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換作蘇軍來守上甘嶺,戰役的走向會如何?

本來是一個比較合格的討論,硬是被某些人亂扣帽子……

加個條件:裝備水平與當時的tg相近,否則的確不用打了


"俄羅斯雖大,但我們已經無路可退,我們的身後10299公里就是莫斯科!!!"


假設一下換將不換兵,朱可夫元帥指揮我軍。

按照朱可夫的指揮風格。

很有可能會不大規模的調動我軍重火力和彈藥儲備去支援上甘嶺,而是繼續晝失夜反拿人命往裡填,比現實層面更堅決的在上甘嶺死纏,待美軍彈藥消耗到儲備紅線時(范弗里特在國會質詢時承認上甘嶺之後聯軍出現彈藥短缺)。在重火力掩護下全線發動反攻,也就是計劃中的第六次戰役,從而決定性的改變朝鮮戰局(無論能否能實現,朱可夫肯定會這樣做)。

為什麼這樣說?

首先,朱可夫喜歡大手筆。

其次,朱可夫對敵軍疲勞和消耗程度的判斷之精準,對短暫戰機的捕捉能力,在近代戰爭史上可以與拿破崙比肩(不巧的是莫德爾風格像威靈頓)。加之不太拿防禦部隊人命當回事的指揮作風。上甘嶺時期的朝鮮戰局,可以說是朱可夫最拿手的局面(朱可夫用兵風格很像拿破崙,然而一個被西方吹上天,一個被西方往死里黑)。

列寧格勒的反突擊,莫斯科的大反擊。這兩次決定世界命運的反擊,都是利用德軍戰鬥力消耗達到極點,補充到位之前的短暫戰機。不顧蘇軍同樣極度困難的情況下強行發動的。那麼在上甘嶺這種美軍第一次開始出現補給不濟勢頭的情況下,朱可夫不可能放過這個戰機。

當然了,勝負難料,我軍當年的選擇也沒有錯,畢竟韓軍遠沒有當年那麼好捏了。


拍《上甘嶺》的,應該是好萊塢了。


來源:《海陸空天慣性世界》:冷戰中蘇聯陸軍師

蘇軍???你確定?那就沒有韓國了。

 二戰結束後,蘇聯軍隊將坦克軍和機械化軍縮編為坦克師和機械化師。並在步兵師編入坦克和自行火炮團。蘇軍進入裝甲化機械化改裝階段。


40年代末50年代初期的蘇聯步兵師師屬坦克團的編製裝備:編製3個中型坦克連,1個重型坦克連,1個重型自行火炮連,1個摩托化步兵連,1個高炮連等。中型坦克連是每排3輛車,連10輛車,重型坦克連是6輛車,重型自行火炮連為4輛車,全團坦克自行火炮共40輛。


同時代(1948~1955年),蘇聯軍隊的坦克師屬中型坦克團(也包括機械化步兵師師屬中型坦克團),也就是單一型號坦克團,都是採用排2輛車,連7輛車,營22輛車,團67輛車,包括機械化步兵團團屬的中型坦克營,也都是如此編製。

所以一個坦克師編製的中型坦克在233輛以上(包括師屬偵察分隊的坦克)。蘇軍的還在反坦克分隊編製SU-100,在步兵團編製SU-76,並且一直使用到50年代中期。

蘇聯軍隊40~50年代的裝甲部隊編製裝備資料顯示,蘇聯在1947年~1952年,重新生產3130輛ISU-122,1948~1956年新生產了2450輛ISU-152,當時這兩種自行火炮的底盤IS-2坦克已經停產。

蘇聯重新生產這兩種重型自行火炮可能是戰後冷戰開始,在核戰爭陰影下,重型自行火炮的突擊能力和防護能力要高於其他陸軍地面裝備,所以為了增強地面部隊的突擊能力,重新開工生產。
ISU-122/152的生產數量,1945年戰爭結束前,一共這兩種自行炮生產了4075輛。連同戰後生產的,這兩種自行火炮數量接近1萬輛。


1951年,中國蘇聯簽訂60個步兵師裝備進口協議,蘇聯告訴中國,由於安排生產很困難,必須在1952~1954年3年內交付這60個師的裝備,蘇聯強調的是生產困難而不是運輸計劃問題。可是蘇聯提供的這60個師的裝備都是二戰期間生產裝備的。

根據現有的紀錄,這些裝備1950年後,基本上都被新裝備替代了,蘇聯會重新為了中國而生產嗎?更大的可能是當時蘇軍換裝更換下來的舊裝備,這個三年的為中國陸軍裝備生產計劃實際上是蘇軍的換裝計劃。

後來很多中國軍人因為埋怨蘇聯裝備的陳舊而被打成右派,更證明了當時中國對這些事情也是諱莫如深的。


蘇聯軍隊1948年步兵師編製所說編製1488輛汽車,這個數據很不準確。蘇聯二戰後,工業經濟受到嚴重創傷,一直處於恢復性階段,戰爭期間雖然美國提供了50萬輛卡車,但是由於過度的使用,這些車的良好率很低,美國當時免費提供的車輛,卻沒有免費提供相應的備件,蘇聯的燃油和滑油的品質又遠不如美國,所以這些車在戰後的完好率不能很高。蘇聯在1949年汽車產量才恢復到1940年的水平。


蘇聯軍隊戰後的軍事學說信奉火力至上,對於步兵師的編製壓縮很大,而且即使1955年的蘇聯機械化師編製的汽車數量也不到1000輛,60年代末期蘇聯摩托化步兵師編製的汽車數量也不到1500輛。在這種情況下,1948年的普通步兵師就能編接近1500輛汽車,實在是令人懷疑。

結合1952年中國從蘇聯進口的步兵師編製的汽車數量,蘇軍1948年步兵師編製汽車數量在600~800輛之間,不可能超過1000輛的規模。


蘇聯軍隊在二戰後,經過1946年,1948年,1951年,1955年幾次編製調整和換裝,逐步擺脫了二戰時期的臨時編製體制,更加合理有效了,進入60年代,蘇聯陸軍開始了全面機械化建設,其突擊能力呈幾何數字提高了。


戰後,蘇聯陸軍師編製的一個特點就是:裝備編製多,人員、後勤編製少,以坦克師為例,坦克、火炮數量多於美軍裝甲師,但人員編製只大約是美軍的70%,車輛只有美國的一半(蘇坦克師編製輪式無裝甲車輛1500~1800輛)。戰爭初期突擊力強大,但持續力弱。


蘇軍守一波上甘嶺,美軍攻上來了,然後是蘇軍不上人了,一看見美軍韓軍上來人就各種炮兵表演,76,85,122,130,152,203……然後朝鮮半島多了個地名,上甘盆地。


還是平手,不過山頭的高度還要再削掉幾米...


日本共產黨或成最大贏家


嗯,在另一個時空里,中國人民志願軍打到了52年10月,蘇聯陸軍、蘇聯空軍隨即以志願軍名義參戰,並換防上甘嶺一線。10月14日,聯合國軍對上甘嶺方向發動突然襲擊,在打光幾個基數的彈藥後,一個步兵營隨即發動衝鋒,然後。。。反應過來的蘇軍喀秋莎集群一輪急促齊射。。。該步兵營沒一個人能完整的回來。隨後一輪火力延伸,聯合國軍炮兵陣地撲街,然後蘇軍喊著「烏拉~」就在t54的掩護下端著剛換裝的AK47沖了上去,對面聯合國軍看著自家的謝爾曼和湯姆森一臉懵逼。。。然後。。。嗯,一個月後差不多就可以撤軍了。


蘇軍為什麼要守上甘嶺?為什麼不直接進攻阿拉斯加?


金家拿了咱們兩個朝鮮族老兵師外加蘇聯武裝四個旅就差一口氣把李承晚那渣渣乾死,←_←都一副釜山絕對防禦圈的死鬼樣了,是不是很昭和的味道?

如果是蘇聯人上估計李承晚真的死了,美軍還沒介入,因為美國人戰後裁軍幾百萬人,如果蘇聯人不打日本估計美國佬不會為了李承晚和蘇聯人開戰,畢竟一旦開戰歐洲一線兵力吃緊被鐵男叔吃雞就麻煩了。蘇聯人那個戰五渣的海軍也不會有能力跨過對馬海峽,最後結局美蘇隔著海峽罵街。

當然考慮到蘇聯陸軍四等人,一等西部集團,二等白俄軍區,三等中亞大鬍子,四等遠東的水平和西伯利亞大鐵路90年代才全面電氣化,蘇聯舍不舍和有短促的突擊運輸的運力把一二等人運到遠東也是個問題。

當然,也不是不行,當年巴巴羅薩德國佬搞了一份鐵路運輸表,開戰的前一天三萬卡的車皮全部往東沖,蘇聯人就懵了如果是短時間內所有鐵路都往著海參崴單向開估計能省一半的時間,但是在怎麼樣而且美國人必然也會警惕,畢竟番號和規模是騙不了人的


蘇軍上陣的話,就不會有上甘嶺戰役了


蘇軍不想給老金擦屁股並在鴨綠江附近簽訂了停戰條約。


上甘嶺地方太小,雙方施展不開


志願軍打出了我國的風氣,打出了國魂,但不可否認的當時中國還是農業國家,國力上同美蘇對比是有巨大差距的,憑美軍30萬人想在那個狹小的半島上擋住蘇聯軍隊基本上是做夢!現在沒有韓國了,不過話說回來,蘇聯是不可能在半島上動手的,因為蘇聯的基本重心是在歐洲,並且也不會冒著同美國全面開片的風險


1950年6月25日,朝鮮得到蘇聯默許,不宣而戰進攻韓國,歷時三年的朝鮮戰爭爆發。7月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84號決議,派遣聯合國軍支援韓國抵禦朝鮮的進攻。8月中旬,朝鮮人民軍將韓軍驅至釜山一隅,攻佔了韓國90%的土地。9月15日,以美軍為主的聯合國軍(美國、英國、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希臘、土耳其、哥倫比亞、泰國、菲律賓、南非、衣索比亞)在仁川登陸,開始大規模反攻。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與蘇軍應朝鮮請求赴朝,與朝鮮人民軍並肩作戰。12月25日聖誕節,朝鮮統一民主主義共和國成立。領土為朝鮮半島全境,李承晚流亡日本建立流亡政府。。。。。

就這樣 不會有什麼上甘嶺戰役了。。毛子二戰結束之後 將星雲集,軍隊士氣高昂。。在朝鮮那種小地方,打聯合國軍那就是玩一樣


蘇軍來守上甘嶺就沒有范弗里特什麼事了,估計以後會流傳一下上甘嶺彈藥量吧


那時候蘇軍步兵都裝備ak47了吧


握草,美蘇開戰了?
還想啥,以老美和毛子那個年代對核武器危害的認識程度來說,估計上甘嶺要被核平了。
至於世界會不會從此核平,就不好說了。


美帝會下海, 冷戰改熱戰,雙方開始談判。

如果沒談攏,我們現在就在攢瓶蓋,撿垃圾了。


大概會在以後的課本出現蘇維埃彈藥量,以及上甘嶺盆地這一說法,好了,開玩笑,別說上甘嶺,我覺得整個朝鮮都不夠這兩個國家施展開的。


推薦閱讀:

三國演義里武將對決一回合有多長時間?
現在世界上還有通曉奇門遁甲這一類學問的人存在嗎?
《孫子兵法》有什麼bug?
戰車空調該不該用?
辛棄疾到底有沒有軍事才能?

TAG:歷史 | 軍事 | 朝鮮戰爭1950-1953 | 蘇聯軍事 | 抗美援朝 |