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堅定不移的世界觀?找到信仰? ?

作為一個世界觀很open的人(也就是牆頭草),很想有一個堅定不移的世界觀。

其實也不一定是堅定不移的,就是想找一個屬於自己的世界觀,當面對困難,或者覺得很難過的坎兒的時候,內心能有個想法。
——————————————————————


謝邀,這個很簡單,沒有疑惑了,世界觀就定了。

世界觀的選取在於立志。人無志不行,你清楚自己到底要做什麼嘛?這輩子做這件事,死前都不後悔的時候,你的志氣就定了,那麼你就可以去尋找自己的世界觀了。

如何做到不惑,人人都不同,但大都是通過閱歷,而讀書也是閱歷的一種。讀了書還要就事,思考書上所說,慢慢來幾個來回,就會形成人人不同的世界觀,而世界觀就會因為你的追求,你所立的志氣漸漸安定下來了。這不等於不會再改變,而是不會再有南轅北轍上的方向性的調整。你選擇的世界觀和你要作的事情相符合,那麼你身心的矛盾就會少些。不符合,或者是混亂的,那麼做事瞻前顧後,動靜失據,事事臨頭迷茫,事過後悔。蹉跎半生,幡然悔悟,又無勇氣從新上路,那就徹底麻木。混吃等死,不在少數。

樹立一個世界觀,是為了前行的助力。這不等於其他世界觀都是錯的。堅定的世界觀是約束自己行為的準則,而不是干涉別人的借口。你看,這本身就是一種世界觀。


看了幾個答案都沒說到位。世界觀就是一切之所以如此的根本看法。它決定了一個人思考問題的出發點。比如基督教認為一切為上帝安排,佛家認為因緣後果,道家認為天道無情,毛澤東思想認為人定勝天等等。

這些世界觀都自成一體,所以本來就是個人選擇的問題。捫心自問之後所有人都能做出堅定不移的選擇。只是我們很多人沒這麼問過自己而已。


-

我的世界觀:

一、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是永恆不變的。

二、這個世界上,善惡好壞一類的分別,永遠只是「立足點不同」呈現的假象。

三、這個世界上,真正的安寧難以求來,殊不可能。

說半天,也是釋迦牟尼佛傳下來的教誨:「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盤寂凈。」
其實有人總結,佛祖老人家還多說了一點:「諸漏皆苦。」

四、別以為人活世上是享福來的,那苦無窮無邊,沒有盡頭,咱得認清這個事實,愈早愈好。

-


說真的,我覺得這種牆頭草的世界觀就挺好的。

有時過於堅定的「信仰」,只會讓自己變得愚頑顢頇,妨礙自己清醒的認識變化的世界。 一個人沉浸於自己的信仰,眼中的世界就變得小了,難免閉目塞聽,視異己如仇寇。人類歷史上那些最大規模的罪行都是那些信仰最強烈的人犯下的,以前有十字軍,宗教裁判所,近代有肅反,反猶,文革,到了當今,更有ISIS這種可怕的東西。

這個世界太複雜了,變化也太快了,尤其是當今中國,更是各種思想觀念風雲激蕩,廝殺搏鬥最厲害的時期。 以前正確的,現在未必正確,現在正確的,將來未必正確。

我更願意相信的世界觀是人們要不斷的認識和了解這個世界,認識他人,認識自己。不管是朱熹的「格物致知」,還是王陽明的「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在說通過認識世界來完善自己,再來進一步決定自己的作為。 在和外部世界不斷的對話,碰撞中,來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所以我說牆頭草的世界觀好,不是要模糊善惡是非的界限,而是對那些大而複雜的問題,那些終極性的問題,那些自己不明白的問題,保持一個開放的態度。不管是哪方面的道理,我們都可以聽一聽,聽完了也不著急決定要不要相信,我們可以接著去讀書,思考,閱歷,那時我們的思想,一定會比一開始就信仰某種東西來得更寬闊,深沉。


感謝題主邀請。

我本人也是一個世界觀非常開放的人。所以我不知道我說的這些能不能幫助到題主。

我們通常所說的三觀: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我認為這種分類是有問題的,因為「人生觀」是「價值觀」的真子集。我傾向於最後一個「人生觀」替換為「道德觀」或者「社會觀」。

然而,在這三觀中,我認為最不需要有成型觀點的,就是「世界觀」。「世界觀」是人對世界的起源和規律的基本看法,它需要回答兩個基本問題:意識和物質怎樣聯繫?思維和存在是什麼關係?

至於你是信奉「唯物主義」?還是「心物二元論」?我認為這不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引用我在另外一個回答物理學家都是唯物主義嗎? - 愛小臭的回答中的闡述:

對於如何解釋「意識」,唯物主義認為「意識」是物質世界的投射,不能獨立於物質存在。而心物二元論認為意識可以是獨立於物質存在的「非物質」的一種存在。即「靈魂」。

」靈魂到底存在不存在「這個問題是無法被解答的,因為這個」靈魂「這個概念從定義上是不可證偽的。現代醫學的出現,揭示了「腦」這個器官,和「意識」不可割裂的聯繫,因此,唯物主義需要的假設非常少,心物二元論就要做出很多假設來「圓」這個說法。於是,按照「剃刀原則」,我更加傾向於唯物主義說法。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對於「心物二元論」徹底關上了大門。因為他們的理論沒有致命失誤,只是在這個階段,對我不是很有吸引力。

事實上,柏拉圖就是著名的「心物二元論」的哲學家,但是閱讀《柏拉圖談話集》《理想國》等書籍,還是給我世界觀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幫助。倒不是因為我支持他的觀點。哲學家們在展開自己觀點的時候總是非常清晰的,他們不玩把戲,不詭辯,不誤導: 前提,推理,結論,每一個環節都異常清晰,他們的目的就不是為了說服你或者給你洗腦,而是簡簡單單展示他們的觀點。那麼你在閱讀過程中,你可以很清晰的定位,到底是個點你不同意,那個點與你的直覺不符合,這樣就使你自己的觀點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明白,越來越成體系。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觀點越辯越明」。所以在「世界觀」問題上,有個開放的心靈,我認為是一件非常棒的事情。

這樣對於我夠了么?夠了,我並不需要很細緻的世界觀來過好我這一輩子,況且人類對世界規律的認識本來就在不斷更新,我篤定了一個世界觀,那不是自絕於人民么?我不是要面對世界觀崩塌的風險么?

當你追尋一個相對成熟的「世界觀」之前,我認為你更應該注重「批判性思維」的培養。但是很遺憾,很多的世界觀,尤其是絕大多數宗教信仰的世界觀,是抑制,甚至禁止「批判性思維」的。對於絕大多數宗教,Big brother不容置疑。這些世界觀,我勸題主暫時不要去碰。

關於信仰,100個人有100種解釋了。
我就按照官方定義來:信仰是對於某種人、事物或者主義,有著強烈的信任,這種信任不需要基於證據,而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
Faith is defined as strong belief in a person, things, or doctrines, based on spiritual conviction rather than proof.

我不幹這種事,因為我不傻


觀念不變是真的可怕,會變才是正道


首先需要你是個堅定不移的人,極其冷靜理性,勤于思考,漠視他人眼光。

唯有這樣才可以建立一套以自己意志為基準的圓滿的邏輯,以標準剛性可判別的理性為標準,無視自己與所謂的社會主流思想、道德規範的差異。

鑒於我的感受,帶來的好處是完全沒煩惱,感受不到社會壓力,做事果決,受外界影響很小,別人覺得你是個值得信任的人。壞處是,別人可能會覺得你冷酷/冷血,沒人情味兒,過於強勢,aggressive/arrogant。女朋友會覺得崇拜你/受不了你。


信仰是你執著不疑的相信它,而它來自於你對生活的總結,它不是憑空或者簡單幾句話來得,往往是你經歷了足夠多的事情後所得。


到目前為止,我比較相信: 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

暫時不可知的,暫時不可被證偽的,暫時都是我不接受的。

夠不夠嚴謹^_^


世界觀有很多種,比如政治上有右派和左派,自然上有宗教和無神論。我不贊成信仰什麼,因為信仰是無條件的,不以事實發生變化為轉移。但我覺得可以通過豐富的閱歷和洞察力使得對事物的看法更加確信和堅定,不容易被別人忽悠。


堅定不移萬年不變的世界觀那是舊世界的世界觀,因為世界變化太快,你的觀念固化下來,意味著你已經被世界所拋棄,但這並不意味著朝三暮四就是好,題主所說的牆頭草世界觀問題主要不是因為沒找到某個真理,而是缺乏獨立思考和從現象到本質的獨立推導過程。太多次看現象記別人結論的過程使得題主你太舒服的掌握了自以為是的某種規律。從而喪失(或者從未擁有)了自我總結觀察規律的能力。漸漸的養成了看起來好有道理的樣子/三觀又一次被顛覆的習慣。只要習得自我推導論證的能力,哪些看起來好有道理的道理在你眼裡也會變的並沒有什麼關聯,在嚴謹的邏輯鏈下,噱頭段子謠言還是有明顯破綻的。


初中語文老師讀一篇滿分作文,有一句話我一直記得——你可以不相信神,但是你不可以不相信神聖。

我認為對世界觀的取捨莫過於此。

同樣是一句祝福語,牛頭人會說:願風指引你的道路;而獸人則會說:願你的刀刃永遠鋒利。

因為追求真善美,因為追求公正,又或者潛移默化,我們建立了世界觀,其基礎不算牢固,僅僅因為相信,所以有些許力量。

不過世界觀真的也不需要太多,只要夠判斷是非就好了。

大致的準則么。只要別覺得「公眾號轉篇文章沒什麼大不了的」,你的世界觀已經算很正啦~~


當你成為既得利益者的時候,你的世界觀就會無比堅定了!


看到這個問題,覺得不吐不快,都是一些個人的感想,分享出來也算留個紀念。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我覺得這句話很好的總結了我的前半段觀點,雖然我的理解和當年老子的意思未必一樣。每個人都是以自己主觀的視角看待這個世界,並且投入了自己的感情和判斷,但實際上世界就是世界,規律就是規律,它沒有好壞善惡。There is nothing either good or bad but thinking makes it so. (不知道怎麼翻譯才確切,只好把原文貼在這裡。)你不小心踩死一個螞蟻,你自己都未必意識到,但是螞蟻的一生就被你結束了;這個城市每天有成千上萬的人死去,你毫無感覺,但是每一個死去的人都是兒子,女兒,戀人,母親,父親,某個人的全部幸福。這是我對於這個世界的認識,我覺得世界本身是沒有主觀性的,沒有主觀性就意味著什麼都有可能發生,沒有什麼理所當然。人生所有的苦難和醜惡,都是正常的。
但是這只是前半段,可以說是認識世界,然後是下半段如何看待世界以及和這個世界相處。
世界是客觀的,規律是無情的,但是我不是。我覺得花很美,雲很靜,愛一個人很開心。我不知道什麼樣的世界觀才是最好的,但是我知道這個問題是沒有答案的,因為這是每個人很主觀的判斷,而人是會變的。我沒有堅定不移的世界觀,因為我的世界觀一直在慢慢地變化,我很慶幸每一點變化都讓我能更好地和這個世界相處,讓我更好地和自己以及自己的人生相處。我希望有一天,我能夠平靜而幸福的對生活的所有說一句,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與樓主共勉。


你要相信,世界上每個人的認知都是有局限的。

你所不能接受的一切都是因為你的世界沒有覆蓋到那麼大。

你相信科學,科學也有邊界,你相信宗教,宗教也有局限。

沒發現局限而堅定是因為你的小世界的規律完美解釋了你的世界,當與更大世界重疊的時候,總會失靈,需要調整,重塑。

我接受,但我可以不認可;
我拒絕,但我不能不尊重。

Open是好的,時刻突破自己的界限。不要丟失了可塑性,看不見光明,看不見黑暗,用自己片面的觀念,對抗扁平了的世界,憤世嫉俗。

可怕的是愚蠢的堅持而不自知,自己感動到不行。

世界那麼大,多看看,總有不一樣的景色。
生命那麼短,少猶豫,找找不尋常的自己。


註冊知乎有段時間了,在這裡走走停停看看,一直沒碰什麼想回答的問題,直到碰到你這個問題。
我已經是不惑的年紀,人生一直以來磕磕碰碰,去年遇到了人生的一個大挫折,今年年初被迫閑了下來,開始用文字記錄自己的世界觀,並陸續放到網上和網友分享。把這些整理一下剛好可以作為對題主的回答,這是我幾十年人生經驗和思考的提煉,但我不能肯定就是是題主心目中想要的答案,也許有人會喜歡吧,內容很長,想看的朋友要有耐心。

原標題是這個,《人生遭遇種種心理困境,靠著不斷的學習和思考,終趨不惑。願我的這套思想體系能幫到有緣人》,還切題吧?

我的人生,曾經遭遇種種心理困境。


從小遭遇各種不幸,命運多舛。初中開始神經衰弱,更養成不良性格。成年後長期壓抑,家庭事業各種打擊,精神曾經幾近崩潰,幾度產生輕生念頭。為求解脫,我從成年開始,就不停的在各種涉及心理自救的道理說教、書本理論中間學習和領悟,至今如此。從心理學到哲學,從宗教到世俗倫理,從東方的儒家道家修身養性到西方的心理勵志,從現代淺顯易懂的心靈雞湯到深奧的古典哲學闡述,從片言隻語到長篇大論,從格言警句到系統理論,凡是對我的心理療愈及成長有幫助的,我都拿來用。這其中不得不提到網路,它的豐富性和快捷性是傳統讀物無法比擬的。網路中,以論壇為佳,而論壇中,天涯論壇我又逛的最多。我如今都養成了這麼個習慣,凡是遇到問題,都要上網,知識性的,經驗性的,通常要百度一下,而思想上的困惑,就會到論壇里去逛,看網友的發帖里有沒有類似的解答,而每次逛,我總能夠至少找到一兩個帖子,總能從帖子里至少找到一兩句話,就像是針對當時的問題,說給當時的我聽的,讓我的心能夠平靜一些,讓我的內心少些糾結。漸漸地,我的心態越來越平和,雖然問題總是有,但糾結越來越少。我從不局限於一家之言,隨著涉獵的東西越來越深,越來越廣,各種思想在我的腦袋相互糅合,互補長短,逐漸形成了一套邏輯強悍,圓融完滿的思想體系。我發現,這套體系,能幫我的靈魂遮風擋雨,給了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前進的動力。為此,我要感謝那些心理學、哲學的大家,我從他們那裡學來了大門大派的「武功」,也要感謝遊走在網路江湖之上的各位遊俠,我從他們那裡學到雖是「一招半式」,卻也是見招拆招,各有妙處。

如今,我雖然還沒有長成參天大樹,但卻想效法那些網路上的遊俠,把我的這套思想體系在網路上好好說道說道,因為一定還有許多像之前的我那樣遇到困惑,到網上找尋解脫的朋友,也許,我的某個觀點,某句話,能給這許多當中的一個他或她一點點觸動,一丁點啟發。如果這樣,也算報答了那些從未謀面,卻用網路文字感染和啟發了我的許多個朋友,因為,我傳承了他們的思想。

開篇之前,我想先糾正世人對兩句話的誤解:


第一句話: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在日常生活和影視劇作品中,我們經常會聽到一句話「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世人多從字面理解為,放下殺人的刀,不再為惡,就馬上可以成為佛了。也就是說,人皆有佛性,作惡之人棄惡從善,即可成佛。這種理解是面上的,過於簡單。我初次接觸佛教時,也基本是這樣的理解,不過僅從字面,我覺得可以得到兩點啟發:一,佛法雖博大精深,但核心的思想可以頓悟,看個人的資質和機遇;二,佛法說眾生平等,人人皆可成佛,只要你放下。我曾經在苦惱厭世的時候,想要從宗教中尋求解脫,卻在基督教和佛教之間徘徊。周圍親戚朋友,很多信基督教的,勸我選基督教。我也覺得很多的教義,比如「原罪」,對我的解脫是有幫助的,但是基督教的上帝,實在是看不見,摸不著,高高在上。而這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卻讓我對佛動了心。我也可以成佛,還可以頓悟。佛和凡人,似乎只有一步之遙。但是深入進去,要想領悟佛法,卻繞不開那些晦澀難懂的佛教經文。

言歸正傳,放下屠刀就真的能立地成佛了嗎?我們就來看看佛教里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真正含義。 佛經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位神通廣大的黑齒梵志,可以上天入地,預知未來。他算出自己只有幾天壽命,很是苦惱,因為神通也不能幫他解決生死問題。在他痛苦彷徨之際,另一位天人讓他去求教佛陀。五通仙人立刻捧著兩朵花前去見佛,請教生死大事。佛陀告訴他:放下。他就把左手的花放下。佛陀又說:放下。他就把右手的花也放下。佛陀還是叫他放下。他說:我已沒東西可放了。佛陀這才對他說:真正要放下的,不是手上的花,而是你對生死的執著。」

佛門的「放下屠刀」,指的是惡意及一切妄想、妄念、迷惑、執著。在我看來,每個凡人的心中都有一把殺人的屠刀,即心魔,有的人把他放了出來,就變成了惡言和惡行。比如在婚姻關係中,夫妻之間爭吵和打鬧司空見慣,心理學上看,即便是模範夫妻,一生當中最少都會有一千次想掐死對方的衝動。心中有刀,手中才會舉刀,「屠刀」的本質就是人對自身慾望的迷惑和執著;這個執著於肉身的我才是成佛的最後一道障礙,只有超脫了這個我,捨棄了這個我,不再是這個我,才能是佛。


第二句話:朝聞道,夕可死矣 。

世人常從字面上理解為:早上聽到了人生的道理,晚上就算死,也是可以的。似乎是用來指人生道理的珍貴,這是誤解。追究本源,這句話來自儒家的仁義之道。可翻譯為:一旦懂得了人生的道理,就應該用自己的一生去實踐它 ,有時為了捍衛之,甚至可以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孔子的「殺身成仁」,孟子的「捨生取義」,都有這層意思。儒家的思想,我不太贊同作為排解煩惱,提升思想境界的參考,這句話我拿出來,是因為我覺得這句話深刻揭示了修心的方法。就是一旦聽到了,覺悟了某種道理,就不要輕易否認它,而是要在實踐中鞏固對他的認識,並用實踐去捍衛它。

而第一句話「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更多地是給了我們去認真思索人生道理的動力。有了動力和方法,就可以開篇了。


一、人生境界的區分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之旅。雖說人人生而平等,但人的思想是有境界高下之分的,因為思想修為不同。多數人都在自覺不自覺地追求更高的修為,修為越高,三觀就越成熟,煩惱可能越少,解決問題、處理世事的能力可能就越高。如何區分境界的高下呢?

佛家有三境界之說,我的解讀是這樣的。


第一種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這是人之初的狀態,這個境界的人雖有善惡的概念,卻沒有親身經歷過江湖的兇險和人心的險惡,當然也體會不到善與愛的可貴。他的認知來自於家庭、學校和書本,即便父母或書本告訴他世界的複雜,他的這種認知都是膚淺的,不牢靠的,因為他沒有經歷過。剛剛從學校畢業,踏入社會,立志要干一番事業,或者是古人那樣,十年寒窗,一路飽讀詩書,初次走馬上任的人,是這個境界的典型人物。如果這個階段的家庭和學校教育是成功的,他的想法多半是:人性應該是複雜的,做人應該要善良,要警惕,應該要感恩。等等,認為應該如何如何,是這個境界的最好表現了。


第二種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這是對人之初,第一種境界的否定。一頭扎進社會,卻發現欺騙、謊言、醜惡到處都是。這種境界的人,就怕全盤否定。全盤否定的人會認為當初被灌輸的東西全部都是假的,騙人的。認為人都很壞,社會都很骯髒。由此對正面的東西持全盤否定的態度,所以自己就有了做惡的理由。而一種好的表現是:深刻體會到人性的複雜性(也包括自己),對欺騙等保持足夠的警覺,因而真正懂得了珍惜誠信、善良等人性中美好的一面。知道人心如此險惡,遇到對自己好的,更加會感恩,而不是停留在第一種境界的「應該感恩」的認知上。應該多半是被灌輸的,而要感恩,會感恩,才是深入到靈魂的。處在第一種境界的人,多半是不知道父母恩情之大的,等到自己混了社會,發現壞人比比皆是,他人對自己一點小恩小惠,都實屬難得,對比之下,父母那樣無條件付出,這才領悟到父母的恩情。等到自己做了父母,認識會更深入一層。我曾認識一個50多歲的男人,無家無口,深居淺出。與周圍和社會來往很少,但對周圍之人和社會評價很差,對人心狠手辣。早年人生經歷很複雜,幾次犯罪,幾次坐牢。機緣巧合的緣故,我和他有過幾次深入的交談。他算是第二種境界的一個典型。我發現他除了講義氣這點之外,還有個大優點:孝順父母。他無牽無掛,放浪自己,卻不是大惡之人,也常想著做個社會認可的好人,唯一的動機就是父母尚在人世,想著滿足他們對自己的期望,如再次犯事,自己爛命一條無所謂,被父母知道,會傷了他們的心。這種心態,都是處第二種境界的表現。


第三種境界「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這是對第二種境界的否定,似乎又回到第一種境界了,實際上是遠遠超過了。是對第一種境界的否定之否定,辯證法說的螺旋式上升。在平面坐標上,是和第一種境界重合了,在Z坐標(高度坐標)上,卻是遠遠超過了第一種。這種境界的人,即便處在污濁不堪的環境,仍然可以出淤泥而不染。即便在世風日下,人心普遍險惡的世道,仍然能夠發現真情和人性的閃光點。因為他已經洞察人性的本質,萬物消長的規律。他具備悲天憫人的情懷,對善人,他必然歡喜,對惡人,他也不會心生厭惡,而是心生憐憫,儘力勸導其棄惡從善。

這是我對佛家禪宗三境界的解讀。


我自己在人生實踐中,總結出了一套自己的三境界劃分辦法:生存,反思,突破。


第一種境界:生存。活下來,是基本要義。境界修為再高,連生存都成問題,那這種境界很多人是不認可的,算不得真正的高境界。我們成年獨立後,第一要解決的是生存問題,所以需要明白的人生道理,首先就是對於生存有意義的。社會有他的一套遊戲規則,我們就算心存疑慮,也要對其中的基本規則,尤其是涉及生存的法則,要認可,要服從。這些規則,既有正面的。比如尊重別人,比如服從領導和管理,比如靠能力爭取地位和金錢,等等。也有不太正面的,比如社會關係很重要,會哭的孩子有奶喝,無數的潛規則,等等。生存的境界,就是讓我們服膺基本社會倫理規則,心理上獲得第一步成長。至於那些不太正面的規則,在生存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之前,我們無力對抗它,暫時的屈服於它吧。我曾經在體制內某種特殊單位工作很長時間,說得明顯些,這種單位都是摧殘人性的,關係至上,要對領導惟命是從,聽話,能保證你活下去,要想活得好,還得奉承拍馬送禮樣樣精通。當年大學畢業後我就包分配到這樣的地方,內心有過激烈的衝突。我曾想過要放棄,沒了鐵飯碗,養活自己就會成問題。而被家人和社會所不理解,我無法承受這種心理壓力,雙重壓力之下,我最終都沒有採取行動。如今回頭看,我覺得當初沒有採取行動是對的,剛剛進入社會,首要解決生存問題,要有所服從,當然,我反對為了生存放棄自己對自由的嚮往,放棄自己對基本道德的堅守。當年我的處境,完全可以採取一種更為靈活的心理策略。服從領導的同時,保持自己的底線即可。事實上,隨著我在單位時間越來越長,不僅保住了自己的心理底線,我的自由空間也越來越大,內心的衝突也逐漸變小。修到了第一種境界,便是靠著自己解決了吃飯穿衣的基本問題,有了活著的基本尊嚴,不必為五斗米折腰。我覺得,在當今社會,做到這點不是太難。對四肢健全的成年人來說,靠著坑蒙拐騙混吃混喝,靠著乞討和別人的施捨、贈與(包括啃老)度日,那就是連這第一種思想修為境界都沒有達到,這種生存,是沒有尊嚴可言的,不是真的生存,不過是苟延殘喘的生存而已。


第二種境界:反思。僅僅滿足於第一種境界是危險的,會成為社會的玩偶,慾望的動物。生存下來之後,就要學會反思。活了下來,多半還要想活得更好,於是就需要我們去反思自己的生存狀態。我們內心的活的更好,是怎樣一種狀態?更多的錢,更多的物質?這種物質上的追求是經不起反思的, 慾望會成為煩惱之源。不僅僅是慾望,這世間所有的想法和行為,都值得我們反思。

叔本華說,「為了使我們的生活更富有理智,更細緻周密,並且,也為了從生活中汲取更多的經驗,我們必須不斷的反省生活,亦即對我們做的事,所留的印象和情感進行概括,然後與我們現在的判斷加以比較。這種對生活的反省既有對我們曾從事的工作和進行的奮鬥的思考,也有對我們已往獲得的成就的評價,更有成功後喜悅的享受。對生活的反省可以說是對個人生活經驗的一種生動的再現,而這種經驗將有益於我們每個人。對於人生的經驗可以看做是一本教科書,通過對它的反思、批判,我們將獲益匪淺。只要不斷地進行反思並從中獲得大量的知識,那麼,其結果就會如同那些書——每頁上只有兩行課文,卻有四十行注釋。」

還有哲人說,要敢於懷疑一切。反思,是對第一種境界的提升,通過懷疑和否定來獲得提升,通過反思,我們可以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麼樣的生活,認清自己。認識你自己,這句刻在德爾斐的阿波羅神廟的著名箴言,象徵著人類最高的智慧。我們每個人,想要獲得睿智,就一定要經常反思,養成了反思的習慣,我們就踏上了智慧之路。這個境界的人,通常對社會、對自己會有一個相對客觀的評價,智慧的光芒,會時時照耀在他的身上。


第三種境界:突破。有了足夠的反思,我們就會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樣的規則可以利用,什麼樣的規則可以突破。我在體制內單位工作期間,經常有好心的領導勸我;「一定要記住,你只能適應社會,不能夠想著社會來適應你」。領導是為我好,領導的潛台詞是,我雖有才,工作賣力,但太清高,不送禮,不拍馬屁,社會規則如此,前途註定暗淡。然而我心裡跟明鏡似的,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仕途不是我想要的前途,當前的環境我只是應付而已,工作只是為了生存,職責所在。當然,如果重用我,無需拍馬送禮,無需卑躬屈膝,那是最好不過,更高的職務會是我職業發展的更高平台。既然社會規則不許,我也不強求,絕不放棄尊嚴,是我的底線。這是我反思的結果,在這樣的結果之下,我開始尋求突破。我既然不在乎職務的升遷,領導就不會期望我要有逢迎拍馬,討好送禮之事,我做好分內職責之事,甚至多做一點,只要我不去得罪領導,我和領導基本就相安無事了(領導也需要做實事的人保證單位的正常運作)。由此,我不僅生存了下來,還獲得了一定的自由空間。這個空間,便是我突破的基點。當然,我這是小人物的小打小鬧。對於能力超群的大人物來說,他們的突破,可能是驚天動地的大事,甚至改變了社會。馬克思說,「認識世界是為了改造世界」,這句話說對了。認識世界,那是到了第二種境界,而改造世界,就是第三種境界。改造世界,才是終極理想和目標。


我的生存、反思、突破三種境界之說,和禪宗山水三境界之說有相似之處。

剛踏入社會的年輕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他們服膺社會的規則,努力拚搏,以求在社會安身立命,但又不諳世事,是生存的境界。有一定的社會閱歷,知道世道險惡,人心不古之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開始對社會有所懷疑,兩種山水的不同面貌,會促使他們思考人性,思考人生和世界的本質,如果把這本質給悟透了,知道山水為什麼當初是山水,後來又不是山水的原因,他也是上升到反思的境界了。因為洞察了社會和人性的規律,他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做人做事功夫已經遊刃有餘,他開始揚善除惡,如此,已經是在突破,改造世界的第三種境界了。

當然,兩種境界的說法更有不同之處,這從前面的論述中可以看出。現在社會上的人,如果以禪宗的山水說進行劃分,應該呈紡錘形,中間的人最多,兩頭的人少。如果用我獨創的三境界劃分,應該是典型的金字塔形。越往上走,人越少。

有了人生思想境界之分,我們就可以對比一下,自己處在哪種境界,由此可以明白自己修心的努力方向。


二、世界的本質


這是個基本問題,也是我立論的基點,搞清這個,後面的問題迎刃而解。

關於世界的本質問題,是個眾說紛紜的事。名家大儒,先賢聖哲,都有論述。我呢,反正是網路,沒什麼過多約束,借鑒也罷,自由發揮也罷,說的都是自己反覆思考的東西,大家如果覺得有道理,就看。沒道理,也不用氣惱,一笑而過,就行了。

要想弄明白世界的本質,就得追根溯源。那就是,這世界是怎麼來的?除了向上帝請教答案,科學家也給出了一種答案:宇宙大爆炸理論。如果沒有太多天文學知識的背景,要想完整地理解這個理論,我覺得讀霍金的《時間簡史》是個不錯的選擇。如果連讀這本書都嫌麻煩的話,可以讀我下面的這段話:

遠古時期人們認為地球是一塊平板,到公元前三百多年的時候,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提出並有力論證了地球是個圓球,其他星體,包括太陽和月亮都是圍著地球轉。後來,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到了1609年,伽利略用望遠鏡實證了日心說,而到了17世紀末,牛頓把天空的範圍擴大到了無窮的宇宙。又到了1929年,哈勃觀測到宇宙正在膨脹,至此,關於宇宙大爆炸的理論假設開始逐步被提出並被不斷驗證。


說句實在話,我雖然是理工科出生,霍金的《時間簡史》我也沒有更多的耐心去把它讀懂。在這個上世紀最著名的科學假設里,我只關心它裡面對我有用的東西,並用到了我的世界觀里,很好的解決了我對世界本質的看法。下面的這段論述,基本和霍金沒什麼關係了。


按照宇宙大爆炸理論,宇宙是有起點的,時間在往前,而空間在擴張。反過來說,如果我們順著時間軸往後推,那麼一定有那麼一個點(100多億光年之前),是時間的起點,也是空間的起點,這個點,有著無限大的質量,無限小的體積,在那麼一瞬間開始爆炸了,於是空間和時間隨著發生,時間開始延伸,空間開始擴張,至今宇宙仍然在膨脹當中。有人會問,在這之前呢?沒有之前,之前是無,絕對的無,什麼都沒有,沒有時間空間,甚至沒有因果,沒有概念,沒有規則,所有的一切都沒有。這個無我們可以想像:在我們睡著沒有夢,沒有任何知覺的狀態,就類似於無的狀態,而且我們可以發現,對死亡的個體來說,從他死亡的那一刻起,他就進入了無的狀態,這種無,對他而言,就是絕對的無,就像他出生之前的狀態,也是絕對的無。對宇宙而言,這個大爆炸之前的無,也就是這個狀態。宇宙大爆炸理論說,在非常遙遠的將來,宇宙終將消亡,這消亡之後是什麼呢?也是無。


世界發生的萬事萬物,我們都可以追究原因,比如美國的繁榮,我們可以歸因到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呢?我們可以歸因到歐洲擴展的需要,為什麼擴張呢?人類要繁衍,一直追下去,就要追究到人類的起源,再往下追究呢?地球為什麼會產生人類?進化的結果。不斷地追究下去,地球是如何產生的?繼續追,這原因之後的原因,直到沒有原因為止的那個原因,就是宇宙的誕生,就是宇宙大爆炸的那個點。沒事的時候,我們可以訓練一下這種思維,很有用的,也很有趣的思想鍛煉,哲學家就是這麼產生的吧?最終我們會發現,所有的事件,人和物,國家民族,悲喜劇,各種規則,生老病死,萬物消長,等等的等等,終極的原因都會是這個點,宇宙大爆炸的這個點。


世界的本質就是這個點的本質。

搞清這個點的本質,就搞清了世界的本質。要搞清這個點的本質,我們還要回到宇宙大爆炸理論。這個點,科學家有叫做「奇點」的,我也說不清「奇點」是什麼,非常奇怪的點?的確奇怪,他的質量無限大,而體積無限小,最關鍵的是,它要爆炸,不斷地膨脹,才有了今天的萬事萬物。

這個,就是他的本質——不斷地膨脹。換句話說,不斷地膨脹,擴張自己,這就是宇宙的本性,也就是世界的本質。

這個本質,哲學家給它取了個名字,叫做意志。


三、意志

我曾寫過一篇長文《我的哲學筆記》,其中有對意志的詳細論述。我摘錄其中一段。

既然世界的本質是意志,那麼不光人有意志,動物有意志,植物有意志,一切非生物都應該有意志。並且,世界的意志是唯一的。在物理界中體現的是低級的意志:排斥和吸引、化合和分解,磁力和引力、場,都屬於意志。在生物界中,意志進化成生命體,併產生各種各樣本能衝動和慾望。意志在斯賓諾莎那裡,只是生物生存的推動力,而到了叔本華手上,則成為一切事物的本質,世界是作為意志的世界而存在的,紛繁複雜,令人百思不解的世界,原來是意志的產物。世界的存在,只是為了一種儘力延續和擴張的意志的存在,換句話說,世界渺小地就象一個人,他所做所思的一切,都是儘力延續和擴張自身的存在。作為個體的人也是如此,人體里所有的一切,大到整個肉體,小到每個細胞,都得服從這個人的意志。


談到這裡,我們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設想一下,這個意志究竟為何物?

大到星球,當它捕獲到一個質量比它小的星球圍繞它旋轉時,萬有引力就是這個星球的意志;小到原子,也有它的意志,不規則的熱運動就是它意志的體現,電子服從於這個意志,所以它圍繞原子核運動,沒有外力的激發,它逃逸不出去。

而人自己,從肉體到思想,都是意志的產物。肉體活動不是別的,正是客觀化了的意志活動。……肉體的每個部分,都必須完全符合主要慾望,通過這些慾望,意志表現了它自己;而這些肉體的部分也必定是這些慾望的明確體現。


牙齒、咽喉、腸胃是具象的飢餓;生殖器是具象的性慾。……整個神經系統構成意志的觸角,向里向外伸展。……由於人類的肉體與人類的意志相吻合,所以個人的肉體與個人的意志相吻合。

個人的肉體符合個人的意志,個人的意志符合人類的意志,而人類的意志符合世界的統一意志。――擴張和延續自身存在的努力。這一個個個體的意志,猶如合力與分力。每一個個體,都打上這個意志的烙印,由此又獲得了自己的意志。


國家的意志是什麼?就是保存這個國家的存在,並儘力使之壯大。一個國家要富強,是意志的要求,而不是這個國家個別領導人標榜政績的借口,一個國家搞擴張和侵略,同樣是意志惡性膨脹的結果,決不單單是個別的野心家在作祟。


個人的意志是什麼?就是延續生命,擴張自己。所以人要吃飯,要長大。意志通過生殖,戰勝了死亡。後代,就是父輩生命的延續。「生殖器就是意志的焦點。……性器官是維繫生命的本源——確保生命綿延不斷」,「性關係……其實是一切行為舉止無形的中心,雖被蒙上了一層面紗,但它還是四處窺視。它是戰爭的起因、和平的終結、嚴肅的基礎、打趣的目標;是永不枯竭的智慧源泉、一切臆想的鑰匙,以及所有神秘暗示的內涵。……我們無時不看見它精力旺盛地高坐在古老的寶座上,作為世界真正的、傳統的主宰,對一切試圖束縛它、囚禁它,或限制它、儘可能地掩飾它,甚至想支配它,使它在生活中處於被支配和從屬地位的各種措施報以蔑視和嘲諷。」

弗洛伊德正是從叔本華的這些話中,發現了「利比多」,由此開創了他的精神分析學派。


人類的意志是什麼?乃是人類的繁衍、成長和壯大。當「阿波羅」登上月球時,全人類為之激動,因為它體現了人類的意志,人類的足跡踏上了月球,它擴大了人類的活動空間,正是這一意志,促進人類從刀耕火種走向現代文明,人類的數量也在不斷擴大。

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看我的另一個帖子,其中有關於意志的完整論述。這其中,我忍不住還是要提到叔本華,這個德國的天才哲學家,是他讓我理解了這個意志究竟為何物。有興趣,大家可以讀讀他的作品。


為了加深大家的理解,我再給意志下一個定義(摘錄自本人長文《我的哲學筆記》):

我們發現,伯格森的「生命衝動」,弗洛伊德的「力比多」,都是一種斯賓諾莎所說的「自我保存的努力」,這種「自我保存的努力」,是人類的最高本能,是「人類真正的本質」。他在《倫理學》中認為,它是躲在欲求後面的各式各樣的「自我保存的努力」,這種「努力」也存在於除人類以外的其他生命的活動中。概括地說,「任何物體,只要它還是它自身,都會儘力延續自己的存在,而一個物體所做的延續自身存在的努力,就是這個物體實際的本質」。


這種「延續自身存在的努力」,藏在慾望和本能後面的推動力,常常就稱為意志。意志是不自由的,它是一個無法更改的因果鏈。比如生兒育女,就是人繁殖的必由之路,由此產生了性本能,而性本能產生了性衝動,便由此生出愛慕和追求異性的思想和行動。讀者不妨比照此思路分析一下人的吃喝行為。這下我們會發現,我們孜孜以求的飲食男女之事,原來都是意志惹的禍。


四、意識

意識和意志,長得挺像的,的確兩者聯繫密切。意識是個什麼東東?要想搞清意識,必須要對人的心理活動有個比較透徹的認識。

心理學對人的心理活動有很科學的劃分,我們先簡單了解一下。

一個物體有它的光線、聲音、溫度、氣味等屬性,我們人通過一個一個的感覺器官,可以分別感覺到物體的這些屬性。感覺是有物體作用於感覺器官引起的,按照刺激來源於身體的外部還是內部,可以把感覺分為外部感覺和內部感覺。

想想,我們的外部感覺有哪些?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皮膚感覺,皮膚感覺又包括觸覺、溫覺、冷覺和痛覺。內部感覺有哪些呢?這個一般人還搞不清楚,我也記不清了,翻了翻心理學教材,上面說有運動覺、平衡覺和機體覺,這個機體覺不好理解哦,實際上就是內臟感覺,比如餓、脹、渴、窒息、噁心、便意、性快感等等。平衡覺似乎也不好理解,如果你有經常暈車的現象,那就是平衡覺過於敏感了。


知道了感覺,我們來了解一下知覺。

感覺是對物體單個屬性的感知,而知覺,是對物體整體屬性的感知,是對物體各種感覺的綜合。它來自感覺,卻高於感覺。比如我們坐火車,火車在鑽進隧道的那段時間,窗外的光線越來越暗,我們就知道火車進隧道了。越來越暗的光線是我們的感覺,而火車在進隧道,就是知覺。

感覺和知覺都是感性認識的階段,而思維是對感覺、知覺,以及記憶的綜合加工、分析判斷,已經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階段。而意識是什麼呢?意識是人在覺醒狀態下的覺察,是對人的感覺、知覺和思維的覺察。在佛洛依德看來,這種能夠立即被我們的注意力覺察到的意識,才應該叫意識,而人類的大腦還有更多是我們的注意力覺察不到的意識,應該叫潛意識。而潛意識,才是我們行為和情緒的更主要推手。

而意識和潛意識有推手嗎?有,佛洛依德提出了「力比多」的概念。廣義上理解「力比多」,就是意志。實際上佛洛依德正是從叔本華的思想里繼承了意志,發展出心理動力學說,由此開創了他的精神分析學派。


一天我在家看電視,放的是周星馳導演的《西遊降魔》,周星馳的電影我都非常喜歡,這部《西遊降魔》也不例外,不過有點遺憾的是主演不是周星馳本人,文章演的始終不夠火候,也許周星馳老了,也許是《大話西遊》太過深入人心,演了孫悟空再演唐僧,這個落差太大,怕觀眾接受不了。如果說《大話西遊》顛覆了唐僧,《西遊降魔》算給唐僧正了名。唐僧最後屌絲逆襲,無論魔,還是降魔人,各種法術,最後都強不過唐僧。佛教的理論也是這樣,廣大包容,世界所有的規則,似乎都能在佛教中找到說辭。

看到唐僧的一剎那,我突然發現,從感覺、感知,到意識,潛意識,意志,似乎都可以統一到佛教的學說當中。唐玄奘是唯識宗的創始人,唯識宗是中國佛教十三宗之一。其中的八識之說,基本可以對應心理學關於感知覺的各類概念。前四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顯然就是視覺、聽覺、嗅覺和味覺,第五識「身識」,有人說是觸覺,我覺得可以理解為身體的感覺,既包括觸覺,還包括我們身體內部的感覺,即前面提到的運動覺、機體覺和平衡覺。第六識是意識,連名字都一樣啦,和心理學的意識所指基本一致的,第七識「末那識」,和佛洛依德的潛意識有的一拼。而第八識「阿賴耶識」,是根本識,是前七識的緣由,「唯識學借建立第八識來說明宇宙萬有的來源、特性與變化規則的這種緣起論,學界稱之為『阿賴耶緣起』。」(百度百科),這個和叔本華的唯意志論有異曲同工之妙啊!所以,這個「阿賴耶識」,就應該是意志的另一個面孔。似乎唯意志論和唯識學的聯繫,有學佛之人早有發現,我不是第一個,但是,我卻酷愛叔本華的唯意志論很多年,後面一接觸到佛學,就發現兩者的相似,殊途同歸而已,一個道理,卻有多種的面目出現,大千世界的規則,往往如此。有佛家人爭辯,說第八識非意志那麼簡單,其精深非意志能比,哲學門徒是不會同意的,從柏格森,到斯賓諾莎,再到叔本華,尼采,佛洛依德,對意志各有不同的闡述,他們哪一個不是彪炳人類文明史的思想大家,他們的認識,都到了人類思想的巔峰,佛家也是人,如果要爭這樣的長短,似乎就狹隘了。


由此我還聯想到道家,道家的道就更玄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個道和意志又有點像嗎,我對中國古代的道家實在是不太明白,根據我個人的理解,中國古代的道,蘊含了一些樸素的哲學思想,但遠遠未成系統,有人說《道德經》一千多字,有著異常豐富的哲學思想,萬物的規律,盡在其中,這個未免太玄了。西方哲學是有著非常明晰和強大的邏輯的,道家似乎缺了點這個。

扯遠了,我們認識世界的心,不要被任何成見束縛才好。在我看來,一言以蔽之,意志決定了意識,意識統領了感覺。這是心理的三個層次。這就是我這章的結論。


如果從感覺到意志畫一條線,意識是這條線的中點,它聯結著最初的感覺和最終的意志。感覺是最原始的信息,我們無法直接左右它,但是通過意識,我們可以對感覺進行加工,比如注意就是一種比較有效的加工方法,大千世界紛繁複雜,隨時隨地都有大量的刺激作用於人體的感覺器官,人接受外界刺激的能力是有限的,比如我們在開車時,便無法欣賞路邊的風景。意識通過注意,可以有選擇的接受外界刺激,開車的時候,我們會把有關交通的路況優先感覺到,才能讓我們有足夠的信心去完成開車這一過程,而不被無關的信息所左右。那麼意志呢?意志和意識之間,還隔著潛意識這座大山,意志通過遺傳和本能,或者別的什麼途徑,左右著潛意識,而意識,卻很難直接觸碰到潛意識,只有在做夢,催眠的時候,我們才可以到達潛意識。意識對潛意識的作用通常是潛移默化的,某些突發的強烈的刺激也可瞬間作用於潛意識。比如,有的父母從小對孩子十分苛刻,小孩子做一點點事,動輒會遭到父母的訓斥,所以總是戰戰兢兢,長期以往,即便離開了父母,這樣的孩子面對陌生人,仍然會戰戰兢兢。這是進入到潛意識了,膽小懦弱已經深入骨髓,成了膽小怕事性格的直接原因。這是潛移默化。還比如,一個不到三歲的小孩子,某天被狗咬了,長大後並不記得此事(選擇性遺忘),但從此見到狗就害怕,這是突然的刺激,因為足夠強大,所以作用到了潛意識。


我們發現,對於心理活動的兩頭——感覺和意志,我們似乎都無法左右。但是,意識卻是唯一能掌控的,通過意識,我們能夠最終影響感覺,也能影響到潛意識,從而最終到達意志。通常對人來說,這是個極端困難的事情,不過有個極端的例子,就是精神病人。精神病人通常都會有一個古怪的想法,而這個古怪的想法,通常又有幻覺的支撐。其實,我們更應該這樣理解:由於某種意志,導致他們潛意識的某一點過於強大,以至於突破了常人的心理規範(心理崩潰),潛意識指揮了意識,讓意識創造了順從潛意識的感覺,從意志到感覺,只有一步之遙。還記得《天龍八部》的結尾嗎?那個慕容復。這個人物的人生經過眾所周知,我想通過他來詳細解讀一下我的上述思想。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慕容復的心理歷程,

從小長輩和周圍的人會反覆告訴他:他是大燕國的繼承人,大燕要復國,他責任重大。耳濡墨染這些(感覺和知覺),他把這些作為了人生的首要目標(意識,人生觀),並深入到了自己的靈魂當中(潛意識),對於慕容復的意志來說,成為一國之君,當然是擴張自己的絕佳途徑,於是這潛意識也得到了意志的首肯,復國,便在他的心靈扎了根。當復國失敗,要通過他的感知覺傳達到他的意識時,意志和感知覺到的現實發生了強烈的衝突,感知覺怎能是意志的對手,這個時候,意志通過潛意識搶奪了對意識的指揮權(精神崩潰),他輕易使得意識認為,復國成功了。至於現實是什麼已經不重要了,意志把感覺也牢牢掌握,只要有一點點的機會(妄想和聯想),他就可以看到和聽到復國成功(幻聽和幻視)。


五、認知

漢語在表達某種精確的概念時似乎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對於認知和意識,這是兩個十分近似的概念,卻是兩個詞。我這一章的目的,是要從意識引到認知,但唯恐講不清楚。

也許可以這樣看:

認知的本質是意識,但是角度不一樣。認知,強調的是人的主觀能動性,而意識,就是客觀存在的一種抽象的事物。意識是由內而外的,認知是由外而內的,比如開源節流和增收節支,本質一樣,而角度不同。認知可以作用於意識,從而改變意識;意識呢,能夠覺察到認知,從而產生改變。意識,更接近名詞;而認知,更接近動詞。比如一艘在河流上走動的船,船比作是意識,而划船或者在走的船,卻是認知。如果船隻是飄在水面上,隨著水流而動,意識只能是意識,沒有認知。只有船依靠自身的動力,比如發動機發動,或是有人在劃,船的運動有了方向性和能動性,這時的船,才叫認知。

或者,我們可以這樣簡單地理解:認知改變意識。

因此,通過認知,我們可以影響到意識,從而最終影響到感覺,感知,或由意識影響到潛意識,最終與意志相連通。基於上述這些理由,我認為,認知,是干預心理的最佳切入點。我們思想上的困頓,心緒不佳,嚴重點,潛意識不良導致的心理疾病,應該都能夠通過認知來影響意識,最終改善我們的心理上的種種問題,甚至於精神分裂症,都可以通過認知來治療。前段時間看到一個網友寫的15萬字的文章,作者本人曾經是個精神分裂症患者,癥狀嚴重,最後通過自我的認知判斷,恢復了正常。並且作者通過認知干預的辦法,讓幾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情得到根本好轉。這證明了認知對心理活動具有的有效干預功能。


看看心理學如何定義認知的,(以下摘自官方《心理諮詢師》教材)

所謂「認知」,用日常語言來說,是指一個人對事物的認識和看法,包括對過去實踐的評價,對當前事件的解釋,對未來發生事件的預測。按照認知理論模型,認知活動的整個流程,是由緊密銜接的若干階段組成的,首先是刺激物經感覺器官成為感覺材料,再經過以往經驗和人格結構的折射,賦予感覺材料具體意義,至此,構成一個知覺過程。通過這一知覺過程,個體可以對過去事件做出評價,對當前事件加以解釋,或對未來事件做出預測;這些評價、解釋和預測進一步激活了情緒系統和運動系統,產生各種情緒和行為動機。按照認知心理學理論,這種被激活的情緒——行為系統,不是純粹的、孤立的情緒和行為,而是由認知因素決定的一種特定的情緒,如喜怒哀樂等,至於目的、動機和行為,也是由認知來把把握的特定的目的、動機和行為。由此看來,從刺激物的出現到行為反應,在整個的「反應鏈」中,認知活動的確是無所不在。所以,從理論上說,如果改善認知,就有可能矯正心理問題。


認知的重要作用,在心理學的理論和實踐中都得到了很好的驗證和發展。由此,認知心理學從1950至1960年代間發展出來,到70年代成為西方心理學的主要流派。「認知心理學是心理學發展的結果,它與西方傳統哲學也有一定聯繫。其主要特點是強調知識的作用」「
知識是決定人類行為的主要因素。」(《百度百科》)。在我看來,認知心理學徹底打通了心理學和哲學的通道,由此,哲學,將在人類的心理治療,心理撫慰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我們無法改變世界,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而改變自己的認知,是改變自己的有效辦法。

認知,是一把心靈救贖的利器。


從心理層面上說,進行心理矯正(比如心理諮詢、心理治療),認知療法並不是唯一的辦法,其他還有行為療法、佛洛依德開創的精神分析法等,但是,我覺得,唯有認知療法是可以不需要藉助他人(這個他人,還一定要是專家才行,當下的國內,又能夠找到幾個真正的專家呢?),可以自我心理修復的辦法。


這篇長文的開頭,我曾經說過,我歷經風雨,幾十年的學習和思考形成的這套思想體系,能幫我的靈魂遮風擋雨,給了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前進的動力。這其中的原因,便是認知所具有的巨大威力。


堅定不移,就是「懶」,希望通過「直覺」去判斷。
「牆頭草」也是懶,聽風是風,聽雨是雨,沒有自己去求證分析判斷。很多衝突的判斷,其實可能是前提,背景,條件的不一樣。
其實你需要的世界觀是:通過自己的思考,努力去分析理解,再做判斷。
我唯一狹隘的觀點,就是不能容忍狹隘。


你可以把牆頭草作為至高無上的信仰。


重要在於選擇,選擇很有限,從心而去。然後堅信。
信仰讓人精神融入永恆、宏大、不朽,能讓人的精神脫離了渺小、無助、自卑,更堅定堅強、勇敢無畏。
當然,反面的形容可以都是邪惡的辭彙。


世界觀是向外看,人生觀是向內看,價值觀是帶上眼鏡看。


推薦閱讀:

你看過哪些讓你三觀盡毀的電影?
自私是不是人的本能?
互聯網對公眾認識世界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哪幾方面?請舉例說明。
易經中有哪些句子在當今社會仍有現實意義?
學建築對世界觀會有怎樣的影響?

TAG:價值觀 | 人生 | 世界觀 | 信仰 | 人生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