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藝術史是否貶低「洛可可」和「巴洛克」的地位?


這說的是文革美術史教育吧。在文革期間,我們的美術史教育是什麼都能批、什麼都敢批、什麼都得批的一種狀態。上批蘇里科夫、布留洛夫,下批巴黎畫派、小布爾喬亞,中批石濤(畫家)、八大山人等等等等。你看文革反的是封、資、修、大、洋、古,那基本把能反的都反了。在那個時期,只要不是當下我們為人民創作的美術作品,就是需要反對的美術作品。那是一個瘋狂的時代。

文革前的毛時代,美術教育還是尚可的,雖然歐美資本主義的作品容易受到歧視,但也基於意識形態上的批判,對於形式和技法還是公平看待的。1967年,紅衛兵搗爛了中央美院,在《美院稀爛了》一文上,這些人寫了點見聞。他們看見美院里有希臘人體、石膏人體、油畫人體;看著蘇修小說,立體派、野獸派的畫冊;跳著交際舞;還有去蘇聯留學深造的夢想。這說明1967年前的美術教育還是緊跟歐美蘇的步伐,採用畫室制度,有裸體模特。

文革時期,中國美術宣傳難道不曾借鑒西方美術嗎?肯定借鑒了。我們不可能無中生有。江青提倡的紅光亮,其實是黑格爾美學的典型論經馬克思改造,再由毛澤東論證後,又經江青四人幫修正過的產物。我們可以找到一條清晰的理論脈絡。宣傳畫這種廣告性質的東西,這種最初用來宣傳紅磨坊、舞廳的東西,還不是被我們挪用宣傳了文革思想。這技法、這工藝難道不是借鑒西方的么?在美術教育上,雖然很少,但還是保留了一定的理性,我們沒有徹底剷除美術,沒有出現禁止圖像、禁止偶像的地步(我說的正是中世紀初期)。

文革一結束,像羅中立《父親》這樣的作品就出現了。當時的文藝界圍繞該不該把農民畫的那麼慘鬥來鬥去,但沒有人反對,甚至全體支持羅中立的繪畫能力,更明言借鑒歐美資本主義的照相寫實繪畫技術是武裝自己的一種高效途徑。這意味著這類書籍和資料在美院里又流行開了。

那我們說巴洛克和洛可可呢?我們會說巴洛克是文藝復興的那種寫實主義的殘缺,說是有瑕疵的珍珠。這話可不是中國人說的,那是西方藝術史家的提法,巴洛克就是這個意思。而洛可可那種奢靡矯飾的風格,更是浪漫主義畫家,以及後來的西方先鋒派攻擊的對象,當然他們還攻擊古典學院派。西方藝術史並沒有給這兩種風格過多的讚譽,其評價往往是中性的。中國美術教育照搬西方藝術史的觀點,未有過譽,但也未貶低過它們。

意識形態的批判和形式批判是兩條道路。只有在瘋狂時期,我們敢於批判一切,但一當理性回歸,我們並沒有批判它們的形式美和高超的技法。今天的美術學院,仍然宣講著卡拉瓦喬、魯本斯、倫勃朗天才般的手法和敘事能力。這就是事實。

但可怕的是文革思想的遺毒很深。紅衛兵和美院學生把林風眠抓來,讓他畫希臘石膏像,考這幫新派畫家的素描基本功。今天,我們也一樣。一個表現主義畫家、當代藝術家一旦成功,我們就想把他抓來,考他基本功,然後希望數落他一番。這種思想盛行,不是美術教育的問題,是道德教育的問題,是人的問題。


上面說沒有貶低的,是不是最近幾年改風氣了?我可以明確告訴你,我十幾年前上的大學建築學課本里明確說「洛可可是資本主義浮誇風」,說「透露著資本主義的腐朽與糜爛」……這是真的。手機碼字,有時間我把那本教科書翻出來!
當年學到此處,真是不可思議!但是以往的歷史書上,不是說建築史,是中學歷史課本,也經常有這類用詞去評價一些歷史事件,立場非常鮮明。我不知道這些年的教育對於這類問題有沒有改變,總之學這樣的課本非常痛苦!


在我認識的老師和同學中,除了部分老派的國畫系先生,沒有貶低Baroque和Rococo的,而搞藝術史工作的,都是比較客觀評價這兩個風格的,很多否定評價,是直接來源於印象派和包豪斯的,
巴洛克(Baroque),來源於葡萄牙語(BARROCO),意為「不圓的珍珠」,16世紀下半葉在義大利發起的,在17世紀的歐洲盛行,反古典主義的嚴肅、拘謹、偏重於理性的形式 ,賦予了更為親切和柔性的效果,對於後來的浪漫主義影響頗大,關注空間感和立體感,極力強調運動,複雜、奢侈與華麗,有著濃重的宗教色彩。
一個沒有藝術學養的人,是很難分辨巴洛克和洛可可這兩種風格的
洛可可為法語 rococo 的音譯,源於法語 ro- caille(貝殼工藝),是巴洛克風格延伸出來,巴洛克就很喜歡用螺旋與s了,而洛可可更多,更加雕琢華麗、纖巧繁瑣,蓬帕杜夫就是這一運動的一個倡導者,布歇就是畫其出名的,興盛於18世紀,是19世紀下葉新藝術運動的前奏,你在威廉莫里斯的作品中能看到華托和布歇的作品影子。


首先,國內的這方面的教科書,乃至很多其他方面的教科書,都是參考的國外的教科書,這位貼吧大神提出的所謂只有國內單獨貶低洛可可和巴洛克的情況,壓根不存在。
其次,這些只是一個時期的藝術成就的標示的分類,所謂藝術,個人有個人的審美,從個人角度出來貶低一個時期的藝術傾向,再正常不過。
接著,恕我愚鈍,我還真記不清哪本國內較為通用的歷史教材對巴洛克時期的藝術成就持較多負面看法,對巴洛克時期的評價基本都很中性。確實對洛可可時期的藝術造詣評價偏向負面,問題是,全世界範圍內看,喜歡洛可可的人也是少數啊,正常人很少喜歡作為情婦的蓬皮杜夫人所喜好的那一類,用色不僅粉還灰,要色情吧,還掖著藏著,給我感覺怪怪的。
至於談到毛時期...再次重申下,毛時期那會的此類學科的教科書,幾乎是全套翻譯的歐美的教科書。
最後談及到藝術史和歷史上對這倆時期的不同評價,從藝術史的角度上來講,藝術史從不去貶低任何一個歷史時期的藝術造詣。只說特點特徵,不談及比較造詣的高低,這是客觀的藝術史觀,沒啥好說的,這位貼吧大神在藝術史的範疇上看不到對於洛可可時期藝術造詣的貶低太正常不過。


巴洛克與洛可可的聯繫與區別

王偉 楊振浩
董駿 中國礦業大學

巴洛克產生於16世紀下半葉的義大利,它的鼎盛期是在17世紀。「巴洛克」(B鋤lque)一詞本義是指畸形的珍珠,專指珠寶表面的不平整感,用於貶義泛指各種稀奇古怪、離經叛道的事物以及違背自然規律和古典藝術標準的情況。當時人們認為巴洛克是一種墮落瓦解的藝術,它一反文藝復興優美而靜雅的藝術風格,強調誇張、浪漫的戲劇感,這種華麗、炫耀的風格是對文藝復興風格的貶低,直到後來人們才意識到巴洛克是歐洲一種偉大的藝術風格。巴洛克具有很強的宗教氣息,它的風格形成恰逢天主教復興的需求。16世紀的義大利,社會騷亂動蕩,新教徒與天主教徒彼此結黨攻詰,天主教皇極力捍衛自己的權威,吸引異教徒重返天主懷抱。此時的教廷選擇了巴洛克風格的藝術來為宗教改革服務,他們不惜重金把教堂和祭壇進行精心裝點,教堂中體現出華麗的巴洛克樣式風捲殘雲般的動搖了文藝復興的美學根基,以此來宣揚天主教至高無上的權力,激發信徒的畏懼敬仰之情。在天主教會的推波助瀾之下,巴洛克藝術風格日漸成熟。其特點是追求韻律感、運動感、空間感、和豪華感,追求標新立異、華麗絢爛的裝飾性,有時還帶有宗教的熱情和神秘。作品強調形式的變化,不求細膩的深入刻畫,具有自由奔放、大氣磅礴、豪放不羈的氣質特徵,同時洋溢著雄偉渾厚、豪華高貴的氣韻,這種風格在16、17世紀的建築、繪畫、雕塑等各個藝術門類中都有所體現,其豐富變化的視覺效果充滿了生機勃勃的生命力。

當歷史進入18世紀以後,法國引領歐洲的絕大多數國家進行著藝術形式的改革。1715年伴隨著專制君主「太陽王」路易十四的離世,巴洛克藝術也隨之暮色降臨,繼承王位的路易十五引領著洛可可的藝術風潮登上了歷史舞台,隨之取代了巴洛克風格。「洛可可」(Rococo)一詞來源於法文,它的原意是指「貝殼」,後來演繹成為用小石頭和貝殼作裝飾圖案的一種裝飾樣式。18世紀的歐洲自然科學興盛起來,自由平等的思想風起雲湧,人們的生活變得輕鬆、愉快,舒適和豪華,思想上壓抑、威嚴的東西遭到了排斥,小巧的、風雅的、富有生氣的東西體現在了服裝、語言、禮儀等生活的方方面面。洛可可藝術就反映出了此時宮廷貴族的生活趣味。它的風格特點是

1、曲線趣味,常用c形、s形、漩渦形等曲線為造形的裝飾效果。

2、構圖非對稱法則,而是帶有輕快、優雅的運動感。

3、色澤柔和、艷麗。

4、崇尚經過人工修飾的「自然」。

5、人物意匠上的諧謔性、飄逸性,表現各種不同的愛,如浪漫的愛、性愛、母愛等。

由於它是在宮廷和貴族階層產生髮展起來的,因此帶有宮廷的享樂主義色彩,呈現陰柔和矯揉造作之氣,它的藝術工藝及其精湛,熱衷於精雕細琢的表現手法。同巴洛克藝術一樣,它絢麗的色彩,細膩的裝飾工藝,很快遍布到歐洲大陸的每一個角落。

(一)聯繫

巴洛克和洛可可藝術就像西方藝術史當中的一對姊妹花,從內容到形式都有相似之處,兩種風格都追求奢華、虛而不實的裝飾,講究極度形式的完美,二者都屬於貴族藝術。

(二)區別

巴洛克風格又分多種,主要是文藝復興後為教皇建築形成的一種風格!洛可可是在巴洛克之後,比巴洛克線條更輕快更纖細!更偏重一點歐洲宮廷風格,多運用貝殼的曲線!巴洛克風格的主要特色是強調力度、變化和動感,強調建築繪畫與雕塑以及室內環境等的綜合性,突出誇張、浪漫、激情和非理性、幻覺、幻想的特點。洛可可風格的總體特徵是輕盈、華麗、精緻、細膩。室內裝飾造型高聳纖細,不對稱,頻繁地使用形態方向多變的如「c」「S」或渦券形曲線、弧線,並常用大鏡面作裝飾,大量運用花環、花束、弓箭及貝殼圖案紋樣。


仔細讀了幾遍題,突然還是想到有點可以說的地方。

第一,為什麼非要是這兩個時期的藝術作品?巴洛克(baroque)和洛可可(rococo)都是十八世紀早期歐洲藝術史中的兩個典型的藝術風格,放在一起比差別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同一時期左右的新古典主義(neoclassism)也是一個很典型的藝術風格,呼聲並不比前面提到的兩個時代低。想了一會,我個人認為拿這兩個時代風格「開涮」主要有幾個原因。洛可可當時是深受資本主義的法國上流女性喜愛的,輕輕柔柔卻略帶色情,且洛可可時代的畫中時常出現半裸女,目的是凸顯女性美。巴洛克深受卡拉瓦喬(caravaggio)的影響。我印象深刻的最有名的巴洛克時代的女性畫家——阿爾泰米西婭·真蒂萊斯基(Artemisia Gentileschi)是藝術史上通過繪畫來對宣揚女性能力和顯露女性社會地位的先驅者,在當時的社會也引發了不小的轟動。跟題目聯繫起來,這兩個時期用繪畫抨擊政治和對身體的開放和我國的教育理念思想背道而馳,貶低不奇怪。

第二,國內對洛可可和巴洛克的看法我不清楚,但是我相信一位真正專業的教授不應該在上課授課的時候對一個時期的藝術風格傳遞出任何主觀情緒。藝術史也是歷史,歷史是客觀的,發生了後的加以評價就是主觀的。我認為教授應當點到為止,把時代的特徵和作品介紹完即可。

第三,「為社會而產生的歷史「這個說法十分有趣。我不知道那位說國外對這兩個時期是十分讚賞的朋友是否真的有融入到國外的美術圈子裡來。評判的人當然也很多,當然讚賞的聲音也不少。縮小到一個課堂來看,當我在國外的課堂里學習這兩個時代的藝術的時候老師只是很客觀的介紹時代背景和它為什麼產生和主顧的人一般是誰等。在結束的時候以輕鬆聊天的形式詢問了班上的同學來舉手投票給自己喜歡的時代風格,票數幾乎平均。所以不存在讚揚的情況。


這是本朝的政治立場問題,破四舊反封資修,所以巴洛克和洛可可作為皇家美術必定是被批判的


巴洛克是文藝復興之後,宗教覺得受到科學理論的威脅,就開始在藝術上作文章所誕生的風格。
洛可可是法國貴族纖細的敏感的神經帶出來的審美情趣誕生的風格。建立在法國古典主義建築之上。不過,雖然貝尼尼在法國吃了一鼻子灰,但是巴洛克的確影響了法國的園林,不信看凡爾賽宮的平面,,,
先佔坑,以後再說,喜歡巴洛克可以去聽華南理工馮江老師講的巴洛克那節課。非常不錯。
另外被貶低真不能說是政府的鍋,現代主義大行其道的今天,繁瑣的藝術,至少在建築這塊,很多人嗤之以鼻。不過也不是沒有人喜歡,,,不過說貶低的確有點過,,,書上都沒什麼很貶低,你是不是把超級巴洛克算進去了?
——
看著題主更新的圖片我在補充一點,巴洛克其實曾經還是我黨的政治正確,大家在鄉下看到許多以前開黨會的大廳門面頂部都是弧線,很少人會想到那個是受巴洛克影響的,,,為毛批巴洛克?共產黨要把自己命革了?反而現代主義是國民黨的政治正確, ,,╮( ̄▽ ̄)╭
至於洛可可,無論東方還是西方,都是統一口徑說是貴族纖細敏感的神經誕生的產物好不啦,,,_(:з」∠)_


怎麼什麼鍋都給毛主席背啊。。。


它們被貶低到我一直以為這是西堤牛排的兩個套餐。


我就在國內美院學的美術史,對於洛可可的評價確實有些低,基本和樣式主義評價差不多...
女性化,戀愛、華貴、裝飾、貴族生活,可能沒有明確批評,但確實把它當作是一種藝術暫時的沉淪

但是巴洛克的評價可不低,還是很具有開創性的,激動人心的瞬間、強烈明暗對比,眾多評價很高的藝術大師...


就算貶低了,又怎麼樣吧,什麼東西沒被人貶低批判過?總想搞個大新聞。


誠然,說起巴洛克和洛可可,不得不提起法國皇室,一個不僅僅以力量,而想用藝術統治歐洲(乃至世界)的家族。


巴洛克這種藝術,可以說與皇家有千絲萬縷的關係,但也是一個藝術革命。
就像是撞色流行過頭之後大家開始走性冷淡,性冷淡走多了大家都開始復古一樣,藝術史和時尚都是有周期性的。
在文藝復興的以人為本等等思潮成為了歐洲主流之後,巴洛克就開始興起了,它與文藝復興精神相悖,它打破了許多清規戒律,又有很強的古典主義印記,繁複華麗,有一種神秘的感覺。
可以說,巴洛克藝術,是一種對審美的挑戰,和一個大膽的追求(怎麼那麼像教科書啊喂

巴洛克雖然在很長一段時間之內,被認為是墮落的藝術,但它在法國皇室滅亡,甚至是經歷了法國大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戰,諸多世界的運動和思潮之後,仍然屹立在藝術的神壇里,被後世不停地欣賞與再創造,證明了巴洛克藝術並不是為諂媚存在的,腐敗的產物。
而是人性深處,一種對美的追求。

下面說一下洛可可
講道理,洛可可是我最近很迷戀的流派…
還是從法國皇室說起,波旁王朝的君主,貴族們都有很高的藝術創造和鑒賞能力。
於是能被國王看上的女人(們),當然也必須投其所好。於是不得不說一下一個用畫像就驚艷過我的女人--蓬皮杜夫人--路易十五的情婦--洛可可的開創者。
洛可可藝術帶有強烈的浪漫氣息,以及一種童話般的溫柔與皇家特有的奢華,並從此成為了法國皇室的重要藝術流派。
關於洛可可具體到哪裡看,除了路易十五時期開始的各種油畫,傢具,和服裝,也推薦大家去看美版絕代艷后(這個對洛可可詮釋得很棒)
然而我認為,洛可可雖然很美,卻在法國大革命爆發之前與社會格格不入,宛如饑荒之中裝飾在皇室蛋糕上的奶油。
但是脫離當時的社會環境,著眼於現代,洛可可卻可以被理解為一種夢境的具象形式,對富足,優雅與快樂的一種追求。

所以說,任何藝術流派的價值是基於時代的,它們本無對錯,只是人性深處一種追求的宣洩,這種追求,往往是普世的,超越時間的。

它很美,那麼它就是正義的。


我學了這麼多年,還沒聽過會因為政治形態貶低這兩位。

怎麼貶低的?教教我


這個人在吹牛,鑒定完畢


這無非是想搞個大話題。
我學建築的,西方哪個國家的主流藝術史我沒涉獵過?我這行對功能於形式的探討中顯然不能不把功能放在主要位置。所以對洛可可和巴洛克批判較多的是建築史吧?而無論是藝術史還是建築史。我也從來沒見過哪本嚴肅專著把這兩種風格貶到一文不值。
說這話的人總不會用的是工農兵大學教材吧?
即使真的把某種風格貶得很低,請問為什麼不可以?
現代哪個國家的藝術史,不把現代主義放得很高?


《外國建築史》對其確實評價不高,很好理解,陳志華老師是帶有馬克思主義建築觀的。而外建史對全體中國建築師的西方史觀都有影響。


還行吧。哈爾濱還專門有條巴洛克風情街


雖然我對於國內的藝術史教育不太了解,但是考慮到巴洛克和洛可可的歷史發展,這種貶低還是有跡可循的。同時,真正現代意義上的藝術史是溫科爾曼(Johann Winklemann)建立的,並把希臘藝術奉為巔峰。巴洛克和洛可可的藝術風格基本和希臘藝術完全相反,所以最開始巴洛克和哥特一樣都是貶義詞,為了凸顯希臘和文藝復興藝術。

巴洛克雖然不是一個完全被宗教統治的藝術風格,但是它的早期發展順應了天主教改革。巴洛克崇尚的華麗和戲劇性正是天主教所注重的。為了對抗新教的崛起和對於樸素以及反圖像的推崇,天主教為了強調信仰需要物質作為媒介,例如聖骨膜拜,而推廣巴洛克。這一時期的義大利藝術家基本都為教會服務過。巴洛克發展到法國和英國才完全脫離了宗教的束縛,不過也被運用到了皇室建築和裝潢上。

洛可可比巴洛克晚一個世紀左右,是發展於法國的沙龍文化。沙龍一直都被認為是貴族女性的掌控的社交領域,所以洛可可式藝術被視為女性化。同時,十九世紀崛起的資產階級(bourgeois)也推崇修飾過多的裝潢。所以在馬克思主義的中國,洛可可理論上是不受歡迎的。


先吐槽一句,貼吧的評論呵呵呵呵………

轉入正題哈。本人本碩美術史專業,關於巴洛克和洛可可,並沒有在國內批判得很嚴重啊,評價還是很客觀的。

很好奇貼吧的這位網友遇到了什麼老師………


推薦閱讀:

長橋如跨海大橋為什麼是彎的?而且路面還有起伏?
國內哪些城鎮還遺留有明顯的計劃經濟時代痕迹的建築?
你去過的城市規劃做得最好的城市是哪個?
明知道結構工程師比建築師加班多、工資少、處於下游常常受虐,為什麼不轉呢?
如何做好一個建築設計?

TAG:藝術 | 建築 | 藝術史論 | 歷史知識 | 古典歐式風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