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如何進行競品分析?

拿到一個產品,想到的第一點是什麼?第二點…第三點…


分享一份自己曾經做過競品分析。
這是一份關於圖片類應用的競品分析;當時正在應聘百度的暑期實習,也是憑藉它拿到了百度的offer;雖然最終因為另外的原因沒有去,但依然感謝那個曾經朝一個方向拚命努力的自己;

回歸正題,通常競品分析可以從下面幾個維度作為切入點:
1.戰略層(產品定位、用戶需求)
2.範圍層(主要功能)
3.結構層(信息架構)
4.框架層(交互設計)
5.表現層(視覺設計)
6.商業模式
(摘自《用戶體驗要素》一書)

6.27日更:

回答一下問的比較多的問題:

1. 報告是用什麼做的?

答案是.....word.文檔布局方向改為橫向,插入三列的表格,邊框設置為0,只需三步大功告成。使用word和(啥也沒有的)風格是個人習慣問題,其實用ppt移動布局會更方便些吧。

2. 排名和月活數據哪裡來的?

下載和排名用的都是Appannie, 下載排名是免費可以看得,月活在Usage Intelligence下面看,但是,這是要錢的要錢的要錢的。數據很全面,除了月活,還有用戶使用時長,應用生命周期等等等數據。我真的不是廣告黨╮(╯▽╰)╭,隨手截了張圖:

如果是要看網站排名的話推薦Alexa,也有下載量和UV,只是UV也是要錢的要錢的要錢

又有人想問了:不想出錢又想看數據怎麼辦?這個答主暫時還沒有很好的辦法,可以搜各種官方的報告獲取想要的信息(Appannie也有報告,比較有名的互聯網市場調研公司有Comscore,emarketer, kantarworldpanel),不想花錢的話就只能花時間了。


3. 結構框架的圖表怎麼做的?

思維導圖軟體。用的是mac版的OmniGraffle,這個功能最全最強大,其他的如Mindjet, Xmind也可以做出來。

以上。


前篇

競品分析大大小小做過很多,但變成系統方法寫出來真的很耗心神。

大部分人從思路上總結,相信題主更喜歡看實操方法步驟,這裡主要就是實操。

以下方法都是個人不斷實踐總結的,大家多多交流~


正文

競品分析是產品經理重要的基礎技能之一。

什麼是競品分析:

按字面意思就是「對競爭對手產品的分析」。但不同職位做競品分析的目的,角度和方法都不相同


產品經理進行競品分析目的:

了解市場,看清市場的發展趨勢,找准市場切入點;

了解對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同時發現潛在的競爭對手;

了解需求,把握需求對應的功能點和界面結構,並側面了解用戶習慣。


詳細的競品分析思路(彙報的時候反著來):

1.競品分級

2.競品基礎結構分析

2.1 信息架構(IA)

2.2 功能(feature)

2.3 交互(interaction)

3.競品核心策略分析

3.1 產品定位

3.2 運營策略

3.3 盈利模式

4.產品的行業發展分布

5.結合用戶市場總結整體趨勢

註:也看了些別人總結的,整體思路差不多。但是有的人還會建議分析下視覺效果。這裡不建議這麼做,包括對交互和運營策略的分析也要把握好重點。

另外用戶市場分析雖然同競品分析有交集,但屬於不同方面的分析,可以互相借鑒但盡量不要混到一起。

競品分析是可以更深入和拓展出去的,但過於消耗資源。這裡一定要根據產品經理本身的需求合理投入。


競品分析關鍵點:


1. 競品分析最重要原則之一就是「靈活多變」,即根據目的不同,靈活選擇分析重點。根據時效性,靈活選擇分析深度。三根據資源不同,優化或調整分析手段等。

2.競品分析寧可無結論,也不能蒙一個錯誤結論,危害巨大。


3.上面的架構是大而全的架構,實際項目中需要根據具體需求進行重點分析,並不是每次競品分析都是面面俱到的。


————————1 競品分級————————


競品分析第一步就是確定競品,然後給競品分級。

可分為核心競品,重要競品,一般競品


核心競品:一般選擇標準是產品直接相關的細分市場內,第一梯隊的競爭對手。對於核心競品要一直關注和跟進。

重要競品:一般選擇標準是產品相關細分市場內排名第1的競爭對手。需要定期關注。重大改版要及時跟進。

一般競品:一般就是產品直接和相關細分市場的其餘產品。普通競品面要全。僅需定期梳理即可,不需深入研究。以充分了解市場動向和潛在危機。


比如小米瀏覽器核心競品就是UC瀏覽器,QQ瀏覽器。重要競品是手機百度,今日頭條等。一般競品則包括整個瀏覽器市場,搜索市場,甚至核心內容消費市場的相關產品。


——————2 競品基礎結構分析——————

競品基礎機構主要包括信息架構(IA),功能(feature),交互(interaction)三個部分。


再次說明:從個人的設計到產品的職業發展經歷,建議PM在基礎結構分析中,可將視覺表現融入到信息架構分析中,指導分析界面信息元素重要性和指示作用即可,不需要單獨進行分析。因為視覺分析的專業性要求較高,不是每個PM都具備的,分析結論容易出現偏差,另外相距PM的核心職責較遠。有種PM幫RD分析代碼編寫思路的感覺,不切實際。


2.1 信息架構(IA)分析,

又可以細分為信息流程,界面層級,界面布局三大部分。

2.1.1信息流程,就是分析競品的信息是如何逐步呈現給用戶,如何引導用戶獲得需要的信息。好的產品架構,信息的流轉應該是清晰而高效的。


在實際操作中為提高效率,主要針對競品核心內容的信息流轉情況進行分析即可。其他次要信息流可以根據需求度進行拆解分析。


步驟1,確定要分析的信息流程主體,比如UC小說閱讀推薦信息到引導用戶閱讀的流程。


步驟2,按信息元素和信息跳轉流程進行梳理,形成流程圖。

示例如下:(UC小說閱讀中,推薦信息流程分析為例)

註:分析中盡量單一流程進行分析,避免線路混雜。另外除去線路示意還要有分析結論。(版面問題,示例信息可能顯示不清,後續會上傳相關文檔)


2.1.2界面層級,界面層級是和信息流程緊密結合的,界面層級能夠更直觀的反映出軟體設計的架構。


步驟1, 對競品進行全方位的截圖。如下圖所示:

註:截圖要全面,如果有精力最好是找到競品多個版本進行截圖。如無精力可僅對最新版進行截圖。經過不斷積累就能夠了解競品在時間軸上的全貌。經實操該方法效率很高。


步驟2, 根據界面進行分級,然後根據跳轉關係整理到文檔中。如圖所示:

2.1.3界面布局,完成對整體信息結構梳理後就可以對具體頁面信息和布局進行細緻拆解。由於具體頁面布局拆解工作量較大,所以可根據需求,拆解部分頁面即可。建議首頁的分析不能缺少。下面推薦三種分析方式:


第一種頁面解構方式:即並對頁面元素進行標註,然後對頁面元素,交互範式,展示方式等進行詳細的分析,下圖為曾經做過的兩種樣式。

第二種時間軸分析方式:即按照競品版本變化來分析其布局的調整,從而有效的發現競品布局的思路和優缺點。個人習慣是把同一頁面按時間順序添加到ppt中,然後連續播放就能發現很多信息,如下圖所示

比如一直保留下來的布局屬於經典布局,可參考學習。被幹掉後有增加回來的,說明經驗證是有效的布局方式等,或者臨時出現某設計又很快被拿掉說明有問題等(個人很喜歡這個方式,簡單高效)

第三種裝逼分析法,不實用但裝逼效果爆棚。下圖為曾經做的裝逼圖。

2.2功能(feature)分析,個人感覺其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全方位了解競品有哪些功能,從而指導自己產品的功能補充。至於更細緻的功能交互邏輯分析,建議不要混到功能分析中,放到後面的交互分析中即可。

這裡只推薦一個全功能列表統計方法。(個人很喜歡用)

註:一般功能分級不要超過三級;功能梳理一定要細緻全面不能丟落;功能共有率(個人發明),能側面反映功能重要性;若某功能,或某一類功能是某一競品獨有,則可能是該競品差異化的點;功能總數能反映產品複雜度。

這個方法能夠迅速發掘同類產品核心功能是什麼,以及發掘競品的差異化功能。並憑藉對功能的分析,了解用戶的需求和產品打法。


2.3 交互(interaction)分析

本人也做過較長時間的交互設計,先簡單的說下個人對交互設計的理解:在技術和載體不變的情況下,通過市場快速的發展,合理的交互範式經過市場的檢測和用戶習慣的培養,最終會被規範下來,成為通用模式。所以在相同界面架構和相同功能定位下最優的使用路徑幾乎是相同的。


這也是大家看到當今軟體市場同質化日益加重的一部分原因。如今手機app交互設計的最主要的兩個規範就是iOS和安卓,但近年來這兩個規範也越來越相近


由於交互分析工作量較大,因此產品經理在做競品交互分析的時候,只需要根據需求進行重點分析即可。

同時利用截圖可以直接進行高保真的交互分析,而不必進行低保真圖還原。同時高保真圖能有效結合界面布局進行分析。


示例參考如下(前幾年做的界面有點老):

交互分析的注意點:

1 一定要從功能入口開始分析,而不要從功能主體開始。容易錯過其他入口,導致分析缺陷。比如不加入口可能是路徑1,但實際可能是路徑2。

2 以目標操作任務為主幹,避免被分支功能分散,從而導致分析結果混亂。

3 產品經理不是交互設計師,因此對競品交互邏輯的分析一定要把握好度。


————————3競品核心策略分析————————

該部分也可歸納為產品定位,運營策略,盈利模式,三個主要部分。


對核心策略的分析有兩個難點:

1)策略一般是較長一段時間內的規劃,並且是延續和變化的。因此對策略的分析要能了解過去,現在並且推演出將來。不能局限於一個版本或一個時間點進行分析。


2)策略的分析是沒有像基礎結構分析一手資料呈現的,只能根據相關資料去分析和推測。具有不確定性。所以結論的準確性很重要。

3.1產品定位分析:

個人喜歡藉助歷史版本介紹、啟動引導、版本對應的用戶商店評價進行分析。


步驟1,確定版本發布情況。如圖:

步驟2,收集版本介紹,以及對應的啟動引導頁。在ppt內進行整理。並且標註不同版本下的重點功能。如圖所示:

步驟3,歸納總結產品定位走向,並分析不同產品定位下的重點功能,以及是否存在比較關鍵的功能點,並分析產品定位對應的利弊。

這個分析報告是15年4月完成的,當時瀏覽器行業還沒有明顯內容個性化,分析出趨勢後,我們便開始進行準備和開發,可惜落後一步沒能搶到首發。4個月後UC首先推出了個性化資訊首頁。做互聯網速度要快啊。


步驟4,定位有效性評價

分析總結過競品的產品定位後,需要了解產品定位對產品產生的作用,從而對自身產品提供有效參考信息。


由於公司內能統計到競品對應的用戶活躍,時長等數據,所以是個人很喜歡的評判方式。如下圖所示(數據保密,坐標隱藏):

注意:需要參考市場規律性波動,版本收斂速度(即新版本發布到用戶升級再到對數據影響的時間過程),綜合評判數據影響來自於哪個版本的影響,以及對應的產品變化。


當然很多公司可能沒有這種便利條件,因此可以從其他方面進行評估,個人推薦應用商店版本評級變化,和對應的用戶評論分析。如截圖:

注意:評論里有可能存在水軍等,要仔細評估。除了商店評論,網上相關文章分析也可以參考。但根據以往經驗水文會比較多,所以建議僅供參考。


3.2運營策略分析:

對競品的運營策略分析主要側重於對應產品定位下的運營手段,品牌策略的相互結合。

當然對運營策略的分析首先要了解運營體系和運營方法。這裡暫不展開,產品運營也是產品的重要知識體系之一,後續會詳細拆解。


對於品牌運營相對好分析,收集競品品牌語即可。

比如UC:

「UC ,不止所見」;

「 UC,看片就是high」 ;

「超快感」 ;

「給的再多,不如懂你」


明顯看出品牌和產品定位緊密結合的,一開始功能性定位,品牌語「不止所見」;後面主推內容和性能,品牌語變成「看片就是high」,「超快感」;最近在推個性化,品牌語對應為「給的再多,不如懂你」。所以品牌運營也能很好的反應產品定位。

結合品牌代言形象,品牌廣告投放形式,可以明確在不同產品定位和市場環境下,競品想要營造的品牌形象。


對於運營手段分析,最大的困難是回溯之前的運營方案。

建議可以讓RD幫忙下載競品所有官方微博,可以獲得非常多的信息。如下圖:

能夠很清楚的知道運營內容,運營順序,時間跨度,運營經過,多個運營項目是如何穿插和配合的,以及相應的活動關注人數。

然後對其進行歸納總結。將其對應到對應到運營模型下,包括用戶運營,內容運營,新媒體運營,活動運營,品牌運營,數據運營等。最後分析運營同產品的結合點。


還是以UC為例,提取幾條方便大家理解:

會發現uc每次新版發布都會在線上進行宣傳,大版本還會配合抽獎等活動,並且活動會儘可能同功能掛鉤。


對競品運營分析的關鍵是要充分了解如何將產品策略和運營策略緊密結合,從而在產品功能開發之初就為後續運營做好鋪墊。

舉個例子,元旦很火的微信朋友圈紅包照片活動,都必須是產品在幾個版本前就要考慮到運營策略,進行功能優化和擴展性設計。

經實踐這個方法很有效果,在有限條件下能夠獲得很多有效信息,並能充分了解產品定位同運營策略之間的聯繫和打法,為運營框架搭建打好基礎。但是工作量較大,需要運營同學一起配合。


3.3盈利模式分析:

一款產品首要是能夠生存下去。所以產品盈利模式的構建是重中之重。


產品獲得錢的方式大體就是三種方式:

  1. 向投資人要錢。
  2. 向廣告主要錢。
  3. 向用戶要錢。

向投資人要錢,就是目前產品處於第幾輪融資,然後要為下輪融資做準備。這個沒什麼好說的。推薦個網站,能查到很多融資信息

IT桔子 | IT互聯網公司產品資料庫及商業信息服務


向廣告主要錢,首先收集軟體內的廣告位,其次統計廣告位上出現的品牌廣告效果廣告的比例。最後看廣告投放是來自於廣告代理還是自己平台投放。

如下圖:如果是代理一般可以快速查詢到代理平台

向用戶要錢,對某些產品是有兩個終端的如淘寶,滴滴,有賣家和買家。對賣家可以抽成或者入住費。對買家可以是會員服務或者產品直銷,比如遊戲會員,金融產品(金融產品的盈利要複雜得多)。這些一般可以通過服務聲明快速了解相關情況。


同時若競品的公司已經上市,財報是非常有利的分析資料。通過財報可以很清楚了解競品公司的各方面營收支出能力。可以對競品進行輔助分析。


————————4 該類產品的行業發展分布————————

對產品行業發展和分布的分析,主要有兩個目的:

一個是充分了解行業發展的競爭情況。

一個是尋找新的發展機會或者市場切入點。


其實對行業的把控是日積月累的基本功,要學會隨時關注整個行業動向,而不能依賴於一次兩次的競品分析。


在競品分析中對行業發展和分布的分析,個人習慣是先遍歷AppStore排行榜。

比如當初在做便簽競品分析,粗略統計了便簽產品共計5000多項。

然後提取前200個便簽,依次統計產品說明的關鍵點,並下載後統計主要功能。

之後提取行業的細分點,然後將競品歸納到相應的細分定位上。

從而直觀的了解行業的分布,和目前各個分布的競爭情況。

這裡借用我們同事做的一個母嬰行業的分析,採用的也是類似的方法,給大家感受下:

————————5 結合用戶市場總結整體趨勢————————

競品分析一般還會和相應的用戶分析報告,市場分析報告,進行綜合分析,相互佐證。

關於用戶分析和市場分析是產品另外的兩個基本功,也都是比較大的題目。在後面有機會再進行詳解。


-------


關於最後第4點「對行業的分析」以及第5點「對市場和用戶的綜合分析」需要明確一下。


這是一個產品必須不斷積累的基本功。需要通過持續的關注和積累了解其發展的脈絡和動向。並通過累月的鍛煉才能提高自身的敏感度和判斷力。

最後再分享下個人下打磨基本功的方法:

1 每天特定關注幾個互聯網資訊站,及時把握互聯網內的大事件和發展動向。

2 定期看相關的互聯網數據,尤其如果有條件看競品的數據,一定要每天關注下。

3 定期做下用戶分析,了解用戶屬性和用戶數據。

4 培養每天看新app和做相關簡單分析記錄的習慣。


分享下個人不斷收集的網站:

以及個人收集app的習慣示意:

————————最後總結————————

沒想到會寫這麼長,一下子把幾年的積累都拿出來了,最後再總結下:

關於競品分析:

方法思路要靈活(根據需求,合理選擇資源投入,分析深度以及分析方法)

分析結論要準確(寧可結論含糊或者無結論,也不要錯誤結論)

分析是從基礎到架構再到多維度綜合分析,但彙報要反過來

拆解競品分級和競品基礎結構分析。這部分偏基礎性,分析方法和素材都有跡可循,此部分偏重方式和效率。

拆解產品策略,產品行業等進行分析。這部分偏策略,素材獲取結論總結都相對模糊,此部分偏重分析和判斷。

關於產品經理基本功:

每個行業都有每個行業的素質要求,雖然產品門檻貌似很低,但也有很多基本功的要求。競品分析就是其一,但在競品分析之下是日積月累的經驗積累。


關於文章:

競品分析就先說到這。僅是對之前總結的方法的匯總。後面隨著經驗的增加,有新的方法時也會再拿出來分析。

----------------------------------

大家提問的很多,這裡更新幾個大家關心的問題:

1 分析軟體:

Excel,Keynote,illustrator,Photoshop(話說Keynote甩開ppt好幾條街啊)


2 競品以前的版本怎麼辦:

a 日益月累的收集,作為公司來講收集競品apk是必須的工作。

b ASO100 - 專業App Store數據平台丨ASO優化專家平台丨iOS榜單排行榜查詢工具 等網站

c 各種應用市場進行搜索。

d 找朋友托關係要。


3 各種分析的詳細報告:

工作文檔需要保密,恕不能提供原稿。不過不要執著於形式,不同的情況有不同的分析方法和思路,關鍵是要找到自己習慣和有效的方式。對於我個人而言各種分析方式也不斷迭代更新中。


4 另外我的公共賬號的二維碼無法上傳呢?求大神解答


個人其他回答鏈接,大家的鼓勵是繼續寫下去的動力~~

有大公司 offer 卻選擇了小公司是為什麼? - 大禹的回答

怎麼評價產品經理拿數據說話這回事?如何做數據分析? - 大禹的回答

如何有效地進行頭腦風暴產生IDEA? - 大禹的回答

用戶研究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怎樣做好用戶研究呢? - 大禹的回答

互聯網思維是一種什麼樣的思維? - 大禹的回答 - 知乎

多謝大家捧場,寫文章不容易,喜歡的點個贊吧。個人微信公共號「真實的互聯網」 gh_37dac85b8f9e。會定期分享個人心得,歡迎大家關注


分析點通常分為兩部分,一個是產品定義,一個是交互設計。

產品定義包括三個基本內容:你的用戶是誰、你為你的用戶提供什麼服務、你提供的服務的最大特點或與其它產品的關鍵差異。準確的產品定義描述就是一句話,比如「最新、最快、最全的手機遊戲資訊。」
產品slogan通常就是產品定義的平民化、情感化的表達(比如 「中國最大的門戶網站」 -___,-)。

分析產品定義就是各種用,用完了根據競品提供的功能和主次安排,來反推產品定義的三要素,大多數時候,不會有兩個定義完全一樣的產品。

所以也就是說分析競品的產品定義,找到和自己產品重合的那部分,然後看看對方在功能服務設計上哪裡比自己的好。

有時競品的相對優勢不是在產品層面的,比如競品更有錢、競品是國家隊、競品是騰訊……那就是另外一套話題了。

交互設計就簡單了,看競品的交互哪裡好、為什麼好,如果針對某個具體模塊,競品面臨的問題和我們是否一樣,如果一樣的話,我們能做哪些優化。


對於剛入門的產品學徒來說,我個人還建議加個極限情況和異常流的測試分析,比如標題最大多少字、正文字數超了怎麼辦、微信朋友圈的回復最多能顯示多少條等等。


競品分析報告是個好東西,實乃產品經理居家旅行,出門招聘的必備神器。每當我要鍛煉團隊、考察候選人時我會讓他們寫競品分析。

產品經理能力怎麼看?
一個看基本功,一個看知識體系。你是什麼樣的人就寫出什麼樣的東西。

競品分析要寫那些內容?
簡述一下產品概況;列舉一下功能;結合公司、行業、市場做一下比照;然後和自己公司相關產品做一下比照;最後總結分析一下,給出結論。

結構很簡單,不過要想寫的精彩得看個人水準。一般新手產品上手寫文檔重點在功能列舉,如果對產品設計有愛的童鞋還會針對交互細節重點闡述,提煉些優化細節建議,找一下功能差異點,我們大部分看到的競品分析都集中在這個水平區間。有些人能提些境界,多從業務線發起,從用戶角度分析,還會看看市場等等,不同階段的產品,寫出來的競品分析千差萬別。

說到底競品分析看的是分析的方向和思考的結論以及得出結論的過程。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練出來的功夫,也可以說是做產品的真功夫,偷懶不得,作弊不得。

最後,要寫好競品分析其實很簡單。多做多想多聊多反思多積累,產品經理的成長是從解放眼界開始。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產品路漫漫,請題主多多努力


我們打個比方,你要把兩個人來比較,一定是有一個特定的維度的。不然,無論如何,兩個人也都是完全不同的。你要從何下手,你的出發點是什麼,你的目的是什麼?這些都是需要優先考慮的。不同的盈利模式,不同的用戶群體,不同的短期和長期目標,都容易讓人陷入為了比較而盲目比較的境地。


比方說如果是初創企業和產品,你需要比較的是產品的市場需求點和同類中誰更吸引投資人的注意力,沒有資金起步和投資人支持,什麼都是扯淡。如果是快速上升期的產品,那麼誰家的更新和反應更迅速,誰抓的市場痛點更精準,則是需要你時時刻刻保持警惕去做的競品分析。迅速提高市場佔有率,是行兵打仗不可忘記的頭道軍令。上市公司的競品分析我就母雞了,段位不夠以後再補充吧。


找運維哥哥請教了一下,轉了他做的競品分析做樣例拿過來。有問題請不要打我。

LinkedIn:美國大學就業哪家強?

  • 《美國大學就業哪家強 看看LinkedIn排行榜》(別笑,這可是大數據)
  • 首頁新增「在這裡,連接世界」(這個定位很正確,沒有點跨國的事誰上linkedIn啊)
  • 在華觸角將伸向大學校園。將啟動與中國最精英的15所大學的合作,從北大開始,把美國精英大學就業中心的一些成功模式介紹到中國,包括為即將踏入職場的准畢業生們拍攝人生第一張職業照等項目。(拭目以待,因為學校就業中心的老師「太TMD坑了」)

前程無憂:《誰看了我的簡歷》界面非常贊,手機APP有亮點

  • 《誰看了我的簡歷》改版
  • 手機APP更新:手機地圖找工作真心很不錯,加入語音輸入功能

智聯:《求職裝備》全免費

  • 《求職裝備》全免費,包含:誰看過我的簡歷、相似職位推薦、人事經理來信、競爭力分析、委託投遞、薪酬查詢、面試訓練營、簡歷模板、行為類型測評、心理成熟度測評、職位訂閱、智聯排行榜、智聯手機客戶端(我們想做的,人家都做過了。問題是:為什麼別人做的就不好用、不受歡迎,我們做的就好用、就受歡迎?)
  • 到處是智聯卓聘的廣告:年薪&>10萬,好工作找上門(智聯卓聘是智聯模仿獵聘網做的獵頭合作平台)
  • 校招頁面:就業有位來(頁面很漂亮,推薦一覽)
  • 在一系列的「嚴格篩選與評比」後,終於發布了《2014中國年度最佳僱主TOP100》
  • 發布《就業信心指數》2014三季度分析報告(IT/互聯網繼續做領頭羊)

獵聘網:《同道問答》越來越好了,有成為「職場知乎」的巨大潛力

  • 「同道問答」的樣式、內容都越來越好了(內容有價值,樣式像職場問答的門戶)
  • 獵頭活躍度:顯示「每天都來」、「經常過來」、「偶爾過來」「一周沒來了」(之前顯示最近一周具體哪天登錄了)
  • 達內科技與獵聘網啟動合作:為所有學員提供獵聘賬號,舉辦專場求職
  • 專場:房地產招聘專場

獵上網:HR端震撼升級(10分滿分的話,此次升級可以打10分!)

  • HR端震撼升級「給你想要的,更給你想不到的」(這才叫好產品!PM必看!)
  • 體驗總結:詳盡、清晰、清新、遵循業務流的數據展現;
  • 體驗總結:管理候選人、管理職位、管理獵頭、管理HR,界面都非常舒服、且數據詳盡;
  • 體驗總結:它沒有創造什麼,只是讓交互更體貼、讓流程更舒服;
  • 體驗總結:慶幸獵上網沒有開放給個人用戶,不然是強大的「專業級」對手;
  • 公司定位:從創業以來,獵上網的定位就非常清晰,通過提升獵頭的效率提高企業的中高端職位招聘效率。

智聯卓聘:坑爹貨

  • 2個月沒任何更新了
  • 職位搜索很難用
  • CEO都清醒過來2個月了,但手底下沒有能做這件事人也是不行啊。。。不得不再次把智聯評為沒希望的公司了;

58同城:日均簡歷投遞218萬份

  • 新聞說:9月份,日均投遞簡歷達218萬份(藍領招聘的數據就是NB啊)
  • 新聞又說:發布了方便「微信招聘」的「微站通」(打開網站後發現是「移動建站」的「微站通」,和招聘沒什麼關係)

趕集網:日均簡歷量是智聯和前程無憂之和的2倍還多(你倆都NB)

  • 新聞說:趕集招聘日均簡歷量是智聯和前程無憂之和的2倍還多
  • 新聞上說:發布了方便「微信招聘」的「微站通」(打開網站後發現是「移動建站」的「微站通」,和招聘沒什麼關係)

大街網:一鍵導入51job職位(So Easy , 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複製、粘貼了)

  • 網頁端HR新功能:一鍵導入51job職位,輸入公司全稱就可以了,全自動導入
  • 吐司新版本:「曝工資」和「虐XX的小遊戲」(主動曝自己工資的人太少,數據量少,體驗一般;「虐XX」的小遊戲也沒找到入口,關閉了么?)
  • 勾搭新版本:職位、人才的手機瀏覽頁面改版(沒什麼特別的。主要是沒多少職位、沒多少人使用)

內推網:《互聯網公司女神大比拼》 (So Sexy)

  • 活動:《互聯網公司女神大比拼》
  • 活動:《阿里巴巴招聘專場》
  • (沒有其它更新了)

脈脈:我們是「工作版微信」,月末發布PC端產品

  • CEO林凡一直在強調的概念「工作版微信」
  • CEO還說:linkedIn稍「冰冷」,而脈脈選擇了從IM切入,在「辦事」之前先做「朋友」
  • CEO又說:在商業化上,會模仿linkedIn 的模式,來針對創業公司進行人才招聘付費、顧問諮詢和輔助融資等一系列服務
  • 月末發布PC端產品,會有2個版本:一個是類似於微信網頁版的產品,一個是類似QQ的PC版
  • (小感受: 開始有美女在脈脈發自拍照了。。。下面的圖片是自拍照,上面的文字是工作求助期待回復,這個模式如果發展起來挺可怕的!美女多才是社交類產品有未來的基礎!360周鴻禕曾推薦一本書《商業秀》:All Business Is SHOW Business,附件下載)

微招聘:連續2周有活動、連續4周有專場

  • 活動:《去舒適城市舒適工作(成都、杭州、青島、大連、廈門)》
  • 活動:辦公環境最好的公司報告書(360、美麗說、豆瓣)
  • 專場:鳳凰網專場、太太樂專場、金山系專場、美麗說專場
  • (產品幾乎沒改變)

QQ郵箱:新增《簡歷》功能 (你沒看錯,就是QQ郵箱)

  • 打開方式:QQ郵箱--設置--體驗室--簡歷--我要開通
  • 簡歷模板:目前僅有3種模板可選,都是簡潔大方型簡歷,很實用;
  • 簡歷導入:word簡歷自動解析(很方便)
  • 簡歷導出:支持PDF、DOC格式導出
  • 發送簡歷:簡歷直接作為附件或郵箱正文發送(簡歷作為郵件正文時,格式沒有錯亂,很棒)
  • 簡歷鏈接:一鍵生成在線簡歷網址,網址可以發給其他人直接瀏覽;(贊)

雲招:網站改版,亮點突出(點擊跳轉)

  • PC、手機、平板多平台使用
  • 三步開通OurATS免費版:填寫信息--創建賬號--導入職位
  • 突出標題:超過200000個職位通過OurATS在招聘
  • 看看誰在用OurATS

大易:發布新產品《招聘寶》(點擊跳轉)

  • 定位:中小企業/獵頭雲招聘平台
  • 6大功能:一鍵多網站發布職位簡歷自動解析候選人跟蹤管理,人才庫,HR內部的IM,微信招聘官網
  • 看網站的介紹和圖片,比之前的系統簡單非常多,易用性未知;

【逃

新書《全棧市場人》已上市,

京東購買地址:全棧市場人 互聯網市場營銷入門通用寶典

噹噹購買地址:全棧市場人 互聯網市場營銷入門通用寶典

歡迎購買,反饋意見,感恩(づ ̄ 3 ̄)づ


曾經開發過一套服務,每天自動去競品網站上截圖。


競品分析的一些經驗總結:


1. 切記挑一個小的切入點。千萬別上來就把幾個大產品放在一塊分析,你分析不出啥的,都是泛泛而談。就挑一個小的功能點,把幾個競品的功能細節玩個通透。


2. 一定要深入思考別人設計背後的原因。現在很多互聯網產品,都是上千人的開發團隊。每個小的設計細節(文案、按鈕顏色、交互、動效),肯定背後都有大量的利弊權衡。一定要去深入思考,別淺嘗輒止。


3. 一定要形成自己的見解,別盲從競品。牛逼的競品很多,但反覆玩競品之後,你要形成自己的看法。


4. 多玩競品,每天、每周、每月,看競品的最新動態和版本日誌。見識、認知,都是投時間才會形成的。


大家戰略性,大框架的競品分析知識都講的很全,我來試圖回答一個比較接地氣的問題。也算對之前一段產品失敗經歷的總結。

以下對話我想大家都很熟悉:
老闆:小張,你看XX產品新上了一個功能,我們要不要,你懂的?
小張:老闆,作為一隻有節操的產品汪,我決定先深入體驗一下,然後再。。。
老闆:沒問題,要什麼資源,儘管說,我們就要追著對手打
這時作為一隻節操汪,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產品經理在考慮設計自己的產品或者為自己的產品增加功能時,看到相似的產品,要不要抄,抄多少,怎麼抄?


詳細闡述這個問題之前,先說一段之前沒有做好競品分析,抄失敗的案例:
當年在鳳凰新聞客戶端,負責規劃一款產品,為客戶端增加UGC元素,變傳統的編輯撰稿,分發為用戶自主創造、沉澱優質內容吸引流量。作為一隻認真負責的產品汪,第一時間當然是調研競品,於是看了reddit,豌豆莢,豆瓣小組,網易,貼吧,微社區,抽屜等各個平台的UGC產品。想著如何深入領會UGC的精神,轉化到鳳凰新聞客戶端上。恰好當時臨近春節,就策划了一個春節話題活動,」有料爆爆爆,說說過年身邊的奇葩事「,由運營預設了一批春節熱議話題,比如曬年夜飯,新年願望,過年被逼婚等等;又開發了一套類似reddit的點贊熱度和時間周期決定排序的演算法,幫助好內容浮出;發布內容文字或圖片均可,基本交互跟微信的微社區很像(重點競品研究對象嘛)。希望通過春節的流量灌入,試試UGC的水,順便彌補春節期間新聞編輯放假回家,好新聞短缺的問題。
結果等過年回來,扒拉數據,發現效果遠低於預期(具體數字涉及風險不做透露),這還是我從網上各處搜集小黃圖,沒事就發的結果。後來今日頭條也上線了類似的話題圈子(新聞app到這一步,大家思路和步調越來越一致),看數據同樣差強人意。於是開始苦思冥想,到底產品的問題出在哪?

最開始的反思是這樣的:
鳳凰網的用戶尚未達到能創造優質內容的高度,盲目引入一個創造的平台,無異於水未到而渠先成。當時覺得從知乎里孵化出知乎日報是順理成章的,因為已經有很多高質量的UGC內容沉澱,而從新聞中想孵化出新聞社區,沒有一大批優質的創作寫手,光靠自己的那點運營人員,遠遠達不到能衝垮大壩的水勢。
之後覺得完全把問題歸給產品節奏和運營人員,對產品反思本身並沒有任何幫助,如果我就是要在新聞里孵化出社區來,這件事到底應該怎麼做?

後來想深了一層,反思邏輯就變成了這樣:
優質的內容吸引流量,同時流量再創造優質的內容,優質內容有效浮出並沉澱再吸引流量。這是一個UGC的閉環。春節活動的問題出在了誰來創建真正優質的內容,以及基於移動端如何創造。僅通過手機能創造優質內容么?文字很難,圖片相對容易,因為圖片包含的信息相對多。同時專業的人創造優質的內容比不專業的人要容易,應該發揮自媒體人的更多力量。轉發別人的優質內容比自己創造要容易,但手機的複製粘貼不好用,需要一鍵分享。當時在項目中並沒有考慮清楚閉環的每一步,我們用什麼來保證優質,只想通過春節活動把流量導入進去,自己就可以生根發芽。沒有在產品設計之初,替用戶一步一步想清楚,用戶就不會對你的設計流程買單。

再後來有一天突然意識到,當年分析了那麼多競品,重點抄了微社區,但從來沒有仔細想過這些競品背後的邏輯
百度貼吧,豌豆莢,微社區背後都隱藏了一個邏輯就是用戶本來基於關鍵詞的流量聚集,百度用戶搜索到同一個關鍵詞,流量因為這個關鍵詞聚集。豌豆莢用戶搜索一個app,流量因為這個app聚集,微社區用戶關注一個公眾號,流量因為這個公眾號而聚集。流量因為一個共同的關鍵詞聚集是這件事發生的前置條件,而有了流量聚集以後,給這些流量一個出口,一個基於共同關鍵詞的圈子,讓他們在這個圈子裡交流,創造內容是自然而然的。而新聞客戶端做這件事,最好也能找到一個已經基於某個關鍵詞聚集的流量入口,比如利用天然就有高流量的大事件專題,不過專題的問題在於大事件的時效性,沒有給優質內容足夠長的時間沉澱。或許為每一個頻道,比如歷史,軍事,體育做一個圈子,讓用戶能夠發聲,讓自媒體人在裡面PGC帶動整體用戶UGC,是相對合理的。流量有了天然的出口,用戶在這個頻道下除了編輯的內容可以看,還可以看到高端網友的視角,發布自己的觀點。當然移動端的創造門檻仍然不可逾越,這裡就要做一個嚴肅認真與輕鬆搞怪的取捨。

想明白這點以後,回到問題本身,我想:
看別人的產品不應該只看對方體驗,交互和信息架構,更應該看他的根,他的道理,他的商業模式抽象成公式是什麼?以及這條公式因何而成立。如果要做同樣的事情,以上條件對於你的項目是否成立。

總結成步驟:
1.競品的業務/產品模式是什麼?請抽象成圖表表達
2.競品的業務/產品模式是否成功?請舉出明確的數據證明
3.思考競品的成功邏輯是什麼?支持他成功的點有哪些?包括不限於資源,設計,運營,市場等。不要流於表象而要考慮最深層次的邏輯。
4.競品的業務/產品模式與你的業務/產品模式背後的邏輯有哪些差異和共同點?逐條羅列。
5.對於共同的部分,支持對方產品成功的點,你的產品是否具備或可以借鑒。請逐條羅列。
6.以上都想明白了,就大膽地抄吧


綜上,我們是有節操的產品汪,抄一定要抄的有理有據。


最近剛好做了個總結,可以參考下

首先,什麼是競品分析

競品分析是指對競爭對手進行全面的分析,進而得出有利於自身的競爭策略,它包括兩個目的:

1、了解市場上競品以及自身產品的位置、市場覆蓋情況、優缺點等。

2、根據分析,得出一套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來改進本身的產品。


接下來,競品分析的框架以及邏輯

1、確定競品分析的目的。

為什麼要進行競品分析?是為了優化本身產品?是為了了解本身產品存在的問題?是為了具體化某方面的信息?

2、確定競品

選取競品是個技術活,選錯了就會變得毫無意義,那麼怎麼確定競品呢?

可以通過以下步驟:了解競品——提取競品的關鍵詞——確定與本身產品定位一致的競品

(下面的競品分析中也會提及)

3、競品分析

(再次重申,競品分析的框架要根據自身想要達到的效果調整,單純的競品分析沒有什麼意義,切勿為了分析而分析,而是應該帶著問題去做競品分析,把競品分析當作是熟悉業務、解決問題的手段。)


最後,關於競品分析中的數據獲取

百度指數

淘寶指數

艾瑞諮詢

易觀智庫

CNNIC

比達諮詢

新浪微博:什麼時候開始,發布頻次,內容特色。粉絲數。

微信官號:什麼時候開始,發布頻次,內容特色。粉絲數。

百度搜索前10頁,其他渠道覆蓋。

線上調研


以上

-END-


寫過幾次競品分析
最需要搞清楚的,是這份競品分析報告的讀者是誰?

  • 可能是給自己看的,按月對自己產品的回顧,同時了解對手,不要閉門造車;
  • 可能是給新單位的領導看的,需要全盤對產品進行對比,也表現一下自己對新事物的把控和分析能力,為以後的重點工作提出方向;
  • 可能是給項目組的同事們分享的,核心功能可能就不需要寫那麼細了,同事可能更想知道的是競品的新功能和新方向;
  • 還可能是給老闆看的,老闆可能關心的是目前產品的發展如何,在業內的地位如何,預測產品方向和競爭力等等;

搞清楚讀者的需求或者是這份報告的目的,其他的照著這個框架寫,不會太差。


【商業媒體或公眾號轉載請與我聯繫,侵權必究】


偏個題。


我想很多產品經理和我一樣,剛入行的時候,做了很多競品分析。

有些公司,需要做非常規範的競品分析PPT,周期性的在會議上跟大家講,這種會議一般然並卵。一度我也曾讓實習生從競品分析開始做起。


其實我認為產品經理不該把太多精力花在競品分析上。

在做產品的過程中,關注對手,而不是關注用戶,這是很忌諱的。

這涉及到一個非常關鍵的產品設計思想,那就是「從競品出發進行設計」,還是「從用戶出發進行設計」,兩者天壤之別。


從競品出發是關注別人,以「我」為中心:

我覺得對手啥比較牛,於是抄或超。也許你們設計的功能很牛逼,但是很多時候你的用戶都會覺得然並卵,因為你們的用戶群都不一樣。

或者行業怎麼做,於是我找個細分領域也跟著這樣做,也許整個行業本身就是一個問題。

從用戶出發是關注用戶,以「用戶」為中心:

用戶遇到啥問題,我如何幫助用戶高效地解決。


工作這麼久,我從來沒發現任何一個產品是靠對標競品做成的。

成功的產品,都是從幫助用戶解決問題起家的,誕生的那一刻也根本就沒有對標對象。

uber、hao123、汽車之家、YY的遊戲娛樂直播、騰訊的藍鑽紅鑽、公眾號、紅包等等很棒的產品都是如此。


hao123的栗子:


李興平發現了大家不會輸入網址、懶於輸入網址、不知道有啥好網站。

於是做了個網址導航,即使它長得很挫,但是因為幫助大家解決了問題,後來的結果大家看到了,一度成為PC瀏覽器必備,用戶量漲得超乎想像的猛。


汽車之家栗子:


十年前,網易汽車、太平洋汽車等整個行業都在跟汽車廠商要千篇一律的通稿糊弄消費者,

汽車之家的編輯發現消費者看廠商通稿根本沒法選擇自己該買啥車,於是編輯親自試駕,給消費者真實的第三方試駕文章,幫助消費者更好的選車。

當整個行業開始模仿汽車之家,讓編輯親自寫試駕文章的時候,汽車之家卻已經將重點放在「鼓勵消費者模仿編輯,由消費者寫提車、用車文章」。

因為汽車之家發現,即使編輯再專業,他們寫汽車文章是工作,只會體驗三天;而消費者經歷「睡不著覺的選擇糾結、每天開同一輛車、一開就開好幾年」寫出的體驗報告,一定比編輯寫的更貼合實際、更生動,大家的經驗給大家帶來了更好的用車參考。


還是十年前,所有汽車類的網站競品都在爭相比較pv等指標,在pv這項指標上如何超越競品呢?

很簡單,那就是把一篇文章拆分為十幾頁,甚至是一張圖就是一頁,整個網站的pv自然翻十幾倍。

而那個時候,汽車之家並沒有將一篇文章拆分為十幾頁,他們在關注「如何讓讀者讀得更爽」。


今天的結果,大家看到了,汽車之家無疑是這個領域的第一名。


類似的案例還很多,成功的產品並不是來源於競品分析,而是來源於幫助用戶解決一個個、一系列的問題。 在競品那,怎麼能發現用戶的訴求呢?

少關注競品,他們會把你帶到歧途上去,多聚焦於你的客戶,想清楚你服務的客戶是誰,去了解他們在幹啥、想幹啥、遇到啥問題吧。


最後,也許有讀者會疑惑,那摸不清用戶需求,也不知道該如何做的時候,該怎麼辦呢?

我有個不錯的思路,那就是「跨行業對標」。

例如淘寶做的其實是商業地產,整個商業模式是收租。天貓的思路就更具跨行業對標的特點,比淘寶更進一步,按成交額扣點,跟運作了幾十年的線下商城是否很像?

再比如美圖秀秀在線上讓用戶變美,跟用戶在線下用化妝品變美其實也是一樣的原理。

跨行業對標,往往會得到很大的啟發,

感興趣的讀者,可以關注我新註冊的微信公眾號(微信號:pmyjy123),我近日抽空專門寫出來。


謝謝閱讀。


最好的競品分析報告的思路應該是這樣的:
我們就來談談到底應該如何去做競品分析,競品分析報告的思路應該是怎樣的!

下面我們就直接進入主題,做競品分析的思路框架應該是這樣的:

(一)確定目的

對於大部分事情來說,目的決定一切。競品分析自然也不例外,一切不以「目的」為目的的競品分析都是耍流氓!我們在做競品分析之前必須先把自己的目的搞清楚,否則很容易盲目,並且把事情想得過於複雜,做分析的時候也就會變得很吃力。

那麼,這個目的是什麼呢?這個目的就是我們做競品分析希望得到的東西,這就是我們的目的,不同的目的決定了我們做競品分析的思路是不一樣的。

從普遍性的角度來說,競品分析的目的就是用來指導我們的產品的研發改進的,我們需要通過競品分析,了解市場行情,競品的戰略以及功能等資料信息,或者了解我們與競爭對手的差距,然後得出一些有用的分析結論和獲得一些新的產品切入點,從而借鑒於產品的研發和迭代,用來增強我們自身產品的核心競爭力,最終實現佔領市場的目的,有時候甚至可以為運營作參考。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嘛!當然,這個普遍性角度的說法還是有點空泛。

那麼從特殊性的角度來說,那麼就要根據每個人每個公司當下產品的實際情況來決定,這裡我用舉例來闡述吧:

(1)比如說,團隊對我們產品裡面某個功能是否需要修改猶豫不決,因此希望藉助競品分析來給這個功能是否修改提供一個依據,那麼從這個目的出發,我們只要找到有相關功能的競品,然後主要對這個功能進行對比研究分析即可。

(2)又比如說,在戰略層面上,團隊對產品的商業模式有一些疑問,因此想通過競品分析來拓展商業模式方面的一些思路,那麼從這個目的出發,我們就要從宏觀上找到相關的競品,看看它們的運作方式,了解它們的盈利點,再與它們進行對比分析。

(3)再比如說,我們對自己產品的交互設計以及視覺UI設計不夠滿意,領導也希望能有個改進,變得更加易用並且美觀。那麼從這個目的出發,我們就要找到那些交互和視覺設計都做得不錯的競品進行比較分析,然後主要從交互和視覺角度去比較分析即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當然,例子是舉不完的,我在這裡只是想表達一個意思,做競品分析也要有針對性,從目的出發,這樣才能提高競品分析的效率。在這裡,你需要明確通過這個競品分析,你和你的團隊到底想要得到什麼?是想驗證一個結論呢?還是想得到一致的共識?又或者是想作為啟發產品迭代的入手點?總之,你要搞清楚自己的目的。

不過,有時候我們還要考慮的是競品分析報告到底是給誰看的問題。

至於客服,運營等等部門,我覺得一般不會要求看競品分析報告,如果確實要看,那麼對於他們來說,並不需要很複雜,主要把競品的一些比較新或者比較好功能做對比說清楚就行了。

但是,有些競品分析報告可能是給領導看的,這裡就要注意老闆比較關心什麼的問題了,如果老闆關心的比較細,那麼我們還是要從產品團隊或者研發設計團隊的角度去作報告。不過一般來說,老闆關心的層次會比較高,比如說競品與我們在業內的地位比較,行業的方向,產品的發展方向以及競爭力等等,那麼我們的競品分析報告就要往這些方面側重。

大部分情況下,我們做競品分析還是給自己的產品團隊或者研發設計團隊看的,我覺得這種報告也是最接地氣的報告,那麼我們就按照我們的目的來分析就行,我們自己想得到什麼東西,那麼我們就去分析什麼!

好了,在這一步,你把你的目的確定了,那也就等於你確定了以下三點:

(1)你的競品報告是為了誰(產品團隊、研發設計還是運營、老闆)而做

(2)你要著重分析哪些內容

(3)這個報告需要為誰(產品團隊、研發設計還是運營、老闆)帶來什麼有價值的結論和建議。

那麼下一步我們就要選擇競品了。

(二)選擇競品

在選擇競品數量方面,我建議不宜太多,如果是做全方面的競品分析,那麼涉及的內容比較廣泛,我覺得這樣的競品分析一次選擇1到2個優質競品即可;如果根據目的只是做某一個方面的功能或者設計的比較分析,那麼可以同時多挑選幾個一起進行比較分析。大家一般都說可以根據80/20原則,密切關注20%比較突出的競品即可。

在如何選擇競品對象方面,一般選擇當前市場的直接競爭對手或者將來的潛在競爭對手的產品來進行分析,同時,這裡一定要結合之前的目的來選擇。一般來說,在篩選出優質的競爭對手產品之後,我會這麼考慮我的競品選擇:

(1)核心目標用戶都是同一群體(但是滿足的需求不同)的產品:

對於這一點,也許大部分人都沒有考慮,但是往往大部分人都沒有考慮的點,而你考慮了也許就能發現更多新鮮有用的東西。核心的目標用戶相同但是解決的需求不同的產品,其實嚴格意義上來說不算是競品,甚至一般來說可以是合作夥伴,但是不管是什麼,它們對我們自己的產品也是有很多借鑒價值的。

舉個可能不太恰當的例子,比如說:

一個做程序員招聘的垂直網站的目標用戶是程序員,然後一個做程序員社區或者博客的網站的目標用戶也是程序員,這兩者之間並不存在競爭關係,也不會是競品。但是兩個產品的目標用戶都是同一群體,那麼假如做程序員社區的網站的程序員用戶數量和活躍度都很高,那麼做程序員招聘的網站就可以分析這個社區網站的產品的吸引點在哪,運營的吸引點在哪,然後獲得一些參考的思路。當然,這兩個網站畢竟核心功能都完全不一樣,所以在借鑒對方產品的時候一定要分清楚到底對方的哪些優點是值得我們借鑒,是符合我們產品的實際的,而不應該不考慮實際,直接就套用過來,那肯定不對,畢竟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產品。

這個例子可能也許不太恰當,但是在這裡我要表達的意思就是:就算不是競爭對手,但是對方的目標用戶跟我們的目標用戶基本一致,那麼我們就可以去分析對方,看看對方在「產品」和「運營」角度是如何吸引目標用戶的,而我們又可以從中學習到關於「產品」或者「運營」方面哪些好的經驗並應用到我們的產品和運營當中去,當然,這個好的經驗一定是要符合我們自己的產品的實際的。

不過一般來說,分析這類產品獲得的借鑒經驗往往在運營方面的多,而產品方面的相對來說會少一點,畢竟還是那句話,兩個產品核心功能完全不一樣。

(2)滿足的都是同樣的需求的產品(當下直接的競爭對手):

對於這一點,基本上就是大部分競品分析直接選擇的競品對象了,也就是直接競品,直接競品很容易理解。比如說,我們的產品是音樂類app,那麼qq音樂,酷我音樂等等就是我們的直接競品了,他們的共同點就是核心功能都是提供聽歌服務。直接競品屬於我們最容易想到的競品,這種情況下我們就要選擇比較優質的那幾個進行對比分析。

(3)其他的產品(未來潛在的競爭對手):

當然,還有其他可以考慮的點,比如說能夠取到替代需求的一些產品,不過這些都屬於替代競品或者說潛在競爭對手,往往不如直接競品明顯,如果通過前面兩點依然沒有找到合適的競品,那麼就可以從潛在對手裡面去挑選,也就是間接的一些競品了,這裡也就不過多展開討論。

基本上從第1點和第2點你就可以找到比較多的競爭對手,然後從中挑選優質的拿來進行比較分析即可。

這裡說的可能只是通用的方法,並不適合所有產品。關鍵在於,對於我們來說,根據自己產品的實際情況和競品分析的目的來決定選擇哪些競品,這才是最有效的選擇競品的方法。

這一步,我們選擇好了要分析的競品,那麼下一步我們就要開始搜集資料和數據了。

(三)資料搜集

在進行資料搜集的時候,一般我會搜集這兩方面的資料信息:

(1)搜集並分析用戶的意見:

在這裡,我們主要要做的就是了解我們產品和競品的核心用戶對於產品的看法和意見。比如說:

A 他們是如何看待我們和競品都有的功能,他們是如何比較這個功能的;

B 我們沒有的功能但是競品卻有的功能,他們又是如何看待這個功能的,用戶會不會因為這個功能而選擇用競品而不是我們;

C 我們有的功能但是競品沒有的功能,他們又是如何看待這個功能的,這個功能能不能幫助我們從競品那裡搶奪用戶。

主要從這三個角度來分析用戶的意見,分析的方法可以有很多,比如說:

A app store,app annie,知乎,應用軟體社區,產品行業網站,諮詢公司的一些相關報告,行業內的一些紅人或者牛人的博客以及自媒體,還可以是競品的官方微信,微博的評論等等;

B 從公司同事了解一些關於我們產品和競品的評論信息,與我們產品的客戶進行溝通,了解他們對我們以及競品的評價,與朋友家人也可以進行相關討論;

C 做用戶訪談,與用戶聊天,或者做用戶測試,讓用戶同時使用我們的產品和競品,觀察用戶的行為,問一些有針對性的問題,了解用戶的想法,從而獲得用戶的意見;

D 還有一點,別忘了自己要使用並熟悉競品,還可以諮詢對方的客服和技術支持,把自己的感想和評論也要記錄下來。同時,潛入敵營,通過微博等等方式勾搭上競品的員工,了解他們的想法。有些競品可能還會有一些社區或者論壇甚至是微信群或者QQ群,在社區論壇微群裡面你也可以收集很多有價值的信息。

在獲得用戶的意見之後,我們要把這些意見記錄下來,等到我們在做競品的功能分析的時候就可以作為評判我們產品與競品的功能、設計等方面差異的參考依據,從而為我們得出一些有益的產品改進建議提供幫助。

(2)搜集並分析競品的數據:

在這裡,我們主要做的就是了解我們和競品的市場或者產品等方面的數據對比。比如說:

A 我們與競品的市場份額佔有比例,下載量對比;

B 我們與競品的用戶數量對比,用戶增長率,增長趨勢,活躍度對比;

C 其他數據

主要就是獲得這些數據,至於獲得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說:

A 百度指數,淘寶指數;友盟指數;

B 艾瑞諮詢,易觀智庫,CNNIC,比達諮詢,DCCI互聯網數據中心,Alexa;

C App store,app annie;

D 其他等等

與獲得用戶的意見之後的做法同理,我們要把這些數據記錄下來,等到我們在做競品的功能分析的時候就可以作為評判我們產品與競品的功能、設計等方面差異的參考依據了,同樣也可以為我們得出一些有益的產品改進建議提供幫助。並且,通過了解競品的市場份額,我們在做競品比較分析心裡也就會有一桿秤,比如競品A的市場份額為30%,競品B的市場份額為5%,那麼我們在對這兩個競品分析比較同一個功能的情況下,我們要側重分析的肯定是A,而不是B。

但是,不管是用戶評論還是數據,對於產品和競品來說,依然有很多主觀上的不確定性以及特殊性,也就是說,我們在下一步進行競品比較分析的時候,不僅要結合用戶的評論和產品的數據,還要考慮競品的特殊性和實際情況,這樣就不會完全落入用戶或者數據的「圈套」。要相信用戶和數據,但是不要迷信用戶和數據。

並且,搜集資料和數據並不是目的,搜集資料和數據是為了在做競品比較分析的時候有一定的參考和依據,能夠給你一些思路和指導,從而幫助你更好的專註於競品的比較分析。

那麼在這一步,搜集完資料和數據之後,就要正式進入競品分析了。

(四)競品分析

對於產品經理來說,競品分析的主要關注點一般還是在產品功能設計(包括功能、界面、交互以及視覺設計等)以及產品的戰略等方面。

在進行競品分析之前,這裡還是要強調一點,如果把競品之間所有的功能和頁面都拿來比較分析,是很難做到深入細緻的,大而全則容易膚淺。所以說我們還是要從自己的目的(我們是想優化某個功能的用戶使用流程呢?還是想把界面設計的更美觀?或者是想設計一個更漂亮的引導或者啟動頁面?或者我們想改善交互設計等等?)出發來得出我們到底要著重展開哪方面的競品分析,找到我們需要分析的功能或者頁面去進行比較,才能更有效更深入,才不至於泛泛而談。

在做產品體驗報告思路分析的時候,我是從用戶使用的流程的角度來進行分析的,那麼在做競品分析的時候我還是會從用戶使用的流程的角度來進行競品分析(如果從用戶體驗五要素的角度來分析,還是會陷入大而空的境地,也不符合用戶的使用習慣和邏輯流程),不過在比較的過程中我們需要結合用戶體驗五要素進行分析。進入具體的競品分析,主要有以下三個步驟:

(1)畫出競品的結構圖:

首先把競品的結構圖畫出來,這樣就可以從整體上對競品進行一個認識和把握,通過對比了解競品之間的差異,主要是了解功能方面的差異,從而為後面的功能分析做鋪墊。

(2)畫出競品的用戶使用流程圖:

把競品的用戶使用流程圖畫出來,如果流程圖裡面的用戶任務路線比較多,那麼我們就可以根據我們的目的選擇其中需要分析的流程路線進行對比分析,把競品的這個路線流程所涉及的頁面和功能進行對比分析,這也就是下一步要做的事情。

(3)以用戶使用流程圖為線索進行競品分析:

在依據用戶使用流程圖進行競品分析時,通常情況下可以從以下五個角度進行分析(下面要提到的五個分析點,並不是每一份競品分析報告都要涉及,我們還是要從目的出發來選擇我們要具體從哪個角度進行分析,這五個分析角度只是我的個人思路,可以作為參考。):

A 核心功能的用戶使用路線流程比較分析:

找到我們與競品最核心的一個或者多個(具體數量根據產品來定)的用戶使用路線流程進行對比。在這個使用路線流程中,把涉及到的功能和界面(交互方式、視覺表現)等方面都進行比較分析,然後結合之前分析的用戶評論和市場數據進行綜合比較,得出自己的改進建議,並給出理由。

比如說,我的產品是一個聽歌的app,那麼對於用戶來說,核心使用路線就是找到歌曲(隨機找或者有目的搜索)並且聽到它。那麼我們就要把這個過程拉出來對競品進行分析,競品在這個使用路線流程中是如何設計的,這個設計包括競品的功能設計,界面設計,視覺設計,以及使用路線路徑的長短等等方面。

目的:通過對比競品的核心功能,得出可以改進我們產品核心功能的方案,包括功能設計,交互設計,視覺設計等方面。達到人有我優的境界!

B 非核心功能的用戶使用路線流程比較分析:

這個就是找到我們與競品的幾個非核心功能的用戶使用路線流程進行對比。然後,同樣把涉及到的功能和界面(交互方式、視覺表現)等方面都進行比較分析,然後結合之前分析的用戶評論和市場數據進行綜合比較,得出自己的改進建議,並給出理由。

比如說,還是以聽歌的app為例,聽歌是這個app的核心功能,那麼可能「歌曲分享」或者「歌曲評論」等等就可以作為非核心功能設計,如果有用戶希望分享歌曲,那麼我們就要分析用戶在找到歌曲並分享出去的過程中會經歷哪些頁面;如果有用戶想評論歌曲或者查看其它用戶的評論,我們就要分析用戶在找到歌曲評論頁面並且查看評論或者發送評論的過程中經歷的事情。

目的:通過對比競品的非核心功能,得出可以改進我們產品非核心功能的方案,包括功能設計,交互設計,視覺設計等方面。同樣達到人有我優的境界!

C 對方沒有但是我們有的用戶使用流程或者功能點分析:

由於對方沒有這個用戶使用流程或者功能點,那麼這裡最主要的分析點可以是:

a對方為什麼不做這個功能,他們的目的是什麼,這個功能與他們企業或者產品的目標是什麼關係?

b我為什麼做這個功能,我們的目的是什麼,這個功能與我們企業或者產品的目標是什麼關係?

c目標用戶以及競爭對手是如何看待這個功能的?這個功能能不能幫我們從競品那裡搶奪用戶?又或者我們會不會因為這個功能而失去用戶?

在分析的過程中結合之前分析的用戶評論和市場數據進行綜合比較,得出自己的改進建議,並給出理由。

D 我們沒有但是對方有的用戶使用流程或者功能點分析:

對於這個方面,我們要考慮的就是我們到底需不需要加上這個功能,同樣可以這麼考慮:

a對方為什麼做這個功能,他們的目的是什麼,這個功能與他們企業或者產品的目標有什麼關係?目標用戶對這個功能是如何看待的?他們會不會這個功能選擇競品而離開我們?

b我們現在為什麼沒有做這個功能,我們的目的是什麼,這個功能與我們企業或者產品的目標是什麼關係?

c假如我們要做這個功能,會對我們的產品產生什麼影響,是否契合我們整體的產品風格,產品目標等等?

在分析的過程中結合之前分析的用戶評論和市場數據進行綜合比較,得出自己的改進建議,並給出理由。

E 一些其他方面的分析:

上面提到的4個角度基本上已經把競品分析重要的部分都涵蓋了,那麼剩下的可能還需要做一些其他細節方面的分析,比如說:

a關於app設置功能的比較分析;

b關於app啟動頁面或者引導頁面的設計;

c關於app全局交互方面的一些設計(比如說網路問題,機型適配問題,特殊情況交互說明,全局手勢,退出機制,顯示機制,排序機制,刷新機制,緩存機制,控制項交互等等頁面條件方面的設計),這裡的一些比較分析可能會跟前面的核心或者非核心功能的比較分析有雷同的地方;

d關於開發了哪些平台的問題,iOS,Android等等。;

e其他方面

在分析的過程中結合之前分析的用戶評論和市場數據進行綜合比較,得出自己的改進建議,並給出理由。

以上這5個角度就是我做競品分析時的一個思路,僅此作為參考。


此外,為了在分析時能夠做得更好,我們在分析過程中還需要確立一些評判準則,這個評判準則是你在進行功能比較分析時要設立的一些標準,比如說可用性準則,交互準則,視覺標準等等,在分析的時候你還需要依託這些準則,然後再結合你之前所搜集的用戶評論和市場數據來對你的競品進行分析。關於這些評判準則這裡不作過多具體的闡釋,只以可用性準則為例,而且產品不同,可以參考的準則標準也是有所區別的。

10項比較常用的可用性準則為:(1)一致性和標準性;(2)通過有效的反饋信息提供顯著的系統狀態;(3)方便快捷的使用;(4)預防出錯;(5)協助用戶認識,分析和改正錯誤;(6)識別而不是回憶;(7)符合用戶的真實世界;(8)用戶自由控制權;(9)美觀,精簡的設計;(10)幫助和說明。

同時,在對競品進行功能比較分析之外,我們還要把握的一點就是:了解競品的發展歷程,通過了解競品的迭代以及改進信息,把握競品的發展脈絡,並以此作為借鑒,看看我們的產品在現階段有什麼問題,了解差距在哪裡,並積極尋求方法彌補這些差距,同時還要思考行業和我們產品未來的發展方向,想辦法尋找更加優秀的切入點,為用戶提供更加獨特並且優質的功能,持續地為用戶創造價值,從而佔據更大的市場,實現產品的目標。

做好這些事情之後,整個競品分析也就基本上完成了,在這裡你已經通過分析得出了很多關於產品改進的建議和想法,並且把這些建議和想法都記錄下來,而且給出了你的理由。那麼下一步我們要做的就是如何將競品分析報告用來指導我們的產品改進。

(五)利用競品分析報告指導產品的改進

根據我們最開始確定的做競品分析的目的,那麼我們做好了競品分析之後,我們又要怎樣利用競品報告的分析結果來實現我們的目的呢?我們應該怎樣利用它來指導我們產品的設計和改進,要如何具體應用呢?

首先,我們要明確我們的產品目前處在什麼階段,因為不同的階段對於競品分析報告可以有不同的應用方式,比如說:

(1)在研究用戶和功能需求的階段:

那麼可以將競品分析作為我們即將形成的用戶需求文檔(如人物角色)以及產品需求文檔的參考。

(2)在確定產品邏輯結構框架或者信息結構的階段:

那麼可以根據競品分析得出的一些關於功能分析,信息架構,邏輯結構和框架等方面的結論來指導我們這個階段的產品的邏輯結構規劃。

(3)在設計產品的高保真原型圖、設計效果圖的階段:

那麼可以根據競品分析得出的一些具體的設計思路和方案,為我們的產品提供思路和靈感。

(4)在產品的可用性測試階段:

那麼可以針對某一具體功能、問題做深入的對比,以此作為可用性測試結果的佐證。

(5)在產品的迭代改進階段:

那麼可以根據競品分析得出的一些功能或者界面方面的改進思路,用來指導我們產品的改進,以此作為產品迭代的相關依據。

根據我們產品所處的階段確定了我們如何應用競品分析報告之後,我們就要根據我們的目的,把從競品分析報告中得出來的建議進行分析,這裡最好是讓整個產品以及設計研發團隊參與進來,如果條件允許的話還可以讓市場運營以及客服,銷售團隊也派人參與,讓他們也提供一些意見,這裡負責把關的必然還是產品經理。

通過進行類似的競品分析功能評審會議,敲定我們最後需要改進的功能方案或者界面方案,然後應用到我們的產品改進當中。當然,如果領導對於方案還有他的想法,那麼還需要跟領導進行討論,原則上就是從對產品有利的角度出發。

至於具體的如何將競品分析報告的具體建議用於指導產品設計,在這裡就不詳細展開了,還是那句話,根據你自己所得出的報告和產品的實際來進行操作,這裡沒有方法論,只有實踐。

將競品報告中經過大家討論並篩選出來的有利於產品的建議進行實踐,並在後續的過程中做好數據的跟蹤和反饋,進一步論證這個改進的地方是否對我們的產品有好處,有好處則留下,不利則去掉,然後繼續進行分析,循環往複,不斷指導產品的升級和迭代,幫助產品提升市場競爭力。這才是做競品分析報告最終的目的!

(當然,至於運營及推廣策略方面的競品分析,我們這裡暫時就不過多涉及了,因為這又是一個很大的話題!簡單說一下,在運營方面與競品的比較分析我們主要還是要依靠運營團隊來進行,運營團隊可以定期跟蹤競爭對手的市場活動以及運營行為,了解競品的動向,從而為我們產品的運營提供借鑒作用。此外,搜集競爭對手市場活動以及運營行為的方法很多,比如說關注競爭對手的官方網站,微博,微信,促銷活動,社區,微信群,QQ群等等基本上就能掌握對手的市場動向了,還可以通過瀏覽一些行業網站,互聯網媒體網站等等了解對方的一些媒體方面的投放情況,從而為我們產品的市場運營和推廣提供思路和借鑒。那麼在這裡就不展開了,因為這畢竟主要還是運營團隊的任務,就不過多牽扯到產品團隊方面的競品分析裡面去了。)

(六)總結

競品分析,並不是為了輸出一份競品之間的功能對比清單的報告,這樣的報告是毫無意義的,我們更需要的是分析這個功能對比清單,並且得出我們的看法和建議。

競品分析的落腳點在於形成自身區別於競品的核心競爭力,即我們要如何通過競品分析來提高我們產品自身的核心競爭力,而這個核心競爭力往往體現在與競品的差異性方面,這個差異無論是功能需求,還是交互或者視覺方面的,都會成為我們甩掉競爭對手的有力武器!

就像在做競品對比功能分析的時候所描述的一樣,我們有的功能競品為什麼不做,競品有的功能,我們為什麼沒有,一定要加上嗎?競品的交互設計為什麼是那樣的,我們為什麼又這樣做?這些都是差異性,都是需要深入思考的,不僅僅是從競品角度,更需要從我們自身的產品本質,我們的市場,我們的目標用戶,我們的行業角度來考慮。分析競品並不是為了求同,更不是為了模仿,而是為了突出我們產品的核心競爭力,使我們與競品之間差異的地方更加符合目標用戶的體驗和需求,讓用戶知道我們的產品更好,讓用戶明白他們應該用我們的產品。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競品分析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抄襲,而是為了超越競品。

做好競品分析只是做好產品的其中一個環節,這可以讓你的產品能夠揚長避短。同時,對於我們產品自身來說,我們還要重視研究我們的行業和市場,分析和預測行業的發展走向,同時研究我們的目標用戶,去了解他們在思考什麼,他們真正需要什麼,渴望什麼!只有把這些做法都結合起來使用,才能更加有效地促進我們產品的全面發展!

不過,競品分析還是會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說我們做競品分析的時候往往容易將產品和企業文化等等剝離開來,但是對於很多產品來說,產品文化卻是很重要的東西。另外,競品分析往往把產品的功能元素都進行了分離,也就很容易忽視這其中的相關性,分析的時候就有可能導致片面或者出現誤差。這些東西只有通過我們不斷地進行實踐,不斷地去熟悉行業,熟悉競品,了解它們的文化,不斷地改進我們的競品分析報告,學會從整體上去把握產品的脈絡,才能更好地擺脫競品分析的局限性。

總之,做競品分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卻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做好了競品分析,不管是對產品經理個人的成長還是對產品的設計改進來說,都是很有益的。


任何事情都是很難一蹴而就的,不僅需要技巧和方法,更需要堅持。不斷去實踐,總結,積累;再實踐,再總結,再積累,循環往複,你就能做好!
作者:休言萬事轉頭空


個人感覺,競品分析是一個非常系統的產品思考,最全面、最規範的分析思路應該是按照用戶體驗五要素逐一去對比分析,當然,前提你要選擇好競品。競品分析怎麼分析,最重要的還是應該明白為什麼要作競品分析,你想通過競品分析得到什麼信息與結論,對自己的產品有什麼幫助,這個理順清晰之後,實際上競品分析也就出來了。

下文是我在一教育公司實習時做的競品分析,主要目的是研究競品的產品邏輯架構以及師生作業交流的信息傳遞等。由於時間比較倉促,很多地方不是很完善,希望大家可以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 版本號:V1.0
  • 修訂人:尹劍利
  • 修訂時間:2017年1月17日
  • 版本說明:沒有作盈利分析,考慮盈利對於APP的定位、功能有重要影響,需要單獨大量分析,本文弱化了對其的介紹。

目錄:

1. 市場分析

1.1 市場規模

1.2 用戶習慣

2. 競品選擇

2.1 選擇競品原因

2.2 體驗版本

3. 使用場景及用戶需求分析

4. 產品邏輯及功能分析

4.1 產品架構

4.2 業務邏輯

4.3 業務流程

4.4 產品結構

5. 視覺交互分析

5.1 視覺分析

5.2 交互分析

6. Annie與ASO114評測

6.1 Annie評分

6.2 ASO114分析

7. 分析總結

7.1 產品總結

7.2 思考及發展建議

8. 附錄

8.1 功能內容區分對比

8.2 目標用戶區分對比

1. 市場分析

1.1 市場規模

互聯網的深入發展,降低了用戶使用互聯網進行學習的門檻,中國互聯網教育滲透範圍更廣,互聯網教育市場用戶規模也逐年上漲。就近7年中國互聯網教育市場營收規模來看,互聯網教育市場營收規模保持著相對良好的增長走向,互聯網教育市場營收規模一直在增長。

根據第三方大數據分析網站Analysys易觀監測的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互聯網教育市場營收規模達1601.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7.2%,漲幅明顯。

隨著教育在線上線下進一步融合深化發展,互聯網教育各類場景化應用的完善與教育資源渠道的打通,教學資源與用戶需求的相互貫通,互聯網教育市場在未來三年內仍將維持增長的態勢,Analysys易觀預計2018年中國互聯網教育市場規模將達到2680億元人民幣,未來幾年中國互聯網教育市場將保持這個增長率繼續穩步發展。

由於教育有明確的階段性,根據目標用戶的年齡段,互聯網教育市場可分為學前教育、K12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企業E-Leaning等細分市場。我們的目標用戶群體主要屬於K12教育的範疇, 在2016年中國互聯網教育各細分市場份額的分布中,K12教育佔據了14.2%,位列第三,有很大的想像空間。

1.2 用戶習慣

互聯網的普及,推動互聯網教育各類產品與教學手段不斷完善,各種移動智能終端設備以及應用軟體相繼投入市場。關注到教育移動APP使用情況來看,由於教育其剛需性,受到廣大學生用戶們的青睞。

根據中國教育APP行業發展及用戶行為研究報告的數據顯示,現有教育類APP用戶對教育類APP的使用慣性強,現有用戶未來願意繼續使用教育類APP佔比高達85.8%,其中約半數現有用戶使用意願非常強烈,意願度得分為4.3分(滿分5分)。

具體到K12教育類APP,根據Analysys易觀千帆監測數據顯示,在2016年11月教育TOP10榜單中,作業幫仍然佔據榜首位置,月度活躍用戶數達到2473.2萬人,小猿搜題憑藉913.7萬月活用戶數位居第二,一起作業學生端以866.6萬月活用戶數排位第三。

由此可見,K12互聯網教育市場不僅規模宏大,而且用戶習慣已經培養形成,用戶已經接受甚至傾向於使用各種移動設備以及應用軟體進行線上學習,所以後期教育類APP進入市場的重點已經不在於培養用戶習慣,產品設計應側重增強服務,提升用戶體驗。

用戶在選擇中K12教育類APP時最主要的考慮因素是學習資源豐富,其次是能達到學習目的,此外免費/無需購買APP內服務也是用戶比較看重的因素。

用戶對K12類教育APP的滿意度較高,滿意度佔比約為74.9%,滿意度得分為3.9分(滿分為5分)。

用戶目前在中小學教育APP平均花費為90元,未來約有83.0%的用戶會選擇繼續使用,意願度得分為4.2分(滿分5分),未來可能花費平均金額約為135元。

2. 競品選擇

2.1 選擇競品原因

市場上關於K12教育產品有很多,此次研究的競品主要集中在答題、作業等類型APP,主要包括鴻合I學、一起作業、作業盒子、小猿搜題、猿題庫、百度高考、百度作業幫、學霸君、學習寶、阿凡題、作業通、魔方格、問他作業、開心學等。

按照產品定位以及核心功能的差異,上述APP可分為四類:

  • 拍照搜題類:小猿搜題、百度作業幫、作業通、學習寶。
  • 題庫作答類:百度高考、魔方格、開心學。
  • 系統答疑類:學霸君、阿凡題、問他作業。
  • 師生作業類:作業盒子、一起作業、鴻合I學、猿題庫。

上述四種類型APP,雖然產品定位及側重點有差異,但彼此之間有很多類似的結構和功能。為獲取更全面的對比信息,了解產品,更好地選擇合適的競品進行分析,首先進行了兩種類型的簡易功能分析,一種是以功能內容為依據,選擇的競品有百度作業幫、百度高考、學霸君、猿題庫;另一種用目標用戶群體特徵作區分,競品為第4種類型APP,即作業盒子、一起作業、鴻合I學、猿題庫。功能分析詳見本文附錄。

本公司最新產品—海鷹作業,定位是作業類的師生交流APP,包含教師端與學生端,選擇的競品在產品形式和功能形態上應與之類似。目前市面上作業類APP,以to B為主,含有教師端與學生端兩個APP的產品主要有以下幾種:一起作業老師端與學生端、作業盒子老師端與學生端、鴻合i學老師端與學生端、猿題庫老師端與學生端、同程批閱(教師端)與碼上學(學生端)、魔咖部落老師端與學生端、生學堂老師端與學生端、老師說老師端與學生端、智學網老師端與學生端等等。

最終進行分析選擇的競品分別是猿題庫、鴻合i學、作業盒子,理由如下:

  • 三款產品的下載量、用戶使用時長、用戶評價等數據指標都比較靠前。
  • 猿題庫積累了大量的用戶數據,並在學生作業結果詳細展示的基礎上推出「1對1出題」,這與海鷹作業的推薦習題功能類似,有參考性。
  • 鴻合i學在師生交流方面功能較為完善,在消息窗口增加投票、點贊等功設置,這與海鷹作業的定向回復功能相關,有借鑒性。
  • 作業盒子在用戶運營以及學科分類方面比較突出,有可比性。

由於公司產品海鷹作業還處於設計階段,尚未內測,故此次競品分析暫時以上述三個競品為主,重點分析師生間「發布-答題-提交-批閱」的信息流以及各個競品在業務流程與結構功能方面的優缺點。

2.2 體驗版本

本次競品分析,目標APP均為各自官網發布的最新安卓版本,體驗環境為手機系統Android4.4.4 KTU84P MI3W,無IOS系統對比(各個APP均有安卓版本與蘋果版本),理論上體驗環境欠缺,但二者在產品的體驗狀態上高度一致,分析結果仍具有說服力。

3. 使用場景及用戶需求分析

在實際場景中,傳統的作業形式在師生間有很大的痛點需解決。總體上,師生的需求是相輔相成、密切聯繫的,學生快速完成作業可以促進老師評閱試卷,而老師高效率的了解學生學習情況有利於學生成績的提升。因此,在相關產品設計上,師生間的這種需求關係也應重點體現。

從用戶的搜索指數來看,以2017年1月9號到2017年1月15號這段時間為例,猿題庫整體搜索指數為2399,其中移動搜索指數為1754,作業盒子的指數分別為759、569,鴻合i學的指數為228、88。而且可以發現,在6月和12月這種階段大型考試間,用戶需求明顯增多。

在三款產品的需求圖譜上,各自的特色與側重點也不一樣。對於猿題庫而言,題庫、輔導、小猿等搜索量比較多,猿題庫電腦版、猿題庫網頁版等對產品PC端的多元化形態也有一定的需求,這對後續猿題庫產品的迭代更新有很好的參考意義;而作業盒子的需求則偏向於老師端和學生端以及師生之間的互動,從用戶搜索需求可以很清晰的洞悉作業盒子的產品定位;對於鴻合i學,除了APP,其電子白板與觸控一體機仍有很大的用戶需求,體現了鴻合i學教育產品多元化的理念。

三款產品的人群屬性差別不是很大,均是以10-20年齡段與30-39年齡段為主,這與學生和老師的年齡相符,說明這三款產品的主要用戶產品還是以師生為主,人群屬性很清晰。

4. 產品邏輯及功能分析

4.1 產品架構

(1)猿題庫

猿題庫有老師端和學生端兩個APP,教師在老師端布置作業,作業會在學生端APP上顯示,學生在學生端答題提交後,教師可以在老師端對學生作業進行查看與批閱。

(2)鴻合i學

鴻合i學有老師端、學生端、家長端三個APP,家長可以隨時與學校進行溝通並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形成家校生一體化閉環。但本公司產品海鷹作業暫時還未籌劃家長端,所以後續會弱化家長端的相關產品設計討論。

(3)作業盒子

作業盒子的產品架構與猿題庫類似,教師在老師端布置作業,學生在學生端答題並上交,教師在老師端查看批閱學生作業。

(4)小結

  1. 從產品架構來看,三者是極為相似的。老師布置作業並發布,學生答題提交,老師查看批閱作業。
  2. 在展示形式上,猿題庫為APP和IPAD,鴻合i學是APP和PC端,而作業盒子是APP和網頁版。總體上,三者還是以APP為主並在強化移動端的布局。
  3. 鴻合i學增加了家長版,拓展了用戶群體,形成了家校生一體化閉環,有後續拓展產品想像空間。

4.2 業務邏輯

(1)猿題庫

猿題庫的業務邏輯很清晰,選擇出題方式—布置作業—發布—學生答題—作業報告,以這條內容主線貫穿始終。猿題庫在學生答題方式以及作業報告的展現形式上較為豐富。

(2)鴻合i學

鴻合i學的業務邏輯與猿題庫基本一致,內容主線沒有變化,只是在個別內容模塊的具體展示內容有差異。鴻合i學選擇不同類型的出題方式,對應的作業布置也完全不同。相比猿題庫,鴻合i學在答題方式與作業報告展現形式的種類上都減少很多。

(3)作業盒子

作業盒子的業務邏輯與猿題庫、鴻合i學相比,少了出題方式,默認為統一出題方式,後續功能模塊與二者相同。

(4)小結

  1. 從內容主線來看,關鍵數據是發布的作業信息,作業信息是由老師發布,並通過平台展示的,學生答題提交,老師查看批閱試卷。
  2. 從用戶主線來看,不論老師學生,都需要進行註冊,身份驗證通過後,才可在平台進行作業答題與批閱。無論是在平台的初期階段還是後期階段,重要角色都是老師,基本上都是老師發起,學生應用,所以從廣義上看,這種類型的APP應屬於to B產品。在猿題庫與作業盒子,一個用戶可以同時是老師、學生兩種身份,而在鴻合i學,一個用戶只能選擇一種身份。
  3. 從渠道終端來看,鴻合i學與作業盒子有PC端和移動端,均可進行操作(註冊、認證、發布、答題等);猿題庫僅有移動端,PC端僅作為展示,引導下載安裝APP。

4.3 業務流程

(1)猿題庫

猿題庫的業務流程分為老師端和學生端,老師註冊驗證後,選擇出題方式並布置作業,發布作業時可以保存草稿;學生看到作業後答題,提交作業時也可以保存,老師發布流程與學生作答流程是先後關係。

(2)鴻合i學

鴻合i學的業務流程與猿題庫在總體上保持一致,但是在教師發布作業與學生提交作業時都沒有保存草稿功能,均是一次性發布或提交,沒有任何警示與提醒,一旦誤操作均無法撤回。

(3)作業盒子

作業盒子的業務流程與鴻合i學很類似,在發布作業與提交作業時也沒有保存草稿的功能,也是無提醒形式的操作後無法撤銷,而且在流程上少了出題方式的選擇環節,更為簡化。

(4)小結

  1. 從業務流程來看,三者的老師端發布作業流程和學生端答題流程幾乎保持一致,整體業務流程的差異性並不是很大。
  2. 從出題方式看,猿題庫和鴻合i學給教師提供了兩種出題方式,對不同的用戶場景有一定的選擇性,而作業盒子默認一種出題方式,較為單一。
  3. 相比鴻合i學與作業盒子,猿題庫在教師發布作業與學生提交作業時均提供了保存草稿功能,雖然增加了業務流程,但減少了用戶誤操作信息無法撤銷的影響,用戶體驗很好。

4.4 產品結構

(1)產品結構總覽

總體上,三者的產品結構類似,功能模塊清晰,在APP上的布局與結構層級關係基本一致。

在老師端,猿題庫側重作業與作業群的展示,鴻合i學與作業盒子在此基礎上增加了消息的入口,強化師生間的通信交流,但二者也有差異,鴻合i學在教學中加入了點贊、投票等功能,偏用戶運營,而作業盒子在試卷組成與知識點方面很有特色,有深耕題庫的趨勢。

在學生端,猿題庫通過「發現」向學生推薦猿輔導、小猿搜題等兄弟產品,提供「作業—搜題—輔導」的一條龍服務;鴻合i學推出了類似微信朋友圈的「班級圈」,強化其社交屬性;作業盒子新增「闖關」入口,通過做任務贏金幣的形式寓教於樂。

(2)詳細產品結構功能分析

1) 三種產品詳細結構

無論是教師端還是學生端,三者在APP的整體結構布局上都很類似,但在細分模塊的具體展現形式上還是有很大差異,接下來將從首頁、出題方式、發布頁、答題形式、作業報告、特色功能、消息、個人等方面進行詳細闡述。

以下所有截圖從左至右依次為猿題庫、鴻合i學、作業盒子,另外,由於每款產品的老師端與學生端的產品形態較為一致,後續每個模塊將選擇老師版或學生版之一進行介紹,出現差異性時會特別說明。

2)首頁

三者的首頁結構類似,均是下方Tab導航切換頁面,鴻合i學在上方又增加了左右導航切換,每個頁面都會有下一層級的入口,整體上與市場上流行的APP結構並無區別,但各自細節上有所不同。

  • 展示形式以條目為主。猿題庫與鴻合i學都是條目形式,條目清晰,詳情需點擊進入下一層級,符合大多數用戶觀賞習慣;而作業盒子是卡片形式,多種信息雜糅,不太符合主流APP的首頁展示形式,但比較適合作業數較少的使用場景。
  • 布置作業動態突出。猿題庫與作業盒子在首頁右下方醒目位置以浮動按鈕的形式突出「布置作業」,有利於老師(特別是新用戶)快速布置作業;而鴻合i學的布置作業入口處於第二層級,這個設計有待商榷,因為對於作業類APP而言,布置作業屬於老師端的剛需,使用頻率很高,沒有在第一層級給予展現,用戶體驗較差。
  • 次級功能入口要充分利用。在首頁的右上方,鴻合i學和作業盒子都有次級功能入口,而猿題庫將這一重要導航隱藏,重點突出做題這一業務,此種做法還是比較少見的,這導致了APP功能的相對單一性,其他功能得不到足夠的推薦,而且進入的步驟比較繁瑣。app的首頁資源有限,空間寶貴,要充分利用,設計應該考慮相對多元。

3)出題方式

在出題方式上,作業盒子默認為統一出題模式,猿題庫和鴻合i學都提供了兩種選擇方式,但不同產品不同模式的確定都應符合各自的產品定位。

  • 個性化推薦要依託強大的大數據分析能力。猿題庫針對每個學生知識點掌握情況推出智能化、個性化的1對1出題,這方面對海鷹作業的推薦習題功能有好的參考意義,但1對1出題的基礎是大數據分析、精準匹配,所以,在前期用戶量較少的情況下,如何根據數據分析結果進行習題推薦也是一個很大的考驗,可考慮逐步上線此功能。
  • 出題方式的不同對產品評估的側重點也有差異。對於自定義出題方式,鴻合i學與作業盒子都有拍照上傳的功能,方便教師自主出題,因此,對於拍照的屏幕適配與上傳圖片的數量都要斟酌考慮,而猿題庫所有題目都來源於題庫,自定義出題也要在題庫中選擇,因此對於題庫的容量和更新頻率都有很高的要求。
  • 導航欄的層級區分要符合用戶場景。鴻合i學新增「客觀題」Tab的區分意義不大,與前一Tab學科分類內容重複。作業盒子在知識點與章節層級的分類比較清晰,海鷹作業在搭建知識圖譜的樹形結構時可供借鑒。

4)發布作業

無論是選擇何種出題模式,三款產品都是進入不同的頁面選擇題目,最後整理髮布到對應的作業群,但在發布作業時也有很多因素需要考慮。

  • 布置作業應有備份選項。在設計發布作業的功能時,猿題庫和作業盒子都提供了保存草稿的功能,在發布前提醒用戶,而鴻合i學是直接發布的,如果用戶誤操作點擊發布是無法撤銷的,對用戶的使用場景考慮不全面。
  • 發布作業前要滿足多元化需求。猿題庫與作業盒子在頁面右上角增加了次級功能導航,符合大多數用戶的操作習慣,提供的作業導出、調整順序等功能也滿足了教師的多元化需求。
  • 產品上線後出現bug嚴重影響用戶體驗。在體驗鴻合i學時,經常會出現操作延時(頁面一直顯示正在發布中,請稍後…),或者信息不同步的情況(老師在教師端發布作業後,學生在學生端並沒有收到作業通知),發布作業屬於用戶的核心操作環節,出現類似的bug,用戶體驗非常不好,這個對產品的影響是非常不好的。

5)答題形式

在答題方式上,三種產品的整體模式很類似,在大方向上並無差異,但在一些小細節上有很多不同,有創新點,也有值得改進的地方。

  • 答題形式的設置要還原實際答題場景。猿題庫的形式比較豐富,不僅有屏幕草稿,還有時間提示並可暫停休息,充分考慮了學生在實際答題中的各種需求,比較人性化。
  • 答題卡的入口要明顯可見。作業盒子在回答客觀題過程中查看答題卡的入口很難找到,無法得知自己的進度情況,作業盒子與鴻合i學不能有未答題就提交,而猿題庫可以提前交卷,交卷的操作均是在答題卡上完成。
  • 學生語音答題的設計並不實用。對於主觀題的回答方式,三者都提供了拍照上傳功能,鴻合i學在此基礎上又增添了上傳圖片與語音上傳的功能,不過這兩個設計略顯累贅,上傳圖片與拍照上傳二者重複,上傳語音答案貌似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選擇,但是從教師來看,他們是不願意批閱語音答案的,況且主觀題答案用語音是很難解釋清楚的。

6)作業報告

學生答題後提交作業,無論是在教師端還是學生端,都可以看到學生的作業報告展示,三種產品在具體展示與拓展延伸上還是有差異的。

  • 作業報告的信息應盡量全面。對於作業報告的展示信息覆蓋面,猿題庫和作業盒子更為豐富全面,包括作業正確率、題目正確率、難度、完成情況等,多維度地分析了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而鴻合i學僅提供了學生提交與未提交信息,不利於分析作業情況。
  • 完善錯題的數據結構建設。學生可以通過做過題目情況,明確整個知識結構自己的掌握情況,猿題庫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好,這些個性化的數據很重要,不僅僅可以提升個人的成績。如果以此為基礎點,打通學習社交的通道,使錯題集、筆記本以及做題情況可以在學生之間的維度、學生的時間維度上互相傳閱,那麼對於APP的推廣和粘性作用會比較大。
  • 作業報告頁面上可加入與之相關的功能入口。作業盒子在作業報告上有金幣數量的顯示,在頁面上又加入了「闖關賺金幣」的入口,切入點並不突兀,設計的有理有據,所以學生點擊率也很高,在完成作業後通過闖關給予一定的金幣獎勵,增加了學生對APP的使用頻率。

7)特色功能

三種產品在實現「布置作業—答題提交—批閱作業」的核心功能後,在此基礎上,都在不同的維度上發展自己的特色功能,但也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 排行榜的設置應基於位置與朋友圈。猿題庫在「發現」導航處增加了很多功能入口,包括小猿日報、排行榜、古詩文助手等,並加入了小猿搜題、猿輔導等兄弟產品的引導下載,信息量很豐富,重點說下排行榜。基於答題大數據的排行榜頁面是猿題庫的亮點,猿題庫按照學生整個答題情況分類排名。但仍有改進的空間,比如增加基於位置的和基於同學圈答題情況,這樣的排名更有親切感和粘合度,原有的這些不相識的學霸同學的排名對個人學習動力的刺激有限。
  • 班級圈發布信息應有屏蔽功能。鴻合i學的班級圈是其特色功能,班級圈類似微信的朋友圈,學生髮布新鮮事後,班級圈內的其他同學可以點贊、評論,有助於同學間溝通交流,但發布信息時並沒有屏蔽功能,導致有些個性化信息無法發布,仍需改進。在此基礎上,鴻合i學還推出了請假、投票等功能,與作業結合在一起並簡化此場景的線下流程,這個設計值得肯定。
  • 闖關贏金幣要把握好難度係數。作業盒子以闖關贏金幣的形式寓教於樂,不僅能強化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還能提升學生對APP的黏性,但難度係數要把握好,否則會事與願違,引起用戶的反感。

8)消息

在消息的設置上,三者之間的差異很明顯。猿題庫沒有獨立的消息Tab導航欄,鴻合i學與作業盒子雖然有消息的入口,但具體表現形式也不相同。

  • 猿題庫不是一個獨立的產品。猿題庫的消息併入到通知里,並且層級很深,可以發現,猿題庫有意弱化師生間在APP上的交流,重點側重出題、答題的業務。其實這一點從其產品定位不難理解,猿題庫不是一個獨立的產品,它是希望通過猿題庫暴露學生的薄弱點,將用戶引流至小猿搜題與猿輔導,進而完成「作業—搜題—輔導」的一條龍服務,所以在猿題庫上的師生交流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從猿題庫本身來說,此設計體驗較差,但是從公司戰略以及盈利模式看,這個設計非常具有大局觀。
  • 鴻合i學的消息設置借鑒性很強。首先,它的消息類型分類明確、層級清晰,包括消息與通信錄、聯繫人與班級群、作業消息與系統通知等;其次,它與聯繫人以及班級群同學之間的交流可以一對一進行溝通,提供文字與電話兩種方式;最後,消息Tab位於第一個導航欄,整體消息展示在首頁最突出的位置,符合鴻合i學突出師生間交流的產品定位。
  • 作業盒子的消息設置中規中矩。在APP底部有個獨立的消息入口,頁面上顯示著不同類型的消息,包括班群、作業、優秀作業、老師等,將作業與優秀作業分開,能刺激學生主動彌補知識點的不足。

9)個人設置

在個人設置方面,因為這是最能體現產品定位的地方,所以可以很清晰的看出三者之間的差異性。

  • 個人設置彰顯產品的兩個發展方向。猿題庫的個人設置重點突出兩方面。一方面是答題的用戶畫像描述與作業報告的大數據分析,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另一方面,是與兄弟產品小猿搜題、猿題庫的捆綁營銷,為其它產品提供引導下載。從這兩方面都能很清晰的看出猿題庫的產品定位與發展方向。
  • 鴻合i學在個人設置上非常不合理。主要有三點,一是「退出登錄」按鈕佔據重要位置,用戶誤操作還需重新登錄,而且這個按鈕不應放在這裡,實在是找不到把這個按鈕放在這裡的理由;二是重置密碼、更改手機號等操作應合併在一個「設置」中;三是在這裡應加入一個與前幾個頁面相關的入口,如做題記錄等。
  • 邀請與被邀請的設置有些唐突。作業盒子整體在個人設置上較為常規,在最上方增加了「活動」頁面的引導,不僅與前面的「闖關」遙相呼應,同時也提升了用戶對APP的黏性;但中間位置的「邀請」和「邀請人」的設置有些唐突,還要輸入邀請碼,用戶成本太高,並且邀請的場景只有在新用戶時才會出現,一直放在中間的位置並不合適。

5. 視覺交互分析

5.1 視覺分析

三款APP都採用較深顏的色主色調,給人沉著冷靜的感覺,頁面簡潔乾淨,不會分散用戶注意力,符合學習類APP的要求。

猿題庫的界面以藍色為主,給人沉穩的感覺,增加用戶的信任感,而且在一些重要的功能按鈕上,都用藍色icon對用戶進行引導。

鴻合i學首頁以綠色係為主,並在背景圖中海油一些卡通元素,讓整個頁面更加活潑,符合產品側重師生交流的定位,這也讓產品調性更加貼近中小學生。

作業盒子是以紫藍混搭為背景色,給人一種睿智思考的感覺。在這個界面中,採用的是陳列館式的布局,通過更為豐富的顏色搭配使得頁面顯得更加活潑。

建議這三款產品的背景可以採取輪播的方式,每幾個小時更換一張背景,從而實現時間的更迭。這種方式會給用戶新鮮感,增加用戶的正向印象。

5.2 交互分析

(1)發布作業

對於發布作業,猿題庫操作更流暢,百度作業幫和學霸君自主定義作業的方式更全面。

  • 鴻合i學發布作業沒有拍照規則文字提示,不能有效預防用戶出錯。
  • 鴻合i學和作業盒子在發布作業時所處頁面會變灰,與其它按鈕點擊的操作頁面變化不同,一致性體驗不好。
  • 猿題庫老師端布置作業所有的題目均來自於自有題庫,對於老師想自定義布置如拍照上傳試卷等需求不能提供其它有效解決方式。

(2)學生答題

對於學生答題,作業盒子的一致性更好,而猿題庫與鴻合i學對用戶的引導和反饋比較差。

  • 猿題庫題目頂部的草稿紙、答題卡這兩個圖標不是常見圖標,沒有說明,會給用戶帶來認知負擔,學習成本高。
  • 鴻合i學在題目周圍沒有對此題目在整個測試試卷的題數作說明,導致用戶對整體做題情況不是很清晰。
  • 猿題庫在拍照上傳上缺少文字說明,是拍照上傳什麼?對於新用戶會產生一定的疑惑,體驗不好。

APP的交互設計要考慮多種因素,比如APP界面的風格、界面元素的樣式、顏色和大小設定等等。與設計、前端約定好統一的設計規範很重要,約定設計規範可以減少產品、設計、前端的溝通成本;可以使界面設計整潔、統一,減少界面元素的重複設計。

6. Annie與ASO114評測

6.1 Annie評分

(1) 猿題庫

在App Annie上,猿題庫學生版有300條評價,綜合評分4.8(滿分為5分),總體上用戶的反饋是非常好的。

部分真實用戶的評價:

  1. @餘角45度:高考黨第一次,做題感到一種爽!
  2. @Su:很厲害的一款軟體呢,我媽看見我用小猿都不阻止我用手機了[贊]
  3. @蠢蛇:說真的,初三的時候就是用這個軟體直接從無望讀高中刷上了高中,效果不用解釋了吧。
  4. @14年中大新生:題目全,初中高中高考的題目都有~界面美,完全免費!這麼好的應用不推薦心難安啊。

(2) 鴻合i學

鴻合i學學生版的用戶評價數量非常少,僅有一條,雖然評價很高,為5分,但由於樣本數量太少,不具有說服力。這從側面也說明鴻合i學的市場佔有率相對其它產品來說還是比較低的。

用戶評價@he_iPhone:這是一款和教學工作相關的軟體app。有好多功能,真正的實現數字教學。挺好的。大家可以試試…

(3)作業盒子

作業盒子在App Annie上總共有78條評價,綜合評分4.3(滿分為5分),總體上中規中矩,評價結果可供參考。

部分真實用戶的評價:

  1. @高登陽:這個軟體非常好可孩子學到很多知識。
  2. @段雯琦:很棒哦!
  3. @冷月1973與時俱進,把作業變得有趣起來!
  4. @ HG、嗨氏:學生壓力本來就已經很大了,通過這個軟體,老師還可以在網上布置作業。這對學生來說簡直太累了,畢竟他們也需要休息。

6.2 ASO114分析

為了更清晰的了解三種產品的市場情況,通過ASO114分析了它們在安卓各市場(包括360、百度、豌豆莢、應用寶、聯想、華為、魅族、OPPO、VIVO等)的下載量,數據顯示,猿題庫學生版下載量109151557,鴻合i學學生版47631,作業盒子學生端2355795。總體上,猿題庫的市場佔有率要遠遠高於鴻合i學與作業盒子,鴻合i學的比重最低。

選擇2016年10月16日至2017年1月16日這90天的時間段分析發現,猿題庫的下載量雖然多,但每天下載量基本保持穩定;鴻合i學的增長率比較大,環比增長高達100%,特別是2016年12月中旬增幅較大,可能與其開展了營銷活動有關;作業盒子的每日平均下載量穩步提升,總體上沒有較大的波動;猿題庫和作業盒子的百度端下載量波動很大,說明在不同的時間段,二者選擇了不同的百度推廣方式。

7. 分析總結

7.1 產品總結

(1)專註解決師生作業需求,值得學習

猿題庫一直專註於做師生作業的平台,當前已有大大小小51個版本,全在集中精力優化完善發布作業、學生答題的流程,其它輔助功能也是為了更好的發布和答題做鋪墊。

鴻合i學3個版本,雖然更新版本不多,但一直也是以師生作業為核心的業務需求,通過增強師生間的溝通交流強化師生作業流程的順利進行。

作業盒子26個版本,從眾多差評分析來看,部分用戶都是希望作業盒子能夠專註於做作業的核心功能,而不是持續不斷地新增花哨無用的功能,應更多地關注用戶反饋及重視功能的實用性。

(2)核心功能簡潔清晰,值得學習

猿題庫的產品結構和業務邏輯非常地清晰簡潔,老師端登錄上來就知道可以布置作業,學生端很容易完成答題流程操作,當前階段做到這樣就很好了,接下來還是持續不斷地優化完善核心功能頁面流程等。

而鴻合i學雖與猿題庫在產品結構和業務邏輯上十分相似,但是相較而言,不夠清晰,更像是一個偏社區性的師生作業平台。除了基本的作業,還有點贊、投票、請假、發新鮮事等,雖然功能豐富多樣,但用戶反而容易迷茫。

作業盒子的闖關遊戲等需要把握好度,同樣從差評分析來看,用戶還是希望這是個專註於作業類的平台,因為還有太多核心功能相關的一系列需求待滿足,核心功能簡介清晰還是很重要的。

(3)大數據分析與智能推薦,值得學習

猿題庫根據大數據分析推出的「1對1出題」,依靠大數據為學生智能組題並提供數據統計和排名等功能,有很大的需求市場。大數據可以在用戶自我學習情況認知、用戶學習排名、題庫智能推薦等封面廣泛應用。其作為教育工具互聯網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成為題庫類公司的核心技術。通過對題庫資源和用戶行為建立豐富的標籤,每一種標籤在大量的重複下都能代表一種現象。將越多標籤越有效的組合建模,得到的用戶模型就越準確,大數據統計越真實。進而為用戶提供高質量的試題。高質量的題庫的標籤數據才更有參考價值,減少重複低效數據的誤差,形成良性循環。

在充分利用大數據的基礎上,結合智能的設計理念可以給用戶提供更多有價值的功能,智能讓用戶習慣並依賴上產品,幫助產品拓寬市場空間。比如智能統計學習情況和排名情況、智能推薦學習消息和資料、智能人機交互、智能提醒等。

(4)社交反哺產品的發展,值得學習

鴻合i學通過完善消息功能強化其社交屬性,社交屬性現在已經成為互聯網工具的重要組成部分。用戶很難對一個沒有人與人交互的工具長時間有興趣,社交讓用戶依賴工具。因此,將其應用到教育類APP中很值得參考。

教育類應用的社交是建立在共同學習、互相進步基礎上的社交,社交的媒介是個人的學習檔案、學習筆記、學習排名以及學習資料。

所以,社交不僅僅是鴻合i學師生之間簡單的溝通交流,可以更進一步,通過豐富用戶個人的學習主頁,並建立交互通道,讓別的讓用戶通過排行、地理位置、好友關係、學習標籤、學習筆記等路徑可達其他用戶的主頁,實現更深層次的社交。

7.2 思考及發展建議

(1)目標用戶及產品定位要明確

目標用戶的不同導致產品的側重點以及後期的發展方向有很大差異。對於拍照搜題類與題庫做答類APP,它們的用戶群體為學生,是學生主動接觸產品,所以產品的重點在於題庫的品種全;而對於師生作業類APP,它們的用戶為教師和學生,但是是由教師驅動學生,所以產品的重點應在於解決教師出題、評閱過程中的痛點。產品目標用戶與定位的不同導致後面的運營策略與發展方向有差異。

(2)核心功能的完善與拓展

確定了目標用戶與產品定位後,要重點發展產品的核心功能,在圍繞師生作業這一核心功能的基礎上,還有很多拓展功能可以考慮:

  • 不確定「功能鍵」。在學生端學生做題時推出一個「不確定」功能鍵,通過此按鍵跳入下一題,避免學生做題過程中靠蒙選項做題,可以精確發現用戶存在問題的知識點。
  • 記憶曲線複習功能。增加根據用戶記憶曲線複習功能,提高用戶控制力,支持試題下載,離線做題,接入網路後採集用戶數據,APP可以生成用戶的行為記錄。
  • 學習計劃功能。增加用戶計劃功能,用戶設定目標,APP根據用戶水平生成一套系統全面的線上和線下結合的學習計劃與解決方案。
  • 運營策略的延伸

產品和運營是相輔相成的,在產品的功能設計逐漸完善後,需要從運營策略上對產品進行輔助發展。

  • 健全題目評價體系。開放盡量多的評價體系,讓輸入題庫的題目,獲得多方面的數據,然後進行排序。比如,提供題目推送、做題pk等等。
  • 拓展題庫來源渠道。盡量提供各種增值服務,吸引學生擴充題庫。比如,學生平時寫作業的時候,覺得重要的題目可以拍照上傳,題庫將其編輯成word版,還給出答案,給學生一定的積分獎勵。

8. 附錄

市場上關於K12教育產品有很多,此次研究的競品主要集中在答題、作業等類型APP,主要包括鴻合I學、一起作業、作業盒子、小猿搜題、猿題庫、百度高考、百度作業幫、學霸君、學習寶、阿凡題、作業通、魔方格、問他作業、開心學等。

按照產品定位以及核心功能的差異,上述APP可分為四類:

  1. 拍照搜題類:小猿搜題、百度作業幫、作業通、學習寶。
  2. 題庫作答類:百度高考、魔方格、開心學。
  3. 系統答疑類:學霸君、阿凡題、問他作業。
  4. 師生作業類:作業盒子、一起作業、鴻合I學、猿題庫。

為獲取更全面的對比信息,進行兩種類型的競品分析,一種是以功能內容為依據,選擇的競品有百度作業幫、百度高考、學霸君、猿題庫;另一種用目標用戶群體特徵作區分,競品為第4種類型APP,即作業盒子、一起作業、鴻合I學、猿題庫。

8.1 功能內容區分對比

主要的競品包括百度作業幫、百度高考、學霸君、猿題庫,分別從基礎功能、內容分析、拓展功能進行分析。

(1)功能分析——基礎功能

小結:

  1. 百度作業幫和學霸君的核心功能是拍照搜題,對於未搜索到結果的題,二者都提供了求助學霸和老師兩種解決途徑,兩款APP對印刷體識別度都很高,但對手寫體的識別效果普遍較低。
  2. 百度高考與猿題庫側重於題庫練習,根據考綱設罝了中考、高考練習,並依據考綱列表出題,方便學生系統性練。
  3. 百度高考和百度作業幫的知識診斷功能可以通過做題發現薄弱知識點,但能力分析結果一定要基於大量的題目,否則不具備參考性。

(2)功能分析——內容分析

小結:

  1. 四款App對K12教育覆蓋面總體上比較全面。百度高考與猿題庫科目全面,百度作業幫年級全面,猿題庫題目解析的統計信息全面,學霸君搜題形式(搜題、翻譯、答疑)與答題方式(老師答疑、請教他人)很全面。
  2. 四款App在內容運營上個性化特色明顯。百度作業幫推出考點詳述視頻講解功能,極大地提升了用戶體驗;百度高考反饋錯誤知識點統計,方便用戶知曉薄弱知識點,用戶參與感強;學霸君有老師解析功能提供人工指導,互動性好;猿題庫的練習報告為用戶針對性推薦專題課,市場切入點不突兀,同時也解決了用戶需求。
  3. 四款App仍有改進完善的空間。學霸君根據學校位置自動設置,省去用戶設置麻煩,但也不方便用戶控制; 百度作業幫錯題不能問老師而拍照搜題可以問老師,功能一致性不好;學霸君採用了闖關模式,以娛樂的形式提高用戶成就感,但關卡過多給學生造成心理壓力,而且必須依次闖關練不利於根據個人情況調整進度;百度高考題庫豐富,但問題答疑等周邊社交很欠缺。

(3)功能分析——拓展功能

小結:

  1. 百度作業幫發力同學圈社區的打造,通過社交提高用戶活躍度合黏度。
  2. 猿題庫與老師方對接推出自動組卷,學生加入作業群完成作業,將老師與學生連在一起,想要打造一個教與練的生態閉環。
  3. 學霸君成為學生學習的工具助手,助手類功能較多。
  4. 百度高考以做任務獎勵財富值的形式強化用戶黏性,並由此探索較為成熟的盈利模式。

8.2 目標用戶區分對比

此類型下的APP有兩種,分別是教師端(鴻合I學還有家長端)與學生端,競品分析重點關注教師端的題庫與學生端的消息以及「出題—答題—批閱」的整體過程信息流等信息。

(1)功能分析——題庫來源及形式

  1. 作業盒子與猿題庫的題庫來源品類較為豐富,同時提供試題導出功能,支持試題共享,多種形式供教師參考選擇,提升用戶體驗。
  2. 一起作業總體上的功能覆蓋面不夠廣泛,但這也與它目標用戶群體有關聯,年級是小學、初中,偏低齡化。
  3. 猿題庫過智能演算法對學生數據的進行分析和挖掘,能夠準確評估每一位學生的能力,並根據能力一對一智能出題,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值得借鑒。

(2)功能分析——作業報告及消息

  1. 一起作業在班級管理的設置上比較靈活,充分考慮班級轉換、教師更替等實際業務場景。
  2. 鴻合I學將消息進行縱深擴展,推出了點贊、請假、投票等功能,強化了APP的社交功能,有利於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
  3. 作業盒子與猿題庫的作業報告展現形式覆蓋信息比較全面,可向教師提供多維度的學生作業完成情況,更方便教師審閱與評估。

作者:尹劍利,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社區專欄作者,研究生在讀,即將畢業。曾創業兩次,有過百度、新浪等多家知名公司的實習經歷。熱愛人文歷史,痴迷互聯網。希望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多多交流。


所謂競品,無非是競爭企業對用戶需求的一種解釋。你不是他,所以沒必要滿足他的用戶的需求或者沒必要按照他的方式去滿足需求。對用戶需求必須下足工夫分析,亦要有足夠的敬畏!不惜一切代價,不惜一切手段!當然其中也不排除透過競品來研究,至於競品本身,看看就好了。我做產品這二十來年,從競品分析開始做的產品沒有一個成功過,最好的結果是「平庸」與「匠氣」。


大部分產品經理和產品運營人員都做過競品分析,也經常看到一些剛入門的同學拿著產品體驗報告去面試,其實競品分析這事兒就像做產品,的確有一套框架,但不適合去一味去套。

我就想起大學那會兒寫營銷策劃書,基本都是一模一樣的微觀宏觀環境分析+波特五力+SWOT+STP+4P這麼個模子,最後發現每個人寫的都差不多,更像是為了寫一份策劃書而寫,忘了為什麼要寫。

回到如何進行競品分析這個問題,是互聯網產品/運營類從業人員的基本功,怎麼看待競品決定了你在自己的工作中會不會一味埋頭造輪子還是被競品牽著鼻子走,但凡陷入這兩個極端的,都是沒好好做競品分析的。下面聊一下我做競品分析的一些思路。

1.明確競品分析的目的

這是很多人會忽略的一點,一上來就開始畫思維導圖,把競品的產品框架按照產品類的Tab分類列出來,然後淺淺地說下交互和界面設計草草了事。這根本不算競品分析,因為什麼都沒分析出來。

我們為什麼時候會需要競品分析?常用的場景有這麼幾個:

a.項目立項。通常是對全行業和前三的競品進行分析,了解行業狀態和目前用戶習慣,結合自己的優勢看看有沒有合適的機會和角度可以進入。行業是正處在萌芽期還是成長期或者成熟期?比如2011年的時候做移動支付?肯定會早早死掉,因為那時候支付寶還沒有在移動端普及,智能手機覆蓋面也還不足。行業里有沒有具有壟斷地位的競品在?

b.市場份額/競爭程度分析。以市場競爭狀態為主要目標,參考波特五力分析模型進行分析,了解自己所處在行業中的位置以及上升空間。

c.產品體驗分析。這個是大部分人都習慣的點,主要包含產品功能、交互設計、產品性能等方面,也就是PM、UE最關心的事情。

d.運營分析。除了需要分析產品功能之外,其實運營層面的分析也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面對強運營的產品。比如O2O領域,產品層面大同小異,決定項目能不能做起來的決定性因素是運營能力,所以就要分析競品在運營層面做過哪些關鍵性的事情。

2.明確分析給誰看的?

除去艾瑞和易觀這種分析全行業的之外,大部分產品人員/運營人員做競品分析並不需要把每個點都分析得透,多了反而不能聚焦和深入。明確分析給誰看的,然後針對性地進行分析更佳。通常會給誰看呢?

a.你的Boss。老闆們比較關注市場份額和行業動態這種層面的分析,所以給Boss看的競品分析報告你講太多視覺細節上的差異點顯然是不合適的,每個角色所關注的點一定不一樣,這就解釋了上面說的為什麼要針對性分析。

b.產品經理。產品經理一般比較關注產品功能和產品策略兩個維度,如果你還停留在競品視覺好不好看這種層面上,那就要考慮下自己做的到底是不是產品經理的事情。

c.產品運營。對於社區、O2O、電商、遊戲這種強運營的產品,一定要把運營分析作為重點中的重點,分析競品到底是怎麼做起來的,社區氛圍建立的關鍵點,以及口碑傳播中的KOL。

d.交互設計師。交互層面的分析,不做贅述,大家都已經很關注交互了。

e.視覺設計師。視覺層面的分析,不做贅述,大家也很關係視覺好不好看,對於非專業的人在沒啥可說的情況下只能拿審美來說事了。

f.研發人員。研發人員最關心什麼?產品性能,具體包含穩定性、兼容性、崩潰率、流量耗費程度、訪問速度等,這些分析通常需要通過專業的測試工具來完成。白崎曾做過一個瀏覽器的評測,就用到了頁面載入速度測試、谷歌V8 JS基準測試、魚缸測試、Sunspider Javascript Benchmark測試、HTML5兼容性測試、RoboHornet Pro測試等。當時做的時候這些測試我也都不明白,磨著PM大叔一個個解釋,然後挨個挨個去跑分記錄數據,然後拿來做對比。

3.如何進行分析?

所有的分析都分為兩個層面: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產品功能、產品策略、用戶體驗,這些都是定性分析的點。而用戶數據、活躍情況、性能對比這些就需要實打實的數據了,光看產品沒用。

對競品進行定性分析的核心點在於思考對方的產品經理/產品運營/交互設計師/視覺設計師為什麼要這樣做。也就是需要具有同理心!

同理心這句話說起來簡單,但是做的時候多多少少都會受到主觀思維和經驗習慣的誤導。
舉個栗子:知乎為什麼要同時設置「贊」和「感謝」這樣兩種頂的方式,感謝的意義在哪兒?
再舉個栗子:微信為什麼不讓朋友圈裡發GIF圖片?為什麼要摺疊訂閱號?為什麼不把高使用率的朋友圈放到一級菜單?

分析的框架其實有很多,關於產品體驗的分析我比較推崇『用戶體驗要素』的分析框架,也就是從戰略層→範圍層→結構層→框架層→表現層,如果分析全局就按照這條線層層深入,也可以針對局部一個層面進行分析。白崎之前寫過一篇支付寶9.0的分析文章流傳很廣,用的就是這套分析框架。傳送門:一篇文章讀懂支付寶9.0改版背後的產品邏輯和戰略布局

4.數據從哪兒來?

剛才說到定量分析的層面,定量是需要數據的。但是數據從哪兒來?公開數據和非公開數據。

公開數據:用得比較多的是行業分析報告和百度指數,不要忽略了上市公司的財報,由於上市公司公開資料的準確性要求,財報上的數據指標基本都是客觀的,不過要注意具體的表達方式和措辭。還有一種公開數據的來源是小道消息和PR稿,這類消息在準確性上需要多個維度相互驗證,尤其是PR稿多半是摻水分的。

非公開數據:一種方式就是之前舉例的時候提過,沒有現成的數據,但需要你去整理,比如用戶數。iOS平台是很難看到的,但Android的數據是公開的,把行業里前幾的百度小米應用寶360四家數據匯總,這四家能佔到總量的60%左右,所以可以大概估出來。順便把應用市場里的用戶評論摘出來看下,一般新功能如果不好用很多人會去應用市場罵,把這些資料收集起來就能避免自己也走進坑裡。還有微博上的輿論,競品的用戶論壇QQ群,都是做競品口碑分析重要渠道。

還有一種方式是通過自建監測系統,或者通過各種渠道測算,這就是具有大數據平台公司的優勢,可以輕鬆拿到別人拿不到的數據,想想PC時代的安全軟體,像數字公司的安全衛士整天在電腦里掃描文件,再加上軟體管理模塊的分發能力,它就能大概知道你的用戶數和活躍情況。
Ps.嚴肅警告,不許吐槽XX全家桶,否則我隨時來查你的經緯度和拉黑你 ╮(??? ????)╭

再Ps.歡迎關注我的微信訂閱號「白崎」,經常寫一些產品運營主題的經驗和總結。么么噠


網路上關於寫產品競品分析的文章很多,做運營類競品分析的文章比較少,所以今天拋磚引玉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分析競品運營中的思考和心得。

每天發生在我們APP里各種變化都是值得運營學習的最好材料,尤其是競品的變化,更是有許多與自己直接相關的經驗可以學習。

通過觀察和分析競品,能夠幫助我們了解動態變化,市場格局,找到細分機會;獲取靈感,吸收經驗,策劃優質活動。當競品出現殺手級功能或病毒型活動的時候,也能夠迅速跟進,被對手驗證不成功的活動,我們也可以少走彎路。

要想寫好一份競品運營分析報告,
就需要先知道好的標準是什麼。

在我看來,好的標準主要是和寫報告的具體目的有關,能不能實現寫報告的目的才是衡量是不是好報告的唯一標準。

比如領導讓你去研究一下競品的用戶運營情況寫份報告:

有可能是為了尋找可借鑒學習之處,
有可能是為了摸查競爭對手情況做好應對策略,
也有可能是作為融資計劃的參考數據,
還有可能是看你最近工作量不飽和給你找點事做(囧)。
......

以上幾種不同的目的,需要的分析報告非常不同,有可能滿足其中一種目的的優秀報告,換到另外一種目的下,就會變得參考價值很低。

常見的競品運營分析主要目的和側重點有哪些呢?

1.學習優點

需要獨立思考,通過表象看到內在的本質原因,多問自己幾次為什麼。

2.開拓市場

在沒進入這個領域之前,想看看有哪些競爭者,重點通過多維度的橫向對比判斷全局。也要把競品及用戶群重合的潛在競爭對手考慮進去。

3.競爭策略

重點分析優缺點,細分人群的需求滿足情況,競爭策略一般會從對方的弱點及未滿足的細分需求主要著手點。

4.預防性策略

重點通過分析過往運營活動節奏和類型,推測競品的可能動向,同時這個需要定期觀察更新。

5.用於求職加分

至少在一個維度上分析透徹,可以包含一些對產品層面的分析研究,適當地表示出對產品和行業的樂觀和喜愛。

明確了做這個報告的目的,接下來就可以更具體的操作了。

確定競品分析對象的方法,是先全面後精選:

「先全面」就是儘可能找到競品和潛在競品,是為了對行業全面了解
「後精選」是為了聚焦關鍵競品

如果是比較主流,常見的直接搜索關鍵詞就會出來比較多的產品了。因為主流產品都會認真地優化ASO,盡量讓自己的產品在熱門核心關鍵詞能夠被搜到,所以這個方面找起來還是比較容易的。

如果是新的領域和行業,可以到這幾個新產品發現平台去搜索看看。Producthunt是新產品曝光平台的鼻祖,可以看到每天新產生的各種新產品。36氪旗下的Next是國內類似平台的追隨者,更多國內的產品會在這平台發布。mind和today分別是愛范兒和IT桔子旗下的平台,也還不錯,可以作為一個補充。

另外,也要看看用戶群有重合的產品,即使不是直接競品也可以考慮進來分析,就像牙膏和牙刷,彼此之間不是競品,但用戶群是一樣的,在很多市場策略、運營方法上也是類似的。

怎麼樣可以把需要的產品找全面呢?

【關鍵詞搜索延展法】

通俗來講,就是通過一個關鍵詞搜索出來的結果,找到其他相關的關鍵詞。

舉個例子:

比如,我嘗試一下我不太熟悉的一個嬰幼兒領域,搜索「嬰幼兒」後就會發現很多相關的關鍵詞,比如「早教」、「胎教」、「啟蒙」、「寶貝」、「寶寶」、「萌寶「;

通過搜索「早教"又收穫了一些關鍵詞,比如:「識字」、「認水果」、「學數字」、「拼音」、「講故事」等;

通過搜索「胎教」又發現了「母嬰」、「媽咪」、「兒歌」、「起名字」、「親子教育」、「輔食」、「育兒」等關鍵詞。

通過一個關鍵詞,搜出來的信息提取更多相關的關鍵詞,在通過關鍵詞繼續搜索信息,再提取關鍵詞,直到這些關鍵詞能夠形成一個看起來相對完整的信息圖譜,就對這個領域大概有哪些東西有一個相對完整的了解。

另外,通過搜狗微信搜索,朋友圈搜索都是個很好的信息補充,有的時候可以驚喜地發現到一些一般搜索引擎搜不到的東西。

競品分析找全面了之後,還是要回歸最初開始做競品運營分析的對象去選擇,如果是為了學習優點,一般選擇競品里比較領先的幾款產品,如果是為了開拓市場,就要多選幾款進行橫向比較。

查看一些這個領域的分析文章,了解一些這個領域的專家是怎麼看行業發展,獲取一些優質的觀點和認知,以及拓展下看問題的角度,還能收穫一些行業的數據和發展預測。

這種資料一般在科技媒體上比較多,以下是常用網站推薦:

數據一般是一家公司的核心機密,任何時候不會全盤地分享出來。所以對於很多人來說,獲取競品的數據覺得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儘管一些核心數據我們無法直接獲得,但我們也是可以間接獲取到一些相關數據。

1. 自己測量統計、抓取數據

可以通過實際體驗產品,記錄產品的數據變化,從而推斷出整個平台的部分產品數據。

舉個例子,如果是個社區產品,最核心的數據應該是發帖量、瀏覽量、回複數、在線時長等,前面3個數據是可以直接通過產品進行手工統計的,以24小時為一個單位,統計一段時間(比如14天)的數據,並進行平均計算等。

有些數據則是可以批量抓取的,尤其是web端的產品,有些數據是顯性可見,但手工統計比較麻煩的,可以讓開發同事寫個腳本跑一下統計出來。

2. 用已知數據進行推測

有一些數據可以利用數據之間的關係,進行推測和估算。

比如想知道某款競品APP的下載量,我們可以查的到是一些安卓市場的下載量數據,比如應用寶、360、百度、華為應用市場的下載量數據,假設不同手機的下載比例基本一致的情況下,加上自己家產品在不同應用商店的下載量,就可以推斷出這個競品在沒有公開下載數據的應用市場(蘋果、小米)里的下載量了。

如果自己並沒有相對應的產品已知數據,那就用公開報告里的手機市場份額進行推斷,比如微信的手機終端型號分布數據,推斷出競品的總體下載量。

3. 獲取公開的數據報告、文章報道

這部分可以到研究機構專業的數據報告里去看,比如艾瑞、易觀、199it、Talkingdata、企鵝智庫、愛知客等,雖然大部分需要付費,但也有不少有價值的免費內容可以參考。

如果公司規模大一些了,還是可以考慮付費買一些數據的,比如Appannie里的,可以看到更多直接的數據,比用推測的方法準確多了,而且是動態變化的。

4. 混入競品的種子用戶群

種子用戶群里的用戶相對活躍,可以主動和其他用戶聊天,了解用戶想法和需求,且和對方工作人員溝通起來也很容易,通過混種子群,一點一點地也能夠知道不少競品最新的動態、數據等信息。

注意事項:

1. 現在刷數據的行為非常多,公開數據很多不準確,不要全信,始終保持對數據的懷疑!對得出的結論,也要保持謹慎,有可能的話多用其他角度進行交叉驗證。

2. 判斷不要過於主觀,儘可能深入問題本質,多問自己幾遍為什麼?真的嗎?還有什麼原因? 有什麼可以佐證?

產品和運營是緊密結合的,運營是需要基於產品的,所以我認為在做運營競品分析的時候,離不開對產品的理解和分析。

所以在選擇分析維度的時候,有時候也要加上產品的維度。

下面我列出了綜合類、產品類、運營類的一些維度:

實際分析中,結合競品分析的目的,選取幾個(不是全部!!!)作為分析的維度。

不同的維度在不同類型的產品中重要性也不同,怎樣知道哪些維度會比較重要呢?

從產品的核心流程相關的維度就會比較重要,比如電商產品,瀏覽和下單是最核心的流程,所以和瀏覽、下單有關的,如UV、跳出率、下單率、SKU、GMV就肯定會在電商產品中比較重要,需要作為重點分析的維度。

『體驗法』

要做分析,先從體驗開始。體驗一款產品或活動,可以分別從小白用戶視角、忠實用戶視角、產品設計視角來看,完整地走完整個流程,去感受整個被引導過程中的心態變化,包括困惑、衝動、煩躁、憤怒、喜悅、誘惑。

通過對產品的整體體驗,對產品有個基本的認知,是運用所有方法的基礎。

『對比法』

分析方法中最重要的就是對比法了,因為對比之後發現的差異,最能發現有價值的信息。

對比中既可以是A產品和B產品進行對比,也可以是同一產品不同時期的對比。

不同產品之間的對比,有一個技巧,就是用表格將不同的產品、不同的維度列出來,逐一填充不容易遺漏,最終形成一個看起來非常直觀的表格。

下面有個圖示,可以參考一下:

(圖片截圖自一份網易團隊很早之前的一份分析報告)

如果上面這個表,用純文字進行表述,你可以想像下寫的人和看的人都會有多累。

在同一產品不同時間階段的對比上,多結合不同時間段的背景和產品特點,深入思考變化的具體原因。

另外提醒一個非常重要的操作方法,就是一定要把流程圖畫出來,分析產品務必要畫出產品流程圖,分析運營活動就畫運營流程圖,把流程圖畫出來,就能看到很多表面上看不到的區別。

如果不信的話,你們可以試著去畫一下,京東、美團、唯品會3個產品的下單流程,然後就會發現不少意外的收穫。

同一產品不同時期的對比,我舉一個我日常經常分析的例子,比如我想了解過去1個月虎嗅的公眾號哪些文章很火,哪些沒人看,從而幫助我了解科技閱讀愛好者的喜好,從而對我下一步寫出用戶更喜歡的文章會有幫助。

我是這麼操作的,首先統計一下虎嗅網過去1個月的206篇文章標題、閱讀數和點贊數,然後看閱讀數最高的前20篇文章,而閱讀數最低的10篇文章,並分析和研究,造成這樣差異的原因在哪裡。

(圖:虎嗅網 4.17-5.17閱讀數前20的文章)

(圖:虎嗅網 4.17-5.17閱讀數最差的11篇文章)

受制於篇幅,我這裡就不做深入分析了。只從標題和閱讀數上簡單分析可以發現2個結論:

1. Papi醬、成人用品展、杜蕾斯空氣炮、百度莆田系、直播等熱門話題的報道和剖析本身就容易帶來更高的關注和流量。給我的啟發是,如果有機會結合熱點寫一些深度文章會有不小的傳播。
2. 閱讀量最低的10條中有6條都是廣告。

上面還只是從標題和閱讀數之間的關係去分析,打開每篇文章對應分析,還會有很多有價值的發現。

『測試法』

通過做一定提前規劃的動作進行測試,根據實際反饋,得到有價值的結論。

比如想知道一個社區產品競品的用戶內容喜愛傾向,想了解這個產品的用戶,到底是喜歡乾貨、雞湯、美女、時政還是八卦,提前把每個類別的內容準備3份,每天選3個時間段,每天按預定的時間發,然後看用戶反饋得出結論。

這樣做每一類內容都至少3份,消除了一些內容質量的差異,3個時間段都有發,消除了時間段不同的差異,最後體現的效果,就會相對準確一些。

下面這個圖就是根據上面的計劃要求排的一個內容投放時間表,根據表排的時間發內容,並進行閱讀量的統計,這樣根據實際反饋得到的結論就會更靠譜一些。

通過最後測算出來的閱讀量,發現這個用戶群比較喜歡雞湯和美女,對時政內容不感興趣。

『推斷法』

根據現有的數據和資料,做出一定的推斷,從而得出結論。

比如想研究某個活動對某個公眾號的效果,在這個活動前,該公眾號頭條閱讀平均是1000(7天以上),某個活動後頭條平均閱讀數增加了200(7天以上),根據公眾號打開率一般在10%上下,就可以粗略地估計出來,這次活動增粉大概是2000人左右,實際的話應該會更少一些,因為會有新增的粉絲打開率高一些,且估算的期間還有非活動帶來的增長,所以粗略估計下來,應該是增粉1000-2000人之間。

再看到競品做這次活動,送了一台999元的手機,10張電影票,成本大概是1500元,也就是這個活動的平均增粉成本在0.75-1.5元/個,如果覺得這個成本可接受,就可以換個噱頭模仿對手,同時在各方面多做些轉化率的優化,這樣就可以通過借鑒和優化得到一個很好的活動策划了。

有些過往活動信息找不到了怎麼辦?

很多APP里的活動主要是通過Push或者Banner進行推廣,活動結束之後就很難找到這些信息的入口了。有個小技巧,一般比較重要的運營活動都會在APP同名的公眾號進行發布,瀏覽公眾號歷史消息,就可以獲取到不少過往活動運營信息。

『套用工具、模型』

分析問題中常用的分析工具:5W2H分析法、十字象限分析法、MECE原則等;市場和戰略中常用的方法,如SWOT分析、波特五力分析模型、波特價值鏈分析模型、SCP分析模型、麥肯錫矩陣等。

這些工具模型都能搜索到,有興趣可以去學習下。

1.報告閱讀體驗要好:

要充分考慮到閱讀報告人的體驗,能夠讓他清晰地理解到你的觀點、論據。一般我們在認真看長文件之前,都會先快速拉一遍掃一眼,對於閱讀體驗差的文件,都會下意識地認為這份文件的質量不會太高。

閱讀體驗好,有幾個具體的注意事項:

a. 要有目錄,章節結構明了,規範段落,加上「1.1、1.2」這樣的標識。

b. 排版清晰,段距、行距適中,字體大小有層次感。

c. 圖文並茂,多用圖表,不容易描述的地方要加截圖。

2.一定要有結論:

分析報告不是小說,一定要有結論!不能讓別人看了你很長的研究論述之後,還要費盡心思猜你想要得出的結論。

即使分析的對象比較複雜,目前無法準確判斷得到推論,也是有一個「結論」,即「情況複雜有待進一步研究」。

分析的結論一般可以包括兩大部分,一是對研究對象的分析總結,二是對自己的行動建議。

3.觀點和描述不要過於主觀

過於主觀的分析,很難讓人信服和接受。即使有主觀感受,也試著分析一下,是由哪些客觀原因造成的?

舉例:「這個界面我比較喜歡"就比較主觀,可以分析下喜歡的原因是什麼?是更簡潔?間距合適?色彩更好?效果很酷?

「這個下單流程體驗還不錯」也比較主觀,好在哪裡?載入更快?步驟更少?更符合原有習慣?支持支付方式更多?

如果比較複雜的主觀描述,可以用打分替代。

比如對於某個模塊的體驗,描述好不好的如果用詞語的話,就會有「還行」、「很好」、「很棒」、「不錯」、「牛逼」、「超贊」的話,就不好進行對比,到底是「牛逼」更好,還是「超贊」更好?

這種情況下,就可以對於這個方面用分數進行衡量,比如用0~10分對這個體驗進行打分,這樣就能夠相對客觀地得出不同產品更直接的對比了。

4.求職提交報告的建議

在結構清晰的情況下,字數多、頁數多一般代表你的投入了很多,這會在態度上首先贏得一部分加分。

寫整體競品分析比只分析求職產品風險小一些,因為只分析求職的這家產品,不太可能在認知上超過面試官,有亮點也不容易出現,有紕漏卻很容易顯現,加上競品一起寫就會更容易出彩。

報告最好生成在線鏈接,再用短鏈接+二維碼工具生成一個二維碼,嵌入到簡歷中,方便HR打開。

最後說的話

其實要完整看完這篇完整挺不容易的,要實際開始寫更不容易,甚至是痛苦的,這是很正常的,因為畢竟對這個行業不夠了解,需要消耗大量腦細胞進行學習、思考。

但也正是因為這樣,寫競品分析報告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成長的機會。

不想寫、懶得寫的人會逐漸落後,相反的,能夠沉下心來寫的人,能夠在職場上逐漸擁有一個差異化的競爭力。

你想什麼時候開始寫一份呢?

如果對你有所啟發,點個讚唄~~


好多天之前我就想自問自答另外一個題目——《如何體驗一款產品》,然後一直拖延症....
好了,直接說乾貨(以下答案的思考素材全是互聯網產品)
解答這個問題的思路是:

  1. 「什麼是競品」(分析目標)
  2. 「為什麼分析競品」(分析目的)
  3. 「怎麼分析競品」(分析方法)

從現在開始,一句廢話沒有:
先解決什麼是競品的問題:既然造成競爭關係,那麼』競品』和你自己的產品的目標用戶應該重合(至少有重疊),而且產品滿足的目標用戶的需求也基本相同(例如微信和米聊、百度地圖和高德地圖);甚至,在這個奇葩國家,你們的解決方案、產品形態可能都相同(最近要說的,就是weico的pinco和大鵬的nice了,好吧,說好不提instagram的)
貼圖不易,有表請珍惜(以下表述都可以適用兩個層面:一是整個產品,二是產品的某一部分(feature))
(誰特么告訴我這裡怎麼做表?---我只能截圖了。。。)

所以,讓人沮喪的是:方法很簡單,但是最後能不能分析好。。。還是要看誰來分析


除了以上的幾個答案,剛好和我之前回答的問題有交集,我再黏貼過來補充一點:

作者:PM惡魔
鏈接:高級產品經理和普通產品經理有哪些區別? - PM惡魔的回答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我來說個大實話哈。

其實就是能力得到了更高層次的認可。職權或者任務卻並沒有明顯不同。

是不是有點失望。。。


下面儘可能舉個例子+簡單描述下,不耽誤大家的時間。

描述1:高級產品思考的深度更深

描述2:經歷的項目更多

描述3:團隊協作磨合地更好

-=-=-=-=-=-=-=-=-=-=-=-=-=-=

對於描述1舉個例子(我知道你們最喜歡我舉例子):

老闆要求調研一個很牛的產品A:

合格的普通產品接到這個需求,第一反應就是去艾瑞、易觀智庫等等去找報告。

如果找到了,一般來說對這個行業的認知是基本大差不差不會出問題了。

如果沒找到,應該會對這個行業的競品去開始挖掘。然後也能得出一份次之的認知。

然後會發掘這個產品的產品線本身。有哪些功能。我們可以參考/致敬的有哪些?更牛一點的可能還會發掘一下別人的盈利模式,運營策略。

over。

高級產品經理接到這個需求,第一反應也一樣是去找報告,這個是大家都一樣的。

他也會得到行業的大趨勢。然後他也會調研競品。

但是他可能會產生以下幾個問題:為什麼要調研A?是因為A的份額最大,還是因為A的營收最多?還是A的業務形態和我們的產品最像?還是因為A的某幾個功能讓老闆感到了動心/恐懼?為什麼?等等。

然後以上一系列問題又可以被發散到更高的層面:

如果A的份額不是最大,那麼誰是?如果A是,那麼整個行業的排位格局是怎樣的?第二第三和A的差距在哪裡?更進一步說,為什麼?我們自己的產品在什麼位置?

如果說A的業務形態和我們最像,那麼我們最有可能和他在哪裡短兵相接?我們的質量和他們相比是什麼情況?在哪裡勝算最大?哪裡勝算最小?我該怎麼把這些消息傳遞給運營/市場/銷售?

如果說A的某幾個功能讓老闆感到了恐懼,那麼這幾個功能是不是再商業模式上對我們造成了威脅(例如我們收費的功能對方免費了?)對方這麼打他的贏面如何?我們又如何應對?

等等。

然後調研對方的產品細節,產品歷史(這點非常重要,足足可以再開一個話題來說),判斷下對方走到今天的心路歷程(畢竟都是人,不會沒有破綻或者不可捉摸),猜猜他為什麼會這麼走,發生了什麼?

對方採用了哪些運營策略,效果如何?

對方現在是什麼盈利模式?如果還沒有,那麼什麼時候可能盈利?是不是要打一個cold call去對方客服那裡去了解下情報?

然後輸出自己的看法和報告,而不是只是陳述事實。

over。。。

思考的就是深了一點,這就是大實話。至於某些公司靠年齡慢慢熬,畢竟是少數。


按照習慣先拋出觀點:競品分析是對產品中滿足的某個行為進行分析,以一個行為為出發點,分析產品中某些功能滿足了什麼類型的用戶在什麼場景下的需求。

這道老題目回看時依舊感觸良多,在我剛入行的時候也是非常贊同上述大部分答案所講的內容。當時也認為競品分析就是分析產品的定位、運營策略、信息架構甚至交互視覺等等,同樣也喜歡把一個產品肢解,從它的戰略層範圍層結構層到表現層層層分析,最後輸出一份各種圖表各種數據各種對比再加上幾條上帝模式型的結論湊成一份完美的報告。

其實回過頭想想,這樣的分析報告真的有意義嗎?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競品分析成了入門者必備的基本功,所有剛入門的同學都以一份漂亮的競品分析作為敲門磚獲得心儀的offer。我並非討厭這樣的行為,這種漂亮的產品肢解報告確實能看出一個人的邏輯性以及所謂的產品感覺。但我認為除了面試以外這種東西是沒有一點用處的。

競品分析最大的用處我認為是了解對手的同時更了解用戶。

很多人習慣把一個產品當成整體進行分析,我認為這樣是不正確的。原因有兩點:
1.一個產品的形成絕對是包含了各種複雜的關係,不能簡單的看表面分析。貿然對戰略或行業、方向等宏觀的層面進行分析是片面甚至不準確的。
2.一個產品一定有核心用戶、次級用戶以及邊緣用戶,所以也會有部分的功能是為了滿足次級用戶甚至邊緣用戶的,不加區分放在一起分析也是不準確的。

正確的方式是先確定一個行為,再去分析競品中是如何滿足這個行為的。

分析行為的過程是先分析用戶,再分析場景,最後再對應到競品的功能。但在競品分析中,因為已經有了成型的功能,所以我們要根據功能去倒推這個功能滿足了什麼類型的用戶在什麼場景下的需求。舉個栗子:拿美圖秀秀與snapseed這兩款產品來做分析。

首先這兩款產品都滿足了最大的一個需求即圖像處理,我們基於這個行為進行分析。
接下來我們需要基於用戶的行為傾向對用戶群進行分類,我們可以簡單分為:
記錄者:拍照是為了記錄生活。他們對照片的質量沒有太高的要求,只需要滿足快速對事物進行記錄,偶爾會對照片進行簡單的美化,生活中身邊的長輩們可能多數是此類人群;
分享者:拍照是為了把美好的事物分享給身邊的人。他們對照片質量有一定的要求,但專業水平不高,只是對美有一定的感覺,生活中身邊喜歡經常發朋友圈的朋友可能多數是此類人群;
專業者:拍照是一種興趣。他們擁有一定的照片拍攝、處理的技巧,喜歡搗鼓不同的拍攝方法與調整照片的方法,生活中身邊研究單反的朋友可能多數是此類人群;

再接下來我們就能根據功能進行倒推:
美顏相機的一鍵美顏功能滿足了分享者自拍或者旅遊時隨手拍並且對照片進行快速的美化場景;
snapseed提供了專業性很強、可調節度很高的圖像處理功能滿足了專業者拍攝照片後需要對照片進行優化或者二次創作的場景;

接下來我們去分析這兩款產品,很顯然美顏相機的核心用戶是分享者而snapseed面對的核心用戶則是專業者。兩款產品都沒有把記錄者當成了核心用戶群,因為手機自帶的相機很大程度上已經能滿足記錄者的需求,但兩款產品都有為記錄者提供了一些基本功能......

以此類推,每個功能都能分析出對應人群和對應的場景,再圍繞以下幾點展開討論:
設計這個功能的目的是什麼,如何跟現實行為進行對應?
分析哪些功能是針對什麼類型的用戶基於什麼場景設計?
哪些功能針對了核心用戶哪些功能滿足了次級用戶?
該產品為什麼把這群用戶當做核心用戶?
為什麼考慮這樣的場景居多?
再往下深究,還可以思考這樣的功能有沒有對人性需求進行設計,哪一個小的改進點可能是為了滿足怎麼樣的目的?基於這樣的行為背後的意義是什麼?等等等等。

以上只是舉例說明,因此考慮不完整,請理解我的意思即可。
這樣對產品功能背後對應的深層分析才是競品分析的價值體現,同時我相信這一過程也是對自身產品一次重新的思考,查漏補缺梳理自己的思路,「借鑒競品」的含義我想也是如此。


前輩們大都在講基於戰略層面的大型競品分析,我想來談談以解決某一具體的設計問題的小型競品分析。

Answer summary:

  • 小型競品分析的時機
  • 小型競品分析2個思考方向
  • 小型競品分析常用形式
  • 小型競品分析的使用場景

| 小型競品分析的時機
我認為競品分析應該「好鋼用在刀刃上」,即以解決某一具體的設計問題出發,然後去做競品分析,這是做競品分析最好的時機。舉個栗子,「網站想做一個導航,看看我們競爭對手產品導航類別中最常用的導航標籤是什麼?」

| 小型競品分析2個思考方向
競品分析應該是靈活的,不同的產品應該有不同的思考方向。但這其中也有一些普遍性的思考方向。

1,分析結果體現的目的是什麼?目的體現的需求是什麼?為什麼要這樣做?
舉個栗子:假設我要做一個像知乎一樣的知識問答社區,那,這類型的網站導航應該怎麼做?我們以知乎和Quora為分析對象,試著從其中找到靈感。

結論:Q/知 的相同項目都可以作為我們打造一個導航,值得借鑒的導航標籤。而其中不同項的差異來自於他們的定位不同。基於這一點,假設我們定位為電商型的問答導購平台,不如我們在加一個「達人秀」的導航標籤吧。2,設計分析:

  • 布局,
  • 配色,
  • 排版,
  • 交互細節點

結論:我個人更喜歡Quora 的設計。知乎的設計其實是上一代Quora 的設計模式,而Quora 現在改版了。採用簡潔的設計方案更有利於不干擾用戶聚焦於內容。

| 小型競品分析常用形式
首先,怎麼談數據?三種實用方法介紹:
1,Yes/No 評估法 ,如下圖:

2,評分法
按1-5分進行打分,如下圖:

3,描述法
針對競品進行分析描述,如圖1,圖2。
數據可視化
若能數據可視化表達得清楚,任何圖表都是可以的。最常用的形式莫過於表格,如圖1,圖2。這裡介紹一下我個人蠻喜歡的2X2 象限圖

2X2 象限圖是MBA圈子裡面廣為人知的一種分析框架。 我認為它最好的一個地方是可以將個個要素做統一分析。

舉個栗子,我是XX新聞APP,我想分析一下對手網易新聞的情況?
借用一下偶像 @李靖 的一張圖:

很容易得出結論,兼具高訪問量與高跟帖量的文章通常是美女+話題。

| 小型競品分析的使用場景
1, 小型競品分析的大多數的使用場景在會議室,大家就具體某一個設計問題進行探討,在黑板上書寫競品分析。

2,當然也有電子存檔的情況,這時候它就成了用於溝通的交付件(deliverable)。一般是寫在產品說明文檔,或需求文檔里,不管叫啥名,都是用來跟其他co-work 說明項目情況。

3,老闆啊,老闆。你看他們都這麼做了,我們要不要抄抄?O(∩_∩)O~

References:

《設計溝通十器》


推薦閱讀:

張小龍關於「避免戰略行為替代真實需求」的觀點,適用範圍是什麼?
互聯網金融方面有什麼好的產品嗎?
設計一個好的互聯網產品 logo 要注意哪幾點?
用戶體驗的本質是什麼?
你是哪些互聯網產品的忠實用戶?

TAG:產品經理 | 互聯網產品 | 競品分析 | 產品經理入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