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詢師要我轉變自己的態度去適應環境,是否值得信任?
在三甲醫院真的焦慮抑鬱狀態,在吃黛力新和安眠藥,同時去做心理諮詢。
第一次和諮詢師說我的問題時,她就說我的問題不嚴重很正常她覺得我沒到吃藥的程度,給我舉例了有人嚴重到什麼程度。我和宿舍人有矛盾,她讓我降低自己的期望值,下次面對室友時難過的時候調整自己的心態,想辦法讓自己不在意,讓我嘗試轉移注意力,比如聽歌,自己說服自己等,上周作死自己減葯然後身體很不舒服正好那天去做諮詢,我和諮詢師說上一次因為室友把我當空氣難過的時候正好身體很不舒服,沒有精力自己去調整心態,在床上一直躺著,她卻對我說就算不舒服也要調整啊,我對她說我對某些問題的想法時,她的眼神很奇怪,對我說你怎麼會這麼想呢,當時我就感覺很不舒服,諮詢的過程大概一直是我說話佔一半她說話佔一半,一個問題我提出來她就會給我建議。當時有點反感,但後來想想她說的話也有道理。
以前偶爾接觸的另一個諮詢師,當時我說了很多,她中間只是問我你的感受是什麼,嗯等語氣詞,沒有給我實際建議,就在最後說或許你是怎樣怎樣的……因為只去了一次她說需要更多的了解我。當時還覺得中間過程很尷尬,她什麼都不說,我還想這個諮詢師怎麼什麼都不說,當時也不太信任她就選了第一個諮詢師。後來在知乎上看了關於諮詢師的答案,感覺第二個是好的諮詢師,也不知道是否是心理暗示的作用,原來我挺信任第一個諮詢師的,但現在感覺他不太專業?不知道自己是否該換諮詢師呢?
其實我是有點想換的,但是已經見了第一個諮詢師三次說了很多事情,挺不想再對另一個人說一樣的事覺得挺傷害的,所以很糾結……任何事都糾結也是我現在的抑鬱症表現……
感謝大家
路過偶然發現這個問題,強答一發。我看了看其他答主里題主的評論,第一個諮詢師其實是個老師,在學校做免費學生諮詢。不知道題主你注意到沒有,身份的不同是會對諮詢師的行為產生影響的。比如這個諮詢師同時也是一個老師,這種雙重身份會造成其利益與諮詢成效並不匹配。具體來說,專業的諮詢師的利益與來訪者的利益是一致的——即雙方是站在一個戰壕里的戰友,一起發現並挑戰問題,一起贏得勝利,來訪者從勝利中獲得升華,諮詢師從勝利中同樣也獲得進步成長、以及直接的經濟利益。只要來訪者與諮詢師一起走,諮詢師就一直可以獲得經驗和經濟利益,所以他們可以不那麼急,同時也讓來訪者能夠慢下來,重新審視自己的價值和能力。
但老師做免費諮詢的問題就在於,他會站在一個更高的點,以帶領者的姿態來解決來訪者的問題。其利益核心並不是直接的經濟利益,而是「治癒」的案例數量。在這種前提下,諮詢師可能比來訪者更急於解決問題,所以出現一些主觀的概念灌輸就不足為奇了。在有些時候,這甚至會造成諮詢師「利誘」來訪者:你想要解除痛苦的辦法嗎?我有,你聽我的吧!
「你有什麼辦法讓我擺脫痛苦嗎?」這幾乎是每個來訪者都會提到的問題。但問題恰好也就在於,辦法多的是,哪條是真正適合來訪者的呢?有人學習不好很痛苦,所以就應該去頭懸樑錐刺骨嗎?慢慢的你會發現,急迫的諮詢師提出的那些辦法不過是用一個更大的痛苦逼迫你去忍受當前的痛苦而已。道德審視就是一個最順手的逼迫道具,在人的痛苦中,道德痛苦可以說是一個最底層最基礎的心理痛苦,這也就意味著它可以隨時出現,隨時產生作用——只要你「不好」的方面被人發現,道德痛苦馬上就會產生。所以題主你會有一種「諮詢師的眼神讓你覺得奇怪」、「感覺自己被審視」的感覺,這說明你已經在受到這個雙重身份諮詢師的傷害了。
只是,「來都來了,不如把這個爛片看完」的心態成了另一個影響你判斷的因素,並且你也認為諮詢師說的並沒有錯,甚至更換諮詢師可能產生新的經濟壓力,這些具體的痛苦讓你在想要更換諮詢師時有了一些猶豫。
那麼你應該換諮詢師嗎?這你得自己來判斷。我說上面那些東西的意思可不是在勸你換,而是將一些隱藏的傷害擺在你面前,承不承受得了,你自己能夠判斷。雖然雙重身份不太符合倫理道德,但畢竟可能對於你的經濟能力、環境是更合適的。新的諮詢師你並不熟悉,貿然更換一樣有風險。
在隨後的諮詢中,你可以先嘗試一下在接受這個諮詢師的建議時,不要去審視哪些是正確的,而是判斷哪些對你是「合適」的,只有合適的方法才是好方法,一味審視正確與否只會被道德痛苦綁架,被痛苦推著走時,每個人的智商都是趨近於零的。心理諮詢的過程並沒有一個固定的套路的。提供諮詢的諮詢師受訓的背景,遵從的主要流派,來訪者的人格結構水平,目前困難的性質,雙方見面的背景,場合等等,共同決定了諮詢師是更多教育,提建議,指導,還是更多沉默,傾聽,理解和陪伴。
在學校工作的諮詢師,和在私人機構或者個人職業的諮詢師,因為工作的環境,需要負責的對象等因素有著非常重大的區別,他們工作的方式也會有不同。我自己也在高校工作過一段時間。我的理解,在高校的諮詢師,主要負責維持整個高校人群的心理健康保持在一個較好的水平上。在這個基礎上,當學生,或者其他教職員工出現心理上的問題時,他們的主要職責應該是進行初步訪談,大略判斷來訪情況的嚴重程度,為下一步應當1)轉送精神科;2)轉介給專職的提供心理康復的諮詢師;3)繼續留校工作學習,但是提醒有關領導或者輔導員加強關照。
這並不意味著在學校工作的諮詢師沒有能力提供長期的,專業的諮詢幫助。因為,諮詢師人數很少,相應的需要提供服務的對象人數太多。所以很多高校有相應的規定,比如一個諮詢師對一個學生只能提供六到八次免費的諮詢。這樣,他們能夠提供的,就只能是更多的安慰,教育和指導,不可能慢慢聽你說個二三十次,然後一點一點幫你調整狀態。另外,諮詢師除了進行諮詢工作之外,還要承擔大量的行政工作,會佔去很多精力,導致在諮詢專業能力的發展上受到限制。還有一個,在諮詢里非常重要的保密原則,對於在高校工作的諮詢師來說,是一個非常難處理的兩難問題。約談了某個學生之後,要不要通知他的輔導員提醒注意,聯繫家長來配合解決問題,都是很難做的決定。通知,破壞了保密原則,讓諮詢工作本身大打折扣,甚至可能違反倫理的要求。不通知,萬一這個學生出了問題,該學校承擔的責任,會全部扔在諮詢師個人的頭上。所以常見的是,高校諮詢師更多的傾向於通知聯繫有關人員來聯合處理情況。再說一遍,因為以上原因的存在,在高校工作的諮詢師很難為來訪提供專業的,穩定的高質量的諮詢。因為來自諮詢室之外的影響因素又多有強大。
建議題主:
如果你只是想找人傾訴,說說話,不涉及更多隱私和深層心理,找高校諮詢師是不錯的選擇。如果你希望通過心理諮詢真正獲得幫助,調節改善情緒狀態,提高應對情緒波動、應對生活適應等心理能力,還是去找靠做諮詢為生的諮詢師更好一些。
抱歉,沒有看懂問題,似乎糾結信任問題,但問題最終又好像不是,看得我有些方。
比較同意之前幾位的看法。
不同流派諮詢方式不一樣,有些更傾向留多一點,有的傾向說服教育。
從諮詢師角度而言,中立節制是一個必須的環節。我們不能期待,以說服灌注的方式表達來訪者
的感受,當然也不能通過思維植入的方式去幫助來訪者看待問題,
所以諮詢師在進行諮詢時可以表達自己的態度,但不能評價干涉來訪者的態度,給予建議也應當謹慎。
助人自助才是諮詢所為。
對第二任諮詢師,不包容不接納我覺得是另外的傷害,不適合是要換的。
第一任是純精神分析為主吧,不過在前1-3次諮詢多數收集資料為主。不過好的諮詢師是會給你一些建議的。不會純傾聽空談。
我可以說一下我的經歷供你參考一下!據我深陷其中快6年所了解到的諮詢界有一個不成文的前提,口碑好不代表技術好!品牌好不一定適合你!三年諮詢師不一定能力差!十年諮詢師不一定能治癒!所拼的是花費在這專業上的心血與付出及金錢!因此,當你很想快速進入這圈或想找個專業老師時,先了解氣場如何,諮詢師或帶你的老師內心力量如何,諮詢師不怕沒有能力也不怕會出錯,但是怕沒有面對的勇氣及能力,假設自己都無法穩定及承認自己有缺陷,那麼無法給求助者榜樣感可能要先從自我成長開始體驗並修通!
題主,我和你一樣,也是在接受心理治療
我和你一樣,也焦慮抑鬱,也覺得舍友把我當空氣,等等
但是我的治療醫師從沒直接的說過我什麼,沒有說過你怎麼能這樣想之類的問題,我跟她說我想殺死我弟弟,一般人都會用異樣的眼光看我吧,但是她沒有,她只是答應了,然後思考。而且她並沒有直接說你覺得不舒服你就應該主動調節,醫生這麼說,題主應該很痛苦吧,題主這個心理醫生就和普通人一樣的思想,越說題主越難受,因為除了心理醫生以外也有人給我疏導,就和題主的心理醫生的方法一樣,我覺得越說越痛苦,越不會有人理解我,我越無助到想去死。
題主,我說完一件事情的時候,我的醫生不會直接說你應該自己調節,(我如果能自己調解了,為什麼還要找醫生呢),反而她會問我,那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比如說舍友那件事,我說很冷漠,搞得我很低落 ,特別冷漠,但是我還要像沒事人一樣繼續活在宿舍里,繼續那麼讓別人覺得我正常,我有趣。醫生就會問我,在你最初的記憶力有沒有相同的感覺(過程很溫和,很平淡,這就是尋找問題根源吧)然後我腦子裡立刻會浮現從前的感覺,小時候的說給醫生。慢慢的,她才發現一切都來源於多年前的刺激 讓我不能接受冷漠和壓抑,其實都是正常的,因為除了舍友 我還有朋友 ,她最後跟我說了,其實很多事情都是正常的,山沒變水沒變,只是因為從前的傷害你的認知變了,,你要換一種態度面對生活,很多事情都是你怕再回到過去。
整個治療給我的就是平靜,剛開始,可能會有點失望對於醫生說的話太少,但其實她比我更累,她腦子要不停的轉。要體會我的痛苦。我的感受。治療以後她還要不停的回味,尋找問題的根源所在,考慮下一次怎麼引導我打開心結說出自己的困難,最後我回學校的時候,她跟我說我可以理解你,你要試著在實際里改變,父母在關心你,你還有我。如果還想來,打電話就好。路上小心啊之類的,整個過程,她沒有承認過我有病,也沒有否認過我有病,像對待正常人一樣的眼光對待我,說話一直婉轉溫柔。偶爾我過於敏感,覺得不舒服,但是也只是偶爾,基本就一次兩次一兩秒。除了她以後,剩下的人給我的感覺就是無助,更痛苦,更糾結,更難受。
痛苦到想要逃避一切生活,痛苦到想要一根救命稻草,一會兒焦慮的覺得自己大錯特錯別人也做什麼都錯,自己的宮殿崩塌的碎了一地,不知該何去何從,難受的流著淚想死,,一會兒陷到抑鬱的深坑裡,在汽車后座上躺一天不說話,不吃飯。
題主,我覺得心理諮詢重要的是過程,讓我可以感受到醫生的溫柔和愛,她讓我明白,世界上還是有人理解我的,她讓我明白,我還是很有意義的,她讓我平靜,給我勇氣,
有了結果以後,回到學校以後我還是無法改變從前的態度 我只是一點一點的在糾正,這個過程好漫長,我覺得要好多年。我突然發現,重要的不是結果,是治療過程里她的溫暖和愛,讓我可以重新生活。
我偶爾還是很麻木,但我也會笑了 。
題主,你說糾結,其實是無法做出選擇吧,因為你是一個無助的求助著,希望別人可以幫你,可是只有一次次的心灰意冷,題主,我和你一樣。題主 ,開始去尋求平淡吧,平淡,靜下來,一切都會好起來,這個心理醫生,是我爸爸給我選的,他說相由心生,她一定有愛,我第一次見她的時候,覺得她可能很可惡,好吧,那段時間,所有我見過的人,我都不認為他是好東西。
題主,如果治療四次都沒有用,而且還只是更多的無助和痛苦,就趕快換一個吧。找年輕的。
與你同在。所謂改變自己的態度去適應環境,主要內容是讓你適應周圍的人,因為造成心理影響的主要還是周圍的人,而不是你的桌椅 或者你走過的柏油馬路,
那麼現在問題來了,如果我什麼都去適應別人,那我自己的自我在哪?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目光 看法 思想 價值觀,就是一個宿舍里每個人都不同,我如何適應這些不同的人?好吧或許把自己放的卑微點,遇到每個人就試圖滿足每個人要求我的,這樣我能讓人人都滿意了,但我的自我呢?誠惶誠恐地每天挖空心思去如何滿足別人嗎
問題的關鍵不是刻意去適應環境 適應別人,而是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真誠以待,有時候我們可能因為自己的真誠而傷害了別人,但這個過程中我們才能了解與人的真實互動,如此做出調整自己,出自真心自然地做出改變,而在這個過程中別人也會認識到自己為人處世的不足,進而做出調整。
需要的話也可掃碼諮詢
首先,絕對絕對不能隨便自己改葯停葯。抗抑鬱類藥物的使用是有嚴格規定的,不能像其他藥物一樣隨便吃,即使按醫囑服藥會讓人產生不適感,應當儘快複診將情況告知你的醫生,而不是按自己的節奏隨意增減。
第二,心理諮詢師,由於入行門檻略低(尤其相較於技術工種),行業內良莠不齊,並不是說,只要是諮詢師就有權威讓你無條件信任。
第三,心理諮詢常見的兩個流派是認知行為和心理動力學(即 精神分析 創始人—弗洛伊德)。
然而無論哪一種流派,其基本要義是幫助來訪者自己成長,且不用自己的三觀批判來訪者的行為與思想。
如果你的描述沒有偏頗,你的第一位諮詢師屬於居委會大媽派,第二位讓你感覺一般,但就你的描述而言,無論他的水平如何,至少在操作流程上沒有太大的問題。
如果有其他心理學的問題或者其他隱私性質的心裡話,可以加我的諮詢公眾號:陸地心理
有問必答
做過幾次心理諮詢,在看心理醫生之前,總覺得這個職業很神秘很高端,感覺可以普渡眾生那種。等到自己去諮詢了才發現,心理醫生也是人,而每一個去看心理醫生的人,其實需要的不是醫生來治癒你,而是自己主動的積極的配合,願意把自己的痛苦經歷講出來,心理醫生只是一個傾聽者,講出來就好了……願意信任心理醫生的人,往往就好了,但是很多人其實是沒辦法完全信任一個跟自己毫不相干的人的,哪怕明知道對方是醫生,是在治療自己,就比如我,開始的幾次諮詢都蠻順的,問什麼我答什麼,但是真的觸及到我內心深處無法過去的坎兒時,醫生想盡各種辦法問我,我都不想說,這種從心底里的排斥,醫生其實也沒任何辦法,我的心理醫生最後開玩笑跟我講,說他沒辦法渡我,這就是我的感受。
查一下話多那個諮詢師的培訓背景。應該沒經過正經培訓
從描述看第一位諮詢師在用「指導」,「指導」被稱為最立竿見影的方法,它確實也是一種方法,而且還是很多人覺得很受用。當然我認為它更適合於授課培訓,比如現在很多家庭教育課的家長就很喜歡被指導,老師想讓他們探索還不行呢,他們會說「什麼都沒學到」。諮詢講匹配度,比諮詢師具體用什麼方法還更重要些,匹配度好不好其實大部分時候來訪者和諮詢師都能察覺到。
諮詢師的資格是在你的事情去幫你分析事情,在你大腦一片空白無法處理事情的時候就是他們的責任出現了,不過不得不承認國內某些拿了三級證的心理諮詢師就以為自己很有資格的人很多,建議你去精神專科醫院,最好是公立的
現在的情況是最好你去耐心說你的事情,他去幫你分析然後給你指一條路
看一個心理諮詢師的標準是,第一要看他是否收費,第二是他從業了多久,第三是他否能把自我感情和你的感情區分不帶私人感情去為你解決問題
希望能給你幫助
心理諮詢主要是雙方建立互相信任,如果一個心理諮詢師不能讓咨客信任,很難達成諮詢目的,建議再找一個。
我也希望有一個靠譜的讓我舒服的諮詢師,一個人解決,也怕遇到不合適的再換太浪費金錢和感情。題主現在怎樣了?
確實,換諮詢師又得把問題重新講一遍很麻煩。不過,也有個好處,就是重新梳理這個脈絡,從中你有可能會發現問題的節點。
看到你說住宿舍,你是在校大學生?給你推薦一部片子吧,騰訊視頻的《一起同過窗》開心點,每個人都有糾結的時候,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想開了就沒事了,時間是最好的良藥。
現在的心理諮詢師證書很好考,具備從業資格證書的人很多,但是具備從業素質的人很少。諮詢師的作用是讓你認識自己,了解自己,從而提升自己,或者說讓你可以以輕鬆的狀態融入這個社會。
那你以為呢
我是一切的根源,這個世界沒有別人只有自己,處理好與自己的問題就能處理好與別人發生的問題,道理的確是這個道理題主如果感覺這句話不對忽略就好
諮詢師一般不會告訴別人怎麼做,因為不是來訪者的東西,來訪者不理解,諮詢師會引導來訪者讓自己發現明白事情是怎麼回事的,所以如果把所謂正確的事情強加到別人身上我感覺還是不太好的。
信任一個諮詢師並不是從這一個問題來判斷的
諮詢師一般不會否認藥物治療,也不會代替來訪者做出決定.而是幫助來訪者釐清思緒,自己做出選擇,並且為後果負責
我已經在一個諮詢師那裡做了半年多的諮詢了,最近感覺應該要接近尾聲了。
我的感覺,好的諮詢師是不會對我的行為做好與壞的判斷的。諮詢的過程中她經常問我的情緒,引導我察覺情緒,在剛開始幾次以獲取情報的諮詢中我說的時間90%。到後來情緒問題基本解決後,她會在某些我的固定模式上,幫助分析形成的原因。
整體過程中我都能感覺和她的關係是很安全的,任何情緒都是可以被接受的。希望題主也能找到好的諮詢師。
講真的別相信什麼心理治療了,除非抑鬱程度很淺。
推薦閱讀:
※為什麼產後抑鬱症的媽媽多容易傷害甚至殺死自己的嬰兒?
※如何自我檢測有沒有抑鬱症?
※抑鬱症患者有頭痛癥狀嗎?
※重度抑鬱症怎麼辦?
※如何判斷是否可能得了抑鬱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