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反攝影入門書籍有哪些?
第一步,先讀三遍說明書,從頭到尾仔仔細細的讀
第二步,《紐攝》,看這個是為了系統的打個基礎,順便了解一下膠片。
再看,邁克爾-弗里曼的《數碼攝影完美曝光技法》《攝影師的世界》(他的書都可以買來看看),喬-麥克納利的《瞬間的背後》《熱靴日記》《雕刻光線》,其他的出版社為了賺錢攢的什麼秘籍呀,大全呀,聖經呀,從入門到精通呀,通通去他媽的。
另外,拿起您的單反去拍,即是入門的另一個法門
紐約攝影學院教程
攝影世界入門 by 愛否科技FView
前言:
大家好,有的人酷愛攝影,而有人覺得缺少天份今生與之無緣,我們呢,非常腹黑的希望通過努力把後者變成前者。當然不是為了教唆你窮三代、毀一生。也許大家可以通過我們的節目管中窺豹,對精彩紛呈的攝影世界了解一二,動不動心您自己決定。
我們FView將來總要做數碼相機的消費者報告,今天就聊一點攝影方面的入門知識以做鋪墊。說深了,普通消費者可能會雲里霧裡,說淺了,又會被專家極客們所恥笑,這回也是試著挑戰一下這個度。不過了解我們的朋友都知道:和技術細節比起來,FView更重視的是消費觀點和理念的傳播,本期你會聽到關於單反、微單選哪個?器材黨和技術流誰更占理?直出與後期PS哪個更重要?窮屌絲有沒有機會逆襲……等很多獨到的消費觀點。
一、打碎攝影的高端神話,愛好不分貴賤
我們身邊總有一小撮手捧幾萬的單反、坐擁N個鏡頭、滿口專業術語、旅遊時長槍短炮出盡風頭的「貴族」,找他們請教的問題,言談話語之間流露著巨大優越感。在他們眼裡,我們的手機好像只能叫「捏個影」,他們那才是「攝影」,彷彿玩的不同一個遊戲。呵呵,每當遇到這種人,你可以直接一個問題丟過去:「你知道什麼是單反么?」如果他吱吱唔唔回答「就是能換鏡頭的相機」,那麼你就能反戈一擊嘲笑他了,因為同樣能換鏡頭的「微單」並不屬於單反。
所有人都有資格玩攝影,它並不是只屬於有錢人的專利、或者高不可攀的神秘之事。畫畫還要點功夫,攝影無非就是把當時你看到的場景咔嚓一下留下來,這誰不會呀。所以不要有崇拜感和畏懼心,只要有手機,人人都可以體驗攝影的樂趣。打碎攝影高大上的神話以後,我們也不得不說:入門容易,要想精通還得苦心鑽研。
很多人都經歷過與好友們開心出遊後,看著別人一張一張精彩的瞬間,而自己攥著SD卡寧可說「忘了帶」的那份羞辱。很好,這說明你起碼已經有了追求上進的那份原始驅動力。照片不僅可以像流水賬一樣真實記錄生活場景,好的作品還能把畫面提煉和升華。大家看看這些優秀的作品,它所傳達的意境可能比我們身臨其境還要震撼。但注意:攝影的本質不是攀比和炫耀,而是隨時隨地記錄身邊點滴呀。每個人都應該做自己的私人攝影師,你的故事只有你自己寫才最精彩,不誇張的說:掌握一定的攝影技巧,所有生活回憶就不再是平淡黑白,而是絢爛多彩……此時你難道不應該耐下心來,聽我們點破那其中奧秘么?
二、相機原理入門
一切的原點還要回到我們初中沒有逃掉的那堂實驗課上,請同學們翻開初中物理第二冊的「小孔成像」。確實太神奇了,小孔、暗盒,就可以把遠處的景物倒立著呈現在白板上。
原理就不多講了,事實上,你能想起這個實驗我已經很感動了。這種自然界不起眼的現象,人們總覺得可以利用它做點什麼,1827年,一個法國人發現了一種很牛叉的化學材料,這種材料只要用光長時間的照射它,它就會留下這些光的影像!這種材料叫感光材料,如果把感光材料放在小孔成像的位置會發生什麼?對,世界上第一張照片誕生了!
感光材料就是「膠片」、小孔就是鏡頭,暗盒就是相機的機身啦,後來的相機越來越複雜,但原理一直沒變,怎麼樣?So Easy吧?
什麼是單反?
回憶下剛才講的相機原理,你不難發現,這個小孔不能是一直開著的,不拍攝的時候要關閉,否則相機走一路拍一路,所有光線都混亂的照在膠片上就亂套了。那問題來了,如果小孔關閉,我們怎麼取景?也就是怎麼才能提前看到我要拍的畫面?
這需要加裝內部反光設備來解決:紅線就是光路,平時光線被一塊反光五稜鏡折射到取景器中,當拍攝的瞬間,反光鏡彈起,讓光線照在後邊的感光材料上,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曝光後再落下,恢復取景狀態。你按快門時候會聽到「咔塔」一聲有沒有?那是反光鏡彈起的聲音呀。曝光的一瞬間你的取景器是黑的有沒有?那是光線全照向了感光材料了呀!
這就是「單反」——全稱「單鏡頭反光式照相機」,「單鏡頭」是針對以前雙鏡頭取景而言的,「反光式」指的是反光取景。現在的微單已經摒棄了反光式取景,全是電子取景,所以它不是「微型單反」,微單更應該是「微型單鏡頭電子取景式相機」的簡稱,更應該叫「單電」或「微單電」。
什麼是快門:
在講什麼是單反的時候,其實連帶出了「快門」的概念,它原指控制曝光與保持黑暗、擋在透光小孔後面的那個「門」,單反時代,它統指控制光路的那一套機械反光系統。
快門速度:快門打開的時間長短,也就是曝光時長,這個時長通常很短,正常照相時快門速度一般在1/125秒左右,速度快的可達幾千分之一秒,20分之一秒甚至長達數秒的長時間曝光,我甚至都覺得不應該叫「快門」了,應該叫「慢門」,這個時間裡人手很容易發抖,感光元件可是會記錄所有快門打開時候所進來的光線,照片就會虛掉,必須要上三角架。
上了三角架相機是穩了,如果你拍照的景物是靜止還好,萬一是動態的,那不同速度的快門會對照片產生不同效果的影響。這是慢快門的效果。
這是快快門的效果
要想達到這種效果,起碼要1/4000秒
要想達到這種效果,起碼要0.6秒以上
調整快門速度不光會產生這些的效果,還有一個連帶的副作用要注意:快門時間越短,整體進光量越少,拍出照片來理論上會較暗;快門時間越長,整體進光量越多,拍出照片來也相對較亮。這個原理好解釋,光可以想像成粒子,時間越長,通過的光粒子就越多
可能你會想:啊?那我如果想用很快的快門拍攝很亮的照片怎麼辦?有辦法,我們可以通過調節「光圈」來解決。
什麼是光圈:
小孔成像里的那個小孔就是光圈。光圈都在鏡頭裡,而不是在相機里。
光圈這個小孔是可以調節大小的,光圈大小是用幾分之f來表示,f/1.4、、f/2.8、f/4、f/8、f/11等等這樣的數值來描述,注意:不要忽略分之這個分號,為什麼要強調這一點?f是焦距,類似一個定值,那麼f/1.4是大光圈,f/32其實是很小的光圈。尤其是專業人士們溝通的時候經常省略這個分號,他們會突然對你說:「5.6光圈太大了,調小點吧」,你要是調成2.8的就鬧笑話了。
光圈大小對照片有什麼影響?光圈就好比小黑屋裡的窗戶,快門就好比窗帘,窗帘打開時間越長,透光量越多;另一方面,如果窗戶足夠大,哪怕窗帘打開時間短點,也可以產生相同的透光量。所以控制透光量,是光圈一個非常重要的用途。這個高手們是計算過、有定律的,譬如1.8光圈加1/500秒,4光圈加1/100秒以及8光圈加1/25秒這三個曝光參數組合所獲得的曝光量是完全相等的!這個東西咱們普通人是背不過來的,知道原理就OK了。
如果要是這樣的話,豈不是光圈越大越好?要注意大光圈也會有一個副作用:光圈越小,遠處和近處的景物都會很清晰,這叫景深廣,照風光片,反映大場面的,就要用小光圈;光圈越大,只有你固定對焦的那個距離還能保持清晰,其它遠點或近點的景物就很模糊,這叫景深淺。如果你的作品裡想突顯某個人或物體、虛化周圍的景物,就一定得用大光圈。大家看:大光圈拍出的照片往往很有味道,非常適合拍人像美女。所以大光圈的鏡頭往往是愛好者們追求的極品。
剛才那個問題再進一步:如果我需要抓拍,也就是快門時間很短,但我又需要小光圈儘可能的保證所有景物都能清晰,又想拍出明亮的畫面怎麼辦呢?單反三劍客之最後一個出場的——「感光度」來啦~
什麼是感光度(ISO):
還記得我們之前講過的那個神奇的感光材料吧?「感光度」就是感光材料對光線的敏感程度。在膠捲時代,感光度是由膠捲製造時採用不同的配方比決定的,那個時候,感光度是膠捲最重的一個指標。在數碼時代,感光度是可以通過電子手段調節的。常用的感光度有100、200、400等,越高代表對光線越敏感。
感光度對照片的影響是整篇教程的重點。感光材料對光線的敏感程度越高意味著很少的透光量就可以生成比較亮麗的照片,理論上高感光度這對我們來說是一件好事,但高感光又有一個副作用:如果你沒有控制好透光量,透光量一但超過一定程度,太敏感的感光材料反而會毀了照片——產生「噪點」
更多數碼產品評測報告,請訪問http://www.FView.cn
為什麼會產生噪點?這個就是我們數碼相機上用的感光元件,簡稱CCD或者CMOS(CCD和CMOS的區別不在本文中解釋)。CMOS上是一個一個感應光線的點感測器,密密麻麻的,記錄著每一個點的顏色數據。
那麼一個CMOS上有多少個點?買相機的時候,廠商會告訴你這台相機的像素解析度是5184×3456的,就是說CMOS橫向有五千多個個取光點,縱向有三千多個取光點,總數約有1790萬個,號稱1800萬像素。
在一個火柴盒大小的面積上畫1800萬個點是什麼概念?那意味著點和點距離非常非常近,密度極大。拍攝時,光就在這個CMOS上成像,光子就好像無數個不同顏色的小噴槍在上面作畫,感光材料對光敏感,稍微一噴就上色了,對光不敏感,噴多點量也能上色,光除了是粒子也是波呀,噴的量稍微一大時間一長,就開始亂跑了(泊松分布),再加上電子感測器的點點之間由於溫度升高電子更加活躍也會相互干擾,結果導致很多地方記錄不準的顏色數據、產生噪點。
這是我絞盡腦汁想出的這個比喻,嚴不嚴謹專家們就不要深究了。總之要先明白噪點是怎麼產生的,才能知道如何去控制它。噪點是目前影響照片成像質量的最大敵人,是需要攝影師和攝像器材通力配合才能解決好的一個重要課題。噪點問題的解決有三個解決方案:
方案一、降低像素數量,以保證像素密度沒那麼大,點和點之間不會被相互影響。這確實有效,但不是非常可取,降低像素數量也會犧牲畫質,很多人會心有不甘。
方案二、像素數量不變,增大CMOS面積,也可以讓像素密度降低。這個方案靠譜,所以說買相機一定要買CMOS面積大的。
方案三、如果像素數量不想降低,大感光面積的相機太貴了買不起,那麼最好降低感光度來拍照。事實上當你買完一台相機後,才發現它的噪點控制不理想的時候,也只能用這個辦法了。
小結一下:快門、光圈和感光度是拍攝最重要的三要素,它們之間精妙的配合是決定照片成功與否的關鍵。講快門時我們順帶講了曝光時間對照片的影響、講光圈時又說了如何虛實結合、ISO感光度里又重點講了噪點和增大相機感光面積的必要性。
那用一個練習檢驗一下大家的掌握情況吧:
A:我想抓拍一瞬間的動作怎麼辦?
B:那麼請您把快門調到很快
A:可這樣透光量不夠,照出的相片很暗
B:那麼請您把光圈調大些
A:可是我希望整個畫面都盡量清楚,不能用大光圈
B:那就提高ISO感光度呀
A:可是ISO足夠高的時候又產生了明顯的噪點怎麼辦?
B:那你就應該去戶外陽光明亮的地方拍
A:可是我只能在晚上光線不好的時候躲在暗處偷偷的拍怎麼辦?
B:……
現在大家知道為什麼香港狗仔隊的照片都是噪點嚴重、模糊不清的原因了吧?
三、鏡頭
鏡頭大大小小成百上千種,單反也是因為可以靈活更換鏡頭才流行起來的,不同的鏡頭肯定是有不同的用處,它們的區別是什麼呢?
鏡頭最主要的作用是容納了「小孔成像」中關鍵的小孔,小孔也就是光圈,光圈大小對成像的影響我們已經講過。鏡頭另外一個功能,就是控制小孔與相機CMOS成像位置之間的距離——也就是焦距。焦距的調節原理和望遠鏡是一樣的,焦距越長,你看到的距離就遠,但範圍就越小,焦距越短,看到的範圍就越廣,所以短焦距鏡頭也叫廣角鏡頭。
色友們所說的攝月打鳥,這些都得用超長焦鏡頭,你看賽場旁邊的記者,他們都是遠遠地用大長焦,這樣皮球下邊草皮翻起來都能拍得一清二楚。如果你希望反映大場面,就要用廣角,拍建築物、廣場、人群,如果你的視野範圍不夠照片就不行,你進的凡爾賽宮,沒有廣角鏡頭會讓人鬱悶死。
所以光圈和焦距是鏡頭兩個最重要的指標,海量的鏡頭群,也是因為焦距和光圈不同而不同。
焦距是分段的,18-55是焦距在18到55mm之間,24-70就是24mm到70mm焦距,佳能比較有名的鏡頭組——大三元,就是16-35、24-70、70-200三款鏡頭,有了這三個鏡頭,就把大家平時拍攝所需的焦段都覆蓋全了。而光圈是可以由大變小的,f2.8的鏡頭可以輕易調成f4、5.6、8等各種小光圈,也就是說一款f1.8的大光圈鏡頭是可以向下覆蓋的,所以鏡頭的光圈每大一級,價格就要提升好多。
外出遊玩希望只帶一個鏡頭實現一鏡走天下不太現實,有個笑話:一個攝友在內蒙草原上發現罕見的馬群遠處奔騰而來,馬上換上大長焦想拉近抓拍,等換好鏡頭髮現馬群已近,又趕緊換廣角頭想拍壯闊場面,等廣角頭換好以後馬群已過,只能拍幾張馬屁股完事。即使是號稱最強焦段的28-135,覆蓋範圍夠多了吧,廣角拍不出16焦距的場面,長焦遠處的小鳥又拉不過來,也是高不成低不就。
除了光圈和焦距這兩個指標,老手口裡經常還有個很玄的詞叫「鏡頭素質」,鏡頭素質指哪些?沙占祥老師的七字真言「象清亮勻准適小」
象:要真實反映,不能產生畸變
清:細節清晰可辨,不能含糊不清
亮:通徹透亮,透光率高
勻:成像均勻,不能有中間強四周差的現象
准:對光圈和焦距的控制穩定準確
適:手動調焦阻尼要適中,太松太緊都會導致定位不準
小:盡量選擇小巧輕便的。
比如市面上佳能鏡頭EF 70-200mm f/2.8L就很明確的標明了,這是一款佳能EF標準卡口的,焦距在70mm和200mm之間,光圈最大2.8的「L」級(高級)鏡頭。這也是被攝友們愛稱為「小白」的一款經典鏡頭。
參數可以一目了然,而鏡頭素質就很難形容,總之您大體記住,佳能的好鏡頭會帶一圈紅圈,尼康會帶金圈,見到這兩個圈,鏡頭素質都不會差。
四、器材黨和技術流
大家在看到別人照出了好照片,心中潛意識都會歸結為自己手中的設備不行,而不會想是技不如人,這也是人類常見的歸因邏輯。於是就有燒錢買好器材的衝動。好器材到底對好照片能有多少影響?我們就分析下一張好照片的成功因素,看看有哪些是跟設備相關的。
攝影第一件、也是最為重要的事就是,你要決定什麼時候端起你的相機按下快門。成片質量和技巧運用都在其次,懂得時機和有發現美的意識才是最關鍵的。
比如這張最著名的照片《時代廣場勝利日》,有什麼技巧可言?但是他把日本投降、二戰勝利消息傳來時人們喜悅的瞬間永遠地凝固下來了。
這是一張信手拈來,這樣的景物,大街小巷、犄角旮旯俯首便是,但不是每個人都能發現的,即使我們有了好器材,也可能一路下來都不知道有什麼好拍的,最後拍幾張集體照、抱著天涯海角舉個「耶」完事。而很多有意義的事物此時已經從我們身邊溜走,這是器材解決不了的。
第二個要素是精巧構圖。我見過拿著5D3拍標準旅遊照還總把人放中間的例子。基本的構圖技巧咱們必須要掌握一些。
一般人到了景點是這樣構圖,有些則是這樣。構圖反應了你看待事物的視角,打破常規,獨具匠心才是照片之所以成為好作品的原因。很多平凡之物,因為你換了個角度去看,就變得不再平凡。
當別人這樣去拍一個事物的時候,你能不能想到要這樣拍呢?當你發現了精彩瞬間、也找到了合適的構圖,其實呢……隨便一個人到這個位置也能拍出和你一樣的照片。那麼在這兩者之上,就是你就要進行你的藝術創作了。這種創作,就是你要思考如何對眼前的畫面施加攝影技巧,這些技巧包括虛實怎麼結合、長焦廣角如何運用、色調和光線的拿捏,甚至有些時候要忘掉一切規則盡情發揮。
清楚的照片誰都會拍,但主動選擇哪些清楚、哪些不清楚,這就是作者對照片理解的體現了。虛實結合,能讓主體更加突出,觀眾注意該注意的,而忽略該忽略的。
月亮普通人拍下來就是一個小白點,但如果你用上超長焦把月亮充滿鏡頭,再拿很遠處的人或樹作為參照物,這就是很好的利用了長焦的特點。想反映寬廣宏偉,用再大的廣角也再所不惜,甚至有時候變型了,反而會讓觀眾感受到雄偉壯麗。
不同的色調一定能給觀眾傳遞不同的情緒,主動刪減選擇色調能讓照片更有意境。安詳寧靜難道不該用藍色表達么?舊時回憶,就應該是微微泛黃。這張反映切爾諾貝利核泄漏對家庭的殘害,黑白色調和點光源的運用最能使人震撼。
而巧妙的用光以及光所產生的陰影,則能讓拍攝物產生莫名的變化和味道。有些特殊時候,為了表達意境,你甚至要忘掉學過的些規則,大膽創新。比如誰都知道拍照最起碼應該能照清楚,但我在拍這張日本街景的時候,腦子一瞬間感覺穿越到了六、七十年代,夢境肯定是模糊的,於是有了這張主動虛焦。
事物就在擺放在那裡,清晰記錄不難,難的是給我們表達想法的機會只在這畫面方寸之間,所以我們要高度凝練使用很多技法暗中傳遞我們想要展現的,讓觀眾能Get到更多靜止畫面之外的東西,讀懂我們,這才正是攝影的魅力所在。
在這三個決定照片好壞的關鍵因素當中,「發現」和「構圖」與你的器材好壞沒任何關係,而第三項藝術加工再創作,更重要的也是你腦子裡要先有想法和靈感,然後才看設備器材能不能跟上你的想法。可笑的是,很多時候你想要的畫面你手中現有的簡陋器材是完全可以實現的,只是你沒有充分了解器材的使用,這時候歸咎器材去買更好的,不怕還照成那德行連理由都沒的找了么?
所以攝影圈裡有一個共識:相機後面的那個「人頭」,永遠比前面「鏡頭」更加重要。
五、攝影器材的選擇
修鍊完技巧以後,就要考慮器材了,但剛才我們已經講過,永遠不要指望器材來提升你的照片水準,而應該在「我本想拍成這樣的效果,但器材實在跟不上」的時候再考慮投入升級。
手機、卡片、微單和單反這四類相機,其實就是在追求簡單便攜還是極致專業的軸線上的不同定位。
手機是每個人必不可少的外出攜帶設備,用它來拍照自然是不用付出任何負擔。它講究的是簡單好用傻瓜化,最好自動適應各種場景,在此基礎之上盡量顧及更好的畫質的更多的調節選項。不要因為手機畫質差些就看不起手機,對於突發的事件,手機拿起來就能拍的特性非常之關鍵,它不會讓你漏掉任何想拍的瞬間。
試想旅遊中突然遇到小鹿跑過、蜜蜂採花、白鷺展翅,你的單反還得從包中拿出開機再打開鏡頭蓋子,即使處在工作狀態沒準所有參數還是拍上一張照片時設定的,這時專業相機拍出的照片質量,可能還沒有手機強。有個朋友懊惱地發現,每次出去玩,抓住那些有趣瞬間、有韻味的神態都是手機,單反拍的照片反而嬌柔造作、缺少靈性。導致他都不知道以後外出該帶什麼了。
卡片機只是在兼顧移動便攜的同時,加強了點專業度,而在手機成像發展一日千里的今天,卡片機大部分市場被手機、以及手機外加鏡頭替代是無法逆轉的現實。
下面說說單反和微單這類准專業的設備。它們和手機相比,最大的區別就是能提供更好的成像質量,以及給你更多拍攝技法的選擇。但價格也都要貴很多。記住這張FView消費曲線,價格和你獲得的產品性能永遠不成正比,產品越高端,你可能就需要花費幾倍的價格,才能得到那百分之幾的提升。相機就是遵循這個規律。
解釋一下「成像質量」,先聲明,我說的成像質量,可並不是指清晰度,我知道清晰度也就是像素數是大家最容易懂的參數,1600萬像素一定比800萬的清晰呀,但實際上像素到一定程度就夠了,你看哪個攝影大賽的評審是拿放大鏡去看的?你朋友來你家翻相冊,誰會在意相片細節上那幾個像素點?成像質量更多的是指暗光處有沒有噪點?亮光處有沒有層次,也就是說:該拍出的細節是不是沒有拖泥帶水、漿糊一團很利落地表現出來了。這個不看像素數,而是要看COMS成像面積夠不夠大。這就是專業老鳥基本不看像素數,只有新手才攀比像素多少的原因,想入門?先從改變這個觀點開始吧。
好相機自然有更大的成像面積也就是畫幅,甚至畫幅大小可以說是區別相機檔次的重要依據。那一台全畫幅相機是不是就成功了80%呢?呵,更貴的相機除了畫幅,可能還在以下這些地方表現更優異:
好相機會有更廣的感光度範圍,可能支持ISO兩萬以上;更好的控噪技術,在ISO一萬左右也很少噪點;更快的快門速度,可達八千分之一秒,這可以拍子彈了;更多的對焦點,畫面上想讓哪裡清楚就點哪裡;更快的對焦速度,當你抄起相機按下快門的那一刻,焦已經對好了,而不用調來調去的拉風箱;更快的連拍速度,按下快門像機關槍一樣,把急流勇進入水一刻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拍下來,連拍要是夠快,總有一張能拍好;最重要的是,擁有質量更高的鏡頭群,比如你喜歡用50mm焦距1.8大光圈拍人像,那這個相機的50f1.8鏡頭素質怎麼樣?會不會被網友詬病?拍風景,這相機用的16mm廣角鏡頭是不是足夠經典?這些都在你買相機的那一刻已經決定了。
此外隨著最新科技的滲透,有一些很實用的功能,比如WIFI,可以用手機遠程監控畫面之外,而且拍得怎麼樣小屏看不清,直接就能在Pad上打開放大查看了。旋轉屏幕,如果你想來一個超低視角,本人又是女生穿著裙子的話,就知道這個功能有多實用了。錄像防抖和實時對焦,有了它就能讓你的單反也成為一台非常贊的攝像機……
這麼多的功能和提升,非常遺憾的是:狡猾的商家並沒有高大全的集中放在某一款機型上。很多人說:我想買台相機,需求是平時出遊拍拍景、看見鳥了打打鳥,再拍拍家裡小孩寵物、偶爾也掃掃街,拍個小資情調抓拍個美女,應該選什麼相機?對不起,砸多少錢也沒有一款相機能讓你一但擁有,別無所求,殘酷的現實是經常一台相機什麼都好,就是某項不行。所以選擇相機的過程,就是認清自己需求,內心反覆煎熬和取捨的過程。
你要問自己到底平時拍什麼片子多,內心熱愛的是美景還是人像?喜歡反映生活細節還是想體現建築物、大場面。必須要確定一個,國際上的攝影大師,往往也都只敢說自己精通某一方面的攝影。第二要深諳各個設備的優缺點,這就要平時多看論壇多看我們評測。第三要跟從內心,往往一些冷門的邏輯能指引你做出最正確決策。
比如一個朋友一定要買大個單反,我說你選這入門單反還不選如微單呢,他說不,理由是姑娘見著你拿微單衣服都不帶脫的。我噴飯之餘,除了深深自責對用戶需求的把控還不夠之外,也非常認可他的邏輯,這就是對他來說最正確的選擇。還有很多朋友選擇尼康或佳能的某款相機,就是因為周圍朋友有很多可以適配它的鏡頭,有需要的時候拿來就用,不用額外投資,這多麼明智呀。
再比如我們團隊的需求是天天棚拍產品,就選擇了一款全畫幅里最入門的,帶WIFI隨時查看照片,再有點錢呢,就投在微距和定焦鏡頭上。這款相機外出攜帶太沉、對焦很肉、錄像時不跟焦、鏡頭不夠廣,所以外出旅遊和攝影時都不太適用。但根據你的需求有所得也有所舍,這才是最適合的選擇。
對那些剛剛入門,還根本就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的朋友怎麼辦呢?我建議您:手機永遠是您最忠實的備機,此外選擇一款2、3千的入門級微單拿來練手。微單可以讓你充分研究快門、光圈、ISO、焦距對畫面的各種影響,反覆試驗找找感覺,當你把微單的功能玩精吃透了,就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麼相機了。
有人擔心微單是不是比單反要差呀,其實我們講原理時就說了,微單和單反就差在「反光式取景器」,可是怎麼取景與成像質量及功能性能沒半毛錢關係呀。所以這裡告訴您,現在微單的成像質量絕對不輸同價格單反,而且在便攜性、外出攜帶慾望上,都是單反望塵莫及的。當然,兩、三千塊錢的微單肯定被七、八千的單反秒殺,這也是合情合理的呀。另外有人擔心拿微單逼格是不是不夠呀,也不一定,微單做為新鮮事物,社會認知會越來越高,人群中別人用單反,你用微單,遲早會被識貨的人認出來。綜上,你只需要考慮一分錢一分貨就行,腦子裡不要再有微單和單反的門戶之見,他們本質上就是一類。
六、直出還是後期?
有些人認為原始照片才是能叫攝影,而有些人認為三分天註定,七分靠後期。很多攝影大賽都是嚴禁後期PS的。而英國攝影師Rosie Hardy說,自己拍照從來只是拍原始素材,一切照片都是等著在電腦上慢慢處理。誰對呢?
其實對於我們不搞新聞紀實的普通人來說,沒必要堅持一定原片就要非常完美,好的後期能增色,也能挽救不少前期拍壞了的片子。那些反對後期PS、強調真實的人,其實他們手中相機常用的HDR、色調風格、主動降噪等功能本質也都是相機里內置的PS。一邊用著一邊還反對後期調整就有點頑固守舊了。我身邊一個最古老的膠片玩家,也對我手機里拍集體照時可以隨便換頭的功能很感興趣。
既然PS非常萬能,有噪點可以後期降噪、曝光差可以後期調整、光圈錯也能後改虛實、色彩淡就再豐富一下唄……那是不是我們完全可以不用買好相機、好鏡頭,一切靠後期來搞定呢?也不是,有些過曝、太暗、脫焦、大逆光、取景不全的片子,後期就是神也彌補不了。把醜女PS成美女不是不行,甚至你憑空畫出一個美女都沒問題,但這樣有意思么?如果後期處理脫離了真實,就失去了攝影的意義,所以這個度,取決於你對「真實」的理解。
總結:
今天的結論就是沒有結論,本期報告重過程而不重結果,即不是教大家怎麼拍照,也不是告訴大家買哪款相機,而是對攝影器材很多原理性的東西和經常爭論的問題進行淺顯的梳理。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原理明白、思路理清了其它的一切才會水到渠成。今天講的東西我們在未來相機報告里不會再贅述,請大家儘可能深入理解。希望本期節目能為那些有心的人開啟了一扇窺探精彩攝影世界的大門,也能給那些還處在迷茫選擇中的朋友一雙更亮的眼睛。
尾巴:
其實攝影和練武一樣,水平高到一定境界,就會大象化於無形,更在意照片的「靈魂」而不流於形式。觸動人心的永遠不是照片本身,而是照片背後的那個故事。比如這張,乍一看不知道作者要說什麼,但稍加解釋告訴你,禿鷲習性是守在瀕死動物的旁邊準備獵食,這個非洲女孩本應是父母懷裡撒嬌的年紀,卻再也忍受不了飢餓。照片沒有章法、不講構圖、卻深深地觸動每個人的靈魂,甚至作者在「後來到底救沒救人?」的追問聲中不堪壓力自殺身亡。
這張照片也是平淡無奇,它沒有情節沒有高潮也不是瞬間,但讓每個經歷過學生時代的人感慨:「那夕陽下揮灑的汗水,就是我們逝去的青春」。
呵,現在想想,如果能有一張與曾經愛過的人開心吃雪糕的合影,即使色彩差、構圖爛、沒技巧、被所有人嘲笑……又有什麼關係呢?只要攝影的目的是觸及靈魂,這時草木皆是利劍,你就不會在意器材那一點點的優劣了。
所以現在,拿起你身邊一切能拍照的設備去發現美好吧,不為成名不為攀比,只為告訴八十歲還翻看相片的自己:「哥的人生,是一段段精彩的傳奇」。
《說明書》、《紐攝》、《光的藝術》都是很好的入門書籍,不過對於新手難免晦澀難懂了些,如果僅僅要求入門的話,這個教程可能適合你:5分鐘攝影入門--史上最簡單攝影教程,還不會算我輸! - 知乎專欄
基礎的基礎就是相機說明書
《聖經:DSLR數碼單反攝影從入門到精通》、《數碼攝影構圖技巧大全》,第一本是用故事串起來的一本攝影基礎書,讀起來不乏味,不過相當的基礎,僅僅是對說明書作了一點點補充。第二本結合圖片來講構圖,很實用。這類書看的不太多,個人認為先掌握操作然後多看多拍,更多是靠實踐。
入門肯定是紐攝啦。這本很經典,不過初學者看可能覺得枯燥。可以無聊的時候隨便翻翻看。我再推薦兩本書,《瞬間的背後:喬·麥克納利經典傳奇照片解密》,《熱靴日記:小型閃光燈的創造性應用》。前者偏人像,可以看到真正的攝影師是怎麼構思創意的。後者偏閃光燈的運用,你知道,攝影其實是布光的藝術,除了要會運動自然的光線之外,肯定還要學會人造光的運用。最主要的是,兩本書都有大量的圖片,不會枯燥。特別是前一本,人像太妙了。然後這套叢書感覺也不錯。《國際攝影基礎教程》。貴,但我能從圖書館借,所以就都看了遍。也真的不推薦國內的書,特別是在什麼博客,微博上炒作得很厲害的書。
= &> 紐約攝影學院教程
= &> 說明書
= &> 浙江攝影出版社的北京電影學院攝影專業系列教材
喲,可參考我以前的答案: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698672/answer/12691738
現在普通書店裡面的攝影入門教程基本都是《XXX聖經》《XXX全攻略》《XXXX技巧》這類國產書不推薦,因為大多都是粗糙,一看就是短時間趕工出來的書。如果是外國人編的《XXX教程》可以考慮下。推薦一個系列《國際攝影基礎教程》。
另外,《紐攝》這個書雖然比較舊了(尤其是圖)但是對攝影及其意義的論述還是很經典的,值得一看。
居然沒有人推薦Scott Kelby的Digital Photography Book 系列?已經出到4了。非常適合入門者(就是我這個類型的)。
《數碼攝影手冊》1、2、3,都是實用技巧,絕對入門~
《完美攝影161法則》-中國青年出版社,是彙集了眾多日本攝影師技巧的翻譯本,通俗易懂且非常實用、全面. 這是本真正的攝影教材,有別於其他網路上大量的「單反XXX教程」但實際內容既無聊又無用的書籍.
我趕腳吧這東西在網上學就行,非要買教材的話,看了這麼多年中國人編的書了,那就看大學的教材吧,講的還真是一步步來的,能算系統有個了解。紐攝沒看過,不知道咋樣,但一看那麼厚就不想看。入門的話就是一些成像原理神馬的在網上找找也就會了。更多的在於拍。
吳老師的視頻真心不錯,我就是看吳老師的視頻入門的
推薦下我的入門書籍:狗頭拍牛片,從基本的光圈、快門、感光度到如何構圖、如何選鏡頭、如何拍攝不同題材的作品都有很通俗易懂的講述。另外,可以消除些器材黨的偏執……
第一,把說明書一字不差地看一遍
第二,對應的相機型號買對應的書,比如我單反是佳能6D,對應在噹噹網上面可以找到Canon EOS 6D 數碼單反攝影大全,這些書是對說明書的補充和一些構圖,攝影手法的教學
第三,可以買本紐約攝影學院教程
第四,書其實沒什麼鳥用,可以看一些大神的拍攝角度和構圖及拍攝時單反的參數,然後背著單反出去拍,學著拍,瞎拍,拍多自然得心應手。
ps:想學怎麼拍妹子可以關注poco攝影社區或者微博上關注一個叫燕子的攝影師
單反說明書+紐攝…看完說明書的感覺就是:「卧槽!原來這樣也可以!」「卧槽!原來紐攝里說的是這樣拍的!」等等…當然,個人認為這是拍攝技術入門再深入就是多拍+多看他人拍的好照片…我也是新手,也在慢慢探索,共勉!
相機自帶的說明書那麼多的內容你看完了嗎,那你能解釋下光圈跟虛化的關係么,原理是啥,不懂麻煩再看一遍說明書。說明書看懂了就看經典的紐約攝影教程,這些看完了你就會知道攝影是一門光的藝術,看看用光的書。然後你的技術到家了,你就需要學會思想,兼用技術的層面了。你就得看看新聞聯播啊,知乎啊,文學作品啊,美學啊,古今中外的理論啊,美術作品啊等等。然後學康有為先借別人的觀點來宣傳自己的,出名了,搞自己的。最後都經歷了,就學會了哲學神學等了。
次次次次次,我真他喵的是個天才。
推薦李英傑老師的《凝固瞬間的藝術》 不僅是一本攝影教科書 也是攝影家四十年的攝影經驗
說明書一定要好好看啊 國內的什麼聖經大全就別看了 全都一個樣 國內的書趙嘉編的都不錯 一本攝影書 兵書十二卷 攝影的骨頭 都很好
大家都在說的說明書 紐攝我就不說了。我想說的是,多看多練,多看大師的作品 找一種自己喜歡的風格,開始可以模仿,慢慢的形成自己的風格。看多少,聽多少。不如自己親自的去練,去實踐 。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我本人的攝影作品?
※索尼機身陪佳能鏡頭,對畫質有沒有影響,或者在其他方面有沒有影響?
※為什麼現代數碼單反的鏡頭口徑都很大?
※這些照片有哪些地方不足?
※iOS系統有哪些專業攝影攝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