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喜歡七堇年的么,對於七堇年你怎麼看?

看過甚多的文學作品,對於七堇年一直情有獨鍾。


這些年來,出於一種陰差陽錯的緣分,一直在看七堇年的散文。直到今年,讀了最新的作品集《燈下塵》,忽而感到,其實她已經和最初那個「一手撐著深不可測的夜,一手寫下無處傾訴的話」里的中學少女形象愈加遠離了,她已經快我一步,轉入了更紛雜繁複的世界。
這是一種奇異的感覺,你依然可以讀到你喜歡的作者十六歲時候的文字,但作者已經長大。而且她以和你長大一樣的速度長大著。三年之後,我大學也來到了成都,她念念不忘的故土之城。當我看到七堇年在文里再一次提到成都時,已經不再像《城事》里那樣,寫通宵聽歌,寫抽煙,寫酒吧和唱片店,用「快馬平劍」的少年口吻去描述一段斑斕的時光。當她開始在《人間成都》里寫成都的陰霾,寫吃,寫堵得水泄不通的路口,我就知道她確實已經從過斑馬線的校園女生,變成了等紅燈,可能還會按兩下喇叭的女司機。校服和西裝,身份在此刻產生的一種神奇的置換,似乎在諷刺自己。
可以明顯感覺到,七堇年在進入所謂的成熟大人世界之後的尷尬處境,當年《為了忘卻的紀念》里的文字正好可以用來形容現在:「失去的是招搖撞騙的痛快訴說,未曾獲得的,是筆走天涯的洗鍊淡定。」一面還帶著青春時期稚氣未脫的矯情和華麗,一面卻面對著無法用之前的語言去面對的世界。即使在當年,七堇年的文字也是同期作家裡最富有思考精神的那個,在前輩作家脫離青春,青春文學又不夠分量的時代,那些對成長里那些痛苦和迷惘的深切反思曾深深震撼過我。而此刻這些卻在鐵青的現實面前土崩瓦解。我能感受到她正在尋找新的語言——一種更平實,更傾向於敘述的語言,來書寫這難以書寫的人間。因此便在勉勵的轉型期內寫下了這樣的文字。甚至有《燈下塵》里這些以前並未提過的作者自己。
作者自己在七堇年的書寫里是不多出現的,或者說,雖然出現過無數的自己,但那些都是自己和自己的表達欲混合的產物,由此還產生了《被窩是青春的墳墓》里那些像散文又像小說,亦真亦假的文字。自己的生活狀態被那華麗的抒情和執著的議論掩蓋在後面,面目模糊。而《燈下塵》里卻幾乎克制住了所有描寫和修飾,幾乎只是純粹地表達作者自己的生存狀態。似乎是發現了華麗語言在現實面前的一無是處,因此改為平靜地敘述,痛快地開罵,而沒有了過去的那些技巧。然而這樣迷惘的狀態卻更加真實,成長在現實面前的不適應和無從下筆令人唏噓不已。還好,雖然社會沉重壓頂,寫作的習慣卻還一直保留著。此刻這些書寫甚至變得比當年更關鍵,因為當年那些美好得不像話的祝願都要通通兌換成現實,太多的說話匯合為沉默,只有又親近又陌生的文字,才可以帶來某種熟悉的聲張。所以她用那樣的筆觸寫道,「文字成為某種吶喊,由此,我可以沉默地生活。」
這真是我見過七堇年寫過最悲傷的一句話了。
我現在讀七堇年的書,時時刻刻都有這樣一種錯覺。七堇年的身影總在我的前方不遠處站立,以一種倔強又躊躇的姿態走著。當我高中讀到《被窩是青春的墳墓》,她已經用懷念和祭奠的筆調來寫那處於「盲目、消耗的狀態」的高三。當我即將進入那沉重而忙碌的一年複習時,她寫了《塵曲》:「我們要共生活的慷慨和繁華相愛,即使歲月以荒蕪和刻薄相欺。」當時語文老師每天會讓不同的同學分享句子,我把這句話抄在黑板上,全班靜默。很久之後,一個少年站起來說:「我們當然要與生活的慷慨和繁華相愛,但是歲月不會以荒蕪和刻薄相欺。」我看著他驕傲而囂張的臉,突然莫名感動。
而如今,我也是半隻腳踏入社會的人了,再過一兩年大概就會正式面對社會的血雨腥風。這一次,七堇年又走在了我們前面,向我展示了一個寫作的人在前方可能經歷的一切破碎、凌亂、解構、重組。我知道我過不了多久也會進入那個樣子,等我,七堇年。成長就是一場曠古的進軍,塵埃繼續飛舞,在一切蓋棺定論之前,我希望可以看到你在前方已經走得遊刃有餘、坦坦蕩蕩。那時,我將一如既往,等著看你成熟而豐腴的文字。


郭四手下為數不多的寫的東西真的能看的作家。


我在知乎開設了專欄:三生,三生 - 知乎專欄,歡迎前來閱讀、指點、討論,我將悉心接受。———————————————————————————————————————————

1998年,新概念作文大賽走出了個韓寒,他的一篇《杯中窺人》至今依舊在百度上高居搜索量前列,反叛、辛辣的筆觸時不時被人們拿來和那些70後、60後作家比對,之後雖然新概念作文大賽堅持辦了好幾屆,稿件質量也都越發上乘,但後幾屆大賽當年獲獎的小夥伴們卻沒有得到像韓寒那樣的社會關注度,比如我們今天的要談到的這位80後美女作家——七堇年。那麼,她的故事究竟是怎樣的?當年比賽的經歷給了她怎樣的收穫?今晚,她帶著她的新作《燈下塵》,來到了藝術人文頻道作客。

燈下塵七堇年,原名趙勤,80後青年作家。2002年,她因入圍第六屆新概念作文大賽,並發表《被窩是青春的墳墓》而嶄露頭角。七堇年以風格獨特的洗麗文筆著稱,十多年來屢有力作,獲獎頻頻。

她說,相較於作家這樣嚴肅的稱呼,自己在「寫作者」和「黃昏收集者」這樣的稱呼下會更自在。談起十幾年前的成名作《北方》、《幻聽》,七堇年表示,自己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受了史鐵生的影響,而且在精神層面,尤其是人生態度上也受益頗多,可以說,她是對自己影響最大的一位作家。

青年作家七堇年

七堇年的新作《燈下塵》,收錄了她近五年的創作精華,分為散文、隨筆、札記、小說四個版塊。以人生歷煉、成長記憶、生活思索以及旅行見聞為切入點,對自身精神世界展開一場犀利又深刻的自我解剖。《燈下塵》延續了七堇年對於「塵」這一概念的偏好與思索。平凡的人物,也在認真地生活。這也許正如她所說的,「生活的舞台上,給一束燈光,你才能看到燈下有那麼多塵埃在起舞。」
「在路上」

浪 「威尼斯」漫
在《燈下塵》中,七堇年不斷強調著一種「在路上」的狀態。她坦言,之所以喜歡旅行,是因為與現實生活的格格不入。在這本新作里,七堇年以入世的心態悉心欣賞著走過的每一寸土地,觀察著不同地理環境中的風土人情。

成為異鄉客是她享受孤獨的過程,也是慢慢去掉「青春」標籤的契機。七堇年的文字中滲透進對異域歷史和民俗的見解,同時因對不同文化的涉獵而反思自己的生活。終於,我們看到了一個更善於觸摸真實的七堇年。

七堇年說,自己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土耳其之行。大二實習期間,她寄宿在一個土耳其小鎮的普通家庭。一天晚飯後,女主人希望把做好的蛋糕帶回娘家,但她的孩子們都在下棋,丈夫在看電視,沒有人願意陪她一起去。在那一刻,七堇年感受到了她內心的痛苦和孤獨,並用僅有的土耳其語表示願意陪同。路上停車時,女人突然用一連串的土耳其語向這個來自異鄉的陌生人聲淚俱下地傾訴七年漫長的婚姻帶來的壓抑。這次經歷讓七堇年意識到,即使語言不同,文化不同,人們內心深處對生活的掙扎和痛苦卻是非常普遍的。

「黃昏搜集者」

— 黃昏·新墨西哥州在旅行時,七堇年喜歡用相機收集當地的黃昏,她說,不管是光線也好,還是時刻的寧靜也好,黃昏與她的性格有著吻合之處。她希望讀者能和她一樣,珍惜當下以及所有時不我待的東西。
看到現在的自己

七堇年受到年輕讀者喜愛的原因,是她將自己的情感用文字放大,普化為一代人的情感體驗。《燈下塵》中的六篇短小說,都與情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而散文則更加豐富,故鄉、旅行、童年、工作,乃至病患。在對於各種細節的描寫和感悟中,七堇年漸漸淡然了我們熟悉的文藝和優雅,增添的是生活的真實與厚重。


我不是一個特別喜歡追星的人,無論是哪個領域,我更喜歡討論一個人的作品而不是這個人本身。但是從初中到現在大學五六年,七堇年一直是我 QQ 標籤里最喜歡的作家,沒有之一。

從初中開始,斷斷續續看了《被窩是青春的墳墓》《瀾本嫁衣》《大地之燈》。

最喜歡的還是《瀾本嫁衣》。另外兩本記憶已經模糊,但是瀾本嫁衣的文字就像烙印一樣一直沒有忘記。

偏題了…來說說關於七堇年這個人本身吧。我並不了解她性格怎樣,生活怎樣,寫作歷程怎樣…

但是有一件事我覺得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的。

七堇年是四川瀘州人,我很幸運的與她是同鄉,並且她的中學老師也是我的老師之一,這樣算來她還是我師姐了。

這位老師曾經提到過這件事—關於七堇年是她學生這件事。她說七並不是個很活潑的人,在學校的時候特別沉默寡言,感覺有點心理問題。到後來七確實也因為一些問題退學(休學?)了。

這些都是在上課時聽老師說來的,而且時間已久或許我的記憶會有偏差,請諒解。

但是那時初中的我聽到這件事的時候內心五味雜陳。我似乎看到了一個內心特別敏感而絢爛的女孩子,但是又正是因為這樣總是與周圍的環境格格不入,而只能踽踽獨行。我似乎看到了我自己。

幸運的是七離開了那個環境,她的才氣終於沒有被周圍的塵埃埋沒。

而我依舊呆在那個環境里,沒有勇氣去逃離,也沒有足夠的才能去支撐。只有一步一步按部就班到達今天在大學混日子的程度。

她是我少年時期自我與夢想的幻影吧,這就是我為什麼總是念念不忘的原因。


看了《大地之燈》以後,才發現我喜歡了十年的姑娘名字叫做淮


很喜歡,目前只看過塵曲,只是隱隱約約覺得在某種看似悲觀的文字中有著對生命不曾放棄的某種執著。


七堇年的書陪我走過整個少年時代,感謝陪伴。


她的書陪我走過高三 , 不盡感謝 。


《大地之燈》里有說「藏傳佛教認為人在世時不能照相,因為人死前若是有照片留在人世,便不能獲得轉世」,這句話我記了很久。
從《被窩是青春的墳墓》就已經看出七堇年是深入地感受過高原藏區風情的。
剛旅行完回來,這次我也去了藏寨,就是想感受一下七堇年筆下的人情是真是假。
進寨子之前,會說普通話的藏族姐姐告訴我,「進去之後別拿手機出來拍照,老年人看了會很生氣」,藏族全部信奉藏傳佛教,這,是他們的信仰。
我想到了七堇年,變得更喜歡她。


《被窩》時期的文筆滿矯情的,驚起一身雞皮疙瘩。。但不得不承認她筆下不乏華辭麗藻,有很多令人驚艷的語句,抄錄了好多哇~尤其是景物刻畫,特別有畫面感,如臨其景。最喜歡遠鎮里的禾木。

《平生歡》的基調就明顯脫離了以前那種過分渲染的框架,像一則娓娓道來的往事,命運齒輪在每個人物的經歷上碾壓出不同的轍痕,邱家姐妹的片段真的震撼到了,一個被拐賣做童養媳,一個車禍失去雙腿。但至少作者給故事畫上了圓,不像四娘總是喜歡悲劇收尾。個人感覺這部復出之作挺貼近現實的。


喜歡她,好吧我就是對華麗的辭藻和精準的形容詞沒有抵抗力的那一類讀者。最喜歡【大地之燈】,裡面對藏區生活的描述雖然是流淌在紙質書本上的一個個文字,但是卻像電影一樣一幀一幀的在我眼前出現。插敘的簡生和淮的故事在平淡中透出一種爆裂的情感,經歷坎坷的簡生和美術老師之間的情愫在很多人看來是離經叛道的,並且簡生還放棄了一直陪伴在身側的女伴,選擇了病重的初戀老師,這何嘗不是一種Live for now的勇氣。在雪域高原長大的卡桑,從藏區的小女孩到成為尼泊爾商人的小房太太,看似不可能有所交集的兩種身份交集在一起,好吧小七她就是有這種魔力讓人就這麼接受了她巧妙地安排。

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卡桑在被簡生夫婦收養後在學校的那一段時光,現在看來或許幼稚,但是那些小情緒卻都是當時校園生活真實的小細節。

喜歡讀小七寫的書從來都不是想從中得到點什麼,只是經常自己的一些閃念和想法在她的書中會產生寶貴的共鳴,感人感覺自己不是孤身一人。

「我們每個人都是孤身一人,只不過有時陪伴簇擁的人多了,便有了錯覺。到了一切恢復原本的時候,覺得自己萬眾離棄。其實只不過是幻象消失,還你一個本來面目而已。」 - 大地之燈


我看過她的所有出版作品 她的文字總是能說到心裡 讓人覺得心安 就一直喜歡她 和她的文字 比如最近在猶豫要不要看狼圖騰 她發微博 我就去看了


20160801已經對她無感了,可能因為自己長大了吧。


我特別喜歡七堇年,有看過被窩是青春的墳墓,大地之燈。我喜歡她憂鬱的氣質


可能因為高三時讀了七堇年的書而奠定了大一生活的基調:讀書,聽民謠,看文藝片。


也是昨天吧,心情十分沉重,很難過的感覺,但是沒辦法啊,發生了好多事情,敲敲打打一些情緒發給了七。後來…

很溫暖的感覺。
這是這麼多年來很喜歡的作者,也沒有指望她回我,自從她回我的這一刻,是真的很高興。喜歡了這麼多年的七,她真的很善良??


很喜歡她,她的書感覺是比較現實,不過散文抒情的痕迹很重,但是不矯情。現實憂鬱,但是總有一絲絲希望和陽光在,經歷漫長的黑夜與行走,逐漸見到一點亮光的趕腳······略悲觀,但不絕望。喜歡她好多年,覺得她是少數安安靜靜認真寫作的人,不浮誇,低調謙遜踏實的姑娘


是那種平淡的以書會友的感覺
早就已經不再追星了
如果與七遇見聊天
應該會是那種急迫地表達自己又斟酌著再說的情緒吧


唯有小七的作品全部都認真的看完了,唯有小七的的作品每本都收藏了,她是我唯一一個喜歡至今的女作家。
黃昏無霞,和以為黃昏。青春無你,何以為青春。


喜歡七堇年真的是一個「陰差陽錯」的緣分。
很清楚的記得是在初二的時候,朋友問我生日禮物想要什麼,立馬脫口而出「書!」
什麼書呢?
那個時候喜歡郭敬明,就順著郭敬明的書送的書單上一行一行看過去,就在「七堇年」這個名字上停住了。
現在想想真的是緣分。
《被窩是青春的墳墓》,這是我讀的她的第一本書。
這幾年我讀了她的《瀾本嫁衣》,讀了她的《平生歡》,讀了她的《燈下塵》,感受著她在寫下這些文字時所彌繞著的情感,成長是痛苦的,也是美好的。
後來我上了高中,在語文課前演講上和同學分享我最愛的這位作家,即使班裡沒有人知曉,甚至語文老師也沒有過多的評價。很多人眼中,七堇年筆下的青春過於鋒利,過於虛假,可是我真的不這麼認為,甚至我有些感同身受。
天吶寫著寫著就忘了自己回答的問題是什麼了
emmm...這些大概就是我喜歡七堇年的原因了吧
剩下的由於我辭彙貧乏,難以用語言來表達我對她以及她的文字的喜愛
順便發一下最愛(字丑別介意)


總之《瀾本嫁衣》內容絕望的讓人不由喜歡小七.


高中的 被窩
大學的大地之燈和平生歡
很成熟很深邃的作家 是喜歡的樣子


如果能走出《被窩是青春的墳墓》,她應該會是個更好的作家


個人是跟喜歡堇年的,最喜歡她的《被窩是青春的墳墓》,記得她來成都西西弗,我特地讓朋友幫忙簽了一本。她對於旅行描寫的很細緻,看了之後讓我蠢蠢欲動,大概我對於旅行的夢想就是她影響的。每個人的看法都是不同的,七堇年這麽多年一直默默地寫著她的文字,我感覺她的很謙卑的,這讓我很歡喜。她的文,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是很正常的,只要你喜歡,只要我自己喜歡,就好了。


推薦閱讀:

你所學的專業對你思維上最大的影響是什麼?
你把人生比作什麼?
你看過最好的法國片是哪部?
你小時候接受過哪些錯誤的觀點,長大後而後悔不已?
你和駕考之間有哪些故事?

TAG:調查類問題 | 作家 | 文學 | 看法 | 七堇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