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話劇是對演員素質要求最高的表演形式?


我大學時讀的是影視專業(非表演系),剛進校園的時候不懂,和某表演專業的學長聊天時說道:「你演得太好了,以後肯定可以當一個電影演員。」
結果學長一臉嫌棄地看著我:「沒、沒有那個打算」
我見突然冷場,也就不再接話了,後來才意識到,學長當時心裡肯定想的是:「這傻逼,怎麼什麼都不懂。」

確實有很多人對影視表演很是不屑,認為那不過是靠臉吃飯的行當,只有話劇才是表演的最高形式。
雖然帶了點偏見,但是話劇對演員表演素質的要求肯定是比影視要高的,這一點毋庸置疑。

1.影視表演的風格以平實、自然為主,是高度生活化的表演,所以在電影選角的時候,很多新人即使從來沒有過專業的表演訓練,還是能夠演繹出很好的效果。
比如蓋里奇的《兩桿大煙槍》,就是由未經訓練的非專業演員主演的。

但是話劇不一樣,話劇要求的是高度抽象性、濃縮性的表演,要求演員的肢體語言和面部動作都極其誇張、富有張力,臉上每一塊肌肉的運動都必須把握分寸,一般人是勝任不了話劇表演的。
在電影尚未從戲劇藝術中獨立出來的時候,電影表演和話劇表演還是相差無幾的,即使在五六十年代的國產片里,這種趨勢還十分明顯。

電影《地道戰》里的表演,就有很重的舞台劇表演的痕迹
現在,隨著電影藝術理論的不斷發展完善,這兩種表演形式之間的區分也就逐漸體現出來了。再很少出現這種話劇化表演的電影了。

2.聲音。
因為影視拍攝現場往往過於嘈雜,同期聲的效率低下,所以一般選擇後期配音的方式來解決,而許多大牌演員的配音價格,你懂的。所以,劇組一般會選擇專業的配音演越來配。久而久之,行業對於影視演員的聲音要求也就越來越低了。

但是話劇表演不一樣,舞台劇是即時演出,一旦錯誤沒有修正的餘地。每一個發聲都要口齒清晰、鏗鏘有力,對於聲音的要求自然就高了。

3.形體。
這個主要是先天因素,在電影表演中,可以通過特寫、墊高、拍攝角度等技巧來掩飾演員在形體上的不足。
比如《赤壁》中,飾演周瑜的梁朝偉比飾演小喬的林志玲要矮半個頭,如果兩人出現在同一場景中,會顯得不那麼協調,因而劇組就給梁朝偉搬了個小箱子墊一下。

但是在話劇中,你所呈現給觀眾的形體狀態不是由導演決定的,而是你的自身條件以及觀眾的觀看角度,只能依靠天生以及訓練,遮是遮不住的。

4.很多舞台劇出身的影視演員,其演技往往更容易得到觀眾的認可,並在某種程度上成為演技派的代名詞,這也是話劇對演員素質要求較高的一個佐證。

PS:最後說一句,只是說話劇對演員的表演素質較高,單論表演基本功,肯定是話劇演員要紮實,但也不能因此斷定:話劇演員去參演影視劇,就一定能碾壓影視演員。因為影視演員在表演的時候要考慮到很多表演之外的東西,比如拍武打戲,不同流派的格鬥技巧都是什麼樣的?飛天戲威亞怎麼吊?飆車戲怎麼漂移?如何適應不同的景別?如何快速長出八塊腹肌?......一個好的影視演員,往往是精通各項技能的。


最重要的樓上的都沒說:
關於面對面,關於面孔,人與人之間真實的面孔對面孔的講述和表演……這個是最重要的。這個經歷和體驗對表演者和對觀眾,都是最重要的。
具體看列維納斯的著作就知道了。
史坦尼斯拉夫斯基對這點早就注意到了。


在舞台上表演時要靠能量的。要臨場生成自己的能量。要將能量傳達給觀眾。要控制自己的能量。這三點都非常不容易。而且。連演好多天是很累的。在舞台上演戲是一個很消耗體力的工作。


很簡單。原因有下
因為話劇是一次性的演出,中間不能有停頓,就算有失誤也要盡量的臨場應變來彌補。
其次,因為話劇在乎的是一個臨場表現,很多時候一個演員的NB與否在於瞬間的爆發力,也就是你看見他的表演之後腦袋中的多巴胺能分泌多少~有的演員你看他演戲就是催眠,有的演員你看他演戲就算3天沒睡覺了也會挺下去。這就是爆發力和張力。
最後,劇本的原因也佔一些。一般話劇會把一系列的包袱和情節很完美的揉進一個事情中,而電影可以依靠很多客觀條件(剪輯、攝影、光線、蒙太奇)來實現。

總結:話劇是靠有限的條件來最高端的展現NB的事情。


謝邀!

我看到的問題是這樣的:

為什麼說話劇是對演員素質要求最高的表演形式?

  1. 「演員素質」都指什麼?
  2. 如果是說表演綜合能力和難度的話,這個問題前提錯誤了,實際上音樂劇才是對演員的綜合表演能力要求最高的表演形式。

瀉藥。不能Pause,不能NG。


謝邀。你咋要在知乎上碼字呢,面對面說能像你現在碼的那麼思路清晰嗎。文字暴露的個人信息很少,可以全部是虛構的。語音則會暴露出情緒、口音等。即時的電話通話更加暴露出你的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嗓音特質、語音語調、接收及反饋能力等。通過屏幕的一切雖然完全可以作假,這在「影視界有哪些冷知識」題下有很多,不過特寫情況下表演的拿捏尺度暴露了出來。。只有真實世界面對面則你的臉蛋、體型、音容笑貌、舉手投足等細節完全暴露。

不要說站在台下萬千觀眾的舞台上,小時候被老師叫到教室前講台邊回答問題,和站在自己座位上,是不是很不一樣。

再是大人物,沒有經過長期訓練,沒有舞台經驗,一站到台上多少會有點不自然。我主持過一些高端財經論壇活動,親眼看見無數身價百億的大老闆們站在台上講話時,褲腿在微顫。這非常正常,人家又不是靠這吃飯的。

有一種人天生就是戲子的命,就是看的人越多他越來勁。比如我,看的人少,我就發揮不出來了。小時候特別喜歡被語文、英語老師叫起來回答問題,為了獲得掌聲,我每一晚都把第二天要學的課文整篇背誦下來。扯這些的目的是為了說,如果你天生喜歡被關注是優勢,要在眾目睽睽下,一遍過,按照導演意圖,精準表達作品藝術訴求,更需要大量的【練習練習練習】。

話劇表演比舞台演講更難。因為身體要和靈魂分離。

跨越年齡,30歲演老嫗,40歲演學生。
跨越性別,女人演老翁,男人演花旦。
跨越物種,演一條狗,演一隻虎。
跨越生死,演一具屍體。

考慮到大家更關心的是舞台演講如何自然,先說點日常用得著的。

以前有個美聲唱法老師說,一站到台上,別把台下當人,看作是地里的蘿蔔。我雖然笑了但一直記得。還意識流到老師小時候在田野里大聲唱歌的樣子。

我的習慣是一到台上就感覺台下長著無數人偶布娃娃,我能看到他們的眼神,但他們都一動不動乖乖的。我眼睛看著最後一排,感覺對著空無一人的劇院,肆無忌憚的,喜怒哀樂,跌打滾爬,唱念做打,已經背誦爛熟的台詞滾滾而來。


軍訓知道吧,十幾個人一起練習不到十幾個的動作或口令,只需做到準確和整齊;用了多久?最後做的怎麼樣?
再想想話劇的過程。

很多人以為話劇表演難在不能卡,台詞功力要好,形體要求嚴格,這些當然都是;然而我覺得最難的不是每個演員都被這樣要求,而且除此之外,還要互相配合。


錄音室歌手和現場鐵肺的區別,但僅僅是區別,各有所愛,林志炫可以one take,我還是喜歡聽flo rida吹吹口哨。


作為一個業餘的話劇演員,也看過影視的片場,說點自己的看法。
兩者都是需要調動觀眾的情緒去呈現一個故事。
影視道具豐富,有多個角度的機位,可以反覆演,甚至還有特效,通過鏡頭和剪輯可以有效的傳達情緒,呈現故事,相對而言弱化了演技的作用,現在居然還有文替這種,可想而知。
而且對於話劇,只有簡單道具,有的甚至沒有道具,觀眾不可以調你的音量,沒有特效,沒有機位,沒有剪輯,你只有一次機會。這就意味著你要傳達信息和情緒只有靠演技。
作為話劇演員,你要有良好的舞台位置感,背台,偏台都會影響整個情緒的表達。
你的聲音要傳達給劇場的每個角落,你的台詞要準確,只要有停頓,都會影響整個氛圍。
你還要有完美的演技,沒有道具等的輔助,觀眾很容易認為你不是劇中的人,甚至不知道你在幹什麼,你的表演還必須一定程度的誇張,情緒要放大,不然觀眾根本無法感覺到你的情緒。

就傳達情緒這一條,影視劇演員和話劇演員的差距就是非常明顯的。
我建議大家都去體驗一下,先去看一下影視劇的片場(或中央六套經常有花絮)、再去看看業餘話劇的演出(很多都是免費場,上海的小夥伴可加我微信694938450)、專業場(孟京輝,賴聲川有好多),你一定會感受到區別的。


舞台上的每一個細節觀眾都盡收眼底,一個演員真的要做到渾身上下都是戲,才能演好舞台劇。有一次看陳佩斯的《戲台》,他最了不起的還不是台詞而是動作。他演班主,戲子上台前,他在後面輕輕給提一下裙擺,我看到他那個動作,真的汗毛都豎起來了,真是於無聲處聽驚雷。特別不經意,甚至沒覺得他在表演,一個動作把這個角色的一切都演出來了!老戲骨不是吹出來的。

與電影對比,電影有特寫、有近景遠景的變化,哪裡想要作為重點突出,三分靠演員、三分靠攝影、三分靠剪輯。舞台劇除了布景、燈光和音樂之外。沒有其他區分主次的工具。所以觀眾不會受到分鏡頭的引導,而是主動的觀察和選擇看點。在這種情況下,演員想抓住觀眾的眼球,難度就會變大。

也不是說用肢體語言表達情緒比用表情要難,但是在大劇場裡面除了前一兩排的觀眾其他人都看不太清楚演員的表情,你說怎麼破。

沒有NG,一次性記住所有台詞,不能出錯。當然,這個需要排練,但是一場兩個小時的話劇,主角有多少台詞。而且演員一定要字正腔圓、聲如洪鐘,即使是演嗲妹妹,音量也不能小。(參見卷福和雅人叔的台詞功力)
而且,喜劇演員絕對不能笑場!絕對不能!
某韓國女神級演員,可能因為比較大牌,在片場各種笑場、忘詞,哈哈哈的NG播出來,還有好多粉絲說好可愛啊巴拉巴拉,我不知道有什麼好笑的。越是喜劇,需要演員付出更多。

至於那種強行搞笑的嘛,呵呵

舞台劇臨時會出現一些狀況,演員也要處理,比如說麥掉了、沒聲音了、燈光出問題了、布景板破了、音樂給錯了,台前台後的狀況都要演員應對。我有一次看戲,跳舞的時候演員的麥掉了,後面全都是他的台詞,然後他就照常說、照常演,另一個沒有台詞的演員跪在他身後給他別好麥,然後回到自己站位。演員之間的默契啊

還有一次看話劇,特別大的一個劇場,突然有觀眾在下面尖叫呼救,是另外一個觀眾突發急病休克了。演員這個時候該停下來呢,還是該繼續演呢。我記得是演員演完了那一幕,燈光暗了以後,馬上響起了音樂,工作人員衝下去把這個觀眾抬出去,打了120。中間停頓了五分鐘左右,也就是一首歌的時間。然後演出就繼續了。演出結束的時候,導演上來說剛剛和醫院聯繫了,剛才那位觀眾平安無恙,給大家造成不便,非常抱歉。然後謝幕。


題主這個問題其實有點問題。
對演員素質要求最高的藝術形式在我看來一定不是話劇。中國傳統戲曲以及西方經典音樂劇對於演員素質的要求明顯高於一般的話劇表演。

當然,樓上許多答主都在分析話劇之於影視劇對於演員要求更高。這在業內基本是可以肯定的。這裡的話劇,可能泛指了「舞台表演」,而影視劇則代表了「影視表演」。

先談下影視劇表演
以我粗淺的認識,影視表演之所以對演員素質的要求低(以至於許多影視作品為了追求真實感特意啟用未經專業訓練的業餘演員)於舞台表演,其主要的原因在於電影/電視本身就不是一門以演員表演為基礎的藝術門類。影視劇,它的創作主體其實是攝影機(鏡頭語言的操控者)。觀眾在觀影的時候,看起來是以一個第三者的身份獨立在理解一個故事(此處的影視作品自動排除不以講述故事為目的的影視作品),而事實上,觀眾是經過攝影機鏡頭的引導下在理解。

舉個例子
A
鏡頭1-敵人正在展示恐怖的刑具 鏡頭2-行刑者恐怖的表情 鏡頭3-男主角面無表情的臉
B
鏡頭1-妻子與婆婆互相爭吵 鏡頭2-女兒在一旁哭泣 鏡頭3-男主角面無表情的臉
A和B兩個情況下,鏡頭3即便用完全相同的鏡頭(甚至是同一次拍攝的鏡頭),觀眾對於男主角當時內心情感的感觸是完全不同的。這就是影視導演通過蒙太奇用鏡頭來引導觀眾的手法。可以說,大多電影導演都熟練掌握了這種創作手段,潛移默化地讓觀眾在不自覺的情況下,接受了他們主觀的故事視角。雖然,我們不排除現在的電影中也有演員大量的創作空間,但是這並不是電影藝術的必要手段。電影鏡頭中出現的人沒有演技也可以,只要拍的人厲害就可以了。(紀錄片就是這樣拍的)

所以,演員對於影視劇創作來說本來就是比較看輕的元素,對於演員素質的要求也就可以酌情降低。

再來看舞台表演
舞台表演中的演員,是表現故事的最主要「材料」。是的沒錯,就是材料。舞台表演中的演員就是用自己的身體(包括聲音、肢體)來講述整個故事的。在這裡,(雖然現在也有導演)觀眾往往是以一個純粹的第三者身份來觀測。我們不能控制觀眾此時是在看舞台上場門還是下場門,是看到這個演員在桌腳哭還是那個演員在沙發上笑。這是一個「純粹客觀」的視角,而被觀測的就是舞台上這個由演員構建出來的場景。

在這裡,演員的表演幾乎就是舞台藝術的全部。可以說,舞台劇演出中編劇搭建了一個世界,導演幫助演員建立了人物,而演員才是最後讓它立在觀眾面前的人。

說到這裡,題主應該知道演員對於舞台表演的重要性了。相較於影視創作,可謂是舉足輕重的。那麼對於演員素質的要求自然也更高了。

話劇≠舞台劇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話劇並不能指代所有的舞台藝術。事實上,現代話劇是舞台藝術中比較年輕的劇種。
僅僅談演員素質的話,中國戲曲(京昆之類)對於演員身段和嗓子的要求更高,需要長年累月的艱苦訓練才能達成較高的水平。然而廣大戲迷對於戲曲的欣賞很多時候流於藝術形式的表面(唱得好不好聽,跳得漂不漂亮),忽略了戲劇整體的故事內涵。
波蘭以此為榮的啞劇以及後來衍生出的肢體劇,對於演員形體模仿能力的要求更高。其中許多肢體要求甚至堪稱雜技範疇。
百老匯的音樂劇對於演員演唱和舞蹈能力的要求也高於話劇。正是因為缺乏既會演戲又會唱跳的演員,中國國內的音樂劇創作一直處於瓶頸。不過,國內的戲劇人正在為之努力,成果顯著。

綜上,舞台表演中對於演員的素質要求是高於影視表演的,其原因是藝術形式本身是否以演員表演為主體而決定的。不過話劇並不能算是對演員素質要求最高的藝術形式。


你先去看一次經典的專業團隊的話劇
再去看一看現在當紅小花小生拍的戲 尤其是電影(因為多用原聲)ng鏡頭 花絮 替身等
然後你想像一下 讓文替武替側臉替背影替台詞替配音替各種上陣就自己不上鏡頭的這些所謂演員
站到舞台上
整整兩到三個小時
酣暢淋漓無替身無配音無ng的給你演一出大戲
我保證

你根本想像不出來!


作為一個觀眾來回答的。看影視劇的時候,覺得生活化,現實化的表演是最好的,能夠看到演員的面部微表情,眼神,內心活動,當然現在的很多熱門題材都不是這樣的。看話劇的時候覺得它是種舞台藝術,連貫和諧,生動誇張,連貫和諧,整個融合了很多的藝術形式,作為觀眾很容易被帶進去,即使演員長著大眾的臉,我會覺得他就是故事裡的人,不會覺得他是某某演員或明星。至少話劇演員的基本功都很好。


話劇表演是戲劇性的。所謂戲劇性,就是演員的動作表情等一系列舞台表現是要經過一次再加工而呈現出來的,在影視劇中則通常按照真實平時生活中的人物姿態展現,省去了一輪戲劇性的再加工,所以通常話劇中的人物動作形態比真實生活里更加誇張,如果要用比喻的方式來形容,演話劇就像唱歌,而演電影就像說話。
當然我們在曾經的歐美老電影中仍然可以看到話劇式的誇張表情和動作套路,那是在曾經電影和百老匯音樂劇的界限還不是那麼明顯的時候。電影的定義也已經隨著時代經過了很多次變遷,到現在甚至都不一定用真人去演了。


不能ng,被幾百人看著,還要跟他們互動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相聲瓦舍的藝術風格和表演水平?
《暗戀桃花源》里是江濱柳負了雲之凡嗎?
學表演的過程中需要看哪些書和電影?
話劇表演的發聲有哪些訓練方法?
為什麼羅永浩認為鄧超是一個可能毀掉《乘風破浪》這部電影的可怕演員?

TAG:藝術 | 戲劇 | 表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