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機械戰警》的經典之處何在?新版有哪些地方值得期待或擔心?

視頻封面【機械戰警】首款預告 重拍經典 人肉機器視頻


最值得高興反倒是米高梅公司重獲生機,據說還清債務重新回到正常製片業務。

對新版很不看好,據說開拍至今就一直多災多難,不斷的重拍,我估計是原片出了問題,試映效果很差,才不斷重拍某些片段,現在才拿出來,從預告片看來,也無甚精彩之處。

原版拍攝於1987年,在那個年代,保羅范霍文和編劇就能將末日情緒,人的異化,大公司統治社會的各種科幻片設定和精準的動作場面結合,確實是難得一見的佳作。

不見從宏觀上,男主人公個人的線索也十分細緻入微,看見他被匪徒打成篩子的時候,突然感覺到人的渺小,成為強大的機器戰警的時候,他的良心沒有泯滅,僅存的記憶幫他恢復人性,這些設定即使放在三十年後的現在,也是很多電影想達到也沒有達到的。

看了新版預告片,我估計還是重新製作電影的米高梅想做部視覺大片,沒有別的想法。估計結果不會好,因為場面太小,放到貝導的電影周圍,估計絕對被碾死。


根據預告片花來看,最經典的地方被抹殺了。舊版的精彩之處在於墨菲被改造之後內心的善良和外表的非人性產生的強烈的反差。也許這是當時特效水平限制的副產品,那新版的特效水平就是弄巧成拙。新的機械警察,跑得快,跳得高,動作與人無異,頭部的皮膚面積都比舊版大了三圈(而且舊版體現了一種只保留了皮膚而沒有太多面部肌肉的效果,新版倒是表錯豐富)。完全都是敗筆!


舊版RoboCop有保羅·范霍文的烙印,愛它的理由太多,上面各位說得挺詳盡的。
新版剛出了一款預告,而預告大多不能說明問題(血的教訓);作為普通影迷,我也讀不到劇本看不到試映。(﹀_﹀)
那就說說看新電影值不值得期待的我最常用的方法——主創們的track record。

新版值得期待之處首先在於它的導演——喬塞·帕迪拉,他導出了巴西歷史上票房最高並拿下當年金熊的片子《精英部隊2》。建議題主一看。Padilha的履歷讓我對RoboCop2014在主題上超越普通爆米花影片抱有一丁點兒希望。去年同樣翻拍自范霍文原版的Total Recall我就沒怎麼期待,理由同樣是導演。事實證明果然不咋地。

再看編劇。
David Self,作品不多,參與了伯恩系列第一部,代表作《毀滅之路》。Check.
Nick Schenk,同樣作品不多,上一部是《老爺車》。Big check.
James Vanderbilt,代表作《十二宮》,近作《白宮陷落》《超凡蜘蛛俠2》。綜合來看,勉強也能給個check。
Joshua Zetumer ,作品很少, 曾為Matt Damon寫了個伯恩第四部,結果呆萌走了,他的稿子也就作廢了。╮(╯-╰)╭

目測編導團隊與動作、犯罪類型片等「男人戲」普遍有掛鉤,過往成績不錯,這麼一堆人湊在一起,只要不是有心作死,應該不會搞出太爛的東西。

當然,在製片人中心制的好萊塢,成片最終效果還是取決於土豪們的判斷和審美!

P.S. 我從Snabba Cash一路花痴過來的Joel Kinnaman終於翻身作主演啦!o(* ̄▽ ̄*)o
只要大陸引進,我必呼朋喚友進影院虔誠地流口水!!!


原片經典之處在於對」末世感「的營造,簡單來說,大致包括以下三點:

  • 冰冷的基調;
  • 稀薄的人性;
  • 失效的法律。

實際上在全片中唯一能讓人感受到人性善的一面的角色就是外表冰冷的Robocop——影片在反覆探討Robocop究竟是」產品「還是」人類「的同時,塑造了一大批在」末世「背景下充分展現出」惡「的一面的反派,以及彷彿對一切都毫無感覺的,冷漠的配角。

其背後的主旨是機器對人類的異化。

影射腐敗啊、探討人性啊、身份認同啊之類,只是末節——如果抓住這些玩意,無異於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大概是因為保羅·范霍文經歷過二戰的緣故,除了很擅長玩」末世「風格之外,他對特殊社會背景下人性被異化的認知很深刻,這恐怕是何塞·帕蒂爾哈所無法企及的。


機器警察可以說是我第一次通過電影去思考作品本身所賦予的含義,算是對我在創作思想上的一次啟蒙。不過當時我掏錢看這部電影5次卻是為了看到裡面2秒鐘不到的露點鏡頭……

以下的答案內容出自9月7日SDAM-News的周末特刊的文章《人比機器更有尊嚴——評1987&<機械戰警&>》,在知乎有增補。

誕生於1987年的科幻經典《RoboCop》,在年少的我接觸時有了一個很時髦的名字《機械戰警》,當然,還有更勁爆的港台翻譯「鐵甲威龍」。從此「威龍」就成為了高端大氣上檔次的代名詞,凡是港人無法解釋的暴力與美感,都冠以「威龍」之稱。

在引進上映的時候,我家裡的電影院海報上登出了這樣的前綴「超新奇科幻警匪猛片」,當時幼小的心靈當中,頓時冒出一種崇拜感。這種感覺在2013年,用一個更時髦卻從字面上看去更不知所謂的詞來形容,就是「不明覺厲」(雖然不明白,但覺得很厲害)。

一部好端端的美國科幻英雄主義片,就被生生安上了一個港台片前綴,當然,裡面出現過「大圈幫」的形象,還好沒有出現「CID!你懂不懂什麼叫CID?香港皇家警察!」這樣的台詞。

現在的名字更長,叫「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警察」,說完之後身上至少多30個窟窿,而且是被公然站在「荷里活道」的「吳彥祖之流青春無敵大俊匪」手持AUG這樣的制式武器打出來的。

如今米高梅公司重獲生機,祭出的《機械戰警 2014》,無疑有大量CG和更好的技術條件實拍,但這部片子的精髓在於程序和人性的戰爭,新版在主題含義上能否回到過去的高度,個人則不看好。

墨菲(彼得·威勒飾演)是一名底特律警察,在和搭檔路易斯(南茜·艾倫飾演)追查一起銀行搶劫案當中孤軍深入劫匪老巢,結果後者被擊暈,醒來後目睹了墨菲慘遭亂槍射殺的全過程。搶救中墨菲被宣布殉職。他的腦部藉助OCP公司的機器人警察技術得以重生,在程序和強大的機器人軀體支持下,成為底特律的罪犯剋星。

表面上看,這是一出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科幻戲。出彩之處在於,機器警察有了人性和尊嚴。程序界定的邏輯正義(法律正義),和人性界定的道德正義成為了墨菲自身矛盾的根源。作為機器人,他只有一個任務——抓罪犯,繩之於法。但作為人,他的一舉一動充滿著復仇的慾望,他大可以憑藉鋼鐵軀殼摧毀一切來犯之敵,但他的精神極其脆弱,維繫其平衡的只有路易斯的一句話「墨菲,是你嗎?」

墨菲生前有著夢幻一般的美國式生活。郊外的別墅,可愛的兒子,性感而溫情的妻子——這個龍套在當時讓第一次觀看該片的小夥伴勃起,皆因其穿著從所未見的性感睡衣……

但這一切都已成為一個沒有肉體的大腦所殘存的記憶。就連墨菲自己的檔案,都要依靠警察局數據中心的存儲器調出。剩下的,就是他被暴徒槍殺的那恐怖的24秒。

怒不可遏的墨菲只做了一件事,砸壞了別墅內的房屋自動銷售查詢機。程序制定的邏輯道德以及簡單的生命維持系統緊緊捆縛著他,不能殺人,不能發泄,不能買醉,甚至在抓獲仇人之後,也只能把他丟到警察局前台,說一句「罪名是謀殺警察」。

測試期內,射擊室的人類同僚驚訝地看著他用三連發貝雷塔將靶子撕得支離破碎,這時的墨菲只是一台冷酷的犯罪碾壓機。單從這一點來看,「威龍」確實比「警察」更適合他的身份,機器無所謂尊嚴,武力的虛假表象強大得無法讓人信服,而道德已經蕩然無存。如果不是龍套路易斯那一句詢問,也許墨菲就是個機甲英雄罷了。

影片把犯罪的本質揭露得一覽無遺,貪慾讓惡行更為直接,犯罪集團和大資本家勾結,甚至手持可以摧毀坦克的重型火炮,橫行無忌;代表國家機器的警察連基本的個體和性別尊嚴都沒有——

在犯罪猖獗的汽車城,警察局入不敷出,甚至一度要被私人公司的執法機器取代。男人和女人共處一個更衣間,都在迫不及待地穿上防彈衣,女人甚至忘記了在男人面前裸露乳房的羞恥感,而把這一行為日常化、程序化,皆因他們已經不能作為人而只是執法機器。什麼時候死,不知道,更衣柜上的銘牌被剛換上又被匆匆撤下,正應對了一句歌詞「人於天地間,如螻蟻千萬」。

墨菲這樣的機器警察則成為了法律的遮羞布,就連製造自己的OCP公司也唯恐天下不亂,在墨菲的程序中植入「規則4」(不能逮捕OCP僱員),以掩蓋私心。在特殊的時代背景下,粗暴而直接的機器人執法被提上日程,諷刺的是,作為制定和執行法律的本體,人反而被放在了最不重要的位置上。隨著人性本惡被極度誇大,道德保護者就是個屁,某種意義上,墨菲也只是一個帶有金屬光澤的屁而已。

最終,墨菲在打開了面罩之後,在一面歪曲的鏡子里認清了自己的臉(這個橋段非常具有深意),他依靠機器人的身軀、人類的智慧擊斃了兇徒,下手不再留情;在抓捕OCP高級僱員迪克的時候,OCP「懂事長」很應景地來了一句「迪克,你被解僱了」讓墨菲完成了機器人到警察的轉變,他連開數槍將元兇打死,解救了人質「懂事長」,結果人性再一次踐踏了法律,完成了循環,這一次的借口更合理——除惡即是揚善。

影片多次在廢棄的鋼鐵廠取景,表達了對大工業時代的懷念,那個時候人是促進社會進步的主體;在科技時代,機器代替了人完成物質生產和安全服務,卻無法解決規則的制定者和執行者誰更重要的矛盾。事實上機器和人一樣,也是有尊嚴的,這種尊嚴通過執行程序正義得以合理化,卻遠不如經常跨越規則的人類尊嚴那麼站得住腳。

不管重拾機器的尊嚴,還是重拾人類的尊嚴,機器警察都是值得尊重的。至少在1987年他告訴了所有人,他叫墨菲。在2014年,他泰半就是個機甲。


舊版的經典之處有兩點。
其一,在電影中,底特律因為經濟危機,瀕臨破產,為節省開支,因此把警察和監獄這樣的公共安全事務外包給私人公司,警察成了私人公司的僱員。機械戰警就是在這樣的局面出現的。當他打擊公司敵對勢力時,一往無前,但對於公司本身的罪惡,他無能為力。舊版拍攝於1987年,那時底特律還很風光,而全面私有化的論調在美國甚囂塵上。然而,現在26年過去了,如你所知,底特律申請破產了,昔日的汽車城成了真正的鬼城,對於全面私有化的批判也在華爾街不斷進行。

其二,機械戰警手術之後,機械的部分與舊有記憶的衝突,對於自我的重新審視和認識,人格的重組,這些都令人動容。儘管作為科幻動作片,這些在本片中都只是蜻蜓點水,但當主角拿起鏡子,看到那個無比陌生的自己,作為觀眾,我依然能感受其中的迷惘、無助與震撼。

對於新版,最多特效好些(原版那個機槍機器人掃射的場景實在不給力),別的真沒有什麼可期待。具體可以參看新版《全面回憶》和新版《特警判官》的前例。


-
這裡,我不打算討論新版,只說老版。

為了節省時間,我用條列式的方法,來說說老版的優點。

一、世界觀

任何科幻片,它要深植人心,則一定要有「獨特」的「世界觀」。
(這所謂的「世界觀」不一定是視覺的,有時更是整 個電影所流露出來的那種意念。)

比如萊德利史考特的「異形」和「銀翼殺手」,那個世界觀叫「二手未來(used future)」。史考特的科幻片,永遠髒兮兮,未來是建築在垃圾堆上的世界,永遠在漏水,永遠有管道在冒煙……。牆壁永遠是布滿鐵鏽,明星們穿著的,都像是救濟站撿回來的破爛衣裳。

那種世界,是精疲力盡的世界。

史匹柏的科幻片,偌大的世界並不重要,重要的,其實是那個「世界中,備受折磨的家庭」,第三類接觸,ET,侏羅紀公園,全是「家庭劇(family plot)」,所以,他的作品時代感其實不重要,很多幾十年前的老作品,現在再拿出來看,也不會過氣,感覺永遠是新鮮的。

為什麼?只因為「家庭」是永恆的,放在哪個時代,家庭中的親情愛情是永恆不變的。至於那些太空船、異星人,甚至包括恐龍,新舊不論,都只能屈就在「家庭劇」的「核心元素」下。

史匹柏的電影,有一個最偉大的好處,就是他的片子,金剛不壞,永久保質。

換言之,史匹柏拍的,根本不是科幻片,他永遠只拍「家庭」在面對災難時的奇妙過程。
科幻二字,不過是適應市場的配合動作。

再說庫格力克,他拍的科幻片呢,又是什麼樣的「世界觀」?

縱觀庫柏力克的科幻作品,核心主題永遠只有一個:「科技,只會產生恐怖」。

從最早的「奇愛博士」,講恐怖的核戰爭,到後來所有作品,無一不是,庫柏力克總在拚命營造「科技恐怖」四字。「外太空2001年」中,叫人渾身不舒服的各種場景、道具設計,那台發著慵懶聲音的 HAL 電腦,「發條橘子」中的人性改造設施,甚至他籌備了半天,遲遲沒有動手,最終叫史匹柏拍接手去拍的 「AI(人工智慧)」,片中,那些機器人的殺戮設計,基調都是極恐怖的。

(史匹柏拚命在 AI 中加進了「家庭劇」的元素,但,還是免不了讓這片子看來像是兩部電影。)

總是這樣,庫格力克的想像中,未來世界不存在任何恬靜,只有「恐怖」。

這就是我界定科幻名作的前提:每一個大導演,在作他們的作品時,萬變不離其宗,都一個核心的「世界觀」,那是他們每個人固執的成見,由那成見,再衍生出他們所有的作品。

二、范赫文的世界觀

好的,來說保羅、范赫文。

他是荷蘭來的導演,那時代,歐陸導演成功進軍好萊塢的人很多,但沒有人像他一樣,爬到了最高的 A 級大導演水平。(我在初中一年級時,就看過他在荷蘭拍的成名片,戰爭片「橘兵」,震撼異常。)

直切主題。

在我眼中,范赫文的科幻作品,只追求「真實感」三字。

他拍的「魔鬼總動員」,真的不像「未來世界」的「科幻片」,也不像是火星,只像是在九零年代的蘇聯高加索礦區,一群東歐人在地下坑道,演出90分鐘長的東歐電影。即使裡面有各式各樣的奇怪道具,但,說實話,那種「與真實世界」不能分別的基調,就是范赫文 特色。

老版的「機器戰警」也是,活生生就是一九八零年代的,美國五大湖區典型的工業城市,你可以說它是在芝加哥,也可以說它是在匹茲堡,甚至是在當年還生意紅火的底特律。當時的那些城市是咋樣,他就一模一樣地拍下來。

這還叫科幻片嗎?

(這它媽的,也太省事了吧?)

但,這就是「機器戰警」老版最大的優點,叫觀眾感覺,那故事離我們好近,可能明後天就會發生一般,整部「機器戰警」,沒有經過畫面的調整加工,就是用那時代的真實世界,直接拍來。不加多餘技巧。

絕對沒有一般好萊塢科幻片,應有的壯麗恢宏的設計,沒有氣墊飛車,沒有雷射槍,沒有高科技的炫目科技,了不起的改造,就是把片子中的警車,改成「啞光」,那就是全片的大工程了。甚至,誕生「機器戰警」的科學實驗室,都像個三流技工,整修二手卡車的車庫。整體環境,啥都沒有。說難聽些,甚至是帶有一點「紀錄片」的色彩。

(這它媽的,也太省錢了吧?)

若你不信我的判斷,請看「星河戰隊(starship troopers) 」一模一樣的世界觀和審美。

在科幻片的世道中,范赫文是一個極有趣的特例,要知道,那年代的電影技術已經有一定水平了,但是范赫文就是能把科幻片,拍得跟新聞一樣,故意不顯出科技感來……。一直要到全片片尾的大機器人出來,才勉強值回科幻片的票價。

這,其實就是「機器戰警」的最重要價值。

整個片子,帶著范赫文獨一無二的審美和想像,他就是要把電影拍成那樣,要叫你打從心底接受。

若要真的找一個名詞來形容,也許就是「當代科幻片」。

讓你深深認可,「機器戰警」遲早會出現。

也許就在明天。

-


舊版的主人公雖然是人變的,但本質上還是一台機器。是一個人性在冰冷機器上復生的感人故事。

如果新版塑造出的只是一個裝了義肢的蒙面帥哥,我想今天已經被鋼鐵俠餵飽的人們是不會對他有太大胃口的。


原版機械戰警是部cult片,裡面充滿著各種諷刺,其中穿插著的大量媒體報道充分體現了b級片的特質,拋開cult片隨心所欲的風格而單純把它變成一部大場面科幻片,老影迷不買賬,新觀眾也會覺得故事老套情節無聊。


保羅范霍文拍過不少B級科幻片,很多已經是B級片影迷心中的經典,《機械戰警》就是其中之一,機器和人的關係、控制與被控制、自我認同等等老版都體現得淋漓盡致,新版和老版最大的區別是從B級科幻片變成了爆米花商業片,官方也希望把影片定級為PG13,比如其中墨菲被虐殺那段改為了爆炸燒傷,新版對B級片影迷來說基本可以無視了。故事中的底特律瀕臨破產,罪犯橫行,諷刺的是現實中的底特律真的已經破產,導演何塞·帕蒂爾哈對罪惡都市和貪污腐敗的政府在他的《精英部隊》中也涉及過,這點上是不用擔心的。

新版造型是老版影迷詬病的地方,強調科技感更加靈活,從老版充滿工業化的銀色變為黑色,系列的另一大機器人角色,無疑是生產機器戰警的同家公司Omni
Corp的ED209,當初開發出來的目的就是對抗機器戰警,不同的是ED209是純機器人,以AI為主附帶了人工遙控,記得第一部ED209因為不會下樓梯被摔了個四腳朝天,現在看來其實挺萌,新版的造型也是大變樣,從兩個主要角色的造型改變來說,新版是失敗的,不知道對於新觀眾怎麼樣。另外還增加了不少新載具,比如飛機、摩托等等,影片也有Omni
Corp公司產品的病毒營銷廣告。

新舊版機器戰警對比:

新版的第一款機甲是對老版的致敬:

ED209對比:

從預告可以看出,場面有很大升級,不再只是對抗幾人團體的小嘍啰,除了造型失敗,墨菲的搭檔女漢子路易斯被刪去是一大遺憾。超越老版幾乎無望,但是也希望不要淪為流水線的平庸商業片。


把人類無法精確操控的Beretta M93R用的出神入化,還能藏進大腿里


第一,當年在錄像廳看見墨菲被匪徒處決,深深的震撼,第一次見到好人這麼凄慘的被虐成篩子,但也滋生出「好期待啊馬上就變成機器人了!」這樣的初級CULT情緒。

第二,巨型公司僱傭政府這樣的概念可算是開啟了我的眼界,小時候課本兒哪講過這些。

第三,在那時代超屌的機械設定,尤其是墨菲的一身機甲,現在看也有一種現實感很強的美感。

最後說說新戰警,關於機甲,從預告片里看來,銀色是實驗款,黑色是實戰款(有哄騙主角用的虛擬思維繫統而且體現的是邪惡老闆的口味),我推測電影里會用上銀-黑-銀的節奏,既體現出融入機械-受控於機械-自我意識覺醒並最終控制機體的劇情走向,又向老版本完美致敬。但整體上說,我覺著黑色新款機甲在老版面前非常娘炮。

ps,一句題外話,優雅而硬朗充滿質量感的銀色系向鏡面黑色系轉變,讓我想起最新的Mac Pro誒……


擔心是多餘的。

經典固然經典,但是以前的特效和情節在那個年代非常貼切,拿到現在來看其實也就是一般般。年紀長一些的人都看過,那時候年紀小,對新事物都印象深刻,先入為主的思想不容易改變。
敢於重拍,製片商自然有他的道理和依託,期待的是最新的GC技術表現,情節上老版已經很全面了,加些新的演繹就好。

我挺同意張紀中說過的一句話(可能是他說的,記不太清了),大意是:
我為什麼翻拍,你總不能讓現在的孩子們還去看80年代的電視劇吧?


充滿童年記憶,因為看的時候太年輕,回答不出題主的問題,只能說純期待頭盔升級為觸摸屏的RobotCop!真心超帥,刷新了以前呆板的印象~


「大腿打開,拿出槍」這個是我對機械戰警最深的記憶。

新版裡頭不是這樣,變成掛在腿上了。

===
補充,看了預告片好像還是有。


許多網友從文藝影評的角度來評價這兩個版本的機械戰警,然而這類科幻特攝片的觀眾,一般都不會這麼文藝,通過文藝式地過度解讀,反而可能偏離原作導演和編劇等人的本意。
科幻特攝片,特效片的看點在哪裡?!打鬥爽,給力,英雄像揍哈巴狗一樣暴揍惡勢力,正義戰勝邪惡,邪不勝正。
文藝和這類電影不沾邊,也脫離生活。
我比較質疑這類給力的電影,有些朋友為什麼也能看出個文藝風來。

舊版機械戰警皮套動作笨拙,有機器人的沉重感覺。
舊版機械戰警第二部,機械戰警面對自己身份是機器,是產品,還是人類,產生了困惑,因為偷偷回去看妻子,而被警告。
舊版機械戰警有些強調了機器人體內輸入的指令對他的行為的約束,包括不得攻擊製造商管理層人員等,其實是從一系列講機器人的20世紀早期經典科幻小說中的創意「機器人三定律」過來的。
老版本機械戰警更為給力的地方是,有許多FC,MD等早期經典遊戲主機遊戲改編該作,特別是FC上的3部,每一部遊戲都較為忠實原著,每一代對應了電影版的每一部。MD上更有改編自同名漫畫系列的《機械戰警大戰終結者》遊戲,製作得非常經典,非常適合喜歡看這系列經典科幻片的懷舊經典遊戲玩家朋友玩。

新版本和許多21世紀的新科幻特效片一樣,人物造型更為現代,但繁瑣的零部件更多,看起來很花哨,但觀眾的注意力也相對較分散,不如老版本人物造型的簡潔給力。
老版本的幾個反派機器人角色用的是停格攝影技術做的,動作有時會僵硬不連貫,如果改用皮套演員拍攝,就更完美了。


當墨菲在殘酷面前無力掙扎時,我的心就被牢牢抓進了電影中,再也不能自拔。老版中的血腥能夠讓觀眾深刻體會到什麼是殘酷,如果去掉了血腥,那就無法刺激觀眾的胃,也就更刺激不了觀眾的心,如果這些做不到,又如何能感知到墨菲的憤怒和絕望呢。新版預告一出來我就看了,失望,就是失望,PG-13就只能拍雷霆五號,要拍robocop,沒了血腥就等於迪士尼沒了幽默一樣,註定是失敗的


最值得期待的應該是21世紀的新特效帶來的視覺震撼吧。
我對本作能夠達到的思想深度並不太抱希望。


90年代初,機械戰警還作為譯製片時,自己晚上困得要死等到晚上11點多看央視播放該片。這是為數不多的在自己兒時腦海中印象深刻的大片。
現在什麼年代了,天天影院充斥著各種大片,現在翻拍機械戰警,雖然從場面上會很好看,但是想從蝙蝠俠、變開金剛、鋼鐵俠等眾多同題材影片中脫穎而出,真是太難了。
回到主題上來,對該片,更多的擔心。擔心希望大於失望。擔心機械戰警還是在街頭抓那些,抓也抓不完的混混。


我的理解:墨菲不是英雄,只是一個找回自我的人。

每個英雄的角色都是由他的敵人塑造的,蝙蝠俠和超人的敵人都很強大。

《機器戰警》不是一部英雄片,看看墨菲的敵人,殺死他的也只是些社會小流氓,片子沒有強大而恐怖的敵人,只是片子里到處充滿了導演刻意加進電影里調侃社會的橋段,所以這就是一部反映人們對過度科技化擔憂的片子。

小時候看的是墨菲帥氣的掏槍和射擊,長大了再看墨菲感覺到淡淡的憂傷,一個人但失去了做人的權利,何等痛苦。


推薦閱讀:

好的編劇一定是個好影評家么,而好的影評家能成為好的編劇么?
丹布朗《地獄》(但丁密碼)中,反派Bertrand為控制人口剝奪他人生育權的做法,是否可被理解與原諒?
預測美人魚,三打白骨精,澳門風雲3票房那個高?
豆瓣上評分最低的電影是什麼?
《五十度灰》為什麼這麼火?是不是女性潛意識裡都有受虐傾向?

TAG:電影 | 機械戰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