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醫療體制究竟走向何方?

補充:醫療衛生體系、醫學教學體系、醫學研究體系,醫院、醫生、患者與政府最終將會構成什麼樣的體系?醫、教、研方面會如何變化?

—————————

屢屢發生的傷醫事件和與勞動價值不相符的收入,對比幾部委若干次聯合發聲懲治醫鬧、若干次決定提高醫生待遇,不禁讓人迷茫,中國醫療事業究竟會走向何方?

三明醫改、安徽醫改、深圳醫改...各地醫改模式層出不窮,究竟哪一條才是中國醫改的出路?到底是像新聞聯播勾勒出的多方共贏,還是像一些人預測的一樣,公立醫療提供基本保障,高端私立提高優質服務?未來是否只有購買了商業醫保的小康以上家庭才能享受高質量醫療服務?

對於醫生和醫學生來說,醫生的待遇與現狀是否會得到改善?是否優秀醫師會最終進入私立醫療集團?面對不斷變換的政策和激化的社會矛盾,出國行醫是不是變成了一個最優選擇?面對國內的醫療現狀,是否會有更多私立醫療機構認可國外執照?


新聞聯播描繪的多方共贏,就是公立醫療提供基本醫療服務,多種層次的個性化醫療需求由社會多元辦醫主體醫療機構承擔。

各地醫改打的算盤都是一樣的,就是人民健康問題暫時不構成主要矛盾,今後一段時間主要考慮經濟問題,如何讓醫療體系和前一段時間的醫改成果不被快速增長的醫療成本拖垮。

雖然中國衛生總費用佔GDP的比例僅為5.7%,低於世界平均值,低於人均壽命等健康指標跟中國相仿的國家,但是隨著財政增收的放緩,目前增加醫療投入的空間很小了。現在財政和社保一年投入醫療衛生事業2萬億,高于軍費和教育投入近一倍,已經達到衛生總費用的7成,今後一段時間的醫改重點是如何把這些錢花的有效率。

不管是現在還是未來,不管是中國還是外國,都是享受社會資源比較多的人能得到優質的醫療資源,理想化的未來雖然是大家追求的目標,但不可沉迷於沒有現實支撐的美好理想。

出國行醫當然好了,但是中國醫學教育有很濃厚的社會主義風格,就是通過大眾版而不是精英版,以培養大量的醫生,滿足全民需求。醫生待遇好到凌駕一般群眾的國家,醫生是精英教育,能跟這些國家的醫學教育和執業體系銜接的中國醫生只是少數。


醫療收費向美國看齊,然後國家壟斷醫療資源。這可是比房地產還大的蛋糕。能不能把醫療費用像房地產炒起來就看國家怎麼經營了。

住房,教育,醫療是三大搖錢樹。不過一個人可以不買房,也可以不生小孩,可是有誰能做到不看病呢?


我寫一下從這個提問中能看出來的一些東西:
人們所謂的「高質量」醫療本身就不是人人享有的,「高質量」的醫療不一定是合理的醫療。
「基本」醫療也不是不重要的醫療,讓人們吃清潔的食物、睡眠充足、打疫苗,這些東西聽起來最沒有技術含量,其實是最重要的。開藥和長期的慢病管理都是非常重要的,這些做不好,病情加重了找專家也沒用。
即便是在一個公平的醫療體系中,高檔醫療也是根據醫學理由分配的。感冒了跑去最大的醫院找專家看本來就是一種浪費,這種事情不但不應該提倡,還應該通過制度手段加以避免。一群輕症患者找專家,佔用了看重病人的時間。按理說,專家的門診本來就不應該直接放出來讓患者直接挂號,而是應該讓普通號先篩一下才對。
每個人都想花幾塊錢看專家號,專家一天看不了幾個,你讓重病患者怎麼辦?你讓出普通門診的大夫每天幹什麼?
價格槓桿是個調節患者行為的有效槓桿,價格調整會大大改變人們就醫的行為,合理的價格可以釋放合適的信號,引導人們合理就醫。此外,價格調整也是個很好的籌資手段,我們說,我國政府財政在醫療服務方面的投入依然不能滿足需求,那就只能每個人拿上個人收入直接去給醫療服務投資了,這也是可行的。富人花高價看專家,專家有錢了才可能給窮人低價看病。如果醫療服務籌資都成問題,怎麼可能提供合格的服務呢?人工費姑且不論,硬體上的花銷是根本沒辦法省的。

醫療服務不是一般的消費品,也不是奢侈品消費,裡面蘊含了健康科學的規律。所謂的高端醫療不一定提供高水平的治療技術,它只是提供了更多的溝通時間和更好的服務態度。這個東西對疾病治療的效果也是有限度的。至於專家去私營機構多點執業,目前來看,我們的大型教學醫院和醫學學術中心都掛靠在大學和研究機構名下,這些東西都是公立的,公立醫院是我國醫學科研的學術中心,專家要想成為受到學術共同體認可的專家,提高自己的學術影響力,對得起自己專家的名聲,他們中有多少離得開這些公立的教學科研醫療三合一機構?

急重症往上級醫院轉,病情平穩後往下級醫院轉,小病先使用下級的醫療資源,對患者本來就是時間上、經濟上和健康上最有利的策略。

經濟上講,最萬能的做法其實是預防為主,告訴人們真正有用的預防保健知識,不要每天浪費錢買沒用的保健品。這可以降低人群的發病率,減少醫療開支。同時注意避免過度醫療,減少醫療浪費,減少在無效治療上不必要的開支,引導患者選擇高性價比的治療,這也可以減輕患者的負擔。這些是萬能方法,也是宣傳教育可以做的。這塊的潛力很大。

中國的醫療體制改革還在摸索中,就跟應對新常態一樣,其實沒有確定的答案。
我們生活在一個全新的時代,要面對許多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問題。如果醫療體制改革這種全體難題這麼容易就有答案了,那問題早就解決了,如果我真能想出個好辦法,也不會在這裡碼字了。
題主的問題至少要十幾個學分的課才能說清楚,或者讓衛計委各個部門領導都講一遍才能說清楚。而且很多問題還沒有答案,在這裡寫一堆,題主能看得完嗎(手動捂臉)。。


醫改後多方共贏,說白了就是永動機般的笑話。

佔GDP才5.7%的醫療投入,比伊拉克的排名還低!這些為數不多的錢,要面對中國基層醫療水平參差不齊、偏遠地區的基礎醫療覆蓋差以及信息化薄弱等基礎建設的問題,還要考慮教育、科研等等問題。你告訴我醫院、患者、政府都滿意,這不是臭不要臉是什麼?!

中國目前醫保的方式,實際在嘗試一條因噎廢食的路徑,說白了就是用醫保來覆蓋基礎病和基本保健,而所有的慢性病、疑難病醫保,未來都會降低甚至是完全不覆蓋。這之前開放醫生多點執業的政策,以及現今大力扶持民營資本進入醫療行業基本可以判斷。未來基礎病可以選擇從社區醫院到三甲醫院的公立體系,而慢性病惡性病這些,公立系統只會提供基礎的維持,而進一步的治療,只有進入私立醫院體系完成。當然,這些都需要自費承擔。

未來可以考量的,是公立醫院的發展進入瓶頸時代,醫生出現負增長,不斷從公立醫院流出。私立醫療中心的快速發展,促進更多的醫生選擇多點執業。醫保支出大幅降低,但平均醫療費用占收入比重會持續提高,醫療保險業務快速發展,醫患矛盾在一定時間內會繼續升溫發酵。


謝邀。
醫改的目的是服務於中國夢的實現,所以衛計委的領導用經濟學背景的人士是非常必要的。真的。


突然覺得,印度也許就是中國醫療的方向。
全民醫保、免費醫療,僅限於醫療環境惡劣、醫生水平低、環境差的公立醫院。
私人診所、醫院遍地開花。在這裡病人可以享受最優質的服務,最優秀的醫生,最先進的治療。當然,不入醫保,享受上帝的待遇就必須付出上帝的價格。
醫學精英化教育,全英文授課,畢業後或留或出走,來去自由。君不見每年美國外籍住院醫師一半以上來自印度?
想想都覺得很美好。
衛計委呢?你們怎麼想?


走向靈活多變的分工與合作

首先,現代社會有別於傳統社會的本質是分工,大家定位清晰各司其職做好本職工作就是社會的基石,社會才能社會正常運轉,正如witt所言漢堡就是一個奇蹟——你可以在完全不能在不依賴別人的的情況下去製作一個漢堡嗎?事實上從麵包到番茄醬從洋蔥到黃瓜,都是別人的提供的,沒有一個相互依賴的人們在執行無數小任務的網路,我們都很難給自己提供一個像漢堡這樣簡單的東西。

我想醫療事業也是如此,需要清晰定位各司其職,比如協和的定位是能推動祖國醫療事業發展的高端醫生,二本是培養社區家庭醫生,那協和的規培選拔門檻要高人數少教育就要有深度有廣度,重視科研,執醫考試全是疑難雜症,還要考察SCI,培養周期長手術量多,少干雜事考察嚴格讓他們的屠龍之術不要荒廢有用武之地;二本就要偏保健中醫養生,門檻低時間短執照也考得簡單,最後醫療領域協和的少數精英和二本的廣大草根同在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這樣那樣的需求,全是協和模式成本太高(美國的精英教育成本太高問題就很多),全是二本模式疑難雜症無人托底,醫療科研無人引領

橫向來說,打個比方,比如在一個洗牙特別多的社會裡,牙醫的培養周期很長,門檻高成本高,而牙醫助理只是洗個牙幾個月的培訓就可以滿足要求,也讓他們花四五年的時間去考個牙醫資格證沒必要且浪費成本。


所以分工的有點是:

1 提高效率

2 降低成本

3 醫生培訓均質化方便直接和市場對接。細緻明確的分工,方便質量控制,才能高效出產均質化的醫生,比如不同的培訓嚴格對應不同的資質,大家就沒必要待在醫院熬年資證明自己


綜上,目前醫療問題解決方案有兩類

治標不治本的解決方案是:提高協和的選拔門檻,工資待遇,門診費用,二本反之,同時強制分級診療,估計有立竿見影的成效

為什麼治標不治本?因為分級診療的核心是分工,內涵是分工,忽略分級診療的內涵和核心,完全從形式做起,完全沒有匹配的醫療教育模式,缺乏靈活性和深度,走向失敗是必然的

治標又治本的解決方案是:

第一,提高本科教育的門檻,讓大家認識到只有聰明的孩子才能學醫,開展均質的本科案例教學,讓大家本科教育均質化且和臨床直接對接;

第二,開展豐富多彩,長短不一,難易有別的畢業後教育,在這個基礎上開展豐富多彩長短不一難易有別的資格執照考試,執照和資質嚴格對接,取代目前單一低效壟斷的職稱制度,換句話說就是細化規範化醫學分工,同時在此基礎之上展開充分合作;

第三,臨床科研和單純臨床有不同的成長渠道也是一種分工,給醫生們更多的成長方式上的選擇並匹配不同的評價體系,而不是現在的人人都要SCI個個都被強制引領祖國醫學的發展;

第四,高端醫療和公立醫院,社區醫院和家庭醫生也是一種分工,但是這種分工必須和醫療教育資格考試體系匹配才能規範化有可持續性

所以這個方案的關鍵是「分工—合作」的辯證統一,我們現在的分工維度單一,和醫療教育脫節,只是有一個很模糊的概念而已,尚需要 醫療衛生體系、醫學教學體系、醫學研究體系,醫院、醫生、患者與政府通力合作積極反饋,難點是醫生必須非常有積極性,積极參与其中,但是目前醫生好像積極性非常有限


想想霧霾的問題。誰都知道是工廠的污染,但是我們整治霧霾時,不是禁止開私家車車就是不讓路邊攤炸油條,所以不管怎麼整治,霧霾就是不見好轉。為什麼不停工廠?因為有利益啊。你們一群屁民不開車沒油條吃關領導什麼事,我只要把整頓的樣子做給你看就好了。

同理醫療。
患者付了錢,醫生沒賺到錢。辣么錢去哪裡了
妥妥的是進去了高層的口袋裡啊。
還能化作雲彩飛走嗎!
那麼制定醫改方案的是誰?
妥妥的是醫療衛生業的高層(衛雞委)啊!
所以你讓他們改革醫療,動他們的利益?
衛雞委:exo me?!?!?!
所以改來改去,不是坑醫生就是坑患者。
衛雞委還能坑到自己頭上去?

盆友,這個社會上所有不可思議的事情,基本上都可以用一個詞來解釋:

利益!


如果能全面廢除中醫中藥。

民眾的醫療支出就能減少一半甚至更多。

民眾的健康同時也能有更好的保護。

否則,「西藥治病,中藥騙錢」的狀況不打破,老百姓的醫療支出是下不來的。


打蒼蠅打的不應是大夫和公務員,而是黑惡勢力把控的號販子集團


中醫佔比太大了,將中醫淘汰90%,只保留幾所中醫醫院,加大醫療財政投入


水軍嗎??

醫療體制的問題下一堆炮轟中醫的回答。


有錢人去私立,服務好恢復快
普通人去公立,服務差加等待
沒有錢看中醫,能治好看人品

十年內中醫中藥必將大火
基層醫院門可羅雀,慘淡經營,
地級三甲仍門庭若市,且成為私立醫院的黃埔軍校,輸送大量副高以上專家,住院醫更苦逼,盼著早晚有一天熬成專家好跳槽。


什麼時候醫改能傾聽一線醫生的想法心聲,什麼時候醫改就成功,最了解患者的是一線醫生,最了解治療手段的也是一線醫生,最知道藥品價格等的都是一線醫生,但是醫改從沒有問問醫生想什麼,都是上邊坐在會議室想。


像有的回答說的,房地產不行了,下面可能要靠醫療來拉一波。

優質公立醫療資源資本化,既可以讓醫保甩鍋,又可以直接拉增長,還附帶拉起保險業。當然這樣的棋局,普通人就算看穿也是分不到一杯羹的。


中藥不計入葯佔比
國家這不是想支持中醫,這是想把中醫坑死之後撈最後一筆


醫療體制走向何方?就這一問題我想可以分為諸多方面作答:醫院體系方面/醫師執業方面/醫藥制度方面/醫健及康復技術方面
思來想去,就我稍微了解的方面嘗試進行回答:

我們目前在積極嘗試的是打破醫院體系內的信息壁壘,這一壁壘的消除有利於:降低百姓綜合就醫成本並提高急病急救或者慢病管理的效率,體現在:
社區醫院與二甲/三甲的信息共享,我們正在嘗試將基本的病患信息採集與病情信息收錄在社區級/鄉鎮級醫院完成,並由三甲醫院完成病情的問詢與判定,具體的長尾醫療處置再回歸到社區/鄉鎮;
舉例:老張大爺最近手腕不舒服,但子女忙於工作,於是張大爺去了小區樓下的衛生所,衛生所的實習護士小遲每天接待的病患並不多,所以雖然經驗有限但耐心很足,安排張大爺坐在椅子上進行采血/拍片等工作,同時將這些已採集的數據連接到當地某三甲醫院his中,三甲醫院大夫阿民對張大爺既往病史數據進行篩查並結合最新血液/影片信息進行診斷,初步核定病情,啊,原來是張大爺痛風犯了,於是開了一定劑量的緩釋藥品,由小遲按照阿民的醫囑對張大爺進行診療與安慰。
好處在:1、如此一來,張大爺並不會因為子女不在身邊而繼續忍受疼痛,在社區即可診療;2、三甲醫院阿民不必讓張大爺在各個化驗科室中來回奔波並忍受張大爺屈辱的責罵「你要折騰死我呀!」3、三甲醫院醫療資源不僅得到了合理的調配更讓社區醫院提高了工作效率;4長此以往,阿民與小遲培養了默契,雖忙於工作,個人情感卻也有了著落。

目前困難是:1、社區醫院嘛器械/設備也沒有;2、大醫院與社區醫院之間信息壓根不通;3、大醫院和大醫院之間大多時候信息也不通「大爺我知道您昨天采血了,麻煩您今天再采一遍。」

這項改革只是醫療改革中不起眼的小小環節,但任重道遠,希望我們可以保持熱情做的更有溫度。


北京市新醫改從今年4月8日開始執行到目前已經3周了,記得醫改前那些忙碌的日子,從改病歷系統的各種模板、4月7日夜裡備戰醫改,到4月8日以後給各類人群介紹新醫改,感覺好像是這幾年遇到的比較重大的事情。普通門診號從5塊變為50塊,著名專家變成100塊,而現在依然存在80塊的特需,從「醫師服務費」變為「醫事服務費」,很多事情讓人感到匪夷所思,不要說是病人,就連大夫都有些無奈。這一期,Dr.U想和大家聊一聊醫改後門診的一些見聞。

挂號費貴了,病人還多嗎?

一直猜想門診病人會銳減,直面事實後才發現看病真的是剛需三甲醫院的門診大廳依然和菜市場一樣(其實更像春運火車站),不過病人的結構及號源的結構確實發生了變化:

①那些遛彎順便掛個號的老頭老太太減少了,50塊錢聊幾分鐘好像不太值,真正需要看病的人能掛上號了。

②需要開藥的病人並沒有少太多,因為社區醫院的藥物種類較少,很多老病人寧願多花點錢開一些價格貴效果好的進口葯。

③普通號永遠是最便宜的,50塊錢醫保報40塊,自己付10塊,而專家號最便宜60塊,自己付20塊,如果只開藥,正常人都會去普通號吧。所以,普通號的病人並沒有減少,而專家號的病人減少了 (專家號容易掛了哦)。

醫改到底改了什麼?

這個問題小編只是略懂,打腫臉充胖子說幾句

取消挂號費,採用醫事服務費(抱歉上文一直還使用挂號費這個被廢棄的辭彙,但小編覺得通俗易懂,以下也可能會繼續使用,請意會。) 醫事服務費看上去很高,但其實和醫生沒有太大關係,主要是用來補充取消藥品加成對醫院所造成的損失,當然遠遠是不夠的。目前三甲醫院最貴的醫事服務費也就100,算下來不算貴。

取消藥品加成:原來的藥品一般在進價之上加價15%左右,取消加成後,對很多藥物的進價也調整了,綜合下來,常用的藥物比之前能降價15%-20%,給病人開藥的時候確實發現明顯降價了。

降低檢查費CT、MRI等降價最為明顯,超聲變化不大,原來最貴的檢查PET-CT也從1萬多降到8千多了,幅度還是很明顯的。

怎麼看病更划算?

首先對人群進行簡單分類:最常見的有醫保的、公費的和自費的,外地醫保門診基本自費,以下直接視為自費患者。

①北京市醫保患者:應該是人數最多的人群,以普通號為例,挂號費50塊,其中自費10塊,(醫改前挂號費5塊,自費2塊,醫改後多交8塊錢),檢查及藥物價格大幅下降,三甲醫院門診報銷比例為70%,也就是自費30%,醫改後門診藥費至少下降15%

舉個例子,原來開100塊的葯,自費30塊,現在100塊的葯變成85塊了,自費25塊5角,從患者自己掏錢的角度省了4塊5角,那原來200塊的葯能省9塊,除了挂號費多掏的8塊,還多省了1塊錢,而原來200塊的葯現在總共只要170塊了(甚至更低)。

敲黑板,劃重點了,小編算了算,對於北京市醫保病人,只要門診開的藥物或檢查在170塊以上,就是比原來更省錢了

②公費患者:這部分人能報銷80%以上,自費最多20%,按照上面的演算法,為了把挂號費里自費的8塊錢省回來,至少要開250塊的葯才行,奇怪吧,為什麼比醫保患者買的葯還多才行?因為報銷比例高,自費的少,要把自費多的那幾塊錢找補回來就只能多開藥了。

但這部分患者一般都不在意藥物的價格,還是因為報銷比例高,醫改後他們依然回去三甲醫院開藥看病,看一次病超過250塊太容易了。

③自費患者:這部分人相對來說是醫改的受益者,您別看挂號費多花了45元,只要開的藥物超過250塊,基本上就能省回來

綜上,無論哪種人群,如果看完普通門診,只要藥物或檢查費超過250塊,整體上是比醫改前的便宜的。處女座的讀者路過就好,小編只是粗略計算 。

相信醫改後整體的檢查和藥物費用降低了,大家得到了實惠,醫保的費用也降低了,但四個人打麻將都贏了的可能性比較小,醫院的收入應該是降低了。如果財政不增加對公立醫院的投入,估計公立醫院的經營會越來越難。


就目前畫餅改革來看,無路可走。

未來可看到的是,資本為王...有錢有權者壟斷優質醫療資源,普通大眾除了基礎醫療保障,若沒有額外購買靠譜的商業醫療保險,就只能聽天由命等「專家」了。

我朝政府醫療投入一直不足,勞苦大眾又都不樂意在自己身上多投份保障,如何更有效的使用如此有限的投入,一直以來都是問題。這幾年的畫餅改革,看著美,但是你永遠吃不到。

所以是無解。

在我朝學醫,唯二的出路就是「走出去」:出國習得外國行醫許可或者在體制內鍛煉好本事,跳出體制,進入資本控制型醫療企業。留在體制內,要有被壓榨出血汗的覺悟,也要有被圈養奴役的準備。

PS:有關中醫...中醫中藥相輔相成,就這10幾年的國內發展,完全是悲觀的;而CFDA最近對中藥的那一紙廁紙,基本就是想讓這祖宗手藝斷絕。我朝中藥正經研究也才20多年,專利不算少卻大多偏藥劑製備,藥理分析少之又少。而市場上可購得的中藥中成藥又有多少?沒藥理分析,誰tm知道到底有用沒用?又有誰tm知道禁忌症是什麼?一邊想靠祖宗手藝吃飯,一邊又不想學先人為何如此處理,真是自己砸自己的飯碗。


在不增加投入的情況下怎麼改都是會犧牲一些人的利益的,so政府自己不想犧牲,政府又不能明著說犧牲患者百姓,那麼醫改會犧牲誰?誰又不傻,最終又會犧牲了誰?

其實很多泰山北斗級的人物都說過,現在中國所謂的看病貴、看病難本身就偽命題,我認為是很有道理的。

先說看病貴,那看病貴貴在哪?是挂號費?一般專家號也就30塊錢,普門7塊,不貴吧。是貴在葯貴?這個有道理,但為什麼葯貴?葯有成本、研發成本、生產成本、運輸成本,OK這些都沒問題,那麼只有這些葯會有現在這個價格么?有別的原因么。是貴在檢查費、治療費么?理個髮20-30塊,換個葯也差不多這個價格,貴么?

再說看病難,這個和國外比比就知道啦,中國看病還是比較方便的,北上廣沒去過,可能確實有看病難得情況,這種情況很多原因,人多醫生少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很多小病也非要擠進大醫院去看。當然還有別的原因,鑒於某准院士剛被砍了就不提了。

so那醫改方向咧……1藥品改革,牽扯利益很多的,但是可以是個方向2、多培養醫生,呵呵。

辣么現在醫改會不會成功,我不看好。

最後看了前面幾位的發言很有感觸。前面 鄧鉑鋆 老師的話很有道理,人民健康問題在政府那裡應該是沒有被當做當下主要矛盾,這句話說得我瞬間有了很多疑惑解開了。不過提到中國的醫學教育有社會主義特色,是大眾版而非精英版,我不能完全贊同,至少現在各個有醫學院的大學裡,醫學院的錄取分數絕對是排在前幾位的,所以我覺得能學醫的即使達不到精英,也不會差很多,但是收入遠遠比這個要差的多的多。人又都不傻,以後可能這種精英學醫的會越來越少,也許真有一天就成了大眾版了……

至於幾位黑中醫的,我覺得中醫在一些病里有它的優勢,比如硬皮病啊等等這是不能否認的,但是很多廣告、祖傳秘方啊啥的確實抹黑了中醫,可能你們被坑過,但是正規的中醫還是可以看的。


推薦閱讀:

TAG:醫療 | 醫生 | 醫療改革 | 醫療保險 | 醫療體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