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孔子懂那麼多道理還是逃脫不了被驅逐的命運?


大道不行,乘桴浮於海。

如果非要我說的話,那麼孔子懂啊,他太懂了,但是為什麼被驅逐呢?變成喪家之犬呢?
流氓來了。老莊要大家快逃,過剛易折;社會達爾文要你變強當流氓,你也要用武力去比他強;耶穌要你去感化他不行的話去幹掉他。
孔子呢?孔子告訴你,因為仁義,所以我們必須作戰到底。
我在中國的宗教是什麼? - 孔鯉的回答里就提過了,小人儒用《論語》就像律師用法律的擦邊球來攻擊他人,君子儒用道德只約束自己和權威。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儒家沒要求你去齋戒啊絕食啊,也不會去告訴你天堂怎麼怎麼好地獄怎麼怎麼差,儒家跟你說的是,如果你自己做了不好的事,就別怪你突然哪天被石頭砸了,天堂地獄不在你做了多少祈禱,只看你能不能守住那根線,是非的線。
儒家最怕的是價值體系的破碎。

你問我,為什麼孔子懂那麼多道理還是逃脫不了被驅逐的命運?
我們每一個人,都知道「官場黑暗」這個詞,你又有什麼理由說明孔子是不知道的呢?
錯啦錯啦,要修正一個詞。
是「懂」嗎?不是的,不是的,孔子太懂啦,他怎麼會不懂呢?
修正的是「驅逐」。怎麼能說是被驅逐呢?
是的,孔子是說過自己是「喪家之犬」,可是你有沒有想過,這個「家」是什麼呢?是那些諸侯們大夫們嗎?
那根線
孔子失去的不是什麼職位,孔子失去的是在那個「大道不行」的時代中,他所能依靠的歸宿。他沒有「仁」這個家了。
有人說孔子圓滑,看上去確實是這樣,你看孔子的言論,你看不出他是左是右(孟子倒是一直是貧民的代表),但是孔子啊,他是外圓內方啊,你可以動搖他一些其他的東西,但是內心深處的堅守他不會變的。
八佾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我在大家如何看待「海瑞」這樣的形象? - 孔鯉的回答裡頭就提到了:

有些事啊,可能行不通,但不代表就不要去做;有些事啊,是必須要有人去做的。

孔子重視立德超過於立功與立言,其所彰顯之意義,不在於英雄們為世人帶來多少的現實利益,帶來多少的戰利品,而在於更抽象的樹立典範。
孔子要做的,是喚醒大家心中失去已久的善良之心,而不是簡簡單單的做好這件事做好那件事。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這才是孔子想要做的,他被驅逐了嗎?並沒有。相反的,當他發現在這裡找不到他想要的家了,他就會離去,去別處尋找,直到獲麟的那一刻。

孔子、孟子、司馬遷、劉備、關羽,他們全部都是英雄。所以他們都失敗了,都不容於那個時代。
成功的是什麼樣呢?看看報紙看看電視,你就知道了。
好像在說民主鬥士哦,是嗎?不是的。孔子從來都不會是什麼民主先鋒,他會面對民主笑破喉嚨。
孔子從來都不會屈服於權力的壓迫,也不會屈從於多數人的意見。你說戰爭是對的,你說應該強食弱肉?
不不不,孔子啊,他只會要求自己怎麼怎麼做,他不在乎別人看法,不然何來「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的說法?
孔子這人,也不會說什麼為國為民,那是口號,他不會去做的。

為何會說「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為何西狩獲麟時子曰「吾道窮矣」?

大道破滅之後,天下必有大災。孔丘言仁,卻為春秋諸侯所共棄。當那些驕狂君主逐出仁者之日,何嘗曉得戰國之火正悄悄燒入門來?而不恥言仁的他們又何嘗能夠想見,那苦口婆心的孔老瘋子或已親眼預知:最後強者始皇的崛起之日已在眼前?
說到底,孔丘失守的那一日,輪迴便已開啟,這便是誰都無法挽回的「罪與罰」。

所以你說,孔子為什麼不容於當世了嗎?孔子為何不容於任何時代了嗎?
儒家不會復興,儒家也從來都沒有真正興盛過。
儒家歷史上從來不缺招搖撞騙的人,道貌岸然之徒比比皆是。
但儒家一定會有人繼承,存在於這個世界的某個角落。
我相信會存在這樣的,這個世界也一定要有這樣的人。


————
謝 @長青邀。


這個問題,孔子自己就回答過啊……

《論語·衛靈公》
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窮是走投無路的意思……

《孔子家語?在厄》

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徃拜禮焉,路出於陳蔡.陳蔡大夫相與謀曰:「孔子聖賢,其所刺譏皆中諸侯之病,若用於楚,則陳蔡危矣.」遂使徒兵距孔子.

孔子不得行,絕糧七日,外無所通,藜羹不充,從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講絃歌不衰,乃召子路而問焉,曰:「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乎,奚為至於此?」

子路慍,作色而對曰:「君子無所困,意者夫子未仁與,人之弗吾信也;意者夫子未智與,人之弗吾行也.且由也,昔者聞諸夫子,為善者天報之以福,為不善者天報之以禍,今夫子積德懷義,行之久矣,奚居之窮也.」

子曰:「由未之識也,吾語汝,汝以仁者為必信也,則伯夷叔齊,不餓死首陽;汝以智者為必用也,則王子比干,不見剖心;汝以忠者為必報也,則關龍逢不見刑;汝以諫者為必聽也,則伍子胥不見殺.夫遇不遇者,時也,賢不肖者,才也.君子博學深謀而不遇時者,眾矣,何獨丘哉.且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謂窮困而改節.為之者人也,生死者,命也.是以晉重耳之有霸心,生於曹衛,越王勾踐之有霸心,生於會稽.故居下而無憂者,則思不遠,處身而常逸者,則志不廣,庸知其終始乎?」

子路出,召子貢,告如子路.子貢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盍少貶焉?」子曰:「賜,良農能稼,不必能穡,良工能巧,不能為順,君子能修其道,綱而紀之,不必其能容.今不修其道,而求其容,賜,爾志不廣矣,思不遠矣.」

子貢出,顏回入,問亦如之.顏回曰:「夫子之道至大,天下莫能容,雖然,夫子推而行之,世不我用,有國者之醜也,夫子何病焉?不容,然後見君子.」孔子欣然歎曰:「有是哉,顏氏之子,吾亦使爾多財,吾為爾宰.」

(《孔子家語》的真偽性歷史上就一直存疑,這裡姑且算是真實的)

這篇略長,簡單說就是孔子困於陳蔡之間時,就和三個弟子討論過題主的問題(吾道非乎,奚為至於此?)。子路認為是孔子還不夠仁不夠智,所以大家還不信不聽;子貢認為孔子的道太高了,應該降低標準;顏回的意思是孔子的道太高,不被接受是那些諸侯國君的恥辱,而不被接受正好證明自己是君子。孔子贊同顏回的說法。


回到題主的問題,孔子被世人排擠,並不是因為他懂的道理多(我個人理解為這是說他的知識量豐富),而是在於他的道德標準和價值觀標準要比其他人更高。


當你的道德標準高於其他人,又希望推廣自己的道德標準時,就會觸及很多人的既得利益。當既得利益者同時也掌握權力的時候,這地方也就呆不住了。從孔子那句「君子固窮」中,就可以看到他對這樣的現實有著很深的體會。


除了道德之外,孔子想要推行的周禮制度在現實上也引起了諸多諸侯的不滿。比如說文中提到的楚國:

楚在接受周天子分封的時候,只是子爵的地位(鬻熊)。春秋時楚國已經封王,但楚國的王最早是自封的,不被大家認可。後來經由楚莊王的努力,成為了春秋五霸之一的霸主之後,這個王爵地位才被廣泛接受。所以可以說楚國的地位是自己用槍杆子打出來的,國大爵小的問題也一直是歷任楚君和周天子之間的矛盾點。


但是按照孔子推行的周禮,那麼楚國就要維持其子爵的爵位和巴掌大的封地,這自然不是楚王能夠接受的未來,排擠走孔子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至於孔子本人,我個人覺得他不會這麼死板的去進行削地和降低封號等行為。


1、這個問題毫無邏輯,懂很多道理,和不被驅逐之間的聯繫我看不到。

2、用論語裡面別人對孔子的一句評價來說,知其不可而為之。換言之即使孔子知道如何才能不被驅逐,知道如何就會被驅逐,他不可能會改變自己的選擇。

3、知乎上很多人都是書讀得太少而想得太多。


懂道理有什麼用……


我們聽過無數的道理,卻仍舊過不好這一生。—— 韓寒《後會無期》


直接答案是因為懂道理和被驅逐沒關係。商君吳起懂的道理也很多啊,還不是慘死。


1.孔子為什麼不得統治者重用,屢遭排擠?
這是一個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抉擇的問題。

《論語·憲問》: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天下人都知道孔子那一套不可行,孔子自己也知道。可他還是為了那個飄渺的不可捉摸的大同社會去奮鬥,去宣道。他想要的東西他為之付出所有也未必能實現,但不付出一切連機會也沒有。偉人為什麼偉大,就在這裡。
有時候我在想如果中國思想史上要是沒有了孔子,那該多麼黯淡無光。

2.從技術層面來說,孔子的行政能力到底如何?他遭驅逐是否因為不能幹?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孔子在《論語》說過一句名言:「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子罕篇》)
士窮見節義,板蕩識忠臣,歲寒知松柏。《集解》說:「大寒之歲,眾木皆死,然後知松柏少凋傷也。」荀子說:「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無日不在是。」(《荀子大略篇》)
《莊子讓王篇》中孔子說:「君子通於道之謂通,窮於道之謂窮。今丘抱仁義之道以遭亂世之患,其何窮之為。故內省而不窮於道,臨難而不失其德,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陳蔡之隘,於丘其幸乎!」

《莊子德充符》中孔子說:「受命於地,唯松柏獨也在冬夏青青;受命於天,唯舜獨也正,幸能正生,以正眾生。

《贈韋侍御黃裳二首其一》:
太華生長松,亭亭凌霜雪。
天與百尺高,豈為微飆折。
桃李賣陽艷,路人行且迷。
春光掃地盡,碧葉成黃泥。
願君學長松,慎勿作桃李。
受屈心不改,然後知君子。


因為一生太小,不足以承受其重。
用一生來看孔子是看不懂的,就如呂布武藝比關羽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是老百姓都拜關羽為武聖人,卻沒有人拜呂布一樣。沒有品德的人能力越大災害越大,例如三鹿。

大丈夫行事,論是非不論利害;論逆順不論成敗;論萬世不論一生。
——《謝枋得與李養吾書》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
我的其他回答歷遍紅塵,方能洗盡鉛華。對么? - 古琴封魄的回答 - 知乎


他那叫自己的道理 不是國家的道理 不論古今中西 國家的強大一定是靠強大的軍事農業民生制度或者英明的君主 孔子生逢亂世 戰亂頻發 當務之急都是強國強軍在亂世統一天下 看遍論語能找到幾條孔子對於發展國家真正有道理的見解? 法家助秦稱霸天下就像現在說的 制度完勝他國 國家建設是冷冰冰的 是需要客觀建設的 孔子這種道德倫理的追求 只是他個人的見解 對一個國家在亂世的發展和生存完全沒有任何意義


這和一個人讀了很多的書依然可能出門被車撞死的道理一樣


內不能富國,外不能強兵,在亂世有什麼用?


恢復周禮就是個扯淡的東西。


首先 孔子沒有被驅逐過 他周遊列國 販賣自己的政治主張 雖沒有什麼買家 但是也不是low到被人趕才走的程度 題主的意思大概是說 為什麼沒有人用他 其實他在魯國做過大司寇 做的不錯 齊國人慌了 就送美女給魯君 魯君也很配合 就抱著美女不上朝了 孔子一看 這朽木不可雕 就走了

為什麼沒人用他?因為他給的和諸侯要的不一樣,同樣的原理也適用於孟子。儒家的主張解決不了亂世的問題,就是治世光用儒家的也不行。性善論玩得轉小國寡民的時代,玩不轉大一統的江山。所以漢家雜王霸道用之。


因為孔子所謂「過得好」的一生並不是用這個標準來衡量的。
也正是因為「懂得了這麼多道理」,他才不會為了俸祿或是君王的肯定而去放棄對理想世界的建立和追求。
在孔子的價值體系下,他可以被認為是懂了許多道理,但在當時的價值體系里,卻非如此而已。


他在跟人性作對。他的事例告訴我們:不管一個人多麼牛B,跟人性作對總是沒有好下場的。。


君王穀倉里的糧食雖然多到裝不下,也沒有餘糧養一個醬油黨。


孔子的出身篇

孔子或許真是私生子,但孔子父親叔梁紇卻是魯國有名的虎將,曾經做到諏邑大夫,屬於貴族階級一員,已經不是一般的家庭出身了。孔子有一個哥哥孟皮,按照周代禮制女子和有殘疾的男子不適合繼承爵位,孟皮因為是腿腳殘疾不能繼承爵位,而叔梁紇的爵位按周禮的禮制應當由孔子繼承。但是呢,由於周禮崩壞,當時很多爵位只封給有職位的人,而不能夠被其子繼承,所以叔梁紇的爵位很有可能就是這種爵位,這使得孔子並未繼承到爵位。可以說,周禮崩壞,嚴重傷害了孔子的切身利益,或許這也是孔子對周禮念念不忘的原因之一吧。
孔子的母親是顏襄最喜歡的小女兒顏徵在,孔子的外祖父一支在當地也是大族。顏襄雖然史料記載不多,但卻是個博學多才之人,當初正是看上了已經六十多歲的叔梁紇的政治地位,希望女兒們能攀上這門親事,很有些政治聯姻的意味,最終將小女兒嫁給了叔梁紇。叔梁紇死後,孔母帶孔子回娘家由顏襄親自教導,孔子能有後來的成就與他媽這邊的教育密切相關。叔梁紇給了他貴族後裔的身份,而顏襄給了他良好的教育和不凡的學識。在此,我對史記的野合之說表示詫異,試問一個六十歲的老頭怎麼去野合,不怕骨頭散了?由此可見,司馬遷很可能是個隱藏很深的儒黑。
貴族出身就是貴族出身,保不齊哪一天就能派上用場。等到孔子長大成人,恰逢宋國和魯國交好,而孔子這一支又是宋國貴族遷移到魯國的後裔,在這個時候自然被推出來作為兩國友好的見證。而作為兩國交好的象徵,怎麼能是單身狗呢。於是魯昭公親自批示,兩國的大夫上陣操作,終於幫孔子娶上了媳婦。作為這段魯宋之好的尾聲,當孔子的兒子出生時,魯昭公甚至專門送了一條鯉魚表示祝賀。孔子為了紀念魯昭公的這份情誼,為他的兒子取名為孔鯉,當然,也有一說,孔子是希望兒子鯉魚躍龍門,變成孔龍,他失去的爵位要由他兒子奪回來。

所以不要把孔子的起點想的太低了 ,他只是遭遇了起點穿越文必然要遭遇的身世背景——降生在一個貴族之家,卻因為某些原因受到家中黑惡勢力的排擠和打擊,年幼時只能過著「艱苦」的日子,但等到逐漸長大,體內的血統之力終究會有爆發的一天。雖然有很多電視劇里演,貴族老爺們常常對著他們的孩子說,「可憐生在帝王家」,但人家只是吐槽好么。


抖個機靈:
他知道得太多了。


忽然想起一段台詞「我們聽過無數的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孔老夫子,愴然而淚下,曰:余曰過那麼多道理,卻依然孑然「
-------------------------------------------------------------------------------------------------------------

不抖機靈了,正式表述。
對於春秋戰國的看法的轉變在於《大秦帝國》這部史詩小說。孔子所在的時代,是一個大爭之世,隨著王室的沒落以及各諸侯國的興起,那是一個:

禮崩樂壞,瓦釜雷鳴,高岸為谷,深谷為陵」的劇烈變化時代。用歷史主義的話說,那是一個大毀滅、大創造、大沉淪、大興亡的時代

孔夫子的理論,只適合守土,偏隅一方
那個時代,不需要悲天憫人、不需要王道天下,那是一個鐵血的時代,是一個奉行」霸 道「」兵 道「」 詭 道「的時代;
那個時代,大爭之世,對君子的敬仰,只是一個虛幻的標杆;那是一個為了成功不擇手段的,從「三家分晉」開始弒君篡位、陽謀陰謀、欺詐利用每天都在上演。
那是時代,各諸侯國都在尋求變法, 為求富強,改變社稷宗法
你說,孔夫子「抱殘守缺」,有哪家能容得下他老人家;有哪個諸侯國家能指望他富強國家。
孔夫子,一直在各個君主面前,抖機靈,說些不痛不癢的話,沒有利國利民的「乾貨」
孔夫子他老人家,一直從「從理論中來到理論中去」,「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讓我們來看看商鞅入秦時,在未見君王之前,徒步踏遍大秦邊境,將民俗、經濟、兵力、河渠建設,全部編撰成冊,才有了變法的現實依據。而《商君書》一直伴隨秦滅六國。司馬遷曰:鞅去衛適秦,能明其術,強霸孝公,後世遵其法。
從學派來說,夫子沒有法家商鞅、韓非、李斯等的實踐、冒險精神;沒有兵家:孫武、孫臏、龐涓、白起,蒙恬等的國之重器;沒有墨家的淡泊明志,歸隱山林的洒脫以及「赴火蹈刃,死不還踵」的勇氣;亦沒有縱橫家:犀首、張儀、蘇秦等以智謀口才力挽狂瀾的能力。
且儒家很自大,自以為天下「學霸」,孔子喜背後論人,而至孟子每每總是刻薄貶損其他學派。
而自漢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也只是為臣子們,為天下百姓,樹立道德標杆;一旦改朝換代,儒家皆可拋去。
大爭之世的子曰,如同在屠刀前的巧舌如簧。
如果,題主你是君王,你會選擇誰?


我們現在普遍理解孔子所講的道理可能並不是孔子的本意


因為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君主更多的是關注:如何怎樣在短時期內富國強兵?如何去獲得更多的人和財富?如何打贏每一場戰?如何成為天下霸主,甚至是取周而代之?……
孔子的「仁」和「禮」,卻要求當時的諸侯不要打戰,不要掠奪人口和財富,不要以下犯上……。相反,要求各諸侯要愛人,要對百姓好,要遵奉已經衰落的周王室……。這就好比好不容易熬出頭當了大哥的各諸侯,依然要在各種場合裝孫子,這可能嗎?
所以,在當時的那個大轉折,大動蕩的時代,想要成就一方霸業的諸侯,都不可能聽孔子的。由此,孔子也就成了喪家之犬了。
但為什麼後來儒家思想又會成為幾千年來的正統思想?因為歷朝歷代的儒家門人不斷的修改和發展、創新唄。


推薦閱讀:

日本人為什麼進屋之前,要大喊一聲我回來了?
如果韓信封齊王后反叛劉邦,韓信,劉邦,項羽三足鼎立,誰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徐志摩死後,民國名媛陸小曼的後半生是如何度過的?
古代士兵在行軍打仗時都吃什麼?
諸葛亮的知識構成是怎樣的?

TAG:歷史 | 孔子 | 儒家 | 中國上古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