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南北車合併是南車增發收購北車,而非反過來?這種收購的次序有講究嗎?
看到說目前南北車合併籌備領導小組組長為中國北車集團總經理、中國北車股份公司董事長崔殿國,副組長為中國南車集團總經理、中國南車股份公司董事長鄭昌泓。
在北車領導為組長,南車領導為副組長的情況下,為何是南車收購北車?
還是說根據大市值的(南車800億)收購稍小市值(北車790億)的規則?
相關人士,匿了。
今年前三季度,中國南車合計實現營業收入848.9億元,同比增長50.19%;實現凈利潤39.74億元,同比增長58.29%。公司表示,業績增長主要是動車組和城軌地鐵產品交付量增加所致。此外,截至9月末,公司存貨較年初增加126.06億元,增長71.13%,主要是公司訂單量大幅增加所致。中國北車業績也大幅增長。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641.66億元,同比增長9.84%;實現凈利潤39.58億元,同比增長65.1%。目前,中國北車在手訂單創歷史新高,2014年累計簽訂重大合同金額達1209億元。
了解相關情況的人都知道,近年來是南車的利潤高、北車的銷量高。相較來說,在合併之初,南車合併北車是大家都有所預料的,但其實最初版&<比新聞上看到的版本更早的版本&>是南北車相關方希望能保留各自的平台,對外統一投標,對內依然各走各的路,當然這也是各方最能接受的方式,但高層認為改變不徹底,也不利於資源的整合所以退了回來(或者說就沒形成方案、得到上報),然後就是換股或者成立一個新平台將兩家公司納入其中(由南車北車成立一個由國資委管理的新集團,下轄兩個上市公司)是可操作性比較強的兩種方式,但相關的人事變動及股權調整就成了討論重點,其次關於攤的如此之大的攤子怎麼進行收拾也很是麻煩,在基於兩家公司目前的規模和資產結構綜合評估之後,兩家公司均在兩地上市,旗下還有多家上市公司,資產整合的難度卻也著實超乎想像。所有也想安慰中金公司的朋友們,真是很辛苦啊,雖然諮詢費用拿的不少。。
這裡就要誇南車的領導有「犧牲精神」,或者說手腕還不夠,最終還是面對了要牌子還是要位子的抉擇,這是句頗具悲涼氣息的評價,其實牌子就是對領導權喪失的補償,對集團有個交代。到後來就是目前的版本,平台資源還是南車的,但是領導位子要換別人坐,這多少有點像當年高校瘋狂合併的年代,北大和北京醫科大學合併,裡面的故事像極了今天的南北車。
目前方案已經上報,原本停牌的期限也被延遲了,眼下形式上也許是南車合併了北車,實質上還是對等合併。
中國國有企業合併重組什麼的,政治或者說領導的意志能決定很多,國有企業改革序幕已經拉起,南北車算是一塊試驗田吧,為後面的核電,鋼鐵等做個示範。
未邀作答,見諒,其次,一開盤趕緊買「兩車」的股票吧。南車盤子大、上市公司多,收購北車較為合理和方便。2000年原中車分家之前,領導班子里崔殿國排名比鄭昌泓靠前,現在又合併了兩人順序也不能反。
對於國企的左右手遊戲的玩法,我的觀念是一般都不必刻意去理解,我看到這個消息時,連「哦」一聲的回應都沒有。
不過 @Vas Brandon 邀請,試著理解一下。
1. 因為兩家都是很大的上市公司,有些面上的規則總還是要遵守的。
2. 併購無非就那麼幾種模式,比較公平的通常是換股合併,大家都有明確的市場價格,一商量,彼此交換一下,弄個折算比率出來就行了。 還有一種是強勢的一方,拿現金和一定股份出來,把被收購方估個價,原股東們,要錢的拿錢,要繼續乾的拿股,也是其樂融融,小夥伴們一起繼續玩耍。
至於國企的併購,更多地是位子變少了,怎麼做呢? 主要是上級領導要考核一下,接下來應該是誰當家的問題,自然,業績做得好,或者更能深刻理解領導意圖的會被留下來,至於怎麼操作嘛,不是還有很多專業人士嗎?
喂,說你們呢! 出來幹活了!
謝邀
在我一個南車人看來,不管是南車收購北車或北車收購南車都沒有多大的關係,只是改了一個名字而已,況且改名後的企業叫做中車,所以這都沒有多大的關係。資產反正都是國家的,一個左手,一個右手而已。現在把這資產整合匯總,讓自己的拳頭打的更響,更有力,管這個拳頭是左拳還是右拳呢?至於是南車收購北車,做為一個南車人,還是感覺有點面子的。你說的組長副組長的事我就不知道了,那是上層的事了。我們連研究所高層領導都難得見到一次,更別說鄭昌洪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