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將知識上升到智慧?

曾有言:「知識改變命運」。林夕曾說:「飽讀詩書如百科全書一般,但若是缺少人情世故的智慧,也改變不了仕途的命運。「政治學家空有一身政治學根底,卻無政治智慧,也只能在一旁評頭論足。所以究竟如何完成這種思維上的升遷?


多年前,我想過這個問題。當時的想法不知道對不對。
當時的想法是,知識是外在的知識結構,嫁接在自我身上,難以為我所用。而能力則是將外在的知識結構內化實現的。而如何內化呢,就是實踐嘍。為什麼親身經歷的經驗比他人交給的知識更有效力,因為這是我們親身實踐得來的。實踐得來的樸素感知片段,經由理性思考,變為系統的連續的知識和規律。但是,理性冰冷的知識,要想發揮作用,也必須反向地重走這個過程:抽象的知識和規律必須變為樸素而具體的感知。而這個過程的實現,也是靠實踐來實現。

總之,思考可以使實踐得來的具體經驗成為知識,而實踐則可以把思考而來的知識實體化具體化,成為能力。


另,智慧,這個偉大的辭彙,我還不敢談它和知識能力的關係。但我對智慧的理解是,對因果的洞見和覺悟。他和知識、能力都沒有直接關係。對即刻因果的觀察和體驗,是慾望。對短期因果的洞見和覺悟,那是機智,是聰明,對長期因果的洞見和覺悟,或許就是智慧。


我注意到題主說的問題似乎是實踐意義上的。但我認為這個問題本身牽扯非常深,非常廣,要是說開了估計幾天幾夜都碼不完字。但還是想歸納一下牟宗三先生對這個問題的說法(對這個問題的探討之系統性和清晰度,竊以為古今中外無出其右)。首先,要知道佛教里提過一個幾乎一模一樣的問題,叫做「轉識成智」。照佛教的說法,這是完全可行的。首先給出智與識的分別:

知識:「識」大致指的是經驗範疇內的知識,指人類大腦思考,科學探索可及的範疇,是我們人類通過自身能力對外界或自身進行探索可以尋找到的對世界的認知。關於知識本身的問題,也可參考牟宗三在《中西哲學匯通》里這段話:

「……知識是很麻煩的,而道德上的是非善惡之判斷卻不需要很多知識來支持,而且最簡單明了,故儒家言道德的實踐是簡易的。相反地,我們想知道對象,對對象有所了解與認識,是很麻煩而複雜的,到某一個地步還不夠,還要往裡步步深入。牛頓的物理學還不夠,還要進到愛因斯坦的物理學……」

總之,知識很麻煩。為什麼麻煩呢?因為它沒有止境。 @小太陽提到的實踐的內化的過程是很多人看到這個問題之後通過理性的思考和經驗可以得出的結論,有很長一段時間我也這麼認為。但是我現在覺得這個問題不能這麼簡單的就用「內化」這個過程來解決。譬如,在回答題主的問題之前,就有一個前提很不明確:什麼是智慧?

智慧:「智」在這裡指的是究極的智慧,是圓通的,澄明的,不像經驗知識那樣隨著條件而改變的直覺性的認知。識的範圍是phenomena,即感觸界(現象界),智則是noumena,即智思界。至於兩者的概念,這裡要引一段牟先生的話:「前者是指感觸物,乃感性呈現給我們的,後者是智思物,是純理性,純理智所思的東西,沒有感性直覺的支持。因我們所思者必有對象,但因純理智而無直覺,故其對象無實在性。」舉例說明:上帝存在,靈魂不滅這樣的問題,就屬於智思界的範圍,因為我們對這樣的問題沒有直覺,就是說沒有直接的感性知識。康德認為這些概念都是由人類理性而發的,可是在現實中找不到對應,找不到線索,所以他們是沒有實在性的。然而,「智慧」恰恰涉及到這個人類沒有直覺的範疇。

牟宗三說得好:「何謂「智慧」?能導向「最高善」者才算是智慧」。若是同時讀過康德和佛理的人,看到這句話應該已經能有醍醐灌頂的感受。最高善,即動機與法則合一,是康德所說的上帝才能有的屬性。簡單舉例說明,即:我想做的和我應該做的是始終同一的。我們平時說的直覺,指的都是感性的直覺,感性的直覺本身不從純粹理性的法則出發。然而在noumena的層面上存在另一種智的直覺,是通過理性而發的直覺。西方傳統上認為這是只有上帝這樣無限的存在才能具有的直覺,是人類有限的理性無法達到的境界。上帝的思考是不需要邏輯,不需要概念這樣的介質的,可以純粹思考物的本身,就和思考本我一般。這種完全不存在思辨的問題,可又完完全全理智的直覺,是西方人不能想像的。可是在東方,佛家千年前就說過:佛即眾生,眾生即佛。佛家最清楚地承認了人是具有無限心的,而所謂佛(「覺者」),只是找到了自己生命的初心的存在。所以竊以為,對先賢來說,成佛成聖成仙其實都是一樣的目的,就是尋找到人在生命最初就有的那一種智的直覺。

我在這裡大膽比附一下牟先生的說法,若是有人認為我對牟先生的理解不正確,還請不吝賜教(說認真的,不是客套):中國哲學就可以說是求智慧的學問,西方哲學則是知識界的學問。這樣說並沒有任何將兩者在境界高度上進行對比的意思。

要我用自己的話來解釋的話,性命之學通向智慧,理性之學通向知識。前者是生命的學問,後者是對象的學問。視角來說,一內一外;範疇來說,一小一大。前者是東方的,後者是西方的。轉識成智的方法要在東方找,因為西方人認為這四個字本來就是謬論,不可能成功。可是東方已經講得很清楚,我們要尋找的東西就在我們自己身上,是可以通過道德實踐等實際的作為修鍊到的境界。

說到這裡,很多人要說我在說玄的,說我是來扯犢子的佛棍,那我再多給點個人經驗:
少看佛經,少做什麼靜思入定之類的事情,都是浪費時間。

真正能夠轉識成智的人,都是有了很明了的知性能力之後才有了追求智慧的心。就像匿名說的,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沒有因為學到盡頭而迷茫,沒有真正從心底發出過「我是誰?!」的吶喊的人,是永遠不會瞥到智慧之學的路徑的。努力做好本職工作,照顧好自己的家庭,待人處事善惡分明,面對生活中任何困難都能夠勇往直前。做人勤懇,善良,明理,勇敢,這些都是達到「最高善」的基礎。通達的智慧都是從小地方開始的,題主所謂人情世故的智慧,政治的智慧,都是要通過實踐來鍛煉的,不能說沒有知識和能力就能一步到位。同樣的,通達的智慧,即是通過整個生命的鍛煉來達到的 ,@小太陽 所謂對因果的洞見和覺悟不能從虛空中來,是需要積累的。佛經里說要破盡煩惱,看破紅塵,可是大概這句話沒多少人聽過,叫做「煩惱障中有菩提」。生命中每一個階段的煩惱,都是日後內省的積累。沒有一條路是直接通向「智慧」的,但每天好好過日子,說不定哪一天驀然回首,那人就在燈火闌珊處了。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就是說,智慧者是自己思考問題不會追求廣博的知識,追求廣博知識的人遇到問題會從知識中尋找答案,而不是去深入思考


從知識到達智慧,從知道到達懂得——看到這個問題,我最先想到這個類比。
其後一句出自最近看的一部微電影——《女生日記》,北大藝術學院建院5周年的院慶微電影,陳宇執導。片中講述了一個關於成長的故事,主角是一名北藝院女生——江小夏。片中提出了八個問題:
1】什麼是空氣?——99-03%的氮和氧,加上0-03%二氧化碳。
2】什麼是記憶?——生物學中個體的解碼,存儲和檢索。
3】什麼是大學?——以多種觀點看待世界的專業群體。
4】什麼是高音C?——每秒262次的震動。
5】什麼是社會?——社會是由自我繁殖的個體構成的社群。
6】什麼是喜歡?——旺盛分泌的多巴胺,期限30個月。
7】什麼是時光?——時光是我們穿上的衣服卻再也脫不下來。
8】什麼是美?——從知道到達懂得。(Realizing what you know)


知識是個積累的過程,智慧是個簡約的過程


一是量變引起質變,二是接受各種知識的時候要積極思考,知識是死的,如果不思考就變成了填鴨子,反而束縛了頭腦,不能正確利用知識解決問題。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智慧就是在自我意志下的對自我、他人和環境的正確的認知和行為。提升智慧的途徑就是在理性中追求真理,無論對個人還是社會。知識只是工具。


智慧是運用知識的能力,知識沒有目的性,智慧建立在明確的目的之上


熟能生巧,抄襲別人


知識是智慧的一部分,無法上升至。我說了一句我自己都不懂的話。就像我的手隨便一指,那就是月亮。然後我自鳴得意的笑了。


知行合一
大道至簡,這種問題方法論不管用。


推薦閱讀:

有哪些適合大眾閱讀的提高理性思維的書?
在籃球場上存在「熱手效應」嗎?
每個人對經濟的理解好像都不一樣,你是怎麼理解經濟的?

TAG:智慧 | 知識 | 思維 | 理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