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荻的評書是什麼水平?
給「陳舊」的評書吹進了一縷清風
對我而言
現今評書新一代
王玥波負責守正,吳老師負責出奇
王玥波負責衛道,吳老師負責傳道
吳老師的評書表演無論是在某演出團體時期演出的《劉公案》、《三國》、《西遊記》
還是現在在業餘時間慰粉絲觀眾的作品,都可以用出類拔萃來形容。
到現在可以有每周四中午的時間繼續完成西遊記的表演,以及能夠引入資本在周日的時間進行售票演出,這都原意怹孜孜不倦對藝術的執著和追求。
吳老師的評書表演手法和演繹手段基本展示了評書藝術的特點
說西遊可達「獻身說法」、說三國能「座談古今」,坐而論道而不掉書袋(不同於某人),妙趣橫生而有節制,在如今是難能可貴的。
但礙於居士的身份、和佛教信仰
對佛教的「過分」推崇,不太能讓部分無神論和有其他信仰的觀眾接受。
=============================================
其實這個問題不太想回答,但又實在喜歡吳老師的藝術
吳老師的評書生涯沒有因為1年多前的齟齬而中斷,實難能可貴
而其評書生涯還在進行,如今言之水平為時尚早,說高說低都不合適,尺寸甚為難拿。
票友下海已屬難事,我輩當包容以待
沒有比較也看不出水平。單就連派門下而言,吳荻比不了王玥波,但我覺得比其他人都強。起碼的都能做到,該進去能進得去,該出來也能出得來。說傳統書目不出彩,但能聽。西遊記出彩,說出了別的說書的說不出的風味。
傳統書目目前似乎有兩個,一個小半本三國,一個左連成告狀。之所以說不出彩,是因為說不透。就是把故事講好,該批的也批到了,說的可以。但是沒有自己的東西。我覺得是個閱歷的問題。一則年紀沒那麼大,不到倚老賣老的份上;二則吳荻的本職是教員,生活圈子和連先生王玥波這些藝人有交集,但還是不同。所經歷的不同,所見所聞更是大大不同。尋常人的生活中沒有那麼多軼事可講,講了也沒人感興趣。說到底也是個知識體系的問題。一般人的知識體系還是偏重於本職。吳荻的本職畢竟不是曲藝,雖然愛好,也進入了圈子,但核心的知識體系還是文藝(和他的宗教……)。這些知識說傳統評書不太用得上。所以伸不開腰正常。
但一說到文學性(和宗教性……)比較強的書目上……幹嘛還繞圈子,就是西遊記,他就伸開腰了。而且眼下曲藝界裡面會說書的都包括在內,恐怕沒有能把西遊記說得更好的。所以雖然我不喜歡聽人賣狂,但吳荻說他的西遊是吳氏西遊,不得不承認有他說嘴的道理。因為他的文學修養恐怕和其它評書藝人不是一個檔次。連派評書本身似乎就很重視突破傳統評書的知識體系。連麗如先生本人說書時,就喜歡批講傳統評書中在現代認知看來不甚合理之處,似乎也頗以為得意。王玥波也有類似的風格。特別是王玥波在說聊齋的時候,會借鑒一些研究性文章的看法和文藝理論,「旁徵博引」(這詞用得有點大,但意思是那個意思)。吳荻對西遊記的解讀採取的是文學界的正統解讀方式,本身就是對文學功底要求頗高的解讀方式,這點上恐怕不由其他說書的不服。
說書的風格上,很多人說吳荻的書磨嘰。我倒覺得磨嘰的書如果還能讓人聽下去,那才是好書。當然還是要提時代的問題。可能過去的人聽書主要是聽故事。現如今聽書的恐怕多不是為了聽故事。為聽故事不如自己看書,快得多得多。或者聽原文朗讀。說句可能有點過的話,以評書藝人的創作水平,恐怕還編排不出超越原著的情節。傳統書目本身就有大量的重複情節(叫什麼來著,坨子?)。換換時間地點人名,事件都是一樣的。大浪淘沙,最後說得出來的書目就那幾個。三國之所以出奇,就是情節上高度貼近史實(但不是歷史,所以別較真,跟其它書目比比),所以與其它書目雷同處極少。水滸的文本中與傳統書目的雷同處已經不多,但聽聽各個流派流傳下來的版本,也都有頗多俗套之處,水滸本身也是整理民間故事的產物。其它書目就更提不上。但聽故事實在沒什麼可聽的。只好聽批聽講。所以跳出時的磨嘰,如果磨嘰得好,是出彩之處。有一種磨嘰讓人聽不下去,就是跳入時磨嘰。進入人物是為推進故事,比敘述更精彩的演繹。如果在這時磨嘰,還是那個創作水平的問題,你不是舞台劇演員,來演獨角戲的,沒有什麼驚人之筆的話實在很難讓人集中注意。連派說紅樓夢那個女演員似乎有點這個問題(不好意思點個名,說錯了莫怪……我也只聽了一點點,說到地名那裡我就聽不下去了……)。
提到紅樓夢,我還是有點期待吳荻能試著演繹一下的。不知道能不能拿得動。紅樓夢本身也不是情節贏人,全在心思。所以要想說好,還是要把人情說透。竊以為吳荻和王玥波都能說好紅樓夢,但王玥波在純文學,尤其是詩詞上的功力恐怕不如吳荻,所以比起紅樓夢,應該更適合說金瓶梅。金瓶梅的情節糾結曲折,王玥波已經或多或少透露過一些,似乎有所準備了,值得期待。吳荻是不是也提過紅樓夢,我不記得了。台灣有個人叫蔣勛,網上有他可能是公開課的紅樓夢逐回批講。這個版本並沒有很深入地從文學的角度解讀,而可能由於是公開課的原因,比較粗淺的批講其中的情節。其實如果他配上原文朗讀,邊讀邊講,就很有評書的意思了。當然水平也好,理解也好,包括他選擇的本子,都有值得商榷的餘地。單說這個形式和可欣賞性本身,就讓人覺得細細地說一部紅樓夢的評書不是不可能了。
前段時間聽過怹幾回的西遊記
故事還行,就是有一句「這是梵文」(大意
有點煩人。
我聽過的票友里說得最好的,就北方評書而言。
非常好。最近在聽他的《西遊記》,學識和悟性,已經高於評書演員本身的要求了。
西遊記的文本可解釋性非常強,草蛇灰線能折解清晰是非常難的,並且還要對佛教知識有非常全面的了解,吳本身是佛教徒,這部書可謂量身定製。
吳先生的評書更多的是文人氣息,沒有江湖人的浮躁,故事娓娓道來,夾敘夾議,生動活潑,受益匪淺。評書也罷、點評也罷,揭秘也好、索隱也好,總之樂在其中。說、評、論、講樣樣皆好。
說的很好,與五六年前比,已經成熟多了。基本功是靠演員觀眾磨出來的。西遊記,三國都不錯。
人物立不住。
如果當成去廣化寺上個初級佛學課可以聽。如果評書,北京評書的優點一個沒有,起伏沒有,嘴裡不清楚。缺點一個沒落,人物不分明。
吳荻的學生,實驗中學2000級順路一答~當年他的美術教室在體育館二樓我們幾乎天天去找他玩兒,各種扇面兒古琴
吳荻自帶騷氣光環,評書純屬興趣,水平的話現在時日尚淺,對口味的人可能覺得不錯,拜連老師時候是07年,我都畢業好久了,現在也是六七年而已,看以後發展吧
個人倒是挺喜歡他那種年輕清新的風格的,也算是能給傳統曲藝帶來點新氣象他的西遊,與其叫做評書,不如說成揭秘。
P"s:非貶義
實不怎麼樣。
聽了西遊記來看看知乎關於吳荻的評論,整體說還是可以,但是最讓人難以忍受的就是因為自己是個佛教徒用單一佛教的理論在裡面張口閉口梵文說如何如何,著實讓人心煩,也佔據了大量的篇幅,因為畢竟西遊記還是一部世俗的書,對佛教儒教道教多家的諷刺。
他說得是漸入佳境的,越到後面越精彩
我與他有過一些交往,他是一個很純的人,他的能耐未必是最好的,但他對曲藝的心,那種熱情是赤誠的,他真正是把曲藝當藝術,而不是當玩意兒
王玥波的聽了好多,有人說他的評書是年輕一代裡頭一份兒的,也算實至名歸,這個除了個人天份之外,還和他經驗豐富有很大關係,八九歲開始說,像他自己說的,他小時候就在老藝人家裡泡著,各路老藝人聚會,他就在其中聽著,這種小灶可不是現在這些藝人有的,不可否認,颱風穩健。大師兄是票友下海,加之個人書卷氣濃,有點墨跡是個人性格所致,經驗要累計,時間問題而已,連麗如的書個人聽不下去,不知道是嗓音問題還是節奏,就是聽聽就煩了,感覺不如王胖子的能勾住人,張怡屬於完全學習連麗如,又有點往胖子那靠,但是個人感覺她的嗓音特點不適合說評書,適合唱大鼓之類的,目前個人最喜歡的先生是金文聲,郭德綱、李菁、高峰、梁宏達都是他徒弟網上只有他前些年在天津小書館的劣質視頻幾段,如果你忍得住雜音的話推薦聽聽,基本半評半講,而且當時是七十多歲,一輩子的經歷異聞,都給你講清楚,很勾人。可惜已經卧床了。德雲社20周年時他還被請上台了。據說他在曲藝圈裡輩分奇高。還有一句:評書演員真是一慣性的埋汰相聲演員啊!
最近在聽的就是吳荻的西遊記,不錯,能聽得進去!
最近才開始聽大師兄的西遊,和王玥波比確實書卷氣更足,適合講才子書。可能基本功稍微差點,不過票友下海很厲害啦。佛家弟子的身份講西遊記真是相得益彰
嘴不利索,內容平淡,只是佛教那塊給很多不懂的普及了下。
慢慢兒學吧。。再有30年。可能能學會
連麗如的大弟子,俗稱「大師兄」,說的《西遊記》是最好聽的,沒有之一。四大名著說了兩部,《西遊記》和《三國演義》,希望能聽到他說的另外兩部,《紅樓夢》、《水滸傳》。特別是希望聽到他說的《紅樓夢》,一直在期待著。
聽過西遊記,感覺評論少,有點流水賬,期望繼續說書,精益求精
推薦閱讀:
※單田芳、連麗如、田連元與王玥波都說過隋唐,每個版本各自的特點是什麼?
※你聽過的評書中印象最深的」駁口」是什麼?
※如何看待王玥波?
※單田芳老先生《白眉大俠》的藝術水平如何?如果不好,為什麼直到現在仍舊長播不衰?
※民間戲曲總是稱呼趙雲四弟或「四千歲」,這個四弟或「四千歲」是從什麼時候流傳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