而過幾個關鍵詞就覺得了解然後測試結束。
5、情緒績效理論:壓力是資源。
學習是為了提高自身,但對學生及成人教育而言,考場發揮也非常重要,臨場心態非常關鍵,那一刻的心態抵得上幾個禮拜、幾個月甚至幾年的苦功!這就涉及情緒績效理,即情緒喚醒水平和績效間存在著倒U型曲線的關係,情緒太低或太高都會損害績效。所以適當的壓力是有好處的,完全沒有壓力或壓力過高都會影響發揮。
壓力的最新研究還表明,我們對壓力的認知會改變這一壓力曲線(大致是左、右平移)。比如一個實驗證實,如果人們被簡單告知「你是那種在壓力下表現更好的人」,他們實際表現會提高33%,即使這只是隨便說說也無妨,重要的是信息改變了個人對壓力的評估方式。所以,視壓力為資源,會讓我們在壓力下表現更好(向右平移),而談壓色變則會讓哪怕一丁點的壓力都影像我們發揮(向左平移)。
6、合理休息:休息也是學習。
曾翻譯一篇長達44頁的學習論文《The Role of Deliberate Practice in the Acquisition of Expert Performance》(《異類》等暢銷書就是以該論文為原型),譯文為《刻意練習:成就天才表現》,該論文對合理休息的描述非常精準:
A number of training studies in real life have compared the efficiency of practice durations ranging from 1 -8 hr per day. These studies show essentially no benefit from dura-tions exceeding 4 hr per day and reduced benefits from practice exceeding 2 hr (Welford, 1968; Woodworth Schlosberg, 1954).
有很多關於學習時間與效率的研究,這些研究證實:超過2小時學習效果就逐漸遞減,超過4小時根本就沒有效果了。因此合理的休息與高效率的學習同等重要,長時間無效學習尤其會讓人心生厭惡。
one would expect that the level of practice an individual can sustain for long periods of time is limited by the individual"s ability to recover and thereby main-tain a steady state from day to day. After the individual has slowly adapted to a constant level of practice, increases ought to be possible. In contrast, if an individual cannot recover each day from a given level of practice, sustaining that level will lead to exhaustion and mental fatigue.
要想長期能夠保持穩定的學習效率,就不能一次過度消耗甚至透支,要確保每次學習時精力都能夠恢復。一旦過度透支,不僅會造成效率低下,甚至帶來精神疲勞,削弱動機和堅持動力,很多少年天才通常過於急功近利(或被迫),致使興趣、熱情被消耗乾淨,最後無法堅持而失敗。
對於長期的學習,明智的做法是,控制每天的高強度學習時間,避免精神疲勞或逆反心理,簡而言之:
1)短期內,要合理調配好學習與休息,避免過度透支精力和興趣,要細水長流。
2)長期看,長時間的堅持學習,能夠讓身心能逐步適應,之後可逐漸增加學習量和學習強度。
另外,認知心理學有一個「間隔效應」:分幾段時間來學習,不要試圖一次學完所有東西,這會大大提高學習效率(在知乎答題更是如此,比如本題我陸陸續續寫了快3天,每天寫一點壓力不大,狀態還好,如果非要一次性寫完,答案要麼太水,要麼興趣透支就此封筆)。此外,研究還證實,學習之後休息或睡一會,能有效提高記憶效果。
以上。影響學習效率的理論還有很多,比如注意力切換損耗理論,記憶構建理論,格式塔理論,學習區理論等等,將在下篇分享。
PS:公眾號搜「高太爺」 ,後台回復「刻意練習」獲取學習論文及譯文;回復「學習之道」獲取《學習之道》筆記及思維導圖。
經過一個多月的實踐,我的學習效果有了很明顯的改觀,所以在此做一個分享,希望與大家共同進步。
1,保證充足的睡眠
很多人講如何高效學習,講這個方法如何好,那個方法如何棒,但他們忽略最重要的一點: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要保證白天高效,其實最重要的還是保證晚上的休息,把精神養好,第二天才能活力滿滿,全力以赴地去做自己的工作。
但我關注到一個問題,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離不開手機了,每天刷手機刷到一兩點,那眼皮子都打架了還是不肯關閉手機,馬上睡覺,如果要規定他們十二點之前必須睡,大部分人是做不到的,當然我之前也很難做到。
不過我們可以用黃金思維圈來解決這個問題
why:
為什麼要在十二點之前睡覺呢?因為想恢復精力,這樣才能保證白天的高效工作。
那為什麼要保證白天的高效工作呢?因為如果工作效率不高,就很難做出什麼業績。
為什麼要要做出好業績呢?因為做出業績了才有機會漲工資,得到老闆的認可。
為什麼希望漲工資呢?因為漲工資才有可能儘快獲得財務自由,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水平。
為什麼要獲得財務自由呢?因為只有實現財務自由,才能更好實現自己的價值,不必為錢而擔憂。
通過這抽絲剝繭的追問,你漸漸就會找到按時作息的意義,而人是追求意義的生物,如果做一件事情沒有任何意義,自然不可能堅持多久,但如果有意義,就算暫時要忍受一些痛苦,那也是值得的。
how:按時作息,每天12點之前睡覺,七點起床。
what:白天精力充沛,能夠很高效地完成各項工作。
2.計劃清單
ZeroWWWWWWW:如何從一個空有上進心的人,變成行動上的巨人?
將每天的要做的事情列在一張清單上,設置提醒,並且建立獎懲機制,這裡貼一個大神的回答,細緻講述了playtask這個app的使用方法。
3,把握工作節奏
對於工作時間的節奏管理,我使用的是番茄工作法
核心要點就是勞逸結合,也就是在工作做半小時之後休息五分鐘。這裡我推薦一款app叫潮汐,就是根據番茄工作法原理來設計的。
裡面有幾段音頻,是自然界的白噪音,如花鳥蟲魚的叫聲。每段時間長度大概半小時,工作時候帶上耳機,播完剛好停下來休息一下,喝口水,上個廁所,或者閉目養神一下。
當然如果不想下載app,也可以直接在網易雲音樂搜索natural garden,也可以搜到和潮汐一樣的音頻。
4,集中注意力
我的方法是冥想
閉上眼睛,將注意力集中到你的眉心處,想像那裡有一個黑洞,正在吸引著你的注意力,你的腦子裡再裝不下其他的事情。
調整自己的呼吸,讓呼吸節奏變得均勻平緩,然後心中跟隨呼吸節奏來數數,從一到一百,重複三到五次。
5,讀書筆記
我現在使用的是康奈爾筆記法和思維導圖
電腦版推薦xmind,手機推薦幕布,編輯很簡單,而且隨時便於查看。
6,反思總結
我的方法是寫反思日記。
留心生活的人,總會對生活中發生的一些微小的事產生思考,不管是好事還是壞事,但不得不說,這樣的反思的確可以在點滴中促進自己的成長。
但是有些人可能會陷入一個誤區,總感覺自己的生活枯燥無味,像是每天也沒做什麼,除了上班,吃飯,就是出去玩,好像也沒什麼值得反思的,真要說有,那就是對自己未來的迷茫,感覺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陷入對一些消極情緒的宣洩之中,反而對自己更加不自信了。
而反思日記實際上應該是對遇到的細微舉動的多方位思考,比如今天工作沒做好,讓老闆不高興了,去反思自己那些地方出了問題,什麼樣的解決方式更好呢?自己接下來又該採取什麼樣的行動去彌補犯下的錯誤呢?能夠從中總結出什麼經驗教訓呢?
又或者是讀了一本書,自己有什麼樣的體會呢?作者希望通過文章來表達什麼意思呢?文章的寫法和情節安排上有什麼得當之處值得我去學習的呢?我是不是也能寫出像這樣的文章呢?需要有什麼樣的經歷呢?
寫反思日記也是思維訓練的一個手段,它能夠讓你的思維產生一定的深度,我們每天從手機上接受大量碎片化的信息,讓我們的大腦產生一種思維惰性,感覺自己知道了很多,在別人面前可以侃侃而談。
而實際上,在某一個點上對追問幾句,就會發現,我們的觀點都來自於道聽途說,而不是來源於自己的思考。
這就導致一個普遍的現象,我們的觀點經不起推敲,就想我做課程設計的時候,每次設計做完了,我才去想為什麼要這樣做,結果絞盡腦汁結果也追溯不到什麼強有力的支撐,因此也就很沒有說服力。
老師一看我的模型,就知道我確實沒有深入思考過這些問題,仍然只是浮於表面。
就拿建築學來說,建築學的很多設計都是抄的,但有的人抄就很高明,他抄的是想法,思路,讓人乍一看很有意思但又不會覺得是抄的,這是結構化思考的結果,把別人的東西吃透了然後進一步演化成自己的作品。
但是有的人抄就是流於形式,將別人的外立面東拼西湊最後糅合成自己的,美其名曰是折衷主義,實際上也只是為了完成任務,缺少嚴謹的態度。
說實話,我以前一直就處於這樣的狀態,所以大學期間也沒有誕生過一個令我滿意的設計,我覺得自己應該去做一個思維升級,擺脫自己的思維惰性,注重思維的質量,思維過程的演進。而反思日記是我接下來的一段時間一直堅持的一件事。
7,健身
我目前分為兩部分,一個是每天練半小時的雙節棍,而是每天堅持12分鐘以上的平板支撐。
雙節棍就不用說了,是我的愛好,這個也是每天練練手,出出汗。
平板支撐是一套動作
這也是我在知乎上看到的訓練方法,雖然只有十幾分鐘,但一套動作下來絕對全身是汗,一開始我連五分鐘都堅持不下來,特別艱難,但現在堅持十二分鐘已經不是問題了,這個是刻意練習的結果,我每次都儘可能堅持的更長一點,哪怕是多一秒,也是一種進步。我相信以後會更長。
而經過一個月的堅持,效果也是立竿見影,以前的腰間贅肉現在又沒有了。這個就不放圖了。
8,堅持不下來怎麼辦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惑,就是我明明知道一件事情是對自己的長遠發展有好處的,但卻總是堅持了幾天就想要放棄,不是因為有多累,而是對它感到厭倦了。其實我也有這樣的困擾。
但後來我找到了解決方法,其實很簡單,一個人付出了肯定是希望有回報的,那麼既然短期得不到回報,那不妨讓別人看到你到底做出了哪些努力。
通過這些人的反饋,就可以清晰的感覺到自己的哪裡做的不好,應該改進,哪裡做的好,值得繼續堅持。
同時也可以認識更多的人,給自己提一些有用的建議,或者給自己提供一些幫助,還可以通過這些反饋發現自己的價值,找到未來發展的方向。
而這也正是我現在正在做的事情。
總結
能夠決定你的未來發展的還是你自己,要想爭取到優質的社會資源,你首先要做的,就是
把自己當成一流人才來培養!
其他回答:如何才能高效率地完成不喜歡的工作/學習任務? - 知乎
沖著【相見恨晚】幾個字,忍不住怒答一番!
一、相見恨晚:終於頓悟【背誦科目】的學習方法
當學生時,我很討厭學習,也不熱衷於考大學,在小學、初中和高中,幾乎沒怎麼學習,最後稀里糊塗地考上重點大學。
讀大學時,有一次期中的馬列考試,按慣例,這種不重要的考試應該是開卷的,於是大家都沒複習,帶著教材進了考室,沒想到,老師上來說的第一句話就是:請大家把教材放到第一排來。
在驚愕和無奈中,我們把教材交了出去,然後悲憤地在考卷上胡亂作答。
成績下來後,我得了89,居然是班上第一。這是怎麼回事?要知道在初中和高中,我第一弱科就是政治,長期只得四五十分。
我把教材和試卷拿過來,對照著看,發現書上知識自己基本上全部知道。原來,那個時候,我在初中學了馬列,高中又學一遍,大學再學一遍,雖然我從不學習,但是,不知怎麼回事,莫名其妙就會了。
通過這件事,我頓悟了以下三個簡單的事實:
①每個人,都有一定程度的「過目不忘」。 ②背誦科目,亂蒙也能答對某些知識點。 ③即使不學習,多接觸幾次知識,也有可能在無意中記住。
真是【相見恨晚】啊!這個頓悟來得太晚了一點。要是我在高中就能明白這些……
不過,從那以後,在依賴背誦的考試中,我就像開了掛,基本上主動學習十小時左右,就能考出很好的成績,有些科目,運氣好一點,還能全班第一。
我對背誦科目的學習流程是這樣的:
①平時上課從不翹課,坐最後一排,要麼睡覺要麼看課外書,要交作業時,就抄同學作業。
②考前幾天時開始複習,先花一小時左右,快速瀏覽整本教材。
③從同學處借來筆記,通過做標記,把筆記搬到教材上。
④在教材目錄上,寫滿各種只有自己明白的提示性字詞。
⑤在章節開始處,寫下自己總結出來的知識框架。
⑥對照標記,閱讀教材內容兩三遍。會越來越快,每遍大概一小時。
⑦只看標記,背誦教材內容兩三遍。會越來越快,每遍大概半小時。
⑧到考試時,教材上所有內容,已經至少過了七八遍,剛好達到極熟悉的程度,走進考場。
這個學習過程,可以總結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是熟悉階段。包括整體瀏覽和閱讀筆記。
第二個是總結階段。包括在內容和目錄上作標記,總結知識框架。
第三個是背誦階段。包括熟記標記和內容間的聯繫,利用標記複述內容。
談到學習方法,大家都喜歡把學習過程分為幾個階段或幾個步驟,有的分成四個,有的分成五個,表面上看,數目和取名,差異很大,但本質上,其實都是大同小異的。
我只喜歡把過程分成三個階段,階段分多了,別人記不住,自己解釋起來也麻煩。
二、【理科科目】的學習方法
在大學,更多課程是有一大堆公式的理科科目。對於這些科目,我的學習流程是這樣的:
①平時上課從不翹課,坐最後一排,要麼睡覺要麼看課外書,要交作業時,就抄同學作業。
②考前提前十幾天,收集書中公式,然後每天抄寫一次。
③從同學處借來筆記,通過做標記,把筆記搬到教材上。
④多次閱讀教材,每次閱讀比較容易看懂的內容。
⑤第一遍只閱讀文字部分內容,主要是概念和結論。
⑥第二遍閱讀文字+公式及推導過程的內容。
⑦第三遍閱讀文字+公式+例題解答的內容。
⑧第四遍閱讀文字+公式+例題+習題,並通過心算去解答習題。
⑨最後,選擇有代表性,有難度的習題,用筆演算。
文字描述中,對過程進行了簡化,實際操作中,會根據學習情況,有一些反覆或調整,最終會把教材過七八遍,達到能夠在思維中把教材重新推導出來的程度,然後走進考場。
同樣,對這個學習過程,可以總結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是熟悉階段。包括抄寫公式,把筆記搬到教材,對教材進行整體瀏覽。
第二個是理解階段。包括理解公式的推導和例題的解答。
第三個是應用階段。包括用心算或筆算去解答習題。
這三個階段和前面的為什麼不同?因為背誦科目的學習,重在總結和背誦,理科知識,則重在理解和應用。
與背誦類科目的學習過程相比,還存在幾點差異:
①背誦類科目,一般只提前幾天複習,而理科類科目,需要提前十多天複習。
②理科類科目,剛開始會收集公式,並且以後每天將公式抄寫一遍。
③理科類科目,會對內容進行分類,採用篩讀的方式,由易到難進行閱讀。
我在大學中應用的學習方法,主要就是這兩種。基本上,自己的專業課,每科都只花不到十小時,就能考出不錯的成績,花時最少的一門課,只花了不到兩三個小時,然後就考了九十多分。
但在後來,在跨專業考研的學習中,以及輔導其他學生的學習中,發現要重現自己在專業課學習上的神勇,是不可能的。無論是所花的時間,還是學習的難度,都大大地增加,並且在學習中,還需要作出很多調整和改變, 嘗試更多技巧和方法。
不過,方法和技巧雖有變化,背後的原理,卻是共同的。
三、與學習有關的一些【心理學理論】
很多人談學習方法時,喜歡引用心理學中的一些學習理論來作佐證。有了理論,除了可以擺事實,還可以講道理,可以更有力地說服讀者相信學習方法的正確性、有效性和合理性。
其實,心理學上的大多數理論,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很容易地觀察到。
比如,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告訴我們:記住東西後,遺忘就馬上開始了,並且在開始階段,遺忘速度很快,後來漸漸變慢。
比如,【加工深度理論】認為,對知識的加工的深度越深,學習和記憶的效果就更好。
像這樣的理論,其實不就是常識嗎?誰會不知道呢?還需要心理學理論來告訴我們?
因為是常識,是每個人在學習中很平常的體驗,所以,如果我們去研究古代文獻,會發現幾乎所有的心理學理論,都可以在古人的言論中找到。
想想看,量子力學證明了質量和能量可以互換,並且推測宇宙起源於一個能量奇點,而兩千多年前,古希臘人就說:世界起源於火。
量子力學的理論,都有古人能蒙對,心理學的理論,對古人來說,就更是小case了。
比如,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你可以把它理解為加工深度理論:光是學習,不去思考,不去理解,是不行的。
比如,巴甫洛夫無意中發現狗聽到鈴聲就會分泌唾液,而曹操早就知道,只要說出「楊梅」兩個字,人就會流口水。
只不過,心理學中的理論,經過了嚴謹的實驗來證實,而生活中的常識以及古代的書籍,其中既包含有正確的理論,也混雜著根據個人經驗而來的片面的甚至錯誤的認知。
這裡再介紹兩個心理學的理論:頓悟學習和內隱記憶。
【頓悟學習】:格式塔心理學家科勒將黑猩猩關在鐵籠里,給它一長一短兩根竹桿,看它能否取到籠子外面的香蕉。黑猩猩無論用長桿還是短桿,都無法夠到香蕉。於是放棄,去玩其他。玩耍時,黑猩猩無意中將短桿插入長桿,突然頓悟,把兩桿接起,取得了籠外的香蕉。
科勒根據他對黑猩猩解決問題的研究,提出了頓悟學習的理論。在頓悟學習中,學習者在剛開始階段,無論如何也無法解決問題,但在突然間,對問題情境發生了整體理解,迅速找到問題的答案。
頓悟學習告訴我們:有時候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學習仍有可能沒有效果,還需要時間的沉澱。
【內隱記憶】:心理學家發現,大腦中除了存在可以明確表達出來的外顯記憶以外,還存在自己並不知曉的內隱記憶。
例如,在「再學習的節省」實驗中,讓學生接觸一遍幾十個偏僻單詞,幾天後,學生已經對這些單詞沒有任何外顯記憶,但讓學生來背誦曾經接觸過的單詞,花費的平均次數會比背那些沒接觸過的單詞更少。
除了「再學習的節省」實驗之外,心理學家還設計了大量的其他實驗,同樣證明了內隱記憶的存在。
並且,實驗還證實,內隱記憶不同於外顯記憶,受內容多少和時間流逝的影響比較小。
例如,無論是接觸30個單詞還是50個單詞,對所有單詞都有幾乎相同的內隱記憶。
無論是在接觸後3天還是5天,測得的內隱記憶效應,都差不多。
內隱記憶告訴我們:僅僅是簡單地接觸,學習也會不知不覺地、內隱地發生。
平常的學習和生活中,頓悟學習和內隱記憶的現象也非常普遍,我們並不陌生。
比如說,做題時,百思不得其解,以為做不出來,暫時放在一邊,卻突然間,頓悟出了解題方法;或者在學習中,偶爾發現對某些沒學過的知識,也有淡淡的映像,甚至莫名其妙地,就背住了一些知識。
例如:前面我提到自己在大學中的學習方法,第一項是:「平時上課從不翹課,坐最後一排,要麼睡覺要麼看課外書,要交作業時,就抄同學作業」。我當時是因為上課出勤率和作業上交率會影響綜合成績才這樣做的,後來才明白,在這個過程中,有大量的內隱學習發生。
心理學上的理論,都是正確的,但從不同的心理學理論出發,可能會得到不同的甚至相反的學習方法。
如果我認為英語單詞是不用背的,可以在某些設定場景中,不知不覺地就記住了單詞,那麼,我就可以用內隱記憶的理論來證明。相反,如果我認為英語單詞最好通過聯想法、詞根詞綴法來記憶,我就會用加工深度理論來說服你。
大多數人宣揚的學習方法,並不是看了學習理論之後,才得到的,而是在之前,因為個人的經歷和偏好,喜歡用某種方法,一直在用某種方法,後來看到了某種理論,剛好支持了自己的方法,大喜,於是把理論拿過來到處宣揚,來證明自己的方法的科學性。
一般來說,只要作者認同某種學習方法,都可以找到相應的成功案例和學習理論,說得頭頭是道,讓讀者心悅誠服。
四、主動思維和自動思維
所有的學習活動,歸根結底,都是大腦內的思維活動。對於大腦內的思維活動,我們可以把它分為主動思維和自動思維。
【主動思維】,需要我們有意識地主動努力,才能順暢地運轉;【自動思維】,則不需要有意識地去主動努力,就能輕鬆地自動完成。
大腦思維的時候,主動思維和自動思維是同時存在的,並且大部分都是自動思維。有些自動思維我們能夠意識得到,但有些自動思維則超出了我們意識的範圍。不過,不管能否意識得到,我們大多數人都很少去關注自動思維的存在。
自動思維都能輕鬆完成,不存在難度問題。主動思維則存在難度問題,難度太大會超過學習者的能力範圍,持續時間過久,則需要學習者有堅強的意志力。
我們以閱讀為例,為說明分析大腦中的主動思維和自動思維。
在閱讀時,大腦會去思考這段文字的意義,這常常需要付出主動的努力,但對每個字的識別和發音,以及每個詞的意義,則基本上不需要主動努力,大腦自動就能完成。
如果閱讀的是一篇比較休閑的小說,那麼對文字意義的加工,也會很自動,大腦可以輕鬆地理解意義,並同時構建事件的空間場景和時間線索,這個過程需要的主動努力並不多。
如果閱讀的是一篇古文,那麼對文字的識別和發音,也會需要很多主動努力。即使有些字是認識的,但因為前後字詞搭配怪異,我們也會放慢速度,以免讀錯。有些字則根本不認識,發音和意義,都只能亂猜。至於理解整篇文章的意義,就更慢更費腦力了,常常經過反覆的試錯和猜測,還是一知半解,甚至不少地方理解錯誤或無法理解。
對於初識字的學生,我們認為輕鬆的小說,他們讀起來也可能會很慢很難,因為很多我們的自動思維,他們仍需要主動努力,甚至有些地方,即使主動努力也讀不下去。
對於古文專家,我們認為困難的古文,他們讀起來卻很快很易,因為很多我們需要主動努力的思維,他們卻可以自動完成。
在學習中,有兩種不同的自動思維:通用的自動思維和特殊的自動思維。
某些自動思維,很底層,很基礎,很通用,可以輕易遷移動其它場景中。
比如,我們學寫字,剛開始一筆一畫,甚至需要盯著字寫,熟練以後,我們寫得很快,大腦中想到某個字,甚至都沒去管怎麼寫,筆尖就自動寫出來了。
我們看到字,馬上讀出發音,看到詞和句子,馬上理解意義,這些過程中,都包含很多很通用的自動思維。各種通用的自動思維,構成了學習者的最基礎的學習能力。
別外一些自動思維,則不那麼通用,在學習特殊知識時形成,較難遷移到其他學習場景中去。
比如,一道步驟很多的題,我們第一次看解法時,看得很慢,每一步都看得很仔細,多看幾遍後,形成了一些自動思維,大腦只需要考慮幾個關鍵步驟點,其餘步驟會自動地在腦海中一閃而過。
有些學生,即使省略掉某些步驟,也一樣能輕鬆看懂解法。這些省略的步驟,就是學生在大腦中提前形成的自動思維。
有些學生,即使解法的每一步都很詳細,在步驟與步驟之間,仍需要進一步的講解和提示。這是因為在學生的大腦中,一些應該形成自動思維的比較基礎的定理和公式,仍然比較生疏。
特殊的自動思維,是多種通用自動思維能力的綜合和遷移,代表了學生的一些高級學習能力。
直接給出兩個最重要的結論吧:
①大量地利用自動思維來學習,是使學習變得更加輕鬆、更加高效的秘訣。
②學習中的困難,要麼源於主動思維過難,超出了學習者能力所及的範圍,要麼源於主動思維時間過長,超出了學習者意志力的承受範圍。
遺憾的是,我們從父母那裡,從老師那裡,從學霸那裡,從網路上,聽到看到的所有學習方法,都是強調主動努力的作用,都是如何使用主動思維去學習的技巧。
即使我們自己,通過親身的各種學習體驗,悟到的學習方法,仍然是學習必須如何如何去努力。
有些人使用某種學習方法,學習某種類型知識,覺得很快很易,這是因為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有足夠多的自動思維。換一種說法,就是他們的基礎能力足夠高。
他們學習的成功,引來了一大堆崇拜者和追捧者,從而產生了各種流派的學習方法。
但是,其他人使用這些方法,有些人覺得困難,但拼一下,仍能完成;有些人,則因為主動思維超出了自己的能力,即使再努力、再認真,也會學不下去,或學起來沒有效果。
五、用理論來重新解讀學習方法
以學習一篇【古文】為例,我們來闡述一下利用自動思維來學習的過程:
①把整篇文章默讀一遍,不去思考文字意義,遇到不認識的字,暫停一下,用鉛筆做上記號,然後繼續閱讀。
②查閱資料,把不認識的字的注音標上去。
③間隔一兩天,就把古文「有口無心」地朗讀一遍,不要去思考意義。朗讀三四遍或更多,使朗讀達到準確、流利、有節奏的程度。
④通過老師講解、查閱資料、以及自己思考這些手段,去理解文章的意義。
⑤對古文的精彩段落進行背誦。
這個學習過程,仍然可以分為熟悉、理解和背誦三個階段。其中前三步是熟悉階段,包括標註生字、查閱生字和「有口無心」地朗讀。
在熟悉階段,目標是弄准讀音並讀得流利,除了查閱生字是主動思維以外,其他大多是自動思維,主動努力較少。
「有口無心」地朗讀時,要有意識地去抑制對意義的加工,因為意義加工需要主動努力,增加了學習難度,甚至有些地方,即使努力了,一樣理解不了意義。
事實上,意義加工並不能完全被抑制住,總會有些意義加工自動被執行,所以在朗讀時,會自然地在某些分界處停頓,讀起來抑揚頓挫。
有了幾遍朗讀作為基礎,再去理解古文的意義,無論是通過聽講還是自己努力,都會輕鬆很多。因為此時,很多原本需要主動努力的,已經變很自動,主動思維大大減少。
在古代中國,書籍都是文言文,難以理解,大家學習時,基本上都是先「有口無心」地朗讀很多遍,然後,要麼「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要麼再由老師點拔一下,理解意義。這是學習文言文時,迫不得已的方法,也是最省力的方法。
現在,很多學生學習古文課文,沒有事先熟悉,就直接聽老師講解。在這種情況下,記生字讀音、把文章讀通順、理解文章意義,幾乎是同時進行的。老師講解後,還要在很短的時間內,去背誦某些段落。
這種學習方式,全程都需要思維的主動努力。即使學生能夠完成,也很容易因為付出努力太多,學得太辛苦,而討厭學習。
語文書上的現代文課文,理解起來沒有古文那樣難,但我們同樣可以先「有口無心」地朗讀兩三遍以後,再去精讀,再去思考文章的意義和寫作手法,最後才嘗試背誦。這樣學習,除了會更輕鬆以外,學習效果也會更好。
學習英語的課文,同樣可以如此。
前面提到的【理科科目】的學習方法,首先是快速閱讀文字概念,接下來閱讀文字+公式,接下來再閱讀文字+公式+例題,最後閱讀文字+公式+例題+習題。每一遍閱讀一般需要間隔一兩天。
學習過程中,其實是把書上的知識分類,先閱讀較簡單的、需要主動思維較少的內容,形成更多的自動思維以後,再閱讀次簡單的內容。
這樣學習,每一遍閱讀,都費時較短,一本教材能在一兩個小時內讀完,並且主動思維被控制在可承受的範圍之內,不會太累。
遺憾的是,因為推崇 「探究性學習」,現在的初中和高中的教材,閱讀體驗並不好。教材中,常常提出一大堆問題,逼迫學生去主動思考,甚至有些公式和結論,並不直接給出,需要學生思考出結論後去填空。
所以,使用當前的初中高中的理科教材,來複制上面的方法,會遇到一些困難。但如果你明白了利用自動思維來學習的原則,總會找到方法,來平衡自動思維和主動努力,使得學習更加輕鬆,更能堅持。
六、預習的誤區與要點
前面列出的各種學習方法中,第一個階段都是對知識的熟悉階段。
這個階段學習的關鍵是:不要去理解,不要去記憶,甚至還要有意識去抑制一些主動思維。
雖然不去記憶,但其實會形成大量的內隱記憶,有些內容還會自動地「過目不忘」,以後主動去記去背時,會很輕鬆。
雖然不去理解,但接觸知識多了,接觸時間久了,常常突然之間就「頓悟」了,有些理解過程甚至學習者感覺不到,不知不覺就發生了。有了大量的自動理解以後,再付出主動努力去整體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熟悉階段,應用到學校中的學習中,即是預習。
也許你要說了,這不是老生常談嗎?幾乎所有的老師和學霸,分享學習方法時,不都在強調要預習么?
是的,雖然他們都說要預習。但他們的預習觀點和預習方法,是片面的!
大多數學霸分享的預習方法,雖然各有差異,各有技巧,但核心觀點是:努力努力再努力!要努力讀懂,努力理解,努力作筆記!
這種預習,雖然很有效果,但只有極少數人能夠完成,大多數學生,既沒有能力做到,也沒有時間去做!
也有少部分學霸認為,預習時要快速瀏覽,要能輕鬆完成,但他們並沒有說明為什麼要這樣做,也沒有指出不應該怎麼做。
所以,你以前看到的某些學習方法,雖然是有效的,但從某種角度上來說,都是片面的,甚至是錯誤的!
預習的第一個要點,是通過快速閱讀,來控制時間。記住:閱讀是速度最快、時間最省的學習手段,是快速學習的基礎。
預習的第二個要點,是要不求甚解,來控制難度。讀的過程中,不去記憶,不去理解。讀到後面感覺忘了前面,也不要回頭去再看。難度大的時候,還可以把內容分類後篩讀,先讀容易的部分。
預習的第三個要點,是要多次閱讀。在老師正式講解之前,每隔一兩周預習一次,每次把時間控制在十多二十分鐘內。多次閱讀,才能促進內隱記憶,才能促進頓悟理解。
預習的第四個要點,是要整體閱讀。在開學之前,可以將整本教材,從頭到尾快速瀏覽一遍。以後每次預習,並不只是預習明天要講學內容,而是預習下一個月要學的內容。這樣一來,一周預習一次就可以了,不需要天天預習,因而更容易堅持。
七、英語的學習方法
即使英語很渣,也有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發生質的改變。分享一下我的學習經歷吧。
我以前讀書時,英語一直差得沒底,直到大學第三學期的下半學期,為了考四級,才開始認真學英語。
我先把大學的一到三學期的教材找出來,翻到第一冊教材後的單詞表,才發現自己不認識的詞,實在太多了,基本上百分之七八十,我都不能正確地寫出來,也不能肯定地說出其意思。
我把單詞表朗讀一遍,然後把那些感覺從未見過的單詞挑選出來,寫在一張草稿紙上,至於那些雖不認識,但至少感覺在哪見過的,就不管了。這樣做,才能保證一冊教材上被抄下來的單詞,在一張草稿紙上就能寫完。
然後,我開始閱讀課文,基本上是默讀。那時我很內向,平時很少開口說話,聽到自己的聲音,都會覺得緊張和害怕。
課文肯定也是讀不懂的。在那之前,對於所有學過的初中高中大學的英語教材,我都只知道最前面的第一課和第二課大概在講什麼,後面的課文什麼都不知道。
雖然讀不懂,但我仍然硬著頭皮讀下去。手裡拿著一支鉛筆,遇到一點意思都不知道的單詞,就在旁邊作個記號。
這樣讀,還是很快的。基本上兩三個小時,就能讀完一冊教材上的課文。我在學習時,一般有個習慣:要麼不開始,要麼就要把一冊教材一次性讀完。
讀完第一冊教材以後,再抄寫第二冊的生詞,讀第二冊的課文,然後是第三冊。
與此同時,我找到課文的音頻,然後每天花一個小時,一邊看著課文,一邊聽音頻。
如果今天閱讀課文,明天就聽音頻,這樣間隔著,輪流聽和讀。
把所有教材全部學過一遍以後,再按同樣的方法和步驟,學第二遍,第三遍……
整個學習過程,並不是很累,所以我才能堅持下來。那半學期,基本上每天都會花一兩個小時學英語。
讀到三四遍以後,發現效果來了。課文中的句子,基本上都能讀懂意思。音頻聽久了,也聽出了很多莫名其妙的感覺,有時走路時,腦子裡還會響起音頻中老外朗讀課文時的抑揚頓挫的聲音。
慢慢地,我發覺自己的單詞量還是不錯的。雖然仍然很多單詞,拼寫拿不準,但其意思,基本上都能說得出來。
把教材讀到四遍以後,我開始用快速閱讀的方式,去讀課文後的思考和習題。以前對這些內容,害怕得很,老師講時,偶爾抽到自己來回答,我連問題都不會去看,想都不敢想,直接就說答不起。現在讀起來,發覺大多數問題,也並不是很難。
然後是期末考試。最終,我的綜合成績排在了全班第五。就這樣,我成了班上英語成績好的那一類學生。
如果你也是英語學渣,也想複製這個過程,建議:
①學習手段,主要使用默讀、聽和朗讀。
說和寫,需要大量的主動努力,學習難度非常大,而且容易產生病句、錯句和低水平句子。過早涉足說和寫,造成學習難度大、進度慢、錯誤多,是學生討厭英語、放棄英語的主要原因。
而聽和讀,包含更多的自動思維,學習難度較小,不會聽到或讀出錯句、病句,隨著聽讀材料的增多,思維加工越來越自動化,學習越來越快,越來越輕鬆。
但是,你會疑惑:學習中怎麼能只有聽和讀呢?英語考試要考寫作啊?
其實,僅僅是大量的聽讀之後,就去參加考試,憑感覺去做題,就能獲得一個不錯的分數,足夠通過像四級這類水平測試。
另外,有了大量聽讀獲得的基礎能力,再去練習做題,練習寫作,也會輕鬆很多。
我們每個人學習母語,不也是聽了很久,才開始說,讀了很多,才開始寫的嗎?
②學習材料,最好選擇教材。
包括各種版本的中學教材、大學教材以及著名的新概念英語教材。
教材循序漸進,每一篇課文後都會附上生詞和音標,容易辨別和控制學習的難度。
教材中因為有習題,課文的篇幅較少,可以很快地讀完或聽完一冊書,獲得學習的成就感。
學習到某種級別的教材時,對自己的單詞量和水平,也會有個大概的估計。
學習難度較大時,可選擇兩套平行教材互為補充,先學這套的第一冊,再學另一套的第一冊,再依次學兩個第二冊,兩個第三冊,……。這樣做可以降低難度。
教材系列的最後一兩冊,課文常常比較偏怪難,難度很大,學過的單詞幾乎在其他地方遇不到,可以捨棄不學。
通過閱讀各種教材,英語單詞量到達六千的水平以後,就不會再擔心單詞量會降,積累的閱讀能力,也足夠應付大多數包含一些生詞的材料。
到了這個水平,就可以跳出教材,去自由選擇其他英語學習材料,比如說,各種英語原版教材、原版小說,一般來說,難度都在可接受的範圍內。
到了這個水平,也可以去背各種單詞庫。單詞量高了以後,在文章中遇到生詞的幾率大大降低,並且百分之六七十的新生詞,都是由基礎辭彙組成的合成詞。這個時候去背單詞,難度降低,效率更高,是可以承受的學習方式。當然,如果覺得背單詞太難太枯燥,仍然可以通過閱讀來提升單詞量,不用專門去背單詞。
八、整體學習和部分學習、集中學習和分散學習、遺忘曲線
【整體學習】同時學習大量的內容,或同時學習一整本教材,這種學習方式叫整體學習。
【部分學習】學完一課再學下一課,學完一章再學下一章,這種學習方式,姑且叫它部分學習。
使用整體學習的方式,我們可以先瀏覽整本教材,熟悉所有內容以後,再對所有內容同時進行總結和理解,然後對所有內容同時進行記憶和應用,最終幾乎同時達到對所有內容的掌握。
而部分學習時,我們只對當前課或當前的章節的內容進行理解、記憶和應用,在掌握當前課或當前章的知識以後,才去學下一課、下一章。
在整體學習過程中,會應用更多的自動思維,會發生更多的內隱記憶和頓悟學習,並且更容易形成知識的整體構架。
而在部分學習中,學習計劃是事先制定好了的,每課每章花費的時間都差不多。知識容易時,有些學生會嫌進度緩慢,內容羅嗦。知識較難時,有些學生會跟不上進度,不能按計劃及時地熟練掌握。
整體學習是優於部分學習的。但傳統的學校教育,採用的都是部分學習的方式。有些有經驗的老師,會在學期開始,簡單介紹知識的框架;在學期之中,盡量讓當前知識和其他知識聯繫;在學期之末,對所有知識總結歸納。這樣做,相當於在部分學習中,引入了一些整體學習的思路。
【集中學習】如果要背10個單詞,我們可以在短時間內連續不斷地朗讀和嘗試記憶10次,然後把它記住,這種學習方式叫集中學習。
【分散學習】我們也可以每天只是朗讀並記憶這些單詞一遍,到第10天時,才把這些單詞最終記住,這種學習方式叫分散學習。
一般來說,分散學習和集中學習相比,會更節省時間。如果馬上背住單詞需要學習10次的話,每天學一次,可能7、8天就自然記住了。
分散學習比集中學習更能抵抗遺忘。今天學了10次才記住的單詞,過幾天仍然會遺忘,而經過7、8天才記住的單詞,更不容易忘記。
在整體學習中,主要使用分散學習。而在部分學習中,則更多使用集中學習。
【遺忘曲線】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告訴我們:記住東西後,遺忘就馬上開始了,並且在開始階段,遺忘速度很快,後來漸漸變慢。
很多人介紹學習方法時,都對遺忘曲線極其推崇。特別是一些背英語單詞的軟體或方法,都認為:單詞記住以後,一定要及時複習,反覆複習,直到多次反覆後,不再遺忘。
然而通過集中學習記住的單詞,主動思維太多,學習非常困難,過程也十分枯燥。記住以後,後續的維護成本極高。因此,能堅持下來的學生很少。
不少號稱根據遺忘曲線而設計的背單詞軟體,其實就是對單詞進行總結和整理並及時提醒,減小學習者的一些手工勞動強度和意志力的損耗,使更多的人能堅持下來,但堅持下來的比率仍然不會很高。
如果剛開始接觸生詞時,只是學而不記,然後在閱讀中不斷地偶遇生詞,一本教材幾百個生詞,分散到十多二十篇文章之中,全部讀一遍,也不過一兩個小時,閱讀四五遍以後,百分之七八十的單詞,會不知不覺就記住了。
因為在學習過程中,更多地使用內隱記憶而不是外顯記憶,而內隱記憶不受學習知識多少的影響。假設教材的文章篇數翻倍,生詞翻倍,需要閱讀四個小時,這種情況下,每個生詞形成的內隱記憶的程度,還是差不多的。
而且內隱記憶的遺忘受時間的影響較小。在第一遍讀完之後,間隔一天或間隔一周再第二遍閱讀,都可以,內隱記憶的保留程度都差不多。
所以,使用整體學習+分散學習,使用內隱記憶+頓悟學習,學習者不用去考慮一天該背多少單詞,也不用考慮間隔多久就必須要複習。
遺忘曲線告訴我們,遺忘是不可避免的。但只要我們不要去急急忙忙記住,就不會跌進遺忘這個大坑。
記憶所花費的時間越長,遺忘所需要的時間就會更長。花十分鐘努力記住的單詞,十天後已所剩無幾,而經過了十天時間,內隱記住的單詞,百天以後,仍可能完好無損。
艾賓浩斯的《論記憶》是一本書,而不是一句話,其中有很豐富的結論。比如說,艾賓浩斯發現,即使是無意義章節,反覆誦讀,也會自然產生各種非預期的聯繫。這種現象其實就是內隱學習,表明意義加工在不用主動努力的情況下,也會自動發生。
但大多數人只熟悉並記得遺忘曲線,因為遺忘曲線太常識,太容易被人理解了。很多人推崇它,只不過因為遺忘曲線為他所使用的學習方法背了書,證明了他的方法的科學性。
實際上,那些自稱根據遺忘曲線而制定的方法,只不過是最原始最直覺最老土的方法,在艾賓浩斯之前幾千年,人們就在普遍使用了。
九、【要學習,先理解】,多麼正確的觀點,又是多麼無用!
如果你對教育學或學習理論感興趣,一定對下面這些觀點很熟悉:
日本教育界提倡:要理解,不要死記硬背!
有一句著名的格言說:若要記得,必先懂得。
教育學家誇美紐斯說:學生首先應當學會理解事物,然後再去記憶。
還是誇美紐斯,他說:只有徹底懂得,並且記憶,才是心理財產。
教育學家奧蘇伯爾推崇有意義學習,認為只有知識在學生的大腦中形成意義,學習才會發生。
這些觀點,從文字形式上看,不一樣,但實質內容,卻是相同的。都是在說:學習知識,必須要理解知識; 先理解,後記憶;理解,才能真正掌握。
觀點肯定是對的。不要說教育學家是這樣說的,就是在街頭巷尾,隨便問個大爺大媽,也會說出同樣的話。
但正是這樣一個絕對正確的觀點,導致了不少人在學習上的失敗。
因為,首先,對知識的理解是一個過程。有些人可以秒懂,有些人要花一兩個小時才能理解,有些人卻要花幾天甚至更久。在不能理解時,去追求儘快理解,使得學習變得又苦又累,最後達到理解所花的時間,和慢悠悠地學,其實差得並不多。
其次,理解是有程度的。學霸的口中的理解和學渣口中的理解是不同的,學一天後的理解和十天後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有膚淺的理解,有更深的理解,還有更更更深的理解。片面地追求在最短時間內對知識有更更深的理解,這就導致對學生主動努力的無限制要求。儘管學生已經很努力了,但總可以再多努力一點:如果你一天只睡六個小時了,你還可以只睡五個小時!
我們所有的學習方法,其目的無非就是:如何能更快地理解,如何能更深地理解。這些方法,最終都證明了一點:學習必須很苦很累。
雖然方法在不斷地改進和提升,但卻改變不了結果:總是只有少部分人能學好,大多數人的學習都註定很差!
其實,對於某個人來說,總有些知識可以秒懂,而其他知識則要費不少時間和精力。對秒懂的知識,我也喜歡把學習過程拉長,這樣學,既更輕鬆,也更能抗遺忘。但大多數人,都希望對那些需要費時費力的知識,也能做到秒懂。
「學習必須先理解」,這話無論是教育學家說的,還是學霸說的,都是一句正確但無用的廢話。學渣不是不懂這個道理,不是不想去理解,只是對很多知識,做不到秒懂而已。
-------------------------------------------
越寫越長,但真要把學習方法詳細道來,少說也得十幾萬字。這裡只是說了一些最重要的方法和原則,在實際學習中運用時,還需要一定的調整和變通。
而且一些基礎比較差的學生,或者對比較依賴聲音而學習的學生,光通過閱讀這些方法,未必能改變自己的境況,有可能需要了解和認同這些方法的有經驗的學習者的輔導,才能掌握方法、應用方法、走出困境。
這裡介紹的方法,可以幫助那些有一定自學能力的同學,輕鬆達到能獲得80%分數的水平,但若要繼續前進,考出頂尖成績,仍然需要在方法上作進一步的探索。
文長12k字,寫起來不容易,你能看到這裡,也不容易!覺得有幫助,點個贊吧!
我的其他回答:
背誦方法:怎樣背書才能背的最快? - 知乎
跑步秘訣:怎樣堅持每天跑步? - 知乎
我的微信公眾號:學習最快樂
(更新:高效記憶大法)
強推 半小時分割法(別搜,名字我隨便起的,方法才重要)!
這張簡單粗暴的表格把我的每日時間利用率提高了70%!!
下載鏈接: https://pan.baidu.com/s/1slA1Fa9
這是身為EXCEL入門級選手的我在受到三十四枚金幣法(感謝評論區指正)的啟發後做出來的時間分割表。
這本來是一個類似番茄鍾(25min+5min)的規劃,但是我漸漸發現,記錄的過程才是最重要的。
從早上7點到凌晨12點,我把這17個清醒的小時以30分鐘為界切分開來。
每隔1~3小塊時間,進行一次記錄評分。
不能隔太久,否則會忘記當時具體的行為和感受,削弱記錄的意義。
(而且能讓人廢寢忘食到抽不出半分鐘來做記錄的事情,多半還真不是學習)
記錄的過程就是一次短平快的回顧自省——自己昏天黑地玩了一個多小時手機是一回事,事後回顧,發現自己居然浪費了生命中無法挽回的一個多小時又是另外一回事。感覺完全不同。
而在紙上記錄「過去的一個多小時里我都在玩手機」這件事,可以為自己帶來一種更加深刻的反思。為了遠離這種負罪感,下一次「浪費時間」前,我會三思而行。
評分方面比較隨性,專心致志地學習是滿分5分,學習但效率不高是4分,吃飯等雜務是3分,亂逛淘寶閑魚是0分,大概是這樣,沒有嚴格的標準。
上圖的每日規劃,我每天都會發在票圈打卡(不過第二列會重馬)。這在評論里引起過一些討論。
有幾個同學表示,自己曾經嘗試過類似的日程記錄,但是覺得沒什麼用,很快就擱置了。
怎麼說呢,有用沒用這種詞,就是嘴唇一碰輕飄飄的兩個字。旁人也不好置喙什麼。
我只想說:真的不要隨便放棄。放棄多了,就習慣了。
有一些APP也有類似的時間規劃功能,比如Forest的標籤,比如時間塊,等等。但是我還是覺得手寫更加方便。我清楚地知道,手機是我學習時一個很大的干擾源,當然能不碰就不碰,哪有白紙來的實在。
以及很多手賬品牌都推出了類似的每日計劃本,真是非常漂亮。不過我還是選擇自己列印。一來便宜,二來一張一張的紙攜帶起來比較方便。每個包里放兩張,也不用擔心出門匆忙忘記帶了。
寫完之後在左上角用打孔機打孔,用活頁隨意圈(可用這個關鍵詞去淘寶搜索)扣起來,方便日後回顧。
除了時間利用,再來分享一下高效背書的方法
首先,打開複習資料
條件允許的話,請大聲朗讀,這樣可以為記憶增加一個聽覺維度。在圖書館和教室時,也可以默讀。
重點是讀三遍,三遍,三遍。
而且一定是過腦的三遍。如果發現在記憶過程中走神,立刻重來。
這裡也體現了朗讀的好處——能夠減少分心的幾率。
然後,新建文檔,把自己剛剛背誦的內容複述歸納出來
黃油常用的設置是:頁面縮放級別150%,微軟雅黑小五號,單倍行距,段後間距0.5行。
為了保護大家的kirakira大眼睛,請將紙張顏色設置為原諒綠或性冷淡灰~
歸納之後,對照原資料再看一遍。
注意,盡量把這兩份資料放在同一個移動終端上,不要對著iPad上的PPT往電腦里打字。這多半只是在機械地敲鍵盤而已。複述的過程才是重點。
然後!感謝知乎!感謝大神 @白詩詩 !感謝他發明了這樣一個簡單粗暴又超級有效的背書方法!
原答案地址: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371173/answer/152263546
在電腦端打開這個網站:
https://faded12.github.io/conversion/
選取一段自己剛剛歸納出的文字,粘貼到最左側,點擊上方按鈕
右邊會自動生成兩個部分,每隔一個字(可調節)替換一個X,兩部分完全互補。
現在,對著中間的文本,試著流暢地把這段文字讀出來。
原X微X物:凡X細X核X育X完X,X有X個X物X高X集X的X區(叫X核X構)
↓ ↓ ↓
原核微生物:凡是細胞核發育不完全,僅有一個核物質高度集中的核區(叫擬核結構)
在努力猜測X代表的文字時,剛才對於這段文字的記憶就能被活躍地調動起來。
最右的文本同理。
1+1&>2,兩邊之後,我對這段文字的印象就會非常深了。
當然啦,光記一遍是遠遠不夠應付考試的!
根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20分鐘之後,我們對於這段文字的記憶就會衰減將近一半。
所以一定一定不要忘記複習!
實驗給出的方法是:5分鐘後,20分鐘後,1小時後,12小時後,1天後,2天後,5天後,8天後,14天後分別補習一遍。經過這樣的一輪背誦,這些文字就會轉化為牢固的長期記憶,絕不會被輕易遺忘。
——但是這只是期末考試啊,考得是可能一輩子就用這一次的東西啊,哪有那個火星時間這麼玩兒?
所以我每天睡前過一遍,一天之後再過一遍,考前最後溫習一遍,也就足夠啦。
在正式考試前,我們還應該做幾次自檢。
同學之間相互提問是一種常用的辦法,但除非你們對彼此的複習進度很熟,否則效率相當低。
黃油愛用的辦法是:從一個老師的角度,試著將自己所學的內容講授給別人(或者是心愛的小公仔)
在「授課」的過程中,我會發現自己這個「假老師」真是問題多多!這個時候我就會迅速記錄下來,等等「下課後」去翻書補習~
收藏是沒用的啊同學們!
知乎真的是個有價值的分享平台,大神雲集,我在這裡收穫了很多的學習方法。上面這兩個,就是我在嘗試了十數個高贊答案之後得到的,最適合自己的方法。
它們對我的幫助相當大,所以我也希望這個分享能幫到更多同學。
但是!不管是多「高效」的學習方法,都要在「有效」——你自己去做了——的前提下才能發光發熱!切記實踐出真知!
當然啦,點個贊再走也不遲~
公眾號:黃油記(strive_to_be_better) 專註於學生黨的自我提升。
違規轉載必究。
高效學習的本質其實就是時間管理
此法能大大提高每日的時間利用率:
把每天要做的事提前寫在上欄,下欄是實際執行記錄(數字是時間軸,每個小方格代表十分鐘)。
需要此表格的知友,網盤自取哈(?????????)
https://pan.baidu.com/s/1i47KyNz
論記錄的重要性:
記錄也是一個回顧自省的過程
-------更新-------
對於評論區說看不懂的問題 我詳細解釋下
首先看大圖 第二欄是事件倒計時
(CET6 D13表示距離英語六級還有13天)
下半部分的Y軸方向表示小時,X軸表示分鐘
小格表示時間段 例如第一行 5點10分 5點20分
上下部分顏色相對應,不同顏色代表不同事件
點贊的知友考運會爆棚,確定不贊完再走?
我並不是那種從小就天資聰慧的人,因此特別羨慕那些學什麼都快的同學。
小學的時候上課,老師總愛誇我的同桌「懂得舉一反三,學習效率高」,我那時就老在想:到底「懂得舉一反三」是什麼意思呢?
慢慢長大之後,我也幸運地考入還不錯的大學,遇見了很多學習上的高手;後來因為做留學諮詢的緣故,在畢業後,我甚至有幸幫助很多人申請到了牛津劍橋這樣的名校。
和他們的接觸中,我慢慢意識到,高效學習的「高效」二字,絕不在時間投入之多,而是在於學習時可以觸一葉而知全局,找到關鍵問題所在,並且對問題深入挖掘。很多人的學習,就像是散兵打仗,沒有體系,最終學到的東西在腦子裡也是一盤散沙,學了就忘,自然低效。
我將實現這樣高效的方法歸為三種:金字塔原理、費曼學習法、復盤。這三種方法很多人可能都聽說過,甚至也自己用過,但是很少有人理解其中真正的含義。
1.
不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倘若你拿到一本書,應該怎麼讀?
你或許會想,讀一本書有什麼難的?自然從頭讀起,一頁一頁地讀。
這一來就錯了。
倘若你不清楚你要了解什麼,而只是拿來就讀,隨意亂翻一氣,怎麼可能是高效的學習呢?無非是把書翻過一遍罷了。當別人問起或者真正需要用到時,便只能記得些隻言片語而已。
拿到一本書,你應該先問一個問題:我讀這本書是想要學什麼?
假設你拿到一本宏觀經濟學的書,心中應該就有一個預設,那就是我要在這本書中找到它對一個國家整體經濟運行的解釋。何為經濟運行?進而思考,經濟運行到底有什麼方面?可能涉及實在的經濟活動、貨幣、銀行、經濟周期,而每一個方面又包含更多細枝末節的知識。
如此,把問題拆解下來,然後再打開書,看書裡面每個問題是如何解答的。這些問題可能又可以細分為其他更細小的問題,這樣一層一層下來,一個中心問題,對應著3-5個次級問題,每個次級問題又對應著3-5個分問題,你就搭建起來一本書的框架。而讀懂這本書,就是從底層的知識往上,一層層往上歸納,直到對中心問題了如指掌。
這就是金字塔原理——以問題作為框架如金字塔層層衍生,在用學到的內容一層層地搭建。這樣只要是這個體系中的問題,你一拿到都可以迎刃而解。
我高中的時候,學立體幾何一開始就怎麼也學不懂,總覺得一會兒這裡做條輔助線一會兒那裡做條輔助線。直到後來有次,我決心把所有做過的立體幾何題都放到一起,把它們總結歸納,發現無非就是五大類題型,每種細分了一二種方法罷了。而在這之前,我花了一年時間都學得雲里霧裡。
這種學習方法,背後就是金字塔原理。很多人學金字塔原理,只是把它當做思維導圖工具,在紙上規規矩矩地把內容分解,但在腦子裡並沒有建立金字塔骨架,然後往裡面填充。
而學會這種方法,就是養成統領和發散的思維——
以後遇見一個大問題,怎麼解決?按照金字塔便懂得一層層條分縷析,按照「衝突-疑問-解決-反思」的思路盤絲剝繭;
遇見很多看上去不相干的知識,如何得出最核心的要點是什麼?也可按照金字塔的原則,自下而上尋找關聯,逐層遞進,找到那個最關鍵的金字塔尖。
2.
倘若你初讀了一本書或者初學了什麼知識,應該如何更深入呢?
你的答案可能是:再讀第二遍,多看看筆記,或者直接開始學下一個知識點。
以前我也這樣。那個時候的我還不懂一個道理:要想真正學懂一個知識,就要敢於輸出。我們學不懂的時候,常常會怕錯,怕自己沒學到家,總把自己當學生看。
而真正的高效學習,是把自己當專家看,當老師看——這正是費曼學習法的要義。
按照wiki百科上的解釋,費曼學習法是這樣的:
一、選擇一個概念選一個你想弄明白的概念,寫在空白的筆記本或者紙的最上面。
二、解釋這個概念把解釋這個概念的東西寫成一句話,就像你在告訴一個完全不知道這個領域的菜鳥一樣。這一步可以讓你在闡釋這個概念的過程中,可以讓你明白你有沒有搞懂這個概念,並在這個過程中加深對這個概念的理解。
三、當你發現你沒辦法解釋的時候,回到書上面去,或者找同學、找老師、找已經懂的人,把書上的概念再重新研究一遍,直到你能在紙上流暢地把這個概念解釋出來。
四、簡化語言、學會類比如果出現一個很學術的或抽象的詞語的時候,試著要麼平實化詞語,要麼學會用別的東西來類比它。
其實用一句話來說,費曼學習方法就是抱著「我要如何把別人也講懂」的心態來學習。
當你想要深入一個知識的時候,不要浮於表面的概念,而是弄清楚概念背後的邏輯,想方設法把這個邏輯讓不懂這個領域的人也明白。
我輔導過一位學員拿下MIT的金融碩士項目。那個項目看中面試和實習,她有著不錯的實習經歷,但是她怕面試的時候講不出來。我就告訴她,你準備面試的時候,不要把對方當成面試官,而是把他當做是學生,你正在給他講一個他完全不了解的領域;給一個完全不了解這個領域的人,把你做過的事情讓他聽懂,並且說服他這是一件很厲害的事,就OK了——這正是費曼學習法的另一種延伸呀!
3.
倘若你學完一件東西,或者做完一件事,你應該怎麼辦?
很多人的想法是:學完了,為什麼還要惦記呢?當然是做完即完,立馬進入下一個環節——這才是高效率嘛。
但恰恰相反,所謂高效,並不是指高效完成,而是指在這個過程中高效成長。沒有反思,對盲區、錯誤、缺陷沒有認真思考過,下一次遇見,還會在同樣的地方犯錯。
而真正該做的,是復盤。
復盤不是照著在把之前做的做一遍,而是主動思考:現在重新做,你要怎麼做?
這其實就是我們從小到達都常聽說的的「對錯題要反思」的道理:回顧你做的項目或者學的知識,最終你達到的目標和你最初的設定有什麼差異?有哪些關鍵的步驟?你做的怎樣?有什麼可以改進的地方?
我曾幫第一年沒有申請到想去的大學的學員完成留學申請。和他們聊天的時候,我發現他們之中很多人根本都不清楚到底是哪方面欠缺——是實習、領導性經歷,還是科研、推薦信,還是英語、文書?如果沒有搞清楚想去的大學有什麼樣的要求,自己又弱在哪一塊,應該如何提升,那麼就算來年再次申請,也極容易鎩羽而歸。
----
總結起來,我心目中的高效學習應該是這樣的:
初學時,用金字塔原理建立體系;
有所精進時,用費曼學習法加以強化鞏固,並且形成輸出;
學完時,用復盤的方法,好好再想一想自己學了什麼?之中有哪些過失?能夠有什麼改進?
這樣下來,想要不高效也很難。
PS:第一次發回答,以後可以多和大家聊點 學習留學英語 方面的事。對這些方法的思考也受到了 @胖子鄧 的知乎live和電子書的啟發,特地感謝。
所謂的高效學習方法,就是能夠快速摸清所學專業領域知識的主要脈絡,並能夠成體系地進行學習,並最終運用到實際中去解決問題。而不是感覺學了很多,學得很累,但最後都不知道自己究竟學了什麼。
我們最想學習的對象是像Elon Musk那樣的,能在短短三個月內,就對「如何製造火箭」有了比較深入的認識(例子:他在從俄羅斯回程的飛機上,自己整理了一個excel表,一個火箭製造成本明細表。這讓同行的NASA科學家非常震驚,這麼一個新了解這個行業的人,竟然能對火箭這個領域有如此深入的認識),並且能將自己已搭建起來的知識框架,運用到實際當中,也就是他創辦的Space X公司後來能夠造火箭的原因,他是真正地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中,這才是真正的學習。
而Elon Musk所用的方法其實就是「凡學習必畫一棵知識樹」,學習任何一門專業領域的知識,第一件事情就是先畫一顆屬於自己的知識樹。
## 個人案例:作為一個曾經的審計師,我是如何快速自學PPT的?
我們在工作中做彙報總結也好、平時在學校上課,做案例展示也好,我們都需要用到一個工具,那就是PPT。我們都需要去學習,怎樣使用PPT。你的身邊一定有些這樣的人,他們的PPT做得總是又快又好,真是讓人羨慕。大家都想具備那樣的學習能力,而結果可能是,大家花了很多時間,但努力的效果卻千差萬別。
那麼,我是怎麼學習PPT的呢?
作為曾經的審計師,其實我之前從來不用PPT,我靠excel吃飯。Excel所有快捷鍵我能閉著眼睛敲,整個審計項目裡面幾十萬行的數據基本都是我處理後發給大家,我定義我們小團隊的Excel使用規範,設計標準模板。整個團隊就是一個用excel生產數據產品的流水線。我生活中也用大量使用Excel整理、利用結構化數據。
但是,在我轉行之後,我要給別人分享學習方法的時候,我必須得接觸一個新的工具PPT。
我們都知道,PPT只是一個工具,是最終呈現,是一層皮而已。我們怎樣才能又快又好的把一個工具學習、掌握、利用好呢?下面我來做一個展示,我個人怎麼樣從零開始學習使用MAC里的PPT工具keynote(它和微軟的Powerpoint是一個東西,只是表面差異,我們不作額外解釋。)
同樣的問題,可能很多人樂於不停地去查資料,東搜一篇西搜一篇的,收集了很多乾貨技巧,每次都有所收穫,但每次幹活都是從頭開始,再來一遍。
那麼我是怎麼做的呢?
相對於傳統的方法,我用了一個大綱的工具,大家可以忽略這個工具叫什麼名字,它僅僅是一個大綱的工具而已。它和思維導圖、和我們傳統的書一樣,都是一個總分的東西。在這裡面,我就按照總分的結構,將自己所有調查的資料、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學到的一些知識點等,做一個整體的梳理。相當於我邊學,邊在編一本自己的PPT書,我把它稱為大法,keynote大法。
我的電腦里有一系列大法類的東西,每個工具都有一個大法,還有一個叫SOP的東西,它就更多更多了。總之,這個東西就是我個人的一棵知識樹。從這個知識樹大家可以看得到,我對知識樹是有一個整體結構的。它不是大家列的所謂的知識清單,一個bullet points,一個to do list,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列到一百一千。信息收集癖,那解決不了問題,甚至是一種心理疾病。
我的Keynote大法,實際上是一個我自己整理的、結構化的、體系性的知識。只有學會如何畫一顆自己的知識樹,才可能在任何一個領域都能夠快速地搭建起一個結構化的知識體系,讓你不會每次都從頭再來一遍,然後學完就忘,做過又忘。
## 學習,就是畫樹
小到學習keynote,大到我們涉獵的任何一個行業領域,我們都要畫一棵自己的知識樹。希望你以後在工作、學習的時候,需要做PPT彙報的時候,用這種方法很快地搭建自己的知識體系,讓自己學習的努力可以積累下來,搭建出一個自己的知識樹來。
這麼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希望不通過講那些正確的廢話,所謂的理論和道理,說出一句話:
學習,就是畫一棵知識樹。
## Elon Musk談學習就是畫樹
學習就是畫樹,這個觀點是Elon Musk提出來的。
- Elon Musk個人介紹
Elon Musk他單槍匹馬地改變了好幾個領域。因為創辦了Space X和Tesla,Elon Musk一直被Time、Forbes等各種權威媒體列入全球最有影響力人物的榜單。2016年,美國著名雜誌《連線》更是把Elon Musk列為科技文化領域全球最有影響力人物第1名,第二第三分別是Facebook的扎克伯格,和Apple的Tim Cook。
我作為審計師,負責的最後一個項目就是14和15年帶隊的特斯拉亞太區審計。在那之前,我已經非常欽佩他。而在他們公司呆了幾個月之後,我對這個人真的佩服地五體投地。
## Elon Musk對學習的建議
兩年前,Elon Musk在類似於知乎live的國外網站網友問答中,分享了一個高效學習的建議,他說,
我們一定要將知識看成是一個semantic tree。semantic tree是什麼意思?就是語義的樹。
也就是,我們要將知識看成是一個樹,確保你了解了這些樹的基本原理,基本原理就是樹榦和大的樹杈,你了解了這個樹的樹榦和樹杈之後,再去抓住樹葉,抓知識的細節,不然你的樹葉都沒有地方能掛的住。
回想起我們在學習的時候,我們對知識是多麼的急不可耐、多麼的渴望,以至於拿到一本600頁的書,立刻從第一頁開始如饑似渴的讀,一猛子扎入知識的海洋里,然而第一章還沒翻完你可能就看不下去了,而且越往後看越覺得沒味,越看越不了解整體在講什麼,最終對這本書,累覺不愛了。
很多時候,單單方法,就決定了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他當時對學習問題的回答,我看到後立刻覺得說出了我的心裡話,非常好的總結了我對學習的理解。
## 知識樹學習法
學習就是畫樹,不用太過於在意樹葉,要快速的熟悉樹榦和枝叉,其實就是建立一個知識的框架,你了解了樹榦之後,樹葉再逐步完善,再逐個擊破。
比如,
如果你過早盯著樹葉,就比如你要考CPA,打開會計這本書,有120萬字,比聖經還厚,你開始看第一頁第二第三頁,你失去了whole picture,沒有一個整體的知識框架,那麼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看的是什麼,可能每個字都認識,但合在一起這個題就是不會做,合在一起,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就是不會解決。
所以說不要為了學習而學習,知識是有結構層級的,而知識樹,就是知識結構最好的一個表徵。
## 五步學習法
知識樹學習法,分五步走!
第一步,把握最核心的概念,概念是樹葉。 第二步,思維模型。
你可能疑惑思維模型是個什麼鬼。實際上,思維模型的運用非常之廣泛,他是枝叉。而第一性原理、基本原理就是樹榦。
第三步,知識體系。
這時候,知識體系,已經不再是一個抽象的、看不見、說不清的東西。你電腦和大腦里的知識樹,它就是你的知識體系。
第四步,知識內化。
所有的知識,只有真正變成自己的,才有用。比如說,我們學過了,學會了,做過了,但怎麼樣能真正的變成自己的知識呢,就是通過知識內化、通過回顧。
第五步,輸出。
我們學知識不是為了學習本身,而是為了工作和生活,所以我們打造的知識樹它一定是能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能夠幫助我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
## 第一步,概念
概念是樹葉,是蓋知識殿堂的磚頭,所以,學習的基礎,就是要清晰、且準確地、掌握足夠多有用的概念,這一點很重要。
很多東西我們聽說過,知道,了解,以為自己都明白,實際上並不是真的了解。後面,我們會專門用一個專題來講,用什麼樣的方法能夠讓自己真正的去了解這些概念,而不是像什麼人工智慧、神經網路等詞兒,都聽說過,都看到過,以為自己都什麼都懂,但真的要你解釋的時候,卻發現怎麼都說不出來。
## 第二步,思維模型
思維模型。英文叫mental models。簡單說,思維模型就是一系列概念的組合,是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框架,是工具化的知識。思維模型,就是知識樹的樹杈兒。
有人會覺得思維模型這個名詞很陌生。實際上,很多人提出新概念,例如什麼臨界知識呀、組塊啊、知識晶體啊等等,無論被稱作什麼名字,它們更廣泛的稱呼,都是思維模型。
思維模型是芒格最推崇的高效學習方式。就是那個巴菲特的老朋友、那個大智若愚、逢人便講美國版刻舟求劍故事的那個芒格。這個芒格,還自己整理出了100個思維模型,認為這是自己90多年人生中最重要的收穫。
思維模型是枝杈,而第一性原理,就是樹榦。
第一性原理,是亞里士多德2000多年前提出來的,這是個很古老的東西。近期由於邏輯思維這一類知識平台的推廣,第一性原理得到了更多人的關注,這是一件好事情,也說明第一性原理的重要性。
舉個例子,你學經濟學,打開曼昆經濟學的第一章就講了「經濟學十大原理」,攝影、平面設計或者做PPT,都要遵循平衡、強調、重複等「藝術七大原理」。
## 第三步,知識體系
我們腦子裡面的知識樹,就是知識體系。通過學習的積累,它會越來越茁壯,越來越龐大。不管是不是有意識去構建,知識只有成體系,才能幫我們解決問題。
在任何一個領域,我們都要畫一棵自己的、體系化的、知識樹。但是,雖然我們的專業分科,但是這個世界它是不分科的,真實的生活是不分科的。其實很多問題,它是一系列學科綜合問題,需要我們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
所以,我們需要超越一個狹隘領域裡一個狹隘專家的定位,努力成為能夠將多學科知識融會貫通的複合型人才,也就是像Elon Musk和芒格那樣的「通才型專家」。
於是,我們需要有好多棵知識樹,而知識的核心是關聯。知識樹是相互關聯的,最終,它們會成為一個盤根錯節、相互關聯的榕樹林。這個知識的樹林,就是我們的大腦知識里龐大豐富的體系。
## 第四步,知識內化
知識必須內化,將外部的知識變成自己大腦裡面特別紮實的知識。到這一步,就相當於你在不斷地維護、養護、珍惜你的知識樹。
我們學了很多知識,卻往往難以抵抗遺忘的宿命。其實,碎片化時代,我們除了可以見縫插針刷微信,也可以用碎片抵抗碎片,見縫插針地鞏固努力的成果。
我們只有通過科學化的方式,根據記憶的底層原理,我們才能夠培養出簡潔但是高效的行為習慣,真正一勞永逸地解決知識內化的問題,讓我們學習的努力可以積累。
## 最後一步,輸出
德國詩人、哲學家、《浮士德》等不朽傑作的創作者,歌德,他曾經說過,
理論永遠是灰色的,我們不是為了學習而學習,生活的金樹是常青的。我們的知識樹是要開花結果的,是要讓種樹的人樹下乘涼的。
一句話來說,就是,
學習,一定要能讓自己用得上,解決工作和生活中本身的問題。一句話來說,「學以致用」。這個道理,飄在空中已經很多年啦。這一次,我們要讓它落地!
用我們小能熊的話來說,「學習,就是工作和生活本身」。學習不是學校教育的被動學習,而是在現實生活中解決具體真實的問題。無論你是在工作中做一個PPT,還是要用專業的知識去說服客戶拿下單子,其實都是學習的一個產物。在生活當中,哪怕你去給小孩看病,你給家裡面去收納,或者你去做裝修,這些事情都是學習,都是靠學習能力、靠知識運用,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具體問題。
而放棄學習抗拒學習的人,嘴上說我熱愛學習,但是不願意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斷迭代自己,哪怕他是一個90後,00後,不迭代自己的認知,那他就是一個老頑固。
## 關於「知識樹學習法」的總結
知識樹學習法一共分為五步,它實際上也就是我們從零走到一百的過程。
- 第一步概念就是最底層的樹葉和磚頭,它是「從0到1」的過程,
- 思維模型,是從樹葉到枝杈,是「從1到10」;
- 知識體系,在你學習的過程中越來越壯大,紮實而全面,這是「從10到100」;
- 但是,我們這個時代,不像民國大師下硬功夫來記憶、刻苦努力了,要想戰勝遺忘的宿命,我們就需要「知識內化」,我們需要經過多次的重現,多次反覆的記憶,才可能走完學習的最後1公里路。
- 最後,學習的目的地,就是此時此刻、此情此景,即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解決問題。能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具體問題的時候,那才是「100中的那一個1」。
所以,知識樹學習法,就是那個能讓我們快速摸清楚所學領域的核心樹榦、大枝杈是什麼,從而能將樹杈上的樹葉逐一擊破的高效學習方法。
如果我們使用知識樹學習法進行專業領域的學習,不管具體學習的是哪個領域的知識,我們將不再手拿一堆散落一地、不成體系的樹葉,不知道自己究竟學了什麼,反而,我們學習的是一顆成體系、脈絡清晰的樹。
更新一下:
去年的這個回答是首答,而後就沒有怎麼打開過知乎,先謝謝這麼多贊和評論。
更新只是想說明幾點問題
1.戒煙兩次,復吸一次,現在正處在第二次,已經是第三個月了。
2.答主本科是三本,學習當然是不怎麼樣的,之所以考研是因為本科時間都已經浪費了,想在研究生期間多考一些有用的證,所以報考的是省內普通一本,專業是公共管理類。
3.至於早起不了有一個解決辦法,答主是一個睡覺睡不夠什麼事情都做不了的人,我那時候每天都是晚上九點睡覺,凌晨三點起床看書,這個時候絕對起床五分鐘之後就特別精神,沒有睏乏的感覺,看書到八點,吃個飯繼續睡到中午。因為夜深人靜的時候你就有一種別人都在睡覺而你在學習的自豪感,相信我,人就是這麼沒出息。。
4.因為長時間黑白顛倒,肝功能有一種指數高出常人三倍,此法謹慎用之。
謝謝。
準備研究生考試的時候,真心感覺沒有比那時候更苦的日子了,但是知道後來發現,自己已經習慣了坐在桌子前,泡杯茶,點根煙,慢慢看著英語,看著專業課的日子。提高學習效率最好的方法不是什麼做概括,總結思維導圖,而是你發現這種生活很讓你安心,沒有別的煩惱事,沒有覺得對不起父母。什麼時候你能感覺的這種努力是一種幸福的時候,那麼你的學習效率一定會很高,而且最後一定會成功。
高中復讀的時候,當時我和一位好友共同坐在最後一排(好吧,因為個子太高),開學班主任為了摸清全班的水平,進行了一次模擬考試,我清晰的記得,當時自己還能考550+。好友的成績與我不相上下。
當時好友覺得自己還需要再提高,於是果斷決定與一位600+的同學做了同桌。而我當時沒有太在意,覺得學習主要靠自己,既固執又害羞的我沒有那麼堅定的勇氣去找牛逼的學生做同桌,於是一直悶頭坐在最後一排學習。後來才意識到,後排不僅沒有學習氛圍,周圍沒有學習上足夠優秀的同學相互督促學習。成績自然而然越來越差。
一年下來,好友考上了一所航天院校,而我考了多少,你們猜猜?
好吧,只有400多分的水平。這在河南只能上個大專。
不過也還好。在那之後,我漸漸意識到了學會在「比你優秀的人」肩膀上起跑的重要性。不過這卻撘上了我數年時間成本。以至後來升學選擇專業時的沉沒成本越來越高。
在接下來的專升本,以及考研,我都會用盡各種方法,向比自己優秀的人學習方法,學習思路,付費請優秀的人為自己講授課程。答疑解惑。
經過一番努力,最終來到了北京一所211讀研。
雖然過程艱辛,雖然最終考取的學校並不是多麼牛逼。但至少我學會了這麼一個「借力」的思路。
也讓我明白,方法總比困難多。
讀研的某一日突然聯想到,「借力」的套路似乎古來就有:
《勸學》: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意思是說,我曾經整天苦思冥想,但是不如學習一會兒收穫大;我曾經踮起腳跟遠望,但是不如站在高處望得寬廣。站在高山上招手,手臂並沒有加長,遠處的人卻能看得見;順著風向呼喊,聲音並沒有比平常更宏亮,聽的人卻聽得很清楚。利用車馬的人,他本人的腳並不見得走得特別快,卻能到達千里之遙;利用舟船的人,他的水性並不見得特別好,卻能渡過長江大河。君子的本性和其它人並沒有什麼不同,只不過是善於利用和藉助客觀條件罷了。
從古至今,任何一個想要有番作為的人都需要老師的傳道授惑,小到課堂,大到社會。離開了小學中學,並不是不再需要老師的指導,恰恰相反,想要實現自己的理想與目標,你需要向更多優秀的人士「借力」。
尼采、弗洛伊德、榮格、弗洛姆,阿德勒,伯格森等哲學心理學家,也正是受到哲學大家叔本華的影響,才在各自領域取得了矚目的成就。
許多國家的法律制度教育制度,也多少參考或成功或先進國家的制度而建立。
軍事領域的裝備研發,哪個國家不是引進先進國家的技術,並在其基礎上抄來抄去,再加以改進?
站在「巨人的肩膀」,懂得「借力」,不論在哪個行業。
大到國家,小到個人。都要有這麼一個「借力」學習的套路。才能在實現理想的道路上走的更遠。
更新~~2017/10/4日~~~~
早上被一位網友提醒到了,關於每天的作息時間問題。
有個非常重要但是很多人忽視的問題,那就是,你每天休息時間夠了嗎?舉個自己的例子。
我屬於長睡眠型,每天睡眠時間大概9到11小時。所以不論高考還是一戰考研,諸多考試失利的原因除了方法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睡眠不足的問題。那段時間經常迫於壓力每天六七點早起,晚上學到九點就已經沒有多少精力,白天嗜睡浪費不少時間。後來直到考研二戰,才保證每天晚上充足睡眠,白天一整天都可以不睡覺,一直奮戰到晚上十二點。
所以,也提醒下個別正在「努力早起」的孩子,要找准自己的作息規律。本篇回答講的是學習藉助他人的思路思維。而不是照搬作息習慣。切莫本末倒置。
短睡眠型的可以忽略以上文字。
可以看看《學習之道》這本書,學渣逆襲的不二選擇,裡面提到人一般有兩種模式一種是專註模式和渙散模式。
我感覺自己長期處於專註模式,因為我很拼想無時無刻都得到進步,所以一直去學習,結果我持續這樣的狀態有一段時間了,越來越發現自己專註去看一樣東西很累,甚至最後頭痛。
剛好有看到《學習之道》這本書所說的,我們應該要適當的在專註和渙散模式中切換。
解決不了的問題不要去死磕,倒不如去睡一覺,因為睡覺的時候大腦也幫助你消化你學到的東西。
醒了再去做題目說不定就能找到答案,因為你用一個能力值全滿的大腦去應付題目。
我也試了一下這個方法,沒想到還真靈驗了,因為我這個當下解決不了一道難題就很煩躁,結果越煩躁就越想知道,也就越得不到答案了。
感覺人真的不能太拚命,這樣反而事倍功半,一下子做5小時的練習還不如分成一個星期每天半小時效果來的好,每天進步一點點,堅持帶來大改變。
短暫的高強度提升只會消耗你大部分的精力、意志力和信心。
我的科目考試是有大量的數學公式去幫助完成題目,很多時候你並不需要知道題目的本質是什麼,單純套入公式就可以完成題目。但這樣往往學習效果並不好。
就像下圖一樣,我們的不加理解的記憶就是一個碎片,如果題目稍微更換一下就會一頭霧水,理解很重要。
我告訴學生,內化的會計基礎知識像在鍵盤上打字一樣,它會變為自己的一部分。就像我不需要想著打字的動作,系統組織思想就會指揮著雙手輸出了這些話。
每堂課末尾,我都會不厭其煩地叮囑學生,在掖好被子睡覺前,要看看借貸法則和會計恆等式。
這是為了讓他們睡前最後一眼看的是反覆念誦的會計知識。當然!除了冥想和祈禱,得由這些知識為當天畫上句號。
——黛布拉·加斯納·德拉根 特拉華大學會計學教師
方法:
試著回想學習材料,即提取練習(retrieval practice),效果比單純閱讀材料好得多。
心理學家卡皮克發現:「大多數學生不斷重複閱讀筆記或課本(撇開這種學習策略有限的優點不說),卻很少有人在學習時進行自我測驗或做提取練習。
當書本(或谷歌)擺在眼前時,大腦會產生錯覺,以為學習材料也同樣存入了大腦,可這只是小和尚念經。
看書畢竟比回想簡單多了,學生因此執迷於自己的錯覺——堅持低效率的學習方式。
所以,確實許多人求知若渴,也費時費力,卻沒學到什麼東西。著名的心理學家兼記憶專家艾倫·巴德利寫道:「只有用對了學習策略,求知心才不會落個竹籃打水一場空。」
在學習中進行回想——讓大腦提取關鍵概念,而非通過重複閱讀被動地獲取知識,將讓你更加集中高效地利用學習時間。
你也許會想,自然科學和數學裡的一章節有那麼多問題和概念,根本沒法一次性學完!現在就該由機遇的法則登場了:幸運女神只眷顧努力的人。
請專註於你正在鑽研的部分。
你會發現,一旦把首個問題或概念存入腦中的圖書館,不管存入的是什麼,第二個概念進入腦中就變得容易一些。第三個同樣不會太難。
不是因為這些問題本身簡單,而是隨著你的努力,這一過程變得更輕鬆了。
在幫助那些在學習苦海中掙扎的學生前,我總會先問他們是如何整理課堂筆記和閱讀筆記的。往往第一次面談中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探討如何整理並對信息進行組塊,而不是我對著學生解釋概念上。一個星期後,他們會帶著已經梳理好的材料,再次回到我面前,他們都沒想到自己竟記住那麼多內容。
——傑森·德尚
從老師或課本那裡學習一種新解法的時候,為了學會這種新技巧,一段學習期間內,你總傾向於不斷練習。
在完全理解之後,仍持續不斷地學或練,我們稱之為過度學習。
與其在同類技巧、概念上投入太長時間去學和練,不如把精力分配到更短的學習時間段上,以避免過度學習。
這不是說長時間學習就一定是壞主意。只要學生不在同類技巧或概念上投入過多精力,那麼學習時間長一點並沒什麼壞處。
一旦理解了概念「X」,學習重心就應該轉移到別的概念上,過幾天再來回顧概念。
太多的學生只是為了交差而寫作業。他們做完一道題,去對照一下後面的標準答案,微微一笑就接著去做下一道題了!
我建議他們在這個「微微一笑」和「接著做下一題」之間加上一個步驟。
請捫心自問:假如考試中我遇到的這道題和其他問題混在一起,而且我不知道它在課本上的出處,我還會這題的解法嗎?學生應該從準備考試的角度,去思考每一道作業題,而不是僅把作業當作一部分任務去完成!
——邁克·羅森塔爾 佛羅里達國際大學,數學高級導師
在有限的學習時間裡,保羅採用的學習技巧
1. 讀一讀(但還不要去做)布置的家庭作業和模擬測試/小試題。邁出這第一步,就可以預熱大腦來學習新概念——形成新組塊。
2. 複習講義筆記(盡量不落下每一堂課)。上一個小時的課抵得上讀兩個小時的書。如果我能忠實於上課和做筆記,而不是盯著表只等下課,我的學習效率肯定不止如此。之後幾天,趁這些課程在我腦中還記憶猶新,我會去複習筆記。我還發現要是能抽半個小「時向教授提問,完全相當於讀三個小時的書。
3. 重做課堂筆記中的例題。不論老師還是課本提供的解題方法,都不會給你問題反饋。所以現成的答案從來也不能幫我達到練習的目的。有了這些例題,必要時就有了條分縷析的解題參考。
重做例題會有助於鞏固知識組塊。學習時我會使用不同顏色的筆:藍色、綠色、紅色,而不僅僅是黑色。我發現這可以幫我更專註地閱讀筆記;內容更明顯了,而不是一頁雜亂無章的數學大雜燴。
4. 完成布置的家庭作業和模擬測試/小試題。這樣就可以為大腦構建「記憶肌肉」(muscle memory)組塊來解決特定問題。
關於拖延:
說一件事你肯定不陌生:偶爾有那麼幾次,只靠通宵補習也還能得個不錯的分數,而且清早完工的時候甚至有點興奮。
這就像賭博一樣,一點小成功會讓你心存僥倖,重蹈覆轍。
你甚至開始說服自己——拖延是與生俱來的特質,本就是你的一部分,跟身高或發色沒什麼兩樣。畢竟,如果拖延症那麼好治,你不是早就該擺脫它了嗎?
然而,隨著你所接觸的數學和科學領域越高深,掌控拖延就越發重要。曾經屢試不爽的習慣,最終會回過頭來給你當頭一棒。
有個學生跟我抱怨考試沒通過,還告訴我考前一天他學了整整10個小時,我說,「這就是你沒過的原因」,學生不可思議地看著我,我的回答是:「你應該堅持每次學習一點點。
——理查德·納德爾 國際大學,數學高級講師
你是不是喜歡早上一起床先查查電子郵件,逛逛Face-book?
你可以改變一下,先定時工作10分鐘,然後獎勵自己上會兒網。
讓你驚訝的是,這個自我控制的小練習將讓你的一整天都充滿對抗小惡魔的力量。
提醒:第一次坐下來嘗試本方法,一些小惡魔會大肆尖叫抗議,好像要吃掉你的腦子。別理它!這個訓練的重點之一就是學著對小惡魔滑稽的做派一笑了之,因為小惡魔會故技重施,預言一般地誘惑你「瞄一眼Facebook沒關係的,就這一次。
分享一個很有用的小建議:即刻開始行動。
這個建議聽起來相當簡單,但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我喜歡去圖書館的安靜樓層,因為在那兒常可以看到與我狀態相同的人。學習的時候,最適合我的方法是讓自己親眼看到學習場景。如果我看到別人在努力做作業,那麼我也會更想去做作業。
——約瑟夫·科因 歷史專業大三學生
- 要改變習慣,可以改變對信號的反應,或者乾脆迴避信號。獎勵和信念有助於促成習慣上的長久轉變。
- 關注過程(如花費時間的方式),而不是結果(想要達成的目標)。
- 用25分鐘的番茄時間在短時段內保持高效率。每次成功地專註工作了一段時間,就給自己一個獎勵。
- 確保規劃一些自由時間,滋養你的發散模式。
- 「心理對照」是一種強大的自我激勵法——想想最糟糕的現狀或者不堪回首的過去,然後將它們和樂觀的未來做對比。
- 你會因為一心多用,讓思維無法形成充分、豐富的聯結,因為大腦中促成聯結的部分還沒來得及鞏固聯結,就被拉去做別的事情了。
如何增進專業知識並減輕焦慮:
1. 全程在紙上解決一個重難點題目。(要保證的是,你有現成答案,不管是你以前做過這題,還是書中已有解答。但是不到萬不得已,千萬不要看答案。)在下手解題之前,或還沒徹底得到答案之前,千萬不能偷看答案,不能跳過任何步驟,或自欺欺人地說「太好了,搞定了」。要確保每個步驟都有理有據。
2. 重做一次,要格外注意關鍵步驟。如果你覺得重做同一道題有點奇怪,可以想想看,你不可能只彈一遍吉他就學會一首歌,也不可能只舉一次啞鈴就算完成了鍛煉。
3. 休息一下。如果需要,你可以去研究下這門學科的其他內容,之後就去干點別的。比如做兼職、學習不同學科,或者去打打籃球。你要給發散模式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它去消化這個問題。
4. 睡眠。在你睡覺前,把這個問題再過一遍。如果卡住了,那麼就反過來去聆聽問題的聲音。你的潛意識會告訴你接下來該怎麼做。
5. 再來一次。第二天儘快地把這個問題再做一遍。這個時候你會發現,自己能做到更迅速地解題。你對這問題應該會有更深層次的理解。你甚至不明白自己當初為何會卡在這個問題上。到了這會兒,你就能神速計算每一步了。多關注問題中最困擾你的那個部分。這種持續關注難點的做法,叫作「刻意練習」。儘管這樣做有時讓人疲憊,但它是高效學習的最重要方面之一。(它的替代或者補充做法,是去解答一個相似的問題,看看能不能輕而易舉地拿下它。)
6. 給自己添新題。再挑一道重難點題目,用之前做第一道題的相同方法來解這道題。本題答案會變成你組塊資料庫中的第二個組塊。在解這道新題時,重複1~5步。如果已對這個題目得心應手,就去做下一道。你會驚喜地發現,儘管你的組塊庫只有幾個固化組塊,但已經可以大大提高你對學習材料的掌握程度,以及高效解決新題的能力。
7. 「主動」重複。走去圖書館的路上,或是鍛煉的時候,可以在頭腦中回想解決某個題目的關鍵步驟。你也可以利用等公交、坐車,或者是等教授走進教師前擺弄拇指的閑余時間。這種主動排演能提高你回想關鍵概念的能力,有助於在家庭作業或考試中回想要點。
請記住,已有研究表明,你越努力回想學習材料,它在記憶中植入得就越深。相比純粹的重複閱讀,回想才是學習過程中最好的刻意練習方式。
1. 在拖延期間不要去開電腦。電腦總讓人難以自拔。
2. 趁還沒開始拖延,先看看家庭作業里最簡單的幾道題。(這會兒還不必動手去做。)
3. 在小紙片上抄下待解決的等式或方程,到哪都隨身帶著,直到它們讓你覺得拖不下去了,再回來做作業。
我發現這個方法對我幫助很大,因為它讓問題徘徊在發散模式中,甚至在拖延期間,學生也一直會對這個問題進行思考。
——伊麗莎白·普勞曼(Elizabeth Ploughman)
可以嘗試列舉任務清單,不要光憑記憶去完成任務,把每一項任務寫下來並且完成會特別有成就感。
「救火隊員」式的努力,沒有目標和方向性的努力,只是低品質的勤奮。
這種勤奮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費力不討好」,看起來很忙,但沒有突破性的成果。
最後推薦幾本關於關於學習的書籍:
《刻意練習:如何從新手到大師》
《學習之道》
《練習的心態:如何培養耐心、專註和自律》
《如何高效記憶》(原書第2版)
《如何高效閱讀》
《如何高效學習》
《如何成為一個學習忍者》
《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厲害的人》
《麥肯錫工作法》
《習慣的力量》
《自控力》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聰明人用的方格筆記》
如果覺得不錯,記得下面點個贊 喲。
在微信公號【阿貓讀書】中回復:高效學習,打包上面所有書籍。
回復:知乎,送愛讀書的人:豆瓣TOP250書籍+10本英文有聲書+20G最全英語資料包(這幾年積累的,嚴選精品)
此方法來自芭芭拉.奧克利,學習時我一直在用,現在已經成習慣了,感覺挺棒的,偶爾讓我恍然大悟。
預習。
在你初讀一本書的某個章節或某個部分,而且其中內容涉及數學或科學概念時,先宏觀瀏覽一遍會比較好。不只是看錶、公式或圖片,還有小節標題、總結,甚至如果章節末尾有思考問題,最好也看看。這似乎有點反直覺——你還沒有真正讀過這一章呢。但它的確會為你的思維提供動力。現在就去快覽這一章節,再看看章尾的問題吧。你會驚訝地發現,用一兩分鐘預先翻閱,再開始深度閱讀,會對思維的組織產生多大的幫助。你正在創造小小的神經掛鉤,把思維掛靠上去,這會使把握概念變得更加輕鬆。
我曾經對預習深惡痛疾。如果我有這個能力預習這本書的話,那還需要那些老師幹什麼?簡直是抽風。有些老師甚至叫我畫出那些我不懂的內容,這樣的話上課有選擇性的聽講。但是我根本不信這一套,尤其是理科,我根本就什麼都看不懂。預習幹什麼?!很明顯,我把預習的概念都理解錯誤了。這裡的預習是叫我們宏觀先看一下。這樣的話,我們再一次閱讀的話就可以更有把握也可以更能理解。預習就是這麼簡單。
落後不可怕
剛開始跋涉於數學和科學領域的學生,常常會仰望同學中的佼佼者,告訴自己一定不能被落下。但匆匆忙忙地追趕領跑者,並沒給自己留出足夠的時間,真正地掌握學習材料,結果就是仍然被遠遠地甩在後面。這讓很多人惶惶不安、灰心喪氣,毫無必要地半途而廢。倒不如退後一步,冷靜地審視自己的長項和弱點。如果你就是需要在數學和科學的學習上多花點時間,那就面對現實慢慢來好了。假如你還在上高中,那麼盡量安排好時間表,給難度比較大的學習材料留出足夠的時間,並且將它們控制在你能掌握的範圍內。如果你在上大學,則要避免修習的學業負荷過滿,特別是你還在身兼他職的時候。對於許多人來說,單就數學和科學這兩門課的一點點學習量就相當於其他科目的滿負荷運轉了。尤其是初入大學的新生,更不要總想著要趕上同學。放慢腳步,也許你會得到驚喜:細嚼慢咽反而讓你比那些腦子快的同學學習得更深入。幫我武裝起大腦的最重要竅門之一,就是不要想一口吃成個胖子。
我也一樣,看那些學霸,比較自己,感覺自己好菜,要努力要學習啊!!不能停啊!!然後更焦慮,更干不好事情。落後沒那麼可怕,放鬆放鬆。
避開思維定式
記住,做作業和考試時,接受大腦中的第一個想法,會有礙於你另覓佳徑。在思維定式的影響下,國際象棋選手堅信他們掃視棋盤是在尋找不同的棋路。然而,對棋手眼球移動軌跡的研究卻顯示,他們其實一直執著於最初的走法。不僅是眼睛,就連他們的思維也深陷其中,難以找到新的解法。根據近期的研究,眨眼是項打破僵局,幫你跳出來重新評估現狀的關鍵行為。閉眼似乎可以在一瞬間放鬆我們緊繃的注意力,提供片刻休息,並讓我們的意識和想法刷新頁面。可以說,眨眼會暫時性地斷開我們與專註模式視角間的連接。但另一方面,刻意閉眼又似乎能幫我們提高專註程度——沉思求解時,人們通常遠眺、閉眼或乾脆蒙上眼睛來避免干擾。現在我們能逐漸理解馬格努斯· 卡爾森的做法了,他的那些看似無關緊要的小走神,實在是天才之舉。當卡爾森起身,將目光和注意力轉到其他人的棋盤上時,或許正是讓思維暫時脫離了專註模式。同樣關鍵的是,與此同時,他發散模式下的直覺仍在為這場與卡斯帕羅夫的比賽暗度陳倉。卡爾森是如何做到快速切換模式,靈光閃現的?這種能力不僅依賴於國際象棋方面的專業知識,還有他實踐而來的直覺技巧。對於讀者來說,這正是他山之石。或許在發展一門學科專長的過程中,你也可以建立起在兩種模式之間快速切換的方法。順帶說一句,卡爾森大概也清楚,自己從凳子上一躍而起會讓卡斯帕羅夫分神。畢竟在那種水平的比賽中,再微小的擾動都會讓人心神不寧——得提醒你一下,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是一種重要資源,你是不會想輕易脫離開來的。(當然,除非到了主動退一步,並讓發散模式發揮作用的時候。)
相信我們都吃過這個苦頭,一意孤行,然後死在第一個靈光一閃的靈感上吧!
放一放
要解出難題或是學會新概念,至少要有一個你在無意識思考的時間段。而正是在這些你並非直接關注的時間間隔里,發散模式得以踱開到一邊,用新角度看問題。在此之後,當注意力重新轉回到問題上時,你就可以將發散模式傳達的新想法和新模型整合起來了。
想要學得好,就得能在兩個專註學習期之間空出時間,讓神經模型得以鞏固。這就像砌磚牆一樣,你得給泥漿留出乾燥的時間,正如左圖所示。而右圖就是試圖一蹴而就的後果,妄想通過幾次突擊就學會所有知識,神經結構得不到時間加以鞏固,只能砌出一堆歪歪扭扭的磚牆。
進入下一次專註模式前,應該留出足夠長的休息時間,讓你的意識完全從手上的問題脫離出來。通常來說,幾個小時就足夠發散模式取得重要進展了。當然,時間也不能太長,否則靈感還沒來得及傳給專註模式就會消逝掉。這裡有一條經驗之談,學新概念時,別扔上一天才回頭複習。
放一放,儘可能迴避緊張焦慮這個狀態,看心情也是很重要滴~
當你真的被難住的時候該怎麼辦
自制力很強的人反而會更難關閉專註模式,好讓發散模式進入工作狀態。畢竟,他們的成功之道就在於,在別人都放棄的情況下仍堅持不懈。如果你就是這種人,那麼這兒還有另外一個技巧:重視傾聽。把同伴、朋友或親人的意見放在心上,他們會在你沮喪到臨界值時有所察覺。有時,正是旁觀者清。(比如,要是我的丈夫或孩子告訴我,不要再在這個漏洞百出的軟體上費勁了,就算不太情願我也還是會聽的。)說到溝通,當你真正被難住的時候,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向同班同學、同齡人或者導師請教。讓他們為你提供不同的視角,或是類比舉例來解釋概念。但在提問前,最好還是自己先把問題大卸八塊。當你足夠深入地把基本概念印刻在心裡時,會更易於接受別人的解釋。學習往往意味著為吸收的內容賦予意義,那我們總要先攝入一些內容才行(我在高中時總是一臉不屑地看著自然科學老師,覺得自己的無知全是他們的錯,卻忽視了自己才應該是踏出第一步的人),而且不要等到期中或者期末考試前一周才開始尋求幫助,求學要趁早,要勤快。這樣當你仍然無法理解主旨時,老師就有機會換用不同的措辭,或是另覓蹊徑地幫助你。
有時候,承認自己不行吧~善於傾聽他人的看法。
睡眠對學習很重要
你可能會覺得這個說法聳人聽聞,但人醒著的時候大腦確實會產生有毒物質。而在睡眠中,腦細胞會收縮,於是細胞間隙會變大,這就像是打開了水龍頭——腦脊液從中流過並且沖洗掉毒素。這樣的夜間大掃除正是保持腦健康的一個環節。你極度缺覺時總會覺得腦袋不太靈光吧?沒錯,這些殘留毒素就是罪魁禍首。(無論是阿爾茨海默症還是抑鬱症,都與缺乏睡眠有關——長期缺乏睡眠是致命的。)有研究表明,睡眠是記憶和學習的重要環節。睡眠狀態下的部分清理工作就是清除瑣碎的記憶,並增強重要的部分。睡覺時,你的大腦也會回顧需要掌握的知識難點,一遍又一遍地加深加固這些神經模型。最後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充足的睡眠能夠顯著提升人們解決難題、理解知識的能力。沉睡就像是讓前額葉皮層那個清醒的「你」徹底關機,因此大腦其他區域之間更容易互相聊天,並得以拼湊出問題的答案。(當然,前提是專註模式下知識的種子扎了根,發散模式才能開花結果。)看來,要是打盹或晚上睡前看些知識點,會增加你夢見它們的概率。如果你這樣還不滿意,念念不忘地想要夢到學習內容,那知識入夢的可能性就更大了。這樣的夢境能切實增進理解能力,鞏固記憶,讓知識組塊觸手可得。 所以,如果學習中的你感到疲倦,最好的辦法就是直接去睡覺。第二天起個大早,再用以逸待勞的大腦完成閱讀。經驗豐富的學習者會說,讓精力充沛的大腦閱讀一個小時,強過疲勞的大腦讀上三個小時。缺覺的大腦根本無法保證在正常思考活動中一如既往地進行思維聯結。所以,考前通宵意味著即使你準備得再完美,思維也不會正常運轉。這樣成績怎麼會理想呢?
睡眠建議
許多人會說進入小睡狀態很難。很多年前的某節瑜伽課教會了我的一件事,就是減緩呼吸。別去想什麼我一定得睡著,只是緩慢地呼氣吸氣就好。可以想想我就要睡著啦,同時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這時也要保證房間光線暗下來,或者戴個飛機專用睡眠眼罩,再用手機設定一個21 分鐘的鬧鈴。小睡時間太長會讓人頭昏腦漲,這點時間就足夠讓我精神煥發。
——埃米· 阿爾康(Amy Alkon)
·遇到數學或科學上的概念和難題,首先要讓專註模式打頭陣。它完成第一輪戰鬥後,就輪到發散模式了。·放鬆一下,做點別的!一旦工作期間出現了挫敗感,轉移注意力就該隨之出現,讓隱藏在後台的發散模式運轉起來。·學好數學和科學最好的辦法就是「每天進步一點點」。·讓兩種模式有足夠的時間各行其是,你才能理解自己所學的知識。牢固的神經結構就是這樣建立起來的。如果你有拖延問題,試著計時25 分鐘來一心一意地投入工作,別讓發簡訊、上網或其他分心的事物上門打擾。
別忘了點個贊~
最高效的學習,就是在自己的明確學習動機的時候。
為了考試而學習,學習效率永遠不可能開到最大。
為了一個具體的目的而學習,你的學習效率會非常驚人。
舉個例子,我本科時候為了做遊戲學習3D製圖,很快就學會,雖然畢業後沒有直接去做遊戲,但該技能為我以後做科研發paper立下了汗馬功勞。
再比如,平時打牌從不記牌,因為太難記了。後來,為了去賭場算牌贏錢,很快就學會了記牌的能力。
我認識幾個上學時的「差生」,因為酷愛遊戲走上了遊戲開發的道路,雖然當時不懂編程也不善學習,但是沒幾個月就上道了,成為了團隊中的主力程序員。再後來,他們就都變成小老闆了~
沒動力,沒目的,學起來效率自然低,這就是應試教育的最大弊端。有目的,有動力,找到學習的直接意義,再難的東西其實也不難。
作為全宇宙出了名的懶蛋,我也分享一下XD
從小就被自己爸媽和老師逼著要整理各種東西,尤其是錯題和筆記,高中文理分科的時候選了文科,有時候看同桌一抄錯題就要整理一晚上,有時候晚上自己回家還要被我麻麻逼問到底今天整理了沒有QAQ
我可不是那種很蠢的懶蛋啊,於是我靈光一閃
自己玩出了個能夠整理錯題還不需要很耗時間的方法/
Step 1
打開小猿搜題/阿凡題/百度作業幫之類的搜題軟體,然後咔嚓咔嚓咔嚓
像這樣
Step 2
看見下面的分享鍵了嗎,點開他,把它分享到電腦或者筆記本上
像這樣
然後你就可以看到自己的電腦QQ或者微信上出現了這樣一個網址
然後做什麼呢?當然是點開它啊XD
你就會發現,這個題以網頁的形式出現了,最重要的是,你可以選擇它然後進行複製粘貼了!!
不管是圖還是答案還是解析!!
Step 3
將你自己複製下來的錯題整理到一個word文檔上
是只有題干,還是有答案,還是答案加解析就看各位的洗好啦
然後循環往複循環往複……
你就會得到一本錯題集!!
還是排版很完美的那種!!
像這個樣式兒的
等於你給你自己出了一本書啊XD 是不是很激動XD【搖肩膀】
Step 4 反覆聯繫 不斷提取錯題信息
有個這個電子版的錯題集,你就可以一遍一遍反覆做,然後可以按照自己錯的次數不斷篩選錯的次數多的錯題【反正也不用重新抄XD】反覆練習效率就很高啦
其實這個方法效率很高的一點是
……
你不用自己抄錯題啊哈哈哈哈XD
可以完全放心的讓家長去整理,而且爸爸媽媽不會每天揪著你去整理啦哈哈哈哈哈哈哈哈開熏
咳咳,不過最重要的是 這個真的很個性化,而且再提煉了一次又一次之後,你會逐漸發現自己知識體系的漏洞,自己的學習也會更有方向。錯題本的一個缺點是,你所記錄的錯題的位置永遠不會變化,你甚至可以記住哪道題在哪一頁的哪個角落,但是整理錯題不斷精鍊的時候你可以打亂順序,或者歸類整理,自己的知識體系也會在做錯題的時候清晰的多。
不過 WARNING
你的家長可能會比較心煩
「你怎麼錯這麼多啊,老娘整不完了!下次再錯成這樣我打斷你的腿!!」
一下從金毛貴婦變成路邊野狗QAQ
但是,後來直接從年級四十變成了年級前三
我挺樂意的
汪汪汪
嘻嘻XD
學習生涯走了太多彎路?是不知道《高效學習者的7個習慣》
題外話:
發現收藏超過1.5K次,點贊才剛剛過700。
觀眾老爺們哇,你的隨手一贊,可是答主「用心碼下一篇文」的動力哈~
我是個終生學習者,如何高效學習?一直是我思考的問題。
國內傳統的「灌輸式」應試教育,機械,低效,重理論,輕實踐。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為己任的學校,誰是知識最大受益者?不是學生,是老師。至今記得初中數學老師的一句話:
自己聽懂不是真正的理解,能給別人講會了才理解的更加透徹。
將知識給別人講會了,本就是一種非常高效的學習方法。大學閱讀《如何高效學習》一書,才知道其暗合了費曼理論。此後多年的閱讀工作學習生活,一直帶著這個基本問題:高效學習方法有哪些?看知乎上有這類問題,就將多年總結的《高效學習者的7個習慣》分享出來:
學習可以劃分為三個部分:輸入-內化-輸出。
a.輸入:
1.草木竹石皆是知識
2.稀缺的注意力
b.內化:
3.作戰地圖
4.費曼技巧
5.類比
c.輸出:
6.知識型寫作
7.知行合一
1.草木竹石皆是知識
不少學習者將知識的輸入途徑,局限在了閱讀,這就錯過了太多汲取知識的機會。一個高效學習者,能走到哪,消化到哪,世間萬物均為他所用。就像金庸筆下的獨孤求敗,能出神入化到不滯於物境界,草木竹石皆是知識,皆可為劍。
這種認知模式需要訓練。人類的大腦,在沒有接收明確指令時,會像永動機一樣,習慣性地製造各類幻象。你回想下,當你走路、坐車、發獃時,頭腦是不是習慣性地處於漫無目的的遊盪狀態?當時製造的各類幻象,可有任何創造力可言?當你能阻止大腦的憑空幻想,認真用眼睛、耳朵觀察這個世界,就能收集到更多的靈感、現象、素材,這遠比幻想有意義的多。
哲學家約翰·杜威也坦誠:
我們把比大多數人喜歡承認的更多的時間浪費在了「瑣碎的腦海圖景,隨機的回憶,愉悅但無根據的希望,掠過的、半生不熟的印象。」
當你習慣了這種新的認知模式,汲取知識的通道就會寬廣很多。再舉個例子:如何通過看辯論節目《奇葩說》來汲取知識?不是作為存粹的內容消費者,我的觀看方式:在正片開始前,就針對辯題寫下來自己的正反觀點,在正片開始後將自己的觀點和辯手觀點對照、佐證,在這個過程中培養挖掘尖銳角度的能力。
延伸閱讀:文案應該看哪些書或者資料? - 劇評小王子的回答 - 知乎
2.稀缺的注意力
你的注意力,是你能專註做事的時間,言外之意,注意力不等同於鐘錶上的時間,有一部分時間會悄然溜走,因為人的精力有限,總有放空大腦的時候,不然也不會有消磨時間(kill time)的說法。
高效學習者能認識到注意力的稀缺性,格外吝惜自己的注意力:
a.知識付費能減少注意力消耗
一旦能分辨注意力和時間的區別,就能理解知識付費節約的並非時間,而是注意力。喊著學習時間不夠的大多數人,他們真的缺時間么?實話是,他們只是缺少專註於某件事的注意力。花錢買知識,減少了挑選知識的注意力消耗;另外心疼錢的緣故,學習者會下意識投入更多注意力,以規避損失。
b.像鍛煉肌肉一樣錘鍊注意力
注意力就像肌肉,可以被鍛煉。記錄每天注意力花銷,分析其是否被善用,久而久之會愈少浪費注意力。
c.健身能提高注意力儲備
一個強健的體魄意味著同等時間下更充沛的精力和更多的注意力。高效學習者,不會讓身體拖了大腦的後腿。
d.絕不考驗自己的自制力
專註於某件事情時,絕不將分散你注意力的物件,擱在附近。閱讀的時候,將手機放在了餘光掃到的地方,難免有忍不住刷刷朋友圈的衝動,難得的心流體驗就會被打斷......
以前我也對自己的自制力過分自信,買的跳繩、啞鈴等健身器械基本幾個月處於吃灰狀態。今年醒悟了,不作死就不會死才是生活真諦。今年買了瑜伽墊,秉持這一原則,絕不考驗自己的自制力,將瑜伽墊放在了非常醒目,便於拿到的位置。實測證明,確實大大提升了健身頻率。辦的健身年卡,離家也不到5分鐘的步行距離。
延伸閱讀:哪些道理是你踏入社會才明白的? - 劇評小王子的回答 - 知乎
3.作戰地圖
如果你連一張地形圖都沒有,就不可能組織一場進攻。
a.做研究的三種方法:打井、犁田、旅遊
我大學畢設的指導老師,是我人生中的一位貴人。為了完成畢設的剪力牆實驗,導師帶著我從北京趕往蘇州,在高鐵上,導師分享了我受用一生的道理,這是我導師的導師分享給她,她又轉授給我的,那一刻有點武林前輩將畢生內力傳給他徒弟的意思,這也是人生中第一次,我如此深刻地感受到了知識帶給人的充盈感。
做研究有三種方法:一種是打井,是在一塊很小的領域做到極致,打出井水來;一種是犁田,是選擇一畝三分地,耕耘的比較透徹;一種是旅遊,觀光的地方足夠廣,你都體驗過了解過,總能作出系統化總結。
畢業後,雖然沒走研究這條路,去了相去甚遠的傳播行業,但這種做研究方法一直沒忘,其對不同領域的學習有著普適性。如今面對新領域,我通常選擇先旅遊,先繪製目標領域的知識地圖;再選擇打井或者犁田,有了全局了解,再選擇感興趣的細分領域深耕。
b.基本問題
作為一個寫作者,我給自己的定位,是終身學習者和廣告人,這也是我在知識的版圖上旅遊後,我發現自己特別熱衷的兩塊領域,我就給自己提出了2個基本問題:如何高效學習?如何做出打動人的營銷?沒有天分的我,憑著學習生涯中一直帶著這兩個基本問題,時間也幫我戰勝了很多同行者。
如何高效學習,對終生學習者而言,就像哲學家會思考:人為什麼活著?是伴隨一生的基本問題。
4.費曼技巧
費曼技巧是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理查德·費曼提出的,操作起來很簡單:
a.拿張白紙;
b.在白紙頂部寫上你想理解的某想法或某過程;
c.用你自己的話解釋它,就像你在教給別人這個想法。
是不是很像知乎模式,知乎上認真分享乾貨的答主,答題本身也是在幫助自己,對已有知識查漏補缺。
5.類比
類比是利用二個不同領域(源域、目標域)中的知識相似性,通過類比從源域推導出目標域的相應知識,從而實現學習。這就好比在未知與已知之間,搭起了一座橋樑,你站在橋樑的一端(已知),去看橋樑對岸的風景(未知)。第二句就是一種類比。
6.知識型寫作
寫作能釐清你的思路,但同樣是寫作,這個時代絕大部分自媒體人,從事的是熱點寫作,營銷寫作,情感寫作。知識型寫作者很少,但他們是非常有價值的內容創作人,他們產出助力於個人成長的「乾貨」。
從事知識型寫作,會倒逼著你去學習,憑你固有積累,最多2個月,你大腦中的存貨就會被掏空,為了產出更有深度的文章,你只能以終為始,收集資料,再通過寫作內化成知識。
寫作者的資料可以定義為:
a.理論。人類對某一現象的歸納和總結。比如上文提到的費曼理論。
b.事例。各種例子,這個例子還能用在什麼地方?
c.操作方法。關於雞湯的定義,有一個形象的說法,雞湯是不給勺的廢話。能具體實踐的知識,才是對讀者有意義的。
7.知行合一
知識被使用才彰顯價值,否則,只是正確沒卵用的廢話。
如何高效學習,對終生學習者而言,就像哲學家會思考:人為什麼活著?是伴隨一生的基本問題。
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沒有最好答案,只有更為合適的答案。
文/斜杠青年「劇評小王子」。
終身學習者/廣告人/獨立影評人,知乎專欄《草木竹石皆知識》作者。
微信公眾號:「劇評小王子」(ID:jupingxiaowangzi)
這個問題我喜歡。PS,長文慎入。
我是個能折騰的人,這直接導致這麼多年來我學了不少亂七八糟的、有用的沒用的玩意,且自己在對待學習一門技能方面也頗有心得。多年來學過且掌握到一定程度的技能有:
1、英語,聽說讀寫都無壓力,感覺已經成了自己的一部分,和老外可以隨便飈的那種,雖然我並沒有出過國。
2、日語,曾經苦學過幾個月,達到了N2左右的水平(自我測試過),不過後來長時間不用,如今已經廢掉大半。
3、吉他,因為組過樂隊的關係,吉他水平還可以,相對於普通的愛好者,大言不慚一點,可以算得上半專業那種。
4、架子鼓,鼓手出身,水平和吉他相仿。
5、python,在互聯網公司工作,出於工作需要及個人興趣學的,水平不夠高,但寫個爬蟲之類的不在話下。
還有其他一些有的沒的,礙於水平太low,其學習經驗缺乏分享價值,就講講上面這五個好了。
首先,我不覺得自己多麼優秀抑或聰明,不過平心而論,上面這五樣東西對於普通人而言,學會一樣已經不太容易,我這五樣好說歹說也算是所謂學會了。。。日語和python都達到了最初設定的學習目標,其他幾方面,普通的小白會把我稱作所謂的「大神」。
插一嘴,我的職業是:產品經理,互聯網行業。老實說,互聯網產品的敏捷方法論絕對是具備借鑒意義的,我在成為互聯網產品經理後,發現其實自己一直以來奉行的學習方法論,與這種敏捷的思想是不謀而合的。我在後文會解釋,什麼叫做敏捷,當然,是用大白話講,我們盡量杜絕術語。
學習一樣東西,最重要的東西有兩個:實踐的量、以及方法論。大多數人無法掌握一項技能的原因一般有兩條:
第一,醉心於方法論,但實踐太少,這種人是假把式,但這種人是最多的,嘴炮無敵,拉出來66的時候立馬懵逼,這種人是口號上的巨人,行動上的侏儒,不足道哉;
第二,只懂得盲目follow各路「大神」的方法論,自己懶于思考,這種人也註定很難成功,因為大多數人忽略了一點:大神們給出的所謂方法論,都是大神們自己最為擅長的方面,這些大神對自己不擅長的方面絕對是避而不談的,否則何以維護自己的大神形象?因此,大神們的方法論,100%是片面的,沒有例外!
你如果看到這,開始思考「這個答主十有八九講的也只是自己的優點而已,缺點是不說的,所以是片面的!」,那麼恭喜你,你已經做到了第一步。
大腦學習 VS 肌肉學習,這個概念我相信用不著我繼續普及了,幾乎所有的技能都離不開這兩個範疇。英語、日語這類語言技能、以及python編程是典型的大腦學習;樂器學習則是大腦和肌肉的結合。面對一項陌生的技能,學習的過程是這樣的:
step 1,觀察、調研別人的學習過程,尤其注重調研最流行的、大多數人成功的方法,但千萬別直接相信它。這個過程,不應該超過兩天!
step 2,用第一階段的調研成果,直接開始實踐,即便你還有一堆的疑惑,但請放下疑惑,幹起來再說!這個階段,因技能的不同長短各異,但一般在3-4周左右。
step 3,任何一個智力正常的人,在經過第二階段的實踐後,100%已經取得了一定的學習成績,並會得出自己的一套小小的方法論。總結一下,自己取得的成果 VS 身邊其他人,同等條件下誰取得的效率更高。如果自己的效率更高,那麼繼續,過一段時間後再次總結對比;如果自己的效率低於其他人,重複step1、2。
好,現在我逐一說明我自己是如何掌握上述五項技能的。
第一項技能:英語
首先,基於理性分析,英語好的傢伙們幾乎有一個共通特徵:語法非常過關!先不管市面上有多少騙人培訓機構以及方法論鼓吹所謂的語法無用,事實是,我身邊的、你身邊的、任何人身邊的英語不錯的傢伙們,他們的語法基礎都不錯。我自己恰好語法基礎不錯,我感到慶幸。
OK,下一步你會發現,有關英語學習的方法論中,最大的爭議就是下面這個問題:
死背單詞 VS 大量閱讀
然後你去問身邊英語水平高的傢伙,他們到底是如何學好的,他們幾乎都會告訴你:大量閱讀、大量輸入輸出。因此,無論死背單詞這一派在理論上多麼傳神,這也絕壁是扯淡!
OK,下一步是實踐,實踐的過程乏善可陳,各種曲折、反覆、方法論的修正也是一種必然,實踐的過程大抵就是這樣的:
可能看到這你要失望了,我了個擦!!!不是相見恨晚的方法嘛,為毛還要看這麼多書。。。很抱歉,但事實就是如此,即便我認為自己的方法論已經足夠牛逼了,但我真的,真的,真的看了好多書,聽了好多英文的新聞、視頻,寫過好多篇essay,沒事的時候也口頭飈過不少英文。。。必須要承認的是,語言這東西,幾乎是所有技能中投入產出比最低的一種。。。
好了,繼續說我的方法論,在學習到一定程度後,我發現英語這玩意想學好,只要解決兩個問題就行:
如何學了盡量不忘;
如何學了盡量用得出來;
於是,我搞了這樣的東西:
我還為此寫了一篇所謂的英語學習法:
飽和英語學習法2.0 - 知乎專欄
總之,正如諸位看到的,我學英語就是在不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前進的。得,多了不說,有興趣的,就去看上面的飽和法的帖子。沒興趣的,我們接著說其他。
第二項技能:日語
我開始學日語的時候,英語已經有了相當的水平,可以這麼說,一個英文不錯的中國人來學日語,這是日語學習上最大的bug了,沒有之一。因此,我們應該好好利用這個bug。
對於日語學習這件事兒,我沒有再去找任何的方法論,也未做任何的調研,英語學習的成功讓我有了極大的自信,我相信自己搞的定日語。
英語學習的經驗告訴我,學習一門語言,語法基礎要打好,聽說讀寫要並行,不要偏廢。但和英語學習不同的是,我是零起點學日語的,這意味著在最初的階段,我不得不度過一段「翻譯學習」的過程,即,必須依靠母語來學習基本的日語單詞、語法等等。很多人都認為這種方法不好,因為這樣會受到所謂的母語「負遷移」影響,這種說法是有道理的,因此很多人會推薦純粹的日本人開發的教材。
我在認真研究了這類理論後,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結論。雖然母語負遷移的影響的確存在,但作為二語、三語學習者,負遷移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完全消除既不可能,也意義不大。我從相反的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關於負遷移這個問題,如果我能將這種最土的翻譯的辦法用到極致,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有沒有可能因勢利導,不但最小化負遷移的影響,反而將翻譯這種最古老、如今在外語教學界已經顯得落後的辦法最大化地利用呢?
為什麼要去相信這些理論?為什麼不能跳出這些思維定式?
你可以的。想到了,那麼就去做。。。
於是,我按照自己的辦法開始學日語。標日 + 新編,一天一課交叉著來。。。學日語的估計都知道,你要是去調研標日、新編哪個教材好,論壇上能打起來,這一點不誇張。。。那麼既然調研不清楚,我索性自己都看好了,到了一定程度後再做決定,按照互聯網的玩法,這叫做MVP (Minimu Viable Product),這其實便是前文提到的、敏捷思維的體現,用最小化的代價換取具備初級可信度的結論,以此知道後續實踐,這絕對是一個牛逼的思想,請記住它!
我的方法是這樣的,傳統的方法學習課本之餘,我對照著課文的中文譯文,自己每天照著中文默寫課文,後來改成假的「口譯」,總之,我將課文的中文譯文發揮到極致,各種複述、默寫我翻來覆去地搞。
學到差不多第十課的時候,我發現,對於初學者而言,標日是更加友好的,雖然標日的語法體系比新編更差。於是我拋棄了新編,新編從此作為「工具書」而存在。
我在學到第三個月的時候,已經可以和日語專業的同學簡單的聊聊,能磕磕絆絆地用日語表達自己的思想,也能寫出還湊合的日語日記。老實說,我震驚了一大批人。。。
當然,五個多月的時間,標日1234 + 新編123,我固然要感謝自己的「逆向思維」,但這裡更重要的是意志力 + 對語言的熱愛。
第三項技能:吉他
我熱愛音樂,也因此喜歡各類樂器,雖然能演奏的並沒有幾個,不過樂理畢竟相通,如果修習過基礎的樂理知識,拿著吉他譜放在鋼琴上彈是完全沒問題的,我以前常這麼玩。。。
首先不得不潑一瓢冷水,學音樂、樂器這個事兒,是絕壁需要天賦的。我自己學過樂器,在club裡面做過樂手,也算達到了小小的水平,後來還曾在琴行里培訓過其他人學吉他和架子鼓,你不得不承認一點,如果沒那個藝術細胞,真的別指望在音樂、樂器上能學多好。
即便是吉他這種爛大街的樂器(事實上吉他是超級迷人、技巧豐富、表現力驚人的樂器),如果你沒一點小天賦,即便是學個簡單的彈唱也依舊可能無比艱難。
以下所有內容的前提是,你具備基本的小小音樂天賦,否則請pass。ps,什麼叫沒有音樂天賦呢。。。我在琴行教別人彈琴的時候,見過一些學生,最基本的三連音,無論你怎麼教,無論你教多久,他們絕壁是學不會的。。。如果你恰巧屬於這種,請儘早放下吉他,趕緊去搞搞奧數、演算法什麼的,你顯然更屬於這類牛逼的東西。。。
我學吉他的過程是絕對的藐視權威、撕裂規範的教科書。。。
任何玩過吉他的都知道,學吉他的最初課程是:C調音階、爬格子、最基本的指彈分解、C調和弦。周圍不少人都在學吉他,可我發現他們中的絕部分人都學了一兩年了,水平依舊比較low,除了能照著譜子彈點東西,其餘的什麼都不會。當然,樂器也是需要苦練的,不花時間當然成不了高手,但培訓老師的那些方法論,我是真的不敢苟同,我感覺這些基礎的培訓內容都是哄小孩子的玩意。。。
我決定自己來。。。
我最開始的目標非常簡單,我要學會一首彈唱,既然是彈唱,則無所謂形式,既然我不會分解,那麼只能刷弦,又,既然是刷弦,我當然不喜歡指甲刷,所以我一個零起點的傢伙直接玩起了撥片。
明確了目標,分解目標後,我發現我需要做的是,掌握一些和弦 + 和弦轉換熟練度 + 撥片的刷弦技巧。。。以這個思想為指導,我開始瘋狂練習。我練習了兩周,學會了三四首彈唱,這個時候,當初和我一起開始學的那幫傢伙還在爬格子練音階,長亭外古道邊都還彈不下來,見到我這都已經能熟練彈唱了,眼珠子都瞪出來了。。。
樓上寢室一位學了半年多依舊不得要領的哥們特意找我取經,於是我向這廝「傳授」了我的方法論,三天之後,這哥們彈唱6的各種飛起。。。
可以說,我學吉他的第一步走得非常成功,我為自己的方法論感到無比驕傲。找我來「學」吉他這個哥們學到我的「真傳」後,痛罵了他之前的培訓老師,從此和我成為莫逆,這哥們敢想敢幹,表示這麼玩沒意思,不如組個樂隊。。。
我表示:你想多了。。。就兩個破吉他,而且咱們什麼都不懂,玩個鳥樂隊。。。
事實證明想多的人,是我。這哥們又去糾集了兩個彈吉他的過來,一個所謂的樂隊,就成立了。而後,在某次外出購買音響的時候,我遇到了我後來的音樂師傅,結果一切都不一樣了,在師傅的指引下,我們不再是玩票了,開始了真正的樂理、樂器各方面的訓練。細節就不贅述,我現在講一下我的吉他水平,我如何突飛猛進的。
當時我是吉他手,老實說,面對一堆從沒見過的樂隊總譜,我是茫然無措,只能從簡譜學起。。。。視唱練耳、樂理基礎,各種零基礎走起。不過老實講,我的天賦還算可以,各方面都能飛速進步,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我發現了原來樂器,還可以這麼學!
在接觸第一份樂隊總譜之前,我的吉他水平是:基礎的和弦都能掌握,說白了,就是彈唱的水平。。。另外,之前會擺弄的是木吉他,電吉他我是真沒碰過。。。
OK,接下來,我做的事兒是,拋棄所有的理論,直接練習100份樂隊總譜中的guitar部分!當時的師傅是club裡面的老樂手,各種總譜壓得我真是喘不過氣。。。
我記得我面對第一份譜子的時候,我真的是睜眼瞎,那一份譜子,我是視唱練耳 + 樂理基礎 + 爬格子 + solo + 調性轉換的亂七八糟綜合性大練習,那一份譜子我練了整整一個星期,因為基礎太差了。我每天練習十幾個小時,各種暗無天日、看不到希望。。。
當練完這100分譜子後,奇蹟發生了。。。我發現很多東西都自然而然地「通」了。。。任何一首歌,我可以用任何調隨意演奏;對於一些流行的口水歌,即便是第一次聽,我能預測到下一小節的和弦走向,正確率80%;而且我學會了即興solo,這在以前是不可想像的;電吉他的種種壓線制音防噪技巧也爛熟於心,根本無需注意,彈奏的時候自然做得很到位。。。
於是,我學了總共四個月的吉他,但我已經是當時整個大學裡吉他第一高手了。。。聽起來有點扯,但這是事實。好多彈吉他十幾年的人,在我看來真的只是一個菜鳥。。。
我學吉他的這段傳奇經歷讓我深深懂得一個道理,那就是,學習一項技能的時候,首先要明確目的,如果你只是想學會彈唱騙騙女孩子,那麼你無需學習音節、分解和弦,你只要學會C調的三和弦,配上個變調夾,你將無往而不利,而這個過程只要三個星期!
而如果是為了成為一名樂手,那麼在具備了最最基礎的吉他知識後,請直接開始搞真實的總譜 + 樂隊排練。那些什麼吉他初級班、提高班在我看來無比好笑。。。當然,開班的人當然不這麼想。
總之,明確目的、分析問題、找到手段、堅決執行,這個過程中,切忌被噪音打擾及被他人的言論左右。
信誰都不如信自己!
第四項技能:架子鼓
我成為鼓手完全是偶然。當時的樂隊鼓手是個夜場樂手,而非是大學生,後來這廝要回老家結婚,我們樂隊就沒了鼓手了。。。於是我被眾人一致「委任」為鼓手。。。
他們說我長得丑,演出的時候坐在後面,以後就不會有礙瞻觀。。。
他們還安慰我,鼓手排練的時候可以坐著。。。當然,我後來發現排練的時候特么每個人都拿把椅子坐著彈。。。
上面是在搞笑。。。實際原因是,大家認為我天賦稍微好一點,所以讓我去打鼓,他們自己沒有信心打好鼓。
外行人或許覺得拿兩根鼓錘敲唄,何難之有,其實不然。一個學了一個月吉他的或許能當個半桶水的節奏吉他手,但是一個基本功不過關、鼓點不穩的鼓手,對於樂隊來說就是災難。我認識好多玩樂隊的同學,鼓手每每是這幫樂隊中最弱的一環,這導致的結果是,演出的時候節奏不穩,反正我聽了,很想揍鼓手。
打鼓最難的地方有兩個,基本功、以及表現力。
我找到自己的師傅做諮詢,又找了兩個廈門水平比較高的鼓手諮詢,結合自己的思考,指定了一個暑假練習計劃,目標如下:
1、第一個月只練基本功,目標是啞鼓上單擊、雙擊都達到每分鐘180拍 + 重音轉移的訓練,複合跳太難先放過不練,這不是眼前的需要,畢竟演出在即。
2、第二個月在基本功以外,上鼓練習,真實的鼓譜練習100份 + 打虎上山的節奏練習(當時也不明白這個書是幹嘛的,隨便練反正。。。)
我給自己關了小黑屋,當時樂隊租了一個位置絕對偏僻的地下室,用運輸雞蛋的那種包裝把房間貼滿。。。於是又是每天十幾個小時,我記得自己當時手指上貼滿了膠布。。。
兩個月,我又一次掌握了一項本來在這麼短時間內很難掌握的技能,雖然我還遠遠稱不上高手,但當時看過我們演出的人根本沒人相信這是一個練了兩個月的人的演奏。。。學架子鼓這件事兒我最成功的地方在於,我找到了眼前VS長遠,實用主義VS完美主義之間的契合點。基本功越好意味著日後能達到更高的程度,但現實是沒人等得起你那麼久才出師,而沒有基本功對於架子鼓這種樂器來說是完全不現實的,所以我明智地放棄了複合跳、滾奏這類短期內看不到成績的基本功練習,直接從對現實演奏影響最大的單雙跳入手,達到一定程度後,轉入實戰,事實證明這條路是正確的。
again,相信自己,請在練習中不斷修正方法論 + 螺旋上升!
第五項技能:Python
之所以會學這個玩意,是因為不懂代碼的確讓我的工作變得讓人不爽,程序猿特么的會欺負我。。。
在互聯網公司混,作為一枚產品經理,你如果一點技術都不懂,你絕對被程序猿欺負地嗷嗷叫。。。
當然,作為PM,並不需要寫代碼比程序猿更牛逼,PM需要的是懂得基本技術的實現原理。但這話說起來簡單,其實很多時候,你還是需要會一點代碼才有撕逼的資本,而且會代碼還有一些額外的好處。。。一個運營妹紙需要統計一份上萬個註冊ID的重複率並造冊,她不知道咋弄,我十分鐘寫了一段簡單的python代碼幫主妹紙搞定問題,從此妹紙對我的好感度UP。。。
咳咳,言歸正傳,現在來說下如何學習寫代碼。
學代碼這個事兒最噁心的地方在於,你只要說你要學代碼了,各路神仙都過來給你安利+上課。有人告訴你「C最好,學C吧,最基礎最科學!」,有人告訴你「學Python吧,Python對初學者最友好,而且這玩意絕壁好用!」,還會有人告訴你「學Java好,這玩意賺錢最多!」,當然,既然涉及到代碼,肯定會有人過來告訴你「學PHP!PHP是世界上最好的語言!」,oh sorry sorry,漏了半句,「沒有之一!!!」
我本著少量調研,勇於實踐的精神,在進行了一天的粗略調研後,選擇自學Java!
但這次我引以為豪的方法論sense沒能幫到我。。。我掉坑裡了。。。
在被大括弧折磨了一個多月後,我發現Java這玩意對初學者,其實不算太友好,當然,還虧得我沒選擇去自己啃C,我這種數學白痴去搞C的話簡直就是作死,當然,當時我對這一切根本不懂。但Java的確讓我覺得「夠了」,我在學了一個月後,發現Java一方面對初學者的友好度很一般,另外,我調研之後發現,Java其實並不是太適合「個人玩家」,這貨是妥妥的「售與帝王家」!
於是進行第二波調研,然後果斷棄了Java,確認了對於我這種人的需求,python是最適合的。
在學習的過程中,對於類似「初學者不應該用IDE」、「初學者應該往東」、「初學者應該往西」這類論調,我一概充耳不聞。我怎麼舒服怎麼來,第一行代碼就用的pycharm!因為這玩意就是比shell更好看,更好用!
我的目的不是成為技術大牛,我的就是要寫個爬蟲,能自己簡單建個站,能從根本上懂得這些東西的原理,順帶寫一些小代碼,我沒必要讓這些噪音牽著鼻子走。
我堅持了將近半年,老實講,這次我的學習進度並不快,因為畢竟有工作需要兼顧,而且平心而論,我在學習代碼方面天賦一般,比如遞歸這玩意我就很難理解,即便後來我理解了,可我到現在也寫不出像樣的遞歸代碼。。。我只好承認自己在這方面的天賦很普通。
但無論如何,我能寫出個爬蟲,我能在自己找不到小說txt的時候,寫點代碼自己把盜版文學站的小說扒下來到txt里自己看。。。我能給運營妹紙解決一些小問題。。。更重要的是,從此以後和程序猿撕逼的時候,我不再唯唯諾諾,以前總是beat about the bush,現在不用了:
這個地方的正則需要優化下,前幾天被人鑽了空子了。。。
伺服器sync的頻率能不能調整下,信息拉取不及時。。。
反正,會了一些代碼以後,各種舒服。而我學代碼的經歷讓我感受最深的是:一定要明確自己的需求,不要指望自己是超人,很多技能我們註定是學不到高手的程度的,能滿足當前需要,為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服務,這已經很難得了,因此,明確目的很重要!
好了,啰嗦了好多。。。總之,借著我分享的這些經歷,想告訴大家的是,學習其實不難,重要的記住這樣幾對互相trade off的關聯項(抱歉,這個trade off我也沒想好怎麼翻譯,不懂的可以查下字典。。。):
方法論 VS 實踐;
眼前利益 VS 長遠利益;
主要矛盾 VS 次要矛盾;
只要號准了脈,其實任何東西都不難學。當然,最最重要的,請拿出意志力來!!!
我就提供工具!學習永遠靠個人,強烈的需求和渴望才是自己最高的原動力。
介紹一下我自己做的小主頁
一小時專註---高效的專註空間
這是一個我自己做的,幫助大家快速地專註工作和學習的音樂網站
裡面提供的有:
專註音樂 :阿爾法波,自然音樂,浸潤式白噪音
時間足跡:你的專屬時間記錄
場景轉換:提供不同的背景主題,搭配不同心情
禪境花園:提供不同環境的模擬場景
禪境冥想:引導式冥想,幫助你快速擺脫負面情緒,提升狀態
----------------------------------------------------------------------------------------------------------------
專註音樂
阿爾法波:專註α 波、高效α 波、平和α 波
浸潤式白噪音:二月小雨、自習室空調、原野暖風、夏日風扇、宇宙穿行
自然音樂:自然聲為背景的冥想音樂
在這個頁面就是播放專註音樂的界面啦,一開始有一個時間足跡的引導,主頁面是簡單的圖片幻燈,和音樂選擇,幫助大家快速進入高效狀態~
右下側的按鈕從下往上依次是:音樂菜單,全屏按鈕,場景選擇,時間足跡切換
其中,場景選擇的選項有:大千、夢縈、隨性、浮生、名作、初春、盛夏、金秋、冬日
裡面我喜歡用「名作」這個主題啊....在歐洲一段時間了,盧浮宮,荷蘭國立,梵高美術館,梵蒂岡,蓬皮杜,烏菲齊美術館,裡面的畫越看越覺得入迷,我個人比較傾向文藝復興時期和印象派的畫...所以放了一大堆在裡面,裡面很多都是莫奈的畫(就是那個畫日出、睡蓮的法國哥們兒)
白噪音界面搭配相應的視頻背景,讓你快速的沉浸在工作學習狀態中
如自習室空調
二月小雨
其他場景我就不一一放上去啦~各位可以自己去嘗試一下
----------------------------------------------------------------------------------------------------------------
時間足跡
你是不是經常在圖書館泡了一整天,結果發現效率低下,完成的事情很少?
你有沒有覺得自己一天學習下來十分充實,沒有一個時間軸可以進行自我梳理?
開學了,新的學期想給自己定一個詳細的學習時間計劃?
時間足跡是長這個樣子的~
左上角的齒輪按鈕可以設置你需要的時間段長度。之後就會進入這個計時頁面,在計時開始和結束的時候都會有提示音,同時在標籤欄會出現倒計時
那麼接下來你就開始學習學習學習學習了!!!!!!
計時過程中,你也可以點回場景界面,相互並不衝突。
當計時結束,或者你手動結束這個時間段後,會有一個記錄界面,填完之後提交可以進入下一個循環,同樣的,左上角齒輪按鈕可以設置時間段長短。
最後,在你結束了學習或者工作之後,在上圖綠色界面點右上角的取消鍵,就可以跳轉到時間足跡窗口,這裡你可以瀏覽你剛剛所做過的事情,可以進行刪減或者清空。幫助你梳理今天的時間流程。
不管你喜歡用番茄計時法,還是其他時間管理方法,時間足跡都能幫助你記錄下來。
當你結束了一天的學習,你可以查看今天自己的時間分配和流程,統計自己花了多少時間在哪些事情上,為之後的計划進行調整。
或者,看一看今天學習上花的時間,也是辛苦一天之後,給自己的一點小確幸吧。
----------------------------------------------------------------------------------------------------------------
禪境花園
要是讀書、工作結束累了怎麼辦~?
點音樂選擇欄目旁邊的「禪境花園」,就會進入這裡
這是一個讓你身臨其境的放鬆頁面,提供一共有9種不同的環境:
深秋森林、冬日爐火、黑膠唱片、曙光地球、密林深處、蔚藍海岸、雲端穿行、上善若水、聖誕燭光
頁面也可以轉為全屏,可以讓你身臨其境放鬆下來!!
我個人最喜歡最後的聖誕燭光-。-我聽了好多,好多遍.......
----------------------------------------------------------------------------------------------------------------
禪境冥想
在禪境花園中的菜單欄,有禪境冥想模塊
目前禪境冥想有三個模塊,正在準備繼續擴充~!
呼吸冥想:引導你快速釋放壓力,恢復平靜。
怦然心動:幫助你短時間內減輕煩躁情緒,擁抱溫暖世界。
全身掃描:引導你重新感知全身,快速重新提高專註度和高效狀態。
感謝身處在美國大鄉村攻讀心理學Phd的@moonfrank提供的理論支持!
搭配禪境花園場景,可以讓你在一天的工作或者學習的壓力下迅速釋放,重拾好心情~~~
P.s:目前我正在尋找聲線好聽的姑娘/小伙兒幫我錄製新的禪境冥想,願意為小站出一份力的你,請加我微信吧~!chenxiachan
----------------------------------------------------------------------------------------------------------------
Anyway,這個就是我最初最初的專註音樂小站,其實我做這個網站的初衷,也是在某一天失眠的深夜細想,想去嘗試一些新的東西,為這個我們所存在的世界,做出一些溫柔的改變,希望所有人都能效率max,都能擁有有自己所期待的未來。
就像我在網站里寫的一樣
當你老了,回顧一生,就會發覺:什麼時候出國讀書,什麼時候決定做第一份職業、何時選定了對象而戀愛、什麼時候結婚,其實都是命運的巨變。只是當時站在三岔路口,眼見風雲千檣,你作出選擇的那一日,在日記上,相當沉悶和平凡,當時還以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殺鵪鶉的少女》
而我相信,所有你此時的努力,永遠都不會被未來所辜負,即使是生命中再普通不過的一天,也會因為你的努力,成為未來的轉折點。
願屏幕前的你,為所期待的明天,全力以赴!
這樣子想,網站就做好了。
有關專註音樂的文章
工作時科學聽音樂,生產力不知高到哪裡去了 - TECH2IPO/創見 - 知乎專欄
白噪音:讓工作效率更高 - Scripts - 知乎專欄
裡面也介紹了很多類似的網站,也歡迎大家去嘗試~我也會努力,把我的小網站做得更好!
願大家諸事順利
還是希望大家不要吝惜你的 贊,讓更多的人能知道這個小站
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
就算什麼都沒發生,也沒關係,重要的是,我們度過了美好的一天。
給自己
一小時的專註
和期許的未來
原答案在此:有哪些好的網站,讓人第一眼看了就怦然心動,流連忘返? - 陳什麼夏的回答
所謂高效,那就是破除了自然學習中某些難以逾越的困難點。比如,學習厭惡了怎麼辦,遇到瓶頸怎麼辦,怎樣更充分利用時間,怎樣以更好的狀態學習,又怎麼突破一個人的學習局限性……這些問題,都能在本文中有相對應的解決辦法,太長看不了可以先馬。
學習之前,首先要問:學習的要素是什麼?
一是有知識讓你學
面對信息海洋,在知識的選擇上多多費點努力並不會顯得過分。
是教材的學習,課本已經規定了你學習的任務。
非教材類,我們可以運用偉大的二八法則。
根據二八理論。80%的利潤來自於20%的客戶。一本書,甚至一份資料,他80%的學習效果同樣也是來自於20%的重要內容。
二八理論板斧般的事實擺在了我們面前。想要達到高效,知識選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換句話說, 如果看一本書需要有五個小時,那麼,你在這之前,花不多於一個小時的時間來選取所要閱讀的內容,我看,也不算是過分。(但實際上並不需要那麼多)
這樣做除了能挑選出屬於重點的重要的內容之外,還將意想不到地獲得一個心理上巨大的優勢:那就是十分安心。因為你相信自己,用一個小時所選擇的學習內容的學習價值,你學起來就會更加的安心,放心。有句話不是說,不值得的事情不值得做好。如此恰到好處地在選擇上做出的努力,讓你看到了,你所學習內容的價值所在,也就是說,值得的事情值得做好。
怎麼挑選出重要內容呢?
1.如果是教材,那就是課程要求。知道什麼了解什麼……能運用什麼……
2.如果是一本書(非虛構),便利的方法是閱讀別人的讀書筆記。
根據別人的讀書筆記、閱讀縮寫來進行閱讀,我認為是新時代處理這些大批量暢銷書的有效方法。
看幾篇別人不同的讀書筆記,我們基本上就能夠找到了書中重點的所在。對於容易理解的內容,我們不去看原書也不會失去什麼,而對於重要的、難以理解的,或者是獨特的或者是感興趣的東西,我們,可以在筆記上圈圈點點後,返回到原書上閱讀消化相關的片段。
通過這種方法,我們可以處理大量時興的暢銷書,而不必在感嘆沒有時間去閱讀大部頭了,何況很多暢銷書作者從頭到尾都在講一個核心理論,還有些國外暢銷書作家,把核心理論來個新包裝,加量不加價又重新上市暢銷了,這樣的書,就沒有從頭到尾原原本本讀完的必要。
知識也選擇好了。
二 知識學得到
輸入的最終目的是學以致用。
最理想的狀態就是我學習了一個知識點,馬上我就能夠做對一個題目。這叫現學現賣,如果不是從傳統的對人格貶低的角度來看,現學現賣就是一個講求及時反饋的學習機制,它能夠從「點」上確認你學習是否到位——如果能夠建立「點」的對應反饋,我認為就是最高效的學習方式。
對於反饋的渴求,我想,在學習心理需求上,即便你做不到極致的變態,也要做到變態的認真——我知道你極致和變態都是做不到的,我這麼強調是只是想讓你做剩下的事情——認真就夠了。
什麼叫認真?
1.學習一個新的知識點,我都力求對應知識點,有可以考量我學習情況的課後問題。
所以我是反對一本自備的練習冊,你從頭到尾,是根據順序做的。
換一種做法是,當你遇到一個重難點,對於相應的難點,你去把對應的題目挑出來做。
我勸學生有一個好習慣:平時的作業試卷中,碰到錯的題目,難的題目,重要的題目,你把重點難點整理出來,歸結到一個筆記本上。 熟能生巧,過一段時間之後。你練就了一個能夠迅速挑出重難點的火眼金睛,能夠把老師布置的作業視解,根據重難點分等級對待,也能夠從汪洋大海的自備參考資料中,挑選出對接重難點的疑難。
這樣無論是主觀還是客觀,相對還是絕對,你永遠主要解決的就是具有你個人氣質的核心問題。
輸入方式,老生常談的有這些:
聽課、閱讀、演示、討論……還有知識留存率挺高的實踐。
據說目前學生最大的實踐就是做題目了。
所以有教材必然要配備以相應參考資料,和和能建立反饋的習題集。讓你即時「實踐」。
有習題那就要做,不然何以談高效?所謂高效不是該做的你跳過不做,不是該學的,你繞過不學,而是該做的你做得到,該學的你學得到。
學習+實踐+反饋,是一個完整的環。學習而沒有實踐,就得不到反饋,也就無從糾正。這種有頭沒有尾的事情,就跟你看著大學教科書然後直接去考試,結果可想而知。
2.為求反饋有效,聽課之前一定要預習。
老師的質量是參差不齊的,所以你想要尋求高效,怎麼就可以使氣沉沉地乖乖的聽呢!
就一般性的老師而言,每一堂課,他講的不會全是重難點,也不會全不是。即便他講的全是重難點,也不會是針對於你個人要解決的重難點。
那麼對於這樣的課?我們先不說一堂課有效期注意力最高的時間達到25分鐘,就算是45分鐘里分分秒秒都盯著老師的瞳孔,你從老師那裡所獲得的「裨益」也實在值得商榷。
參加知識密度大的課,如果你不預習,不預先先把一些信息處理掉,那麼等你到課堂上的時候,你就無法在這短時間內理解如此大的信息量。對於你這樣課堂之前就一張白紙而言,他所說的所有的都是「重難點」。我們知道,理解不可能是即時的,理解是需要時間延緩來消化的。
如果有這個理解延滯,在下一波重難點來臨之前,你還沒有搞清楚上一個問題,那麼這意味著,下一個重難你將失之交臂。
因此,一個人一堂課裡面能夠處理的重難點數量是有限的。所以課前你是需要預習的,將一些能夠處理的重難點預先解決。能夠保證你在課堂上,抓住在你一堂課里信息處理範圍內的重難點數量。
抓住重難點學習,你的注意力可以像大海波浪一樣,有高潮,有低潮,勞逸結合,有益身心健康,你做的從來不是一個虧本的買賣。做吧!
以重難點為核心,在學習上建立實踐和反饋,這樣一個學習的循環就完成了。
那麼下一個循環呢?你還會繼續嗎?
一件事情能夠讓我繼續去做的,要麼就是因為它不快樂,而我想自作去變態求虐,要麼,就是因為它快樂,引起我的荷爾蒙騷動,我會主動去學。我想就一般人而言,學習這件事情本身並不具備使人慾罷不能的特性。所以退而求其次的是,把學習當作職業化或工作化的觀點的泛化,當然最溫和的是,「我們要讓學習變成一種習慣」的美好想法。
學習是一件涉及體力和腦力的勞動,凡勞動都無法避免「疲勞」和「累」的體驗。
什麼事情讓我們產生疲勞和累這種體驗,我們就會順帶殃及池魚的討厭事情本身。學習是我們常做的事情,它彷彿就是「疲勞」和「累」的宿主,我們經常會感染。如果觀念上處理不好,我們就會討厭學習這件事。
不至於會讓你更討厭學習,甚至會對讓你對學習恢復起那麼一點溫暖的信心,我獨家版權的解決了這個事情:
理論上,你一天的高效學習已經接近極限了,這只不過是高效學習的餘溫而已,所謂的高效更可能是感覺上的高效,再繼續進行下去只會讓熱情從峰值遞減。如果你在對學習感到糟糕的時候結束一天的學習,我想說,你真是愚蠢,總是竭盡全力的消耗完自己。你的確是拚命學到乏力的程度了,沒錯,確實可以承認你真的很拼很努力。如果學習只是一次性交易的話,你這種努力就值得嘉獎;可惜,學習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每一次,當你學到無力時才戀戀不捨地結束,你用「精疲力竭」給一天的學習畫上了句號,很令人感動。但是,你可知道,你每一天學習的最後體驗點就是「累」!今天你是通過竭盡全力的方式學到很多東西,可是,當「明天」來臨的時候,你對於「今天」關於學習的最後印象只會是「累」。「後天」、「大後天」......每一天都以「累」的感覺最為結尾點-----那麼這個「累」就是你帶給每一個「明天」的學習痛苦感。這種」累「的感覺會累積變濃,因為每一天關於學習最後的那個感覺都會留下來,積累在你潛意識情緒認知裡面。你因為一次次過度學習,從而導致了一次對學習的厭惡感的積累。——可笑你得不償失!
鏈接:如何長時間高效學習? - 白詩詩的回答
我稱它為學習快樂的尾巴。
每一個尾巴都是快樂的,像學習這種情節無關曲折無關動魄的事情,長久埋藏在我們心底,它換不起具體的事件記憶,而只是一種說不出道不明的感覺。如若每一個尾巴留存給我們的都是愉悅感,而由於我們人對一件事情記憶突出重點是在開頭和末尾,那麼所有愉悅尾巴銜接濃郁起來,我們的感覺對學習建立起的就不是一個討厭的情緒。
在學習的所有非形而上的習慣中,給學習戛然而止地留一個快樂的尾巴,這一點最為重要,因為它解決的是我們長時間對學習的感情問題。
學習習慣建立了,下一個遇到的令我們困惑的問題,那就是學習效果的問題:遇到瓶頸了怎麼辦?
入門時顯而易見的提高令我們欣喜不已,而瓶頸時的止步不前又令我們腦傷嚴重。瓶頸——這應該說是一個實際問題,但不能令我們欣喜的是,它會伴隨著產生許多的心理問題。
哪裡問題更嚴重?反而是後面這個問題更加嚴重,因為它考驗的是自我懷疑的能力,它考驗的是自我摧毀信心的能力——第一個階段的瓶頸是學習過程的實質性、具體障礙,但也是學生第一次在信心上大面積考慮懼難捲逃的誘因。
大部分人就得這樣篩選出去,不然怎麼對得起學習的具體難度本身呢!連心理難度都沒有超越過去,又怎麼對得起那些實際超越者的努力價值。強者,就得通過相對弱者來體現。
如果你能夠認識到心理問題是一個常生的過程,伴隨每個階段它都會出現,那麼你就能夠想到,有些心理問題的解決,它的價值只是為了引出下一個心理問題,也許你就能夠想得到,它或許不必解決。
如果這等領悟,你會發現,實際存在的問題比一籮筐的心理接棒賽跑問題,具體好解決的多。
在學習上遇到瓶頸,專於實際的解決思路,我看只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蒙頭繼續,用非機械論的方式來說,當你學習看不到效果的時候,那是因為你的心理上產生了恐慌。
學習與學習效果之間,它不是線性過程。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有段時間看到迷霧,看不清方向,看不到效果,是正常的。出於理性,我們可以選擇性的漠視心理的恐慌。他就像一個小孩子,看不到娘就哭。他哭了,你主要精力不是一昧地去安慰他,叫他別哭別哭,而是應該快點找到他的娘。
你可以安慰他一時不哭,但,去找他的娘是更理性實質的做法。
這之後,正常的學習中,最有可能迫使你學習潰敗的因素是什麼,怎麼解決?
所有問題還得回歸問題本身,因此如果問題本身得不到解決,那麼我們的心血就會無疾而終,這是一個心理學上的「信心」解決不了的問題。
簡單的問題,我們可以通過書本、網路獲得解決。
其次,更難點的問題,我們可以問老師。
最後,剩下那些難以解決的問題,有人教導我們不要鑽牛角尖。
一般來說,以上的三種方式都是一般人理想的解決方式。
不理想的是,凡是需要通過第二人際去解決的問題,我們都不會「冒險」去解決。
別說人際關係影響不到你學習,當你需要透過人際關係去解決學習問題的時候,人際關係反而是影響你學習的瓶頸。
很多人礙於情面,礙於個人對人際的厭惡,不好意思,去找同學幫忙。找多了雙方都煩,何況對方不一定有水平,你去問一個問題,他半天熱情的解決不出來,反倒是因為情面和熱情耗費了大家的時間。去問老師,時間一長你也不好意思去,人都是臉薄的動物。所以,「請教」這種事情,怎麼做都不是划算的買賣。
限於以上的原因,很多人能夠解決的問題就是,限於本身能解決的問題——你就是你的局限——只要你學習一段時間,局限性就出現了。
你自身的學習,就是你一個人能夠解決的簡單的問題的集合,如果這些問題你還需要通過網路、參考書來解決,那麼你的層次也就只是——這些網路能夠解決的問題,以及參考書能夠解決的問題的層次水平了。
不知道我有沒有表述清楚:如果你個人學習感到費勁,還要藉助網路甚至參考書,那麼你能夠達到的層次也就是網路或者是參考書的深入水平。
而更高級的問題你解決不了,變化性更多的問題你也解決不了。不是因為你蠢,而是你的學習方式只能達到這樣的水平。
我們都是這樣的,不是嗎?在平常狀態上,我們都是一個人在學習。
這是很可悲的,很多人學習十幾年,還是突破不了一個人的局限。
一個人的高效,無論你如何高效,你還是突破不了一個人的自身局限。
兩個人,不一樣。兩個人,就是不一樣。
當一個問題理解不了,你做不成。需要麻煩到第二個人的時候,那意味著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這種問題的理解和消化是需要時間的。但是如果搞懂了,我給你講呢,你理解起來就不需要那麼多的時間,或許一點就通。
一個人的精力有限,我無奈的做法是我只能在A系列縱深,在B系列無奈。
你的精力也有限,你也只能在B系列深入,在A系列無精打采。
社會上就是這樣一個個你你我我,有特色,但都是相對而言,上限都樸實而平均。
但如果說A和B一件事情的兩個方面,而兩個人選擇合作,我的困惑你能解,你的疑難我有話說。
那麼這就是1+1&>2的高效。
我不會說這樣的高效做法很簡單,更不會說只要兩個人手牽手就是高效學習……因為這兩個人要建立學習上的同理心,更要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做。
緻密的合作學習,是突破一個人高效的「高效學習」。
祝願你一個人的時候高效,祝願你兩個人的時候,可以形成緻密高效!
可以去微信公眾號搜索---「白詩詩」,為什麼呢,因為我也轉移陣地了。
以下是我的值得一看的答案:
1.怎麼背書最有效率? - 知乎
2.
如何成為記憶高手? - 知乎3.
應屆大學畢業生面試中有哪些「黑技巧」可以提高面試成功幾率? - 白詩詩的回答4.我所依賴的記憶方法 - 知乎專欄
5.給高中小朋友的一些學習方法 - 知乎專欄
6.那我就靠這篇文章賣錢了 - 知乎專欄
好吧,只貼幾個
學習根據目的不同可分為兩種:
1.達成明確的短期目標。(高效狀態)
2.拓展知識邊界,令自己愉悅。(漫遊狀態)
高效的學習方法能提升我們獲取知識的速度,能增加我們大腦的靈敏度,能在解決問題時迅速找到著手點,起步快人一步。
怎麼才能高效?首先高效和目標是成對存在的,所以衡量是否高效的唯一標準就是達到目的所花費時間的長短,而想要縮短時間,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 明確學習目的,帶著問題找答案。
制定目標大家都知道,只是在執行的時候往往會忘了這一點,而這是由於我們自身狀態的變化造成的。當我們剛開始學習時,會有一個漸入佳境的過程,在這過程中你的注意力會越來越集中,呼吸會越來越均勻,最後達到心流狀態。
在心流狀態下,我們本能地想搞懂腦袋裡冒出來的每一個東西,同時此時大腦的處理速度是最快的,但是這並不代表高效,因為很有可能你的思考方向已經被眼前的內容遷移到其他的地方,而偏移了目標。比如老師在台上講課或者經理在會議上演示PPT,剛好順帶提了一個概念或詞語是你前幾天碰到過的,但是你一時想不起來了,於是你拚命的停在那裡想,甚至拿出手機查閱一下。
所以我們需要懂得隨時切換自己的狀態,不間斷的明確自己的目標。
這時候你需要筆記本的幫助,在一項任務開始之前,先把目標文字化和數字化,同時在行進的過程中時刻保持目標感,完成一條就畫一個勾,筆記本的存在就像一個書童,伴你左右時刻提醒著你。
另外在剛開始選問題的時候,不要貪多,一般三個為宜。人的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是有限的,階梯式的學習,很有必要。
2. 對於概念性的知識形成周期性的回顧,對於工具類的知識,比如公式定理,勤加使用。
大腦皮層是人類大腦處理各種信息、指令的主要區域,其中負責記憶的區域被稱作海馬區,海馬區中有許多腦神經,每個腦神經上有幾百個神經突觸,而日常生活中的短期記憶就全部存儲在這些突觸里,如果長時間不使用,信息就會消失,只有反覆的提取突觸里的信息,信息才會被保存到大腦皮層,轉為長期記憶。
儘管信息被保存到大腦皮層中的長期記憶,很長時間不使用,也會被遺忘。於是我們知道,信息是有保存期限的。而遺忘的規律也被科學總結,就是艾賓浩斯記憶遺忘曲線。
遺忘的進程不是均衡的,而是先快後慢,所以我們一開始複習的頻率要快,建議在1個小時、1天、3天、6天這幾個時間點對概念性的知識進行複習。
而對於工具類的知識要時刻拿在手上,時刻找機會練習,英語其實是工具類知識,很多人沒有意識到這點,所以一直很努力學,也學不會。
3. 找到三個中心基本點,建立有效的思維樹。
對於所有新事物的學習,只要緊緊圍繞三個問題不走神,就能了解的七七八八,快速入門。
它們就是: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做/怎麼用。
不管是學習義務教育的課本,還是閱讀非虛構類書籍都可以遵從這幾個點來檢驗自己是否真的已經學會。於是,在你學習的過程中你不妨用三種不同的標記方式,把這三個問題的答案找出來,而那些剩餘的未被標記的部分其實都是舉例和論證。最有效的學習就是舉一反三,能通過自己舉例來論證書中的論點。
其次你還可以藉助思維導圖工具把重要知識的精華部分結構層次化,我把這個過程叫做知識的摺疊。我比較常用的導圖工具是Xmind。導圖的意義並不在於知識的保存,而是一份練習高效學習能力的圖解題,類似於看圖說話。通過導圖練習我們把知識摺疊和展開的能力,提升展開和摺疊的速度,也就能提升我們的腦力,提升學習效率。
4. 對於長期的目標,學會設置短期的deadline。
長期的目標不同於短期目標的一點是,長期的目標往往需要的工作量較大,是無法在最後一刻臨時抱佛腳抱出來的,所以必須做好階段目標進度規劃,因為deadline作為第一生產力,只能在短期項目中生效。
你可以把每條deadline前的時間平均劃分成三個部分,在每一部分時間結束後都給自己做帶有壓力的心理暗示,告訴自己必須要完成目標,否則就會有什麼讓你難以接受的事情發生,想像的越難過,效果就越好。
5.時刻保持漫遊的學習狀態。
想要知識成體系就必須不斷地拓展邊界,這就好像你是一個跑步運動員,而你時刻穿著跑鞋,時刻可以起跑。把學習的低效狀態保持為平時的常態,有利於快速進入高效的學習狀態。
漫遊的學習狀態常常會帶來驚喜,說不定今天要高效學習的目標,之前在漫遊狀態下接觸過,於是起步和找重點就容易多了。
6.向周圍的人分享你學到的知識。
鞏固知識最有效的辦法是教會別人,如果你能講清楚,讓他聽明白,那麼你的知識才是有效的。一直以來許多人都處於一種偽學習的狀態,這種狀態是只停留在聽懂的層面,甚至只是聽懂其中的一小部分,但聽懂不等於學到,從聽懂到學到就在於你能不能將知識無損的傳遞給其他人。
最開始你可以嘗試使用類比的方法和簡化的方法向他人傳遞你想表達的意思。
類比就是通過用大家熟知的事物打比方的方法來幫助理解新事物,而簡化是類比的升級版,是只用一句話來做類比的能力。
最後不要忘了,學習的目的終究是為了使用,學以致用才是高效的真正意義所在。
————————————————時光穿梭線———————————————
歡迎關注我的個人微信公眾號【1990年12月15日】,希望與你持之以恆地共同成長。
關注公眾號在後台回復【知乎】,贈你三份關於成長學習的驚喜,作為小小的見面禮。
既然要高效,首先需要的是避免去做重複的工作,這意味著要在學習的每一步把基礎打結實。而這就牽涉到本文的題目-磨刀不誤砍柴工,即通過有意的製造不那麼流暢的信息流動來學習。
首先先看14年普林斯頓的Pam Mueller發表了一項研究,比較了UCLA和普林斯頓學生不同的上課記筆記的方式對學習成績的影響。研究者排除了用傳統方法記筆記的學生在課下用功更多等其他因素的影響後發現,使用傳統的紙和筆做筆記的學生比用筆記本的學生得A的比例多一倍。
該如何解釋這一現象了。一種解釋是用電腦記筆記的時候會有更多的干擾,比如彈出的電郵和SMS,但考慮到14年智能手機的普及,這個因素也不能解釋全部效應。在論文中,作者給出的解釋是,用紙和筆記筆記不如電腦打字快,用電腦記筆記的學生記下的筆記數量會是用筆來記錄學生的兩倍,然而用筆來記錄的學生的筆記是有背景信息的。也就是說,正因為用手寫字不如在電腦上打字那麼快捷,促使學生主動去思考那些需要做筆記,而正是這些思考使得學生取得了好成績。
進一步的研究發現,用紙來做筆記的學生的筆記會有更多的問句。他們會記錄下學到的概念和知識可以用來回答那些問題。他們的筆記也會包含更多的圖,這可能是因為在紙上畫圖比用電腦畫圖要方便。這是這些特徵使得研究者總結道他們的筆記起到將知識連接起來的作用。
描述這個實驗,是為了引出《Smarter Faster Better》這本書提出的高效學習之策,主動的構建一個不那麼流暢的信息接收通路。流暢的信息接收會讓學習者以為自己已經學會了,從而不深挖一個概念的內涵。而不那麼流暢的信息接收意味著學習者要不時停下來去想想該怎麼用自己的話來重述新知,(用電腦記筆記的學生打字速度快,可以完整的寫下教授說的話,一字不差。而用筆來做記錄的學生卻不得不用自己的話對教授所講的去做縮寫。正是這個過程使得學生對知識掌握的更深)
按照這本書提出的建議,高效學習的秘訣是下面幾條
1 用自己的話把學到的知識講出來,最好用不同的方式和視角,這裡是需要頭腦風暴和跨界思維的地方。
2 在介紹每個知識點之前,說清楚這個知識點回答了那些問題,給出的答案是否能將問題完全解決,這裡需要清晰的邏輯,避免答非所問
3 強迫自己為所學的知識點找出應用具體的應用場景,應用的場景可以是真實存在的兩難 (dilemma),也可以是虛構的。每個場景需要包含when where who 和what,和所學的知識將用來說明why 或者how。
書中還給出了一種可以用來高效學習的遊戲,這個遊戲我們也許在聚會玩過的
比如你新學了一些機器學習的演算法,你就可以和你小夥伴玩這個遊戲,給出一個演算法的集合,你們輪流問對方一系列Yes or No 的問題來猜出到底是哪一個演算法,這個遊戲能幫你理清不同概念間的關係。如果你想用更少的問題就猜出來,你必須掌握一個概念間真正能將其區分開的是什麼。只有找到了每個知識最獨特的一點,你才能在需要用到知識時快速建立起索引(避免提取不相關的信息)。只有在多個維度上都將知識進行了劃分,才能將所需全部的知識點一網打盡。而這正是體現高效學習的成果的時候。
最後要指出的是,學習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將學習的過程可以看成產品的迭代,如同書中的表格所畫,高效的學習如同精益創業一樣,也需要造出一些Proof of Concept 的產品。正如記筆記,最好的筆記應該是在課上記下問題,畫出概述圖,下課後再將筆記補齊。最初的筆記是原型產品,不追求面面俱到,但要求能形成閉環,即包含問題,也包括分析和解決方案。
推薦閱讀:
※大學教育應該培養通才還是專才?
※大家對天津美院的印象如何?
※如何看待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安排早上六點四十做廣播體操的行為?
※長江商學院是一所怎樣的學校?
※在大學宿舍夜晚時段做奶茶小吃生意可行度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