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擊敗了匈奴,為什麼不把漠北納入版圖?


漢武帝時期先進行了漠南之戰,衛青小勝,其他兩路大敗,一路沒有碰到敵軍。匈奴單于為了引誘漢軍再次進入漠南而把主力退到了漠北,好在漠南消滅漢軍主力。可是漢武帝劉徹改變戰術,進行了河西大戰,一舉殲滅了匈奴右賢王,開通了河西走廊。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劉徹經過充分準備後決定進行漠北大戰。由衛青,霍去病各帶五萬騎兵,衛青從定襄郡(今內蒙古和林格爾)北上,霍去病從代郡(今河北蔚縣)北上,尋找匈奴主力作戰。衛青北上一千多里和匈奴單于伊稚斜主力相遇,殺敵一萬多,單于夜遁逃!霍去病遇見左賢王部主力,殲滅匈奴七八萬人。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臨翰海(今俄羅斯貝加爾湖)。

這次漠北大戰全殲左賢王部主力,單于主力也受重創。自此漠南無王庭!漢軍也損失慘重,戰馬損失了80%,軍士死亡兩萬多人。多年征戰老百姓賦稅加重,民不聊生。很多人因重稅和徭役而逃亡成了流民。

漠北沒有被納入版圖有以下原因:第一,西漢是農耕民族,漠北(就是我們常說的外蒙古,西伯利亞)氣候寒冷,大多是戈壁荒原,人們以放牧為生。漢人不適應那裡的生活。就連現在外蒙古二百萬平方公里左右的土地上也才有三百萬人口,可見是苦寒之地!第二,西漢也沒有那麼大的實力移民統治漠北草原。連續多年戰爭家底掏空了,需要休養生息。況且剛剛為了河西走廊安全,移民關東70多萬百姓守邊,朝廷實在是沒有能力再移民了。能守住陰山以南就很好了。

不過,經過漠北大戰後匈奴逐漸衰亡,被突厥取代,後突厥又被蒙古趕跑,多民族融合成就了現在的中國!


不光是西漢,東漢,唐,明,都曾將游牧民擊敗,但都沒辦法納入版圖,是因為沒有辦法進行長期控制,你要長期控制,第一要有軍隊,第二要有官府,而蒙古高原地域廣闊,牧民逐草而居,一年跟養蜜蜂的一樣,這裡的草吃完就搬到另一個地方了。他們本身不固定所以沒辦法駐軍,也沒辦法設立政府。還有就是條件非常惡劣,在古代整個蒙古高原那麼大的地方才能養活不到一百萬人。所以那裡不光是缺生活用品,鐵,鹽,布,茶,等,也缺人,缺人是因為養不活那麼多,人一多就得為草場打起來,所以蒙古高原在幾千年的歷史上大部分是處於部落之間亂斗的局面,這又加劇了人少的局面,只有少數大的部落征服了其他的,才會有和平,因為地域廣,人口無法集中,所以也難以形成比較統一的民族,這也是東北,蒙古高原等草原地帶民族多如牛毛的原因,一個滅亡了,另一個馬上填補了空白。條件惡劣,物質缺乏,人口稀少,這導致的就是如果你駐軍,或者設立政府,就不得不靠中央救濟,因為他們養不活那麼多軍隊和政府。而草原民族經常會獵,部落打鬥,非常勇武,如果你沒有足夠軍隊駐紮,那麼可能活不了十年就會被他們消滅。況且草原上沒有城池,非常利於游擊而不利於駐守。在很遙遠的地方駐守上十萬大軍,一年的糧響得多少?即使是統一的中原政權也吃不消。況且有多少人願意白白浪費這麼多的錢糧?明成祖拿下越南都因為賦稅不低駐軍費用而在後世取消了,可想是條件差百倍的草原上呢。相反,西域因為可以種植,所以條件要好很多!清朝時,規定了蒙古各旗盟的領地,才一定程度上固定了他們的行蹤,即使這樣也只能靠當地的首領進行委任管理,而不是流官制度。而自治權力稍大的外蒙古,一有機會就選擇獨立,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將他們歸入中央政權的難度。只有靠近漢地的內蒙,新疆,等可以耕種的地方,隨著漢人的遷徙,傳播了耕種技術提高了物質條件,才得以設立政府。納入中央管轄。


關於這個問題,我談談自己個人的看法:

首先在中國古代,如果要把一個地方納入版圖,得符合以下幾個條件:比如首先要有人口,匈奴作為游牧民族,堪稱是馬背上的民族,來無影,去無蹤,沒有人口,雖然佔領了這片土地,沒有什麼人口需要管理,反而駐紮在這裡的軍隊卻要耗費大量的糧餉和物資器材,所以沒有納入版圖的必要;

第二,就要談談漠北這裡的資源儲備了,漠北這種地方,氣候寒冷,黃沙漫天,水少,植被匱乏,不適宜古代傳統軍隊生活,並不能給西漢帶來實質上的效益,因此把漠北納入版圖不划算;

第三,不得不說漠北的地緣政治了,漠北這個地方,明顯是易攻難守,它沒有堅固的城池,只靠安營紮寨的方式進行防禦,顯然不易阻擋匈奴人的鐵騎。而且漠北距離西漢中心城市太遠,這意味著補給線太長,後勤工作非常難做,所以這更導致漠北的易攻難守。

最後,西漢王朝如果把漠北納入版圖,除了每年要耗費大量物資糧餉和軍隊,這也會導致中央政府的軍隊匱乏,不利於中央政府的政治安全和中央集權,以致加大兵役徭役,勢必導致老百姓的壓力,大量的男丁入伍,顆粒無收,形成惡性循環,這也是西漢王朝不想看到的。所以無論從那個角度來說,把漠北納入版圖都是不明智的。以上是我的個人看法,有什麼不對之處,還望各位朋友多多批評指正!


這就是漢民族領土意識的局限性,有利於農耕的中原和長江、黃河中下游流域,是漢人建立的中原王朝必爭必保之地;那些北方氣候惡劣的邊遠苦寒草原沙漠,南方山巒疊嶂的密林瘴氣之地,並不適合漢人遷徙定居,只要那些北胡、南蠻尊敬臣服中原王朝天威,允許他們自立,並給予冊封、和親、饋贈金銀、允許通關貿易等賞賜。

漢民族小富即安習性影響到了國家的決策,這就是為守住既得利益,歷朝歷代(除少數民族朝廷)都修長城,圍住適合漢人休養生息的中原富庶之地。這種不思進取的意識,使古代具有領先世界先進科技文化和生產力的中國,喪失了建立橫跨歐亞、豎跨西北利亞印度洋的大帝國的歷史機遇。

為何中原王朝屢屢與北胡開戰呢?這就是這些游牧漁獵民族,生產力落後,生存環境惡劣,一遇天災或瘟疫,牲畜大量死亡,為了活命,他們就會冒險打劫中原漢王朝,中原王朝被迫兵戎相見。這種拉鋸戰,持續了數千年,多數是防禦性的,少數是懲罰性的,例如霍去病橫掃漠北匈奴王庭封狼居胥,李世民忍無可忍滅東突厥。還有就是,作為宗主國,漢王朝有義務出兵從屬藩國,除暴安良,維護秩序。例如萬曆年間,明朝兵發朝鮮,協助高麗李氏王朝驅逐豐田秀吉率領的倭寇入侵軍,就是這麼乾的。

假如中國君王有俄羅斯彼得大帝的擴張意識,不世世代代被動的歷盡艱辛修長城,把這些人力財力軍力用於開拓性的積極國防,到「敵人」的後方安營紮寨,移民戍邊,今天中國的版圖將會是廣袤巨大的。但是,歷史沒有假如!


1、因為在當時,人民駐紮在漠北一代需要付出很大代價。而且匈奴並沒有完全被擊敗,實力猶存,如果在那裡建城,必將忍受匈奴兵無窮無盡的騷擾。

2、一個國家財力、民力、國力有限,疆域大難於管理,因此一個帝國不一定面積達才好,況且漢武帝時期長期與匈奴作戰,耗費國力,經濟能力有限。

3、匈奴是游牧民族,雖然暫時打敗了他們,但邊境仍不太平,漢武帝後的幾十年匈奴仍很猖獗!

4、漢朝西北境不止匈奴一個游牧民族,雖然匈奴被打敗,仍要防範西域其他國家,如果將漠北劃入版圖,國境線變長,要消耗更多的人力國力。而當時的漢朝不允許,到武帝後期征討匈奴時已經沒有多少騎兵可用!


為了這次漠北決戰,漢朝也耗費了巨大的國力,人員傷亡較大,馬匹流失嚴重,財政支出更是天文數字。面對這樣的現狀,漢朝首要的是修養身息。消化漠北這塊領土,需要的代價也較大,如果你去過蒙古高原,你會發現那邊的氣候,不適合農耕,如果說用中原的那一套在漠北進行複製,最後可能顆粒無收。雖然漢朝擊敗了匈奴,卻沒有將其誅殺殆盡,匈奴仍然具備一定的戰鬥力。漠北高原,沒有天塹,貿然把人員財務放置在漠北,有沒有長城作為防線,你說等東西養肥了,是給自己還是給匈奴人準備。受困於國防,氣候,交通,財政,註定漢朝難以消化漠北這塊土地。還有中國人當時有個觀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天下都是我的,只是我交給你管理而已。


首先要明白西漢去攻打匈奴的目的,那是為了趕走這群國界線上的「強盜」,其實匈奴在那時候並沒有成為一個國家,而是類似於炎黃時期的部落聯盟,而游牧民族額特性又導致他們不可能在草原戈壁荒漠上像我們這樣生活,而我們也不可能長久的待在草原戈壁上,而且那時候,最好的那片土地就是我們中原而且那時候人口相對於土地來說是不多的;就像一個村子村裡的好地多到人們種不完,然後村子外荒地里有一群野人土匪,沒事就來村裡邊上偷雞摸狗,村裡的人頂多把這群土匪打的遠遠的,卻不會沒事去荒地里開墾種田……


首先,擊敗和吞併完全是兩個概念,有的時候為了生存,為了日後反擊,失敗並不可恥,留得青山在 不怕沒柴燒。匈奴在不敵漢朝的時候,沒有選擇魚死網破,也是對漠北子民的一種保護。而若漢朝乘勝追擊,勝率又有多少呢?常年征戰漢朝已經國庫空虛兵馬疲憊,繼續攻打,匈奴也許會進行臨死前的掙扎,如果抱著必死的決心,漢朝未必能贏了匈奴,哪怕吞併了,也會造成兩敗俱傷的局面,會有別的國家虎視眈眈,最後的贏家是誰,真的沒法下定論。


第一,漠北草原不同於華夏中原,依照當時的農業科技無法進行大規模的耕種只適合游牧。

第二,要將漠北進行有效管理必然要移民,當時的漢人卻沒有那麼多的人口可供遷移。

第三,漠北草原地域廣大人口奇缺,這點可以看一下現在的新疆內蒙,很多時候一個縣的面積比內地一個市還要大但人口卻只有一個鎮。這麼點人口要以當時的交通和通訊條件,怎麼才能進行有效管理。


在漢武帝時代匈奴只是敗給了漢武帝而沒有投降,所以沒比的版圖還沒有納入漢武帝時代

在漢宣帝時代匈奴分成了兩派,一派投降了漢朝,一派遠走戈壁。在漢宣帝時代漠北的版圖納入了漢朝版圖


推薦閱讀:

漢武帝削弱地方諸侯王權力後,中央對原諸侯王轄地如何進行治理?
西漢初年,高祖評漢初三傑,首推張良,為何之後論功封侯,蕭何居首,曹參第二,而張良僅排到第62位?
陳平年輕的時候家裡特別窮,為什麼卻有很多長者開著小車來看他?
蕭何憑什麼認可韓信?劉邦又為什麼敢把全軍交給一個沒有實戰經驗和戰績的人?
能評價一下漢昭帝嗎?

TAG:西漢 | 歷史 | 霍去病 | 漢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