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的主食是麵粉而不是麥粒?是大米粒而不是大米粉?
大米和麵粉(小麥粉)是人類的主食,為什麼大米直接吃整粒的,小麥卻磨成粉再摻水揉成團食用?
1,
不吃麥粒的原因是,麥粒不容易熟,尤其是陳麥更不易熟而且口感發澀。
很多地區都會煮麥粒粥,新麥下來時「烤麥子」吃,但這兩種吃法,都要求用比較新鮮的麥子,最好用沒晾曬過的鮮麥子。
用陳麥做,就不是那個味了。
最值得推薦的吃法,是兩廣地區吃糖水會放整粒的燕麥或小麥粒,咬起來q彈,但有什麼糧食兩廣人做成糖水不好吃呢?
2,
米粉其實一直都在吃,南方部分地區吃「米粉」比吃「麵條」要多的多。生活困難的年代,「米粉糊糊」也一直被當做兒童輔食和「病號飯」。
但是為什麼米粉大部分都是做成麵條狀或者煮粥,不去做「米粉饅頭」「米粉烙餅」?因為米粉和酵母適配性太低,沒有酵母的話,一大半「麵食」也是做不出來的。
即使不需要「發」的食物,米粉也很難成型,勉強做出來「米粉餅坯」,還要面對一個問題,這玩意比玉米餅麵粉餅更容易粘鍋,要麼得用油,要麼得用高溫烤爐。
最後烤出來一個「米粉薄餅」,還要面臨一個很客觀的問題,不好咬,一個主觀的問題:味道差。
綜上,不吃「麥粒飯」「米粉」的原因是不易烹飪且不好吃。題主問這種問題,我大膽的推測你不怎麼進廚房。簡短地說無非是這兩種處理方式於稻米和小麥來說各自都相對容易被人類口舌接受而已。
至於用小麥麥粒燒穀物飯,也完全可行,但口感的接受程度沒有稻米那麼廣泛而已,不僅僅如此,其比之燕麥、蕎麥、高粱、大麥等顆粒大小的穀物和偽穀物口感都差些。我個人就買過Bob"s Red Mill的三種麥粒(此處為全谷),分別是做麵包為主的硬紅麥和小規模種植的斯佩爾特與卡姆小麥(即埃及小麥),見下圖。
我的處理方法是浸泡2天左右發芽,然後再進行極長時間的燒煮/蒸煮(小火水煮的話煮4-5個小時也不用在意),即便如此最終的口感就連我這樣的全谷愛好者都感覺有點hardcore,尤其是麩皮的存在感太過強烈,我敢肯定在座的各位能不能吃完一兩飯都是問題。
甚至退一步說,就算這些麥粒先期除掉麩皮,其穀粒的彈性/硬度也比較大,仍然不適合大眾的口感。大眾的口感基本是吃燕麥米都嫌棄,和小麥相比燕麥可溫柔多了。絕大部分小麥和稻米相比,蛋白質含量都更高(接近翻倍),糖類含量偏低(65-70%vs75-80%)並且其中膳食纖維大概是後者的三倍,如此口感差異也不足為奇了。
當然作為穀物它也不是一無是處,尤其卡姆小麥,擁有極其強烈的堅果風味,足夠讓大部分穀物相形見絀哦。既然如此,直接使用麵粉形態做原材料不是更好?
在環地中海和中東地區,這類raw形態的麥粒(berry)會進行一些簡單的粗加工,於是就有了couscous、pearl couscous、bulgur此類速食麥米,你若是用這些東西燒飯吃,那口感就舒服多了,有興趣可以嘗試,其中顆粒最細小的couscous,你甚至可以當麥片處理都行。至於原料,一般以杜蘭小麥常見,換言之這些都是義大利面的變種親戚而已。
至於稻米粉,在東方是很傳統的東西,尤其是我國南方,應用很廣泛,我覺得這就沒必要展開了吧,你們不是經常會吃到么。
但單純利用小麥gluten特性做的發酵麵食,即廣義上的麵包(包括一切發麵餅、饅頭等),那用米粉是沒法徹底替換的,其他穀物也不行,這是小麥在主食界成為明顯的最大特點。
若純粹用米粉做麵包的話,那就屬於無麩質麵包(gluten-free bread)範疇,米粉是其中的常見角色,此外還有燕麥、蕎麥、高粱、小米、玉米、藜麥、畫眉草、野米、馬鈴薯、木薯粉等等,模擬麵筋蛋白起黏合作用的是黃原膠等各種膠/洋車前子殼粉等,但這畢竟是另外回事了。
麥粒整個吃不好吃,不容易熟,大米蒸一下就可以吃,簡單,不需要再加工
米粒和麵粉自有它存在的道理,米粒也有米粉,做出來的像廣西米粉,不過是不同的吃法。麥粒嘛,有大麥茶。倘若前人發現了這同一食物的不同使用方式,自然會流傳下來,正因為沒有,便有兩種原因:前人沒發現,以及其他做法不好吃。
倘你有條件,盡可去嘗試,算是為美食屆做出自己的一點貢獻。
你以為古人沒有嘗試過?
從一個角度解釋
比如說我們收穫了小麥,也收穫了水稻,很自然,我們都把它們煮了,就出現一個問題,水稻的殼,我們所說的糠,那玩意帶芒刺,煮多久都沒用,扎嗓子啊,所以水稻肯定要脫殼才能吃,不論蒸煮。但是小麥殼沒用芒刺,不脫殼也能吃下去,還不算難吃,但是小麥這個殼不脫去的話,吸收不好,往往吃什麼,拉出來還是什麼,跟金針菇一樣「see you tomorrow」,所以吃同樣多脫殼水稻,和不脫殼麥粒,一個營養充足,一個瘦的皮包骨頭。
所以還是磨碎了吃小麥吧,這樣吸收就特別好,但是水稻你隨便怎麼磨,那個芒刺一直都有,依然扎嗓子。
所以後續就形成:米粒脫殼吃,小麥磨碎吃,這也形成了飲食傳統流傳下來了。
小麥天生比大米「強」,大米磨成粉之後,兌水,很難兌成團,兌完水變成稀爛的米糊糊一樣的一團,但是小麥磨粉兌水,馬上就能兌成團,接著你是做成條也行,切成片也行,發酵也行,都能保持各種形狀。麵粉可以做成各種形狀。(原因是小麥裡面的穀類蛋白比較多)
說到底,古人是充分發揮了各種食材的性能。我們現在很多吃法,都是古人總結出來的。
emmmm……有了小孩你就知道了。曾經我也很好奇米粉(大米磨成的粉。小孩輔食)是什麼味道的,在超市看著外包裝很萌很誘人。自己有了小孩,喂輔食了,買了米粉,自己先嘗了一包,emmmm……還是乖乖吃大米粒吧。麥粒太硬了吧,口感不好不好吃!
感覺這就是聰明的人類通過反覆嘗試,找個最好吃的方法來滿足自己。畢竟,七情六慾中,食慾嘴兇殘。
下圖,米粉。還有各種口味呢,看起來特別棒,吃起來就.......也就是小嬰兒不諳世事,才肯吃,哦有的小嬰兒也不吃米粉的^_^
可能當時發明的時候,就是覺得麵粉和大米更好吃吧...(吃貨思維)
麥子不磨粉難吃(兩種意義上的),大米不磨粉好吃(兩種意義上的)。
而且麥子發了芽釀酒不更好~省的磨粉
歷史的經驗
大米不用磨碎就挺好吃,少一道工序省不少錢呢。磨碎吃的也有,比如米粉。
沒吃過小麥粒,估計吃起來很難受,所以才要磨碎。主食主要是看這個東西獲取的難度和食用後的性價比吧,全世界不以小麥大米為主食的地方很多啊,吃馬鈴薯,或者以奶製品肉製品,豆製品為主食的很多啊,也許一個正以土豆為主食的地區的小孩,正在問自己的家人,為什麼我們要以土豆為主食呢?
人類進化付出了一定的代價,其中消化吸收的能力就是其一。小麥和稻米的處理從根本上來講就是為了提高吸收率。
另外一點就是食品的適口性,由於長期保存需要將稻米和小麥的含水率降到最低。大米由於大部分是澱粉復水熟制後硬度還是在人的接受範圍內的。小麥就不一樣了,由於富含蛋白質,同樣復水熟制後硬度還是比較高的。食用的人感覺會不好。粉化後就不一樣。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